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册[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社,1994.
[3] 赵婷,郑向丽,徐国忠,等.施肥对花生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3):490-497.
[4] 周录英,李向东,汤笑,等.氮、磷、钾配施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生态业学报,2008,28(6):2707-2714.
[5] 高建强.不同氮、钾水平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8):84-86.
[6] 王胜亭.春花生氮磷钾化肥适宜用量配比试验[J].磷肥与复肥,2004,19(5):71-71.
[7] 秦文利,贾立明,刘忠宽,等.冬绿肥品种与播种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后茬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30(S1):168-172.
[8]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9] NY/T2017-2011植物中氮、磷、钾的测定[S].2011.
[10] 李志云,常蓬勃,王文亮,等.夏播黑花生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分配特点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54-258.
[11] 陈伦寿,李仁岗.农田施肥原理与实践[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2] 吕泰宗,王月福,王铭伦,等.氮磷钾配施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效应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36-140.
[13] 姚君平,梁裕元,杨新道.高产花生氮磷钾配比及适宜用量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0(1):11-14.
[14] 吴玲麒,董玉昌,时兰旺,等.花生氮磷钾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9(4):48-54.
[15] 周可金,马成泽,李定波,等.施钾对花生生长发育与产量效益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2):123-126.
[16] 胡文广,邱庆树,李正超,等.花生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Ⅱ.栽培因素[J].花生学报,2002,31(4):14-18.
[17] 李新华,郭洪海,杨丽萍,等.土壤肥力对花生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0,11(3):182-185.
[18] 彭智平,吴雪娜,于俊红,等.施钾量对花生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3,42(3):27-31.
[19] 甄志高,段莹,王晓林,等.长期定位施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37(2):323-325.
[20] 邢倩,谷艳芳,高志英,等.氮、磷、钾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27(3):355-360.
[21] 高飞,翟志席,王铭伦.施钾量对夏直播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1,40(1):13-17.
[22] 杨吉顺,李尚霞,张智猛,等.施氮对不同花生品种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4,28(1):154-160.
[23] 龚伟,颜晓元,王景燕.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2011,43(3):336-342.
[24] 张爱君,张明普.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1):60-63.
[25] 宋永林,李秀英,李小平.长期施肥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206-209.
[26] 詹其厚,陈杰.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变性土养分持续供给能力和作物响应研究[J].土壤学报,2006,43(1):124-132.
[27] 杨合法,范聚芳,解永丽,等.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保护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61-65.
[28] 刘晓冰,宋春雨,Stephen J H,等.覆盖作物的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65-368.
[29] 昭日格图,陆洪省,小松崎将一.覆盖作物在农田耕作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296-299.
[30] 赵秋,高贤彪,宁晓光,等.华北地区春玉米-冬绿肥轮作对碳、氮蓄积和土壤养分以及微生物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4):1005-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