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志强,程智慧,沈永杰.大蒜叶枯病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7,35(2):186-190.
[2]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64-137.
[3] 杨峰,陆信娟,樊继德.徐州地区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5(6):38-39,42.
[4] 周晓东,李玉静,甄洁.沛县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2,29(3):309.
[5] 王素芳,戴率善,丁书礼,等. 2007年丰县地区大蒜叶枯病发生特点及原因浅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3):25-26.
[6] 王永山,陈华,王凤良,等.大蒜叶枯病在苏北沿海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当代蔬菜,2004(9):38.
[7] 张新国.关于建设邳州大蒜批发交易市场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18):43-45.
[8] 李荷娟.大蒜叶枯病及综合防治技术[J].汉中科技,2010(3):29-30.
[9] 何建群,张润.大蒜和葱叶枯病药剂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8,21(3):24.
[10] 钟诚,李家春,姜凤香,等.成县大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10(5):32-33.
[11] 毛军需,李有.豫西百合病害种类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3):302-305.
[12] 孔素萍,杨崇良,段乃彬,等.大蒜叶枯病防治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4):56-58,61.
[13] 王海平,李锡香,刘新艳,等.大蒜辣素UPLC检测体系优化及其在大蒜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6):936-945.
[14] 程晓兰,程智慧,邹燕,等.大蒜叶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1):26-30.
[15] 陆信娟,杨峰,樊继德.叶枯病对不同抗性大蒜品种防御酶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7):84-86.
[16] 邹燕,程智慧,程晓兰,等.大蒜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9,36(5):763-770.
[17] 时春喜,惠浩浩,郭建挺,等.几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的防治效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2):151-155.
[18] 沈江卫,古树江,陈书龙.培养条件对甘薯黑斑病菌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68-71.
[19] 周明国,叶钟音,刘经芬.南京市郊灰霉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田间抗性的检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6(2):53-57.
[20] 叶慧丽,白林含.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6):111-11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