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23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8-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高中良, 郑钦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4个普通小麦品种与13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数代以上产生的4套近等基因系,于2006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二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株高株粒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3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8.3~73.2 cm,显性矮源株高与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68 9)。显性矮源株高提高到62.4 cm以上时,既可达到或超过轮回父本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其中,具有SWO7,RHT21,SWO5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使轮回父本株高(92.6 cm)分别降低到73.2,72.4,69.5 cm。但具有SWO2和SWO4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分别是59.7,56.9 cm,均达5%的显著差异。显性矮源对株粒重的影响上,具有SWO5,SWO7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17.6,15.9 g,显著高于其他矮源(14.0 g以下)和轮回父本(14.0 g)。RHT10矮源对轮回父本的株高和株粒重的影响最大,使轮回父本株高株粒重分别降低了58.7%,57.1%。推荐株高在60~75 cm的显性矮源SWO5、SWO7、Rht21、奥尔森、雨D用于小麦矮化育种。
  • 俞咪娜, 董媛媛, 徐攀峰, 张明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机理对有效利用杂种优势,实现三系配套及创造强优势组合具有重要意义。介绍Ogu CMS,Pol CMS,Nap CMS等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上与CMS性状相关基因的位点或片段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当今学术界有关CMS产生机理的主要论点。
  • 兰素缺, 李杏普, 刘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不同来源的蓝粒小麦与白粒小麦杂交,进行色素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偃麦草的D87065和D87089的籽粒色素基因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于黑麦的92-1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不明确的7083L-16由1对基因控制。
  • 俞路, 王雅倩, 章世元, 卜祥斌, 李治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酶切方法自含鸡甲状旁腺素(CT)基因的克隆质粒pGEM-T-CT中扩增CT基因,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阳性克隆鉴定后,在PEI作用下转染COS-1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到了CT在COS-1中的表达。
  • 王益军, 邓德祥, 卞云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DNA拓扑异构酶Ⅰ基因Top1的克隆为例,发展了获得玉米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的3种辅助策略:逐步展示法、保守结构域策略和BAC途径,并对这3种策略的效用进行了评价。
  • 封德顺, 王洪刚, 田纪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组织培养、化学试剂处理、辐射、外源DNA导入以及转入目的基因等的情况下导致的小麦胚乳贮藏蛋白的各种变异,讨论了可能的变异机理,并对胚乳贮藏蛋白的变异在科学研究和育种上的应用作了展望。
  • 龙素霞, 赵芳华, 许振龙, 肖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个冬小麦品种的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温度预处理、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2,4-D浓度和分化培养基激素种类及其配比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室温25℃相比,低温4℃预处理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形成率。适宜愈伤组织形成的诱导培养基中2,4-D浓度以4 mg/L为宜,分化培养基中含有1 mg/LKT+2 mg/L 6-BA较仅含有1 mg/L KT或2 mg/L 6-BA能明显促进愈伤组织的分化。相同培养条件下,不同品种间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再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进行低温种子预处理、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采用适宜的2,4-D浓度,以及分化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激素组合是冬小麦高频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的重要条件。
  • 刘晓荣, 陶承光, 吕书文, 杨国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番茄花药培养中基因型、小孢子发育、培养基种类、碳源、激素种类和配比、添加物、预处理和培养条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进展做了综述。
  • 吴金平, 宋志红, 向发云, 曾祥国, 吴润玲, 冯小明, 顾玉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魔芋颗粒状愈伤组织为试材,进行了液体培养及植株再生诱导的探讨。结果表明,MS+BA 1.0 mg/L+2,4-D 0.2 mg/L+蔗糖30 g/L+琼脂6.0 g/L培养基适合从芽鞘诱导颗粒状愈伤组织。获得的愈伤组织切割成0.3cm左右在MS+BA 0.05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PVP 1.0 g/L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建立液体培养体系。液体培养材料的生长曲线呈上升的半抛物线型,从第6天到第12天期间增重占整个培养周期增重的80%以上,随着液体培养材料的生长,培养液pH值上升。将液体培养12 d的材料转到1/2MS+BA 0.6 mg/L+NAA 0.1 mg/L+葡萄糖30 g/L+维生素C100 mg/L+琼脂6.0 g/L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然后将长到出叶期的大芽切割转入到1/2MS+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6.0 g/L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形成再生植株。
  • 后猛, 崔法, 西廷业, 王洪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小麦成熟胚的高频再生体系,以泰9817和泰山2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金属离子(Cu2+和Ag+)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1μmol/L CuSO4或10μmol/L AgNO3有助于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不同浓度CuSO4或AgNO3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的影响不如对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的影响大;在最佳CuSO4浓度(1μmol/L)下,泰9817和泰山21的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未加CuSO3)提高了71.18%和87.37%、76.01%和88.92%1、59.64%和323.79%;在最佳AgNO3浓度(10μmol/L)下,泰9817和泰山21的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未加AgNO3)提高了87.79%和99.35%、85.53%和93.88%、121.47%和275.21%。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特性不同金属离子(Cu2+和A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 武晓红, 王玖瑞, 刘孟军, 代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赞皇大枣、冬枣、月光枣、阜平大枣和辣椒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预处理在花药愈伤组织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甘露醇预处理的浓度和时间均对花药出愈率有显著影响,阜平大枣和赞皇大枣2个品种的花药出愈率均以0.1 mol/L处理3 d的最高,分别达到了98.89%和82.22%,随处理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花药出愈率会显著降低,褐化率与出愈率之间并没用明显的相关性;4℃低温预处理没有显著促进枣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其中月光枣和冬枣2个品种的出愈率甚至有显著降低;35℃高温预处理的效果因品种而异,有的品种出愈率会显著提高,有的会显著降低,有的则无显著变化。
  • 王尧, 王玖瑞, 刘孟军, 刘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冬枣和雄性不育3号为母本,大叶无核枣等品种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授粉,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工授粉后柱头上花粉的黏附、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授粉组合之间有花粉黏附柱头比率、单柱头平均花粉数、有萌发花粉的柱头比率和单柱头平均花粉萌发率差异显著。经不同品种授粉后,冬枣有花粉黏附柱头比率和有萌发花粉的柱头比率之间,及单柱头平均花粉数和单柱头平均花粉萌发率之间无相关性。冬枣×大叶无核枣、冬枣×无核小枣和冬枣×苹果枣三个组合的花粉萌发率高且花粉管更容易深入花柱,是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
  • 王烨, 顾兴芳, 张圣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预处理和4种外源激素对诱导黄瓜未授粉子房胚状体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诱导黄瓜大孢子发育的最佳培养条件是:36℃3 d+0.5 mg/L NAA+2.0 mg/L KT+1.5 mg/L BA,高温36℃预处理对再生植株的诱导率明显高于低温的预处理,且2,4-D,NAA和BA对胚状体的诱导有促进作用。
  • 彭博, 刘孟军, 刘平, 宁强, 苗利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能产生低频率的未减数分裂配子,即2n配子,它在果树育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详述了2n配子的主要研究概况、发生途径及影响因素,为其在植物育种、种质利用和种质创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基础。同时,通过近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出诱导方法和人工分离纯化方法,不同品种可根据其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另外,也叙述了2n配子在果树方面的特殊应用潜力,即在有性多倍化、稳定传递杂合性、克服自交不亲和和克服胚乳平衡数障碍方面有其他育种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2n配子育种将会是一种重要的育种途径。
  • 王赞, 李源, 陆景伟, 徐博, 高洪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居群生物学原理及方法,对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的11个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Kom.)天然居群进行取样,分析了叶、荚果、种子等11个指标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居群在形态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H'=2.019 0)。在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上,居群间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但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这种特点是由柠条锦鸡儿异花、虫媒传粉的外繁育系统所决定。我国柠条锦鸡儿居群在各个分布区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地区(H'=1.706 8)>内蒙古地区(H'=1.631 6)>陕西地区(H′=1.624 7)>山西地区(H'=1.602 5)。
  • 赵茜, 罗梅, 夏雪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约翰逊草、四沈甜、四6A及其杂交后代饲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杂交种及分离世代粗蛋白在孕穗期达到最高,粗脂肪含量以抽穗期最高,单位能量值和单株生物产量以抽穗期最高。综合各营养成分含量分析认为,抽穗期有效养分含量较高,能量达到最大值,为刈割的最佳时期。四沈甜×约翰逊草杂交种粗蛋白含量在8%~10.3%,F3达到10.36%。为开展高粱与约翰逊草杂交选育优质饲料作物提供参考及依据。
  • 韩振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找到快速打破涝峪苔草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采用H2SO4(浓)、HCl、NaOH、水浸处理和层积处理对涝峪苔草种子催芽。结果表明,20%H2SO4(浓)浸种20~30 min,发芽率可达69%~74%;用10%~20%的HCl浸种20~30min,发芽率在42%~51%之间;25%的NaOH浸种20~30 min,发芽率可达40%;以30℃的水温,浸水时间以3 d为宜,发芽率可达56%~68%;层积处理70 d为宜,涝峪苔草种子发芽率可达88%以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涝峪苔草种子催芽方法。
  • 严敏, 赵延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利用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和田间小区种植技术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比较两者的成本、速度和吻合程度。结果表明,用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鉴定的种子纯度和大田种植鉴定的纯度完全吻合,而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值得推广应用。
  • 段云峰, 王幼宁, 李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方便对植物气孔进行发育和生理学研究,我们报道了一种用普通塑料透明胶带粘贴植物叶片下表皮,再刮去叶肉细胞保留叶片表皮观察气孔的方法,此方法与撕取法、粘取法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制片效率高、适用面广等特点。在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上应用效果很好,适宜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时期的气孔分布、气孔变化动态和形态学指标的研究。
  • 李继淑, 杨瑞, 眭晓蕾, 程继鸿, 曹庆芹, 王绍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1个不同基因型的萝卜为试材,在分析表观形态指标的基础上,研究肉质根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色素在表皮的含量、木质素含量、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等品质指标。最后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依公式X(u)=(X-Xmin)/(Xmax-Xmin)计算不同基因型的萝卜每个品质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其肉质根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板叶卫青和翠绿水果萝卜综合营养品质突出,德高青萝卜、潍县青萝卜和胶蔬大青萝卜的综合营养品质居上。
  • 赵丽芬, 李增书, 赵国忠, 李爱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冀创棉一是利用双价转基因抗虫棉SGK321与抗病材料5013杂交育成,突出表现为抗棉铃虫、高产、抗病、优质。在河北省区域试验中2年皮棉总产分别比对照新棉33B和DP99B增产21.5%和19.2%,2006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该品种适宜冀中南棉区和同类生态区域种植。
  • 程中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APD技术对桃、李、杏、梅、樱类植物及桃种内的不同类群的DNA扩增带的多态信息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1个引物均能为桃类植物提供较大的多态信息量,樱类和梅类的多态信息位于其次,而李类和杏类则较低。有11个引物最适用于桃、李、杏、梅、樱类的群体样品的多态性检测,每类植物均有各自能提供较大信息量的引物,其变化由李类只有1个引物到桃类有21个引物。在桃种内的各类群中,供试引物在黄肉桃、红叶桃、蟠桃、蜜桃类群中的信息量较大,有9个引物较适宜于对桃种内的各类群多态信息量分析;对于单个类群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引物,从水蜜桃只有1个引物到黄肉桃有18个。根据多态信息量的指标,为桃及其李属近缘种植物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提供直接可供选择的引物和比较直观确定供试样品的遗传多样性。
  • 张文英, 柳斌辉, 彭海城, 李爱国, 栗雨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Griffing方法I配制种植不同类型的复合双列杂交组合,在人工模拟干旱棚和田间自然干旱条件下,分别设水、旱2种水分条件。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株高、株穗数、株粒重、穗粒数、黄叶片数、SOD、POD、MDA等农艺、生理生化性状,研究不同组合类型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力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可采用抗旱指数(DRI)作为评价小麦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指标。旱地株粒重、旱地穗下节长、旱地黄叶片、籽粒饱满度、落黄、旱地成穗数、旱地株高等7个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与抗旱性关系密切且遗传力较强,可作为高产种质杂种后代的早期抗旱性鉴定指标。SOD活性和MDA含量由于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可以在杂种后代早期世代进行选择,OA能力和POD活性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低,适宜在杂种后代的晚期世代进行选择。
  • 张文英, 柳斌辉, 杨国航, 彭海城, 栗雨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从玉米抗旱性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在玉米4个比较重要的生育时期,即:萌发期(播种-出苗)、苗期(出苗-拔节)、开花期(抽雄-吐丝)、灌浆期(授粉-收获)采用分阶段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利用综合性状比较优良的超级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形态学、发育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抗旱性鉴定指标与玉米抗旱能力的关系,通过一些简便易测指标的分析筛选,建立一套可靠、迅速的指标体系。通过玉米抗旱性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明确了各指标与玉米抗旱性关系及抗旱性鉴定的指标体系,为综合评价不同玉米品种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 柳斌辉, 刘子会, 张文英, 李源, 栗雨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根型的2个小麦品种盆栽起身期断根,研究了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对小麦后期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均使得断根后期小麦光合速率升高,小根系旱地品种晋麦47断初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而大根系品种石4185断部分次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断根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同时晋麦47产量降低,而石4185在断部分次生根后产量增加;断初生根比断部分次生根对小麦的影响较大。
  • 张弛, 李霞, 王玉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科农199(K199)的完整种子、离体成熟胚和幼叶作为外植体,探讨了取材时间、取材部位、激素浓度和培养方式对小麦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刨碎的离体成熟胚和叶片基段为小麦组织培养的良好起始材料,种子萌发4 h为最佳取材时间,2 mg/L 2,4-D更有利于获得II型愈伤,光培养比暗培养更适用于叶片愈伤培养。
  • 远红伟, 陆引罡, 崔保伟, 张振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黔玉22为研究材料,在土壤肥力和环境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研究和分析了玉米生育特性及生理特征对不同水分胁迫程度的感应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中度干旱条件下,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加,导致叶片光合作用、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单株最大叶面积、叶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相对减少,玉米生长缓慢,生育进程推迟;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和持续,玉米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无法进行生殖发育,叶片脯氨酸含量持续增多,细胞膜透性进一步增加,叶片光合作用及硝酸还原酶活性进一步减弱,差异达到1%极显著水平。
  • 孙军伟, 孙世贤, 杨国航, 齐华, 邹种楠, 张振平, 白向历, 刘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以14个玉米杂交种(京科308、四单19、辽单565、吉单261、京科25、京单28、京科508、郑单958、京科516、DH3719、丹玉39、中丹808、农大108、京玉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苗期反复干旱对玉米株高、干物质积累、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的影响。分析表明,反复干旱胁迫下玉米各杂交种幼苗存活率与株高、干物质积累、POD含量呈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呈负相关,上述指标和幼苗反复干旱后存活率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鉴定玉米苗期抗旱性以幼苗反复干旱后存活率为主,结合其他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张素勤, 耿广东, 谭玉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辣椒为试材,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研究了SA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2.0 mmol/L)的SA可降低低温条件下辣椒幼苗的伤害程度,使其萎蔫率降低,POD和CAT活性升高,叶绿素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降低,辣椒的抗寒性增强;当浓度大于2.0 mmol/L时,辣椒幼苗体内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使其抗寒性降低。从各浓度处理效果看,2.0 mmol/L的处理效果最好。
  • 魏建梅, 朱向秋, 袁军伟, 刘长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嘎拉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常温(20±1)℃条件下1-MCP对嘎拉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淀粉和细胞壁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1-MCP可极显著地抑制嘎拉苹果果实的呼吸强度,推迟果实呼吸跃变期,而且很好地保持了果实原有硬度;对果实相关成分的分析表明,1-MCP显著地抑制了淀粉转化、降低细胞壁物质的降解速率,延缓了不溶性果胶向水溶性果胶转化,使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证明,嘎拉果实采后的硬度与淀粉、共价结合果胶(CSP)、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果胶(WSP)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离子结合果胶(ISP)相关性不大。
  • 徐文荣, 闫田力, 秦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油桃(Prunus persicavar.Maxin)为试材,研究了温度对油桃休眠花芽内H2O2含量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使休眠期桃花芽内H2O2含量升高,而打破休眠结束后,H2O2含量下降;自然低温下的休眠期花芽呼吸强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呼吸途径的变化不同,PPP占总呼吸的比率呈上升趋势,TCA所占总呼吸的比率在整个休眠期基本保持不变,EMP所占总呼吸的比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TCA占主导地位;高温抑制休眠期花芽的呼吸代谢。
  • 张文娥, 潘学军, 樊卫国, 郭本英, 黄玉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然条件下,对3个芭蕉芋(Canna edulis)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生理特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绿叶黄花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绿叶红花和紫叶红花的呈单峰曲线,且绿叶红花的净光合速率远远高于其他2个品系的;3个优系均有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变化和气孔导度日变化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高峰期出现在13:30,比净光合速率高峰推迟了3 h,与当日的气温高峰相一致。3个品系的光合生理差异在叶片颜色上相差较大,其叶质和叶型相差不大,所以光合特性的差异可能与叶绿素含量有关。
  • 何俊瑜, 任艳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秀水11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较小,只有在高浓度镉胁迫下发芽率才受到明显影响。随着镉胁迫浓度的提高,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淀粉酶活性明显降低。镉胁迫对水稻种子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芽,α-淀粉酶大于β-淀粉酶。
  • 吴伦忠, 韩瑞红, 莫亿伟, 谢江辉, 韦翔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水杨酸能否提高水稻对镉胁迫的抗性,在1/2浓度的木村B营养液内培养水稻幼苗后,添加CdCl2达500μmol/L,然后加入外源SA使最终浓度达300μmol/L。试验结果表明,镉胁迫使水稻叶片SOD,CAT,POD活性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MDA含量增多。而外源的SA加入后,能使镉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片SOD,CAT,POD活性降低较少,活性氧的生成速率降低,使H2O2含量和MDA含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镉对叶绿素的破坏和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说明水杨酸对受镉胁迫的水稻抗氧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影响,能提高水稻幼苗对镉胁迫的抗性。
  • 崔永行, 范仲学, 杜瑞雪, 蔡利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用浓度分别为0,2,4,8,16,32 mg/L的镉溶液对3个甜高粱品种(上海甜高粱、意大利甜高粱和兴佳甜高粱)的种子进行胁迫处理,测定了镉胁迫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长和根长等发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镉胁迫条件下,3个品种的发芽指标大都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4 mg/L的镉可以促进甜高粱种子的萌发。在3个参试品种中,上海甜高粱的耐镉性最好。
  • 姜雪梅, 陶佩君, 柴江, 王艳锋, 董伟欣, 张月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6-2007年对红小豆花芽分化与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小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花芽分化从出苗后6 d左右开始分化,分化时间长,分化小花多。小花分化进程与主茎叶片数之间具有同伸性。分枝和主茎不同叶位小花分化时期相互重叠,不同节位相同花位和同一节位不同花位小花分化有规律的进行。同一花序节位上的小花存在高节位滞育的问题,各节位小花脱落严重。
  • 张岩, 李会彬, 边秀举, 路炜, 刘海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种不同的狗牙根品种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水条件下,对已成坪的草坪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处理,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植株绿叶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与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则有所增加,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结果,4种狗牙根品种抗旱性强弱为:C3,C1>A3>A5。
  • 武丽, 徐晓燕, 朱小茜, 李章海, 黄义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5个主要烟区的3个等级烟叶标样的多酚类物质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云南和贵州两地多酚含量较高,烟碱含量中等,总糖、还原糖的含量相对较高。安徽烟区烟碱含量略高。辽宁和安徽烟叶的多酚、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普遍较低。辽宁、安徽烟区烟叶糖碱比较低,烟叶协调性不够;云南和贵州烟区的各部位烟叶协调性普遍较好。
  • 三森·健葩彤, 查芭·健葩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泰国的玉米研究,农业合作部农业厅开始于1950年,大学部肯色萨大学开始于1958年。国家玉米和高粱研究中心,通称苏湾农场和农业厅大田作物研究所下属从事玉米研究的Nakhon Sawan大田作物研究中心,通称沙湾中心,分别成立于1965,1963年。著名的SW1于1969-1972年间选育成功,与SW1种源有高度配合力的广基综合种KS23于1987-1988合成,作为与KS23相配对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广基综合种KS24,于1992-1993年合成。截至目前,已合成和改良了下列群体,硬粒型群体有SW2,SW3,SW5,Sawan-complex,NSDR;马齿型群体有KS6,KS27,CaripenoDMR,KS28,Pop.24,Pop.28。Ki21,Ki45,Kei0102等自交系则分别来源于Pacific 9,Pioneer 3013等。接着,在1982-2006年间发展和(或)应用了6个杂交利用模式,即SW1C4×SW1C4;SW1C4×Caripeno DMRC1;(SW1C4、C8,SW3C2、C3,KS6C2的选育系)×Mo17热带种质衍生系Ki21,Ki45;SW1×Pop.28;(SW1,non-SW1选育系)×优良杂交种Pioneer 3013二环系-Kei0102和KS24×KS23(即SW1×non-SW1)。
  • 蒲金涌, 张存杰, 赵红岩, 姚小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灾害是影响陇东南及陇东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候灾害。评估其对该地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作物种植的风险程度,是干旱研究工作的目的之一。根据陇东南及陇东4市1981-2006年粮食产量及各地同期历年降水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4市的干旱灾害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该地冬小麦和玉米受干旱影响的减产程度,构造了评价冬小麦及玉米种植风险系数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比陇东南地区更容易发生旱灾,春旱以陇东地区的庆阳最易发生且程度严重,初夏旱以陇东地区的平凉最易发生,伏旱以陇东南地区的天水最易发生。冬小麦的种植比玉米的种植风险大,陇东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的风险比陇东南地区大。冬小麦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为平凉,其次为庆阳,最小的为陇南。玉米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是庆阳,其次为平凉,最小为陇南。
  • 慕美财, 张曰秋, 李兴佐, 单玉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以往高产典型及山东小麦高产途径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稳住叶面积系数、控制株型增穗数的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并对运用该途径实现单产超过9 t/hm2的麦田进行分析,该途径通过先控后促的肥水运筹和通过减少单株叶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等措施建立起大密度-小株型的群体结构,该结构在提高收获指数和粒叶比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有助于促进源库流在高水平上协调与平衡,从而可实现产量上的突破。同时还为小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了参考。
  • 孙甲霞, 张万军, 曹建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通过对太行山低山区主要植被黄背草、荆条及其混合植被下的土壤水分及以上3种植被水分利用状况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随着降雨量及季节变化而变化,植被生长期降雨量多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大,降雨量小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小;3种植被不同坡度下水分利用效率,平坡大于斜坡,丰水年,混合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枯水年,黄背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 李娟, 林琼, 陈子聪, 章明清, 彭嘉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土样和雨水、灌溉水采集测定,以及大气硫沉降和土壤硫淋溶流失有关数据收集,研究了闽东南耕地土壤硫素平衡与土壤有效硫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早稻-晚稻轮作制和花生-甘薯轮作制每年分别需要91.86,128.67 kg/hm2硫素来满足生长需求,考虑到土壤硫的淋溶和流失以及扣除施肥带入的硫素、大气沉降和灌溉水硫的给源外,早稻-晚稻轮作制需补充22.35 kgS/hm2硫素,花生-甘薯轮作制需补充64.89 kg/hm2硫素,才能维持土壤硫素输入与输出的平衡。178个土壤样品有效硫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当前闽东南耕地土壤有效硫平均为26.2mg/kg,其中水田为22.35 mg/kg,旱地则为28.31 mg/kg,低于有效硫临界指标的土样数占总数的69.0%,有效硫含量属于中等级别的只占16.3%,说明硫已成为闽东南耕作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之一。
  • 李勇, 黄小芳, 丁万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系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器官,研究根系分泌物对明确植物和外界环境的互作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年来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相关研究报道,从根系分泌物组成、产生途径、影响因素及其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李志刚, 刘小京, 张秀梅, 孙家灵, 牛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北省海兴县对冬季利用苦咸水结冰灌溉盐碱地进行了大田试验。2005年冬季以试验区地下苦咸水(15 g/L),采用3种灌溉水量(90,135,180 mm)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以不作处理的小区为对照(CK)。结果表明,由于冰层对土体冻融过程的抑制和冰层融化时发生水盐分离而产生的淡水对表层土壤盐分的淋洗的双重作用,次年春季处理小区0~10 cm土层土壤脱盐效果明显,3个处理的脱盐率分别为13.1%,74.0%,80.8%,180 mm灌溉水量处理效果最好;而CK小区的表层土壤表现为积盐,积盐率为39.4%。春季冰层融化后大水量处理0~100 cm土壤的含盐量也明显小于CK。
  • 冯伟, 周晓芬, 杨军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设施菜田磷、钾养分过量积累的现状,采用温室盆栽连续种植吸收的试验方法对磷、钾养分的有效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磷、钾含量的土壤上不施任何肥料难以保证产量水平;施用一定量的氮肥可以促进土壤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产量,但不能获得高产;试验条件下,在保证氮肥适量供应的基础上,降低1/3正常磷、钾肥施用量,可以获得较高的白菜生物产量,说明合理调节氮、磷、钾肥,可以促进土壤磷、钾养分的有效利用,减少磷、钾肥的施用量。
  • 王丽英, 张彦才, 王凯辉, 李若楠, 李巧云, 陈丽莉, 翟彩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0%普通尿素+35%控释期90 d包膜尿素+35%控释期120 d包膜尿素配合施用(F1)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也达到最高,比40%尿素底施+60%尿素拔节期追施(F2)增产5.36%~7.16%,氮肥利用率也提高了13.03%~16.73%。在0~40 cm土层中,30%控释期30 d包膜尿素+35%控释期90 d包膜尿素+35%控释期120 d包膜尿素一次性底施(F3)土壤残留氮最高,土壤表观损失最少。
  • 杨云马, 贾树龙, 孟春香, 孙彦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区模拟方法,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玉米田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玉米田免耕降低了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三种养分含量。其中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最大,降低达显著水平;速效磷含量次之;对速效钾含量影响最小。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15.3%~51.2%。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40.9%~46.7%。
  • 王春枝, 郭世乾, 刘凤芹, 李东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试验,在棕壤土上施N 0.28 g/kg条件下,于2005年5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研究等量氮肥不同施肥方式对春小麦产量和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及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前提下,一次性底施氮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随着施氮时间的后延,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6.44%。氮素在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上表现为:随着春小麦施氮时期的后延,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呈增长的趋势,平均增加6.86%,其中定西29号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48.78%;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以底施+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施氮最高,其分别为4.09%,0.36%;而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含量在分蘖期施氮达到最高为5.36%,4.16%。各蛋白组分在蛋白质中的分配表现为:清蛋白和麦谷蛋白相对含量在底施+分蘖期施氮下都达到最大,分别占18.90%,20.10%;而对于球蛋白和醇蛋白相对含量在4种施氮方式下,随着施氮时间的后延呈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53.37%,28.84%。
  • 俞路, 王雅倩, 章世元, 周联高, 严桂芹, 张莹, 林显华, 郭新华, 闫韩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58周龄新扬州鸡产蛋母鸡300只,随机设计分为3组(对照组,0.25%组,0.15%组),每组5个重复,分别饲喂有效磷水平为0.35%,0.25%,0.15%的玉米-豆粕型日粮,研究日粮磷水平对老龄蛋鸡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雌二醇(E2)、骨钙素(BGP)及骨密度(BM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间PTH、CT差异不显著;0.15%组E2、B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15%组BGP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随日粮磷水平降低老龄蛋鸡骨质疏松发病风险性增加。日粮有效磷水平为0.35%有助于延缓老龄蛋鸡骨质流失,日粮有效磷含量低于0.15%时,则会显著升高BGP、降低E2水平,且骨质流失严重。
  • 王树亮, 田奇卓, 李娜娜, 谢连杰, 裴艳婷, 李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山东省不同时期的3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在高、低2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间氮素吸收和分配利用效率的差异,并对氮高效型品种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茎叶、颖壳、籽粒中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低2种肥力下的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提高22.62%和42.58%,58.18%和78.67%,70.15%和59.92%,24.26%和42.64%;而且各器官的氮含量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各品种在高肥土壤中种植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比低肥提高12.47%,30.16%,9.83%,5.47%。各品种在2种地力下的平均氮素分配比例:籽粒为72.13%和74.14%,茎叶为21.61%和18.70%,颖壳为6.25%和7.16%。低肥地颖壳和籽粒的分配率分别比高肥地提高14.56%和2.79%,而茎叶则降低了13.47%。采用类平均法聚类,筛选出烟农19号、鲁麦21号、山农8355和鲁麦15号4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同时还筛选出济麦20号、淄麦12、山农12、红蚰包4个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和小偃6号、烟农15两个仅适于低肥种植的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鲁麦14和鲁麦22号2个高氮利用效率型品种。
  • 翟彩霞, 温春秀, 王凯辉, 张彦才, 王丽英, 李巧云, 陈丽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够促进丹参根系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其含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225,180,225 kg/hm2时,根的氮、磷、钾含量达到最高值;当施入N,P2O5和K2O分别为225,120,150 kg/hm2时,丹参根干质量、根长及根条数达到最高值,根的直径最适宜,此后随着磷钾肥施入量增加,根干质量及根长、根条数反而下降,根直径增加。所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够提高丹参根的养分含量、根干质量、根长、根数及根直径。
  • 崔振岭, 陈新平, 张福锁, 徐久飞, 石立委, 李俊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6 kg/hm2P2O5,88 kg/hm2K2O,其中氮磷肥用量已远超过同期作物养分消耗量。在现有的小麦产量水平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亩穗数对小麦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穗粒数,土壤速效钾和千粒重与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过量氮磷肥施用和高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农户间施肥量的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 展丽然, 张克诚, 冉隆贤, 石义萍, 阿拉坦夫, 王万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张家界金鞭溪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20株放线菌。以烟草赤星病菌为靶标菌进行筛选,通过平皿对峙培养的方法,筛选出S-1,S-6,S-16,S-20等4株抑菌效果明显的菌株(抑菌率≥50%),抑菌率分别为51.7%,53.4%,51.9%,71.4%。进一步应用管碟法对菌株发酵液的代谢产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20的抑菌圈直径为26.3 mm,抑菌带最宽,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为了加深对该菌株的了解,本研究还对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性作了测定,初步鉴定菌株S-20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spp.)的球孢类群(Globis-porus)。最后,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S-20不仅对烟草赤星病菌作用明显,对其他病原真菌同样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
  • 漆永红, 李秀花, 马娟, 李敏权, 陈书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甘薯植株内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自甘薯秧苗的基部侵入,逐步向上迁移危害。在移栽后4周,线虫仅在地下茎下部3 cm部分危害;移栽后8周,线虫扩展到地下茎接近地面部位;移栽后10周,线虫扩展到地上茎部分;移栽后12周,线虫已转移到新结甘薯块根上危害;但未发现线虫侵入甘薯须根。在装有500 g沙壤土的塑料管中移栽甘薯秧苗,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40%,发病指数低于10,60 d后发病率达到100%,病指为20~24,120 d后的病指为52~60;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6~64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60%~80%,发病指数为20,60 d后发病率为100%,发病指数为40~48,120 d后的发病指数达60~100;在接种量为128~256头/克土时,24 d后的秧苗发病率已达100%,发病指数为20,96 d后其病指高达100。线虫在甘薯内的数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增长趋势。在低剂量接种处理,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线虫在移栽60 d以前,秧苗内线虫数量较少,单茎数量在49~56头之间,而此时高剂量接种处理线虫数量已达200头以上。在植株生长后期,其茎内的线虫数量又出现下降趋势。
  • 张炬红, 郭建英, 万方浩, 夏敬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蚜是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上的非目标害虫,也是Bt棉上危害较严重的害虫之一。用酶标仪在室内测定了取食Bt棉GK12不同世代棉蚜中肠消化酶系的活力和比活力,包括蛋白酶、蔗糖酶、海藻糖酶和淀粉酶,并与取食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的棉蚜比较,以研究Bt棉对棉蚜中肠消化酶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发现,取食Bt棉1代、2代、3代和60代以上的棉蚜,与取食常规棉棉蚜的这4种消化酶的活力和比活力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Bt棉上取食不同世代棉蚜的消化酶活力也无显著差异。表明无论从短期影响还是长期效应来看,Bt棉对棉蚜的中肠消化酶系均无显著影响。
  • 姚永生, 李春芳, 叶花香, 青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测定了虱螨脲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的生物活性及低剂量下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拒食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虱螨脲对棉铃虫三龄幼虫具有明显的拒食活性,在10 mg/kg浓度时,96 h后拒食率达到95.04%;虱螨脲也表现出较强的杀卵作用,在50 mg/L浓度下,棉铃虫1日龄卵死亡率达到87.59%。分别用叶片浸毒法和浸虫体法测定了对棉铃虫幼虫的胃毒活性和触杀活性,其对棉铃虫二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743 4,12.369 6 mg/L,胃毒活性约是触杀活性的17倍,表明虱螨脲对棉铃虫的作用方式主要为胃毒作用,兼有一定触杀作用。虱螨脲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虱螨脲可抑制幼虫生长,延缓发育,使幼虫历期、蛹期增长;同时降低其生育繁殖能力,使幼虫成活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有所下降,畸形蛹和畸形蛾比例明显增加。
  • 李维, 魏瑞成, 王恬, 王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建立抗生素药物残留的环境生态风险性评估提供方法,建立了鸡排泄物中金霉素残留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鸡排泄物经复合提取液均质提取后,调节溶液pH后,离心过滤,以ZORBAX SB-C18色谱柱作为固定相,用0.01 mol/L乙二酸、甲醇、乙腈按77:11.5:11.5体积比混合溶液为流动相,在375 nm波长状态下进行HPLC检测。金霉素浓度在0.1~10.0μg/mL之间,其标准曲线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999 8,在0.5~10.0 mg/kg浓度添加范围内,回收率71.46%~98.01%,日内变异系数0.89%~4.72%,日间变异系数1.94%~7.94%,检出限0.05 mg/kg。
  • 孙瑞锋, 步长英, 李同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取1日龄AA肉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添加含0.0%菊糖(对照组)、0.3%菊糖、0.1%枯草芽孢杆菌0、.3%菊糖+0.1%枯草芽孢杆菌的玉米-豆粕型日粮42 d。垫料平养,自由采食和饮水。于21,42日龄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肉鸡盲肠菌群数量和纳氏试剂法测定排泄物氨气。结果表明:21日龄时,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可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以菊糖+枯草芽孢杆菌组影响更为显著,但对总需氧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42日龄时,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降低的作用更加明显,对总需氧菌影响仍然不大,但可增加乳酸杆菌数量,从而调节肉鸡肠道微生态环境;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减少肉鸡排泄物氨气散发量,以菊糖+枯草芽孢杆菌组作用更为显著,有利于改善肉鸡鸡舍环境。
  • 张洪沂, 赵勇, 戴习林, 潘迎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弧菌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原菌,采用16 S rDNA克隆文库法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养殖系统中水体和底泥的弧菌为主的致病群落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从水体和底泥16 S rDNA克隆文库中各随机挑选55个克隆子进行测序(约114 bp),对测序结果进行了BLAST比对。结果表明:水体样品有16个OTU,主要Vibrio(弧菌,33.3%)、Chloroflexi(绿屈挠菌,18.5%)和Pantoea(泛菌属菌,7.41%);底泥样品有14个OTU,主要是Vibrio(弧菌,50.0%)和Chloroflexi(绿屈挠菌,13.6%);2个文库比较来看,proteobacterium(变形细菌)仅在水体样品中,Aeromonas(气单胞菌)仅在底泥样品中。用MEGA 4从测序的克隆子中选出30个OTU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 王璐华, 宁喜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2株副溶血性弧菌4~40℃的生长曲线,研究它们的生长规律,运用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方法,分别对它们建立初级和二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在低温阶段,适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在适温阶段,生长曲线都呈典型的S形,适合用Gompertz模型拟合。二级模型采用平方根方程的扩展式Ratkowsky3式拟合,根据二级预测模型,分别得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生长温度Tmin,最高生长温度Tmax和最适生长温度。模型验证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残差都在±0.05范围内,偏差因子和准确因子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是可靠的。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应用前景。
  • 宋健, 冯书亮, 王容燕, 王金耀, 曹伟平, 杜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19种化合物包括无机盐、有机物等,在添加浓度为0.1%,0.2%,0.5%和0.8%的剂量下对HBF-1晶体粉剂的增效作用。采用浸饲料饲喂法的方法进行试验,初筛结果表明:无类:MgSO4(0.5%,0.8%),CaCl2(0.5%,0.8%),MgCl2(0.5%,0.8%)等三种物质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有机类:柠檬酸(0.2%,0.5%,0.8%)对HBF-1菌株有明显增效作用。
  • 王贵启, 李香菊, 崔海兰, 刘学, 李秉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于2005-200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温室内,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法研究了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异丙隆防除冬小麦田5种主要杂草的最低致死剂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用药6 d后杂草才表现出明显的药害症状,新叶黄化,生长受抑制;而杂草的光合作用在施药后2 d就明显地受到抑制,药剂处理的杂草叶片的PPM值显著下降,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杂草的PPM值显著下降。通过测定和统计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可以发现,供试的5种杂草对异丙隆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藜(Chenopodium album)对药剂最敏感,ED90值分别为301.51,286.02 ga.i./hm2;看麦娘较敏感,ED90值为654.83 ga.i./hm2;而荠菜、雀麦不敏感。经回归分析发现,施药后2,4 d杂草的PPM值与用药后14 d的杂草鲜质量防效密切相关,其R2分别为0.968 8,0.942 5。这表明用药后早期的PPM值可以较好地预测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和对冬小麦的安全性。当杂草的PPM值低于20时,异丙隆对杂草的鲜质量防效高于90%;而当PPM值高于40时,药剂对杂草的鲜质量防效低于50%;当小麦的PPM值高于60时,异丙隆对小麦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基本无影响。当杂草的PPM值低于20,而冬小麦的PPM值高于60时,异丙隆的剂量即为最低致死剂量。
  • 李红军, 何雄奎, 曾爱军, 江树人, 曹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瘿蚊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及其原因,讲述了瘿蚊性信息素的鉴定方法,分析了已发现的瘿蚊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总结出瘿蚊性信息素是含有1~2个酰基的烷烃取代物,讲述了瘿蚊性信息素的田间生物学测定方法,并展望了我国瘿蚊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 白丹, 常迺滔, 李大海, 刘继霞, 尤雪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热水提取法提取灵芝多糖,得到灵芝粗多糖,并以3种植物病原菌(胡萝卜欧氏菌、指状青霉、灰葡萄孢)和5种食品有害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和黑根霉)为供试菌,采用纸片琼脂法来测定灵芝粗多糖对供试菌的抑菌强度。结果表明,灵芝粗多糖对植物病原菌中的胡萝卜欧氏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指状青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对灰葡萄孢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对食品有害菌中的枯草芽孢杆和蜡状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和黑曲霉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对黑根霉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总体来看,灵芝多糖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强于真菌。
  • 桂玲, 黄象男, 朱怀梅, 常忠义, 高红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半纤维素酶对大豆膳食纤维进行水解,研究其不同水解条件及水解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50℃下,pH4.8时,大豆膳食纤维的酶水解液对大肠杆菌、假单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对乳酸菌的抑菌效果也较明显,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5.9%。由于大豆膳食纤维水解液来源丰富,制备较易,将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
  • 付琦, 赵宝华, 朱子杰, 孙继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疑似为患有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刚死病羊无菌采取病料,经直接培养与间接培养后分离到可疑绵羊肺炎支原体。然后对培养生长的支原体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各种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最后确诊为绵羊支原体肺炎,并分离得到绵羊肺炎支原体。
  • 李宏娟, 刘聚祥, 刘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感染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对由常山、青蒿、柴胡、苦参、苦楝根、黄芪等13种中草药按不同组成和配比组成的5个不同中药复方的抗球虫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在5个中药复方中,预防试验复方4(0.5 mL/d)的抗球虫指数最高(ACI=110.07),是阳性对照组的193.0%,存活率为100%,卵囊值较低,为20;治疗试验复方4高剂量组(1.0 mL/d)的存活率相对较高,为95%;预防试验复方1和复方3存活率较高,均为93.33%,在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复方1和复方3的卵囊值均为20,相对于其他中药复方和阳性对照组较低。结果表明,常山配比高的复方可明显降低鸡球虫感染后的卵囊值,青蒿配比高的复方可明显提高鸡球虫感染后的存活率。
  • 宋金耀, 刘永军, 王贺山, 王桂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山海关杨的实生繁育过程中偶得一优株,其速生性表现突出。通过对其生物学性状、碳代谢能力、氮代谢能力及生物氧化能力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并与普通山海关杨进行比较,各指标皆表现出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二者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初步认定该优株为山海关杨在实生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优良速生变异,暂定名新山海关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