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振镛.高原干旱气候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216-249.
[2]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
[3] 宋连春,张存杰.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25(2):143-147.
[4] 于淑秋,林学椿,徐祥德.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C]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会.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26-429.
[5] 刘德祥,董安祥,陆登荣.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95-200.
[6] 宋连春,邓振镛,董安祥,等.干旱[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4-56,99-111.
[7] 李茂松,李森,李育慧.中国近50年旱灾灾情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3,24(1):7-10.
[8] 邓振镛,董安祥,郝志毅,等.干旱与可持续发展及抗旱减灾技术研究[J].气象科技,2003,32(3):187-190.
[9] 尹宪志,邓振镛,董安祥.甘肃省近50年干旱灾情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5,22(1):120-124.
[10] 温克刚,董安祥.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甘肃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9-82.
[11] 姚小英,蒲金涌.天水市夏秋作物种植布局风险决策的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2,14(1):87-90.
[12] 蒲金涌,张存杰,姚小英,等.干旱气候对陇东南主要农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167-171.
[13] 李世奎.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22-164.
[14] 蒲金涌,邓振镛,姚小英,等.甘肃省冬小麦生态气候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1):179-185.
[15] 刘明春,邓振镛,李巧珍,等.甘肃省玉米气候生态适应生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35-39.
[16] 林纾,陆登荣.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变化的特征[J].高原气象,2004,23(6):898-904.
[17] 许彦平,姚小红,朱德强.20世纪天水干旱气候演变对农业影响及对策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1):120-124.
[18] 张养才,何维勋,李世奎编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6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