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24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9-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温立斌, 何孔旺, 杨汉春, 郭容利, 钟书霖, 周俊明, 陈梦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感染对猪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2头30日龄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头。在猪感染P1后第3,8,17,24,31和40天,采用血常规和单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含量,通过WST法对其增殖活性进行检测。P1感染组的T淋巴细胞数量(绝对数和相对数)整体趋势低于对照组,而两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没有显著差别。P1感染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温立斌,何孔旺,杨汉春,郭容利,李成仁,卢维彩,贾付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GenBank登录的猪Th1型细胞因子(IL-2、IL-12、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技术从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和克隆了上述因子的101bp核苷酸片段。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作为标准模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了它们各自的标准曲线及直线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线性关系好,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高等特点,为猪体内IL-2、IL-12I、FN-γ、IL-4、IL-6和IL-10的mRNA水平的定量检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 王辉,张秀清,胡玉红,刘敬兰,孙君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SMART技术成功构建了阔褶水蛙(Hylaranalatouchii)皮肤组织全长cDNA文库,用来筛选抗菌肽及其他功能性基因。经鉴定,原始文库滴度为9.7×106cfu/mL,重组率达到91%,插入片段大小在0.3~1.5kb范围内,文库扩增后的滴度为1.9×109cfu/mL,说明所构建文库质量较高。通过该文库成功筛选出2个抗菌肽cDNA序列,此序列属于brevinin-2家族,因此命名为brevinin-2LT1和brevinin-2LT2。
  • 张冬杰, 刘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分析了在体外培养的猪成纤维细胞内分别添加终浓度为0.5,5,10,30μg/μL的维生素A后,分别作用12,24,48和72 h后,视黄酸受体γ基因(RARγ)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分别作用24和72 h后,会出现抑制RARγ基因表达的现象。
  • 赵继荣, 雒淑珍, 张增艳, 刘红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cDNA-AFLP是一种新的mRNA指纹图谱技术,具有重现性高、准确、可靠的特点,可对生物体转录组进行全面分析,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特性研究、植物遗传标记分析和分离植物基因等方面。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本研究就cDNA-AFLP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在植物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 贺建华, 李文利, 魏立君, 夏秀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eptide,Aβ)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关键靶标之一。本试验利用重叠PCR技术获得2Aβ串联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DST(含双35S启动子和TEV增强子)中。用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烟草,筛选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植株。PCR和RT-PCR检测结果证实2Aβ基因已经整合进烟草基因组中并进行了转录。
  • 吕蔚, 李潭清, 韩新影, 康亚男, 杨润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纯化的猪伪狂犬病病毒闽A株(PRV-FA)免疫Balb/c鼠,取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伪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G9E9和4H9C9。这2株杂交瘤细胞株细胞培养上清和小鼠腹水效价(ELISA)分别为1∶6400、1∶12800及1∶12800、1∶25600。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各株单抗均不与猪瘟病毒、乙脑病毒、猪呼吸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等发生交叉反应,这2株抗PRV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为进一步建立准确快速的抗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 刘志文, 韩旭, 王英, 傅廷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一个略作修改的轮回选择育种计划结合起来,目的将来自一个春性、稳定和纯黄DH品系No.2127-17的黄籽基因转育到一个半冬性的波里马恢复系恢5148-2中,以选育黄籽波里马恢复系。在本育种计划中,首先应用142条RAPD引物扫描12个优良的黄籽DH系,获得2个与恢5148-2背景恢复率最高的DH系。此后应用显性SCAR标记SCS1130和共显性标记SCA1分别分析BC1F1和BC2F1分离群体,选择黄籽的单株。为了更快的将所选单株的遗传背景恢复到恢5148-2,在BC1F1和BC2F1分离群体中分别应用88条RAPD和60对AFLP引物进行遗传背景分析,为了节约成本和简化分析,应用两步法进行此分析,逐步缩小分析群体样本,每次选择与恢5148-2遗传距离最小的3个单株作进一步的分析。最终,经共显性标记SCA1分析,从9个纯合黄籽单株中选择5株优良的恢复系作下一步分析,背景分析表明它们与恢5148-2的遗传距离小,为0.0157~0.0364,遗传背景得到较好的恢复。
  • 程敦公, 李豪圣, 肖永贵, 宋健民, 刘爱峰, 刘建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404份高代品系(试验Ⅰ)和175份山东省主栽品种及高代品系(试验Ⅱ),研究了1BL/1RS易位对小麦揉面参数的影响,探讨利用揉面特性鉴定1BL/1RS易位系的方法。结果表明,1BL/1RS易位导致小麦的揉面特性显著变劣,1BL/1RS易位系的揉面时间、峰值带宽及峰后1 min带宽显著低于非1BL/1RS易位系,而衰落角和带宽比(峰值带宽/峰后1 min带宽)显著高于非1BL/1RS易位系。易位系的揉面谱带的主要特征为峰后1 min谱带急剧衰落并变窄,带宽比显著增大。带宽比1.6可作为判断易位系的有效指标,即大于或等于1.6为1BL/1RS易位系,小于1.6为非1BL/1RS易位系,准确率达85.2%(试验Ⅰ)和96.8%(试验Ⅱ)。因此,揉面图谱可作为快速有效鉴别1BL/1RS易位系的新方法。
  • 籍贵苏, 杜瑞恒, 李素英, 吕芃, 侯升林, 李志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3对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和杂交组合130B×1141B的F2群体,研究了高粱茎秆含糖量在灌浆期间的积累变化规律,估算了遗传相关参数。结果认为,不同不育系之间,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茎秆糖分积累有所不同。育性不稳、自交结实率较高的不育系与保持系一样,在灌浆中期茎秆含糖量较低,随后含糖量又有回升,而正常不育系茎秆的含糖量在此期间保持较高的水平。灌浆后期少数不育系和多数保持系的茎秆含糖量较低。用F2群体进行的遗传分析表明,高粱茎秆中的含糖量和茎汁液含量遗传均符合一对主基因加显模型,其显性效应为负向。两者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7%和55.83%。据此,提出了在高含糖量育种上,选择籽粒成熟期茎秆含糖量高的材料,以及在杂交高代材料中对含糖量进行选择容易得到预期效果。
  • 王金彦, 潘丽娟, 杨庆利, 禹山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花生53177条EST序列以及本实验室创造的花生栽培品种E12(Arachis hypogaeaL.)所构建的Unigene文库中的4074条EST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前期处理(去除冗余序列,对含有重叠区域的EST序列进行拼接),总共获得非冗余且拼接较长的序列11260条。通过软件分析发现两个EST库中共包含有1323个SSR位点,主要是2个和3个核苷酸重复,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的4核苷酸重复以及复合重复。这些EST-SSR平均长度为18.88 bp,平均每8.5条EST序列就包含有一个SSR位点。其中AG/TC、CTT/GAA重复出现的频率最大,分别占到2个核苷酸重复和3个核苷酸重复的39.3%和22.6%。
  • 曲瑞芳, 梁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个番茄自交系为材料,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配合力及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和估算。试验表明:番茄红素的一般配合力为-0.608~0.734,特殊配合力为-0.302~1.208;番茄红素的广义遗传力为57.35%,狭义遗传力为46.36%,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所以在育种中采用系谱选择以提高和固定高番茄红素性状是有效的,有性杂交育种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 李杏普, 兰素缺, 张业伦, 张京惠, 冯延茹, 刘书娥, Gale M D, Worland T J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对地上部生物产量较Rht10和Rht12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生长发育较早,较接近目前推广种的生育时期,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但由于节间缩短太多,造成地上部生物产量明显降低,使籽粒形成时提供营养的"源"太少,不利于高产。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生物产量亦太低、成熟太晚和对环境条件的不适应,影响籽粒产量的提高,在以降秆为主要目标的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
  • 郭丽, 谷俊涛, 龙素霞, 郭程瑾, 肖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成熟胚为转化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建立了小麦的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建立的小麦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体系,在选择压下由侵染的小麦成熟胚中,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频率为57.50%,愈伤组织分化频率为8.58%,植株分化比例为0.83%。对再生植株中报告基因Gus的PCR检测结果表明,供试3株小麦的PCR均为阳性。与未进行遗传转化的对照植株相比,再生植株的Gus活性明显提高。表明再生的供试植株均为转基因植株。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为今后小麦的高频转基因系的获得提供了参考依据。
  • 杨延兵, 于金友, 张华文, 秦岭, 王海莲, 管延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种质资源耐贮性及贮存高粱种子生活力和籽粒性状相关性,对1995年贮存的249份高粱种质发芽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过10年,贮存于短期库的高粱种质有205份发芽率低于50%,占82.3%;发芽率在50%以上的材料有44份,占17.6%,少数种质资源发芽率并没有明显下降,有2份材料发芽率高于90%,高粱种内不同品种之间种子生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籽粒发芽率与籽粒壳包被度、着壳率、角质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0.2970,0.1304,发芽率与籽粒千粒重不显著负相关。
  • 周晶, 沈火林, 杨文才, 谭芳, 王银磊, 郭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09对SSR特异引物对89份辣椒材料进行分析,其中87对引物扩增出条带,52对引物具有多样性,扩增带分子量在150~2000 bp之间,231条谱带中175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占75.76%,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66条带,说明辣椒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小。89份材料经过NTSYS2.1.0软件分析后,计算出材料间遗传距离,并做出SSR分子标记聚类图。结果显示,89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处分为两类,可以将栽培种和野生种区分开来,在遗传相似系数0.80处可以分为四类,总体上看,将果实类型相似的种质基本都聚在一起,说明用SSR标记进行辣椒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 李慧敏, 赵凤梧, 杨建忠, 李爱国, 李明哲, 郝永波, 彭海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我国首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2006)"搭载冬小麦轮选987 SP2分离世代及地面对照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发现:航天辐射诱导冬小麦轮选987发生变异,SP2群体变异株率为4.06%。在入选的变异后代中,株高、穗长、株穗数、主茎小穗数、主茎穗粒数、主茎小穗密度、单株平均穗粒数、千粒重诸性状变异幅度不一,分别为-40.39%~29.40%、-30.23%~40.70%、-70.37%~107.41%、-47.78%~14.88%、-22.22%~78.78%、-69.07%~44.33%、-55.57%~21.63%、-59.66%~29.99%和-81.12%~84.80%。变异是双向的,上述性状间正向变异株率为0.74%~2.75%,负向变异株率为1.27%~2.90%。就单一性状而言,上述各性状单株变异率分别为4.05%,3.87%,3.44%,2.50%,3.39%,2.45%,4.05%和4.02%。
  • 杨庆利, 张初署, 曹玉良, 刘阳, 邢福国, 禹山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5份花生品种为原料,研究17种氨基酸组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在多元回归的基础上对12种影响力较大的氨基酸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确定其对花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力大小及直接和间接作用,以期为花生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杨春燕, 姚利波, 刘兵强, 张孟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世界大豆品质育种的研究方法与发展动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大豆品质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大豆品质育种的发展方向。
  • 李妙, 王国印, 辛树朋, 万艳霞, 张子花, 赵红霞, 朱继杰, 王士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冀丰1056的产量构成因子、纤维品质主要指标、抗枯、黄萎病性能、抗棉铃虫性及其农艺性状表现,明确了该品种具有结铃性强、衣分高、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主要指标综合配套、高产稳产的突出特点,为进一步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万艳霞, 王国印, 李妙, 朱继杰, 王士杰, 赵红霞, 尚振青, 史立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综合性状较好的5个光子材料作亲本,与17个优良毛子棉花新品种(系)组配19个光子杂交组合,研究具有光子标记性状杂交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光子杂交组合皮棉产量表现正向中亲优势和正向超亲优势,籽棉产量光子作母本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高于光子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衣分和单铃重表现正向中亲优势,单株铃数光子作母本的杂交组合优势率高于作光子父本的杂交组合;籽指表现负向中亲优势、负向超亲优势和负向竞争优势,筛选出产量竞争优势5%以上、综合性状突出的优势组合8个。
  • 唐道城, 唐楠, 贾琼, 梁顺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万寿菊A、B、C3个雄性不育两用系与95个万寿菊和孔雀草自交系杂交,测定F1的株高、花径、冠型指数和分枝能力,并进行超中优势和超亲优势分析,通过F1各性状超亲优势的综合评价,选择出各雄性不育系恢复性强的自交系。结果表明,3-1、4-1和32-1综合优势值最高,可作为"两用系"A的恢复系,38-3、2-1、49-2综合优势值最高可作为两用系B的恢复系,33-2、43和48-1综合优势值最高,可作为"两用系"C的恢复系。
  • 李红双, 邱杨, 李锡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萝卜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其SRAP-PCR反应体系的各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建立了重复性好、多态性丰富的萝卜SRAP-PCR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DNA50 ng、Mg22.25 mmol/L、dNTP 0.2 mmol/L、Taq1 U、Primer 0.7μmol/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35℃复性1 min、72℃延伸1 min,5个循环;94℃变性1 min、50℃复性1 min、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温。该反应体系在不同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 马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可用于体细胞核移植中需要的供核细胞,本试验研究了大白猪仔猪(约克夏)皮肤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及其体外生长特征。应用本研究方法,所培养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增殖过程呈典型的"S"型。在冷冻、复苏试验中,组织块或细胞经冷冻保存复苏后活率较冻存前有所下降,但大多数细胞仍能正常生长。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能在体外正常传代培养的细胞系,为动物克隆研究提供了供核细胞来源。
  • 白戈, 王志民, 李秀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甜瓜F2群体的性状遗传进行分析,利用J28-1-4-2(H)-2-2-1和DC-4-1-7-2-1-4-1-1-1杂交得到203个F2个体,2007年对节间长、叶长、叶宽等9个性状进行调查、评价。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全子集法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节间长性状外,其他性状都呈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节间长性状呈双峰分布,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不同。所有测量的性状都与产量有极显著的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节间长度对于果重的直接影响比较小,节间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主要是由其他性状间接造成的,所以说明节间性状不会影响产量。为甜瓜短节间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丁厚栋, 张尧锋, 余华胜, 林宝刚, 张冬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84份国内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84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有75个品种(系),又可分为2个亚群,第Ⅱ-1、2亚群可再分为3个和4个品种(系)组。4个类群的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第Ⅱ-2亚类群生育期较短,但单株产量最高。从中发现了长荚、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 江海坤, 袁希汉, 章镇, 苏小俊, 徐海, 宋波, 陈龙正, 安林海, 单奇伟, 张其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普通大棚和露地两种栽培条件下鉴定西瓜裂果性,制定西瓜的裂果性状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田间鉴定发现,14个稳定自交系中有13个发生不同程度的裂果,占92.86%;两种栽培环境对裂果的影响效应有差异(F=27.048**,F0.01=3.91),但抗裂程度显著相关(r=0.937**,r0.01=0.6614,df=13)。不同基因型西瓜裂果性差异显著(F保护地=10.7218**,F露地=5.783**,F0.01=1.90,df=13),其中,材料‘x-101’在两种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均不裂果,性状稳定,且其综合品质表现优良,可作为抗裂育种的材料。
  • 智福军, 贾彦丽, 梁海永, 吕瑞江, 褚凤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试剂盒法提取了5种枣树品种的总DNA,使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品种鉴定。选出12种扩增较稳定的引物,来扩增5种枣树品种总DNA,共扩增出34条带,每种引物扩增出1~5条带;多态性条带共2条,多态性比例为58.82%。利用DPS软件所做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间可聚成2类:优系99-1(1号)、婆枣(3号)、赞皇大枣(2号)可聚为A类;优系97-4(4号)、梨枣(5号)可聚为B类,同一类品种间体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 臧坤, 刘晓牧, 宋恩亮, 万发春, 潘庆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研究烟酰胺(Nicotinamide,NA)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NA(0~500μmol/L)干预24 h后,检测细胞和培养介质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三种能量代谢指标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结果表明,随着NA浓度的增加,其对肝细胞能量代谢的促进作用逐渐上升,当浓度为200μmol/L时达到高峰,即200μmol/L NA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而当NA浓度达到500μmol/L时,肝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反而低于对照组。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烟酰胺具有促进肝细胞能量代谢的作用。
  • 王焱, 毕建杰, 刘建栋, 叶宝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影响的规律。选用两个类型冬小麦品种用池栽定量灌溉方式,采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110型植物冠层分析仪,对干旱和灌溉条件下,不同肥力的冬小麦冠层内光分布进行直接测定。鲁麦21 LAI先上升再下降,MLA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CDP先下降再上升,在7.5,22.5,37.5°TCRP差异较大;济麦20的LAI先上升再下降,MLA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CDP先下降再上升,在7.5,22.5,37.5°TCRP差异较大。干旱和灌溉比较:干旱使LAI下降,干旱使Lm 21的TCDP增大,Jm20的TCDP变化不大,干旱对TCDP的影响为7.5°TCRP小于灌溉的,而在52.5°和67.5°干旱处理和灌溉处理的TCRP相差较小。干旱使K值增大,但37.5,52.5和67.5°的K值相差很小,干旱对叶片分布影响较小。不同肥力比较:高氮在前期对MLA、TCDP影响较小,但中后期对TCDP、TCRP影响较大,在生育前期在7.5°和22.5°对K值影响较大,干旱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的影响:干旱导致LAI下降。干旱使鲁麦21的TCDP增大,在7.5°使TCDP减小,K值减小,而在37.5~67.5°K值无变化;济麦20在7.5°TCRP增大,K值增大,而在37.5~67.5°变化不大。干旱对叶片光分布0~90°有影响,其他角度影响较小;随着生育期推进,TCDP和TCRP先下降再上升,K值先上升再下降。其他冠层光分布指标变化较小。不同肥力条件下对LAI、TCRP、K有影响,而对TCDP、MLA、叶片分布的影响较小。
  • 王阳, 高士杰, 李继洪, 胡喜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气CO2浓度升高使作物光合效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发达、株高增加、生育期缩短、产量提高、品质下降。因此,作物育种应培育相对晚熟品种,加强抗倒、抗病虫育种,注重品质改良。
  • 李国强, 周吉, 徐萍, 黄占景, 张正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华北地区选育种植抗旱节水高产玉米品种,对我国粮食资源和水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在华北平原地区大面积推广的10个玉米杂交种进行抗旱节水高产试验,在灌溉出苗一水条件下,结果表明,浚单20的产量最高,达8697.337 kg/hm2,接近水地高产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为1.617 kg/mm,有5个品种鲁玉13、邢抗2、郑单958、冀玉9、蠡玉18超过700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在1.3 kg/mm以上;说明这些品种有较好的抗旱节水高产能力,在有限灌溉条件下,华北地区玉米可实现节水和高产双赢。通过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有限水分条件下,穗重对产量正效应最大,负作用最大的是轴重。在选育抗旱节水高产玉米新品种的过程中,应选择穗重、百粒重大,行数多,行粒数多,出籽率高,粒长较长;轴重小,穗干尖长度少,轴周长较细的品种。这些研究结果为玉米抗旱节水高产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
  • 王林闯, 贺超兴, 张志斌, 王怀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8个不同番茄品种利用人工气候箱低温处理研究了其低温适应性的生理变化,从苗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及植株生长量等方面比较了处理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以常温昼28℃/夜18℃为对照,在昼14℃/夜8℃的低温处理条件下,中杂105、1056两个番茄品种的生长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性,其苗期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的变化趋势也与其耐低温性相一致,因此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番茄品种耐低温性的筛选指标。
  • 刘艳阳, 张洪程, 蒋达,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苏麦6号为材料,在江苏3个不同纬度点(31.3°N~33.4°N),设置了7个播期,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分析了纬度和播期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且纬度的影响比播期的影响大;随纬度的升高,峰值粘度和稀懈值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他指标值变化不一;随播期的推迟,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和回复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趋势;不同纬度的小麦RVA特征值在播期间的变化强度不一。
  • 李萌, 隋娜, 贾曦, 赵世杰, 孟庆伟, 田纪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三个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和对照品种鲁麦14为材料,测定其在生育后期的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鲁麦14相比,三个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在生育后期都具有较高的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抗氧化酶活性,而O2,H2O2含量和NPQ都较低。表明生育后期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的光合机构受伤害程度较轻,利用光能的能力较强,利于高产。从产量水平看,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品种的产量都高于鲁麦14。
  • 曲正伟, 周春菊, 诸葛爱燕, 谢波, 茹颜飞, 李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着重研究了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灌浆结实期的冠层温度和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结实期间,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良的冷温特性,其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甚至低于冷型对照品种小偃6号,它的其他性状如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等指标优于暖型品种,一些指标亦优于小偃6号,在灌浆结实后期表现尤为明显,显示出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异的冷温特性,以长6154表现更为明显。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振平, 齐华, 张悦, 孙世贤, 杨国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7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采用单株室外盆栽在开花期进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光反应中心受到抑制,非气孔限制是影响净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WUE与Pn、Gs、Tr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Ci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叶片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主要通过降低蒸腾作用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 李卫青, 万勇善, 刘风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不同类型花生品种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并进行遗传分析。选用8个品种作为亲本,其中包括两个龙生型品种A596和荔浦大花生,四个栽培大花生品种丰花1号、丰花3号、丰花5号及鲁花11,两个小花生品种白沙1016和丰花2号。采用GriffingⅡ的试验设计配制28个杂交组合,在结荚后期测定8个亲本及28个F1群体的光合速率并对其进行配合力分析。龙生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如A596达到22.45μmol/(m2.s),栽培大花生其次,小花生最低,白沙1016的净光合速率仅为16.08μmol/(m2.s);亲本净光合速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均较大;龙生型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大,小花生品种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小;丰花5号与荔浦大花生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大,达到2.893 3,而丰花1号与荔浦大花生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小,仅为-3.276 7;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亲本净光合速率成显著性正相关,而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双亲均成负相关。配合力是选育强光合杂交花生品种的重要参数。
  • 魏立君, 夏秀英, 徐品三, 贺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稀土镧对越橘光合作用的影响,测定了喷施低浓度(10,20,30和40 mg/L)LaCl3后越橘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连续7 d的变化趋势,并在处理7 d后测定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体质膜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LaCl3处理后第1天,越橘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及蒸腾速率(Tr)即有较大增幅,在处理后7 d仍显著高于对照;同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b值及叶绿体膜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也都得到显著提高。说明LaCl3能提高越橘幼苗光合能力。试验结果还表明,LaCl3浓度为20 mg/L时效果最好,光合作用各生理指标值较对照提高最多。
  • 魏小春, 马萍, 周玲, 樊新民, 郑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瓜尔豆生长不同生育期(幼苗初花期、盛花结荚期、鼓粒期)进行弱光处理(30%自然光),以进一步了解瓜尔豆对弱光的敏感时期及其对弱光的生理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弱光都会导致瓜尔豆的株高增加,茎粗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减小,叶片及植株干、鲜质量减少。同时,弱光处理导致瓜尔豆叶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下降,而脱落酸(ABA)含量增加,不同生育期处理变化不同。
  • 张洪生, 刘金铜, 刘慧涛, 徐友信, 李志祥, 高树红, 于淑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95;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呈中等变异性,40~60 cm土壤水分变异性达0.989;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植物篱不种植农作物(T3)土壤含水量最高(21.25),其次为草地(T4)(20.62),而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下的植物篱+农作物(T1)、农作物(T2)土壤含水量最低;T2田间持水量随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其余利用类型土地田间持水量在0~40 cm土层呈下降规律,至40 cm附近为最低值,然后随深度进一步增加呈缓慢升高趋势。
  • 姚晓旭, 于海秋, 曹敏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先玉335玉米为试材,以超高产为目标,设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底肥施尿素150kg/hm2、硫酸钾56.25 kg/hm2,追肥施尿素450 kg/hm2、硫酸钾168.75 kg/hm2的运筹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最有利;以底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的运筹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系数最高,分别为17246.85 kg/hm2和0.52。
  • 丰明,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马少康, 杨桂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了三个不同追氮量处理,分析了不同追氮处理下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参数。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追氮范围内,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随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总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8*,0.999*)。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追氮量有利于改善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与对照相比干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均显著提高,沉降值和面包体积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小麦面粉加工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
  • 袁章琴, 谭支良, 曾军英, 沈辰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供给的场所,是细胞呼吸的重要部位,在能量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化生理作用直接影响到饲料转化率。动物体不同的饲料转化率特性与线粒体的功能表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据此,可以通过线粒体合成和功能的调节来提高饲料转换率。对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线粒体与饲料转换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能力代谢调控机理进行了综述。
  • 肖焱波, 杨丛梅, 高强, 韩宝文, 贾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玉米传统施肥中分次施用且氮利用率低的问题,2006年在吉林、河北研究了新型稳定性长效复合肥ENTEC一次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比较了农民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推荐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降低了氮肥用量,玉米产量与习惯施肥相当或略有增加,增产幅度9%;含硝化抑制剂复合肥一次施用即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可减少施肥的劳动力投入,经济效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 朱先进, 姜子绍, 马强, 周桦, 宇万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对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利用下辽河平原18年的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中Fe、Mn、Zn、Cu、Pb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研究。下辽河地区所测微量元素含量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采用常规施肥方式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除了Fe以外,试验前后所测元素的变化量在施肥处理与CK间均有显著差异,而各元素的变化量在养分循环处理与化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长期试验过程中,对照处理除了Zn以外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施肥处理除Cu以外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重茬玉米地中Cu含量比豆茬玉米地高。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变化不同,但养分循环再利用能够增加农田中微量元素的输入,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 王昊翔, 赵德英, 马怀宇, 刘国成, 吕德国, 秦嗣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樱桃品种雷尼为试材,通过测定甜樱桃不同类型果枝花芽分化过程中叶片氮素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分析四类果枝花芽分化期间氮代谢与花芽分化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种果枝花芽分化过程中叶片的氮代谢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花束状果枝叶片的氮代谢较为旺盛。在花芽分化的各个时期中,花冠原基分化期叶片氮代谢最强。
  • 曹均, 吴姬, 赵小蓉, 李贵桐, 孙明德, 曹庆昌, 林启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京东板栗是品质比较优良的栗种,也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干果,目前对其矿质元素营养特性了解得很少。本研究通过定期采取营养枝和结果枝叶片样品,分析其N、P、K、Ca、Mg、B、Zn、Fe、Mn、Cu含量,旨在研究京东板栗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为板栗营养调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枝与结果枝叶片的P、K、Cu、Mg含量差异很小,且几乎不随植株生长发育而变化;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变化,随叶片部位和植株生长发育时期而异,一般都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Zn、Mn含量几乎直线增加。营养枝叶片的N、Zn、Fe的含量,在生殖生长时期高于结果枝,而B的含量则相反;营养枝叶片含Ca量总是低于结果枝叶片,而Cu正好相反。
  • 钟荣珍, 谭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氮素是反刍动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蛋白质代谢实质上是氮素代谢。准确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氮素代谢会更真实的反映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在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同时减少氮素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也有助于完善反刍动物整体蛋白质周转体系,同时对于动物饲养标准的修订、饲料原料营养参数的准确性和合理配制日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综述了微生物氮素循环机制、微生物氮合成量的测定方法、氮素循环模型和影响微生物氮素循环的主要因素。
  • 贾秀领, 马瑞昆, 张全国, 姚艳荣, 张丽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多年的小麦节水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1986-1987、1988-1989、1995-1996和2006-2007共4个代表性年度的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分析了近2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对供水量的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供水量呈抛物线关系,随年代推进,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逐渐减少,产量逐渐提高。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从1986-1987年的475 mm减少到2006-2007年的280 mm,平均每年减少10 mm。最高产量从1986-1987年的5358.5 kg/hm2,提高到2006-2007年的9240.9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94.1 kg/hm2。小麦灌浆期较高的土壤水分有利于20世纪80年代小麦籽粒灌浆,但不利于目前小麦籽粒灌浆,造成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配套节水栽培技术应用、新育成品种节水性的探明和应用以及地力基础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 唐玉霞, 王慧敏, 刘巧玲, 吕英华, 王凌, 孙世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家标准法GB/T5009.93-2003为基础,以小麦标准物质(GSB-2)、石麦12和冀丰733为试验材料,应用AFS-230E型原子荧光光度计,研究了原子荧光法测定小麦硒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国家标准法测定农产品硒存在的一些缺点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盐酸浓度、硼氢化钾浓度对测定小麦硒均有一定影响,但改良剂铁氰化钾对测定结果基本没有影响。将国家标准法中硒的预还原方式改进为煮沸20 min,在盐酸浓度20%、硼氢化钾浓度1.5%的条件下,可不加改良剂铁氰化钾测定小麦硒。该法测定小麦硒,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可满足实际测试工作的要求。
  • 李利敏, 吴良欢, 马国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位于钱塘江北岸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号路两旁黄化和正常樟树土壤因子年周期变化规律作了研究,结果发现黄化樟树立地土壤pH、HCO3-和有效磷均比正常树高,而有效铁和有机质比正常树低,四个取样时期樟树黄化从轻到重顺序依次为8月、6月、3月和10月,路南比路北黄化程度要轻,表层土质差。并在此基础上对樟树施肥提出建议,为治理和预防樟树黄化提供新的依据。
  • 翟彩霞, 温春秀, 张彦才, 王丽英, 李巧云, 陈丽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丹参养分吸收、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在生长30,30~90,90~120 d对N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百分比为:5.2%~14.8%、61.8%~93.4%、0.6%~28.7%;P2O5的各时期吸收百分比为:2.6%~7.8%、37%~63.7%、28.5%~59%;定植生长30~90 d时丹参对K素的吸收量占全生育总吸收量的86.3%~95.3%。形成100 kg丹参产量需N量为1.89~2.26kg,需要P2O5的量为0.57~0.69 kg,需要K2O的量为1.35~2.14 kg。氮肥对丹参根长影响最大,磷、钾肥次之;磷、钾肥对根直径影响比较大;钾肥对根数的影响最大。根据模型得出最佳施肥方案:N248.00 kg/hm2、P2O5127.67 kg/hm2、K2O155.33 kg/hm2,根产量可达5259.58 kg/hm2。
  • 颜琼娴, 谭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磷在反刍动物体内代谢及平衡调节过程,同时对内源磷排泄量和磷真消化率的主要评定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 逯忠新, 高鹏程, 贺英, 储岳峰, 赵萍, 赵海燕, 马利青, 陆艳, 蔡其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青海省4个地区12个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应用间接血凝对不同猪场639份血清进行了检测;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15份病料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对分离菌进行了分型。结果4个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最高阳性率为58.73%,最低阳性率为0,平均阳性率为25.19%;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病猪的肺脏和腹膜中分离到2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经生化试验和PCR鉴定,确定分离菌为副猪嗜血杆菌,分型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QH0804)和7型(QH0811)。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4个地区一些猪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发生。这一结果为该地区有效控制该病防制提供了依据。
  • 杨合法, 范聚芳, 梁丽娜, 孟艳玲, 张书奎, 李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几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主要病害的发生种类、流行特点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瓜病害主要以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灰霉病为主,危害最重,土传病害及生理性病害有加重趋势。同一年份不同生产模式黄瓜主要病害常规模式发病最重,无公害模式次之,有机模式发病最轻。几种病害危害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为: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在黄瓜结果盛期为害严重。有机模式对黄瓜主要病害控制效果最佳。
  • 李元迎, 李瑞影, 郭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对我国养犬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和野生动物保护业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本文对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症状、治疗和免疫预防进行了综述。
  • 何高明, 李大全, 孙庆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SSCP技术分别对80头健康和隐性乳房炎奶牛的IL-8受体基因、乳铁蛋白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与相对应的奶牛乳汁中的体细胞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都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存在关联;在IL-8受体CXCR1基因PCR-SSCP分析中,SSCP5、SSCP7在健康奶牛个体中出现程度较高,说明个体对隐性乳房炎表现较好的抗性;在乳铁蛋白基因5′调控区的不同基因型中,SSCP1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很好的抗性。
  • 鄢洪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对采自国内的23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以及SOD、EST、PPO、MDH、POD等酶系分析,发现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距离0.36上将所有菌株聚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分成7个组,与病菌致病性分组有些一致或相近,但也有些不同或关系不密切。
  • 鄢洪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试菌株在连锁距离0.4范围内全部聚在一起,树状图上的菌株可分成5~6组。a组包括:98-36、98-25、98-17、98-07、98-01和98-28 6个菌株,是遗传基础最接近的一组。
  • 樊颖伦, 张维国, 吕山花, 高信岩, 刘立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北方由于蔬菜大棚的大力发展,为根结线虫的越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日趋严重,为了鉴定危害山东省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的种类,从山东蔬菜主产区7个地市的蔬菜生产大棚中采集了14种蔬菜根结线虫寄主样本,采用ITS-PCR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表明山东蔬菜主产区的蔬菜根结线虫均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ine incognita)。
  • 袁秀芳, 王一成, 徐丽华, 刘邓, 牛登元, 王朝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LT)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是良好的免疫佐剂。为了更好的研究其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将LT的两个亚基LTa(R210G)和LTb克隆到pGST中,原核表达LTa(R210G)和LTb,经Western-blotting分析,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对表达蛋白进行大量纯化后,以卵清蛋白为模式蛋白(OVA)为模式蛋白,免疫小鼠,ELISA结果表明,OVA+LTa(R210G)佐剂组小鼠的抗体滴度最高,OVA+LTb和OVA+LTa+LT组抗体滴度相似,高于OVA+氢氧化铝组,而OVA+氢氧化铝组高于无佐剂OVA组。因此,LTa(R210G)和LTb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是一种极有希望的免疫佐剂。
  • 曹素芳, 邹雅新, 马娟, 李敏权, 陈书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球茎甘蓝、甘蓝、大白菜、小白菜、芥兰、油菜和菠菜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熏蒸效果。结果表明,7种蔬菜对南方根结线虫均有一定防效,其中球茎甘蓝的熏蒸效果最好,在处理15 d后线虫的死亡率为92.1%,而菠菜的熏蒸效果最差,仅为51.9%。在35°C条件下球茎甘蓝处理9 d后,线虫的死亡率达到100%,其熏蒸效果显著高于20°C和30°C处理。25 g球茎甘蓝碎段与200 g土壤混合后15 d、30 g球茎甘蓝与200 g土壤中混合后12d可杀死100%的线虫,30 g甘蓝与200 g土壤混合后熏蒸15 d也能达到100%的防效,各种蔬菜的对线虫的防效均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 路等学, 王龙, 高静梅, 王秉峰, 张铎, 赵玉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对茶薪菇8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6种与培养料主要组分分解相关的胞外酶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料中,来源不同的茶薪菇菌株6种胞外酶只是酶活性的大小相对不同,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酶活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酶活性均随第一潮子实体的成熟出现一个活性峰值,在营养生长期,酶活性处于整体上升趋势,生殖生长阶段则呈下降趋势,部分酶活性后期基本丧失。
  • 杨丹丹, 符晨星, 伍小松, 周定刚, 高云云, 朱立涛, 范志勇, 彭慧珍, 贺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5头胎次、预产期近似,品种一致的经产大白母猪,考察了一个哺乳期内母猪背膘厚度和采食量的变化。研究发现:采食量与背膘厚度在哺乳期内都呈二次曲线变化,即Y(采食量,kg)=-2.3056x2+24.239x-20.417与Y(背膘厚度,mm)=-0.0714x2-0.4x+19.107。哺乳期采食量与母猪哺乳期的失重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哺乳期各阶段采食量与母猪背膘厚度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P<0.1),回归方程为Y(背膘厚度,mm)=19.876-0.085X。上述结果表明,以哺乳阶段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预测采食量的准确性要优于背膘厚度,通过采食量预测背膘厚度也可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 刘伟娟, 郑世学, 廖智慧, 郑永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因子多水平有重复试验,对小尾寒羊、河北本地山羊和河北本地绵羊的肉品理化性状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三种肉羊肉品品质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pH24值、大理石纹、熟肉率、蒸煮损失在品种和部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肉色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部位间差异不显著;pH1值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部位间差异不显著;失水率、系水率、水分和干物质含量在部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部位间背最长肌失水率和水分含量最高。
  • 张好好, 蒋昌华, 刘庆华, 秦俊, 黄卫昌, 胡永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鸢尾属品种的耐盐性差异及其在盐地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选用4个鸢尾属品种盆栽苗作试验材料,向盆中施加NaCl溶液,使盆中土壤含盐量的质量分数达0,0.8%,1.0%,1.2%,测定盆土的日失水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其SOD活性。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各品种的日失水量均下降,且浓度越高下降率越大。其他指标的变化规律大致表现为: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抗性强的品种先增后降;抗性弱的品种则持续下降。上述4个品种的耐盐性强弱为:Iris′Black Gamecock′和Iris sibirica′Coronation Anthem′的耐盐性强于Iris pumila′OrangeCaper′和Iris pumila′Petit Polka’。
  • 赵国先, 张晓云, 左晓磊, 计成, 马秋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将180只26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研究葡萄糖氧化酶对产蛋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1%,0.2%,0.3%,0.4%的葡萄糖氧化酶,与对照组相比,产蛋率分别提高了11.01%(P>0.05),12.34%(P>0.05),16.06%(P<0.01),13.79%(P<0.05);破软蛋率分别降低了32.77%(P>0.05),33.45%(P>0.05),49.66%(P<0.05),33.11%(P>0.05);0.3%和0.4%葡萄糖氧化酶添加组显著提高了饲料转化率(P<0.05)。日粮中添加0.4%葡萄糖氧化酶可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含量,0.2%~0.4%葡萄糖氧化酶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白蛋白的含量。0.1%~0.4%葡萄糖氧化酶有提高球蛋白、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以及提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0.4%添加组显著降低了肌酸激酶的活性(P<0.05)。
  • 赵登超, 王钧毅, 韩传明, 崔淑英, 侯立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内外不同品种核桃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核桃仁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含量在66%左右。核桃仁中共检测出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珠光脂酸、顺-10-十七碳-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酸12种脂肪酸。脂肪酸碳链长度主要集中在C16~C18之间,以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他脂肪酸含量较少(<0.15 g/100g)。不同品种核桃仁中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各品种间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亚油酸含量以青林核桃为最高,为42.19 g/100g;元林核桃最低,为36.12 g/100g。
  • 赵金莉, 邓慧颖, 贺学礼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盆栽条件下,对白芷分别接种Beg180、Beg193和白芷土著AM真菌,研究了不同AM真菌对白芷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Beg180、Beg193和白芷土著AM真菌,均可提高白芷叶片中总香豆素含量;接种Beg180和Beg193均提高白芷叶柄中的总香豆素含量,且Beg193的效果更为明显,但接种土著菌可明显降低白芷叶柄中的总香豆素含量;接种Beg193显著提高白芷根中的总香豆素含量和欧前胡素含量。对于白芷根部外部形态的影响,尤以土著菌最为显著。
  • 王家顺, 赵承, 陆引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施用等量NPK的普通专用肥比较,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AA、AB和BB处理的株高增高11.2~11.4 cm、最大叶面积增加51.71~146.02 cm2,单株叶片数提高1.2~3.4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前期高,后期下降快,以AB处理最为明显;成熟时烟株地上部干物质重分别增加16.96%,22.38%,19.44%,烟叶钾含量分别提高11.05%,12.27%,7.36%,氮含量均有所下降,施木克值、糖碱比更趋于协调。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结果趋势一致。
  • 张海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爆裂玉米籽粒品质的变化,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籽粒营养成分和膨爆品质的变化趋势,借助扫描电镜观察淀粉粒的形态。结果表明,籽粒百粒重在授粉后10~35 d增加迅速,之后变化不显著;淀粉和脂肪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两者分别在授粉后30 d和20 d达到最大值;粗蛋白含量则逐渐降低。爆花率和膨胀倍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慢-快-慢"的变化。爆裂玉米角质胚乳细胞排列整齐紧凑,胚乳淀粉粒为多面体状,排列紧密,表面附有一层网状基质蛋白。
  • 苗锦山, 贾春林, 杨秋玲, 吴波, 盛亦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轻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紫花苜蓿品种WL323和ARRIBA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生育情况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植株发育影响显著;随公顷播种量的增加,两品种均在播种量30.0 kg/km2时第一茬干草产量达到最高值,但播量进一步增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ARRIBA减产幅度高于WL323。回归分析表明:在盐碱地种植条件下,WL323和ARRIBA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分别为28.9 kg/hm2和29.4 kg/hm2。
  • 李振东, 王树忠, 王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地膜和小麦秸秆覆盖,研究日光温室中地面覆盖对黄瓜地温、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可提高黄瓜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降低黄瓜耗水量、提高土壤水分渗漏率和产量。地膜覆盖提高不同土层温度1℃以上,秸秆覆盖在前期能提高地温0.1℃以上,在后期秸秆覆盖则降低了土壤温度0.5℃以上;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耗水量分别降低22.5%,16.2%,水分渗漏率分别提高3.73%,9.64%,产量分别提高19.33%,11.04%。因此,日光温室内地面覆盖是一项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重要农艺技术,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佳。
  • 钱银飞, 张洪程, 李杰, 吴文革, 张强, 陈烨,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B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对稻米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为其次,加工品质受影响最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机插水稻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影响最大,热浆黏度其次,峰值时间最小。相同本数不同穴数下,随栽插穴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直线增加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直线下降趋势。相同穴数不同本数下,随栽插本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机插稻扬辐粳7号以25.5×104/hm2,每穴4本左右最有利于机插水稻高产优质形成。
  • 李慧峰, 吕德国, 李林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苹果根系构型的建造规律,以不同树龄的寒富苹果为试材,采用壕沟法和扇面挖掘法对苹果根系构型的演化进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当树龄达到5年生时,根系的分布模式就已经建立起来,定植后6~8年时根系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最大,根系构型基本确立,8年以后主要进行根系更新及根类组成的调整。苹果根系在土壤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地表以下10~15 cm属于根系分布的极不稳定层,地表以下15~40cm为根系密集层,40cm以下土层仅有极少量的根系发生。树冠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根系构型的状况。苹果根型属于水平根和斜生根组成的复合根型。
  • 李智选, 石建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用石蜡切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数量统计与分析的方法,研究蝟实大孢子发生及其雌配子体发育的特征;种子发育特点以及种子在果实中发育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其胚珠倒生,薄珠心,单珠被,大孢子四分体呈直线排列,功能大孢子位于合点端。胚囊发育类型属于蓼型。蝟实的胚胎学特征与忍冬科的胚胎学特征基本相同;在植株上种子胚的发育停留在鱼雷型胚时期,这属于种子的后熟现象。得出的结论是:蝟实胚发育停留在鱼雷型胚时期,种子发育不完全及败育率非常高(61.86%)是影响蝟实繁育的主要内因,也是蝟实稀有及孤岛状分布的原因。
  • 郑志勇, 石进朝, 王德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长绿期金银木的叶片组织结构与耐寒性关系,在连续多年观测落叶时间,统计绿期天数的基础上,对长绿期金银木、金银木的叶片进行了解剖构造的观测与比较。结果发现:品种的耐寒性与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值)呈正相关,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指数(SR值)呈负相关。单一组织的数量(如叶片总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或海绵组织厚度)往往会随样品所处生态条件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叶片组织结构的紧密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长绿金银木叶片角质层厚度与其耐寒性密切相关,反映了金银木品种耐寒性遗传上的差异。CTR、SR值及叶片角质层厚度都可作为耐寒性的鉴定指标。
  • 刘磊, 陈立波, 李志勇, 范洁茹, 赵海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不同秋眠级别的苜蓿品种进行生产性能构成因子以及构成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植株高度与节间长和再生速度达显著相关(P<0.05);生物量与植株高度和再生速度达显著相关(P<0.05);关于再生速度与植株高度、节间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拟合方程分别如下:y1=37.165+8.17x1;y2=2.28+1.13x1;y=3.03x1。再生速度与植株高度、节间长和地上生物量有着很高的相关性。植株高度是苜蓿产量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决定苜蓿地上生物量的最终决定因子是再生速度,所以苜蓿的再生性是苜蓿高产育种首先考虑的因子。
  • 马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和17β雌二醇(17β-E2)分别使用时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结果表明,这三种激素单独使用时,都具有促进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能力。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浓度的上升成熟率也上升,FSH和LH在50μg/mL,17β-E2在20μg/mL浓度时达到最好成熟效果。
  • 郑华, 张弘, 李勇辉, 陈华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清香木为优良的抗旱及观赏植物,并有宜人的香气。本研究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对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的盆栽及露地生清香木活体枝叶挥发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清香木香气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化合物,但盆栽和露地生清香木香气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具体检出种类存在差异;露地清香木香气中的β-蒎烯(30.62%)、莰烯(14.39%)和α-水芹烯(21.62%)含量明显高于盆栽清香木(β-蒎烯13.28%,莰烯1.34%,α-水芹烯3.60%);盆栽、露地清香木香气中的α-蒎烯(分别为8.96%和8.55%)、对花烃(1.19%和1.71%)、柠檬烯(4.24%和5.48%)含量较接近,而盆栽香气中的2-崖柏烯(9.36%)含量明显高于露地(4.16%)。
  • 孙世刚, 李英杰, 张建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3年滑动平均数为基础,对1995-2006年河北省山前平原耕地面积、灌溉条件、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的变化趋势和1996-2007年河北省粮食作物审定品种区试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该区域2009、2015和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未来该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呈上升趋势。此结果是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持续提高单产和严格保护耕地、推广节水技术基础上的,如果背离这些原则,粮食生产能力则有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