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喻树迅,王子胜.中国棉花科技未来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3-10.
[2] 陈建新. 2010年1-10月我国棉花进口分析及后市展望[J].农业展望,2010,6(12):37-40.
[3] 叶维武.近期我国棉价走势、波动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业展望,2011,7(10):18-20,23.
[4] 喻树迅.中国短季棉育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陈金湘,萨摩尔. S.D.墨西哥棉花种质资源及其对世界棉花生产的贡献[J].棉花学报,1999,11(4):213-219.
[6] 潘家驹.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7] 赵新民,张杰,王力.兵团机采棉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3):87-94.
[8] 张山鹰.新疆机采棉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2,2(7):1-6.
[9] 单莹,刘艳珍,曹桂艳,等.我国机采棉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现状[R].棉花学会,2012:39-40.
[10] 熊宗伟,王雪姣,顾生浩,等.中国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和评价的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12,24(5):451-460.
[11] 马淑萍,蔡派,熊宗伟,等.中国棉花品质现状及其国际地位[J].中国棉花,2002,29(10):12-19.
[12] 肖松华,狄佳春,刘剑光,等.我国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棉花,2002,24(6):7-13.
[13] 曾红军,赵海,刘彩霞,等.从区试材料看北疆棉花育种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棉花,2004,31(9):8-9.
[14] 余学科,喻树迅,黄祯茂,等.试论短季棉纤维品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棉花,2002,29(3):4-7.
[15] 董承光,李成奇,李生秀,等.棉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3):425-429.
[16] 陈荣江,朱明哲,孙长法.棉花新品种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5):558-560.
[17] 王海峰.提高棉花质量与发展棉花生产专业组织[J].中国纤检,2011(19):44-45.
[18] 贾子昉,赵海红,李成奇,等.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16-20.
[19] 齐子杰,刘光萍.棉花新品种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4):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