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第26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1-12-3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任伟, 王志锋, 周艳春, 于洪柱, 徐安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提高转BADH基因植株的胁迫抗性,分离强胁迫诱导型启动子,以生长在新疆北部干旱沙漠地带的异苞滨藜(Atriplex micrantha)为研究对象,依据已经克隆的BADH基因cDNA序列,参照陈柏君等的方法,分离到长为1 509 bp的5’端上游序列(Genebank:Hm30828),预测其转录起始位点为T(+1),位于ATG翻译起始位点的上游82 bp处,同时还发现了一段新的内含子序列(260 bp)。经PLACE和PLANT CARE软件分析,发现此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转录元件:TATA盒和CAAT盒,包含多个抗逆调控元件:ABA响应元件(ABRE),水杨酸诱导元件(-58bp),热激(HSE)、低温(LTRE1)、干旱(DRE)、伤害诱导元件(WUN)等。并首次发现许多其他的胁迫诱导元件:铜胁迫元件(Cu)、真菌诱导元件(AM)、糖信号转导元件(Sugar)、厌氧和低二氧化碳调控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ARR1)以及多个光调控元件(Light)和转录因子响应元件(WRKY、CBF、MYB),因此,推测分离到一个新的强胁迫诱导型启动子。同时构建了BADH-P-a-3301和BADH-P-b-3301两个植物表达载体。
  • 李悦有, 王彦立, 孙福鼎, 宫瑞平, 翟黎芳, 石晓燕, 翟学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陆地棉无限果枝类型和有限果枝类型品系进行杂交,构建两个F2分离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P1、P2、F1、F2四世代联合分析法对陆地棉果枝类型的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杂交组合分析结果一致,果枝类型均为E-0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最优遗传模型的两个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果枝类型性状的大纯合主基因对次大主基因存在显性上位作用。果枝类型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无限果枝类型个体与铃重、籽棉、皮棉产量及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
  • 范小宁, 林萍, 张盛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入探讨油茶杂交子代的遗传多样性,为油茶杂交育种选育提供指导和理论支持。以4个控制授粉家系的子代共52个个体为研究对象,从105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9对条带丰富、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采用优化的SRAP-PCR反应体系对供试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采用POPGENE3.2和NTSYS2.10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共检测到191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分布在100~700 bp,其中多态性位点191个,平均每对引物21.2个,多态性比率为100%;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3 7~0.366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03 8~0.545 0。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家系内,家系间遗传多样性只占总遗传变异的4.78%,4个控制授粉家系内各子代个体间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据此推测,在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油茶新品种工作中,应以杂交后代个体选择为主,优良家系选择对油茶产量提升的潜力较小。
  • 谭雪, 郭爽, 郑少薇, 刘自珠, 林锦英, 林春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标记对31份菜薹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5条引物共扩增出6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3条,多态性谱带比率为65.15%,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302 2。菜薹种质间遗传距离为0.046 5~0.526 1,遗传相似系数为0.590 9~0.954 5。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处,将31份菜薹种质分为四大类,与传统分类结果相比,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
  • 李萌, 张爱华, 白雪飞, 王翠霞, 段会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甜瓜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axanthin epoxidase)进行电子克隆及功能预测。根据基因同源同功原理,利用基于GengBank的EST数据库和CAP3在线软件进行同源搜索和序列拼接,克隆甜瓜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得到序列ZE,再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及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结构和功能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ZE的cDNA序列长2 32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657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72.4 kDa,具有一个由56个氨基酸组成的FHA结构域(553~608)。该蛋白是一个亲水性稳定蛋白,参与叶黄素循环,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反应。
  • 贾智英, 李飞, 李池陶, 石连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松浦鲤作为鲤鱼的一个培育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鱼类养殖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该品种优良性状的稳定保持和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应用2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对松浦鲤保种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在194尾松浦鲤个体中,共检测到16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724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84 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72 2;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瓶颈效应分析表明,群体已经历了瓶颈效应;根据连锁不平衡方法计算有效群体大小为69.8。该研究表明人工选择压力对松浦鲤保种群体造成了较大影响,虽然其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经历了瓶颈效应,这对于品种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该品种保种工作中应注重加强保种策略研究,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持其种质利用价值。
  • 任杰, 徐秀红, 张素丽, 冷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植物不同组织提取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在热硼酸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于植物不同组织总RNA提取方法。利用该方法从植物根、茎、叶、不同成熟期果实、不同成熟期种子和不同成熟期果柄中提取的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证明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完整性。所得RNA的A260/A230大于2.3,A260/A280为1.8~2.0,并且RNA产量高,可以满足RT-PCR和Real time RT-PCR的实验需要。该方法能够满足一般分子生物学下游操作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植物不同组织总RNA提取方法。
  • 徐玲娜, 汪阳东, 陈益存, 周冠, 张小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测得油桐叶片和种仁总糖含量分别为75.20,32.80 mg/g,总酚含量分别为15.75,0.57 mg/g,在此基础上对TRIzol法、CTAB-LiCl法进行改良,分别提取出高质量的种仁、叶片总RNA,并与异硫氰酸胍法及NOGEN试剂盒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良TRIzol法提取的油桐种仁总RNA OD260/OD280稳定在1.9~2.0,28S rRNA和18S rRNA条带清晰完整,RNA产率较高,改良CTAB-LiCl法得到的种仁总RNA有部分降解,异硫氰酸胍法则对小分子盐类去除不够充分,而试剂盒提取出的油桐种仁总RNA有少许降解且有DNA杂质污染。上述4种方法中只有改良CTAB-LiCl法能成功提取出质量较高的油桐叶片总RNA。因此,改良TRIzol法和改良CTAB-LiCl法可分别作为提取油桐种仁和叶片总RNA的首选方法。
  • 李碧侠, 赵芳, 任守文, 王学敏, 方晓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SIRT1基因对细胞的生存、衰老、凋亡等生理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建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猪SIRT1基因表达量,根据GenBank中猪SIRT1 mRNA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基于SYBR Green I染料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性强等特点,为猪SIRT1基因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平台。
  • 何琦, 高亦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四倍体萱草育性降低的原因,以四倍体萱草为材料,采用常规涂片法研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并采用离体萌发试验测定花粉活力。结果表明:四倍体萱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存在较多的异常。主要表现在:前期出现少量多核现象,染色体的构型复杂,有单价体、二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中期I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丢失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中期I开始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三分体、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各时期减数分裂正常的花粉母细胞平均频率为60.18%,异常频率为39.82%,花粉离体培养萌发率为55.42%,两者存在相关性,减数分裂异常是影响四倍体萱草花粉活力的最重要因素。
  • 权月伟, 李喜焕, 常文锁, 张彩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72个大豆品种苗期耐低钾特性进行鉴定,并筛选耐低钾种质资源,利用获得的不同类型大豆材料研究耐低钾特性与体内保护酶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个钾不同处理浓度下,0.01 mmol/L适宜作胁迫浓度,2.50mmol/L适宜作对照浓度;以植株生物量相对值为筛选指标,可鉴定供试品种的耐低钾特性。研究发现,供试的大豆品种耐低钾能力存在较大变异,筛选出5个耐低钾特性较强的品种。另外,对不同耐低钾类型品种的叶片保护酶系统分析发现,耐低钾特性与胞内保护酶系统活性存在一定联系。
  • 赵海霞, 任贤, 王洋, 贝盏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宁夏春小麦的品质遗传基础,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33个普通小麦品种(包括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HMW-GS构成、不同等位基因间亚基变异及出现频率系统分析,并计算了品质得分。结果表明,宁夏春小麦品种HMW-GS等位基因Glu-A1编码1、1*、2*、null 4种亚基,Glu-B1编码7、6+8、7+8、7+9、17+18 5种,Glu-D1编码2+12、5+10 2种亚基,频率最高的亚基分别是1(69.70%)、7(36.36%)、5+10(84.85%);参试材料的品质评分为6~10,平均分为8.42分;优质亚基组成类型如1、7+8、5+10,1、7+9、5+10在育成品种中出现频率较高。
  • 孙光闻, 朱祝军, 方学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镉(Cd)污染土壤对蔬菜作物的影响,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含镉3,6 mg/kg对小白菜产量、小白菜食用部位Cd含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6 mg/kg Cd污染土壤不影响或促进小白菜植株生长,但小白菜基因型间存在很大差异;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和Cd积累量随着土壤中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Cd影响小白菜地上部营养元素含量,这种影响依元素种类、品种及Cd处理浓度而不同。
  • 胡文冉, 曹双瑜, 范玲, 张芳, 白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NaOH溶液可以破坏棉花纤维细胞壁间的交联结构。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处理棉花纤维,显微镜下拍照观察棉花纤维外部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NaOH浓度从0.5 mol/L开始依次处理棉花纤维时,在NaOH浓度为3 mol/L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变形,NaOH浓度达到4 mol/L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消失。当NaOH浓度分别从1,2或3 mol/L处理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也只有在NaOH达到4 mol/L时消失,直接用4 mol/L NaOH处理时棉花纤维的天然扭曲也不存在。
  • 王振兴, 艾军, 李晓红, 陈丽, 沈育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软枣猕猴桃魁绿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效率仪Pocket-PEA研究了不同胁迫处理对光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原初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35~48℃的范围内并没有明显变化,当温度升高到52℃时,则迅速下降。随着温度升高,相对可变荧光在K点的值(Vk)逐渐上升,而Vj和Vi则呈现逐渐下降,在52℃迅速升高,而在低温胁迫后Vk没有变化,Vj和Vi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电子受体的概率(ψ0)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上升,但在52℃时,迅速下降,而在低温胁迫后ψ0显著下降,这说明高温引起电子传递链供体侧和受体侧受到伤害,但供体侧对高温更加敏感,而低温胁迫后供体侧基本没有受到伤害,而受体侧受到显著的伤害,说明受体侧对低温胁迫更敏感。
  • 董月菊, 张玉刚, 梁美霞, 戴洪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苹果果实品质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测定了富士、国光、新世界等58个品种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固酸比等9个品质指标。对58个品种果实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及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9个随机变量压缩成6个综合变量,再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最终确定了苹果果实评价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苹果果实性状变异系数的分布范围很广,为5.70%~77.80%。单果重、硬度、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是决定果实品质的重要成分,对果实品质起主要作用。苹果9个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维生素C与可滴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呈显著正相关,类胡萝卜素与可滴定酸呈显著负相关,与固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最终确定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为5个具有代表性的品质评价指标,它们可以反映苹果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
  • 彭羽, 薛达元, 王艳杰, 李熙萌, 袁飞, 冯金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水分利用率是植物生理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指标。本研究试图运用这些生理生态指标作为葡萄引种的选择标准之一,判断引种葡萄是否适应当地环境,从而在引种早期选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合适品种。7个国外或者华东地区的葡萄品种被引种到中央民族大学宁夏贺兰实验基地,品种随机区组排列,大田种植,田间管理条件一致。在2009、2010年生长季节,对各葡萄品种实生苗进行光合-光响应曲线测定。PPFD 0~2000μmol/(m2.s),品种克瑞生和乍那表现出较高的光合速率、较低的蒸腾强度,从而得到较高的水分利用率。两个品种的生长速率较其他品种有显著的差异。这些特点使其适应当地光照充足、干旱、生长季节短的环境。
  • 王凌, 张国印, 张小龙, 孙世友, 耿暖, 茹淑华, 陈贵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提取剂对蔬菜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以及有效态重金属与全量重金属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环境中,不同重金属元素间的生物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依次为Cd>Pb>Hg>As>Cr,有效性系数较高的是Cd和Pb元素,分别为43.36%,6.57%,而Cr最低,仅为0.15%,表明土壤中有效态Cd、Pb容易发生迁移并被蔬菜吸收富集,存在较大的潜在生态污染风险;蔬菜地耕层土壤的有效态重金属与全量重金属呈高度显著线性相关的是Cd元素,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1.598 9X+0.046(n=108,R=0.866),呈显著线性相关的是Pb(R=0.769)和As(R=0.671)元素,相关性不显著的为Cr和Hg元素,表明土壤有效态Cd、Pb和As元素可作为重要的客观来指示环境污染对土壤冲击。
  • 马辉杰, 高剑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1965-2007年48个气象站,冬小麦生育期内逐年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资料,估算了全生育期、生长前期、中期、后期的水分亏缺量,分析了水分亏缺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时序变化趋势以及水分亏缺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水分亏缺量最大的区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变率较小;各生育期以中期水分亏缺最为严重,且变率较小,生长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量较小,但变率较大。各生育期水分亏缺量均呈减少趋势,其变化趋势由需水量的变化趋势所引起。全生育期和生长前期需水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减小,生长后期则是由风速的减小和相对湿度的增大引起的。
  • 高小明, 王安平, 张军民, 王加启, 赵青余, 田科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我国不同转基因棉花品种棉籽的营养成分和棉酚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集全国9个主要转基因棉花品种的棉籽,测定营养成分和棉酚含量。结果表明,9种转基因棉花的棉籽中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平均含量分别为(27.89±1.66)%,(17.39±1.66)%,(23.34±1.14)%,(0.16±0.03)%和(0.36±0.04)%,游离棉酚、总棉酚平均含量分别为(3 970.35±1 109.45),(5 996.19±1 002.43)mg/kg,总棉酚跟EE相关系数为0.872 1,回归方程为y=525.162x-3 134.62(R2=0.760 5)。转基因棉花棉籽主要营养成分及棉酚含量变异较大,转基因棉花棉籽的棉酚含量与传统棉花棉籽无差异,EE含量与总棉酚含量相关性最高。
  • 赵江, 张怡明, 牛兴奎, 刘鑫, 李少昆, 张凤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玉米成熟期采用大田挖掘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52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根系性状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根系各性状最大值出现在0~10 cm土层,随着层次的加深各性状指标显著降低。在低密度条件下,单株根系生长空间充足,各层次根系质量、体积和表面积均显著大于高密度下的相应指标;在高密度条件下,根系生长受到空间限制,各性状指标在土层中的分布与低密度相比表现出整体下移的趋势。高密度条件下各层次根长密度大于低密度下的相应指标。与郑单958相比,先玉335表现出较好的耐密性。
  • 闫妍, 贺超兴, 张志斌, 于贤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番茄亚低温(15℃)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抗冷性的相关性,为番茄抗冷种质资源的快速鉴定提供技术依据。以6个番茄品种为试材,测定亚低温种子的发芽特性和低温(12℃/8℃)幼苗的生理生化变化,对各抗冷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低温发芽率与幼苗冷害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0.781 7*);冷害指数与低温(12℃/8℃)处理3 d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负相关(r=-0.914 4**),与低温处理6 d电解质渗透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73 6*,r=-0.760 8*),与处理6 d S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 7**)。亚低温下番茄种子发芽特性与幼苗抗冷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5℃处理12 d的番茄种子发芽率可作为快速鉴定番茄幼苗抗冷性的指标。
  • 万里强, 李向林, 袁庆华, 何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了扁穗牛鞭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产量和种间竞争的替代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合A2B2(扁穗牛鞭草与白三叶混播比例各一半)的产量高于其他组合,为357.38 g/m2;各个混播组合中,RYT值大于1表明扁穗牛鞭草与白三叶能利用不同的资源,RCC值大于1表明白三叶竞争力强于扁穗牛鞭草,牛鞭草RSC值大于1,而白三叶的却小于1。总之,白三叶竞争与侵占力较强导致其生长速率较快且植株干质量增长迅速。混播组合中白三叶的竞争力表现也强于扁穗牛鞭草。
  • 刘文科, 杨其长, 邱志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温室水培试验研究了三种断氮处理对生菜各部位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氮处理可调节展开叶叶片维生素C的含量,与全营养液相比蒸馏水处理提高了展开叶叶片的维生素C含量,但无氮营养液却降低了展开叶叶片维生素C含量;三种断氮处理对展开叶叶柄和老叶维生素C含量无显著影响;展开叶叶柄的维生素C含量明显低于叶片,而老叶维生素C含量居中。另外,三种断氮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展开叶叶片、叶柄和老叶中的硝酸盐含量,从断氮处理下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来看,展开叶叶片>叶柄>老叶。
  • 陈小文, 祁鑫, 王海永, 郭玉海, 董学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控制条件下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浸种研究转Bt抗虫基因玉米与其亲本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状态,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下,转Bt基因玉米的生长势优于受体亲本郑58,二者在发芽率上差异不显著。50,100 mmol/L NaCl对玉米的发芽、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00 mmol/L NaCl降低玉米种子的活力,降低发芽率,抑制了幼苗的生长。外源Bt基因的导入对玉米耐盐性没有明显影响。
  • 贾赵东, 马佩勇, 郭小丁, 谢一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主要农艺措施即种植密度、N、P、K肥施用量对苏薯14号鲜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甘薯不同肥密条件与鲜薯产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增施钾肥并与N、P肥配比施用可显著提高甘薯鲜薯产量与干物质含量。各项农艺措施对鲜薯产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顺序均依次为:施钾量>施磷量>栽插密度>施氮量。在本试验地条件下,经模拟寻优分析,初步筛选出该品种产量按鲜薯产量大于3.75×104kg/hm2、干物质含量大于25%的优化农艺措施区间为:栽插密度5.40×104株/hm2,纯氮129.06~142.26 kg/hm2,P2O536.21~65.82 kg/hm2,K2O 245.88~289.89 kg/hm2。因此,在合理栽插密度的条件下,保证钾肥的合理供应是获得较高甘薯鲜薯产量与干物质含量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量和品质要求调节氮肥与钾肥的施用比例。
  • 彭小红, 齐艳玲, 邵淑慧, 代波, 秦玲, 杨晴, 杜金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河北滨海地区主栽的10个玉米品种,利用海水进行胁迫处理。通过对海水处理下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的测定,比较在海水胁迫下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用隶属函数值法来探究不同玉米品种的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下降,光合速率也在下降;POD、SOD活性有的品种上升有的品种下降;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都增加。隶属函数值评价方法对10份玉米品种的耐盐性评价结果显示:京单28、纪元1和东单16耐盐性较强;蠡玉16、郑单958、东单8、东单13和连玉16耐盐性较差;浚单20和东单60耐盐性最弱。
  • 任爽英, 刘春, 董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了生长在常用无土栽培基质(C)和新型泥炭替代基质(A)中百合Sor-bonne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及相关叶片质量参数。栽培于这2种基质中的百合Sorbonne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一致的单峰曲线,且峰值出现在9:00。两种基质中生长的百合叶片光响应曲线近似一致,替代基质和常用基质中叶片的光补偿点分别是12,20μmol/(m2.s);光饱和点分别为272,242μmol/(m2.s);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5.95,5.77μmol/(m2.s);暗呼吸速率分别为0.247 4,0.537 2μmol/(m2.s),且栽培于替代基质中的叶片在光饱和点272~1 000μmol/(m2.s)范围的Pn基本稳定在Pn-max附近,说明新型基质中生长的百合Sorbonne具有较广泛的光适应性,其利用强光和弱光的能力较强,因此,使用新型泥炭替代基质种植百合Sorbonne是可行的。
  • 王敏玲, 孙海霞, 周道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东北农牧交错区夏秋季饲草短缺问题,在玉米乳熟至完熟期间,对玉米植株进行不同组合方式的去叶以收获叶片做粗饲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在某些阶段去叶不降低籽粒产量,并且可获得相当于1~2 hm2草地饲草的生产量。同时,收获的粗饲料的粗蛋白、消化率和代谢能都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粗蛋白含量为5.01%~8.48%,干物质体外消化率为53.43%~64.65%,代谢能在6.84~8.51 MJ/kg。在东北农牧交错区,玉米生长后期去叶可以作为收获粗饲料的途径。
  • 王文成, 郭艳超, 李克晔, 董文琦, 周汉良, 王玉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砂基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竹柳种苗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竹柳的株高、茎粗呈下降趋势,叶片有不同程度的干枯、发黄、生长势衰退等现象,与对照差异显著;叶片含水量、电导率、MDA含量呈升高趋势;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通过对外观形态的观测以及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推断出竹柳的耐盐阈值是0.5%,存活阈值是0.8%。该研究为竹柳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徐彩龙, 张敏, 谢新宇, 刘铁宁, 王文颇, 韩金玲, 李彦生, 周印富, 蔡瑞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冀东地区冬小麦的最佳追氮时期和追氮量,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氮肥量240 kg/hm2条件下,分期施用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京冬8号和京冬11号2个冬小麦品种。设4个处理:全部底肥(NⅠ);1/2底肥、1/2起身(NⅡ);1/2底肥、1/2拔节(NⅢ);1/3底肥、1/3起身、1/3挑旗(NⅣ)。NⅢ处理有利于小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4.41%~13.00%和3.04%~14.97%,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小麦施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氮肥分期施用,即氮总量的1/2作底肥,1/2做拔节期追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 王海平, 李锡香, 沈镝, 宋江萍, 邱杨, Philipp W.Simon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无性繁殖蔬菜资源圃保存的192份大蒜种质的8个鳞茎产量构成数量性状(鳞茎高、鳞茎直径、鳞茎重、鳞芽高、鳞芽背宽、鳞芽数、鳞茎盘厚、鳞茎盘直径)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8个数量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依据频次分布和5级分组的惯例,提出了各个性状相应的分级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鳞茎单产与除鳞芽背宽之外的其他7个性状显著相关,其中与鳞茎重和鳞茎直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 77和0.726 9;主成分分析表明,与产量相关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4.84%,在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中,以鳞茎重最大、鳞茎直径次之,再次是鳞茎高和鳞芽数;不同种质鳞茎产量差异显著,结合主坐标分析结果,可将参试资源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极低6个产量级别,并筛选到单产在15 t/hm2以上的资源3份。
  • 范可章, 陈灵, 陈小红, 朱茂英, 范海燕, 蔡健, 李焰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紫花苜蓿在不同生境下形态及生理的变化特点,便于指导种植,以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进行比较试验研究。选取堤坝坡地、速生杨树林地和农用大田作为不同生境进行苜蓿种植试验,定期检测不同生境苜蓿形态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大田苜蓿单棵生物量最大,茎叶生长远大于根系生长,二者不具相关性,叶展相对大,叶绿素总量相对低;坡地苜蓿单棵生物量较小,茎叶与根系相关性高于大田,但不具显著性;林地苜蓿单棵生物量相对最小,茎叶与根系相关性极显著,叶绿素总量与坡地苜蓿类似,远高于大田苜蓿,且叶绿素b含量相对高,另外,坡地和林地苜蓿SOD活性稍低于大田苜蓿,但POD活性远高于大田苜蓿。结论:根据苜蓿不同生境下的生长特点,在荒山坡地及遗弃林地采用果、林、草复合模式,并适当密植苜蓿,可产生可观的生态及经济效益。
  • 茹淑华, 张国印, 耿暖, 孙世友, 王凌, 陈贵今, 祁耀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积累镉能力白菜吸收累积镉的特征。分别对4种不同积累Cd能力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全Cd含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发现二者均分别符合线性或二次曲线模型。结果表明,4种不同积累Cd能力的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全Cd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白菜为叶菜类蔬菜,按GB2762-2005规定的叶菜类蔬菜中Cd最高允许限量标准,由拟合方程可以推算出,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为0.2 mg/kg时,种植白菜新北京3号、北京小杂60、多抗3号和早心白所允许的最大土壤Cd含量分别为1.74,2.25,0.603和0.842 mg/kg。可见土壤Cd含量低于1.0 mg/kg是安全生产白菜的重要控制指标。
  • 苗君莅, 莫蓓红, 赵建, 刘振民, 肖杨, 高红艳, 张锋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一株筛选到的高产肽酶的植物乳杆菌SP-3,运用于能够快速成熟的干酪模型中,通过研究蛋白质水解特性,进一步衡量SP-3在干酪促熟、改善品质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水溶性氮浓度测定及干酪电泳分析,植物乳杆菌SP-3对干酪中蛋白质的初级水解无显著影响;12%TCASN测定及RP-HPLC对干酪水溶性提取物的分析表明,SP-3影响了干酪中小肽的形成;总游离氨基酸浓度测定表明SP-3促进了体系中游离氨基酸的产生。
  • 李媛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日光温室栽培的伊丽莎白厚皮甜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坐果数对厚皮甜瓜叶片衰老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株坐果数增多,厚皮甜瓜功能叶片衰老加快,表现为:叶片可溶性蛋白质(Pr)和叶绿素(Chl)含量迅速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快速上升;坐果数增多导致植株叶面积减小,侧枝抽生困难,而比叶重及单位叶面积负荷量增加,单位源光合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在果实中的分配量大增,最终提高单株产量,但单果重偏低。综合分析结果揭示,早熟小果型厚皮甜瓜前茬坐2果较为合适。
  • 张丽华, 姚艳荣, 裴翠娟, 董志强, 贾秀领, 马瑞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播前底墒、播种密度和生育期灌水对冬小麦的产量效应,于2008-2009年度,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试验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92.5 mm的干旱年型,播前土壤底墒(2 m土层内)由518 mm增至541 mm,产量提高14.7%;再进一步增至560 mm,增产甚微(0.4%)。在较低底墒基础上增加23 mm,增产1 180.9 kg/hm2,供水效率增量为51.3 kg/(hm2.mm)。低墒条件下增加密度和灌水增产较为明显,但改善播前底墒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生育期播种密度和增灌开花水的作用。因此,播前造墒是实现小麦节水高产的重要措施。在底墒较低情况下通过增加密度和灌水,部分补偿底墒的不足而提高产量。
  • 洪立洲, 王茂文, 丁海荣, 朱小梅, 刘冲, 邢锦城, 赵宝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苏北沿海滩涂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分含量土壤上三角叶滨藜盐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7.5~8.5 g/kg(S2)的土壤盐分和增施100 kg/hm2(N2)、200 kg/hm2(N3)的N肥均有利于三角叶滨藜鲜菜总产量的提高。盐肥交互效应发现,较有利于三角叶滨藜鲜菜总产量增加的处理组合为S2N3,即土壤盐分含量7.5~8.5 g/kg,N肥施用量为200 kg/hm2。在盐土上增施100 kg/hm2(N2)、200 kg/hm2(N3)的N肥可显著提高三角叶滨藜Vc和蛋白质含量。从处理间区别看,影响三角叶滨藜品质的主要因素是N肥,土壤盐分含量次之。
  • 孙向丽, 张启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丽格海棠盆花生产的精准控制,利用方程回归的方法研究了丽格海棠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状况。结果表明,丽格海棠的水分累计吸收量、干物质累计量以及对养分的累计吸收量随栽培时间的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用Logistic模型y=1/(a+be-x)回归,得到的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丽格海棠的水分生产效率、干物质累计速率和养分吸收速率随栽培时间呈右偏斜钟形变化。建立了丽格海棠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适宜的浇水频率和施肥量方案:丽格海棠栽培31~56 d在基质含水量为66.57%时浇水;57~103 d在基质含水量为69.61%时浇水;103 d以后在基质含水量为70.00%时浇水,浇水量为375.00 mL/盆。栽培31~59 d的施肥量为597.55~607.05 mg/盆;60~101 d的施肥量为621.31~625.00 mg/盆;101 d以后的施肥量为622.89~625.00mg/盆,每7 d施肥1次。这一结果为实现丽格海棠节能、优质、高效盆花生产的精准水、肥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 周龙, 胡建芳, 许正, 廖康, 王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32个样地和64个小样方的调查资料,对野生樱桃李群落进行分析,发现群落中植被总计98种(含变种)分属36科84属。群落中以野山楂、野生樱桃李、野苹果和野杏的重要值最高分别为42.79,33.78,30.21,22.94。对样地的同一生长型植物与物种多样性关系分析表明:群落内各层的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的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群落总丰富度主要受草本层丰富度的影响。野生樱桃李群落生态系统脆弱,应加强保育。
  • 朱文旭, 尹鹏达, 张会慧, 许楠, 李鑫, 岳冰冰, 胡举伟, 孙广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北主栽填充型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采用最优回归设计方法,建立了N、P、K肥与烤烟产量的回归效应模型,并对各因子和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模型计算出获得最佳产量和效益的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烤烟产量随着磷肥和钾肥的增加而增加,为正相关关系。烤烟产量随着氮肥增加而降低,而与氮肥用量成负相关关系。N、P、K肥对产量的贡献率为磷肥>钾肥>氮肥。增施氮的经济效益最佳,净利润达到22 947.19元/hm2。在松花江流域烤烟生产区,推荐烟田的基础施肥量为:施氮量39.0~51.0 kg/hm2,施磷量44.4~67.0 kg/hm2,施钾量91.7~137.5 kg/hm2
  • 韩晓飞, 王子芳, 习向银, 高明, 谢会川, 杨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单条施、双条施和窝施三种施肥方法对烤烟生长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条施处理烤烟进入旺长期快,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均显著高于单条施处理和窝施处理,Logistic方程很好的拟合了各处理烟叶生长曲线,双条施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和累计强度均高于其他处理。双条施烟叶中的N、K含量在所有生育时期都高于单条施和窝施处理,其中移栽后70 d时双条施烟叶下部叶K含量分别比单条施、窝施高出10.1%和32%;在移栽后30~50 d,单条施处理的上、中部叶P含量高于双条施和窝施,而在移栽后50~70 d,双条施效果好于单条施和窝施,对于下部叶P含量而言,双条施效果最好。旺长期双条施P、K在上部叶中分配比例要大于单条施和窝施,而N的分配比例则比单条施低。双条施有利于促进烤烟的生长,提高烟草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
  • 张万萍, 刘仁杰, 江燕, 万常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绿豆芽、赤豆芽、松柳芽、葵花芽为材料,从浸种时间、催芽温度和栽培温湿度几方面探索了最佳环境条件对芽苗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种子的最佳浸种时间为24 h,最适催芽温度为20~25℃,绿豆芽苗菜最佳栽培环境为28℃和70%~90%的空气相对湿度;赤豆种子的最佳浸种时间为30 h,最适催芽温度为20℃,赤豆芽苗菜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90%;松柳种子的最佳浸种时间为18 h,最适催芽温度为30℃,松柳芽苗菜适合在28℃和70%的空气相对湿度下栽培;向日葵种子的最佳浸种时间为18 h,最适催芽温度为25℃,温度为25℃及空气相对湿度为90%时最适合向日葵芽苗菜生长。最佳环境条件下,向日葵芽苗菜干物质含量最高且粗纤维含量最低,绿豆和赤豆芽苗菜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种类芽苗菜,绿豆芽苗菜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3个种类芽苗菜,松柳芽苗菜全N含量最高,而赤豆全P和全K含量极显著高于其种类。
  • 赵佳佳, 李季, 杜相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试验地位于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于2002年3月开始按照有机、绿色和常规3种不同生产模式进行温室蔬菜长期试验研究。本试验分别于2009年1月18日、4月5日、7月11日、10月11日4次,分别在0~20cm和20~40 cm土层按S取样法取样,采用常规平板培养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旨在揭示不同管理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动态变化,为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管理方式明显促进土壤细菌数量的增长。其中,在0~20 cm土层中4~10月细菌数量变化为有机处理>常规对照,且在4月份和10月份达到显著水平;在20~40 cm土层:细菌的数量表现为有机处理>绿色处理、有机处理>常规对照,4~10月份有机处理细菌数量与常规对照有显著差异。有机管理方式明显促进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增长。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4~10月份放线菌数量变化为有机处理>绿色处理>常规对照,在0~20 cm土层,有机处理和常规对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20~40 cm土层,10月份有机处理和常规对照达到显著水平。有机管理方式明显减少土壤真菌的数量。在0~20 cm土层,真菌数量变化为有机处理<绿色处理<常规对照,10月份有机处理和常规对照达到显著性水平;20~40 cm土层真菌数量变化趋势与0~20 cm土层真菌的数量变化趋势相反。
  • 屈振刚, 路子云, 赵聚莹, 张小风, 李建成, 李辉利, 赵朋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观察的方法,防治技术研究用喷雾和撒颗粒剂两种方法对不同药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始期在6月底7月初,发生高峰期为7月6-26日,末期为8月10日。成虫有短暂的假死性,白天阳光照射比较强时,喜欢躲藏在玉米心叶内为害,早晚在叶片上为害的习性。用48%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氯.辛乳油、2.5%功夫菊脂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成虫期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7.08%以上;撒5%毒死蜱颗粒剂防效达96.56%,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荆新堂, 李勤凡, 张丽慧, 孔祥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呋喃丹是一种高残留、高毒性、难降解的有机杀虫剂,目前在我国的广泛使用,常造成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采用富集分离的方法从常年使用呋喃丹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呋喃丹降解菌CF-14,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及16 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属于无色杆菌属。CF-14降解呋喃丹的初选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 7.0,接种量为10%,转速达到200 r/min时,3 d对浓度为100 mg/L的呋喃丹降解率为95%。
  •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 陈明, 邵明诚, 魏瑞成, 王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建立了新型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的气相色谱顶空气检测方法。采用活性氧化铝填充柱(3 m×3 mm,30~60目)分离,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异丁烯外标定量。异丁烯和1-甲基环丙烯浓度与检测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 许贤, 王贵启, 樊翠芹, 李秉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播娘蒿是小麦田恶性杂草之一,目前生产上用苯磺隆对其已经无法有效防治,播娘蒿对苯磺隆产生了抗药性。为了明确河北省小麦田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药性水平及分布情况,2009年在河北省境内冬小麦田采集了154份播娘蒿生物型种子。采用温室整株测定法测定了播娘蒿不同生物型对苯磺隆的反应。试验结果筛选到敏感材料30个生物型,抗性材料124个生物型,其中中、高抗性材料84个生物型。在石家庄、衡水、沧州、邯郸、邢台、保定、廊坊等7市区的小麦田均有抗药性播娘蒿发生,其中,中、高抗性播娘蒿发生率分别为62%,58%,57%,33%,55%,69%,50%。目前,河北省境内抗药性播娘蒿发生已经较为严重,中、高抗药性播娘蒿发生率达到55%。
  • 徐增洪, 赵朝阳, 周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研究克氏原螯虾两种稻田不同育苗、养殖模式,即在稻虾轮作中一种是稻田投放亲本虾自行繁殖育苗,自然越冬养殖即A模式;另一种是稻田搭建育苗大棚保温越冬养殖即B模式。从当年10月份至翌年3月份,测定包括产卵孵化的时间和比例、幼虾生长速度、成虾规格比例以及成本效益等指标,评估两种模式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模式B较模式A亲虾产卵孵化时间明显提前,比例明显提高,幼虾生长速度加快,差异显著。6月份成虾起捕抽样统计,A模式30 g以上占30.8%,20~30 g占45.5%,20 g以下占23.7%,B模式30 g以上占52.6%,20~30 g占30.9%,20 g以下占16.5%,表明B模式的养殖效果明显优于A模式。试验同时进行了几种投饲模式的养殖比较,显示投喂人工颗粒饲料搭配小杂鱼或单独投喂小杂鱼其饲养效果要优于单独投喂人工颗粒饲料组。根据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研究从而确定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科学合理的苗种投放、养殖生态环境以及饲料投喂模式,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提供科学合理的推广模式、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依据。
  • 钟荣珍, 孙海霞, 刘华伟, 王敏玲, 周道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胃肠道线虫感染是限制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提高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利用化学药物防控胃肠道寄生虫感染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牛羊很快会产生抗药性,而且药物残留通过畜产品损害人类健康,所以,昂贵的新药开发费用和食品安全问题促使研究寻求新的驱虫方法。研究表明,单宁含量高的植物具有显著的抗虫作用,摄食单宁含量高的植物可以降低牛羊粪便虫卵数、体内成虫数和成虫繁殖力。基于大量研究,综述牛羊胃肠道线虫感染对宿主物质代谢的影响、高单宁植物的抗虫效果以及植物单宁抗虫机理的推测。
  • 张桐, 徐奇友, 许红, 王常安, 石连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观察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D3(Vitamin D3)对松浦镜鲤(C.carpio Songpu mirror carp)幼鱼体成分、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鲤鱼幼鱼饲料中维生素D3的最适添加量。选用2.4 g左右的镜鲤幼鱼525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投喂维生素D3添加量为0,200,400,800,1 600,3 200及1×105IU/kg的7种饲料,饲养试验时间为56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镜鲤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血清磷离子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未添加维生素D3的试验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镜鲤鱼体灰分、钙磷含量、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随着维生素D3添加量的增加,全鱼钙磷含量、血清钙磷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果提示:与饲料中缺乏或过量的维生素D3添加量相比,适量添加维生素D3可使镜鲤全鱼钙磷含量、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以全鱼钙磷含量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为指标建立折线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松浦镜鲤幼鱼饲料中维生素D3最适添加量为708.3~769.8 IU/kg。
  • 杨慧赞, 林勇, 唐章生, 黎筠, 甘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机选取1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雌鱼290尾雄鱼255尾,测定了体长(x1)、头长(x2)、躯干长(x3)、体高(x4)、体宽(x5)和体重(y)共6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应体重为应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以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 徐俊, 周凌云, 姜雅慧, 孙鹏, 沈维军, 杨永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过食大量谷物日粮或易发酵碳水化合物后易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它是反刍动物在生产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患SARA的奶牛生产性能降低,淘汰率提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目前,牛场通常使用瘤胃穿刺术并结合牛群的临床症状来诊断SARA的发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行的方法也可用来共同诊断SARA的发生,笔者综述了通过反刍动物患SARA时的临床症状以及瘤胃、血液中相关指标共同诊断SARA的发生,并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 王金燕, 张颖, 尹家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循环控温水族箱试验,研究了哲罗鲑幼鱼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哲罗鲑幼鱼体长生长率、体重增长率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哲罗鲑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18℃,上限温度为24℃。Quadratic和Boltzmann模型能很好估计不同温度下的哲罗鲑幼鱼的体长和体重生长过程,可以用来估计哲罗鲑的养殖产量。不同温度养殖条件下,投喂人工饲料的哲罗鱼幼鱼的肥满度,接近于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的肥满度,说明用于本试验的人工饲料的营养配比基本满足幼鱼的营养需求。
  • 林勇, 卢其西, 杨慧赞, 陈忠, 黄姻, 甘西, 曾兰, 唐章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不同罗非鱼品系的耐寒性能,为耐寒罗非鱼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材料及理论支撑。通过室内人工低温胁迫的方式,对8个品系罗非鱼和15个尼奥杂交罗非鱼品种进行耐寒能力的测定,比较分析它们的耐寒性能。试验发现3个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半数死亡温度分别为: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7.82℃,夏奥1号8.22℃,广东品系8.44℃,死亡率分别为56.76%,62.25%,79.43%;5个品系尼罗罗非鱼中,美国品系、埃及品系、广东品系、泰国品系和吉富品系半数死亡温度分别为8.86,9.39,9.30,9.57,10.13℃,死亡率分别为70.43%,56.43%,67.24%,83.54%,91.66%;15种尼奥杂交配套系组合罗非鱼中,以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为母本,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的杂交鱼的耐寒能力最强,其半致死温度为8.22℃,死亡率为51.06%。对各品种及品种间的半致死温度和死亡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和死亡率相关性极显著。尼奥罗非鱼耐寒性能与亲本高度相关,其耐寒能力可能通过细胞质遗传,加强对母本的筛选可获得更快的遗传进展。经过耐寒性能的比较,确定以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与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为尼奥罗非鱼杂交的耐寒育种材料。
  • 王继英, 牛晓艳, 郝小静, 赵红梅, 尼桂琰, 张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竞争ELISA方法对317头仔猪21日龄猪瘟疫苗首次免疫前(20日龄)和免疫后(35和38日龄)的血清猪瘟抗体水平(阻断率)检测发现,不同日龄和不同母猪的仔猪其猪瘟抗体水平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母猪与日龄间也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不同母猪的仔猪其抗体水平在不同日龄的变化趋势不同并且与20日龄的猪瘟抗体水平(变化范围为0.039~0.897)有关。当20日龄的猪瘟抗体水平≤0.102时,35日龄和38日龄的猪瘟抗体水平持续增加,当20日龄的猪瘟抗体水平介于0.102~0.411时,35日龄和38日龄所测的猪瘟抗体水平是先降低后增加,当20日龄的猪瘟抗体水平大于等于0.412时,35日龄和38日龄所测的猪瘟抗体水平持续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对于阻断率小于0.4的仔猪,注射疫苗后,可以启动仔猪的主动免疫,20日龄首次免疫是合适的;而对于阻断率大于0.4的仔猪,此时注射疫苗非但不能使仔猪启动免疫应答产生猪瘟抗体,反而使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被中和,从而易感染猪瘟病毒,应适当推迟首次免疫时间。
  • 刘婧, 孙培琪, 史作安, 彭福田, 李宪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樱桃品种红灯(Prunus avium L. var. Hongdeng)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甜樱桃花芽形态分化阶段对高温的敏感时期。结果表明:甜樱桃花芽分化对夏季高温的敏感时期是萼片原基和花瓣原基分化期。在高温各处理中,翌年双雌蕊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的时间,正是萼片原基和花瓣原基大量分化的时期,其双雌蕊发生率可以达到26.6%。此外各个高温处理的双雌蕊率均高于对照。
  • 邓丽青, 张军民, 赵青余, 王加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国范围内采集了8个来源的22个不同批次的糊化淀粉尿素样品,对其常规指标、淀粉含量和糊化度进行了检测以及体外脲酶法缓释研究,还进行了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风险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我国不同来源的糊化淀粉尿素产品的常规指标、淀粉含量、糊化度变异较大,可以通过体外恒温脲酶法30 min时的氨氮释放量来评价糊化淀粉尿素的缓释效果;糊化淀粉尿素中未检出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含量偏高,可能与尿素中三聚氰酸含量有关。由此可见:我国糊化淀粉尿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缓释效果不佳,亟需建立起糊化淀粉尿素的质量评价体系,规范产品市场;糊化淀粉尿素的使用不存在三聚氰胺超标的风险,应对其中三聚氰酸含量引起重视。
  • 厉玉昇, 申双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土壤水动力学原理为依据,在河南省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网和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垂向一维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河南省三种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对模拟的结果验证后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的抗旱能力奠定了基础。
  • 彭义峰, 刘彦军, 班进福, 郭家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河北省生产上的17个筋力不同的小麦品种及其加工的馒头为材料,研究了粉质仪、拉伸仪及吹泡仪所获得的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就14个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对馒头高度影响力的大小及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测定方法的主要参数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这些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馒头高度,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有:最大拉伸阻力、P值、Ie值,起负向作用的有:拉伸曲线面积、P/L值、面团形成时间、弱化度(ICC)、面团稳定时间。
  • 孟艳莉, 李秋菊, 李超, 邓立康, 张军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我国17个不同来源DDGS(A~Q)的色泽(L*、a*和b*值)、容重、水溶物含量和常规营养成分及10个DDGS(A、C、D、E、F、G、H、L、O和Q)的AFB1和三聚氰胺含量。结果表明:A~Q的L*、a*和b*值范围分别为33.32~44.34、6.08~10.43和7.45~15.42,容重范围为345~545 g/L,水溶物平均含量为26.17%,总能、粗蛋白、粗脂肪、NDF、ADF、钙、总磷和非植酸磷平均含量分别为19.07 MJ/kg,27.85%,9.06%,42.20%,12.81%,0.07%,0.64%和0.56%。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DDGS(A和B,C和D,H和I)的L*值、b*值、容重、水溶物含量、总能、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NDF、ADF、钙、总磷、非植酸磷含量的变异系数都低于17个不同来源的DDGS(A~Q)。湿法生产DDGS(A、B、C、D和F)和非玉米DDGS(P和Q)的粗脂肪含量低于6%。DDGS的水溶物含量与总磷和非植酸磷含量呈中等程度相关。DDGS的AFB1含量范围为2.33~22.45μg/kg,三聚氰胺未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原料和加工工艺的DDGS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变异性大,本试验检测的10个DDGS应用于动物生产中是安全的。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