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绍华,杨建东,段春芳,等.猕猴桃果实采后成熟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0):102-107.
[2]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1年中国农产品商品年鉴,13-9茶业、水果面积及产量[M]//贵州统计年鉴,贵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7
[3] 本报评论员.大健康开启新未来[N].贵州日报,2015-3-32版.
[4] 姚春潮,张林森,刘旭峰.世界猕猴桃产业生产研究现状[J].西北园艺:果树专刊,2003(2):54-55.
[5] 杨军,胡保成,吴大江.贵州猕猴桃发展和市场分析[J].西南园艺,1998(4):20-21.
[6] 何阳鹏,秦剑桥.不同猕猴桃品种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3):38-40.
[7] 王永安,薛莹.我国猕猴桃主要品种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1(1):22-23.
[8] 金方伦.黔北地区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3):13-16.
[9] 金方伦,黎明,韩成敏.贵长猕猴桃在黔北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175-178.
[10] 金方伦,周光萍,黎明,等.中华猕猴桃新蔓生长与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分析[J].北方园艺,2013(21):12-17.
[11] 金方伦,敖学熙,张发维,等.中华猕猴桃结果蔓上果实节位与生长发育动态分析[J].北方园艺,2014(13):15-19.
[12] 金方伦,韩成敏,冯世华,等.不同氮磷钾配比对中华猕猴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15):6-10.
[13] 陈昆松,张上隆,郑金士,等.乙烯与猕猴桃果实的后熟软化[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3):251-254.
[14] 曾荣,陈金印,李平.美味猕猴桃果实后熟过程中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5):587-590.
[15] 蔡金术,王中炎,曾斌.贮藏期猕猴桃果实的品质变化[J].落叶果树,2007,39(5):13-15.
[16] 张海新,宁久丽,及华.果实采后品质和生理变化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54-56.
[17] 贾德翠,王仁才,涂洪强,等.不同预泠处理与猕猴桃果实泠藏效果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4(3):314-316.
[18] 吴彬彬,饶景萍,李百云,等.采收期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及耐贮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0788-0792.
[19] 钱政江,刘亭,王慧,等.采收期和贮藏温度对金艳猕猴桃品质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1,19(2):127-134.
[20] 金方伦,冯世华,张发维,等.不同留果量对中华猕猴桃后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10):26-30.
[21] 金方伦,黎明,韩成敏,等.不同结果部位对中华猕猴桃后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6):99-104,115.
[22] 王勇,蒋燚,黄荣林,等.广西江南油杉人工林冠幅与胸径相关性研究及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6):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