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欣欣, 宋亚辉, 程增书, 王瑾, 李玉荣, 苏俏. 花针期灌溉对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6): 124-131. |
[2] |
李颖, 张胜, 郝云凤, 马军成, 王春梅, 韩海军, 高磊, 高嘉勃. 不同灌水时期组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3): 160-167. |
[3] |
徐一兰, 刘唐兴, 付爱斌. 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理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5): 106-115. |
[4] |
韩静丽, 关小康, 崔静宇, 丁超明, 杨明达, 刘影, 王怀苹, 李玉华, 王同朝. 连续干旱复水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根冠补偿能力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 140-147. |
[5] |
隋凯强, 付丽亚, 韩伟, 林少雯, 刘树堂, 皇甫呈惠. 不同耕作深度下调控水肥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6): 212-218. |
[6] |
吕丽华, 王学清, 黄冀楠, 张经廷, 董志强, 贾秀领. 不同灌溉集成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6): 219-226. |
[7] |
李武超, 李磊, 王炜, 李晶晶, 尹钧. 小麦水氮耦合效应与水肥高效利用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5): 232-238. |
[8] |
谷思玉, 朱玉伟, 郭兴军, 蔡越桐, 吴帅, 张泽慧, 张会慧.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物理性状及其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4): 226-231. |
[9] |
吕丽华, 贾秀领, 姚海坡,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不同灌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153-159. |
[10] |
牟洪臣, 王振华, 陈小芹, 李文昊. 北疆棉田不同冬灌方式下的土壤水、盐分布的特点及适宜灌水定额[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319-324. |
[11] |
吕丽华, 李谦, 姚海坡, 贾秀领, 梁双波. 不同灌溉畦长下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特点[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325-330. |
[12] |
杨永辉, 武继承, 张洁梅, 韩伟锋, 王越, 何方, 潘晓莹. 不同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耗水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3): 103-110. |
[13] |
薛道信, 张恒嘉, 巴玉春, 张明, 王世杰. 绿洲膜下滴灌调亏对马铃薯土壤环境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3): 229-238. |
[14] |
白田田, 裴新涌, 关小康, 杨明达, 张鹏钰, 王静丽, 王和洲, 王同朝. 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2): 171-178. |
[15] |
王志军, 叶春秀, 李有忠, 董永梅, 陈林, 孙国清, 谢宗铭. 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期光合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1): 125-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