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第33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8-12-01
      

    目录

    论文

  • 全选
    |

    目录

  • 2018,33(S1): 0-0.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刘宽亮, 赵志常, 罗睿雄, 陈业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杧果PAO基因在杧果果皮叶绿素降解中的作用,利用转录组测序得到PAO部分片段信息设计兼并引物,采取3'和5'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的技术方法,选取了红色贵妃、黄色金煌、绿色桂七等3个不同着色杧果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克隆得到了杧果果皮PAO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将其命名为MiPAO。结果表明,3个着色品种cDNA序列只有几个碱基的差异,以红色贵妃品种为例,经过分析可得全长cDNA序列的大小为1 979 bp,开放阅读框大小为1 641 bp,总共编码546个氨基酸,其分子质量为61.82 ku,等电点为6.54。通过生物软件预测得到了MiPAO蛋白的二级结构和3种三级结构图,同时发现MiPAO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对NCBI上登录的部分植物的PAO蛋白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MiPAO蛋白与橙子的亲缘关系近。成功构建出pTRV2-MiPAO基因沉默载体,希望能为后续研究杧果果皮着色的分子机理和桂七杧果的滞绿原因提供一定的试验支持。
  • 陆玉建, 李震, 张弘扬, 姜翠凤, 郝舒蕾, 林建辉, 张永磊, 吴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HKT蛋白家族主要参与控制K+的吸收和K+/Na+的选择性运输,对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AtHKT1组织表达水平与植物耐盐性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HKT类蛋白的同源性、AtHKT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将AtHKT1启动子导入到本生烟草细胞中,根据GUS染色结果,分析AtHKT1基因在本生烟草中的组织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拟南芥和小麦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亲缘关系较远,提示AtHKT1的功能可能与小麦中相应蛋白存在一定的差异。AtHKT1基因在拟南芥许多器官和组织中都有丰富的表达,其中在叶、根和花中的表达量较高,证实AtHKT1基因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AtHKT1启动子可能是一个逆境响应启动子,包含多种能够响应环境胁迫的重要元件。因此,AtHKT1基因表达很可能受到环境胁迫的调控。GUS染色结果显示,转pHKT1-gus本生烟草幼苗叶、维管系统、根以及花的染色较深,进一步证实AtHKT1在这些区域表达量较高。以上结果表明,AtHKT1基因表达调控有利于实现Na+的转运,进而调节植物耐盐性。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一些未知的功能,这进一步增加了AtHKT1功能的复杂性。目前,有关HKT类蛋白K+和Na+转运方式的机制并不明确,通过分析AtHKT1基因在本生烟草中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了解AtHKT1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陈晓东, 季昌好, 赵斌, 朱斌, 王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GCA)的差异,筛选高GCA亲本,以我国不同产区具代表性的17份大麦新品种(系)为亲本材料,两年度采用NCⅡ设计对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方差在单年度或两年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GCA方差普遍大于SCA方差,表明基因加性、非加性效应同时存在,并以加性效应为主。所有性状亲本间GCA差异显著,可针对目标性状筛选到高GCA亲本,如16号亲本(95033-1)在穗粒数、千粒质量及单株粒质量3个性状上GCA值均较高,是一优良亲本。亲本性状值与其GCA值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性状上表现不同,如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及穗粒数4个性状上,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单株穗数与单株粒质量上,仅单年度检测到两者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对于千粒质量,两者相关不显著。因此,前4个性状可根据亲本性状值预测其GCA大小。综上,大麦杂交育种可针对目标性状选择高GCA亲本进行组配,提高后代选择效率。
  • 郭丽芬, 张跃, 胡尊红, 胡学礼, 高梅, 王沛琦, 杨谨, 代梦媛, 李文昌, 刘旭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揭示红花优异资源的特征特性,为红花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筛选出的40份云南省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SPSS 18.0软件对18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了红花数量性状对单株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对其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40份资源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群,表明不同类群间各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特异性,18个性状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密切相关性。其中,类群Ⅳ为矮秆、分枝多、单株有效果球多,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高;类群Ⅴ为分枝多,单株有效果球多,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高。主成分分析将12个数量性状指标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7468%;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植株高度,第二主成分反映产量构成因子,第三主成分反映果球大小,第四、第五主成分分别反映籽粒大小和第一分枝高度。品质性状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9.4747%,品质性状中不同主成分间在油酸、含油率、蛋白质和硬脂酸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一、二主成分分别反映油酸含量和含油率;第三、四主成分分别反映蛋白质和硬脂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红花单株生产力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植株高度,其次是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果球数、果球着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选择。云南地方红花资源类型丰富、性状差异各具特点;第Ⅳ、Ⅴ类群为有增产潜力、丰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高产育种的目标亲本材料利用。品质特性:第Ⅰ、Ⅱ类群为含油率高、亚油酸高、蛋白质高,是综合品质优良的材料,可作为红花品质选育的优质亲本材料。
  • 刘栋, 郭娜, 马建富, 李爱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克服亚麻属不同种间存在的生殖隔离,从而利用亚麻野生种优异基因进行资源创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亚麻野生种垂果亚麻的基因组DNA导入到栽培种坝选三号中,获得T0种子。T1播种后所获24个单株中有3株发生明显变异,转化后代的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及单株蒴果数与受体坝选三号相比较,均发生明显增加。利用18条引物对供体、受体及24株T1导入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扩增分析,从中筛选到6条多态性引物(OPH20、OPK14、S103、S118、OPJ4、OPT6)对8个样品的DNA扩增产物带型出现明显差异,占全部所用引物的33.3%。RAPD分析表明,D14、D17、D22 3个植株的RAPD谱带中均有来自于供体的特异条带,结合考种数据,认为是供体DNA片段成功整合进了受体基因组中引起了表型上的变化。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向胡麻栽培种中导入野生种基因组DNA能够在当代引起多种变异,同时也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到基因组的差异,推测大片段外源DNA同源重组可能是变异的主要原因。
  • 郑海泽, 曲运琴, 乔玲, 张红芳, 姚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绿豆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选择某些性状代表产量性状,从而提高单株选择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普通绿豆晋绿豆1号做母本和裂叶绿豆FLD08-4做父本构建F2,对F2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分析、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中质量性状叶形为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变异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分离和超亲现象,其中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荚长的变异系数最低,并且各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其中单株荚数表现最高为99.51,百粒质量表现最低为62.6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百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正偏相关均为极显著,而这3个变量对于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中单株荚数 > 百粒质量 > 单荚粒数。因此,在高产育种过程中对F2进行单株选择时首先关注单株荚数,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百粒质量高、单荚粒数多的单株,可提高绿豆育种的选择效率,以期为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 龙熙, 柴捷, 赵久刚, 蓝静, 郭宗义, 张廷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初步分析猪EIF2S3基因的启动子活性以及转录调控元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PCR扩增、基因克隆、细胞转染、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等方法,获得了EIF2S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序列特征,构建了不同片段长度的EIF2S3基因启动子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分析了其荧光素酶活性,进而确定了EIF2S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以及关键的调控区域,最后还预测了关键调控区域的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结果表明,EIF2S3基因候选启动子区包含3个核心启动子以及2个CpG岛;-706~+200 bp为EIF2S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706~-253 bp为EIF2S3基因启动子的关键调控区域,且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1 563~-706 bp不存在任何对EIF2S3基因启动子活性有影响的调控元件;EIF2S3基因启动子的关键调控区域包含440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且多个转录因子在此区域均有多个结合位点,如SP1、KLF4、MyoD1、MyoG、NFKB1。为进一步研究猪EIF2S3基因的表达机制奠定了基础。
  • 王彦平, 朱荣生, 王怀中, 王诚, 呼红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适宜数量且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标准化是获得准确、可靠RT-qPCR数据的重要条件。以不同日龄大蒲莲猪8种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组织、肌肉、血液)为试验材料,使用geNorm、NormFind软件对8个常用候选内参基因(ACTB、B2M、GAPDH、RPL4、SDHA、TBP、YWHAZ、PPIA)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筛选适宜内参基因及其组合。geNorm、NormFind软件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日龄大蒲莲猪心脏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TBPPPIAYWHAZ,肝脏、肾脏、肠组织和肌肉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均为TBPPPIA,脾脏中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为TBPRPL4,肺脏中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为TBPRPL4PPIAACTB,血液中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为ACTBYWHAZGAPDH。由于大蒲莲猪8种体组织中最适宜内参基因组合和数量不同,因此内参基因筛选是进行RT-qPCR数据分析的必要条件。结果可为研究大蒲莲猪目的基因表达时适宜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帮助。
  • 李晨, 王思月, 嵇少泽, 张喜庆, 李雪嵩, 田佳琪, 马红霞, 高云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奥斯陆莫拉菌的致病机制及防控措施,对疑似患有奥斯陆莫拉菌的病猪肺组织进行病原分离,得到了1株优势菌命名为ZF2。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且对健康仔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经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奥斯陆莫拉菌。该分离菌株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呈现较强的耐药性。经大环内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rmB基因为阳性。本研究对奥斯陆莫拉菌病选择合理、正确的抗菌药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其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 陈映, 刘彬, 李强, 帅素容, 谭娅, 张顺华, 朱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闭锁繁殖群体中藏猪的胴体和肉质性能在不同世代间的变化。对一个闭锁繁殖藏猪群内的第1世代和第4,5世代的藏猪进行屠宰并对胴体性能和肉质性能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第1世代藏猪与第4,5世代藏猪的胴体性能没有明显差异。对3个世代的肉质性能测定发现,第1世代和4,5世代pH值和L值没有显著差异(P >0.05),而第1世代藏猪具有较好的熟肉率(P <0.05),第4,5世代藏猪具有更好的嫩度和韧性(P <0.05),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肉质性能在第1世代和第4,5世代间存在差异。在对3个世代藏猪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测定发现,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构在第1世代和第4,5世代间也存在差异。结果说明,闭锁繁殖到第4代时,藏猪的胴体性能没有发生改变而肉质性能部分发生改变。总体结果表明,经历了长期的放牧饲养后,藏猪已经适应了这种闭锁繁殖的粗放饲养模式,群体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 刘瑞莉, 吴磊, 袁玮, 柏学进, 吕娟娟, 董雅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基于转录组筛选肉牛骨骼肌差异基因,探究差异基因对骨骼肌转录调控的影响,鉴定其与肌肉生长发育的关系,为研究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取12月龄的布莱凯特黑牛和鲁西黄牛背最长肌,利用Illumina 2500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基因筛选、GO分类、KEGG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等)筛选骨骼肌差异的调控基因。布莱凯特黑牛和鲁西黄牛2个文库分别存在13 242,13 350个基因,共计13 758个基因。5 500个基因表达量相同,约占总参考基因的39.98%,8 258个基因表达量有所不同,占比60.02%。获得554个差异显著的基因作为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96个基因表达上调,258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分别包括22 641,7 720和4 414个基因,其中29个基因与肌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有关;KEGG富集到Wnt、CMC、TGF-β、DCM、ROAC、VSMC 6条肌肉生长发育相关通路,筛选骨骼肌候选基因MYL2、MYL3MYLPFMYL2、MYL3MYLPF是Wnt、DMC和TGF-β信号通路中的成员,参与了肌细胞和肌肉组织的形成的过程,推测MYL2、MYL3MYLPF在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刘洁, 李伟, 荣敏, 任二军, 刘进军, 韩学良, 霍自双, 邢秀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蓝狐GH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为蓝狐的选种及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取体质量、体长具有明显差异的芬兰狐和地产狐构建DNA池,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GH基因的全长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位点的检测,并将发现的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检测到2个SNPs,GH基因A306G和C1144T位点在芬兰狐和地产狐群体中存在多态性。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2个位点在芬兰狐中多态信息含量为0.057 9,属于低度多态位点,地产狐多态信息含量为0.573 1,属于高度多态位点。2个SNPs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同一群体中高度一致,说明这2个SNPs位点之间完全连锁,形成了AACC、ABCD和BBDD 3种单倍型。方差分析表明,芬兰狐和地产狐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极显著(P <0.01)。关联分析表明,公狐AACC基因型个体体质量显著高于ABCD基因型(P <0.05),但与体长差异不显著(P >0.05);母狐AACC基因型个体体质量极显著高于ABCD基因型个体(P <0.01)且体长显著高于ABCD基因型个体(P <0.05)。结果提示:2个SNPs与其生长性状可能相关。
  • 涂剑锋, 徐佳萍, 王洪亮, 李一清, 邢秀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马鹿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水平,测定了马鹿5个亚种11个地理群共计146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序列分析检测到167个变异位点,确定了54种单倍型;各个亚种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600~0.959)及中等程度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6 3~0.012 6)。中性检验仅发现甘肃马鹿显著性偏离中性突变,亚种间遗传分化指数FST>0.5、基因流Nm<0.5,表明马鹿亚种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只存在少量基因交流。基于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和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显示塔里木马鹿有别于其他马鹿,它们分别来源于共同祖先的2个不同进化枝,阿尔泰马鹿、甘肃马鹿、阿拉善马鹿、天山马鹿又可细分为3个进化枝系,但它们是相互交叉聚类的。为我国马鹿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 李林杰, 刘萍, 马鹏, 王悦萦, 郭富城, 马晓霞, 周建华, 柏家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PPRV Nigeria75/1株H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PCR扩增出1 830 bp H基因,构建标准质粒pMD-18-H。以标准质粒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病毒H基因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最优反应体系25 μL:2×SYBR qPCR Mix 12.5 μL,模板DNA 1 μL,特异引物各0.2 μL(0.2 μmol/L),DEPC H2O 10.5 μL;最佳反应条件:94℃ 2 min;94℃ 5 s,57℃ 30 s,40个循环,Ct值与标准质粒模板浓度在3.28×104~3.28×10-2 copies/μL 7个浓度梯度呈良好线性关系y=-2.913 x+36.904,斜率为-2.913,扩增效率120.5%,相关系数R2=0.994。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比普通PCR灵敏度高10 000倍,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对PPRV的准确诊断和定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张涛, 陈建武, 何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尖裸鲤的生化遗传特性,丰富尖裸鲤种质资源研究的内容,通过配制不连续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聚丙烯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尖裸鲤5种组织(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了电泳。结果表明:所测样本鱼心脏、眼睛晶状体、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LDH酶带数分别为:12~16条,17~18条,6~13条,6~10条和12~17条;MDH酶带数分别为3条,4条,3~5条,2条和4~7条。LDH在尖裸鲤厌氧器官(骨骼肌和肝脏)中表达的酶带数总体少于非厌氧器官(心脏和肾脏)。尖裸鲤的MDH分为上清液型(s-MDH)和线粒体型(m-MDH)。尖裸鲤的LDH和MDH同工酶系统具有组织特异性,尖裸鲤相对较多的LDH酶带数可能与其独特的栖息环境和A亚基与B亚基的变异共同作用有关。本研究可从生化遗传角度为尖裸鲤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刘宏祥, 朱满兴, 秦豪荣, 宋卫涛, 朱春红, 陶志云, 徐文娟, 章双杰, 李慧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评价太湖鹅原种场和国家水禽基因库的保种效果,为进一步更好地对太湖鹅进行保种打下理论依据。利用ddRAD简化基因组测序方法鉴定太湖鹅原始群体(TS)、原种场群体(TC)和基因库群体(TK)的SNP标记,比较分析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并使用遗传分化系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π比值联合筛选选择信号区域及其相关基因,对得到的受选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与原始群体相比,原种场群体和基因库群体的遗传杂合度均有降低,近交系数上升,且基因库群体与原始群体、原种场群体有中度分化的趋势。原种场群体的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选择。结果表明,原种场群体和基因库群体应适当增加保种群数量,避免近交系数上升过快,且基因库群体应加强与原种场群体的基因交流,避免与原始群体、原种场群体的过度分化。
  • 殷珂, 田文儒, 李华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热应激(环境高温或热性疾病)致附植前胚胎发育阻滞/死亡是导致家畜(尤其是奶牛)夏季妊娠率低的主要因素,就热应激时附植前胚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信号通路的级联激活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阻遏细胞凋亡,促进生长因子表达等研究和热应激时MAPKs信号通路对牛附植前胚胎的信号调控进行综述,重点阐述MAPKs通路对附植前胚胎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附植前胚胎受热损伤和MAPKs信号通路的级联激活以及它们之间关联的研究进展的总结,并结合青岛农业大学产科实验室近年来对降低夏季由热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来揭示附植前胚胎耐热应激损伤的MAPKs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进展。MAPKs信号通路在附植前胚胎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热应激作用下,附植前胚胎经历氧化、凋亡和合成调节蛋白过程,胚胎能否存活,取决于其自身耐热能力及胚胎生存环境,并需要借助于信号通路的精细调控,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能通过MAPKs信号通路级联调控胚胎存亡。热应激时,MAPKs信号通路各成员在附植前胚胎中的生物学效应各不相同,并且相互联系,共同调控着附植前胚胎的分化、凋亡等过程,转导刺激信号,参与机体内的反应。热应激后胚胎细胞的生死取决于自身抗热能力(内因)和其在子宫/培养的生存环境(外因),并且内、外因素均与MAPK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陈蔚燕, 师进生, 孙涛, 李俊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纳米制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生长的内在机制,以小麦品种山农27号为试材,采用纳米级ZnSn(OH)6制剂对小麦种子进行外部刺激,研究纳米级ZnSn(OH)6制剂对种子的萌发发芽率及其刺激种子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不同结构的纳米级ZnSn(OH)6制剂在5,10 mg/L浓度条件下促发芽率相对较高。核壳结构的ZnSn(OH)6在10 mg/L时主根长促进率达到4.76%,侧根促进率达到14.43%,茎高促进率达到5.17%,实心结构ZnSn(OH)6在10,50 mg/L条件下时,在主根长、侧根长和茎高上均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外源纳米级ZnSn(OH)6制剂可以通过增强小麦种子的养分吸收能力来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生根率,这些数据对提高纳米材料在农业上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田畅, 王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良玉99目前是我国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吉林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行向和种植方式两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南北行向、东西行向和南偏西20° 3种行向下,采取3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不同行距行向组合对成熟期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60 cm+40 cm行距种植下的玉米不同部位叶片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他2种模式;南偏西20°行向玉米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低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种植的玉米不同部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其他2种行向高;南偏西20°行向玉米穗位叶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南北行向,但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低于南北行向;南偏西20°行向玉米下部叶片脱落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行向。说明玉米叶片在生育后期受到行向的影响要大于行距,高光效种植方式更有利于延缓玉米叶片衰老。
  • 赵玉坤, 闫翠萍, 杨利艳, 宁东贤, 杨秀丽, 杨丽萍, 李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秸秆和地膜2种覆盖方式对黑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黑花生品种(系)豫花黑1号和临黑3号为试验材料,分析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均可改善耕层土壤的水分环境,促进黑花生植株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分枝数,全膜覆盖效应要优于其他方式和对照;全膜覆盖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值,提高叶片光合效率,要好于半膜和秸秆覆盖;4种方式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籽粒含油量、粗蛋白、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对籽粒锌元素含量的促进效应大于对硒含量的影响;豫花黑1号品种稳定性较好,而临黑3号更具环境可塑性。
  • 任煜倩, 王立霞, 周丽君, 刘中良, 刘世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不同浓度的GA3、ETH结合低温处理大蒜鳞茎,以期探明快速解除金乡蒜休眠的技术与生理特性的变化,在不影响大蒜品质的前提下缩短大蒜生产时间。供试品种为金乡大蒜,休眠大蒜鳞茎为自常温下存储2周的鳞茎,萌发大蒜取自常温下存储16周的鳞茎。休眠大蒜用16种不同浓度配比的赤霉素和乙烯利激素溶液浸泡大蒜1 h,浸泡后取出,各处理以4,8,12,16℃低温处理4,8,12,16,20 d,比较不同处理的发芽率及大蒜苗株高、假茎粗及鳞茎各营养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中GA3、ETH浓度分别为50 mg/L,150 μL/L的溶液浸泡大蒜鳞茎后的萌芽率普遍高于其他处理,12℃低温处理大蒜鳞茎萌发速度普遍比其他温度处理后要快,低温处理20 d的大蒜鳞茎打破休眠最快。综合所有结果得出结论,使用GA3 50 mg/L,ETH 150 μL/L的混合液浸泡1 h,浸泡后12℃低温处理,是打破金乡蒜休眠最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大蒜鳞茎的休眠期缩短40 d以上,显著加快了大蒜鳞茎的萌芽速度,并且成熟大蒜的大蒜素、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不同。因此,在生产中利用此方法能够使大蒜提前播种,提高农民的经济利益。
  • 冯雷, 耿增超, 徐万里, 孙宁川, 唐光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盐渍化土壤黑果枸杞非繁殖器官Cu、Mn、Mg、Cl对果实原花青素(OPC)、多糖和还原性糖累积的影响。以栽培于土壤总盐量0.5%~1.0%盐渍化土壤的黑果枸杞为试验材料,使用相关及非线性拟合方法模拟上述指标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中盐渍土条件下,OPC含量多为20~30 mg/g。植株体中量元素Ca和M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植株体Mg与多糖显著正相关。微量元素Cu和多糖、还原性糖及原花青素(OPC)呈负相关。Mn、Cu与Ca、Mg之间存在激发作用,Mn、Cu可能增加了Ca、Mg活性并增强Ca、Mg的吸收。根系中Ca与多糖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根系中Mn元素含量与Ca和Mg呈极显著正相关,后两者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多糖和根系中Mn存在负相关;还原性糖累积量受根系中Cu的一定影响,OPC与根系中Mg显示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当植株内源氯元素大于5.73%,OPC含量显著降低;Mn元素大于67 mg/kg,随Mn在植株富集量增加,果实OPC含量显著减少。果实多糖与植株Mn元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当Mn元素小于等于84 mg/kg,果实多糖含量显著增加。根系中Ca与果实多糖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系中富集较多Ca将抑制果实多糖累积。因此,表明营养物质累积可能受到盐渍化土壤生境矿质元素协同效应影响。这将为盐渍化生境黑果枸杞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合成调控提供一定应用参考。
  • 李福凯, 王红飞, 尚庆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嫁接是提高辣椒抗逆性的有效方式,为提高嫁接过程中砧木和接穗的利用效率,明确辣椒嫁接后砧木、接穗残株的再生进程及再次嫁接利用的可行性,以辣椒砧木品种哈博和接穗品种中椒6号为试材,设计不同嫁接组合(正常接穗苗/正常砧木苗(NS/NR)、再生接穗苗/正常砧木苗(RS/NR)、正常接穗苗/砧木扦插苗(NS/CR)、再生接穗苗/砧木扦插苗(RS/CR)),研究了砧木、接穗残株再生苗的生长发育进程,比较了残株嫁接苗与初次嫁接苗的愈合情况和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辣椒嫁接后砧木残株可扦插再生、接穗残株可腋芽再生形成完整的幼苗,残株再培养25 d,砧木茎粗2.39 mm左右,接穗腋芽新生茎茎粗2.16 mm左右,达到嫁接要求,与播种方式相比,可缩短砧木与接穗育苗时间均为5 d;利用砧木、接穗残株再生苗进行嫁接,不同砧/穗组合的残株嫁接苗的成活率、接合力、输导能力与初次嫁接苗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 >0.05);嫁接后30 d,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残株嫁接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残株嫁接苗与初次嫁接苗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辣椒嫁接后砧/穗残株可以嫁接再利用,并提高辣椒嫁接苗的育苗效率。
  • 张梦燕, 孙军利, 赵宝龙, 刘连玲, 罗英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葡萄果实着色效果,探讨日光温室内ALA处理最佳浓度。在弗雷无核葡萄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期,利用50,100,150 mg/L的5-氨基乙酰丙酸(ALA)溶液喷布果实,研究外源ALA处理对葡萄果实外观色泽、内在品质及花青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外源ALA处理均能诱导果皮花青素的积累,促进果皮着色,缓解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速率;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明显下降。ALA处理后果皮花青素含量与PAL活性极显著相关,与DFR活性均无显著相关性,CHI活性仅在处理后与果皮花青素含量极显著相关,但经ALA处理后,果皮PAL、CHI、DFR活性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由此推测,ALA通过上调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来诱导花青素合成积累,从而改善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
  • 高利英, 邓永胜, 韩宗福, 孔凡金, 申贵芳, 王景会, 王宗文, 段冰, 李汝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低温胁迫下不同棉花品种萌发差异成因,以强耐低温萌发品种鲁棉研37号、鲁棉研36号和低温萌发敏感品种斯字棉2B、斯字棉5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下不同萌发时期的生理指标与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12℃胁迫36 h,低温萌发敏感品种MDA含量急剧上升,至胁迫48 h,低温萌发敏感品种斯字棉2B、斯字棉5A比鲁棉研37号MDA含量分别提高了48.17%,50.65%,因此,12℃胁迫36 h MDA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耐低温萌发的选择指标;SOD、POD活性在各种处理水平下鲁棉研37号、鲁棉研36号均保持较高水平;CAT活性在低温的刺激下,强耐低温萌发品种逐渐超越低温萌发敏感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2℃胁迫48 h时,鲁棉研37号与斯字棉2B、斯字棉5A相差幅度分别为33.32%,23.27%,这些生理指标差异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品种耐低温萌发差异。4个CBF基因家族成员CBF1、CBF2、CBF4、CBF6在强耐性品种中表达上调更迅速,在胁迫12 h时达到表达峰,这可能是强耐低温萌发品种应答低温胁迫时,表现更灵敏与迅速的原因。
  • 周永萍, 张海娜, 师树新, 燕建召, 孙辉, 田海燕, 崔瑞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为黄河流域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试验筛选了3个冀中南地区主栽品种:冀棉958、石抗126和冀863,设置了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分别为80(Ⅰ),75(Ⅱ),70(Ⅲ),(100+50)cm(Ⅳ),同时设置常规种植密度45 000株/hm2为对照(CK,行距80 cm),研究了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不同品种的株高、茎粗和果枝台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尽相同;冀棉958和石抗126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单株成铃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低密度下的CK,单株成铃率则均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单株成铃数以处理Ⅳ最高,其次为处理Ⅱ;冀棉958籽棉产量以处理Ⅳ最高,石抗126籽棉产量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籽棉产量则为处理Ⅱ与处理Ⅳ略高于处理Ⅲ,处理Ⅲ又略高于处理Ⅰ。推荐3个棉花品种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75 cm行距与(100+50)cm 2种种植模式。
  • 胡举伟, 代欣, 宋涛, 孙广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桑树幼苗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以LEDs为光源,以桑树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蓝光(100% B)和红蓝组合光(15% B、20% B、30% B、50% 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比红蓝光对桑树幼苗生长、光合活性、叶绿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可促进桑树幼苗的茎伸长和叶片展开,但引起桑树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碳代谢能力降低;而补充蓝光虽然抑制桑树幼苗茎伸长和叶片展开,却逆转或削弱了这些红光的负面效应,促进叶片比叶质量、Pn、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升高,叶片Rubisco活性增强。相比于白光、红蓝组合光和蓝光处理,红光下桑树叶片Pn降低可能主要是由于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Rubisco含量和活性降低造成的。总体来看,红蓝组合光下植株的生长状况、生理特征与白光处理相似。由此可知,一定比例的红蓝组合光(15% B和20% B)可减弱单质红光、蓝光对桑树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在红光基础上补充蓝光对保持桑树幼苗叶片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驱动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 吕丽华, 董志强, 崔永增, 张经廷, 贾秀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河北辛集井渠结合灌区小麦适宜的灌溉畦宽,2015-2016年设定2个畦长(45,60 m),每个畦长设定3个畦宽(8.3,5.5,2.8 m),研究了不同畦宽对麦田灌水均匀度、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3 m畦宽处理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LAI保持较高水平,籽粒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畦宽处理;45 m畦长条件下灌溉水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畦宽处理,但畦长45 m+畦宽8.3 m与畦长60 m+畦宽2.8 m土壤硝态氮含量仅相差5.8%,并且该畦长条件下8.3 m畦宽处理WUE与其他畦宽处理差别不明显。2.8 m畦宽处理土壤水利用率较高,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明显低于其他处理;60 m畦长条件下WUE较8.3,5.5 m畦宽处理分别高12.7%和7.9%;但旗叶SPAD值和后期LAI较低,籽粒产量减少。5.5 m畦宽处理生育后期LAI保持较高水平,但旗叶SPAD值和产量与2.8 m畦宽处理相当,均低于宽畦处理,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居中。因此,畦长45 m+畦宽8.3 m可得到较高的产量和WUE、畦长60 m+畦宽2.8 m可得到较高的WUE,二者均可保持较低的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可作为该区推荐的畦田宽度。
  • 孙丽敏, 高露, 雷雅坤, 刘宁, 胡景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模型,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栽培施用的氮、磷、钾肥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区冬小麦产量差异很大,表现为山前平原区 > 低平原区 > 太行山丘陵区 > 滨海平原区,且各地区小麦田施肥区较不施肥区的增产量和增产率顺序均为NPK配施 > NP配施 > NK配施 > PK配施;低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0.77,201.18,151.07,150 kg/hm 2 ,最佳施磷肥量为144.23,140.44,98.37,120 kg/hm2,最佳施钾肥量为144.23,140.44,98.37,120 kg/hm2。4个生态类型区土壤的供肥能力均表现为:钾肥 > 磷肥 > 氮肥。按照地区进行排序,土壤供氮肥能力依次为太行山 > 低平原 > 山前平原 > 滨海平原,供磷肥能力为太行山 > 山前平原 > 低平原 > 滨海平原,供钾肥能力为低平原 > 太行山 > 山前平原 > 滨海平原。在不同生态类型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磷、钾肥的肥料农学效率存在明显差异,除山前平原外,其他均表现为磷肥最高,钾肥最低,氮肥居中。综合分析认为,在低平原、太行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域,应重视磷肥的施用;山前平原地区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
  • 张明发, 田峰, 邓小华, 巢进, 蔡云帆, 张黎明, 朱三荣, 吕启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土壤质量,提升烤烟质量,2016年在凤凰县通过大田示范与小区试验,研究烤烟精准施肥对土壤性状及烤烟质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准施肥能显著提高B2F烟叶还原糖、烟叶质量与总糖含量,显著降低烟叶总植物碱含量,提高钾含量,降低烟叶总氮与植烟土壤容重,调节糖碱比与氮碱比,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及烟叶的劲头、浓度、香气质、香气量与余味等评吸质量。精准浅施肥7 cm+90%肥料能显著提高B2F烟叶钾氯比与烟叶质量,精准深施肥12 cm能提高B2F烟叶钾氯比,能显著提高烟叶质量。精准浅施肥7 cm能提高C3F烟叶还原糖与总糖含量,降低烟叶总植物碱含量,提高烟叶的劲头、浓度、香气质、香气量与余味等评吸质量。
  • 杨阳, 宋炳彦, 刘云, 梁玉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氮磷钾不同比例配施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5个施肥配比处理,不施肥、氮磷钾配比1:0.7:1,0.7:0.7:1,1:0.49:1,1:0.7:0.7,测定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对养分的吸收情况,为日光温室番茄氮磷钾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氮磷钾配施整体上可使番茄产量提高4.1%~9.9%,其中氮磷钾配比为1:0.7:0.7时产量为92.9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处理4中番茄果实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62.5%,16.8%,6.1%;与CK相比,处理4中氮素含量为28.71 mg/g,较其他处理高出14.24%~20.38%,处理2中磷和钾含量较高,分别为3.85,27.00 mg/g,与其他处理差异性显著(P <0.05);综合考虑产量、品质等,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配比1:0.7:0.7时为最适配比。
  • 刘博, 卫玲, 肖俊红, 杨海峰, 段学艳, 陈爱萍, 任瑞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大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锌、硼)及其互作对大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水平的尿素(折合N:0,30,60,90,120 kg/hm2)、过磷酸钙(折合P:0,35,70,105,140 kg/hm2)、硫酸钾(折合K2O:0,35,70,105,140 kg/hm2)、硫酸锌(ZnSO4:0,0.38,0.77,1.15,1.54 kg/hm2)、纯品硼(0,0.38,0.77,1.15,1.54)5种肥料运筹对大豆品种石豆412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增施磷肥可极显著提高株高、单株粒数和单株粒质量;增施锌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氮磷互作对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锌硼互作对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影响显著。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涉及考察性状中,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产量4个性状,受到以上肥料或互作影响显著或极显著;主茎节数、有效荚数、百粒质量3个性状受到以上肥料或互作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若以大豆高产为生产目的,建议在大豆花荚期叶面喷施0.4%硫酸锌溶液385 kg/hm2,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 汤宏, 李向阳, 曾掌权, 王建伟, 刘伦沛, 刘立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不同施磷量对烟草云烟8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合贵州省黔东南州烟草种植区的最适宜磷肥施用量,以期为烟草生产中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CK、M、P0、P1、P2和P3 6个施肥处理,调查各处理烟草生育期内烟株主要的农艺性状、病害发生情况、烘烤后各处理烟叶产量。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烟草的农艺性状、抗病能力和产量,以P3处理最好。在成熟期,与CK处理相比,P3处理烟株的株高、最大叶面积、叶片数、茎围、节间距和根体积分别增加了63.19%,72.67%,78.93%,37.93%,13.65%,161.79%;与P0处理相比,P3处理烟株的株高、最大叶面积、叶片数、茎围和根体积分别增加了15.90%,21.46%,23.61%,11.25%,28.75%。与CK和P0处理比较,P3处理烟株赤星病、花叶病和黑胫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7.51,7.92,6.68和3.66,6.52,4.72百分点,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56.12%,45.53%,51.33%和33.72%,31.97%,43.53%。与CK和P0处理比较,P3处理烟叶产量分别提高了120.62%,28.51%,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烟区烟草适宜化学磷肥施用量为112.5 kg/hm2,建议在本烟区推广应用,同时可为相近地区烟草磷肥施用提供参考。
  • 孟祥坤, 于新, 朱超, 胡兆平, 范玲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但磷肥的当季利用率较低,大部分被土壤固定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农业生产中过量的磷肥投入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而磷矿资源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过量的开采也会导致日益匮乏,逐步走向枯竭。所以如何提高土壤难溶性磷的利用率成为研究的难点问题,解磷微生物由于可以转化土壤中的无效磷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具有改善土壤、生态无污染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掌握国内外解磷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状况,从而为解磷微生物在土壤磷资源利用方面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土壤分布特点、解磷机理以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概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虽然目前对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经历了较长时间,但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应用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处于初始阶段,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开展解磷微生物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茹淑华, 吕东影, 徐万强, 刘晓, 侯利敏, 孙世友, 张国印, 王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连续7年施用鸡、猪废弃物堆肥对土壤和小麦重金属铜(Cu)、锌(Zn)积累及土壤Cu、Zn有效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用相同量的鸡粪土壤有效Cu占全Cu的比例低于猪粪,土壤有效Zn占全Zn的比例高于猪粪。除连续7年施用鸡粪45,60 t/hm2的处理土壤全Zn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其余施肥处理土壤Cu、Zn含量均未超标。与施用化肥(CK)相比,连续7年施用鸡粪60 t/hm2的处理小麦籽粒中Zn含量显著增加,为99.72%,连续7年施用猪粪60 t/hm2的处理小麦籽粒中Cu含量显著增加,为29.83%。通过分别对不同鸡粪和猪粪施用量与土壤Cu、Zn含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模拟,发现二者符合线性相关关系,且达到极显著相关。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土壤Cu限值,推算出鸡粪、猪粪有机肥的安全施用量分别为2 386.26,616.10 t/hm2。当土壤Zn含量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值时,推算出鸡粪、猪粪有机肥的安全用量分别为205.18,993.89 t/hm2
  • 王盼盼, 常春丽, 杨新宇, 李慧, 贺国强, 李恒全, 王晶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的农业栽培高度依赖化肥,致使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培肥地力,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草木犀(一年生)作为绿肥或配施化肥对烤烟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草木犀翻压能够显著提高4种酶的活性,并且土壤酶活性随着绿肥翻压量的提高而增加,与空白对照(CK2)相比,草木犀第3批(9月18日翻压,生物量为32 180 kg/hm2)翻压的酶活性增加最大,最大增量分别为:蔗糖酶6月48.4%,脲酶4月91.5%,磷酸酶8月72.4%,过氧化氢酶10月51.6%;绿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中,从整体上看,绿肥+化肥的处理均高于对照(CK1,仅施化肥),第3批翻压绿肥+常规施肥的处理土壤酶活性的提升效果均好于绿肥+减氮30%的处理,第1批(8月3日翻压,生物量为19 350 kg/hm2)和第2批(8月18日,生物量为22 930 kg/hm2)翻压,绿肥+常规施肥与绿肥+减氮30%的处理土壤酶活性多数差异不显著,脲酶和磷酸酶表现尤为突出;烟株的不同生育期内酶的动态变化特征表现为:翻压绿肥和绿肥与化肥配施的各处理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均在旺长期(6月)出现峰值,过氧化氢酶在烟叶采收前期(8月)出现峰值。以上结果说明,翻压草木犀后土壤代谢活跃,有利于土壤的营养转化,为烤烟正常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
  • 王小龙, 刘凤之, 史祥宾, 王孝娣, 冀晓昊, 王志强, 王宝亮, 郑晓翠,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葡萄根系上浮和土壤酸化问题,探明葡萄园生草对葡萄根系生长和土壤营养状况的影响,以清耕为对照,在辽宁兴城地区葡萄园行内种植黑麦草(Lp)和紫花苜蓿(Ms),研究行内生草对葡萄不同根层根系长度和表面积、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均较清耕显著提高不同时期和不同土层的根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P< 0.05),且其增幅为黑麦草 > 紫花苜蓿 > 清耕。黑麦草具有减轻葡萄园土壤酸化的效果,其土壤pH值6.22~7.04,高于清耕的6.14~6.39。黑麦草在坐果期、转色期和收获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清耕分别显著提高了24.71%,48.07%和44.44%(P< 0.05),而紫花苜蓿较对照分别提高了7.87%,29.88%和34.07%。黑麦草在坐果期、转色期和收获期时土壤中碱解氮含量较清耕分别显著提高了40.40%,51.46%,22.15%(P< 0.05),而紫花苜蓿较清耕分别提高了29.88%,28.03%,5.42%。黑麦草和紫花苜蓿较清耕均显著提高了各个时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P< 0.05),钾元素含量明显升高,黑麦草处理的土壤全钾、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其次是紫花苜蓿,清耕最低。综上,行内种植黑麦草对增加葡萄根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轻土壤酸化、增加必需营养元素含量等方面效果优于紫花苜蓿和清耕。
  • 李司童, 毛凯伦, 韦成才, 袁帅, 穆耀辉, 王平平, 张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利用蚯蚓粪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陕南烟区化肥减施增效,改善烟田土壤质量。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CK(无肥处理)、T1(纯化肥处理)、T2(蚯蚓粪肥氮替代30%化肥氮)、T3(蚯蚓粪肥氮替代50%化肥氮)、T4(蚯蚓粪肥氮替代70%化肥氮)。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植烟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深入分析各肥力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不施肥或配施蚯蚓粪肥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较纯化肥处理(T1),无肥处理(CK)下降2.38%,配施蚯蚓粪肥处理(T2、T3及T4)下降3.17%~6.35%;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T2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提升效果最佳,较CK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分别增加2.63,1.38,0.99倍;有机质含量随蚯蚓粪替代比例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T4处理含量最高达22.35 g/kg,较CK处理增加62.07%。蚯蚓粪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生物学特性,较T1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16.45%~37.97%,22.99%~34.57%,18.40%~28.80%,10.19%~19.74%,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43.22%~122.35%,20.74%~55.87%,44.80%~76.64%。各肥力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土壤有机质转化能力,第二主成分代表土壤速效养分供应能力,综合模型表明,蚯蚓粪部分替换无机肥对土壤综合肥力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放线菌、真菌、酸性磷酸酶、细菌及有机质,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T4(蚯蚓粪肥氮替代70%化肥氮)最佳,T2(蚯蚓粪肥氮替代30%化肥氮)次之。
  • 付静, 刘堰凤, 梅眉, 黄永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期研究发现,韭菜处理可以减轻香蕉枯萎病和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推测韭菜中含有能抑制病原菌及致死根结线虫的生防菌。对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叶片和根系)真菌的种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分离鉴定韭菜中抑菌和杀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Illumina平台对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叶片和根系)真菌样品中的18S rRNA序列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韭菜根际土壤、根系、叶片中获得348 484高质量序列和12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根际真菌的Chao、ACE、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内生真菌(叶片和根系),而Simpson指数则显著小于内生真菌。根际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67.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4.44%)2个菌门组成;而内生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组成,在叶片和根系中含量分别为91.39%和96.60%。在检测到的5个菌门中,内生真菌中子囊菌门显著高于根际土壤,其他菌门则显著低于根际土壤。叶片和根系中内生真菌稍有不同,但是差异并不显著。该研究表明,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根际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性显著高于内生真菌。该研究为分离鉴定韭菜中抑制植物病原菌及致死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提供参考。
  • 滕域晰, 张洪艳, 席文迪, 梁世玉, 房玉林, 王华, 靳国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高效获得葡萄霉菌病生防菌菌株,以病原真菌细胞壁的关键组分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为唯一碳源,通过底物压力筛选法,选择性地富集同时具有几丁质酶活和β-1,3-葡聚糖酶活的目的菌株。结果表明,此筛选方法有效地富集了潜在的目标菌株。挑取的10株菌均具有几丁质酶活和β-1,3-葡聚糖酶活。其中,1号菌株单位菌体几丁质酶活和单位菌体β-1,3-葡聚糖酶活分别达到2.52,0.76 U/mL;6号菌株的则分别为1.45,3.99 U/mL。酶学研究证明2株菌的酶均为诱导型,模拟自然条件下,2株菌在培养24或36 h酶活最高。经16S rDNA测序鉴定,2株菌均为假单胞菌,是一种极具生防潜力的内生细菌。
  • 向超, 彭德良, 彭焕, 刘莹, 黄文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橘农意识到柑橘半穿刺线虫对柑橘造成的危害并对其进行防治,对柑橘半穿刺线虫发生与防治研究进行了综述。柑橘半穿刺线虫寄生较专化,寄主范围较窄,主要危害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其雄虫不危害作物,雌虫前端侵入根部,通过固定取食点取食,对柑橘根系细胞造成伤口,并影响根和叶中渗透活性离子的分配,从而降低柑橘产量。目前已有内转录间隔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ITS-RFLP)、ITS特异性引物检测、内部转录间隔区-环介导等温扩增分析(ITS-LAMP)、基于线虫DNA的LAMP分析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能够将其快速检出。抗柑橘半穿刺线虫的柑橘砧木较少,主要通过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由于化学药剂具有污染环境、需反复使用等缺点,有效地控制柑橘半穿刺线虫需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源提取物以及抗性品种等多种措施。本研究对柑橘半穿刺线虫的寄主范围、危害特性、侵染特点、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检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通过遗传工程技术进行柑橘砧木品种选育等进行了展望,期望对我国柑橘半穿刺线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张文丽, 范丽, 林启美, 赵小蓉, 李贵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木醋液对土壤微生物,尤其是镰孢菌及疫霉菌数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向大棚土壤加入系列量木醋液,25℃下培养35 d。结果显示,在培养期间,各处理土壤pH值变化很小。除培养第7天外,木醋液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只有加入量达到3.3 mL/kg,土壤pH值才显著降低了近0.2个单位。培养初期加入木醋液的土壤矿质氮含量略有降低,降低量为15.1~28.2 mg/kg。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所有土壤矿质氮含量逐渐增加至相近的水平(324.9~344.8 mg/kg)。在35 d培养期间,加入不同体积木醋液的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与对照土壤仅在某些时间点有明显的差异,但在第14天时,1.3,3.3 mL/kg处理的土壤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分别比比对照土壤低31.4%,34.4%;在第21天时,0.7,1.3,3.3 mL/kg处理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20.2%,24.8%,40.6%,0.3,0.7,3.3 mL/kg处理可培养真菌数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45.9%,35.5%,36.6%。加入系列量木醋液的土壤,在培养过程中其镰孢菌和疫霉菌数量的变化很大,但与对照土壤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木醋液作为酸性液体,对土壤酸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土壤矿质氮、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镰孢菌和疫霉菌数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说明木醋液几乎没有杀灭镰孢菌和疫霉菌的作用,不适合用作土壤熏蒸剂,减轻土传病害的作用可能也很有限。
  • 宋文静, 禚其翠, 梁洪波, 宋晓培, 董建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大蒜根系腐解物对烟草黑胫病菌的防治效果,采用控制条件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不同腐解时间的大蒜根系腐解液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腐解时间的大蒜根系腐解液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其中腐解15 d的大蒜根系腐解液抑制效果最好。腐解15 d的大蒜根系腐解液处理后的菌丝出现原生质泄漏、菌丝分支及菌丝变形等现象。盆栽试验表明,添加不同腐解时间的大蒜根系腐解液在烤烟移栽后第9天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为4.30%~41.38%。由此推论,大蒜根系腐解液对烟草黑胫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烟草黑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董瑞兰, 于光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瘤胃是反刍动物进行饲料消化的发酵罐,瘤胃中寄存的复杂微生物主要包括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其相互作用为饲料的消化吸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研究原虫对细菌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原虫是否有助于促进或保持瘤胃细菌的活性。以2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同时以羊草为发酵底物,设置3个处理,分别包括细菌组、原虫组及原虫+细菌组。各处理羊草的发酵规律采用体外培养法连续测定24 h。发酵结束后测定瘤胃液的pH值,各处理组羊草的总产气量和各气体成分(包括CH4、CO2和H2)含量以及各挥发性脂肪酸(VFA)的产量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结果表明,细菌+原虫组的总产气量显著高于细菌组(P<0.05),原虫组总产气量为零;细菌+原虫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丙酸和丁酸的产量极显著高于细菌组、原虫组(P<0.01)。结果提示,细菌+原虫组的发酵效率均高于细菌或原虫单独培养发酵的效果,说明原虫在羊草细胞壁的降解发酵过程中,提高了瘤胃细菌的活性。进一步揭示了植物细胞壁在瘤胃内的降解是在细菌和原虫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瘤胃细菌和原虫在降解植物细胞壁的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
  • 胡景辉, 高露, 雷雅坤, 刘宁, 李树仁, 孙丽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山楂是药食同源优良树种,也是河北省特色果树之一。为深入了解河北省药食同源山楂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我国及河北省山楂栽培情况、加工企业、加工工艺、营销方式及山楂药食同源食品的发展现状及技术需求,分析了河北省发展山楂药食同源产业的优势及劣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河北省药食同源山楂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