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景云,胡建军.烟叶化学成分一品质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烟草科技,2003(10):31-34.
[2] 杜文,苏庆德,谭新良,等.用烟叶化学成分进行烟叶质量评价[J].中国烟草学报,2007,13(3):25-31.
[3] 李东亮.基于化学成分的烟草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2009.
[4] 李东亮,许自成.烤烟化学成分指标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4):411-414.
[5] 李东亮,许自成,胡军,等.基于灰色统计的烤烟化学成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351-355.
[6] 罗海燕,方文青,董海云,等.叶中含梗率与相关打叶质量指标的关系[J].烟草科技,2005(7):11-13.
[7] 李跃锋,姜焕元,刘志平,等.烟叶温度和含水率与打叶质量的关系[J].烟草科技,2005(2):5-6.
[8] 李兴波,姚光明,邢优诚,等.制丝过程中筛净率对烟叶造碎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0(3):12-14.
[9] 邓斌,范梅,刘洪.SPC技术在烟叶打叶复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6(6):96-98,10l.
[10] 向虎,李绍臣,刘戈弋,等.叶片复烤工艺参数优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烟草科学研究,2007(3).
[11] CN 201142927,烟叶均匀混合柜[S].
[12] CN 1959571A,卷烟卷制质量稳定性检测方法[S].
[13] 石怀彬,甘学文,陈晶波,等.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方法定量描述卷烟内在质量稳定性的初步探索[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4] 甘学文,惠康进,郝喜良,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卷烟质量稳定性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工业专业委员会工艺学组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5]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33-85.
[16] 雷铁栓,郭瑞林,王新海.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7] 金升灿.灰色统计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48-49.
[18] 徐建中,任嘉嵩.基于灰色统计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重要影响因子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8):149-152.
[19] 刘喜华,仲红,沙新华.基于灰色统计模型的试题内容效度测量方法研究[J] 2008,38(8):16-24.
[20] 胡清源,刘彤,崔文品,等.YT/C 136-1998 打叶烟叶叶中含梗率的测定[S].
[21] 周尚勇,李晓红,冯茜,等.YT/C 146-2001 打叶烟叶质量检验[S].
[22] 周尚勇,王彦亭,李晓红,等.YT/C 147-2001 打叶烟叶质量检验[S].
[23] 唐其环.灰色聚类灰类白化函数确定方法的探讨[J].四川兵工学报,1996,17(4):4-6.
[24] 雷铁栓,张国彦,路水先.农业预测与决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83-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