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2020,35(S1): 0-0.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张久坤, 齐阳阳, 李立竹, 宁哓霜, 刘志华, 姜振峰, 李文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株高是影响大豆单株产量的重要性状,明确调控大豆株高的主效基因对利用分子辅助育种手段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选用株高差异显著的东农594(高秆)为父本,Charleston(矮秆)为母本,杂交构建F2群体和RIL群体,然后选取F2群体的1 500个单株中极高和极矮单株各40株和RIL群体的高矮秆单株各20株,分别建立2套高矮秆池;进而利用二代DNA测序技术对亲本进行50×测序,高矮秆池进行20×测序并筛选read读数大于4的高质量可信SNP位点,在F2群体筛选到20 187个符合要求的SNP位点、RIL群体筛选到20 285个符合要求的SNP位点;最后采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的SNP-index关联分析法和Euclidean distance(ED)关联分析法计算2个群体和株高关联的染色体区间,进而重新计算株高关联染色体的阈值,并筛选2个群体2种方法共同定位到的10个染色体区间作为候选区间,此结果显著降低了全基因组单一阈值鉴定到的染色体区间,提高了定位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利用拟南芥和大豆基因组注释信息对株高关联候选区间的SNP位点所对应的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8个控制株高的候选基因(Glyma.01G214300Glyma.01G220700Glyma.02G095600Glyma.03G158100Glyma.03g230000Glyma.04G033800Glyma.04G063800Glyma.04g065600Glyma.04G190800Glyma.04G210000Glyma.04G210700Glyma.04G212900Glyma.04g227700Glyma.05G148700Glyma.09G158400Glyma.11G100400Glyma.12G012400Glyma.15g052400)。结合大豆旺盛生长期(R1期)顶芽的转录组数据筛选控制大豆株高的重要候选基因,Glyma.03g230000Glyma.04g065600Glyma.04g227700在大豆株高形成的关键时期R1期高表达,说明这些候选基因和株高发育密切相关,但是还需要遗传转化验证功能。
  • 于越, 陈海燕, 周龙, 郭冬雪, 宫思宇, 郝宁, 杜亚琳, 武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通过EMS诱变方法获得黄瓜短果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转录组分析,获得了一个在短果突变体中上调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CsIAA29Csa2G381840),log2FC=2.09。该基因属于Aux/IAA家族基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早期生长素应答过程。为了研究CsIAA29基因在黄瓜生长发育期的作用,采用PCR技术从黄瓜649中克隆CsIAA29基因的CDS序列。利用Expasy等在线软件对CsIAA29进行蛋白质理化分析,结果表明,CsIAA29蛋白质编码207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1062H1634N302O313S7,脂肪系数为71.16,总平均亲水性为-0.831。蛋白质结构域预测发现,CsIAA29有4个结构域,符合Aux/IAA家族的结构域特征,初步估计4个结构域的功能应该和Aux/IAA家族Ⅰ、Ⅱ、Ⅲ和Ⅳ是一致的。进化分析表明,黄瓜CsIAA29与南瓜和甜瓜中的IAA29亲缘关系较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CsIAA29基因在黄瓜子房表达量最高,而在雄花、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利用PLANTCAT在线软件对CsIAA29基因启动子元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sIAA29基因的启动子包含了多个与调节植物内源生长激素运输相关的调控元件,推测其可能参与黄瓜生长素极性运输等生物途径。上述试验结果证明,CsIAA29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果实内源生长激素等途径影响黄瓜果实生长发育。
  • 宫思宇, 陈海燕, 郭冬雪, 于越, 武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胁迫是黄瓜质量和产量最严重威胁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黄瓜响应水分胁迫的分子机理,从前期工作中得到一个与干旱有关且显著上调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CsaV3_3G039670(log2FC=1.10),其在拟南芥中同源基因AtMYB94通过调节植株表皮蜡质的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因此命名为CsMYB94CsMYB94基因CDS序列全长为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通过对蛋白结构域分析,CDS序列中含有2个DNA-结合结构域,属于R2R3类型的MYB转录因子。蛋白分析发现,CsMYB94蛋白分子式为C1426H2242N404O454S11;预期分子量为3.27 ku;理论等电点为6.53;为疏水性蛋白质,且为不稳定蛋白。通过亚细胞定位软件分析发现,CsMYB94蛋白被定位在细胞核。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黄瓜CsMYB94与白藻中MYB94亲缘关系最近,与南瓜、苦瓜和甜瓜中的MYB94亲缘关系较近。通过qRT-PCR分析结果表明,CsMYB94在黄瓜叶片中表达量最高,而在雄花、卷须和茎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因此,推测CsMYB94也是通过调节黄瓜蜡质含量来响应干旱胁迫,具体调控路径还需进一步研究。
  • 周慧, 王云香, 王愈, 李文生, 常虹, 周家华, 王宝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EBR)处理下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henylalanine ammonia,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基因与甜樱桃果实褐变的关系,以甜樱桃为试材,测定了果实贮藏期间的褐变指数、相关酶活性以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30 d后对照组的甜樱桃果实褐变指数显著高于EBR处理组,对照组果实褐变情况比较严重。对照组的PPO、POD活性在整个贮藏过程中一直高于EBR处理组;EBR处理组的CAT、SOD活性在贮藏15 d后一直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PPO、POD基因相对表达量在贮藏过程中显著高于EBR处理组;EBR处理组的CAT、SOD基因相对表达量在贮藏30天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PO、POD、CAT、SOD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与PPO、POD、CAT、SOD的活性及果实褐变指数一致。上述结果表明,EBR处理组可以抑制PPO、POD基因的相对表达,降低PPO、POD活性;促进CAT、SOD基因的相对表达,提高CAT、SOD活性,尤以5 μmol/L处理效果显著,可以较好地保持甜樱桃果实的品质及风味。
  • 张帅, 张希兰, 张娜, 赵明辉, 乔文臣, 孙丽静, 李辉, 傅晓艺, 何明琦, 纪军, 李俊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挖掘与穗部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及其优异等位变异,以黄淮麦区北片近30 a培育的132个小麦主栽品种及其衍生品系为材料,在8个环境中对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和穗密度等4个重要穗部相关性状进行表型鉴定,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基因分型开展标记-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121个与穗部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包括与穗长显著关联的位点38个,与总小穗数显著关联的位点15个,与穗密度显著相关的位点47个,与穗粒数显著关联的位点21个。其中,有8个显著关联位点在3个及3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包括与穗长显著关联位点AX-108730544-1DAX-94755570-2AAX-111703851-6D,与总小穗数显著关联的位点AX-111235532-2AAX-110926142-2A,与穗粒数显著关联位点AX-110378404-5A,与穗密度显著关联位点AX-108730544-1DAX-110963299-1D。对上述8个显著关联位点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各个位点的优异等位基因频率在黄淮麦区不同省份品种中存在较大差异。基因聚合效应分析表明,穗长、总小穗数和穗密度表型值随优异等位基因数量增加而呈现提高的趋势。上述研究结果对小麦穗部性状优异等位基因挖掘和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张萌, 张晗菡, 徐敏, 何欢, 吴雪怡, 吕莹莹, 张恩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ZmAGP2基因编码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参与玉米淀粉的合成途径,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由多基因控制的玉米的产量性状,具有非常复杂的遗传机理。拟通过基因序列变异分析充分挖掘优异等位变异,这些变异与产量性状密切相关,为玉米在分子水平上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利用NimbleGen平台对103份供试自交系试验群体ZmAGP2基因进行目标序列捕获并测序。利用ClustalX 2.0、DnaSP 6.0等软件分析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变异位点的单倍型分析和中性进化检验。对103份玉米自交系的ZmAGP2基因重测序,获得了4 111 bp的全长序列,经过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全长序列中112个变异位点,均为SNP,其中5'UTR区段的核苷酸多态性明显高于其他区段。基因的CDS区的多态性将ZmAGP2基因分为8个单倍型,编码5种不同的ZmAGP2蛋白。中性检验未检测到明显的人工选择的信号。玉米ZmAGP2基因表现出较高的变异,符合中性进化模型假设,未受到明显的人工选择作用,且蛋白序列发生改变,这表明该基因的序列变异引起了蛋白序列的改变,导致该基因功能可能发生了变化。
  • 吕亮杰, 陈希勇, 张文英, 赵爱菊, 孙丽静, 张颖君, 刘玉平, 王莉梅, 李子千, 李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研究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改良的特异遗传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化学诱变剂处理抗旱、高产、广适小麦品种冀麦418。对M2全生育期田间表型进行观察鉴定,从6 961个M2穗系中筛选出416个突变体穗系,突变率为5.98%。其中,幼苗习性突变体11株,突变频率约为0.16%;分蘖突变体12株,突变频率为0.17%;叶部突变体34株,突变频率为0.48%;株高突变体68株,突变频率为0.97%;穗部突变体62株,突变频率为0.89%;雄性不育突变体132株,突变频率为1.90%;根部突变体15株,突变频率为0.26%;其他类型突变体82株。经过生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验证,M3得到遗传稳定的株系84个,其中,茎秆突变体43个,穗形突变体23个,叶片突变体7个,早熟突变体4个,晚熟突变体2个,芒型突变体2个,根部突变体2个,不育突变体1个。农艺性状分析表明,在构建的突变体库中变异类型丰富,株高、生育期和千粒质量突变频率比较高。这些新突变株系为研究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改良优异性状提供了新的材料。
  • 赵长云, 石海春, 夏伟, 蔡林, 杨殊, 余学杰, 柯永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的改良效应,对玉米回交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玉米自交系K11和K62为轮回亲本,分别用3个自交系为供体亲本,通过回交0~5次并自交8~3次育成36个改良系,采用3×38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和产量杂种优势表现。不同供体对不同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应差异较大,供体A3和B1对产量GCA、SCA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其他4个供体亲本;回交0~5次对产量GCA和SCA的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回交0次和1次对产量杂种优势的改良效果较好。在回交育种实践中,选择适宜的供体亲本至关重要,回交次数不宜超过2次;A3-1和B1-1等10个改良系产量GCA效应值极显著高于相应轮回亲本,具有较好的高产育种潜力。
  • 魏薇, 贾彦丽, 吴硕, 智福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转录本水平阐明水分胁迫下的枣裂果的分子机制,以5 a生金丝新4号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50 h的喷淋,模拟水分胁迫,处理结束后对喷淋前后的样品在ONT平台进行3代全长转录组测序。6个样品共获得13 368条转录本序列,APA事件中鉴定到9 178个PolyA位点,并找到78个显著富集的PolyA信号(PAS)motif,预测到7 321个SSR和114个lncRNA;对照组和处理组分别鉴定到239,189个可变剪接事件;差异分析共得到248个差异转录本,参与的主要转录本包括钙网蛋白、钙联蛋白、热激蛋白、微管蛋白、果糖激酶等。GO富集显示,差异转录本主要参与了翻译、有丝分裂、冷适应等生物学过程,相应地细胞组分为细胞质和核糖体,富集的分子功能为核糖体成分、木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等;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上调表达的转录本主要参与了内质网蛋白加工、吞噬体、氨基糖与核糖代谢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下调转录本主要参与了内质网蛋白加工、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等过程。差异转录本编码的蛋白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网络。水分胁迫下的裂果机制可能包括可变剪接事件的减少、钙网蛋白和钙调蛋白对钙离子的调节、持续喷淋后冷应激造成热激蛋白上调及细胞壁组分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等。
  • 权有娟, 刘博, 袁飞敏, 李想, 陈志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青海省主推藜麦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特征,以柴达木黑-1(简称黑藜麦)、柴达木白-1(简称白藜麦)及柴达木红-1(简称红藜麦)3种不同籽粒颜色的藜麦品种为材料,对其根尖采用普通压片法进行制片,经冰水混合物预处理、卡诺固定液固定、45%醋酸酸解、火焰干燥压片、镜检、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拍照等步骤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种颜色的供试品种染色体数均为4n=36条,未发现非整倍体或多倍体现象。黑藜麦的核型公式为4n=36=32m(4AST)+4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4n=36=2L+18M2+12M1+4S;白藜麦的核型公式为4n=36=34m(4SAT)+2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4n=36=2L+20M2+14M1;红藜麦的核型公式为2n=36=34m(4SAT)+2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4n=36=6L+8M2+14M1+8S。3个品种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是58.20%,58.22%,58.72%,核型均为2B类型,表明这些品种较为进化。3个品种均具有2对随体,但位置存在差异,可能与藜麦异源起源、自花授粉等因素有关。该研究可为藜麦杂交育种、倍性育种、种质资源鉴定和基因定位等研究提供细胞学基础。
  • 张浩, 柳絮, 宣宁, 张华, 高瑞钰, 赵倩倩, 姚方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水稻的食味品质和生产实践,培育了低直链淀粉含量和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2种性状兼顾的水稻新品系。利用带有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南粳9108作为软米基因的供体,与显性核不育分离群体中不育单株进行杂交,并用南粳9108作为轮回亲本回交2次得到BC2F1群体,利用Wx-mq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变异,对BC2F1群体的单株进行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扩增,依据其PCR产物带型可以准确区分Wx-mq纯合基因型、Wx-mq杂合基因型、非Wx-mq纯合基因型,筛选出农艺性状优良带有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不育和可育单株;然后利用带有抗咪唑乙盐酸基因(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的金粳818作为抗除草剂基因的供体,与筛选出的带有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不育单株进行杂交得到F1群体,利用编码区ALS基因的碱基变异,进行等位基因特异PCR(AS-PCR)扩增,筛选出抗除草剂纯合基因型、感除草剂纯合基因型、抗除草剂杂合基因型。经ARMS-PCR鉴定结果表明,BC2F1不育群体中检测得到172株单株带型与南粳9108一致,含有糯性基因,性状为糯性;160株单株不含糯性基因;468株单株带型为双亲的杂合基因型。通过AS-PCR进行除草剂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F1群体1 200个单株中,检测得到868个抗除草剂单株和332个感除草剂单株,其中纯合基因型624个,杂合基因型576个。经过逐代低直链淀粉含量和抗除草剂分子标记的选择,在F5选育出同时具有除草剂抗性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新品系6个。
  • 李丽梅, 杨超沙, 张立永, 尹庆珍, 毛向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创制优质抗病樱桃番茄资源,为后续新品种培育提供亲本材料,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对番茄品质影响较大的变量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总酸、固酸比、L*值、a*值、b*值、番茄红素、果肉厚、硬度等进行分析,对7个优质樱桃番茄资源/品种和2个中型果品种新粉太郎6号和光辉101号进行评价,并对其中的7个优质樱桃番茄资源/品种描述了其田间性状表现和检测了抗病基因。从品质及田间表现上看,除樱桃29号F2-1-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园艺工作室选育的6个樱桃番茄资源均优于生产上的优质代表樱桃品种玉女和中果型品种新粉太郎6号、光辉101,其中樱桃25号F2-1-1、樱桃55号483-11-8和樱桃55号483-16-15较优,它们具有共同的优点:TSS高(分别为8.04%,8.13%,7.59%),甜酸适口(固酸比分别为11.9,12.0,12.8),果皮亮度高(L*值分别为43.70,40.29,34.48),无限生长类型,中早熟,不易裂果;从抗病性上看,樱桃25号F2-1-1为同时含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Ty-3(仅含有641 bp的条带)和根结线虫抗性基因Mi-1.2的纯合材料(仅含有550 bp的条带),而樱桃55号483-11-8和樱桃55号483-16-15为同时含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Ty-1(仅含有984 bp的条带)及根结线虫抗性基因Mi-1.2(仅含有550 bp的条带)的纯合材料,说明这3种材料可用于抗病性资源的筛选。因此,综合评价认为樱桃25号F2-1-1、樱桃55号483-11-8和樱桃55号483-16-15最优,可作为选育优质抗病品种的重要亲本材料。
  • 杨振立, 王广鹏, 张树航, 郭燕, 张馨方, 李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燕山板栗分布地区的11个县/区(群体)的127份资源花序相关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为中国板栗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板栗资源的保存、核心种质的构建和农艺学性状基因定位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对相关的15个性状系统调查后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板栗资源花序相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7.55%和1.99,其中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4.80,雄花序数/总花序数变异系数最小为7.52,雄蕊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8,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89;15个板栗花序表型性状中有9个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以上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形态表型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花序数量表型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表型性状间相关性略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5.35%,两性花序数/果枝、花序长粗比、花序粗度、花序长度、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雄花序数/总花序数、雌花数/果枝、雄蕊长、轴序粗度比9个性状是造成燕山板栗花序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为标准,将127份资源分为5类群,并筛选出3份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聚类分析将127份资源分为8个类群,花序相关表型性状变异相同的材料大多聚在一起,聚类结果和主成分划分类群基本一致。
  • 李永红, 周语潮, 田启航, 常瑞丰, 刘国俭, 陈湖, 王召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温是限制桃树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地理分布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明确桃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可能为培育和筛选出相对抗寒的桃品系提供研究基础。以抗寒性较强的秋燕桃为试材,将一年生休眠枝条置于-5(CK),-15,-25℃低温处理48 h,应用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测定枝条皮层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通过质谱鉴定发现,有150个蛋白质点的表达丰度在低温胁迫后发生明显变化,丰度显著上调的有97个,丰度显著下调的有53个,通过蛋白质组数据检索成功地鉴定了其中的20个蛋白,发现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蔗糖和淀粉代谢、氨基酸代谢、MAPK信号通路、苯丙氨酸代谢和DNA的复制等代谢过程。利用RT-PCR验证了Alpha淀粉酶(M5VVU6)、叶绿素a/b结合蛋白(M5WUQ0)和环氧化物水解酶(D8L7V9)蛋白编码的基因,随着低温胁迫的增加而上调表达。研究结果暗示了这些代谢途径和3个特异蛋白可能在桃的抗寒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刘猷红, 张俊, 唐傲, 刘凯, 张喜娟, 董文军, 李柱刚, 孟英, 来永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寒地稻区粳稻品种的温光响应特征以及选择合理播期实现寒地粳稻优质高产的可行性,以6份寒地主栽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播期调控对寒地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供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缩短,主要体现在出苗期-齐穗期天数的缩短,这与出苗期-齐穗期日均温升高,日均光照时数减少有关。晚熟粳稻品种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降低,中早熟粳稻品种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晚熟粳稻品种产量与千粒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86~0.93,中早熟粳稻品种产量与有效穗数相关系数为0.88~0.99,这是粳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播期的推迟,寒地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均变劣,外观品质变化趋势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食味值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综上所述,晚熟粳稻品种适当早播有利于优质高产,中早熟品种早播和晚播均不利于优质高产,适宜播期的选择对产量和品质提高有关键作用。
  • 段秀建, 张巫军, 姚雄, 唐永群, 文明, 李经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再生稻再生力形成对头季稻不同收割时间和留桩高度的响应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三系杂交籼稻渝香203为材料,设置裂区试验,主区为收割时间,副区为留桩高度。收割时间分别为头季稻齐穗后18(T1),21(T2),24(T3),27(T4),30(T5)d,留桩高度分别为25(H1),35(H2),45(H3)cm,分析了不同收割时间和留桩高度对再生力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随留桩高度增加,再生稻再生力显著增加,产量无显著差异。推迟收割时间,再生稻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中、低留桩高度处理下,T3处理产量最高,同时,中稻-再生稻两季产量达到最高水平,这归因于再生稻较高的再生力、有效穗和千粒质量;高留桩下T4处理再生稻产量最高,中稻-再生稻两季产量在T5处理产量最高,这归因于再生季较高的有效穗。相关分析表明,再生稻产量与有效穗显著正相关,高峰苗、有效穗与再生力显著正相关。说明再生力是通过影响高峰苗和有效穗来间接影响再生稻产量水平。综合中稻-再生稻两季产量水平,中低留桩下,头季稻齐穗后24 d收割利于两季高产;高留桩条件下,头季稻齐穗后30 d收割利于两季高产。
  • 蒋丹, 文欢, 潘珊珊, 兰诗琪, 南文斌, 梁永书, 张汉马, 秦小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选育高产优质大粒水稻新品种过程中提供一定指导,在水稻苗期与成熟期分别检测了大粒水稻材料0183与常规水稻品种9311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项形态及生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初步的研究结果也为大粒材料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与克隆奠定基础。与常规水稻品种9311相比,0183在粒长、粒宽、粒厚方面表现均有差异且粒宽呈极显著差异水平,同时大粒材料0183千粒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9311。另外,分析了0183在苗期和成熟期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大粒材料0183在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在成熟期和幼苗期的叶片中显著高于对照品种9311,可溶性蛋白在成熟期的叶片中显著高于对照品种9311,说明在生长发育的后期大粒材料0183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可能与其最终产量形成有关,同时,大粒材料0183有较强参与渗透调节生理恢复的优势;另外,苗期0183中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9311,但在生长发育的后期含量较低且9311从幼苗期-成熟期脯氨酸含量增长幅度高于大粒材料0183,表明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大粒材料0183抗逆性相比对照品种9311表现更弱,可能在后期最终产量的形成上更易受环境影响。大粒水稻籽粒具有显著优势,对水稻产量十分重要,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较为敏感所以最终产量无法维持稳定,也是在培育优良大粒品种中需要突破的关键点。
  • 董志强, 郑孟静, 吕丽华, 张经廷, 申海平, 姚艳荣, 张丽华, 贾秀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冬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下小麦产量的差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SPAD值、冠层温度和最大LAI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大垄宽幅垄上覆膜(T1)、大垄宽幅未覆膜(T2)、小垄宽幅未覆膜(T3)、15 cm等行距(T4,对照)。结果表明,T1处理较对照减少了小麦灌浆后期旗叶光合速率,T2、T3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T1、T2、T3处理小麦孕穗期旗叶SPAD值均高于对照,而开花期和灌浆中期旗叶SPAD值均低于对照;3种套种模式小麦开花前冠层温度显著高于对照,而最大LAI低于对照,其中T1、T2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2017-2018年冬小麦产量变化为:T2 < T1 < T3 < T4,3种套种模式与对照差异均极显著,且3种套种模式间差异极显著。综合考虑小麦、花生产量、种植效益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得出小垄宽幅未覆膜冬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为不同套种模式中最佳种植模式。
  • 吕丽华, 李谦, 雷明帅, 姚艳荣, 贾秀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耐热品种抗性提高的生理机制,筛选简单易行的耐热评价指标。2017年秋-2019年夏在河北藁城利用温室增温和人工气候室增温,研究了不同增温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冀麦418高温条件下千粒质量、产量和经济系数降低,但与衡4444和山农28比较,降幅较小;并且冀麦418产量热感指数明显低于1,属于耐热性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旗叶SPAD值、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冠温与产量显著相关,旗叶SPAD值、冠温与产量热感指数也呈显著相关,综合丰产性和耐热性,这些指标可作为耐热品种筛选的参考指标。由此得出耐热品种生理特点为:高温下旗叶光合速率、SPAD值、相对含水量和生育后期荧光参数QY和Fv/Fm降幅较小,且冠温较低,生育后期仍可维持较高的叶片生理活性。
  • 孙淑, 张晓琦, 赵乐, 周震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的生物毒性效应,选择小麦作为供试植物,通过种子萌发试验考察了DBP和MBP对小麦种子发芽、根和芽伸长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对比研究了DBP和MBP对小麦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BP和MBP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和芽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浓度水平越高抑制作用越强。DBP与MBP对种子发芽率和芽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5,10 mg/L浓度水平下,DBP对根长的抑制率显著高于MBP。随着DBP和MBP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的SOD、CAT、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 mg/L浓度水平下达到最高值,而MDA含量则持续增高。在低浓度(5,10 mg/L)和高浓度(80 mg/L)水平下,DBP和MBP对SOD、CAT、POD酶活性的影响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鉴于MBP与DBP均会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保护酶活性,而MBP是土壤中DBP降解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因此,MBP对作物的毒害作用需引起更多的关注。
  • 李琳, 王根平, 师志刚, 张婷, 罗焱杰, 程汝宏, 董立, 高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山区谷子规模化种植条件下的连作障碍机理,对具有代表性的河北省丰宁县黄旗镇(春谷区)和临城县西冷水村(夏谷区)连作0~3 a土壤样品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土壤pH值、谷子植株相关抗逆酶活性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种类和丰度进行测定和分析,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初步揭示了连作障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份的增加,土壤全氮持续降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先增高再降低,土壤pH值逐年增高,植株SOD活性持续升高,P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随着连作年份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出现一定规律性的变化,放线菌、芽孢杆菌等部分有益菌群丰度逐年降低,黑粉菌等致病菌群丰度逐年升高。
  • 李盛有, 曹永强, 王昌陵, 张立军, 武丽石, 张丽, 陈艳秋, 王文斌, 宋书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嫁接技术创造的试验平台评价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地上部籽粒产量的贡献能力,并明确其与根系性状的关系,为大豆根系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22份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作为砧木,分别与辽豆21接穗进行嫁接,分别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测定根系性状以及籽粒产量,并以辽豆21自身嫁接作为对照,将各嫁接植株的增产比定义为根系贡献值。结果表明,不同嫁接植株的籽粒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正常供水条件下22份大豆品种的根系贡献值为-33.61%~26.77%,而水分胁迫下根系贡献值为-29.26%~62.80%。在正常供水下,大豆根系贡献值与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组织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与根系干质量和根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水分胁迫下,大豆根系贡献值与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干质量、根冠比和根系组织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说明,能够以较少的干物质投入形成发达的根系的大豆种质资源对于大豆高产、抗旱育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 徐田军, 吕天放, 赵久然, 王荣焕, 蔡万涛, 刘月娥, 邢锦丰, 成广雷, 张春原, 张勇, 刘秀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与收获期密切相关,探究并明确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在适收期(籽粒乳线位置1/2时)的淀粉、干物质含量和果穗鲜质量占比等指标,为青贮玉米生产适期收获和优质高产品种选择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州试验基地进行,累计选用40个优质专用型和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在籽粒乳线位置1/2时取样,各小区分别取5株,称取全株各器官茎、叶、鞘、果穗(不带苞叶)、苞叶、穗轴和籽粒的鲜质量;将玉米全株和籽粒105℃下杀青30 min后,60℃烘干至恒质量,称取干质量后磨样测全株淀粉含量。结果表明:籽粒乳线位置1/2时,参试青贮玉米品种的果穗鲜质量(不带苞叶)与全株鲜质量的比例(全文简称果穗鲜质量占比)、籽粒鲜质量与全株鲜质量的比例(全文简称籽粒鲜质量占比)、籽粒干质量与全株干质量的比例(全文简称籽粒干质量占比)在不同青贮类型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参试品种果穗鲜质量占比平均为30.2%(变幅25.5%~35.7%),籽粒鲜质量占比平均为20.9%(变幅16.2%~26.4%),籽粒干质量占比平均为41.1%(变幅33.6%~48.0%)。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的果穗鲜质量、籽粒鲜质量占比和籽粒干质量占比分别较青贮专用型品种高1.5,3.8,5.6百分点。参试品种的全株含水率平均为68.8%,变幅63.1%~73.6%,其中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平均为70.1%,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平均为67.3%;参试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平均为39.0%,变幅35.4%~43.6%,其中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平均为39.6%,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平均为38.3%。两类青贮玉米品种的全株含水率和籽粒含水率相当。参试品种的全株淀粉含量平均为30.9%(变幅25.3%~35.6%),其中专用型青贮品种中京科青贮368淀粉含量(32.9%)最高、大京九23(25.3%)最低;粮饲兼用型品种中以京科968(35.6%)和京农科728(35.6%)最高,MC859(28.3%)最低。不同类型青贮品种间,专用型青贮品种全株淀粉含量平均为29.6%,较粮饲兼用型品种(32.5%)低2.9百分点。籽粒乳线位置1/2时,参试青贮玉米品种平均全株含水率和籽粒含水率分别为68.8%,39.0%,平均全株淀粉含量为30.9%;平均果穗鲜质量占比、籽粒鲜质量占比和籽粒干质量占比分别为30.2%,20.9%,41.1%。为此,提出在适收期内专用型/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的果穗鲜质量占比≥30%(籽粒鲜质量占比≥20%、籽粒干质量占比≥40%),此时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30%、淀粉含量≥30%,果穗鲜质量占比可以作为青贮玉米品质的简捷评价指标。
  • 刘子记, 刘维侠, 牛玉, 杨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嫁接对黄色樱桃番茄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3个黄色樱桃番茄品种实生苗和嫁接苗果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蓉S含有5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3种特有成分;黄蓉J含有5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3种特有成分。金露露S含有4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4种特有成分,其中1-硝基-3-甲基丁烷为主要风味物质;金露露J含有57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5种特有成分,其中庚醛、苯乙腈、1-硝基-2-苯乙烷、β-紫罗兰酮为主要风味物质。黄星S含有58种挥发性物质,包括7种特有成分,其中苯乙醛、苯乙腈和1-硝基-2-苯乙烷为主要风味物质;黄星J含有61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0种特有成分,其中愈创木酚为主要风味物质。综合比较3个黄色樱桃番茄品种实生苗与嫁接苗发现,嫁接显著影响果实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与实生苗相比,嫁接苗果实中2-甲基-1-丁醇的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β-紫罗兰酮、E-2-庚烯醛和Z-4-癸烯醛的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番茄果实风味代谢奠定了基础。
  • 宋慧, 黄芸萍, 古斌权, 付玉婧, 臧全宇, 邢乃林, 张香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叶片叶绿素和根系丙二醛含量是评价甜瓜耐低温弱光特性的重要生理指标。为了正确处理生理指标的数据,筛选甜瓜耐低温弱光极端材料,对8份甜瓜核心亲本进行低温弱光特性评价。首先通过比较2个生理指标与伤害指数(表型指标)的鉴定结果,评价2个生理指标及数据处理方式的正确性。结果显示,通过直接比较胁迫后甜瓜叶片叶绿素和根系丙二醛含量,即可正确鉴定植株耐低温弱光特性。不耐低温弱光甜瓜自交系与耐低温弱光自交系相比,叶绿素含量更低,丙二醛含量更高。通过2个指标处理前后的变幅,能够辅助了解材料对胁迫的敏感程度。其次,通过筛选,获得耐低温弱光甜瓜材料P143和敏感材料P149,用以甜瓜耐低温弱光分子标记筛选群体构建。研究结果为甜瓜耐低温弱光生理指标选择和鉴定数据处理方法的标准化提供依据,也为其他逆境胁迫数据处理起到借鉴作用。
  • 袁伟玲, 刘志雄, 吴金平, 殷红清, 陈磊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外源硒对生菜生长特性、品质、养分吸收和硒含量的影响,为富硒蔬菜生产合理施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芳妮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6个处理(0,0.5,1.0,1.5,2.0,2.5 mg/L Se),于生菜定植后第15,25天叶面喷施,研究硒对植株生长、品质、养分含量和硒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硒浓度小于1.5 mg/L时,促进生菜的生长,产量增加;当硒浓度大于2.0 mg/L,抑制了生菜的生长,产量降低。叶面喷施外源硒增加了生菜地上部可溶性总糖和总酚含量;低浓度外源硒(Se≤1.5 mg/L)增加了粗纤维和维生素C含量,而高浓度硒(Se≥2.0 mg/L)降低了其含量;类黄酮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生菜地上部分N、Ca、Zn含量随着喷施外源硒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喷施硒浓度的增加,Mg含量增加,而P、K、S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低浓度硒降低了生菜地上部Fe元素的含量,但随着喷施硒浓度的增加地上部的含量明显增加。生菜地下部N、S元素的含量随叶面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Ca、Mg、Fe、Zn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适量硒浓度(Se≤1.5 mg/L)增加生菜地下部K元素的含量,高浓度则降低了其含量。生菜地上部硒的含量以有机态硒为主,有机硒转化率均在80%以上。因此,喷施硒浓度为1.5 mg/L对生菜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和养分吸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富硒功能蔬菜的生产。
  • 李广维, 张特, 仲文帆, 赵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调环酸钙对棉花的调控效果和增产潜力,为新疆棉区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大丰镇和沙湾县四道河子镇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缩节胺为对照(CK),设置4个调环酸钙处理剂量:T1(750 g/hm2)、T2(1 350 g/hm2)、T3(1 950 g/hm2)、T4(2 550 g/hm2),于现蕾期、初花期、打顶前和打顶后分剂量喷施。调查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等指标。喷施调环酸钙后主茎日增长量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在施药2次后(初花期)达到峰值,调环酸钙对株高的调控效果具有一定剂量效应,随剂量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在T3水平下抑制效果最显著,吐絮期在两试验点棉花株高较对照增加3.35%,7.15%。同时调环酸钙提高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积累,T3生殖器官生物量在两试验点分别较对照提高35.07%,34.35%;调环酸钙处理叶枝较对照长3.89~14.34 cm,第一果枝长度较对照增加4.83~10.16 cm,第四果枝的长度增加3.34~12.34 cm;相比对照,调环酸钙处理棉花单株结铃数提高4.90%~23.04%,籽棉产量增加226.14~907.87 kg/hm2,两试验点均以T3产量最高,皮棉产量为2 885.66,2 879.53 kg/hm2,同时调环酸钙具有优化纤维品质的作用。全生育期喷施1 950 g/hm2的5%调环酸钙能显著控制棉花株高,塑造高产株型,有效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显著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
  • 张特, 赵强, 聂志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化学封顶后棉株内源激素变化规律与果枝及结铃空间分布的关系。选用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化学封顶(C)及2个对照组:不打顶(CK)和人工打顶(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打顶后棉花倒四叶4种激素含量的昼夜变化。化学封顶后IAA含量较不打顶和人工打顶有明显的迅速下降趋势,并在168 h后仍保持较低水平;化学封顶后棉花GA3含量与不打顶接近,这为棉花“二次生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化学封顶后棉花CTK上升速度较不打顶和人工打顶慢,但其峰值最大,并在168 h后仍维持较高水平;化学封顶后ABA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直至试验结束;试验中各项指标峰值及底峰值均出现在化学封顶处理中。化学封顶能显著改变棉花倒四叶内源激素含量,同时化学封顶能有效控制棉株果枝长度,使结铃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下部果枝,在顶部结铃上相较人工打顶有明显优势。
  • 李想, 朱丽丽, 李小飞, 王其才, 杨学贵, 甘淑萍, 毛小锋, 陈志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柴达木盆地藜麦品质现状,应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都兰地区种植的12份藜麦品种(系)的水分、灰分、淀粉、脂肪、粗纤维、总糖、蛋白质、β-葡聚糖、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检测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同一品种(系)各微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藜麦品种(系)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水分、脂肪、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建立模型时要正向选择淀粉、脂肪和总糖含量,负向选择水分、蛋白质含量。综合评分后发现适宜柴达木盆地(都兰地区)种植的藜麦品种(系)有7个,其适宜度依次为:rell > 天马HX > QLM01 > 614915HX > 1591 > 青藜1号 > 西宁藜麦;贡杂3号、4号、5号、6号和三江2号等品种(系)不适宜都兰地区种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12个藜麦品种(系)聚成3类,第一大类不适合都兰地区种植,包括贡杂3号、4号、5号和6号;第二大类营养品质居中,包括天马HX、QLM01、614915HX、1591、青藜1号、西宁藜麦、三江2号,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在都兰种植;第三类只有rell一个品系,在都兰地区品质表现最好。综合微量元素、氨基酸含量等分析结果,QML01与1591两品系综合性状最优。
  • 安瑞朋, 王冬梅, 祁建军, 魏建和, 廖登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寻找黄精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农业大规模种子种植提供依据,设置3个常规的恒温梯度(25,20,15℃),并且模拟大自然季节和昼夜的温度变化设置了3个变温层积处理(30/20℃,25/15℃,20/10℃)和一个低温4℃处理,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滇黄精、多花黄精和黄精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恒温下3种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种子萌发率最高。在变温条件下,滇黄精和黄精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20℃,多花黄精萌发最适温度为20/10℃,在对应的变温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最高。然后将萌发的种子分2批转入室温25℃和低温4℃进行出苗研究。其中黄精种子存在着休眠情况,需要在4℃低温处理方可出苗,而滇黄精和多花黄精种子可以直接出苗,多花黄精适合低温出苗,而滇黄精更加适合常温出苗。所以在农业的实际生产中黄精和滇黄精种子适合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播种,黄精种子经历冬季自然低温后次年三四月份即可出苗,滇黄精出苗需要较高温度。多花黄精适合在温度较为适宜的秋季进行播种,与黄精种子相同次年三四月份可出苗。
  • 资源环境·植物保护

  • 孙磊, 王丽华, 高中超, 佟玉欣, 张磊, 常本超, 王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生物有机肥、硅钙肥和锌肥几种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出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德美亚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期播种期,对第1期播种玉米进行肥料处理,第2期播种的玉米不施肥,探讨了几种优化施肥方式对低温下玉米出苗率、苗期生物量、根系生长、生理特性以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条件下,各优化施肥均可以提高玉米出苗率,T2、T3和T4处理在第4,6,8天的出苗率均较T1处理明显提高;苗期植株干鲜质量提高,T2、T3和T4处理的植株鲜质量分别是T1的1.77,2.26,2.07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T2、T3和T4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T1处理的1.19,1.95,2.09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均有所提高;除了T4处理的POD含量低于T1处理,其他处理POD含量均高于T1;T2处理的脯氨酸含量低于T1处理,其他处理脯氨酸含量高于T1处理。各优化施肥处理提高了穗位高;T3处理较T1处理提高了植株株高,T2和T4处理的株高略低于T1处理。各优化施肥处理均能提高玉米产量。综合看来,全量生物有机肥(450 kg/hm2)改善低温对苗期的伤害和促进玉米生长的效果更好。
  • 黄梓源, 王天野, 王呈玉, 白义晨, 吴阳生, 刘淑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改善东北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及玉米保产机理,为东北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增产技术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农民习惯(CK)、单施秸秆(S)、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和化肥秸秆配施(NPK+S)4个处理,研究对比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土壤中N、P、K含量和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效果最佳。土壤中不同土层的水分含量受施肥处理的影响很小,但从试验所得的数据来看,在0~20 cm土层中,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均在数值上达到最大。有机无机肥料的合理配施能够促进植物更加均衡的吸收营养元素,提高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降低蒸发所损失的水分,进而促进植物鲜干质量的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达到了增加玉米穗长、行粒数、千粒质量的效果,实现玉米产量的增加。与农民习惯相比,通过对东北半干旱地区土壤上配合施用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时提高玉米光合性状指标,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改善产量指标,进而实现玉米增产。有机无机配施是适合干旱区玉米抗旱保产的技术措施。
  • 李晋, 刘小丽, 李文广, 刘振华, 杨珍平, 黄春国, 孙敏, 高志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投入总量固定情况下,肥料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最佳的分配方式,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促进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施肥的理论依据,在垣曲县冬小麦复播夏玉米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肥投入参考当地农户常规施用量即纯氮420 kg/hm2。以小麦/玉米两季肥料分配比为主区,设置3个水平126/294,210/210,294/126 kg/hm2;副区为小麦季基肥与拔节期追肥配比,6水平为10:0,7:3,6:4,5:5,4:6,3:7。小麦收获后复种夏玉米。在两季作物成熟期分别取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季施肥量为126 kg/hm2,玉米季施肥量为294 kg/hm2时,两季作物均能得到高产,且小麦季产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周年产量相比增加12.98%,4.25%。不同的基追比管理对于小麦的影响不同,采用6:4的管理方式有利于穗的形成,产量较不追肥处理增加了12.86%;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肥料偏生产力也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增大小麦季的追肥比例有利于后作玉米千粒质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季最佳的基追比为6:4;施氮量420 kg/hm2以小麦-玉米分配比例3:7时效果最佳。
  • 严红梅, 汤维群, 李虹桥, 谢露瑶, 彭霄, 胡跃, 郭世星, 吴永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甘蓝型半矮秆油菜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特点以及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以半矮秆油菜佳油JS-1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360 kg/hm2)对半矮秆油菜籽粒产量、植株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半矮秆油菜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半矮秆油菜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以及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90~360 kg/hm2)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27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加大而降低。不同施氮水平下,半矮秆油菜干物质快速积累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均晚于氮素快速积累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在合理施氮量(180~270 kg/hm2)下,半矮秆油菜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延后,干物质及氮素快速积累的终止时间推迟、持续时间延长。在四川盆地稻油轮作系统下,半矮秆油菜直播栽培的合理施氮量为180~270 kg/hm2,可较好地协同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
  • 李飞, 王俊鹏, 梁斌, 李俊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降低设施菜地氮素淋溶的效果及机理,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和土柱淋溶模拟试验分别研究了玉米秸秆(M)和稻壳(R)降解过程中对于土壤氮素含量和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培养期间(35 d),玉米秸秆和稻壳的降解率分别为18.8%,3.3%;与CK相比,施用玉米秸秆和稻壳使矿质态氮降低23.9~173.1 mg/kg,6.4~126.1 mg/kg,降幅分别为24.4%,10.7%,施用稻壳和玉米秸秆分别使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平均增加6.4%,41.1%。培养结束时,矿质态氮的固持量分别为173.1,126.1 mg/kg,占土壤矿质态氮含量的35.0%,25.5%;添加玉米和稻壳处理分别使淋溶液矿质态氮浓度降低14.5~207.3 mg/L,5.9~202.5 mg/L,使矿质态氮淋溶损失降低26.7%~41.1%,12.1%~25.3%。综上可见,施加有机物料显著增加对土壤矿质态氮素的固持,从而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量,玉米秸秆降解率较高,对于矿质态氮的固持与降低氮素淋溶损失效果更好。
  • 赵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加强苦荞氮肥的科学管理,研究了不同类型氮肥对不同生育时期苦荞光合特性、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共设4个处理:普通尿素(U)、树脂包膜尿素(CRU)、硫包膜尿素(SU)和有机肥(ORU)。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和有机肥处理可有效提高花后苦荞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降低胞间CO2浓度(Ci),SU处理的光合参数在开花期处于较好水平,而CRU和ORU处理下在灌浆中期处于较好水平;控释氮肥和有机肥对于改善土壤氮素相关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机肥对生育后期土壤酶活性的促进更为明显;控释氮肥和有机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苦荞中后期的硝态氮和铵态氮水平,提高了后期土壤的氮素供应能力,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硝态氮含量与各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脲酶和蛋白酶的相关性较高),铵态氮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在生育后期达到显著水平(P<0.05)。
  • 陈勇生, 何慧怡, 齐永文, 劳方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硒肥试验对不同花生品种生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富硒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在田间覆膜条件下,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不同施用时期对3个花生品种喷施液体硒肥。喷施液体硒肥对3个花生品种的生育性状影响都不大。在产量性状方面,硒肥施用时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施用时期下,开花期和饱果期2个时期平均施入效果最好,其花生植株的单株生产力和饱果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品种方面,花育16号在百仁质量、百果质量、饱果率、单株果数和单株生产力这5个性状上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鲁花4号,而且花育16号的百果质量还显著高于黑玉珍,不同花生品种产量性状优劣顺序为花育16号 > 黑玉珍 > 鲁花4号。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花生品种采取相适应的配套硒肥施用技术,以达到最佳的节本增效目标。
  • 茹淑华, 侯利敏, 赵欧亚, 孙世友, 张国印, 王凌, 刘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原位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采用盆栽培养试验,研究钝化剂种类和添加比例对土壤Cd钝化效果和小白菜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活性炭、石灰和磷矿粉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所有添加活性炭、石灰和磷矿粉的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添加5%的活性炭、4%的石灰和5%的磷矿粉3个处理土壤钝化效果均最佳,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25.20%,49.50%,40.09%,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分别下降65.13%,54.64%,67.56%。随着鸡粪和沸石粉添加比例的升高,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则均呈下降趋势,鸡粪添加比例为2%土壤Cd钝化效果最佳,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65.64%。沸石粉添加比例5%的处理效果最佳,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为44.46%。添加粉煤灰、玉米秸秆和菌渣对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影响较小或不明显。可见,不同钝化剂种类和添加比例土壤Cd钝化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添加适量的磷矿粉、活性炭、石灰、鸡粪和沸石粉均具有很好或较好的Cd钝化效果。
  • 何世朋, 梁斌, 武德军, 王群艳, 李俊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番茄全生育期养分吸收分配特征和需肥规律,通过田间调研采样,研究了秋冬季和冬春季设施番茄干物质量、营养元素含量、养分吸收累积动态和吸收分配情况,以期为番茄的合理施肥,实现养分供需平衡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作物养分吸收量顺序为:K2O > N > Ca > P2O5 > Mg > Fe > Zn > Mn > B > Cu,秋冬季和冬春季的N:P2O5:K2O吸收比例分别为1.0:0.4:2.1和1.0:0.3:1.2,全生育期苗期、开花期、采摘期氮磷钾的需求比例分别为1.0:0.5:1.9,1.0:0.4:1.8,1.0:0.3:1.7。每生产1 t番茄果实,作物的N、P2O5、K2O、Ca、Mg吸收量分别是2.5~2.6 kg,0.9~1.0 kg,3.3~5.4 kg,2.2~2.3 kg,0.4~0.5 kg,作物Fe、Zn、Mn、B、Cu吸收量分别为18.0~20.3 g,4.1~12.6 g,5.0~7.3 g,2.8~4.3 g,1.7~3.4 g。番茄氮磷钾钙镁和铁锰锌吸收主要集中在采摘期,吸收比例分别为53.6%,47.7%,50.5%,硼铜吸收集中在开花期(36.6%)。作物养分在番茄茎叶和果实中的分配有所不同,氮磷钾主要以果实(62.9%~73.7%)携出为主,中微量元素以茎叶(64.8%~91.2%)携出为主。综上,在施肥时期上,苗期应以营养全面的基肥为主,开花结果期注重养分的实时有效供应,适当提高中微量元素的养分供应量。收获后的番茄秸秆还田有利于中微量元素的再利用,减少过量施肥带来的资源浪费,有效缓解土壤质量问题。
  • 张道微, 董芳, 张亚, 黄艳岚, 张超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甘薯镉元素的时空积累规律,探索甘薯薯肉低镉积累特性形成的原因,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了在镉中度污染土壤和镉重度污染土壤生长条件下湘薯20号各组织器官镉分配与积累的时空差异,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了与之对应的甘薯镉积累相关同源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发现,镉污染土壤中甘薯的镉积累符合根>茎>叶的特性,当土壤镉浓度增加至0.6 mg/kg或2.0 mg/kg时,相对于阴性对照,各部位镉含量增加的倍数分别为3.05~8.75和6.25~26.89;各组织器官随生长时间延长植株镉积累量逐渐增加,地上部茎叶镉积累速率高于薯肉镉积累速率,且叶片中积累的镉不易发生二次转移,因而新叶中镉含量低于老叶。植物镉积累和转运相关的基因在甘薯基因组存在同源基因,且多数存在多个同源拷贝,虽然这些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随着镉积累量的增加而被诱导表达,但是各拷贝之间的时空表达模式存在差异。相对于镉积累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受镉胁迫诱导表达的趋势更为明显。镉污染土壤中甘薯的镉积累随着土壤镉浓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生长时间延长而增加。甘薯薯肉的镉积累规律较为特殊,薯肉镉积累量低于薯皮、茎、叶等部位,且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薯肉镉积累速率也远低于地上部茎叶。植物镉积累和转运相关的基因在甘薯基因组存在同源基因,且多数存在多个同源拷贝,各拷贝之间的时空表达模式存在差异,推测这种表达差异与甘薯的镉积累特性有关。
  • 庞敏晖, 左强, 邹国元, 宋大平, 高利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蔬菜废弃物发酵液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了施用适量蔬菜废弃物发酵液对快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对照组(CK)、有机肥(A1)、化肥(A2)、发酵液(A3)、有机肥+化肥(B1)、有机肥+发酵液(B2)、有机肥+2/3化肥+1/3发酵液(B3)、有机肥+1/3化肥+2/3发酵液(B4)8个处理,测定分析了收获期快菜的单株鲜质量、单株干质量,Vc、硝酸盐含量,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以及株高、展幅、最大叶长/宽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施用有机肥+化肥的条件下(B1),施用发酵液代替部分化肥,处理B3的株高、展幅、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分别增大了31.1%,28.7%,34.9%,27.3%,单株鲜质量、单株干质量分别提高了89.4%,45.5%;处理B4植株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57.3%,15.4%,181.8%;配施一定比例的发酵液,快菜植株内的硝酸盐含量有效降低,含水率显著增加,Vc含量有所下降。研究发现,蔬菜废弃物发酵液可以代替部分化肥与有机肥或化肥进行配施,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为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开辟新途径,同时还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
  • 闫伟平, 张丽华, 徐晨, 赵洪祥, 谭国波, 孙宁, 李斐, 边少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定位研究探明隔年深松对土壤结构、根系活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促进该地区农田土壤综合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提升。在2015-2016年进行,试验设置春季播种前行间深松30 cm(SS-30)、春季播种前行间深松40 cm(SS-40)、秋季收获后行间深松30 cm(AS-30)、秋季收获后行间深松40 cm(AS-40)和不深松(CK)5个处理,探讨隔年深松对土壤的穿透阻力、容重、水分、根系活力、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隔年深松显著降低了土壤的穿透阻力和容重,显著提高了深松部位到地表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显著增加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与CK相比,AS-40、SS-40、AS-30和SS-30的活跃比表面积,分别增加2.47%,1.85%,1.32%,0.62%;AS-40、SS-40、AS-30和SS-30的根系活力,分别增加20.37%,18.23%,7.83%和5.92%;SS-40、SS-30、AS-40和AS-30的WUE,分别增加2.02%,6.05%,7.26%,12.90%。间隔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干旱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秋季深松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最好,适当增加深松深度,能有效提升深松的效果,但深松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 李晓娜, 闫林峰, 赵春桥, 张微微, 王超, 史瑞双, 万秀云, 武菊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延怀盆地葡萄种植区长期受大风侵蚀,土壤沙化严重的问题,明确行间生草对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索北方埋土防寒区葡萄园行间生草技术。以怀来县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在树龄为10 a的葡萄架下种植苔草和二月兰,以传统清耕为对照。种植3 a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容重、持水量、团聚体含量、总碳、总氮、有机质、硝态氮、氨态氮以及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相比,种植3 a二月兰能显著增加0~20 cm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0~8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全氮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与传统清耕相比,种植3 a披针叶苔草能显著增加0~20 cm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二月兰与披针叶苔草连续种植3 a后均不同程度增加了葡萄园表层土壤各级团聚体中碳氮的含量。种植二月兰在提高0.125~0.250 mm粒级团聚体碳氮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而苔草则表现为提高0.075~0.125 mm粒级团聚体碳氮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2种行间生草方式对葡萄园沙化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不同,种植3 a苔草显著增加>0.25 mm大团聚体含量,而种植3 a的二月兰因人为翻耕原因,导致<0.250 mm粒级团聚体显著增加。在延怀盆地葡萄行间种植草本植物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种类草本植物对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效果不同,因此在北方埋土防寒区选择适宜草种是推广该项技术的重要环节。
  • 李丹, 赵存鹏, 刘素恩, 王凯辉, 王兆晓, 刘旭, 郭宝生, 耿军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挖掘陆地棉黄萎病菌侵染应答相关基因,揭示陆地棉应对黄萎病菌侵染的应急响应机制。以抗黄萎病品种冀2658为材料,用大丽轮枝菌Vd991侵染1 h的棉花根部为样品,以水处理做对照,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技术进行蛋白质组研究。结果共筛选到4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37个上调表达,9个下调表达。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发现差异蛋白的功能分为24类,分子功能占7类,生物过程占8类,细胞组分占9类。KEGG 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参与32个代谢通路,其中苯丙氨酸代谢P值(0.025 308 8)最小,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发现在黄萎病菌胁迫早期(1 h),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组织结构代谢相关蛋白、蛋白质合成相关蛋白、抗氧化物酶类、核苷二磷酸激酶等参与到棉花抵抗黄萎病的过程。并且,细胞色素C(Cyt-c)的释放说明棉花根部启动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来抑制黄萎病菌的传播。
  • 柴阿丽, 陈利达, 许帅, 帕提古丽·艾斯木托拉, 王利丽,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李宝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18-2019年,在新疆喀什地区调查时发现部分种植的辣椒植株上心叶发黄皱缩、卷曲,个别植株叶片呈现斑驳花叶状。为了明确引起新疆喀什辣椒病毒病的病毒种类,提取典型症状样品的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分别用辣椒轻斑驳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CMV和PMMoV特异引物分别扩增得到约735,472 bp的特异条带,阴性对照未扩增目的条带,核苷酸序列比对发现,分别与韩国西葫芦CMV分离物(GU327368.1)和日本辣椒PMMoV分离物(AB276030.1)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99%,结果表明,喀什地区辣椒疑似病毒病样本被CMV与PMMoV复合侵染。
  • 孟雅宁, 严立斌, 张红肖, 赵海涛, 范妍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加快辣椒抗疫病新品种选育进程,选育抗疫病品种是防止或减轻辣椒疫病危害的有效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辣椒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为选育抗病品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辣椒材料进行了抗疫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同时对已报道的6个抗疫病分子标记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3个STS抗疫病分子标记Phy-1Phy-4Phy-6扩增出特异性目标条带,共鉴定出18份抗疫病材料和2份感病材料。其中,引物Phy-1筛选出抗病材料14份,Phy-4筛选出抗病材料7份,同时含有2个抗病基因的有3份,Phy-6筛选出感病材料2份。利用分子标记筛选抗病资源,可有效提高辣椒抗疫病分子育种的进程,为加快辣椒抗疫病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付静, 崔林开, 付伟, 乔莉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河南省烟草疫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河南省的34个烟草疫霉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3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1 0,Shannon信息指数为0.402 8;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9~1.00,相似系数0.80水平下UPGMA聚类可将34个菌株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包括26个菌株,为优势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结果相一致;遗传结构分析推测河南烟草疫霉群体起源于2个祖先亚群,这2个亚群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2.73%,27.27%,亚群Ⅰ为优势亚群;单个菌株遗传构成分析显示55.88%的菌株遗传组分非常单一。因此,河南省烟草疫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不丰富,遗传结构也较为简单。
  • 陈利达, 李磊, 谢学文,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山东省高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特征,2018-2019年从山东省高密市马铃薯主产区采集具有疮痂病病斑的马铃薯块茎,从病斑上共分离纯化到178个链霉菌菌株;采用薯片法、萝卜幼苗法及温室盆栽柯赫氏法则对马铃薯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到178个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此外,将高密市5个地区所分离的马铃薯疮痂病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PCR分子鉴定和病原菌致病基因检测,之后根据16S rDNA基因的差异采用分子手段对所分离的致病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引起山东高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主要包括4种链霉菌,分别为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Streptomyces scabiesStreptomyces luridiscabieiStreptomyces griseoaurantiacus,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其中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为链霉菌优势种群且新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griseoaurantiacus,为国内新报道病原菌,说明我国山东高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种类和分布较为复杂。
  • 刘晨, 王祯, 朱先约, 杨瑞, 倪博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发掘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对烟草甲幼虫生物毒力活性。以复烤片烟云烟87为供试材料,通过醋酸钠+抗生素的方法从烟叶表面分离菌株,采用生理生化指标对比和16S rDNA测序鉴定出苏云金芽孢杆菌。确定了其伴孢晶体的形态和基因型,考察了Bt菌株生长周期,分析了伴孢晶体蛋白并对烟草甲幼虫的毒力活性。结果表明:①分离得到的Bt菌株能产生菱形的cry1型和球形的cry8型伴孢晶体蛋白,其伴孢晶体蛋白对3~4周龄的烟草甲幼虫有很高的毒力活性。②分别使用不同浓度晶体蛋白处理后的烟叶感染烟草甲幼虫,1 d后幼虫出现死亡现象,形态变为黑褐色,生物毒力分别随感染时间和蛋白浓度梯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③感染4 d后150,10 mg/L的死亡率分别达(96.67±4.22)%,(51.11±5.02)%。结果不仅表明分离得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对烟草甲幼虫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且为进一步利用生物性技术防治烟叶仓储害虫提供理论参考。
  • 付静, 孙梦, 马春晖, 黄永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挖掘防控苹果轮纹病的植物源药剂,检测了韭菜、大蒜、洋葱和大葱等4种常见的葱属植物的提取物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了4种葱属植物代谢物差异,并检测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对苹果轮纹病菌丝生长及苹果果实轮纹病害发生抑菌作用。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4种粗提取原液(1×)对苹果轮纹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高达100%;在4种葱属植物中检测到78种代谢物。其中3种主要成分焦谷氨酸、磷酸和柠檬酸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29.10%~100.00%,对苹果果实轮纹病发生的抑制率高达44.38%~91.45%。研究表明,4种葱属植物及其主要成分均能高效抑制苹果轮纹病菌的生长,从而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的发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和开发葱属植物中抗菌成分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苹果轮纹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可能方法。
  • 路垚, 杨琳燕, 朱清杰, 马吉飞, 李桂霞, 胡德宝, 李瑞忠, 常瑛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制备工艺、安全性及抑菌效果,通过一系列试验进行研究。在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制备工艺试验中,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试剂配比、物料比、时间、温度和pH值对姬松茸多糖磷酸化的影响;在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利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在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抑菌试验中,用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和姬松茸多糖进行对比,验证两者对链球菌、大肠杆菌、双球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结果:STPP与STMP比例6:1,物料比1:3,时间5.5 h,温度95℃,pH值9,此时为最佳反应条件,磷酸根接枝量为9.14%;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小鼠各项指标均正常,具备安全性;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抑菌试验结果:经过磷酸化和未经磷酸化的姬松茸多糖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且磷酸化效果更好。通过上述三部分试验,研究出了磷酸根接枝量较高的磷酸化方法,证明了磷酸化姬松茸多糖的安全性,并具有较好抑菌效果,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 畜牧·水产·兽医

  • 张康, 张凯, 王磊, 崔东安, 张景艳, 闫遵祥, 马雪青, 薛欢, 李建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甘肃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流行情况及其分子特征,通过RT-PCR方法对甘肃地区某规模化养牛场的牛腹泻粪便样品进行了BVDV鉴定。将鉴定为BVDV阳性的牛腹泻粪便样品处理后接种到牛肾传代细胞(MDBK)进行病毒的分离,并通过RT-PCR、免疫荧光检测及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牛源BVDV,命名为BVDV-GSLY株;BVDV-GSLY毒株接种MDBK细胞培养可导致明显的致细胞病变效应,说明该毒株为致细胞病变型(CP)BVDV毒株;5'-UTR和Npro PCR扩增结果为阳性且扩增片段与预期大小相符;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接种BVDV-GSLY毒株的MDBK细胞可与FITC标记的BVDV抗体反应产生明亮的特异性绿色荧光,而正常MDBK对照细胞中没有荧光,表明该分离物是BVDV;BVDV-GSLY毒株在MDBK细胞上连续传12代,其病毒滴度可达107.8 TCID50/0.1 mL;基于5'-UTR和Npro核苷酸序列对BVDV-GSLY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BVDV-GSLY毒株与美国的SD1株亲缘关系最近,5'-UTR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5.5%,Npro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5%,系统进化树分析也表明,BVDV-GSLY毒株与SD1株位于同一分支,说明BVDV-GSLY毒株属于BVDV-1a基因亚型。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CP型BVDV-1a亚型毒株,不仅丰富了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也为甘肃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及相关疫苗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钟美, 王吉坤, 柴志欣, 武志娟, 钟金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C1QA、C1QB、C1QC基因分别编码补体C1q蛋白的3个亚基,而C1q在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等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其在牦牛不同发育时期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为深入了解牦牛C1q蛋白的功能奠定良好基础。利用TRIzol法提取麦洼牦牛组织的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C1QA、C1QB、C1QC基因在麦洼牦牛0.5,1.5,2.5岁的心脏、脾脏、肺脏、大脑、小脑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各组织间的差异显著性。组织表达结果显示,C1QA、C1QB、C1QC基因在牦牛3个年龄中的心脏、脾脏、肺脏、大脑、小脑组织中均有表达,同年龄不同组织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均为C1QA、C1QB、C1QC基因在牦牛肺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脾脏、心脏、大脑、小脑(P<0.05);脾脏显著高于心脏、大脑、小脑中的表达量(P<0.05);而心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脑、小脑(P<0.05),大脑和小脑间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C1QA、C1QB、C1QC基因在1.5岁牦牛肺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均极显著高于脾脏、心脏、大脑和小脑(P<0.01)。时序表达结果表明,随着牦牛年龄的增长,C1QA基因在多数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显著下降趋势;C1QB则是先显著上升再显著下降;C1QC呈显著上升趋势。综上可知,C1QA、C1QB基因可能通过表达量下调、C1QC基因则可能通过表达量上调来参与牦牛的高原适应性。
  • 李佳骏, 李建臻, 李万强, 王振华, 王君锐, 肖丹, 潘康成, 杨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蜡样芽孢杆菌PAS38影响肉鸡免疫的分子机制,将60羽7日龄白羽肉鸡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含蜡样芽孢杆菌PAS38 1×106 cfu/g的基础日粮。于42日龄时从每个组随机取6只肉鸡,解剖采取脾脏并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然后分别采用SSH和ACSSH技术构建脾脏差异基因文库并筛选免疫相关基因。结果显示,SSH筛选得到119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3个,下调基因56个,包括9个免疫调节基因;ACSSH筛选得到5个差异基因,都为下调基因,无免疫调节基因。结果表明,饲喂蜡样芽孢杆菌能影响JCHAINFTH1P2RX7等肉鸡脾脏免疫基因的表达;SSH文库明显优于ACSSH文库,ACSSH技术存在一定缺陷。
  • 王海威, 王珍, 李星, 李静, 解华东, 王启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饲养方式和饲养时间对杂交优质肉鸡肉品质的影响,选用重庆地方鸡DZ和QX 2个杂交组合,分析不同饲养方式(笼养和散养)、不同饲养时间(120,150日龄)下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的差异,并测定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物质的组成,采用滋味强度值(TAV)、味精当量(EUC)等进行滋味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饲养方式、饲养日龄和杂交组合均能影响优质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等性状。DZ和QX 2个杂交组合的肉用性能笼养方式高于散养方式(P<0.01),150日龄高于120日龄(P<0.05);肉色散养方式比笼养方式更好,150日龄比120日龄更好;肌肉剪切力在不同饲养方式和饲养日龄下无显著差异(P>0.05);总鲜味氨基酸含量散养方式高于笼养方式(P<0.05),150日龄高于120日龄(P<0.01);呈味核苷酸IMP含量散养方式高于笼养方式(P<0.05),IMP、GMP和AMP含量150日龄高于120日龄(P<0.01);滋味性状EUC 150日龄优于120日龄,散养方式优于笼养方式,DZ组合优于QX组合,且以DZ组合的杂交优质肉鸡在散养150日龄时鸡肉EUC最大为135.52 mg/g,鸡肉鲜味最好。饲养时间对提高DZ和QX 2个杂交组合的肉质滋味性状比较饲养方式更加明显,为地方鸡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鸡肉品质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 贺瑶瑶, 何敏, 赵飘, 何聆瑜, 许丁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在中国黄羽鹌鹑脾脏中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观察IL-2在脾脏中的具体分布特点、IL-2在脾脏中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可能性变化,为以后研究IL-2在鹌鹑体内如何发挥免疫效应提供理论基础。随机选0,1,2,3,4,5,6周龄的健康黄羽鹌鹑各10只,取其脾脏,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IL-2进行组织学定位,观察不同周龄脾脏中阳性细胞的形态及分布情况,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探寻IL-2随周龄增长是否存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阳性细胞主要出现在动脉周围淋巴鞘附近,部分在椭球周围淋巴鞘聚集,其余散在分布于脾索中;在0~6周龄中,IL-2的表达随着周龄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变化清晰可见,整体呈上升趋势,具有规律性。Tfh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脾脏发挥免疫功能时具有不同的作用,本试验中IL-2可能表达于迁移到PELS附近的Tfh细胞,也可能在PELS附近的B淋巴细胞中表达,表明IL-2阳性细胞分布与IL-2对淋巴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脾脏结构和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育,IL-2阳性细胞数量和免疫强度也随周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表明IL-2阳性细胞免疫强度与脾脏组织结构和功能完善程度有关;以上说明IL-2可能参与脾脏T、B细胞的增殖分化,对脾脏免疫功能日益完善有重要作用。
  • 朱莉飞, 李伟, 周雨琪, 刘慧君, 张欣, 王赛赛, 孙砚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罗非鱼养殖密度对养殖水体水质参数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开展30 d养殖密度试验。通过水质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合Illumina Miseq进行养殖水体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养殖密度、水质参数与菌群多样性三者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肝脏组织无显著影响,但随养殖密度增加罗非鱼鳃小叶变形扭曲、部分末端膨大甚至脱落。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降低(P<0.05),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无机氮类含量呈阶段性变化。水质参数相关系数矩阵及载荷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密度组水体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为中等强度相关;低密度和高密度组溶解氧与氨氮呈负中等强度相关,中密度组中溶解氧与氨氮呈负极强相关。不同养殖密度水体中菌群丰度存在差异,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新鞘脂菌属、hgcl_clade、大单胞菌属等多具备污染物降解能力的细菌。上述结果表明,罗非鱼中等养殖密度下保证足够的供氧量可促进水体中无机氮的降解,结合有效的水处理可保证鱼类生长,将能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应。
  • 综述

  • 钟楚, 简少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氮素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参与植物的多种生理代谢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氮在调节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适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氮的吸收、分配、同化等多个生理过程调控植物对逆境的适应,光呼吸的保护功能也与氮代谢有密切联系。氮提高植物逆境适应能力的机理主要与增加植物的水分传导、调节气孔开闭、节省能量或增加热能耗散、增强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维持离子平衡等有关。逆境下氮营养变化诱导植物激素、活性氮氧化合物等信号分子通路,但植物氮信号与逆境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提高植物逆境适应中的分子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钮笑晓, 李小波, 孙毅, 马海林, 张洁, 刘亚飞, 郝曜山, 崔贵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茎腐(青枯)病不仅在我国广泛发生,也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全球玉米的总产量以及种子品质。简要概述了该病的发生与危害,致病菌及发病成因和相应栽培措施;通过对已有的玉米抗病鉴定方法及病原菌鉴定方法总结分析,认为抗病育种与抗性鉴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不够问题;着重介绍了玉米种质资源的筛选,玉米对茎腐(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且对玉米茎腐(青枯)病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 宋向飞,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孙丽敏, 李树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饮食护理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础之一,其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特色杂粮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且不同成分及其相互作用能够发挥不同功能,其降血糖功效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本研究筛选苦荞、燕麦、薏苡仁、大枣及大豆5种特色杂粮,对其生物活性物质降血糖功效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特色杂粮产品开发及糖尿病患者饮食提供理论依据。
  • 宋向飞,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孙丽敏, 李树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果蔬富含人体所必需维生素、无机盐、有机酸、生物酶、植物纤维等功效成分,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本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筛选对糖尿病有一定功效的山药、山楂、苦瓜、南瓜、魔芋5种特色果蔬,综述了其特性及在降低血糖方面药理作用,以期为具有不同代谢紊乱特征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提供理论指导。
  • 胡景辉, 雷雅坤, 刘宁, 宋向飞, 孙丽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农学报》为华北六省市区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核心期刊,为明确《华北农学报》2010-2019年刊文特征、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华北农学报》刊文数据,运用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0-2019年《华北农学报》刊文数量、基金项目、作者、机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华北农学报》刊发3 178篇论文,从年度变化趋势看,2010年以来学报内文页码保持238页,刊文数量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418篇降至2019年的239篇;篇均页码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篇均4.81页提升至2019年的篇均7.72页,提高60.29%。《华北农学报》基金论文比2010年以来均高于0.98,2019年达到1,且以国家级基金为主。根据普莱斯定律,《华北农学报》2010-2019年有148位核心作者;作者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松散,以同一机构内部合作研究为主,机构间合作偏低;运用Citespace Burst检测功能,共有42位突现作者。发文机构以农业大学为主,农业科研机构投稿偏弱,机构合作网络呈整体松散、相对集中分布状态。刊文热点重点围绕产量、基因克隆、表达分析、遗传多样性、品质性状、生理特性、干旱胁迫、土壤养分等。综上,作为综合性农业期刊,未来应该进一步稳定核心作者及核心机构,打造特色专栏,突出区域农业特色,提升学报影响力。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