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第25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0-12-3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李孟军, 史占良, 郭进考, 何明琦, 王彦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拟南芥酰基载体蛋白为查询序列,检索18个植物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获得138个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和12个基因片段。植物酰基载体蛋白由1个基因家族编码,成员2~16个。植物酰基载体蛋白磷酸泛酰巯基乙胺结合位点(Ser)周围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该位点包含在保守的DSL基序中。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结构类型分为5种,其中类型III酰基载体蛋白基因所占比例最大。绝大多数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单独或2~4个成员分布在一条染色体上。在138个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中,19个具有不同剪接体。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
  • 温立斌, 何孔旺, 杨汉春, 郭容利, 俞正玉, 茅爱华, 倪艳秀, 张雪寒, 周俊明, 吕立新, 李彬, 王小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类猪圆环病毒2型因子P1感染对猪抗病毒蛋白分子mRNA转录的影响,将P1分子克隆接种30日龄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病毒蛋白分子PKR、2'-5'OAS2、 RNase L和Mx1的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KR mRNA转录在接种后8 d和40 d呈上调趋势;而2'-5'OAS2 mRNA在3 d和17 d下调,Mx1 mRNA也在接种后17 d下调;RNaseL mRNA转录水平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研究揭示P1感染猪后,机体的抗病毒蛋白的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李波, 倪志勇, 范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入研究GhCOMT3基因的功能,将GhCOMT3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0.2mmol/L 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结果发现,16℃诱导12h、30℃诱导3h和37℃诱导3h后融合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30℃诱导的蛋白表达量最大,之后对包涵体进行变性溶解,进行SDS-PAGE检测,再经过蛋白标记亲和层析柱(His TrapTMHP)纯化得到变性的pET-28a-GhCOMT3融合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纯化效果,鉴定表达产物,目的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39.119kDa,检测结果与预期一致。结果表明,pET-28a-GhCOMT3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产物,为在蛋白水平上研究GhCOMT3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 王学清, 王昆, 吴占军, 张峰, 李魁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扩增及DNA序列测定,得到了中国荷斯坦牛BOLA-DRB基因的5'上游近端调控区(URR)序列。比较发现,与人、马以及羊的MHC-DRB基因的5'URR类似,牛MHC-DRB基因5'URR区同样存在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高度保守的W、X、Y、CCAAT及类TATA调控元件,调控元件的组织结构也相同。
  • 王文涛, 何鑫淼, 张冬杰, 彭福刚, 吴赛辉, 刘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白猪cDNA为模板,根据GenBank上提供的猪exon1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ACE克隆方法,首次获得猪Cst B基因5'侧翼序列,得到了共44bp的序列,提交GenBank收录(GenBank登录号:EF483823)。
  • 迟良, 邹明, 孙晓凤, 刘焕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方法从乌骨鸡皮肤中克隆出黑色素主效基因黑色素皮质激素受体(Melanocortin1-receptorMC1R)基因,长度为945bp,与普通白鸡比对其同源性为99.6%。以pEGFP-N1为基础,将从测序载体pMD-18T-MC1R上使用EcoR I和Sal I切下的MC1R连接到同样酶切的pEGFP-N1,构建pEGFP-N1-MC1R真核表达载体,为以后转基因动物的制备打下了基础。
  • 王文涛, 何鑫淼, 张冬杰, 彭福刚, 吴赛辉, 刘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技术,对90日龄大白猪心肌、肝脏、胃、肾脏、肺、大肠、小肠、背肌和腿肌组织中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得到Cst B基因在肾脏、肺、大肠和小肠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心肌、背肌和腿肌等肌肉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低。
  • 盖树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快速、准确鉴定玉米种子纯度技术是控制种子质量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针对SSR鉴定结果低于种植鉴定结果的问题,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利用筛选的特异标记测定了标记在原种、大田用自交系、套袋配制杂交种中的检出率,测定了2个杂交种(莱农14和莱农15)共16份样品的纯度。特异标记检出率随着自交系繁殖代数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杂交种出苗率越低,SSR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的差值越大,是导致SSR检测纯度偏低的两个主要原因。将SSR结果与田间种植结果相比较,建立了SSR鉴定与田间种植鉴定的回归方程,可准确鉴定杂交种的纯度。
  • 杨清, 苏光荣, 韩蕾, 王正良, 孙启祥, 彭镇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改进的CTAB法,在提取液中加入2%PVP(V/V)和2%β-巯基乙醇,提取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OD260/OD280在1.7~1.9之间,蛋白质、多酚类、色素、RNA等去除较彻底,适于AFLP分析。通过对版纳甜龙竹DNA提取、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试验过程中各关键因素的比较研究,建立了优化的AFLP分子标记体系,得到了清晰的AFLP银染指纹图谱,试验结果重复性好。从64对MseI和PstI引物中筛选出8对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利用筛选出8对引物对30份材料进行分析,共扩增出256条多态性带,获得32490个扩增位点,有1328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获得4061.25个扩增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为1661.125个,平均多态检出率为40.90%,8对引物组合对版纳甜龙竹30个个体的区分率达到100%。表明AFLP用于版纳甜龙竹种内不同材料间的遗传变异性分析是可行的。
  • 朱蕊蕊, 高亦珂, 张启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AFLP反应体系的主要的四个影响因素:Mg2+,、dNTPs、Taq酶、引物进行四水平筛选试验,利用三种耧斗菜,Aquilegia parvifloraA.viridifloraA.vulgaris优化了耧斗菜属的AFLP反应体系,采用64对引物组合对三种耧斗菜进行了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其中9对引物组合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清晰度和多态性。初步建立了耧斗菜的AFLP反应体系,得到质量比较好的AFLP胶图。从而为AFL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耧斗菜属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 王美荣, 许勇, 詹永乐, 郭绍贵, 任毅, 宫国义, 张海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供试甜瓜育种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利用23对SSR引物对39份甜瓜育种材料(双亲、F1)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共检测到71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产生等位变异数3.087个、Shannon-Weaver指数为0.893。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供试育种材料分为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两大类群。群体结构分析还阐明了各育种材料的遗传组成,84.62%的育种材料血缘相对比较单一,15.38%的育种材料拥有混合来源。研究结果为亲本选配、优良育种材料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 郭宝生, 张建宏, 刘素恩, 刘存敬, 崔瑞敏, 王兆晓, 张香云, 耿军义, 王凯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9对引物对46个品种或品系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39条多态性谱带,以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矩阵,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46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33时,被分为两大类,I类为海岛棉,II类为陆地棉。II类组中陆地棉在相似系数0.568时,被分为2个亚组。亚组1为海陆杂交低代材料,具有陆地棉和海岛棉综合特征较多,从DNA扩增的谱带看,多是海陆杂合带,并有较多海岛棉带型。亚组2除品系冀031823和冀04425为纯陆地棉外,具有海岛棉优质基因的陆地棉渐渗系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扩增结果表明渐渗系主要遗传背景为陆地棉,个别性状来源于海岛棉。由于渐渗位点和基因不同,从而造成一定的差异,被聚类到不同小组。该研究为这些品系利用和新品种、杂交种培育的亲本选择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 张若纬, 顾兴芳, 王烨, 张圣平, 张宝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不同黄瓜品种和自交系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激素(6-BA、ABA)对黄瓜离体子叶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黄瓜之间的再生频率差异较大,吉林旱瓜为最佳基因型,在培养基M7(MS+1.5mg/L6-BA+0.5mg/LABA+2mg/LAgNO3上再生频率最高达97%,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为5.2;与对照相比,6-BA、ABA和AgNO3组合能促进芽的再生,显著提高再生芽数,其中6-BA是黄瓜子叶再生的必要激素,而ABA是促进子叶高效再生的激素;此外,MS培养基添加0.1mg/L6-BA能显著促进再生不定芽的伸长。
  • 王超, 路丙社, 白志英, 王洁, 冯献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MP对我国不同地区的180份黄连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对引物组合所产生的115条DNA扩增片段中,有109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4.78%;Shannon多样性指数I=0.5541,Nei's多样性指数H=0.38030,物种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963;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3803,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209,表明22.0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群体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77.91%;基因流(Nm)为1.7633,显示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顺畅。
  • 闫伟红, 徐柱, 李临杭, 马玉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和吉林6省区,经引种栽培筛选出的5种12个冰草属植物居群,进行DNA分子水平的遗传结构分析和评价。构建了国内冰草属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检测出8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83条,多态性条带的比例为94.32%,表明供试材料遗传多态性丰富。不同物种居群间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不同,蒙古冰草遗传多样性最大,其次为冰草,光穗冰草最小。种间遗传分化占冰草属物种遗传多样性的56.35%,冰草物种地区间遗传多样性高于地区内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显示,同种不同材料基本能够聚在一起,但有交叉现象,部分材料表现出地域性;生态环境相似的物种遗传距离较近,聚类在一起。种间亲缘关系能够推测冰草属5个种的系统关系。
  • 李燕, 杨克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S37、黄早四、丹598和478四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21个新选系和6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31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20~0.808,以相似系数0.655为阈值,可将31个自交系划分为5个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系有6个划入热带种质,2个划入Lancaster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1个划入Reid群,9个划入其他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热带种质群分别与Reid群、Lancaster群和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部份群体选系聚类出现交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所致。
  • 丰光, 景希强, 李妍妍, 王亮, 黄长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3个代表性的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种植密度、茎秆拉力、茎秆穿刺力、茎粗、株高和穗位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与气生根层数具有显著相关性;密度、穿刺力、茎粗和穗位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 马卫萍, 苏宝新, 李志杰, 曹卫东, 孙文彦, 王来清, 宁东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陵县基地建立绿肥种质资源圃。2008-2009从国内外搜集引进豆科、禾本科、锦葵科、黎科、唇形科、伞形科等6科53份绿肥品种资源,2009年繁育国家种质资源库豆科绿肥品种209份。通过对绿肥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评选出一批综合性状好的,适宜黄淮海地区粮棉套种的绿肥品种资源。
  • 李喜艳, 王加启, 魏宏阳, 卜登攀, 胡菡, 周凌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培养基、细胞接种浓度、冻存液三方面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台盼兰染色计数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评定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结果表明,使用DMEM/F12培养基细胞生长状况最好,DMEM培养的细胞较DMEM/F12生长缓慢,F12其次,RPMI1640培养细胞生长最慢;以1×104的接种浓度于24孔板,细胞生长状态最好,细胞的生长周期经历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4个生长阶段,生长曲线符合"S"型生长规律;采用胎牛血清(90%FBS+10%DMSO)和培养基(70%培养基+20%FBS+10%DMSO)两种冻存液冻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复苏培养后,胎牛血清冻存的细胞生长状态和增殖速度都明显优于培养基冻存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从培养的第3天开始,2组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 <;0.05)。本研究结果为建立体外培养体系提供了一定参考。
  • 孟雅宁, 陈雪平, 刘畅, 申书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回交父本二倍体大白菜(代号为85-1,2n=20)为对照,对异源三倍体(AAC)与二倍体大白菜(AA)回交的BC1(代号为a2,2n=22)进行花粉孢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并对其生殖时期田间性状和花粉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花粉孢母细胞减数分裂复杂,终变期观察到8Ⅱ+2Ⅲ、10Ⅱ+2Ⅰ、9Ⅱ+1Ⅲ+1Ⅰ等多种联会方式;中期I、II出现单个或多个游离染色体;后期I、II出现落后染色体或丢失染色体的频率很高,导致多种方式的分离,出现了较少的、利用价值较高的11条染色体的配子。此外,田间观察证明,与85-1相比较,a2生长势弱,花粉量和生活力均较低,叶片、花和花蕾都较小,抽薹和开花较早。上述结果为大白菜杂交育种的后代种植群体设置和调节花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光友, 徐建民, 杜志鹄, 韩超, 吴世军, 李宝琦, 王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地点30个以尾叶桉为主要亲本的桉树家系进行1.5,2.5,3.5a的性状分析与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在家系、地点和家系×地点交互效应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可选择出生长优良的家系;不同地点生长量表现为:共和>石湾>凤安;3.5a时性状综合分析和评定表明:28,27,17号家系适应性广,具速生丰产性,可推广利用,13,8,6号是离子注入适应性广、丰产性强的家系,而2,18,30号家系丰产性和稳定性差,缺少利用价值;以3.5a单株材积为选择指标,3个地点突变株入选27株,突变率达到0.75%。
  • 杨雷, 杨莉, 李莉, 李海山, 郝保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弄清草莓的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以及营养成分的变化动态规律,本试验以达赛莱克特、石莓4号、石莓5号和石莓6号为试材,研究了草莓果实从谢花后3d到成熟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果实纵横径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直是平稳增长;不同品种果实重量和体积均在花后15d左右开始迅速膨大;含糖量在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白果期至成熟迅速增加;果实白果前可滴定酸呈增长趋势,白果期后开始下降;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至转红期达到最大,成熟时略有降低。
  • 苏岭, 李绍戊, 王荻, 刘红柏, 卢彤岩, 尹家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GenBank已公布的鲫鱼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和beta-actin mRNA序列,分别设计两对引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应激处理后不同恢复时期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中HSP7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诱导后肝脏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量呈现时间依赖性,存在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在诱导后1h即有所升高,在4h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至48h,表达量降至最初值。研究结果为鲫鱼HSP70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将HSP70用作鱼类生理状态的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 梁玉芹, 刘子会, 曹彩霞, 刘云, 郭秀林, 宋炳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津优3号、津优2号和bh-8三个黄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水分胁迫下三个黄瓜品种在初果期、盛果期、结果末期的理化性状变化及其与产量抗旱指数(DAI)的关系,结果发现:初果期抗旱指数高的津优3号经水分胁迫后表现为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高,且增加幅度大,丙二醛含量低,增加幅度小;抗旱指数低的hb-8初果期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增加幅度小或略有降低,丙二醛含量高,增加幅度大。盛果期,结果末期三个黄瓜品种各生理指标的变化与抗旱指数吻合较差。整个生育期内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均不明显。综合认为:初果期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黄瓜的抗旱性,因此可以作为黄瓜品种抗旱性的辅助鉴定指标。
  • 李源, 刘贵波, 高洪文, 孙桂枝, 王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以来自俄罗斯的48份苜蓿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在0.3%,0.4%,0.5%,0.6%NaCL胁迫下,通过测定不同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分析了不同NaCl浓度胁迫对苜蓿种质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引进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供试苜蓿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材料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试验共筛选出ZXY05P-776、ZXY05P-1026、ZXY05P-1091、ZXY05P-1104、ZXY05P-1040、ZXY05P-785、ZXY05P-809、ZXY05P-857、ZXY05P-820、ZXY05P-1115、ZXY05P-1140、ZXY05P-1232、ZXY05P-1215、ZXY07P-3537等15份耐盐性较强的种质。
  • 梁玉芹, 曹彩霞, 刘云, 宋炳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条件(0,-0.2,-0.3,-0.4MPa)对8份番茄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研究了番茄萌发期渗透胁迫对种子萌发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渗透溶液的浓度越高对种子萌发的胁迫程度越大,并且在-0.4MPa水势下,所有材料都不能发芽。在-0.2~-0.3MPa水势下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胚根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两种浓度下的萌发耐旱指数具有相关性(r=0.759*)。通过萌发期耐旱指数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聚类分析,认为选用-0.2~-0.3MPa的PEG6000溶液都可进行番茄萌发期耐旱性鉴定,并明确了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指标体系,为综合评价不同番茄品种萌发期耐旱性奠定了基础。
  • 韩金龙, 王同燕, 徐立华, 徐相波, 周柱华, 邱登林, 阴卫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不同浓度铅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玉米幼苗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含量随铅胁迫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铅胁迫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铅处理对糯玉米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高浓度铅处理对糯玉米幼苗生长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 徐成东, 浦雪梅, 李国树, 冯建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物检测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5%紫茎泽兰叶水提取液对玉米种子萌发率、鲜质量、胚根和胚芽长度及玉米幼苗的苗高、鲜质量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提取液浓度降至0.25%时,抑制作用基本消失。同时,本试验还研究了玉米叶中丙二醛含量与紫茎泽兰提取液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紫茎泽兰叶提取物浓度的升高,玉米叶内丙二醛含量也增加,二者呈线性关系。
  • 张欣, 张宝石, 赵明, 李连禄, 王美云, 张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在冀西北坝上高寒地区筛选出的不同多育性的玉米材料,研究了它们在坝上(春播)、河北香河(春播)、北京(夏播)和海南(秋播)等4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双穗性状以及其他性状的表现,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双穗性状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生态环境中,坝上的高寒生态条件对双穗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株高、穗位降低,茎粗增加,穗分化开始时的叶龄增加。因此推测坝上高寒地区温度低、太阳辐射强的生态条件延迟了生殖器官的发育,同时促进了营养器官的生长,使得孕穗阶段上部多个雌穗的分化进程比较接近,并最终导致双穗抽丝和成穗同步性的增强。
  • 许贤, 王贵启, 樊翠芹, 李秉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黄顶菊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为黄顶菊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非耕地上人工播种黄顶菊,对其出苗率、株高增长、叶片增长及单位面积黄顶菊鲜质量变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对黄顶菊出苗率与土壤温湿度关系进行了调查。采用丙酮直接浸提法测定了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黄顶菊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同时测定了黄顶菊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黄顶菊出苗高峰期发生在播种后8周,出苗率为74.67%,黄顶菊开始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10℃,最佳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达25℃,土壤湿度为25%~30%对黄顶菊出苗影响不大;黄顶菊株高和叶片数播种后前8周变化不大,播种后8~22周增长迅速,黄顶菊最终株高和叶龄分别为280cm和44叶;黄顶菊单位面积鲜质量变化为播种后8~22周鲜质量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增加2275g/周,到播种后22周黄顶菊鲜质量达到最大值26781g/m2。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392%,0.409%及0.508%。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3.6,37.5和41.5μmol/(m2·s)。黄顶菊在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式曲线变化,无光合"午休"现象,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11:00,且三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黄顶菊的光饱和点为1512μmol/(m2·s),光补偿点53.7μmol/(m2·s)。
  • 池云花, 王空军, 蒋高明, 吴秋平, 石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甜高粱中下部叶片对其糖产量的影响及其茎秆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以甜高粱丽欧为试验材料,采用所有叶片剪去一半,剪去上数1~5叶及剪去上数6~10叶3个处理方式,研究处理对茎秆糖产量及穗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减源处理使得光合产物的供应减少,这导致甜高粱茎秆生物量的显著下降,但是对穗干物质积累和茎秆糖含量没有影响。减源处理导致茎秆可溶性糖产量的下降是由于茎秆生物量的下降而引起。各种剪叶处理都对茎秆糖产量有显著影响,并且剪中下部叶片的影响稍大于剪上部叶片,所以,对甜高粱来说,中下部叶片同样重要。穗至少在建成之后相对于茎秆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培育直立型叶片,改善中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减小穗部是提高产量的可选途径。
  • 胡能兵, 隋益虎, 张子学, 何克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浓毛型辣椒9024为试材,研究其茸毛性状的分布规律;同时,比较了辣椒9024与茄科其他6种作物的光合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辣椒9024发育的不同时期,各时期的第1片真叶叶片正面、背面、叶柄及茎段的茸毛密度差异明显,以一叶一心期的茸毛密度最大;在七叶期,不同真叶、叶柄及相邻茎段的茸毛随着真叶离生长点越近,密度越大;在不同的光强下,辣椒9024的净光合速率低于茄子,但显著高于其余4种辣椒,其最大值为21.2μmol/(m2·s),表明其既耐弱光,又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在育种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 姚艳荣, 贾秀领, 马瑞昆, 贾银锁, 张丽华, 董志强, 申海平, 郭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玉米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法鉴定苗期抗旱性的试验设计。采用双重随机区组单株设计法鉴定了32个玉米品种的苗期抗旱性,结果表明,本设计使不同鉴定品种在干旱-复水过程中所处的局部微环境内土壤水分含量均匀一致,提高了鉴定结果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鉴定结果重复性好。同时,一次干旱-复水与两次干旱-复水的幼苗存活率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采用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鉴定玉米苗期抗旱性的一种新型设计-双重随机区组单株设计,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规程。提出采用一次干旱复水存活率鉴定玉米苗期抗旱性更加实用高效。
  • 刘丽英, 戴茂华, 吴振良, 岳海旺, 郭秀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北省当年棉花区试对照品种DP99B为对照,在足水和干旱两种条件下对衡科棉369抗旱性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衡科棉369离体叶片失水速率较低,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含水量的变化较小。脯氨酸增加较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增加较多。说明衡科棉369比对照DP99B抗旱性强。
  • 高华, 鲁玉妙, 王雷存, 万怡震, 赵政阳, 胡艳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早熟苹果新品种秦阳为试材,研究了秦阳苹果采后室温贮藏与低温冷藏中果实的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失水率及果实内在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0~1℃冷藏能明显降低呼吸速率,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显著抑制了果实的乙烯释放,室温贮藏乙烯最高峰值是0~1℃冷藏的1.72倍。0~1℃冷藏42d后,秦阳苹果较新鲜,较室温贮藏果肉硬度高出26.4%,总酸高0.31%。
  • 孙书娈, 陈秀敏, 乔文臣, 孟祥海, 魏建伟, 李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冬小麦品种衡观35灌浆期粒重干物质积累研究,初步发现该品种灌浆前期灌浆速率略低于对照,灌浆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明显比对照增长量多,且增长率快。整个灌浆期,平均日增量比对照高0.007g,相对增长率高18.92%。灌浆特点是灌浆前、中期旗叶比对照贡献率大,后期贡献率小,5月30日后的灌浆中后期旗叶贡献率明显比对照低;倒二叶在灌浆中、后期比对照贡献率大,前期与对照接近。除旗叶外,该品种倒二叶不仅灌浆前、中期起很大作用,在灌浆中、后期,对照倒二叶失去功能时,该品种倒二叶功能仍然很强,贡献率达23%。
  • 徐燕, 王永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油青60天为供试材料研究苗期不同水分处理对菜心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菜心土壤水分胁迫研究和提高菜心的抗旱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处理的第0~8天,各处理间菜心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含量并无显著变化;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相对含水量迅速下降,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处理第14天时,完全不浇水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与对照相比达显著水平;脯氨酸含量急剧增加,比对照增加了6.24倍,而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4.4%和49.6%。
  • 白志英, 李存东, 郑金风, 毕常锐, 唐光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增大,群体光合势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单株干物质积累则呈现降低趋势;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玉米群体和个体的产量性状相对较为协调的种植密度为:先玉335为7.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
  • 程金波, 王加启, 李珊珊, 甄云鹏, 刘光磊, 卜登攀, 刘开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功能乳制品的加工失活是目前乳制品工业中的重要难题。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热处理方式对于乳中活性物质免疫球蛋白(IgG)和乳铁蛋白(Lf)的影响。本研究参照目前乳品工业中常用的热处理方式,共选用12种温度和时间组合。结果表明,乳品加工过程中的均质化处理提高了乳中IgG以及Lf的活性;不同的温度与时间的热处理方式组合可以显著的影响乳中IgG和Lf的活性;综合考虑乳中IgG和Lf活性变化,本研究表明70~75℃,15s的加工工艺适合于这两种功能性蛋白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 李秋菊, 邓立康, 李超, 张军民, 赵青余, 王志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源DDGS的鸡代谢能,为DDGS鸡营养价值评定提供依据。试验选用45只(2.6±0.2)kg的健康成年海兰褐蛋种公鸡,采用2×9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随机分为9组,进行2期代谢试验,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用绝食法测定了我国8个不同来源DDGS(A~H)的代谢能。结果表明:DDGS的鸡AME范围为8.06~11.03MJ/kg,DDGS的总能、粗蛋白、粗脂肪和鸡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与鸡TME呈高度相关。试验表明,同一厂家不同批次DDGS的鸡能量利用率变异性小于不同来源的DDGS;可通过测定DDGS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初步估测其鸡TME。
  • 颜志辉, 王加启, 王萌, 卜登攀, 魏宏阳, 周凌云, 周振峰, 孙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血液氨基酸及生化指标的层面分析日粮添加DDGS对奶牛机体代谢的影响,从而为DDGS在奶牛上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试验选取48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DIM(99±58.6)d),按照产奶量、胎次、泌乳日龄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玉米豆粕日粮(Ctrl)、13.3%的DDGS(DDGS1)、25.1%的DDGS(DDGS2)和34.1%的DDGS(DDGS3),每组12头。在试验第1,4,7周采集尾动脉血样,测定氨基酸组成和生化指标,如血糖、血尿氮、非酯化脂肪酸、胰岛素、谷氨酸脱氢酶等。随着日粮中DDGS比例的增加,血浆亮氨酸含量显著升高,赖氨酸有下降的趋势,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尿氮的含量显著降低(P <;0.01),非酯化脂肪酸、谷氨酸脱氢酶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然而未达到显著水平;DDGS的添加引起谷丙转氨酶的显著降低,DDGS1、DDGS2和DDGS3均低于Ctrl组(P<0.05),其他血液指标在血清中的含量均无差异(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DDGS未对奶牛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然而考虑到DDGS氨基酸组成相对单一,适宜的添加量约25%。
  • 吴丹, 贾连平, 陈冠军, 王修启, 赵青余, 张军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使用DDGS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0头体重约60kg的杜×长×大三元杂肥育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I组、II组、III组DDGS使用量分别8%,16%,24%,试验IV组添加24%DDGS+复合酶(添加量:160mg/kg),进行为期45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分别降低7.44%,13.69%,28.04%和19.76%,其中试验II、III和IV组差异显著(P <0.05);各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降低3.53%,6.01%,15.90%和8.48%,其中试验III和IV组差异显著(P <0.05);各试验组料重比分别提高4.14%,8.88%,17.76%和13.61%,其中试验III和IV组差异显著(P <0.05)。45d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磷、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中DDGS使用量为8%和16%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 马少康,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杨桂霞, 徐凤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和化学调控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化控处理对籽粒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与180kg/hm2的施氮量相比,施氮270kg/hm2显著提高了清蛋白、干湿面筋含量以及面粉吸水率,但增氮肥不利于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起身期喷施麦巨金对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有明显的正调节效应,其中对清蛋白、干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喷施乙膦水剂有利于粉质参数的改善;喷施多聚氨基酸钾盐对沉降值和吸水率有一定的正调节效应。
  • 唐玉霞, 王慧敏, 刘巧玲, 吕英华, 孟春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河北省麦田土壤全硒含量为0.061~0.584mg/kg,平均值0.341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值。河北省麦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为4.93~83.88μg/kg,平均值为31.51μg/kg。河北麦省田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存在,占土壤全硒含量的42.25%~58.46%,其次为残渣态硒,占28.28%~40.99%,其余形态之和占12.26%~17.36%,而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仅占8.12%~10.37%。河北麦省田土壤硒的平均有效度为9.69%。麦田土壤有效硒与土壤全硒、土壤有机质、土壤pH及土壤阳离子代换量(CEC)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效硒的含量。
  • 唐玉霞, 王慧敏, 吕英华, 刘巧玲, 杨军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硒素吸收累积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小麦抽穗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叶面喷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对硒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最大,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进行叶面喷硒(0~100mg/L)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的含硒量,且小麦籽粒含硒量随着喷硒浓度的增大而提高,喷硒效果以灌浆初期最好,其次是抽穗期,灌浆中期效果较差。因此,建议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初期进行叶面喷硒,喷硒浓度以40mg/L为宜,每公顷用液量750kg。
  • 杨云马, 贾树龙, 孟春香, 孙颜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氮、磷、钾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免耕覆盖与常规耕作相比显著降低了小麦秸秆和籽粒产量。氮、磷利用率分别降低了8.19和0.64个百分点,钾素利用率提高了3.05个百分点。氮磷钾平衡施用,两种耕作方式下的小麦养分利用率均能提高。免耕覆盖处理小麦秸秆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钾素尤为明显。
  • 黄立梅, 黄绍文, 刘双全, 周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规模经营的黑龙江江川农场76.5hm2水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高效平衡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试区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N、P、K和Zn,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三种网格(50m×50m、100m×100m和150m×150m)取样尺度下试区9个水稻田块间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总体上均显著,但同一田块三种网格取样尺度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三种网格取样尺度的同一土壤速效养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空间相似性。表明按150m×150m网格进行土壤取样,能对规模经营稻田不同田块土壤主要养分状况进行正确评价;对规模经营的江川农场试区稻田可按田块(6.3~12.9hm2/田块)为管理单元进行土壤养分分区管理。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作物优质高产推荐施肥咨询服务系统,形成了试区水稻高效分区平衡施肥技术。该技术增产4.3%~11.2%,增收779~1532元/hm2
  • 邢素丽, 刘孟朝, 徐明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秸秆还田;④NPK化肥+秸秆还田;⑤NPK化肥+有机肥。结果表明,NPK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其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于对照,不同肥力地块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因此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全P、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小麦产量并提高其增产稳定性。
  • 于阁杰, 石元亮, 古慧娟, 王婷婷, 魏占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以DMP(3,5-二甲基吡唑)为参比对象,研究了新型吡唑类硝化抑制剂CMP(1-甲氨甲酰-3-甲基吡唑)对尿素氮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MP能强烈地抑制铵的氧化,抑制效果随着CMP用量增加而增强。0.03%尿素添加量的CMP在前40d的抑制效果好于0.1%尿素添加量的DMP处理;但在第60天硝态氮超过了CK,失去抑制效果;同时硝态氮的浓度也超过了铵态氮的浓度,表观硝化率为52.6%;而0.1%尿素添加量的CMP能显著提高土壤中铵态氮浓度,降低硝态氮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表观硝化率最高为32.6%。
  • 陈志强, 李絮花, 赵庚星, 朱希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32个有代表性果园苹果花矿质营养分析,采用平衡指数法对山东栖霞市红富士苹果进行了花样营养诊断。结果表明:红富士苹果花样N、P、K、Ca、Mg、B、Fe、Mn、Cu、Zn的适宜含量分别为(28.79±4.65)g/kg,(5.11±0.74)g/kg,(16.24±1.02)g/kg,(84.01±20.68)mg/kg,(43.54±9.46)mg/kg,(94.13±12.27)mg/kg,(109.08±38.9)mg/kg,(60.25±16.7)mg/kg,(10.09±3.15)mg/kg,(28.31±5.06)mg/kg;各营养元素的变幅表现为:Fe>Cu>Mn>Ca>Mg>Zn>N>P>B>K;花样各营养元素之间存在着增效或拮抗效应;对Fe、Mn、Cu元素需求强度较大的果园分别占供试果园的53.1%,46.9%,37.5%;所有营养元素基本都有处于正常值区和高值区,在其他区域分布较少,K则全部处于正常值区。
  • 杨艳华, 张亚东, 朱镇, 陈涛, 赵庆勇, 周丽慧, 王才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钾肥对南粳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氮、钾肥施用量为变量因子,南粳44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就品质而言,氮、钾肥显著影响南粳44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其中较高的施氮量显著降低稻米的食味值,而一定的钾肥施用量则相应提高稻米的食味值。模型解析表明:氮、钾肥对南粳44的产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氮肥对南粳44产量的影响大于钾肥;氮肥、钾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氮(尿素)和钾(氯化钾)施用量分别小于750kg/hm2和366kg/hm2时,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经计算机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南粳44产量超过9289.5kg/hm2的施肥量为尿素:325.5~750kg/hm2,氯化钾:228~366kg/hm2
  • 张玉凤, 董亮, 李彦, 张英鹏, 孙明, 杨力, 于淑芳, 陈广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合大葱生长的控释BB肥,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控释BB肥对章丘大葱缓苗越夏期(8-9月)、旺盛生长期(9-10月)、假茎充实期(10-11月)和收获期(11月16日)鲜质量、株高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养分含量为14-9-18的控释BB肥处理的大葱鲜质量升高2.6%~58.9%,株高(10、11月份)增加6.9%~8.4%,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0.58~8.18、0.46~8.25、0.57~7.77个百分点。在本试验条件下,控释BB肥II为最佳施肥处理。建议将控释BB肥II在土壤中80d以后的氮素释放量增加,钾素释放时间提前10~20d。
  • 张银燕, 高丽红, 周文萍, 李志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三叶草作为有机栽培中肥料来源,研究间作三叶草对大田甜玉米产量品质,植株全氮和土壤矿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甜玉米与三叶草间作可提高甜玉米产量,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降低了亚硝酸盐含量和土壤中矿质氮含量,但提高了硝态氮含量,降低了Vc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间作三叶草提高甜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的投入,降低环境风险。
  • 刘武仁,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氮素水平影响玉米的产量和生理特性,合理施用氮素与获得较高产量和改善生理性状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从玉米植株形态、干物质积累、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叶片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等方面阐述氮素水平对玉米产量生理的影响。
  • 廖智毅, 王敏, 朱珏, 易爱军, 谭支良, 王克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喀斯特地区人工牧草生物多样性对牧草生产力、营养成分和氮循环的影响,并通过多样性效应(选择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揭示其内在机制。试验选择常见的6种牧草品种,采用随机牧草品种组合和区组试验设计,构建了不同多样性梯度的试验群落。测定指标包括:牧草生产力、营养价值、土壤氮和多样性效应。结果表明:牧草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牧草生产力,对营养价值也有显著影响。生物多样性增强了土壤-植被氮循环,体现为牧草蛋白质产量、土壤总氮和有效氮增多。选择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共同作用于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而选择效应是主体。选择效应有利于某些高产牧草如宽叶雀稗生长,对牧草生产力、营养价值及氮循环有较大影响。
  • 董明, 王冬梅, 王晓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金属矿藏的大量开采,重金属污染问题愈加严重。重金属的大量排放不但对大气、水、土壤环境等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进入环境的重金属将参与食物链循环并最终在生物体内积累,不但破坏了生物体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而且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迄今,人类已采取了多种方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菌根技术因其特有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总结了菌根菌对植物抵御重金属污染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菌根菌对植物抗重金属胁迫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菌根菌对植物抗重金属毒害能力的研究。
  • 秦文利, 刘忠宽, 刘振宇, 智健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7个浓度水平的咸水灌溉盆栽试验,研究了咸水灌溉对紫花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加大,分枝期、现蕾期、初花期的株高均呈下降的趋势。随株龄的增长,紫花苜蓿对咸水灌溉的耐受力增强。在初花期,高盐分含量的咸水灌溉对紫花苜蓿茎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显著,而低盐分含量的咸水对其也有抑制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过高盐分含量的咸水灌溉将增大紫花苜蓿的茎叶比,降低紫花苜蓿的品质。低盐分含量的咸水对紫花苜蓿的再生速度虽有抑制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
  • 杨舟, 王修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mTOR通路及其相关联途径上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eIF4E、与能量代谢有关的PPARGC-1、与血管形成有关的VEGFA、与细胞增殖有关的C-Jun4个基因在不同品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丰度,选用上市体重的长白猪、地方猪种蓝塘猪和大花白猪各8头作为动物模型,以管家基因GAPDH作为内标,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比较这些品种猪的背最长肌中目的基因mRNA表达丰度。结果表明:大花白猪背肌eIF4E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塘猪和长白猪(P<0.05),其在蓝塘猪背肌的表达量高于长白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蓝塘猪背肌PPARGC-1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花白猪(P<0.05),与长白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长白猪与大花白猪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VEGFAC-Jun mRNA在蓝塘、长白、大花白猪背肌中的表达没有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eIF4EPPARGC1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不同猪品种间肌肉性状和肉质差异密切相关。
  • 邹立宏, 翟含流, 武现军, 李玉荣, 霍书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四川某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胚矮小化试验、鸡新城疫干扰试验、RT-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C0911株。
  • 程芳艳, 李春光, 孟昭河, 刘华招, 刘永巍, 孟巧霞, 张景龙, 宋冬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第一大病害。Pi-b基因在我国很多稻区都表现出广谱抗病性并得到了应用。然而该基因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及应用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源于Pi-b基因本身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混合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抗病鉴定,检测和分析了来自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36份水稻品种Pi-b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垦稻06-193、垦稻06-774、垦稻19、垦稻13这4份材料含有Pi-b基因。该结论有助于含有Pi-b基因的品种合理布局及利用,为进一步进行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打下了基础。
  • 张峰, 吴占军, 张新同, 王昆, 王学清, 马书林, 刘小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24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全混和日粮饲喂,自由采食,分别饲喂含0,100,150,200mg/kg的二氢呲啶日粮20d,研究二氢吡啶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及体温、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二氢吡啶日粮可以使奶牛产奶量提高17.5%~28.3%,延缓奶牛产奶后期产奶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 >0.05)。与对照组相比,含二氢吡啶日粮对奶牛的体温、呼吸影响不显著(P >0.05),但添加二氢吡啶日粮有降低奶牛呼吸频率的趋势。
  • 王伟娟, 鹿秀云, 李宝庆, 郭庆港, 李社增, 马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河北省22个主要产棉县市分离纯化得到67个棉花立枯病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试验表明,其中的62个菌株属于2个菌丝融合群,即AG-4和AG-2,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1.04%和1.50%;另有5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7.46%,表明河北省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AG-4融合群。通过选用麦芽蛋白胨(MPDA)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将AG-4融合群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即AG-4-A、AG-4-B、AG-4-C、AG-4-D、AG-4-E和AG-4-F,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9.02%,6.56%,9.84%,1.64%,21.31%,1.64%。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丝融合群及其各营养亲和群致病力不同,以AG-4-A对棉苗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AG-2,均导致棉苗死亡;AG-4-E和AG-4-F虽然致病,但并不致死棉苗,各群相对致病力强弱顺序依次为:AG-4-A>AG-2>AG-4-B>AG-4-C>非融合类>AG-4-D>AG-4-E>AG-4-F。
  • 齐永志, 张小风, 王文桥, 赵卫松, 马志强, 韩秀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离体试验测定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毒力发现,在烯酰吗啉与百菌清11个不同复配组合中,最佳配比为1∶11,其对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4,2.37,1.8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以1∶9和11∶1复配时,分别对抑制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59,1.50;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了烯酰吗啉与百菌清的两种复配组合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和持效期。复配比例为11∶1时,10,5,1mg/L3个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剂处理,并且在用药后第14天时,10mg/L相对防效依旧高达67.50%,用药间隔期可达14d;复配比例为1∶11时,10mg/L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烯酰吗啉相同浓度处理,持效期也延长2~3d;与百菌清相同浓度相比,其预防效果也相对较高。
  • 郭宝生, 刘素恩, 张建宏, 崔瑞敏, 王兆晓, 刘存敬, 耿军义, 张香云, 王凯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抗除草剂2,4-D的亲本与不抗除草剂的品系配制组合,对亲本、F1和F2植株进行抗性鉴定、调查、统计,进行棉花抗除草剂2,4-D性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棉花除草剂2,4-D抗性性状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该抗除草剂性状属于质量性状遗传,便于在棉花育种中利用,抗性水平较高,能达到800mg/kg以上水平。抗除草剂性状可以在棉花常规育种和杂交种生产利用中发挥作用。
  • 王秀芳, 任广伟, 周显升, 王新伟, 陈丹, 李世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低温处理方法,对不同虫态烟草甲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各虫态烟草甲耐低温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是:幼虫、成虫、卵。-20℃处理,各虫态烟草甲死亡率都为100%;-10℃低温条件下,处理1h以上,烟草甲卵和成虫全部死亡,处理72h以上,烟草甲幼虫全部死亡;5℃处理72h以上,烟草甲卵不再孵化,5℃处理20d不能使烟草甲幼虫和成虫完全致死,但影响幼虫化蛹和成虫产卵。各温度处理中烟草甲幼虫最终羽化率为0,成虫单雌产卵量为0。0℃,5℃卵最高孵化率均为41.67%。对照中幼虫最终羽化率为77%、卵最终孵化率为52%。
  • 李辉, 刘聚祥, 刘静, 王建平, 李宏娟, 许亚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抗猪附红细胞体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拟建立小鼠最优感染模型及应用其进行药物敏感性研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法,通过对感染率、菌血症峰期及临床症状考察,确定最佳感染方法、感染途径和接种剂量。而后应用感染模型对土霉素、四环素、贝尼尔、青蒿素、咪唑苯脲等10种抗生素和抗原虫药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以0.1mL剂量尾静脉接种猪EH提纯液,能够使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昆明小鼠在3d时达到菌血症峰期。药物敏感性测试反映贝尼尔、咪唑苯脲和青蒿素对猪附红细胞体作用最强。因此,用此模型可进行体内抗猪附红细胞体药物的高通量筛选。
  • 史胜青, 雷静品, 胡永建, 李良俊, 邬江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今后VOCs在林木抗虫新品种的选育、抗虫机理及森林生态恢复等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综述了树木VOCs释放的主要类型及VOCs对植食性昆虫的作用。树木挥发物(VOCs)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具有昆虫定位和自身防御双重作用,主要包括异戊二烯、单萜烯、其他活性物质等,其释放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VOCs对植食性昆虫具有吸引、趋避以及吸引天敌等方面作用;特异性VOCs的鉴定与分离比较困难,还需从分子水平发掘树木VOCs中具有防御作用的关键组分。通过VOCs这个桥梁,对新的预防和控制虫害方法以及抗虫树种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王安平, 吕云峰, 张军民, 赵青余, 王加启, 田科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调查研究我国不同产地的棉粕和棉籽蛋白的营养成分和棉酚含量。采集全国不同主产区的5个棉粕样品和5个棉籽蛋白样品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和棉酚含量。结果表明,棉粕的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39.28%,0.28%,21.60%,棉籽蛋白的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51.96%,0.75%,13.29%,其中,在棉粕和棉籽蛋白所有营养成分中粗脂肪和钙两项变异系数最大,粗蛋白变异系数最小。棉粕和棉籽蛋白的游离棉酚含量分别为1021.14mg/kg和687.75mg/kg。不同主产区棉粕和棉籽蛋白的粗蛋白含量稳定,而粗脂肪和钙含量差异较大;棉粕游离棉酚含量较高。
  • 王国良, 李顺, 贾春林, 盛亦兵, 何峰, 李向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微生物添加剂对苜蓿青贮效果的影响,以发酵活干菌和乳酸菌两种微生物复合添加剂为材料,分别设置三种不同添加浓度和对照,添加到袋装苜蓿青贮中,分别在青贮第4,8,16,30,60天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微生物复合添加剂均可以改善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青贮pH显著下降,抑制氨态氮含量的增加,但对干物质含量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通过综合分析,本试验认为在苜蓿青贮中添加发酵活干菌复合添加剂2g/t或乳酸菌复合添加剂1g/t效果较好。
  • 董晓霞, 刘兆辉, 王梅, 王学君, 郑东峰, 孙泽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露天栽培条件下,研究套种翻压不同绿肥对番茄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通过套种小油菜、芥菜疙瘩、香菜、水萝卜、花椰菜5种蔬菜做绿肥翻压,统计分析了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产量和耕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不套种相比,套种翻压小油菜效果最好,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产量增加21.98%;其次是套种翻压水萝卜,番茄青枯病发病率降低,产量增加19.58%;套种翻压芥菜疙瘩显著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但对番茄的产量影响不大。绿肥均能明显增加耕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细菌数量呈现小幅增加趋势。因此,套种翻压小油菜和水萝卜能够降低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
  • 王士强, 顾春梅, 赵海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机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并且降解酶机制进行作用的报道很多,然而,木质纤维素天然结构复杂,其生物降解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酶学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研究工作者提出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方法,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们探索出了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方法和筛选培养基,为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提供了捷径,加快了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工作的步伐。从生物降解机理和降解菌筛选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 浑之英, 袁立兵, 苏增朝, 王紫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的发生情况,2008-2009年在白洋淀的6个乡(镇),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种类及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白洋淀芦苇田常见杂草29科103种。相对多度在10%以上的有十种杂草,它们是狗尾草、野大豆、大狼把草、葎草、盒子草、牛鞭草、虉草、荠菜、犁头草和水蓼。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群落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不同区域优势杂草种类差异很大;牛鞭草、虉草、萝藦、大刺菜、白茅等多年生杂草种类多;盒子草、葎草、野大豆、萝藦、打碗花等藤本类杂草为害严重;虉草、大狼把草等新的苇田杂草增多并且为害严重。
  • 王日明, 王利民, 王四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元分类法,对从日本引进的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um)28个品种建立形态学分类系统。结果表明,引进的大花蕙兰可分为两系(直立花葶系、下垂花葶系),五组(红色组、橙色组、黄色组、绿色组、白色组),三类(大花类、中花类、小花类),两型(圆唇型、尖唇型)。对17个大花蕙兰品种的41个性状指标进行数量聚类分析,表明花径和花色可分别作为一级、二级分类选择。二元分类和数量分类为大花蕙兰品种的引进和利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和依据。
  • 何结望, 王满, 谢豪, 吴风光, 闫铁军, 毛福利, 许自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打叶复烤片烟结构的稳定性,选取全国20家打叶复烤企业的成品片烟样品共295份,运用灰色统计法研究了片烟样品的11项结构指标,结果表明:中片率和小片率最易偏离指标要求,属不稳定指标;含末率、粗梗率、>12.7mm叶片率、>6.35mm叶片率和>3.18mm叶片率稍易偏离指标要求,属稍稳定指标;含水率、大片率、碎片率和叶含梗率不易偏离指标要求,属稳定的指标。运用方差分析对统计系数进行检测,验证了指标值域选择的合理性。打叶复烤企业和卷烟工业企业在进行过程稳定控制和打叶质量评价时要及时提高中片率,降低小片率,兼顾稍稳定指标,保持稳定的指标。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