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2016,31(S1): 0-0.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专栏

  • 李金鹏, 王志敏, 张琪, 徐学欣, 王云奇, 刘洋, 周顺利, 张英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多次微喷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主栽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微喷4次(S4,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3个追施氮肥处理(N1、N2和N3分别为纯氮45,90,135 kg/hm2),氮肥随灌水等量分次施入,以漫灌作为对照(CK,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拔节期追施纯氮90 kg/hm2),考察了籽粒产量、灌浆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时期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运转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多次微喷灌提高了籽粒产量,尤以S4N2增加显著(P<0.05),相比CK提高10.5%~24.5%。微喷产量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千粒质量的提高,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S4N2千粒质量比CK分别提高了3.47,5.97 g。微喷灌显著延长了籽粒灌浆天数,特别是推迟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延长了籽粒灌浆高峰持续期;S4N2最大理论千粒质量、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微喷灌处理灌浆中后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CK,尤其以旗叶和倒二叶表现明显,叶片功能期延长,利于籽粒灌浆和粒重提高。微喷灌处理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CK,成熟期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微喷灌植株花前贮藏氮素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降低,花后同化氮素的贡献率提高,尤以叶片和茎鞘表现明显。同时,微喷灌提高了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偏生产效率。少量多次微喷灌使氮肥在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集中于0~80 cm土层,但施氮过多会导致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失。综合上述结果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微喷4次在适宜的追氮量(90 kg/hm2)条件下可实现冬小麦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
  • 高震, 吕新月, 王佳慧, 梁效贵, 赵雪, 周顺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春玉米花后营养器官氮再分配及氮素利用特性对不同生育时期补充灌溉的响应,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吐丝后15 d 4个关键时期的灌水处理及不灌水对照,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生育前期灌水能够显著增加吐丝期叶片氮浓度和积累量,但茎秆中氮素增加相对不明显。大口期和吐丝期灌水显著促进了叶片和茎秆中氮素的再利用,叶片氮素再利用率达到34%~59%。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株籽粒氮积累量,但籽粒氮含量下降了3.6%~25.4%。各时期补充灌水有效改善了春玉米的氮利用特性,2年中受粉正常年份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2.8%~11.2%,29.2%~59.4%,14.3%~25.0%。灌水促进了玉米植株氮的再利用,有效改善了玉米的氮利用特性,其中吐丝期灌水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 曹彩云, 党红凯, 郑春莲, 郭丽, 马俊永, 李科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低平原区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的产量、耗水组成、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季5个灌溉模式作为主处理(春季灌溉1水-W1、2水-W2、3水-W3和4水-W4,不灌溉作对照-W0),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非线性增加,产量受降雨的多少和阶段分配的影响,2年分别以3水模式(少雨年)和4水模式(多雨年)产量最高,但2012-2013年度2水模式和3水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的水分反应特性不同,石4185的水分反应较敏感,衡观35和衡4399 2个品种相对节水抗旱,且品种的增产潜力大;从水分利用效率看,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再降低趋势,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下降,而且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年际差异,衡观35 2年均以2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石4185 2年均以3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衡4399在2012-2013年以3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2014年以1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耗水量、阶段耗水量和耗水组成受灌水量和降雨分配的影响,灌溉量越大,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比例越小,2年中由于降雨的分配阶段不同,阶段耗水量和耗水组成出现差异。拔节到灌浆初期2012-2013年阶段耗水量高于2013-2014年,主要消耗的分别是土壤水(2012-2013)和降雨(2013-2014)。因此,在缺水的低平原区,采用春灌2水的灌溉模式,既可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又兼顾品种的生产潜力,同时又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 宋世佳, 任晓利, 魏志敏, 崔纪菡, 刘猛, 赵宇, 刘斐, 南春梅, 夏雪岩, 李顺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地膜覆盖技术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明确地膜增产机理,为夏谷区节水栽培提供技术支持。试验于2015年在石家庄栾城郄马试验站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覆膜方式(不覆膜和覆膜),副区为品种(冀谷19、冀谷36和冀谷38),测定了不同处理谷子抽穗期植株形态特征、旗叶SPAD值、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并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覆膜与不覆膜相比,谷子顶三叶叶面积增加了12.83~26.36 cm2,叶绿素SPAD值增加了8.2%~17.1%,净光合速率增加了34.9%~44.5%,产量增加7.3%~10.8%。各品种间产量表现为冀谷36显著高于冀谷19和冀谷38,覆膜显著提高了谷子产量,以冀谷38提高得最多。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的是倒二叶叶面积、旗叶净光合速率、顶三叶叶面积和;倒一叶(旗叶)叶面积与单穗粒重及穗长显著正相关。因此,覆膜技术通过提高抽穗期顶部叶片特别是旗叶的生长及生理状况,进而影响穗部的发育,最终影响谷子产量。
  • 吕丽华, 王勤, 张经廷, 马贞玉, 梁双波, 贾秀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漫灌方式为对照,研究了井渠结合灌区微灌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耗水特征的影响,为该区节水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设置了4个微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35,180,225 mm)和1个漫灌对照处理。结果表明,在该年型下微灌总灌水量180 mm即可达到小麦高产,在该灌水量下穗数较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适中;漫灌对照处理灌水量虽多,但产量并无优势。耗水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灌水量超过135 mm后耗水量增幅明显,并且灌水量超过180 mm,其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下降。灌水量达到180 mm即可得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并且在该灌水量范围内作物生长较快,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较少或较多的灌溉量均不利于得到较高的倒三叶SPAD值,灌水135~180 mm叶片持绿性较好。可见,该年型微灌灌水量宜控制在180 mm以内,在该灌水量内产量较高,灌水量较对照却减少148 mm,耗水量减少123 mm,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 史建硕, 张彦才, 王丽英, 李若楠, 任燕利, 翟凤芝, 孙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聚磷酸铵水溶肥对番茄的农学效应,该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聚磷酸铵水溶肥对秋冬茬设施番茄产量、品质、磷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磷(化肥磷P2O5)量为29 kg/hm2时,番茄单果重和产量均达到最高;番茄品质的各个指标均表现出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得到适宜施磷量为29 kg/hm2;不同施磷量处理之间番茄根的磷吸收量差异不显著;番茄叶、果实和全株的磷吸收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经拟合,番茄果实和全株磷吸收量最高时对应的施磷量分别为21.17,25.79 kg/hm2。综合分析,该试验条件下秋冬季设施番茄产量为42.88 t/hm2时,聚磷酸铵水溶肥的适宜施磷量是29kg/hm2
  • 张余良, 单晓政, 王坤, 牛国保, 张远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天津市武清区黏质潮土日光温室,通过田间土壤剖面实地连续监测,研究了滴灌栽培西红柿条件下土壤湿润锋水平、垂直运移规律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滴灌开始后,湿润锋水平方向的移动距离在0.5 h内能达到10 cm以上,在1 h内能达到12 cm以上,在停止灌溉后移动距离仍然继续增大,灌溉后1.5 d后基本稳定在14.5~15.0 cm。滴灌后湿润锋垂直方向的移动距离,在0.5 h能达到30 cm以上,停止灌溉后仍能继续下移,6 h能达到49.5~53.0 cm,滴灌后1.5 d稳定在52.5~55.7 cm。湿润锋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移动距离与灌水定额呈正相关。灌溉后6~10 h滴孔正下方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灌水定额越大,达到最大值的用时越短。滴灌后3 h的滴孔正下方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达到33.0%~34.0%,距滴孔水平距离10 cm处为30.0%~31.0%;灌溉后6 h距滴孔水平距离15 cm处的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28.0%~29.0%,土壤相对湿度81%~84%。20~40 cm土层适宜作物生长土壤含水量的持续时间随灌水定额增大而增长,灌水定额135 m3/hm2为8 d,而180 m3/hm2为11 d。灌水后10 d的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至28.0%~28.5%,土壤相对湿度80.0%~82.0%,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30.5%~31.2%。在黏重土壤日光温室西红柿灌水定额为135~180 m3/hm2时,需要间隔10 d左右灌水一次。
  • 王艳, 梁新书, 廉晓娟, 王正祥, 张余良, 杨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寻天津滨海地区日光温室黄瓜合理的滴灌灌溉制度,在春茬黄瓜结果期共设置6个处理(灌水定额+灌水时间间隔的不同组合:T1:6 mm+3 d;T2:12 mm+3 d;T3:18 mm+3 d;T4:12 mm+6 d;T5:18 mm+6 d;T6:24 mm+6 d)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处理下的产量分别为75 056,79 352,80 042,73 023,76 398,78 891 kg/hm2,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397,257,187,386,307,255 kg/mm。总体来说,灌水量越大和灌水越频繁越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但随着黄瓜灌水量的增加黄瓜的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所以,综合考虑提高黄瓜产量、品质和节水几方面因素,认为T2处理即灌水定额12 mm,每隔3天浇1次水,可作为日光温室春茬黄瓜推荐的最佳滴灌灌水制度。
  • 张国军, 王晓玥, 孙磊, 闫爱玲, 王慧玲, 任建成, 徐海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晰北京典型冲积平原葡萄耗水规律,为该区葡萄水分高效管理提供试验依据,利用水分监测仪器记录6年生V形篱架(行株距3 m×2 m)栽培的瑞都香玉葡萄全年不同土壤深度下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变化,利用软件计算出各土层逐小时土壤含水量的减少量,当夜间土壤含水量也在减少时,不计算为根系耗水,按下渗计,最终得出不同土层不同物候的葡萄耗水量,并与近30年北京自然月降雨量相比较,分析北京平原区典型冲积平原葡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7-9月自然降雨量与葡萄耗水量差别巨大,量级在300 mm以上;葡萄树在生长季的前半期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变化明显,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最大期均出现在果实发育期,中后期耗水变化较平稳;浅层土壤(10~50 cm)根系耗水占比量大于深层土壤(70~110 cm),由浅入深表现出典型的对数变化趋势;根系耗水量存在时空顺序变化,浅层土壤根系主要在生长季前半期耗水,深层土壤根系主要在后期耗水。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罗睿雄, 赵志常, 高爱平, 黄建峰, 刘宽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是植物类黄酮类化合物和木质素等生物合成途径的一种关键酶,为了研究其在芒果果实中的作用机理,采用RACE方法,从芒果果实克隆得到了一个类黄酮合成相关的4CL基因。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 740 bp,开放阅读框为1 653 bp,编码55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0.47 kDa,等电点为9.51。对基因组扩增得到了2 318 bp长度的片段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5个内含子,分别在1 013~1 139 bp,1 330~1 415 bp,1 564~1 653 bp,1 722~1 802 bp,1 905~2 000 bp。通过在线软件对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了预测,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水曲柳、菘蓝等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对3种不同着色的芒果品种中的4CL基因的RT-PCR进行分析发现:红色的贵妃品种中表达量较高,而绿色的桂七品种中表达量较低。研究表明4CL基因表达芒果果实着色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 赵维萍, 陆李昌, 刘洋, 徐媛媛, 翟璐, 蔡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滁菊类黄酮3'-羟化酶(F3'H)基因在类黄酮物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本实验室已经获得滁菊f3'h编码基因的基础上,采用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了1 348 bp的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该启动子片段除含有真核生物启动子核心元件TATA-Box等外,还含有参与脱落酸响应(ABRE)元件以及G-Box等参与光响应单元、植物激素响应单元件植物防御和逆境胁迫应答元件、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顺式调控元件。该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初步分析将为深入研究f3'h基因在滁菊类黄酮合成中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为开发滁菊分子育种提供有效基因原件,以及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滁菊黄酮含量奠定基础。
  • 许抗抗, 严毅, 蔡兴颖, 李灿, 杨文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克隆药材甲热激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基因并探讨其对高温胁迫适应性的分子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药材甲的热激存活率,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药材甲Hsp9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KX356691),命名为SpHsp90,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高温胁迫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药材甲成虫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44℃热激处理可导致成虫全部死亡。药材甲SpHsp90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2 172 bp,编码72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82.6 kDa和5.01。SpHsp90具有Hsp90蛋白家族的5个签名序列和胞质特征序列MEEVD,并与其他昆虫HSP90具有较高的氨基酸相似性。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38,40,42℃高温胁迫2 h后,药材甲成虫体内SpHsp90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SpHsp90在药材甲抵抗高温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郭陈刚, 李顺国, 魏志敏, 夏雪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转录组水平研究黄伞菌的抗肿瘤等药用价值,需要提取分离得到高纯度、高质量的黄伞菌RNA样品。利用液氮研磨TRIzol一步法提取黄伞菌总RNA,并且对经过和未经液氮研磨的黄伞菌RNA提取产物进行了质量检测和统计对比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经液氮研磨样品RNA浓度远远高于未经研磨样品,OD260/280都约等于2,说明其纯度很高。同时,3个重复样品25S和18S亚基条带荧光强度比值分别为1.8,1.9,1.9,接近于2,证明RNA完整性较好,Agilent 2100的RIN值检测结果分别为9.1,8.7,9.3,均远大于6.8标准,进一步佐证了其完整性。所以,液氮研磨TRIzol一步法是非常适用于黄伞菌总RNA高质量提取的简单且高效的方法。
  • 张学军, 杨永, 李寐华, 杨俊涛, 伊鸿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甜瓜抗霜霉病资源T115抗性遗传规律,找到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以抗病资源T115和感病哈密瓜农家品种SP红心脆、F1、BCr、BCs、F2为材料,苗期接种甜瓜霜霉病进行抗性鉴定,基于ICuGI已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应用集团分离法和1 090对甜瓜SSR引物进行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T115对霜霉病的抗性属显性单基因控制,引物DM0073扩增出的特异性片段与抗病基因表现连锁关系,该片段大小为120 bp,与抗病基因遗传连锁距离为3.6 c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在LG1上。DM0073可作为甜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的分子标记。
  • 张学军, 杨俊涛, 李寐华, 杨永, 伊鸿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野生甜瓜PI414723抗性遗传规律,找到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以野生甜瓜PI414723和新疆哈密瓜农家品种卡拉克赛为材料构建BCr、BCs和F2,苗期接种甜瓜霜霉病进行抗性鉴定、统计分析,基于ICuGI已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应用集团分离法和1 090对甜瓜SSR引物进行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PI414723对霜霉病的抗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引物DM0231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与抗病基因表现连锁关系,该多态性片段大小为226 bp,遗传连锁距离为2.67 c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在LG9上。DM0231可作为甜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的分子标记,也为进一步对抗霜霉病基因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 蔡健, 祝旋, 谢实龙, 范海燕, 邢彬, 马同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和2年田间试验方法对31个芍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用80对来源于牡丹的EST-SSR标记,以芍药品种雪山金辉、针刺莲、遍地红和紫檀生烟DNA为模板,对引物进行筛选,共筛选到52对多态性引物,多态率为65%。进一步利用筛选的52对多态性EST-SSR引物对31个芍药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2对EST-SSR引物在31份材料中共扩增出了265.2个多态性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5.1个,采用Nei和Li的方法,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同时,以2年田间试验获得的31个品种花色、花型、株高、株幅、花径、叶长、叶宽、株型和叶型等农艺性状表型平均数正态标准化后,利用欧氏距离计算品种间遗传距离。基于EST-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与系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若以整个遗传距离的总平均数作尺度对聚类图的结果进行分类,可分为6类。Mantel检测表明,EST-SSR分子标记数据计算的遗传距离矩阵和9个农艺性状计算的遗传距离矩阵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0.802 3,t=10.324),可为芍药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奠定基础。
  • 张从宇, 李文阳, 许峰, 闫素辉, 邵庆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60Co]γ射线诱导小麦Glu-1A等位基因突变体的品质差异与遗传规律,用30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皖麦50的干种子,用近红外品质测定和SDS-PAGE法,对获得的Glu-1A等位基因品质量差异进行了评价和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M2筛选到一个HMW-GS突变体,Glu-1ANull突变为Glu-1A1,突变率为0.15%。突变体与皖麦50杂交,在F2品质性状有超亲现象,品质得分与吸水率和硬度之间相关显著。在F1的正、反交,HMW-GS表现为双显性的Glu-1A1,侧交的Glu-1A1:Glu-1ANull符合1:1的分类规律,F2的Glu-1A1:Glu-1ANull符合3:1的分类规律。突变体蛋白质含量增加,杂交后代有品质超亲现象,遗传表现符合孟德尔独立遗传和自由组合规律。
  • 边立娜, 范宝莉, 孙德岭,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对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保持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双-三核期及花粉粒时期的蛋白质组差异作了比较,发现CMS在花粉败育期(双-三核期)蛋白质组呈现明显变化,CMS中有4个蛋白质斑点(斑点1,9,19,20)缺失,有7个蛋白质斑点(斑点4,6,7,8,15,17,18)表达量明显减少,有10个蛋白质斑点(斑点2,3,5,10,11,12,13,14,16,21)表达量增加。差异蛋白斑点的质谱分析表明,CMS中的差异蛋白其功能涉及信号转导、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光合作用与植物的防御与抗性等。该研究结果对于花椰菜不育机理探讨及保持系的选择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 邓子兵, 马建忠, 王永刚, 杨菊梅, 魏艳, 潘博, 李印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抗原表位是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的部位。抗原表位的预测有助于重组抗原的设计、快速筛选和高活性抗原的快速制备。通过DNAStar、ExPASy、TMHMM Sever2.0和IEDB等软件对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的外壳蛋白的二级结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的外壳蛋白中不存在跨膜区域;平均亲水性为-0.252,属于可溶性蛋白;潜在的抗原表位有5个,平均抗原指数为0.026 5~0.077 3。预测的上述5个抗原表位是否有抗原活性及其活性强弱仍有待于相应的试验论证。
  • 赵青松, 杨春燕, 赵双进, 闫龙, 史晓蕾, 刘丽娟, 赵聪聪, 冯燕, 赵鑫, 张孟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改良后形成C1群体。分析基础、C0、C1 3个群体的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C1群体蛋白变化为35.66%~48.02%;脂肪变化为16.34%~22.92%;株高变化为46.00~158.00 cm;分枝数变化为0~8个;百粒质量变化为10.30~25.30 g;单株重变化为1.60~59.60 g。C1群体中不育株所占比例为19.20%,抗草甘膦性株所占比例为70.54%。利用大豆ms1基因构建了一个含EPSPS基因的转基因大豆轮回群体,该群体性状分离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合转基因大豆育种材料筛选。
  • 陈晓东, 赵斌, 季昌好, 李金宝, 朱斌, 王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指导大麦育种亲本组配,对137份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差异进行比较,结合皮裸、棱型特征,估算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粒长(8.16 cm)显著短于野生大麦粒长(13.19 cm),但其粒宽与粒厚(3.33 cm与2.62 cm)相对于野生大麦(2.92 cm与1.69 cm)显著增加,粒重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大麦籽粒性状变异可能与品种选育中增加穗粒数及改良品质目标有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0.5,平均值为0.34,在0.334水平上将参试材料聚为4类。第Ⅰ类为六棱皮大麦(35份),主要为饲用,来源地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第Ⅱ类为六棱裸大麦(47份),主要为食用,来自青藏高原一带;第Ⅲ类是二棱皮大麦(51份),包括啤用大麦(来自我国)与野生大麦(来自以色列);第Ⅳ类是二棱裸大麦(4份),其中1份来自湖北,其他3份来源地不明确。聚类结果与棱型、皮裸特征分类一致,与来源地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与大麦用途相关。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育种实践中利用野生大麦资源时,建议将其与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的栽培二棱皮大麦进行组配,有利于优良基因位点纯合,提高育种效率。
  • 李孟军, 张士昌, 邢东海, 史占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HKT基因家族在植物维持体内Na+/K+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普通小麦HKT基因家族在小麦耐盐机制中的作用,采用转化酵母突变菌株G19的方法,对普通小麦HKT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同一成员在不同染色体上的拷贝以及同一成员等位基因的Na+亲和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普通小麦HKT基因家族的3个成员(HKT1;5、HKT2;1和HKT2;2)与Na+亲和力不同。HKT2;2-A的Na+亲和力高于HKT2;2-B。单氨基酸突变Leu48→Pro48提高了HKT2;1对Na+的亲和力,而突变His215→Tyr215降低了HKT2;1对Na+的亲和力,这表明,Leu48和His215可能与普通小麦HKT2;1 Na+转运功能有关
  • 周旭红, 桂敏, 蒋亚莲, 苏艳, 卢珍红, 田敏, 余蓉培, 莫锡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栽培种香石竹与野生种瞿麦种间杂交障碍,为获得抗逆性好且花色花型独特的种间杂交新品种奠定基础。以瞿麦为父本,春之歌、四季红和Promesa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统计其膨大率和结实率;并采用压片法对亲本的染色体倍性进行测定;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石竹种间杂交花粉萌发情况、花粉管伸长及受精情况,探讨种间杂交不亲合性的原因。3个种间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为0,揭示石竹种间杂交存在杂交障碍。染色体倍性鉴定发现,瞿麦为二倍体(2n=2x=30),春之歌为二倍体(2n=2x=30)、四季红为三倍体(2n=3x=45)、香石竹栽培品种Promesa为二倍体(2n=2x=30);花粉活力测定发现瞿麦花粉活力高,为92.8%,且显微镜观察表明花粉能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能伸入柱头及子房并与胚珠结合,但胚珠与花粉管结合率低。胚珠与花粉管结合率低可能是影响石竹种间杂交障碍的因素之一。结果揭示石竹种间杂交障碍的原因,为石竹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王大刚, 张磊, 吴倩, 胡晨, 胡国玉, 李杰坤, 黄志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大豆广谱抗源对我国大豆花叶病毒优势株系SC3和SC7的遗传方式及抗源材料对SMV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利用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感病材料南农1138-2配制抗感及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接种株系SC3和SC7后,科丰1号和齐黄1号与南农1138-2配制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说明这2个广谱抗源均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株系SC3和SC7的抗性;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2个抗抗组合的F1对SC3和SC7优势株系均表现抗病,F2分离比符合15(抗):1(感),说明科丰1号和齐黄1号对株系SC3和SC7的抗性基因不等位且独立遗传。进一步分析2个广谱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可以发现,科丰1号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RSC3和齐黄1号对SC7株系的抗性基因RSC7Q可能位于大豆的2号和13号染色体上,为利用大豆广谱抗源进行抗SMV育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周萌, 宋维希, 鄢文光, 李晓霞, 陈继伟, 夏丽飞, 梁家斌, 陈林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稀有茶树品种紫娟茶为研究对象,进行SSR引物开发的研究,从紫娟茶叶片转录组中筛选重复基元最多的SSR,设计并筛选紫娟茶的SSR引物。通过从已测序的紫娟茶叶片转录组中设计SSR引物共87对,通过对紫娟茶以及随机采摘的3份不同品种茶树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在紫外凝胶成像仪中观察拍照,判断是否扩增出目标条带。通过试验筛选出可以扩增出清晰目标条带的引物63对,有效率达72.4%,其中有33对表现出多态性,占有效SSR引物的52.4%。结果表明,从紫娟茶叶片转录组中设计引物是可行的。下一步研究将从这63对引物中开发紫娟茶的特异引物。
  • 王翠芳, 杨坤, 曾卫军, 祝长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转1Dx5基因小麦的T1进行遗传分析,将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1Dx5转入新疆耐盐小麦品种新冬26,在蛋白质水平上经SDS-PAGE检测,有37粒小麦种子1Dx5基因表达。经过继代培育,得到37个T1转基因株系,SDS-PAGE分析T1转基因小麦籽粒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水平,HMW-GS的组成在T1小麦种子中有3种表型:表型Ⅰ,外源1Dx5基因没有表达;表型Ⅱ,外源1Dx5基因表达;表型Ⅲ,内源1Dx2基因没有表达。这3种表型出现的概率分别约为34.3%,45.9%和19.8%。该研究成功获得了新的HMW-GS组成的小麦,为选育优质小麦提供分子依据。
  • 刘磊, 李志勇, 师文贵, 李鸿雁, 赵金梅, 黄帆, 李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表型性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份白花苜蓿、3份黄花苜蓿、5份紫花苜蓿和3份扁蓿豆共计14份苜蓿属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其遗传关系,进一步解析其之间的分类学关系。从表型性状来看,白花苜蓿区别于其他苜蓿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花色为乳白色,荚果1.0~1.5个螺旋,从聚类分析来看,3份扁蓿豆材料和11份苜蓿材料非常明显的聚成了2类,说明扁蓿豆与苜蓿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在遗传距离15的地方,白花苜蓿、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各单独聚为1类;从亲缘关系来看,扁蓿豆与黄花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近,与紫花苜蓿的最远,白花苜蓿次之,相对于紫花苜蓿,白花苜蓿与黄花苜蓿的遗传距离较近;从ISSR分子标记水平来看,4类苜蓿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0.80的地方分别聚为单独的4类,从遗传关系来看,白花苜蓿相对于黄花苜蓿与紫花苜蓿的遗传关系更近,但紫花苜蓿与白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的遗传关系几乎相等。
  • 向世鹏, 胡日生, 周向平, 谢扬军, 周冀衡, 李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胫病是烟草大田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烟草种质资源抗病性的筛选、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利用黑胫病1号生理小种对49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4份材料表现为抗黑胫病,其中大叶永烟、G80、E9、MS212-8的抗性比较好;7份材料表现为中抗黑胫病;中感黑胫病和高感黑胫病材料共6份;12份材料表现为感黑胫病。49份烟草种质资源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6(1.31),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为1.18(0.36)。23对SSR引物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6时将49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抗病材料K326;第Ⅱ类群包括6份材料;第Ⅲ类群为4份感病材料;第Ⅳ类群包括38份材料。抗病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Ⅳ类群,其遗传背景狭窄。
  • 赵丽芬, 董章辉, 赵国忠, 马峙英, 王虎, 眭书祥, 李增书, 张艳丽, 朱青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当前主推早熟棉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为选育优质棉花品种提供亲本来源。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试验田和辛集市马兰农场棉花天然病圃内,对来自我国不同研究单位的103份主要早熟抗虫棉花品种(系),进行8个农艺性状指标,5项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系)生育期较早,株高适中,节位较低,体现了早熟棉的典型特性。霜前籽棉、霜前皮棉、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变异系数分别为30.15%,32.35%,24.28%,29.11%,遗传变异较大,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枝数与单株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烂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节位与果枝数、单株铃数和烂铃数都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铃数与铃重呈负相关。纤维长度在中长绒范围,比强度较高,马克隆值偏粗。多类型的遗传变异为进一步培育新品种和选择变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 盛文涛, 柴学文, 饶友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综合了国内外抗虫研究相关文献,主要介绍了野生稻在抗褐飞虱、白背飞虱与灰飞虱抗虫基因的遗传定位与克隆,以及在常规育种、单个抗虫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多个抗性基因聚合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野生稻优异抗虫基因在水稻遗传育种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孔凡磊, 王兴龙, 李强, 张頔, 豆攀, 朱敏, 程秋博, 袁继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川中丘陵春播和夏播玉米产量特性,以川中丘陵区大面积推广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春夏播对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春夏播玉米在生育进程、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和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春玉米相比,夏玉米缩短了各生育阶段的持续时间,全生育期较春播平均缩短18.6 d。夏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较春玉米分别提高了5.90%,28.36%,22.28%,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夏玉米也显著高于春玉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春玉米显著高于夏玉米,而成熟期则表现为夏玉米显著高于春玉米。玉米吐丝前物质积累率春播(40.74%)显著高于夏播(37.72%),而吐丝后物质积累率夏播显著高于春播。春播玉米收获指数平均为51.99%,较夏播收获指数提高了4.49个百分点,产量提高了7.09%。玉米品种间在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和产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春播和夏播间的表现不同。在川中丘陵区,春播玉米高产的关键在于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而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是促进物质向籽粒分配,提高收获指数。
  • 董灵迪, 杨玉波, 石琳琪, 焦永刚, 郭敬华, 赫彩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内外搜集了8个番茄品种,测定其低温雾霾后生理生化及田间抗病性、产量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低温雾霾天气期间,日光温室自身的环境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番茄对温、光、湿度的需求。在逆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番茄自身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金鹏8号和粉宴1号,其落果率为2.5%,3.7%;死秧率分别为38.8%,25%;发病率为35.5%,35%,这几个指标与其他品种比较均在较低水平。且金棚8号产量最高,为54 300 kg/hm2,其次为粉宴1号、T1701,产量均在50 000 kg/hm2以上。果实品质,金鹏8号的糖酸比值最大,其口感最好;粉宴1号的硝酸盐含量最低。整个雾霾天气,叶绿素降幅最小的品种为金鹏8号,其次为粉宴1号;生理生化指标,SOD值和POD值较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积累较多的品种也是金鹏8号、粉宴1号;丙二醛含量在此试验中,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故在低温寡照条件下,自身调节性,适应性较强的品种有金鹏8号、粉宴1号;生理指标检测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相吻合。
  • 赵浩暖, 王海宁, 丛明燕, 胡顺卿, 朱树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和冷藏处理对巨峰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巨峰葡萄作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NO溶液浸泡处理葡萄果实,在0,25℃条件下恒温贮藏,研究不同浓度NO和冷藏处理对巨峰葡萄采后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浓度、可溶性糖含量、活性氧含量、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等物质含量的变化。相比5,30 μmol/L NO处理,15 μmol/L NO处理有效地保持了采后葡萄果实的果实硬度,推迟了果实中可溶性蛋白浓度、可溶性糖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时间,抑制了活性氧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提高了采后葡萄果实的脯氨酸含量,使葡萄果实在采后储存过程中能较长时间保持果实风味,延缓腐败时间并提高果实抗逆性。而0℃冷藏能有效保持采后葡萄果实的果实硬度,抑制了果实中的丙二醛含量和活性氧含量的增加,从而大大减缓了采后葡萄的腐败时间,提高了葡萄果实采后的可运输性。5 μmol/L NO处理对采后葡萄果实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30 μmol/L NO处理对葡萄果实表现出轻微毒害作用。15 μmol/L NO和冷藏能有效地保持采后葡萄果实的果实硬度,推迟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各营养品质指标的降低时间,抑制活性氧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从而保持果实风味,提高果实抗逆性。
  • 李卉, 张艳珍, 王海宏, 李建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寻找到对水蜜桃安全有效的生物保鲜新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SAA)及采后利用Vc保鲜纸包装处理进行组合,研究在室温(28±1)℃条件下,对白花水蜜桃的采后保鲜效果。结果表明:1% SAA对抑制果实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减缓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下降具有一定效果。与CK组相比,可将腐烂指数有效降低68.1%,丙二醛含量降低12.4%,是不同浓度的SAA中的最佳处理,因而选择1% SAA与Vc保鲜纸进行复合处理。复合试验中,1% SAA与Vc保鲜纸复合处理的果实在贮藏末期能减少果实的褐变,保存果实的TSS,使其显著高于CK(P<0.05),有效延缓物质分解速率,贮藏到第7天时,SAAPVc组的失重率为1.5%,而CK组失重率接近2.8%,复合处理在抑制果实失重率方面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在常温条件下,利用1% SAA与Vc保鲜纸复合处理能够提升水蜜桃采后保鲜品质。
  • 孙光伟, 陈振国, 张鹏龙, 孙敬国, 覃光炯, 李建平, 王昌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密集烤房烘烤温湿度环境与烟叶烤后香气吸味和TSNAs含量(质量分数)的关系,设计了同一湿球温度曲线下的不同干球温度烘烤处理,测定了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TSNAs含量,同时进行了感官品质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湿球温度曲线下,随干球温度曲线的升高中性致香物质总量、TSNAs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感官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 王瑞, 胡笑涛, 王文娥, 苏苑君, 乔源, 张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营养液浓度对水培菠菜的产品、质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植物工厂水培菠菜试验,以日本园试配方标准营养液为基准,设置1,3/4,1/2,1/4,1/8倍,比较不同浓度对菠菜产量、品质、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倍浓度园试配方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8倍浓度处理硝酸盐显著较低,1,3/4,1/2倍处理下的硝酸盐均超出国家标准,1,3/4倍处理的Vc含量显著较高;营养液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处理是1/2倍浓度,在低浓度处理下的元素利用效率普遍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前3名是:1/8,1/4,1/2倍浓度,分别得分1.600,1.544,1.541。
  • 邸锐, 杨春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激活蛋白对大豆的抗旱效果,将大豆的增产与抗旱结合起来,以大豆冀豆17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1,3,5 μg/mL)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形态、叶片含水量、细胞质膜相对透性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能够在干旱条件促进大豆幼苗的生物量累积、根系生长,提高叶片含水量以及抗氧化酶(SOD、CAT、POD)的酶活力,降低了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有利于抵抗干旱胁迫。其中以3 μg/mL浓度的处理效果最好。
  • 金方伦, 岳宣, 黎明, 张发维, 韩成敏, 敖学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影响猕猴桃果实在后熟期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及机理,并为制定科学猕猴桃果实后熟期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连续3年(2013-2015年)对猕猴桃不同单果重与其后熟期品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相关系数分析:采果时果实单果重与后熟后(果实单果重和果实横径)等内容呈高度正相关,与后熟后果实纵径和果汁含糖量等内容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单果重损失率和果实纵径损失率等内容呈正相关,与果实横径损失率呈负相关。回归分析(采果时单果重与后熟后果实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重损失率、果实纵径损失率、果实横径损失率和果汁含糖量):方差分析,采果时单果重与后熟后果实横径损失率之间存在差异极显著,与后熟后果实纵径损失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内容之间差异不显著;对残差曲线、观察值曲线、预测值曲线和正态概率图曲线等内容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和直线回归方程的比较分析,其结果都符合二次曲线规律。通过调查采果时果实单果重和回归方程来预测果实后熟后的果实单果重等内容;把果实单果重作为猕猴桃果实后熟期品质变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 于章龙, 李秀绒, 柴永峰, 赵智勇, 宋昱, 毕红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提高小麦专用加工品质和产后经济效益,满足人们优质消费和市场专用加工需求。在对7个运旱系列小麦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各品种加工面包、面条、馒头品质特性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为12.7%~16.4%,湿面筋含量为27.8%~36.2%,沉淀值为36.0~52.2 mL,稳定时间为4.6~12.8 min,面筋指数为4.93%~93.97%,说明所选运旱系列小麦品种间蛋白质品质差异较大但都有较高的加工品质指标,且确定7个小麦供试品种分别属于优质中筋、中强筋、强筋品种类型。其中,运旱618、运旱115适于加工面包专用或作为配粉使用;运旱20410、运旱805、运旱102最适于加工馒头;运旱22-33适于加工面条专用;运旱719适于配粉和加工面条、馒头。综合分析,所选运旱系列小麦品种有较好的加工品质特性,能够提高面粉企业和加工业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 刘佳, 王永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桃幼苗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管理和碱性土壤2个环境条件下,通过生理指标测定,研究土壤碱胁迫对山桃叶片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碱胁迫下山桃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SSC)含量、可溶性蛋白(SPC)含量、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叶绿素(Chl)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溶性蛋白(SPC)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以上方面综合分析,表明山桃对碱胁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不良环境。
  • 石明亮, 郝德荣, 黄小兰, 赵浚宇, 张振良, 周广飞, 陆虎华, 冒宇翔, 陈国清, 胡加如, 孙权星, 薛林, 袁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育种效率,测试、评价育成自交系以及国内外优良种质的育种潜力,对加速育成产业化性能优异品种至关重要。选用江苏沿江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以及国内其他单位育成的优良自交系15个(含热带种质改良材料3个),采用NCⅡ交配设计方法,按被测系组10个、测验种组5个,配制成50个F1杂交种,在江苏南通春秋播两季针对6个鲜食品质构成性状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评价了这些自交系各性状的遗传特性、配合力特征与育种潜力。结果表明,自交系间杂种F1感观品质、气味风味、糯(甜)性、柔嫩性、皮薄厚5个性状的变异中,非加性遗传方差大于加性遗传方差;色泽性状的变异中,加性遗传方差大于非加性遗传方差。感观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自交系,测验种上春秋播皆是C3,被测系上S3、S2春播最好,S8秋播最好;气味、风味性状春播C1最好,秋播C2最好,被测系春秋播皆以S9最好;色泽性状春播以C1最好,秋播以C2最好,被测系春播以S8、S10最好,秋播以S10最好;柔嫩性性状春播以C2、C4最好,秋播以C2最好,而被测系春播以S9最好,S8其次,秋播以S8、S9、S10最好;皮薄厚性状C1春秋播均为最好,S8春秋播最好,春播S9、S3、S2较好,秋播S10较好。由于多数性状为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因而基于特殊配合力的优良组合各性状依次为:感观品质S5×C4、S1×C4等;气味、风味S9×C3、S5×C4、S10×C2、S9×C1等;色泽S5×C1、S10×C3、S3×C2、S3×C3、S4×C3等;柔嫩性S9×C3、S7×C4、S9×C2等;皮薄厚S7×C4、S4×C5、S1×C2等优良组合。试验还表明,糯(甜)性性状糯性与甜度需分开赋值才更有利于其评价与育种改良;本生态区蒸煮品质秋播优于春播。
  • 邢芳芳, 高明夫, 禚优优, 胡兆平, 李新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得到高效溶磷、促生菌株,对大麦根际土壤的溶磷细菌进行筛选,将筛选得到的高效解磷菌PSM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溶磷性能及促生效果研究,为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表明菌株PSM为枯草芽孢杆菌,35℃在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6 d水溶磷含量达到449.1 mg/L。盆栽试验表明PSM解磷菌对小白菜的促生作用明显,显著提高小白菜的叶绿素、生物产量和叶片数,以添加5.0×108 cfu/g PSM解磷菌剂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鲜质量、干质量与单施复合肥处理(CK1)相比差异极显著,鲜质量增幅达到16.72%,干质量增幅达到18.68%,与单施草炭载体的处理(CK2)相比,施加菌剂的T4处理鲜质量增幅达到11.77%,干质量增幅达到11.70%,有明显的促生作用。
  • 张丽华, 梁双波, 董志强, 姚艳荣, 姚海坡, 贾秀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出苗水灌水量对玉米的田间效应,设置4种不同的灌水水平,对郑单958于播种后进行喷灌处理,研究土壤、玉米生长发育对不同灌水量的反应。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处理间自2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差异较大,高灌水量处理的深层含水量增加明显。低灌水量条件下,玉米的出苗速度下降,叶片发育进程减缓,叶面积、干物重降低,株高、穗位及整齐度下降,抽雄吐丝时间延迟,产量降低,但由于灌水量较少,玉米深层根系长度增加,增加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且缩短了玉米抽雄吐丝持续时间。在高灌水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增加明显,但灌水效率降低,灌水45 m2下的玉米产量与灌水20~30 m2无明显差异,同时由于较多的灌水量降低了地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的出苗速度,因此,在本年度降雨水平下,增加灌水量可明显改善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灌水量30 m3可提高玉米的出苗势,并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保证玉米的灌水效率最佳。
  • 梁玉刚, 张启飞, 周晶, 李阳, 谭长龙, 黄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中国水稻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一季主产区的粮食增产渠道。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再生稻、早稻和晚稻的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早稻和晚稻相比,再生稻实现农药零输入,减少肥料和灌溉水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保持经济效益稳定;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粒形、垩白率和垩白面积,增加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总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品质。再生稻符合水稻轻简栽培和农业资源较少投入的要求,实现“种植一季,收获两季”,拓宽粮食生产渠道,对中国粮食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李永涛, 陈苗苗, 王振猛, 刘桂民, 王莉莉, 刘德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三角洲湿地广泛分布的芦苇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NaCl(0,50,100,150,200,300 mmol/L)和CaCl2(0,5,10,20,40 mmol/L)来分别模拟盐胁迫和外源钙,研究了盐胁迫、外源钙及两者交互作用对芦苇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各处理间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与对照呈显著递减趋势,而相对盐害率呈上升趋势;单一CaCl2处理下,中低浓度(<20 mmol/L)的外源钙对芦苇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外源钙(40 mmol/L)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盐胁迫条件下,芦苇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随外源钙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对盐害率呈相反趋势,其中以CaCl2浓度为10 mmol/L时缓解效果最佳,而当CaCl2浓度在20 mmol/L时,芦苇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到40 mmol/L时降到最低值,此时相对盐害率达到最大值,盐害加深,而此后随着盐胁迫的加剧,下降趋势更明显。综上所述,在潮上带盐碱化湿地恢复中,外源施用一定浓度的CaCl2,其中以10 mmol/L浓度为宜,可以有效促进芦苇在盐碱条件下的萌发。
  • 蒋迁, 李磊, 吴瑞娟, 张凤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对夏玉米茎秆生长冗余调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辛集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玉米杂交种蠡玉16为材料,设置5.63,7.50万株/hm2 2个密度,比较研究了2种PGRs(吨田宝和稀施宝)对叶片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施不同PGRs后,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并且在高密条件下影响更加明显。在高密条件下,吨田宝处理使玉米的千粒质量、产量分别提高了8.28%,17.59%,稀施宝处理可分别提高5.40%,23.15%。PGRs显著提高了玉米灌浆期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在蜡熟期时,低密条件下吨田宝和稀施宝处理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分别较对照提高35.72%和18.08%;在高密条件下分别较对照增加36.11%和30.91%。化控处理降低了基部茎秆的长度,增加了粗度和抗穿刺力,抗倒性能大为提高。研究认为,密植高产玉米群体存在茎秆冗余,PGRs能够减少茎秆冗余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同时,从冗余角度考虑化控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升作用也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梁耿, 宁艳民, 郑纯, 李董, 张振贤, 高丽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温室黄瓜高畦双行栽培模式下,膜下沟灌适宜的灌水沟沟深,以冬丽519号黄瓜(砧木为高优亮南瓜)为试材,以常规畦沟灌溉(每次灌水量450 m3/hm2)为对照,设计了灌水沟沟深15,11,8 cm 3个处理,对应每次灌溉量300,225,150 m3/hm2,研究灌水沟规格对黄瓜产量、品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灌溉水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规格灌水沟的灌水量均能满足黄瓜正常生长需求,黄瓜产量和品质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所有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灌溉水生产效率,其中秋冬茬节水率分别为27.03%,40.54%,54.05%,冬春茬节水率分别为30.20%,45.30%,60.40%。综合考虑产量与灌溉水生产效率,建议高畦双行栽培黄瓜的膜下灌水沟沟深为8 cm、单次灌水量150 m3/hm2能够满足嫁接黄瓜生产对水分的需求。
  • 徐雪风, 沈宝云, 回振龙, 张俊莲, 李朝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叶面喷施氯化钙溶液的方法,探讨了钙处理对连作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钙处理可显著减轻连作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抑制,相对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块茎中淀粉、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块茎硬度;减小了连作引起的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的幅度,相对降低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了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及SOD和CAT的活性,同时降低了MDA含量和活性氧水平。可见,喷施氯化钙溶液通过提高马铃薯幼苗对连作障碍的整体抗性,减轻连作所造成的生理障碍,促进了连作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并改善了马铃薯的块茎营养和产量,而上述作用可能与喷施氯化钙溶液降低叶片的蒸腾、改善马铃薯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 吕丽华, 马贞玉, 梁双波, 姚艳荣, 贾秀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管栽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返青期根修剪对冬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置3个根修剪处理:返青期小切根、返青期大切根和未切根对照(CK)。结果表明,根修剪可降低叶片SPAD值,尤其大切根处理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较差。切根对小麦单株分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小切根可促进有效蘖的生长,使成熟期单株分蘖较高,但大切根处理分蘖及成熟期分蘖均较低。小切根通过对根系的适当调控,使0~140 cm根系冗余量减少,根冠比降低,但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促进浅层根系(0~60 cm)的生长,抑制了深层根系的生长。小切根可促进地上部生长,使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增加,因而使单株粒重增加;大切根处理由于根系过度修剪,根干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均降低,因而单株粒重明显减少。适度的根修剪(小切剪)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提高,尤其是在限水条件下适度根修剪可使产量和WUE增幅更大,但大切根处理由于粒重较低,尽管耗水量减小,但WUE大幅降低。
  • 张志刚, 台连丽, 李福凯, 董春娟, 尚庆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番茄穴盘育苗基质适宜养分添加量,以番茄品种中杂105为试材,3:1:1(V/V/V)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为育苗基质,研究了基质养分添加量对番茄穴盘苗生长发育及成苗质量的影响,测定了种子出苗率、基质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趋势及幼苗形态指标等。随基质养分添加量的升高,番茄幼苗根区基质养分含量呈增加趋势,番茄种子出苗率、幼苗壮苗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的来说,基质养分添加量为600N-120P-600K时,培育的番茄穴盘苗质量较优,表现为出苗率升高、壮苗指数增加,分别比其他处理提高了18.54%~22.60%,2.07%~147.79%。
  • 张静, 邹雨坤, 李光义, 侯宪文, 李勤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菠萝茎叶还田在土壤中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效应,采用网袋法模拟秸秆还田,研究覆土、覆土覆膜和仅覆膜方式下菠萝茎叶碳、氮、磷、钾养分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下,菠萝茎叶在0~30 d腐解速率较快,还田30 d后,覆土、覆土覆膜和仅覆膜处理下菠萝茎叶质量累积腐解率分别为38.0%,53.5%,59.4%,覆土覆膜处理下各养分释放率占总养分释放率的60%以上;还田180 d后,各处理下菠萝茎叶腐解率分别占总腐解率的96.0%,97.5%,95.5%,基本腐解完全;还田240 d后,菠萝茎叶碳、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1.2%~85.7%,70.8%~78.6%,74.7%~78.3%,92.4%~92.8%,表现为K > C > P≈N,且覆土条件下养分释放率最大。考虑菠萝茎叶不同还田方式下的腐解及养分的释放情况,若采用短期还田,建议使用覆土覆膜方式,若长期还田建议使用仅覆土的还田方式。
  • 贾晓军, 吴杨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适合新疆北疆滴灌条件下种植的甜糯玉米新品种及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对引进的34个鲜食甜糯玉米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新品种(组合)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在4.35%~70.44%,相关分析表明:穗长与鲜穗产量和叶片数与鲜穗产量呈极显著相关(r:0.423 1**r:0.339 3*);通径分析表明,对鲜穗产量作用最大的性状是穗长(P:0.599 3),其次分别为穗行数(r:0.226 6、P:0.411 1)、穗位(r:0.118 1、P:0.240 7)和叶片数(r=0.339 3、P:0.240 6)。因此,节水灌溉的条件下,影响鲜穗产量的主要性状是穗长和穗行数,其次是穗位和叶片数。
  • 张业伦, 孟雅宁, 李杏普, 兰素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析面粉糊化特性与籽粒品质和淀粉组分的相关关系,以70份农家种及高代为研究对象,分析糊化参数与籽粒品质(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千粒质量和容重)和淀粉组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除了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面粉糊化参数与籽粒品质和淀粉组分的其他性状、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直链淀粉含量与稀澥值和反弹值相关度较高(r=-0.67和0.62),而与峰值粘度和最终粘度相关度较低(r=-0.48和0.45);籽粒硬度与糊化温度高度负相关(r=-0.84),与峰值粘度、反弹值和糊化时间也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分别为-0.28,0.33和0.36;千粒质量与稀澥值和糊化温度低度相关(r=-0.27和-0.26),而容重与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43和0.40。总之,稀澥值和反弹值主要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高稀澥值和低反弹值在较大程度上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并且,高峰值粘度和低最终粘度往往也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容重偏高往往意味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也较高;籽粒硬度偏高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糊化温度偏低。
  • 王建超, 饶潇潇, 周震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花生作为研究对象,设置0,0.5%,1.0%,5.0% 4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利用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对花生吸收累积邻苯二甲酸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花生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炭高、中、低施用水平下,花生籽粒产量分别增加73.47%,67.41%,34.79%;在未施用生物炭条件下,花生植株各器官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含量分别为1.51~5.82 mg/kg和1.36~4.82 mg/kg,DBP和DEHP含量最高的器官均为根;施用生物炭会减少花生植株对DBP、DEHP的吸收,尤其在生物炭中、高施用水平下,花生植株各器官DBP和DEHP含量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花生籽粒对DBP和DEHP的富集因子均显著降低。
  • 刘辉, 査日扬, 马永周, 叶玉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硫化氢(H2S)被认为是细胞内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关于H2S对植物的调控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参与植物形态建成,调节生理生化活动,应答非生物胁迫,应答生物胁迫4个方面,但外源H2S对小麦根系生理生化及蛋白质表达调控作用机制的研究鲜有少见,研究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硫氢化钠作为硫化氢的外源性供体,研究不同浓度硫氢化钠(0,0.05,0.10,0.20,0.40,0.80,1.60,3.20 mmol/L)对小麦根蛋白质差异表达谱的影响,以探寻H2S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机制。通过对小麦根部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不同浓度的硫氢化钠处理引起了涉及光合作用、糖代谢和能量代谢、氧化还原平衡、蛋白质合成、加工与降解,以及信号转导等途径的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初步推测,硫化氢可能通过调节参与上述代谢途径的功能蛋白质的表达量,进而相应地影响到植株生理与生物量等指标,从而引起植株表型的变化。
  • 单体江, 贺佳, 苏艳, 钟慧霞, 叶孟辉, 余炳伟, 温秀军, 王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鲜切花黄莺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莺花中的挥发油,得率为1.00%(以鲜质量为基础)。通过GC-MS分析,从黄莺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个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6.37%,其中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23.34%)、(3aS,3bR,4S,7R,7aR)-7-methyl-3-methylidene-4-(propan-2-yl)octahydro-1H-cyclopenta[1,3]cyclopropa[1,2]benzene(19.27%)、(1R)-(+)-α-蒎烯(13.10%)、D-柠檬烯(10.00%)和β-萜品烯(5.62%)。黄莺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桉树青枯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3±0.6)mm和(13.0±1.0)mm;对黄瓜角斑病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但对根癌土壤杆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几乎无抑制活性。
  • 张玉凤, 董亮, 宋效宗, 王江涛, 郭洪海, 罗加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牛蒡寡糖(Bo)诱导西瓜苗对枯萎病产生抗性的合适浓度,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Bo对西瓜苗生长、枯萎病发病情况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5~50 mg/L的Bo可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病率,相对防效可达到22.48%;西瓜单株鲜质量、株高、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增加4.83%~53.10%,0.14%~22.81%,9.89%~32.62%,24.69%~59.77%,6.19%~12.61%;Bo浓度在5~30 mg/L时,丙二醛(MDA)、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分别降低2.63%~23.53%,7.11%~18.53%;浓度为50 mg/L时,MDA、O2·产生速率分别增加3.79%,5.10%。综合本试验中西瓜苗生长、发病情况,SOD、POD、MDA和O2·产生速率的变化幅度,牛蒡寡糖在西瓜苗上的合适应用浓度是20~30 mg/L。
  • 刘雯, 李桂珍, 郑琳, 陈欣, 何雪峰, 徐建荣, 张国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利用铁观音茶末这一资源量较大的废弃物,将铁观音茶末水提取物涂布采用滚涂的上胶施加方式到卷烟内衬纸中,利用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和卷烟感官质量评价对铁观音茶末提取物在卷烟内衬纸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14 mm内衬纸的铁观音茶末提取物涂布量为10 g/m2时,涂布内衬纸色泽稳定性较好;GC-MS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末提取物涂布内衬纸后,茶的特征性香味物质大多能转移并保留在内衬纸上,其中苯乙醇、吲哚和β-紫罗兰酮是铁观音茶的香气特征成分之一;卷烟感官质量评价表明,使用铁观音茶末提取物涂布内衬纸后,能改善卷烟抽吸品质,使香气细腻、柔和,提升卷烟润感,使得烟气刺激性有所降低,且能凸显铁观音茶的茶香韵,在180 d内感官质量保持稳定。综上试验结果,初步说明了铁观音茶末提取物在卷烟内衬纸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 资源环境·植物保护

  • 赵鑫, 邓妍, 陈少锋, 张宝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旱地荞麦生产的施肥培肥技术,在晋中地区研究了不同氮磷配比对苦荞农艺性状、干物重、籽粒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通过增施氮磷肥能有效地改善苦荞的农艺性状,提高干物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且这些参数基本上呈现出随氮肥施用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对于磷肥,在低氮水平下(N1),随着施磷量的提升,产量增幅明显,且氮肥利用率提高明显,表明磷肥对氮肥利用有促进作用,而在中氮(N2)和高氮(N3)水平下,产量和水分利用率随施磷量的提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综合比较,单施有机肥在当季的荞麦生产中没有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而在高氮中磷(N3P2)处理下效果最好,不仅产量最高(2 350.5 kg/hm2),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0.814 kg/hm2)。
  • 王晓磊, 刘艳岩, 单提波, 冯茵菲, 卢静, 陈江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缓控释尿素对水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以辽宁省内广泛推广的水稻品种美锋9和辽粳3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围绕植株茎秆性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含量和稻米品质等指标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对水稻个体和群体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品种在处理2和处理5时的群体产量较对照均增加7%以上,增产效果显著;使茎秆基部N1节间变短,株高有所降低;茎粗、茎壁厚、茎鞘干质量均极显著增加;茎秆干质量增加,充实度加强。结果表明,改善叶片配置,合理控制茎粗而注重提高壁厚和充实度以保证茎秆抗折力和输导能力,可保证植株较好的抗倒伏性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茎秆基部节间显著缩短、穗下节间显著变长,茎鞘的K、Si含量极显著增加,N含量显著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生产力提高;由于茎秆物理性状的改善及化学成分的差异导致茎秆综合抗折力明显提高,倒伏指数降低。
  • 侯利敏, 王凌, 孙世友, 刘孟朝, 张国印, 茹淑华, 耿暖, 赵欧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氮素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减少氮素对环境和地下水产生的污染,以河北露地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甘蓝及白菜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淋溶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施氮量、降雨量和灌溉方式对硝态氮的淋失有显著影响,施氮量越高,土壤及淋溶液硝态氮含量越高、蔬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越低、氮淋失风险越大。其中,优化施氮量OPT处理效果最明显,与农民习惯用量FP相比,产量增加9.2%、氮肥利用率提高8.3%~30.6%、土壤及淋溶液硝态氮的含量分别降低1.3%和43.2%。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优化施氮量OPT处理最为合理,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环境友好型的推荐施肥量。
  • 李婷, 周超凡, 王颀, 段曦, 毕焕改, 李清明, 艾希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日光温室嫁接辣椒的氮(N)、钾(K2O)适宜施用量及其与自根辣椒的差异,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N、K2O用量对嫁接和自根辣椒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以N、K2O用量为变量因子,以嫁接和自根辣椒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对模型解析的结果表明,N、K2O用量对辣椒产量影响显著,二因子存在着交互效应,但以K2O对辣椒的产量影响较大。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得出本试验条件下嫁接辣椒产量达到49 5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326.1~752.9 kg/hm2,K2O 630.8~1 116.0 kg/hm2;自根辣椒产量达到48 0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411.5~606.9 kg/hm2,K2O 868.4~1 168.4 kg/hm2,嫁接辣椒适宜的氮钾配比为嫁接1:1.96,自根辣椒1:1.85。
  • 金骅, 苏永红, 马小红, 韩拓, 马振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强额济纳地区关于土壤碳通量的研究,探讨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通过对额济纳胡杨林2015年生长季中9月与非生长季中11月的日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观测,对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日间土壤CO2释放量的实测值与拟合值。结果表明:9月与11月土壤日间平均CO2释放量实测值(171.18,37.27 mmol/m2)稍高于拟合值(168.91,37.16 mmol/m2)。11月日间土壤呼吸平均值(0.94 μmol/(m2·s))约为9月日间土壤呼吸平均值(4.32 μmol/(m2·s))的22%。9月和11月额济纳胡杨林Q10值分别为1.61和1.99。土壤CO2释放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及碳氮比均呈正相关。运用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构建双因子回归模型,相较于用土壤温度或土壤体积含水量构建单因子回归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日间变化。考虑到碳收支平衡、降水量变化及气候变暖等因素,额济纳胡杨林土壤对气候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低氮胁迫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和近红外分析技术,以3种类型6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调查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当施氮量由450 kg/hm2逐渐降为0 kg/hm2时,各类型品种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有降低趋势,淀粉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但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与正常施氮(450 kg/hm2)相比,在较强低氮胁迫下(45 kg/hm2),2013年和2014年高产耐低氮玉米品种产量分别降低22.15%和11.96%,蛋白质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9.74%和5.82%,在极端低氮胁迫下(0 kg/hm2),2014年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25.91%和14.57%,均小于高产不耐低氮类型和低产不耐低氮类型玉米品种;在较强低氮胁迫处理(45 kg/hm2)时,淀粉含量品种间增幅范围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2.32%~2.89%和1.20%~1.51%,增幅较小。低氮胁迫对品质影响效应为蛋白质>淀粉>脂肪。高产耐低氮品种在氮胁迫条件下仍能获得比其他类型品种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 贺国强, 刘茜, 郭振楠, 付茂辉, 李洪亮, 刘琳, 李恒全, 张会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Cd胁迫对烤烟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Cd胁迫对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导致了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特别是叶绿素a较叶绿素b对Cd胁迫更为敏感。在低于75 μmol/L Cd胁迫下烤烟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降低主要与气孔导度的降低有关,但当Cd浓度增加到100 μmol/L时,烤烟叶片光合能力的降低为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限制的结果。低于50 μmol/L的Cd胁迫下,烤烟叶片的非化学淬灭(NPQ)和依赖于类囊体膜两侧质子梯度和叶黄素循环的量子产额(YNPQ)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即此时烤烟叶片主要通过增加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非辐射能量耗散机制来降低烤烟叶片中过剩光激发能,但随着Cd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烤烟叶片过剩光能(1-qP)/NPQ和失活PSⅡ反应中心的热耗散量子产额(YNF)大幅增加,PSⅡ反应中心的光抑制程度增加,但在此时,热耗散和反应中心的失活为烤烟叶片抵御Cd毒害主要的光破坏防御机制。此研究可以为烤烟的耐Cd机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 刘中良, 郑建利, 孙哲, 焦娟, 田昌庚, 高俊杰, 刘世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土壤改良剂对设施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番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土壤改良剂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壤改良剂(石灰氮、福气多、阿维菌素和基质)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品质及产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拮抗菌数量,其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在番茄生长后期较中期有所降低;基质栽培处理的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产量最高,分别为8.75 mg/100g,78.60 mg/kg;可溶性糖含量为2.85%~3.29%;对照、基质栽培和阿维菌素处理糖酸比分别为7.57,6.91,7.70,口感最好;产量以基质栽培处理为最高,达139 059.30 kg/hm2,较对照增产21.18%。综合考虑口感品质和产量,初步明确了基质栽培番茄供生产参考。
  • 徐守俊, 孙学成, 胡承孝, 谭启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不同大豆品种钼吸收和转运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2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低钼和高钼2个钼水平,田间条件下生长至成熟期分籽粒、豆荚、茎秆、叶片和根等各部位取样,测定不同部位干物质重和钼含量,并通过计算得出不同部位钼迁移系数,然后对不同部位钼含量和钼迁移系数等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3个影响钼富集的主成分,利用筛选出的3个主成分结合数学模型:Fi=A1ZX1+A2ZX2+……+AiZXp进行计算,并得出其主成分值以及其排序,利用3个主成分值在SPSS软件中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6个大豆品种被分为两类,第一类大豆品种有:13028、13030,籽粒具有较高的钼富集能力;第二类大豆品种有1301、1302、1303、1304、1305、1306、1308、1309、13011、13012、13013、13014、13015、13016、13017、13018、13019、13020、13021、13023、13024、13025、13026、13027,豆荚获取钼能力较强。为将来大豆钼吸收转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据,并且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
  • 裴贞, 王慧杰, 竹梦婕, 裴洁, 南洋, 刘跃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增强土壤保水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肥利用率,将作物秸秆改性处理与聚丙烯酰胺挤压造粒形成的秸秆扩蓄肥应用于小麦大田栽培,并研究秸秆扩蓄肥的产品特性。结果表明:施入秸秆扩蓄肥具有较强的保水性,能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产量。和不施秸秆扩蓄肥相比,秸秆扩蓄肥的施入量达到1 500 kg/hm2,小麦产量增加21.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6%,此时效果最佳。为秸秆扩蓄肥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秦文利, 刘忠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施水平对花生产量、品质、结荚期叶片SPAD值和气体交换参数、土壤养分含量和后茬黑麦草产量与养分蓄积量的影响,旨在为黑麦-花生一体化种植体系中花生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后茬黑麦草产量、蛋白产量等均随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过量施肥花生荚果增产不显著。施肥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花生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O/L值才显著提高。提高施肥水平可相应提高花生结荚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影响不显著。黑麦地上部分碳、氮、磷、钾等养分蓄积量均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同一施肥水平下,碳蓄积量最大、磷蓄积量最小。黑麦-花生一体化种植体系中花生氮磷钾肥的合理用量应为纯氮(N)56.25 kg/hm2、磷(P2O5)243.75 kg/hm2、钾(K2O)187.50 kg/hm2。因此,氮磷钾肥合理施用能提高花生及后茬黑麦的产量、品质,增强光合效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 谢运河, 纪雄辉, 田发祥, 吴家梅, 官迪, 魏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明氮肥减量配施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为Cd污染稻田的安全利用与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Cd污染稻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碱性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对水稻产量和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碱性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42%(P<0.05),8.59%(P<0.05)和4.59%,氮肥减量20%配施碱性缓释肥、生物有机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5.55%和7.61%(P<0.05),而氮肥减量20%配施微生物菌肥的水稻产量仅比对照降低2.48%,无显著差异,表明在氮肥一次性基施条件下实行氮肥减量20%可行。施用碱性缓释肥及其与氮肥减量20%配施皆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并显著降低水稻秸秆及稻米Cd含量,其稻米Cd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31.29%(P<0.05)和26.58%(P<0.05);施用生物有机肥也可有效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并显著降低水稻秸秆和稻米Cd含量,但生物有机肥与氮肥减量20%配施时降低水稻秸秆和稻米Cd含量的效果不明显,施用生物有机肥及其与氮肥减量20%配施的稻米Cd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31.27%(P<0.05)和11.96%;施用微生物菌肥及其与氮肥减量20%配施的水稻稻米及秸秆降Cd效果皆不明显。配施碱性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时,氮肥减量20%皆减弱了其对水稻秸秆和稻米的降Cd效果。
  • 梁玉芹, 杨阳, 刘云, 董畔, 宋炳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无土基质栽培作为土壤栽培的一种替代方式,已成为设施园艺中常见的栽培形式,作物生长除了对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外,对基质的特性要求也比较多。概述了生产上常用基质栽培材料的理化性状以及不同基质配方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就当前土壤栽培中存在的土传病害问题,阐述了利用基质材料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及抑菌机理。
  • 王永博, 李勇, 李晓, 韩彦肖, 王亚茹, 王迎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钙与黄冠梨果面花斑病发生的关系,于套袋前用硝酸钙对黄冠梨进行处理,统计花斑病发生率并测定各形态钙的含量。结果表明:硝酸钙处理的果实花斑病发生率降低,其中浸果和叶面喷施与套3层袋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实。花后40~80 d,硝酸钙处理后果皮中总钙、水溶性钙含量都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并且通过浸果方式处理的果实这2种钙的含量明显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花后90 d至果实成熟,硝酸钙处理的总钙和水溶性钙含量均明显低于不套袋果实。硝酸钙处理能不同程度的增加NaCl溶性钙和HCl溶性钙的含量,但对HAC溶性钙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钙处理可增加总钙以及水溶性钙、NaCl溶性钙和HCl溶性钙含量,果实中这些钙浓度的变化与其花斑病发生率的降低有密切关系。
  • 陈双, 曾泽鉴, 沈万宽, 徐刚红, 吴夏明, 罗明珠, 陈培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甘蔗亲本对黑穗病的抗性水平,以采自广东省甘蔗主产区(湛江雷州市)的甘蔗黑穗病菌混合冬孢子作为接种源,采用人工浸渍接种的方法,对34个甘蔗亲本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抗性水平为高抗(HR)的亲本有Q171、ROC1、内江57-614,占供试亲本的8.8%;抗性水平为抗(R)的亲本有福农95-1702、N:Co376、CP93-1382、CP65-357、赣蔗95-108、ROC5,占17.6%;抗性水平为中抗(MR)的亲本有巴西618、粤糖89-113、台优,占8.8%;抗性水平为中感(MS)的亲本有粤糖86-368、ROC16、Q179、Q191、HoCP95-988、台糖89-1626、引8、F177,占23.5%;抗性水平为感病(S)的品种(品系)有Q205、ROC23、N:Co310、柳城03-48、Q189、F134、粤糖83-271、桂糖94-119、TH10、赣蔗14,占29.4%;抗性水平为高感(HS)的亲本有湛江种、粤糖06-666、08-144、HoTH409,占11.8%。此外,本试验还探讨了甘蔗黑穗病抗性分级方法。
  • 钱铸锴, 张传清, 周根, 戴德江, 时浩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能够快速、准确、高效地检测铁皮石斛灰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检测技术,利用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通过对临安3个铁皮石斛基地的灰霉病菌进行抗性分析发现,本地铁皮石斛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表现出高水平抗药性的菌株编码β-微管蛋白的198位氨基酸由E(GAG)突变为V(GTG)。根据高抗菌株第198位密码子的突变位点设计了特异性检测引物,对高抗灰霉菌株E198V基因型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使用钙黄绿素染料作为反应指示剂,在等温条件下(65℃)进行核酸扩增反应40 min后,以抗药性菌株DNA为模板的反应液呈阳性(变为亮绿色),而敏感菌株的为阴性(仍为橙色),灵敏度试验发现最低检测限为10 pg/μL,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与LAMP检测结果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为快速检测铁皮石斛灰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及科学合理的防治铁皮石斛灰霉病奠定了基础。
  • 杨冬静,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谢逸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为0.017 4;其次是98%吡唑醚菌酯,其EC50为0.892 7;其他3种药剂EC50较高,分别是98.4%百菌清EC50为9.959 0;98.5%醚菌酯EC50为18.080 4;98%多菌灵EC50为45.387 7。
  • 康金磊, 韩旭, 张仕琦, 王丙庆, 杨文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茼蒿在西瓜枯萎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效果,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水培茼蒿根系悬混液中分离出一株对西瓜枯萎病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细菌,命名为TK-3。综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拮抗菌TK-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TK-3中拮抗相关代谢物和生物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K-3能够产生吲哚乙酸(IAA)、嗜铁素、NH3和蛋白酶,具备一定的解磷能力,无HCN的产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TK-3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8.7%。根据以上结果,TK-3菌株是一株极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 黄保宏, 陈方旭, 周旋, 李平平, 许大凤, 王芳, 高正良, 周本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适合安徽优质烟区且对烟草青枯病更具拮抗抑菌活性作用的拮抗菌,采用光密度法和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了3种烟草青枯病拮抗菌发酵液的拮抗抑菌效应和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拮抗菌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活性。5,10,20,40,80倍5个浓度梯度的3种拮抗菌都比对照(CK)的光密度值(OD)高,均高于57个百分点以上,且达到了显著水平;且拮抗抑菌顺序依次为AKJK-2013-02 > AKJK-2013-13 > AKJK-2013-11。3种拮抗菌均能在开始生长时就能分泌抗菌物质,且拮抗抑菌活性与发酵时间呈成正相关;3种拮抗菌的拮抗抑菌活性都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而减弱,且均在存放28 d后的拮抗抑菌活性还能达到83.5%以上。因此,3种烟草青枯病拮抗菌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 畜牧·水产·兽医

  • 马鲜平, 朱涛, 龙安格, 毕俊萱, 何娇, 王瑶, 易华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由卵母细胞特异高表达,在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及动物繁殖性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采集荣昌猪卵泡组织,克隆BMP15基因并对其mRNA组织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荣昌猪BMP15基因片段含有完整开放阅读框,与野猪、长白猪及梅山猪BMP15基因进化关系最为密切,具有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超家族成员结构特征,具有卵巢组织特异性高表达特征。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BMP15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猪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 宋帅, 李春玲, 臧莹安, 郭海祥, 李淼, 杨冬霞, 徐志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E2作为捕获抗体,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方阵滴定优化夹心ELISA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验证以及临床样品的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中单克隆抗体1E2最佳包被浓度为3.434 μg/mL,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抗的最佳稀释浓度为3.350 μg/mL,用10 mg/mL明胶37℃封闭1 h优于其他封闭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兔多体最佳使用浓度为1:4 000。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可检测出15个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而与其他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测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低菌落浓度为1×106 cfu/mL。利用该检测方法对临床115份副猪嗜血杆菌可疑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可检出83份阳性样品,检出的阳性样品数高于细菌分离及PCR鉴定方法。上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好并可应用到临床样品的检测。
  • 朱春红, 陶志云, 宋卫涛, 徐文娟, 章双杰, 刘宏祥, 李慧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重要地方鸭品种——高邮鸭早期肌肉生长标记,利用连接酶检测反应,以高邮鸭群体为研究对象,筛选肌分化因子基因MyoD1第一内含子区域的SNP位点,以期获得高邮鸭早期生长分子标记。筛选获得MyoD1基因第一内含子区的位点突变T→A,检测到AA,TA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AA和TA是优势基因型,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A基因型群体在49日龄的体重、胸肌重、胸肌横截面积、胸肌纤维直径以及胸肌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AA、TT基因型群体(P<0.05),TT和AA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较于传统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快速、精准的优点。结果预示TA基因型可作为高邮鸭胸肌早期选择的分子标记。
  • 陈连民, 王淑楠, 喻礼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饲粮添加复合有机微量元素铁、锌、锰对产蛋中后期海兰褐蛋鸡蛋壳品质的影响。选择70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4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设对照组(基础饲粮)及试验组(基础饲粮添分别添加0.05%,0.1%,0.2%,0.4%复合有机微量元素)。试验期为30 d,每10 d测定蛋壳品质、元素组成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0.2%组破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蛋壳强度着色深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且0.2%组蛋壳强度在数值上均大于其他组,壳色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2%组钙、氮元素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P<0.05);0.2%组和0.4%组血清碳酸酐酶和血钙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0.2%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饲粮添加0.2%复合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有效地改善产蛋中后期蛋鸡蛋壳品质。
  • 陈连民, 喻礼怀, 王淑楠, 李志兵, 张艳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日粮添加巨大芽孢杆菌1259对产蛋中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选择450日龄海兰褐商品蛋鸡2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设对照组(基础饲粮)及试验组(基础日粮中添加2×106 cfu/g巨大芽孢杆菌BM1259)。试验期为28 d,每天统计产蛋情况等,计算生产性能;试验结束后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并在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20枚鸡蛋测定蛋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料蛋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蛋壳颜色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蛋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日粮添加巨大芽孢杆菌1259可以有效地改善产蛋中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
  • 朱佳杰, 付强, 敖秋桅, 陈明, 谭芸, 李莉萍, 蒋和生, 甘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脏组织多肽表达变化,采用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TOF)扫描了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24 h后与未感染的罗非鱼肝脏组织的多肽质谱峰值差异,并对表达差异的多肽峰值进行蛋白质质谱鉴定和功能分类。结果显示:对照组检测到信噪比(s/n)大于50的质谱峰为44个,试验组为52个,发现6个质谱峰(m/z 1 082,1 161,1 196,1 459,1 740,1 877)在感染24 h后与未感染鱼之间的表达差异明显,其中质荷比(m/z)1 196在试验组表达下降,而质荷比(m/z)1 161和1 459则是上升。共鉴定得到19种多肽,其中14个表达上调,4个下调,1个无明显变化。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得到的多肽分别参与了三羧酸循环、DNA拼接和细胞防御3条信号调控通路。选择其中的ATP合成酶6(ATP6)和beta-羟基丁酸脱氢酶(Bhd1)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发现ATP6基因在感染24 h后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而Bhd1基因的转录水平则是显著降低,与多肽组相对定量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为无乳链球菌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 王建, 孙鹏, 卜登攀, 杜洪, 南雪梅, 郝丽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或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以维持机体的健康。营养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摄入生物体的食物成分,同时也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的基础。两者关系密切,且营养与免疫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深入揭示营养素缺乏或充分添加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对提高动物免疫力,抵抗感染、增强抗病力及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综述了特定营养元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以及微量元素(铁和锌)等缺乏与供给状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究营养与免疫的关系,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