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甜椒辣椒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甜椒辣椒相关论文,涉及甜椒辣椒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丁楚琦, 吴鹏, 郭茜茜, 王丽, 郭展新, 冯柏龙

    MADS-box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在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在辣椒素不同积累时期的表达情况。利用辣椒素不同积累时期转录组数据,鉴定辣椒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并进行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和染色体定位分析,对其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辣椒转录组数据中共鉴定出95个MADS-box转录因子;含有105~395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1.55~44.46 ku;理论等电点为5.16~10.01;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均含有MADS 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MADS蛋白可分为8个亚家族。有73条CaMADS家族成员定位到12条染色体上。差异表达的MADS-box基因有26个,其中6个基因在C1 vs C2时期上调,在C2 vs C3时期下调。基于KEGG富集和蛋白互作预测到CaMADS13可能参与辣椒中木质素的合成。CaMADS24可能参与辣椒素和木质素合成前体香豆酰辅酶A的合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辣椒MADS-box家族转录因子,为深入研究辣椒素次生代谢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陶功臣, 马玉杰, 文军琴, 王亚艺, 李全辉

    为了研究PSY1基因在辣椒不同成熟果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Y15016、Y15016-2、SP01、SP02、Z1为材料,克隆PSY1基因并进行时空表达分析,结合部分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SY蛋白功能性质及辣椒不同果色材料中PSY1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辣椒中均能克隆到PSY1全长基因,且序列无差异;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辣椒PSY1基因包含6个外显子、5个内含子,全长为2 844 bp,其CDS全长为1 260 bp,编码419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辣椒PSY蛋白与同科的番茄、烟草同源PSY蛋白在亲缘关系上最为接近。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SY1基因在试验选用的5个品种辣椒根、茎、叶、花组织中均显示表达,在根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叶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橙色突变体Y15016-2的表达量总体高于其在野生型Y15016中的表达量,而在黄色突变体SP02中,其表达量明显低于野生型SP01;在果实不同发育阶段,PSY1基因除Ⅲ期表达有所降低外,其表达量随果实发育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不同果色材料的成熟期(Ⅳ—Ⅴ期)达到最大值。PSY1基因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中其序列未见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果色辣椒的果色形成过程中,PSY1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 陈艳, 张文娟, 邓昌蓉, 侯全刚, 刘敏, 邵登魁

    为了探讨辣椒果实对UV-B辐射的生理应激反应机制,进一步阐述高UV-B辐射地区蔬菜果实品质劣变的机理,以紫外敏感型品种华美105和耐紫外型品种乐都长辣椒的幼果、青果、红果的果实为试材,研究0(CK),2,4,6 h不同UV-B辐射时长(剂量)对果实生长发育、还原型保护及营养品质相关的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华美105青果期和红果期的单果质量、纵横径显著降低,从而抑制其果实的生长;2个品种各个生育期的果实中保护性物质Vc、总酚含量随着处理时长的延长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其中6 h大幅度提高了Vc、总酚的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且华美105各处理下Vc、总酚、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幅度较乐都长辣椒要大;2个品种果实各生育期营养风味品质物质可溶糖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其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纤维素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之,UV-B对2个品种幼果期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不大,高剂量UV-B可以显著抑制紫外敏感型品种青果期和红果期的生长,并能显著增加2个品种Vc、总酚、纤维素等物质的含量,显著减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而低剂量的UV-B能大幅度提升可溶性糖含量,且上升或下降幅度为紫外敏感型品种>耐紫外性品种。因此,低于1/4致死剂量的UV-B能促进果实品质,高于1/2致死剂量的UV-B使得辣椒果实品质开始劣变。

  • 黄渺, 罗悠悠, 倪芮, 肇瑾

    为研究ARP在观赏辣椒低温胁迫下的响应情况,旨在为后续观赏辣椒低温下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RT-PCR技术从观赏辣椒中克隆得到与辣椒、番茄、马铃薯的同源ARP基因,命名为CfARP,分析其在观赏辣椒不同组织以及低温处理下的表达情况;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基因蛋白编码情况、理化性质、基因亲缘关系研究,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CfARP在观赏辣椒不同组织以及低温处理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CfARP基因CDS序列为342 bp,与辣椒(遵辣1号)同源性为100%,可编码113个氨基酸,含有一个保守的Auxin-repressed结构域;蛋白理化分析发现,CfARP蛋白分子量为12.156 ku,等电点为10.22,亲水性平均系数为-0.913,初步预测CfARP为亲水性蛋白;与其他物种ARP氨基酸序列对比发现,CfARP在茄科植物中高度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fARP基因在观赏辣椒茎中表达量最高,根中次之,叶和花中相对较少;CfARP基因的表达量随着低温处理时长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初步推测CfARP在观赏辣椒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 廖铭宇, 肖佳林, 李丽缘, 宋钰, 黄湖荣, 杨博智

    为探究CaMADS6表达量与辣椒花器官发育之间的关系,以辣椒不育系9704A和保持系9704B为试验材料,克隆CaMADS6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并分析该基因在两系中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从9704A和9704B中克隆得到的CaMADS6编码区序列一致,序列长744 bp,编码247个氨基酸残基。CaMADS6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8.67 ku,理论等电点为8.98,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57.49%、延伸链占8.91%、无规则卷曲占28.74%。CaMADS6与辣椒CaFUL2同源性100%,蛋白结构域具有典型的MADS-box特征;CaMADS6在两系各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大小均为花蕾中最高、其次为叶和茎,根中几乎不表达。9704A茎中CaMADS6表达量在苗期、花蕾期和成株期3个发育时期中均显著低于9704B茎中的表达量,叶中CaMADS6表达量在成株期极显著低于9704B叶中表达量。花蕾中CaMADS6表达量在花蕾期和成株期均极显著高于9704B花蕾中表达量,分别为9704B的2.2,3.5倍;CaMADS6在两系植株花器官不同部位均能表达,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花萼、花冠、子房、花药,其中9704A花萼和花冠中CaMADS6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9704B,分别为9704B花萼、花冠中CaMADS6表达量的66%,83%,花药中CaMADS6表达量为9704B表达量的34倍,两者差异极显著,推测CaMADS6基因在花药中的异常表达与辣椒雄性不育密切相关。

  • 贾志强, 许云玉, 高雪, 陶宏征, 陈增敏, 刘雅婷, 李永忠

    为研究辣椒CaWRKY30转录因子与番茄斑萎病毒互作的响应机制,以辣椒湘研11为试验材料,通过RNA提取、RT-PCR、切胶纯化及克隆等试验获得CaWRKY30编码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aWRKY30全长1 122 bp,编码373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1个WRKY保守结构域和1个C2H2结构域,属于典型的Ⅱ(e)亚家族成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与马铃薯StWRKY22氨基酸序列的亲缘关系最近。本氏烟叶片亚细胞定位试验发现,CaWRKY30在本氏烟幼苗中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并且导致细胞膜加厚。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番茄斑萎病毒机械摩擦接种辣椒后的病毒积累量,发现病毒积累量在接种1~14 d逐渐上升,在接种后14 d处于最大值,接种14 d后病毒积累量逐渐下降;同时,CaWRKY30受番茄斑萎病毒接种后诱导,在接种病毒1~14 d CaWRKY30表达量上调,14 d达到峰值,14 d以后表达量逐渐下降。综上,获得了CaWKRY30转录因子基因序列,该转录因子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并初步阐述了辣椒CaWRKY30转录因子在番茄斑萎病毒胁迫下的表达趋势。

  • 雷阳, 乔宁, 白扬, 杨玉花
    为探究表油菜素内酯(EBR)对辣椒镉抗性的作用机制,以晋椒503为试验材料,在苗期进行高浓度镉(100 μmol/L)胁迫,对喷施不同浓度EBR的辣椒幼苗各项生理性指标和抗逆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镉离子可下调辣椒幼苗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循环的清除效率,上调辣椒DHAR、GR、MDHAR、CATWRKY25基因表达量;施加100 μmol/L的EBR可以激活DHAR、MDHARWRKY25等基因的表达,增加辣椒幼苗的生物量,增加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提高AsA-GSH循环系统还原态与氧化态的比例,进而降低了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高浓度的镉离子虽然可以激活GR、CATDHAR基因表达,但却抑制了相应酶的活性,阻碍了辣椒对重金属正常的响应路径,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理胁迫。适宜浓度的EBR可通过对转录因子和酶活性的调控有效缓解镉胁迫对辣椒幼苗的毒害,提升辣椒的耐镉能力。
  • 罗建, 许春苗, 张国斌, 郁继华
    为了解辣椒中NH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功能,探究其在非生物胁迫下基因表达特性,进而为辣椒CaNHX基因的功能开发以及辣椒耐盐抗旱育种基因提供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NH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基因表达模式和非生物胁迫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辣椒中有7个GME家族成员,可分为3个亚组,同时均包含Na+/H+ exchange保守结构域;主要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基因大小之间差异明显,氨基酸数目维持在198~952个,外显子含量在7~21个。除CaNHX5外其余蛋白均不具有信号肽,为疏水性蛋白,定位在液泡的可能性最高,都属于跨膜蛋白;Motif分析发现,N端含有CXC24XC的锌指结构,C端含有Trp (W)-24和TrKA-N,在序列中高度保守,二级结构主要以不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渗透和盐胁迫下,CaNHX6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分别是0 h时的13.5,13.6倍;在茉莉酸甲酯和赤霉素处理后,CaNHX5CaNHX6在辣椒叶片中表达量均呈显著上调趋势,其余则相反。不同的表达情况表明其在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
  • 崔保伟, 刘全永, 秦广利, 朱俊朋
    养殖废弃物(羊粪)的无害化处理是发展现代绿色生产的重要环节。以高温无害化处理的羊粪、松土促根剂、常规化肥进行不同配置,探讨其潮土区土壤单施及配施松土促根剂和发酵羊粪(化肥(CK)、化肥+松土促根剂(T1)、化肥+发酵羊粪(T2)、化肥+发酵羊粪+松土促根剂(T3))对土壤理化性状、朝天椒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CK)相比,施用松土促根剂、发酵羊粪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朝天椒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及品质。其中,化肥+发酵羊粪+松土促根剂(T3)处理效果最好,与化肥(CK)相比,该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4.08%,18.08%,14.80%,15.56%,土壤粉粒显著提高9.05%,朝天椒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分别显著提高25.71%,20.69%,28.81%,单株结果数、单果鲜质量及干质量分别提高29.05%,17.04%,18.94%,鲜椒显著增产37.75%,干椒显著增产39.43%,朝天椒果实Vc、还原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9.91%,20.77%,但对硝酸盐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松土促根剂、发酵羊粪与化肥配施(T3)对改良土壤、提高朝天椒品质及增产效果最好。
  • 柴阿丽, 陈利达, 许帅, 帕提古丽·艾斯木托拉, 王利丽,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李宝聚
    2018-2019年,在新疆喀什地区调查时发现部分种植的辣椒植株上心叶发黄皱缩、卷曲,个别植株叶片呈现斑驳花叶状。为了明确引起新疆喀什辣椒病毒病的病毒种类,提取典型症状样品的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分别用辣椒轻斑驳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CMV和PMMoV特异引物分别扩增得到约735,472 bp的特异条带,阴性对照未扩增目的条带,核苷酸序列比对发现,分别与韩国西葫芦CMV分离物(GU327368.1)和日本辣椒PMMoV分离物(AB276030.1)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99%,结果表明,喀什地区辣椒疑似病毒病样本被CMV与PMMoV复合侵染。
  • 孟雅宁, 严立斌, 张红肖, 赵海涛, 范妍芹
    为了加快辣椒抗疫病新品种选育进程,选育抗疫病品种是防止或减轻辣椒疫病危害的有效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辣椒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为选育抗病品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辣椒材料进行了抗疫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同时对已报道的6个抗疫病分子标记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3个STS抗疫病分子标记Phy-1Phy-4Phy-6扩增出特异性目标条带,共鉴定出18份抗疫病材料和2份感病材料。其中,引物Phy-1筛选出抗病材料14份,Phy-4筛选出抗病材料7份,同时含有2个抗病基因的有3份,Phy-6筛选出感病材料2份。利用分子标记筛选抗病资源,可有效提高辣椒抗疫病分子育种的进程,为加快辣椒抗疫病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 罗建, 张国斌, 车旭升, 秦启杰
    GDP-甘露糖-3',5'-异构酶基因(GME)是抗坏血酸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该基因可以调节AsA合成。为了解辣椒中GME基因家族功能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GME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基因表达模式和非生物胁迫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辣椒中有2个GME家族成员,CaGME1CaGME2,分别分布在3号和8号染色体上,都有6个外显子;CaGME1和CaGME2蛋白均具有NADB Rossmann家族中高度保守的NADPH结合位点、底物特异性结合位点,均不具有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定位在细胞质粒的可能性最高,均不具有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主要以不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和马铃薯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茉莉酸甲酯和盐胁迫下CaGME1CaGME2均被诱导上调,在赤霉素下均被诱导下调。综上可知,CaGME1CaGME2基因在胁迫下不同的表达情况表明其在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可为辣椒逆境胁迫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李宝石, 刘文科, 李宗耕, 张玉彬, 查凌雁, 周成波, 邵明杰
    为了探究新型栽培方式下甜椒苗期CO2的排放量和排放日变化特征,明确新型栽培方式下最佳的蔬菜减排栽培模式,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土垄栽培、土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3种栽培模式的内嵌区和土垄栽培、SSC标准垄、SSC矮垄的整个垄部进行连续地取气测定。结果表明:测定时间段内,设施甜椒苗期的CO2的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型,与室内气温、地表下5 cm深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CO2的排放通量呈现昼高夜低的现象,在白天,土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为325 mg/(m2 · h),SSC标准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164 mg/(m2 · h);在夜间,土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高,为110 mg/(m2 · h),SSC矮垄的垄部CO2的排放通量平均排放通量最低,为78 mg/(m2 · h)。土垄的CO2的排放通量日变化波动较大,SSC栽培的CO2的排放通量日变化较为稳定。此外,3种栽培处理的根区温度日变化趋于一致,峰值滞后于室内气温1~3 h,但3种处理的根区温度数值有所差异,SSC标准垄相较于更有优势。综上所述,SSC栽培模式有利于设施蔬菜的减排效应,对于日光温室中设施蔬菜的栽培技术具有应用前景。
  • 张强, 张涛, 常晓轲, 韩娅楠, 程志芳, 刘卫, 王彬, 姚秋菊
    为了在辣椒三系杂交育种研究中缩小群体筛选范围,减小工作量,提高不育系和保持系选择效率,根据细胞质育性标记SCAR130的序列多态性位点设计KASP标记引物,使其转化为KASP130分子标记,并以辣椒三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F1杂交种为试验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仪LC480和LGC公司的SNPline这两种检测平台将KASP130标记应用于辣椒细胞质类型检测,并对该标记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KASP130标记同SCAR130标记一样可以把待试辣椒材料准确地分为可育细胞质(N)和不育细胞质(S),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成功应用到辣椒细胞质育性的早期鉴定以及辣椒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的回交育种研究。综上,细胞质育性标记SCAR130已经被成功转化为KASP130分子标记,该标记可以明确鉴定辣椒的细胞质类型,这为其在辣椒三系杂交育种上的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 雷阳, 成妍, 乔宁, 焦彦生, 苗如意, 杨玉花
    为了研究辣椒抗疫病分子机制,探究其与抗疫病相关的功能基因,通过对114份辣椒自然群体抗疫病鉴定,选取1份抗疫病辣椒材料和3份感疫病辣椒材料,利用Illumina RNA-seq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将所得高质量的序列(Clean reads)与Pepper_Zunla_1_Ref_v1.0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有78.95%~85.11%的Clean数据比对到唯一的基因组位点。采用RPK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并在此基础上以FDR≤0.001和|log2 Ratio|≥1为条件筛选出2组样本间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排列前10的Gene Ontology(GO)分类可以看出,主要功能有氧化还原酶活性、碳氧裂解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代谢过程和逆境响应等过程。其中,有117个差异基因能归入KEGG通路,包括25个上调差异基因,92个下调差异基因。在这些通路中,包括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氧化磷酸化、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磷脂酶D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等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辣椒抗疫病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它由多个交叉通路调节,包括新陈代谢过程、防御反应、激素调节等,这为后期深入研究辣椒抗疫病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 吕艳艳, 魏小春, 赵艳艳, 原玉香, 王志勇, 杨双娟, 郑小兰, 姜俊, 李艳, 张梦园, 姚秋菊, 张强, 张晓伟
    为了探索辣椒Whirly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和进化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进化关系及表达模式,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其在脱落酸、高温、低温、疫病等胁迫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从辣椒CM334中鉴定了2个Whirly基因家族成员,CaWHY1CaWHY2。辣椒CaWHY1和CaWHY2同其他物种Whirly基因理化性质相比,差别不大,结构相似性高,CaWHY2基因和番茄的SlWHY2基因结构完全一样,在系统进化树中聚在一起。CaWHY1SlWHY1聚在一起,但它们的基因结构不同,说明Whirly蛋白在进化过程中,结构保守。表达模式分析发现,CaWHY1CaWHY2在辣椒CM334中均能表达,但在不同组织和果实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CaWHY1CaWHY2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其中CaWHY1明显受疫病的诱导,CaWHY2在低温处理和脱落酸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由此可知,Whirly基因家族在辣椒的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在各种逆境胁迫中也发挥一定作用。
  • 曹超群, 张国斌, 胡琳莉, 强浩然, 马国礼, 杜淼鑫, 李雨桐
    为探究日光温室蔬菜基质栽培氮肥在栽培基质中运移和累积规律及其在辣椒植株各器官中吸收和分配特性。以辣椒(品种:陇椒10号)为试验材料,利用K15NO3同位素示踪法,将K15NO3分别标记于栽培基质剖面向下5~10 cm和15~20 cm深处,并设2个灌水下限60%(W60)和80%(W80),研究了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的生物量、辣椒各器官对氮素吸收与分配及栽培基质中氮素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60%灌水下限条件下较80%灌水下限显著增加了辣椒植株总生物量和氮的吸收量。在空间分布上,15N标记施肥深度越深,则辣椒植株对15N利用率下降;同时,15N在基质层(0~20 cm)中的累积量也明显下降,损失量显著增加。其中60%灌水下限条件下基质中15N的损失量少于80%灌水条件,且15N在5~10 cm处的损失量较少,此时,减小了基质层15~20 cm处15N的向下迁移量,并增加了60%灌水下限条件下辣椒植株各器官对全氮的吸收利用率。因此,W60F5处理可以提高辣椒植株的总生物量和氮肥的吸收量,减弱基质深层氮素向下运移量,有利于辣椒植株更好地吸收与利用,且辣椒植株各器官生物积累量与氮肥吸收量依次为叶 > 果 > 茎。
  • 李福凯, 王红飞, 尚庆茂
    嫁接是提高辣椒抗逆性的有效方式,为提高嫁接过程中砧木和接穗的利用效率,明确辣椒嫁接后砧木、接穗残株的再生进程及再次嫁接利用的可行性,以辣椒砧木品种哈博和接穗品种中椒6号为试材,设计不同嫁接组合(正常接穗苗/正常砧木苗(NS/NR)、再生接穗苗/正常砧木苗(RS/NR)、正常接穗苗/砧木扦插苗(NS/CR)、再生接穗苗/砧木扦插苗(RS/CR)),研究了砧木、接穗残株再生苗的生长发育进程,比较了残株嫁接苗与初次嫁接苗的愈合情况和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辣椒嫁接后砧木残株可扦插再生、接穗残株可腋芽再生形成完整的幼苗,残株再培养25 d,砧木茎粗2.39 mm左右,接穗腋芽新生茎茎粗2.16 mm左右,达到嫁接要求,与播种方式相比,可缩短砧木与接穗育苗时间均为5 d;利用砧木、接穗残株再生苗进行嫁接,不同砧/穗组合的残株嫁接苗的成活率、接合力、输导能力与初次嫁接苗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 >0.05);嫁接后30 d,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残株嫁接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残株嫁接苗与初次嫁接苗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辣椒嫁接后砧/穗残株可以嫁接再利用,并提高辣椒嫁接苗的育苗效率。
  • 王世杰, 张恒嘉, 巴玉春, 王玉才, 黄彩霞, 薛道信, 李福强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膜下滴灌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辣椒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对辣椒均分别进行轻度(65%~75% Field capacity,FC)和中度(55%~65% FC)水分调亏,在盛果期和后果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75%~85% FC)为对照。同时构建辣椒Jensen模型水分生产函数并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处理辣椒青果总产量最大,为36 203.90 kg/hm2,苗期轻度和中度水分调亏以及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对辣椒青果总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其余水分调亏处理辣椒总产量比对照显著减少10.45%~13.32%。盛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和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使水分调亏时段的辣椒青果含水率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5.75,5.83个百分点(P<0.05)。各水分处理辣椒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相差不大,苗期中度水分调亏以及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的辣椒WUE分别比CK显著增加11.63%和9.41%。由求解得的Jensen辣椒水分生产函数可知,辣椒开花坐果期水分敏感指数最大,为0.517。因此,开花坐果期是辣椒的需水临界期,此生育期缺水对辣椒产量影响较大,为保证辣椒高产,应充分供水(75%~85% FC)。
  • 姜童, 王辉, 陈宁, 付翔, 杨延杰, 林多
    通过研究鲁西南地区簇生朝天椒生产用种的农艺性状,构建分子指纹图谱,为在分子水平结合农艺性状评价簇生朝天椒品种间的相似度提供支撑,同时也为簇生朝天椒的品种评价、品种保护及种子市场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以商品名不同的8个鲁西南地区簇生朝天椒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单株簇数、每簇果数、鲜单果重、干单果重、色价等指标的调查,采用UPGMA聚类分析进行品种间的农艺性状相似度评价。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其他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8份辣椒材料,筛选出25对多态性InDel引物,构建数字化InDel分子指纹图谱。利用农艺性状和DNA指纹图谱综合对簇生朝天椒进行品种相似度评价。通过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8个商品名不同的簇生朝天椒品种抗倒伏性均较好、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综合表现较一致;8个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78时聚为1个大类,各品种表型性状与遗传背景表现一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品种相似度较高。利用25对具有多态性的InDel引物进行8个品种的指纹图谱构建,共扩增出 160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 130~350 bp,8个品种间只在引物CIDH267产生位点差异,扩增片段大小在180~200 bp。参照DNA指纹方法判定标准(NY/T1433-2007),品种SYJ-2和SYJ-6与品种SYJ-1、SYJ-3、SYJ-4、SYJ-5、SYJ-7、SYJ-8 为疑似同种。基于农艺性状和25对InDel标记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有效评价品种间的相似度,8个商品名不同的簇生朝天椒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较小、遗传背景较窄、相似度极高,同质化严重,且存在同物异名现象。
  • 闫秋艳, 董飞, 段增强, 李汛, 王嫒华, 汤英
    为了探讨土壤温度和肥料利用率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冬春季设施辣椒生产力。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计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加温土壤)和施肥方式(不施肥CK、常规尿素施肥N60和常规尿素减N24)2个因素对辣椒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不加温条件下,常规尿素施肥处理比CK辣椒植株总干质量、株高、成活率和产量不同程度增加,在较高氮肥用量的N60处理中增加程度较高;土壤加温条件下,N60和N24处理对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产量最高,且2个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加温有助于氮素养分的持续释放,在开花期处于低峰状态,这与加温条件下辣椒植株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有关;结果期,不加温条件碱解氮含量有所降低,但加温条件下持续升高。2种温度条件下,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趋势,其中,CK处理在结果期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氮元素亏缺状态下磷钾元素补充供应。土壤适宜加温使脲酶活性持续增加。因此,提高土壤温度比增施氮肥更有利于辣椒养分吸收和产量提高,使肥料得到有效发挥,有助于设施蔬菜增产增效。
  • 李立新, 司守霞, 魏安智, 刘玉林, 冯世静, 杨途熙
    为拓展分子标记在花椒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开发花椒EST-SSR功能性分子标记、分析花椒DNA指纹图谱,利用凤县大红袍花椒的茎尖节点转录组cDNA数据库中45 057条长度大于200 bp的非冗余Unigene序列,使用MIcroSAtellite(MISA)软件搜索SSR位点,分析花椒cDNA序列中SSR位点的频率和密度、SSR重复基元种类及比例、SSR重复次数与数量等分布特征;用Primer 3.0软件在线设计SSR引物并经PCR扩增筛选适合的多态性引物;用Quantity One软件统计多态性条带和分子量大小;NTsys 2.0软件分析12份花椒种质的遗传距离、构建树状聚类图及DNA指纹图谱库。结果表明,45 057条序列中有3 315条Unigene序列包含SSR位点,共3 814个,3 315条序列中SSR位点出现频率为7.07%;在检索出的SSR位点中,二核苷酸、三核苷酸是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29.42%和58.58%,二核苷酸重复中以AG/TC、CT/GA出现频率最高,三核苷酸重复中GAA/CTT、AGA/TCT出现频率最高;二、三、四、五、六核苷酸重复基元总数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利用Primer 3.0设计的64对EST-SSR引物中,55对引物能产生预期片段大小的PCR产物,其中18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利用18对引物对12份花椒种质进行PCR扩增,共产生81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条,多态率为90.12%;各花椒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52 6~0.894 7,平均为0.725 0;经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0处12份花椒种质共分为3类,即顶坛花椒为Ⅰ类、竹叶椒为Ⅱ类、其他花椒为Ⅲ类;指纹图谱分析中,8对引物在5份种质中能扩增出特征带型,最少用3对引物进行组合即可将12份花椒种质区分开。成功在凤县大红袍花椒的茎尖节点转录组cDNA序列中开发SSR标记,设计并筛选出8对能扩增出特征带型的引物,最少用3对引物进行组合即可将12份花椒种质区分开,这为今后花椒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提供新的引物序列并奠定了基础。
  • 王世杰, 张恒嘉, 杨晓婷, 王玉才, 薛道信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露天膜下滴灌辣椒生长、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辣椒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均分别施加轻度水分胁迫(65%~75%田间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55%~65%田间持水量)和重度水分胁迫(45%~55%田间持水量),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75%~85%田间持水量)为对照,分别测定各水分处理辣椒不同生育期末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青果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用三次曲线模拟了辣椒各生长指标在全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三次曲线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水分处理下辣椒各生长指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苗期和开花坐果期一定程度水分胁迫能导致辣椒在水分胁迫时段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显著(P <0.05)小于CK组,后期复水后,由于辣椒产生补偿性生长,苗期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以及开花坐果期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辣椒,各生长指标增长速率在一定时间内超过CK组,最终辣椒产量和单株结果数均与CK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且辣椒平均单果重分别比CK组显著高18.48%,22.49%,14.14%。苗期和开花坐果期水分胁迫,均能提高辣椒根冠比和果实干物质分配指数并减少辣椒全生育期灌水量和耗水量,特别是苗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情况下,灌水量和耗水量分别比CK组显著低12.36%和11.51%,且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比CK显著高8.61%和9.66%,因此,在苗期施加中度水分胁迫,后期充分灌水是实现绿洲辣椒节水、高产和高效栽培的一种较优灌溉方式。
  • 张柏杨, 张国斌, 郁继华, 冯致, 杜淼鑫, 罗石磊, 叶洁, 王翠丽
    为了研究基质还田对大田土壤和辣椒生长生产的影响,以日光温室连续栽培蔬菜6年的废弃基质还施露地种植辣椒,测定了不同施用量(0,45,90,135 m3/hm2)的土壤理化性质及辣椒生理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基质还田能够减少土壤pH变化,减小土壤容重、略微增加土壤孔隙度、保持土壤气水比,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辣椒植株的生长且利于其干物质积累,其中株高、茎粗及干物质积累量均以T2最好。提升了辣椒叶片光合荧光的表现,T2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FV/FM、ΦPSⅡ均为最高,T1的Qp最高,NPQ为T3最低。提高了辣椒果实的品质及产量,T2产量达67.04 t/hm2,可溶性糖含量以T2最高,为2.21%,Vc含量T3最高,为1.97 mg/g,T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分别为2.07,204.93 mg/kg。而与此同时,较大的还田施用量(135 m3/hm2)在辣椒生长的中前期造成了一定的毒害现象,在生育后期此现象消失,最终各项指标全面优于未还田处理。废弃基质露地还田这样的重复利用方式切实有效,(在种植同科作物的情况下)还田施用量宜选择90 m3/hm2
  • 宋雅欣, 马茂亭, 安志装, 赵同科
    为了研究有机无机肥减量及其配施等措施对辣椒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大棚种植条件下,以辣椒和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无机肥减量及其配施等措施(不施肥、100%有机肥、75%有机肥、50%有机肥、50%有机肥+50%化肥、75%化肥、50%化肥)对辣椒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就辣椒而言,肥料减量及其配施对辣椒产量无明显影响,对辣椒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以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的辣椒中硝酸盐含量最低,维生素C含量最高,即处理50%有机肥+50%化肥效果最好。相对于番茄,有机肥减量会使产量呈不同程度降低,以处理50%有机肥+50%化肥产量最高,且品质最优,与其他处理相比,此处理番茄中硝酸盐含量最低,维生素C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最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糖酸比差异相对较小。
  • 李婷, 周超凡, 王颀, 段曦, 毕焕改, 李清明, 艾希珍
    Baidu(2)
    为了探明日光温室嫁接辣椒的氮(N)、钾(K2O)适宜施用量及其与自根辣椒的差异,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N、K2O用量对嫁接和自根辣椒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以N、K2O用量为变量因子,以嫁接和自根辣椒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对模型解析的结果表明,N、K2O用量对辣椒产量影响显著,二因子存在着交互效应,但以K2O对辣椒的产量影响较大。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得出本试验条件下嫁接辣椒产量达到49 5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326.1~752.9 kg/hm2,K2O 630.8~1 116.0 kg/hm2;自根辣椒产量达到48 0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411.5~606.9 kg/hm2,K2O 868.4~1 168.4 kg/hm2,嫁接辣椒适宜的氮钾配比为嫁接1:1.96,自根辣椒1:1.85。
  • 魏小春, 李艳, 姚秋菊, 原玉香, 赵艳艳, 王志勇, 姜俊, 段俊枝, 蒋武生, 张晓伟
    为了探索非生物胁迫下硅对辣椒CaMADS-box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豫椒101为材料,在对辣椒CaMADS-box基因片段同源克隆的基础上,对其编码的部分蛋白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理化性质预测、亚细胞定位预测和进化树分析,探讨了硅处理后辣椒CaMADS-box基因在高温胁迫、盐胁迫下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CaMADS-box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含有MADS结构域,属于MADS基因家族,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中,分子进化树表明其与茄属和烟草属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到67%。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aMADS-box基因在高温胁迫和盐胁迫后表达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模式,高温胁迫下48 h达到峰值,而盐胁迫在24 h达到峰值,硅处理能够诱导CaMADS-box基因表达,在高温胁迫和盐胁迫下都在12 h达到高峰值,这表明CaMADS-box是一个硅快速响应基因,推测硅处理在缓解辣椒高温胁迫和盐胁迫等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李立新, 杨途熙, 魏安智, 冯世静, 陈旅, 侯娜
    Baidu(4)
    为探讨花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陕西、山西、云南、四川、甘肃5个种源地的269份花椒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2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16对图谱带型清晰、丰富、重复性好的引物组合;269份花椒属样品用这些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69条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1条,多态性比率为93.8%;通过UPGMA分子系统聚类法,将269份花椒属种质划分为2个类群,即竹叶椒类群和花椒类群;在所研究的5个种源中,陕西花椒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陕西和甘肃花椒的遗传距离最小,陕西和云南花椒的遗传距离最大;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在花椒总的遗传变异中,种源内占74%,而种源间仅占26%;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和UPGMA聚类结果一致,且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现象。结果为花椒资源的收集、分类和鉴定工作以及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旅, 杨途熙, 魏安智, 李立新, 冯世静, 欧万发, 崔丹
    Baidu(11)
    为筛选和推广高光效基因型花椒优良品种,寻求花椒品种最佳的光合效率管理模式,提高花椒产量和质量,在自然条件下,用Li-6400XT光合测定仪对8种不同产地4年生花椒树进行光合生理特性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8种花椒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党村无刺 >狮子头 >秦安一号 >武都大红袍 >无刺花椒 >府谷花椒 >韩城大红袍 >凤县大红袍;8种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类型;相关分析表明,8种花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8种花椒进行光响应、CO2响应曲线拟合,得出8种花椒光的补偿点为36.30~102.76 μmol/(m2·s),饱和点为332.41~467.89 μmol/(m2·s);CO2补偿点为47.46~76.41 μmol/(m2·s),饱和点为698.887~1 509.000 μmol/(m2·s)。结果可为以后栽培管理、推广花椒提供参考依据。
  • 杨叔青, 胡栓红, 杨志刚, 陈聪, 徐晓美, 高婧, 王勇, 赵君
    Baidu(6)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3号生理小种。
  • 孙润生, 王述彬, 刁卫平, 刘金兵, 潘宝贵, 戈伟, 郭广君
    种间杂交是种质创新和利用外源优异基因的重要途径。运用有性杂交方法,以浓紫色辣椒 C.annuum PBC1366为母本(P1)、强辣 C.chinense PI439487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种间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F1在生长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他表型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种间F1花粉可染率为64.4%,形态学观察和EST-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种间杂种F1的真实性。C.annuum × C.chinense 种间杂种的获得为辣椒种间遗传图谱构建、辣椒香味和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 郭广君, 刁卫平, 刘金兵, 潘宝贵, 戈伟, 王述彬
    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是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是辣椒抗病育种的主攻目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有效地克服传统育种的缺陷,加速育种进程。分子标记的开发依赖于基础研究,辣椒基因组数据的公布为辣椒抗CMV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所以本研究就黄瓜花叶病毒的危害、辣椒抗源材料的筛选和抗性鉴定、抗性遗传规律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为进一步辣椒抗CMV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刁卫平, 王述彬, 刘金兵, 潘宝贵, 郭广君, 戈伟
    Baidu(5)
    为了深入了解WRKY转录因子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辣椒全基因组和辣椒疫病转录组测序数据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辣椒WRKY转录因子的数目、种类、系统发生学和保守基序特征。结果表明,辣椒基因组中至少存在40个 WRKY 基因,包含1~2个WRKY保守结构域,根据WRKY结构域的数量及锌指结构的特征可将其分为Ⅰ、Ⅱ(a)、Ⅱ(b)、Ⅱ(c)、Ⅱ(d)、Ⅱ(e)和Ⅲ类/亚类。 辣椒 WRKY 基因的保守motif共有3个,motif长度最长为50,最短为21,辣椒WRKY编码的蛋白为151~747 个氨基酸,平均氨基酸数量为378.1个。该研究对辣椒 WRKY 基因功能的研究及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刘子记, 李静婷, 杨衍, 曹振木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热辣3号辣椒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从8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在热辣3号亲本间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均为共显性标记。为了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选用位于辣椒不同染色体上的3对共显性标记对热辣3号辣椒进行纯度检测,种子纯度为99.49%。分子标记鉴定与表型鉴定比较分析表明,2种鉴定结果高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热辣3号辣椒杂交种纯度的快速、准确检测。
  • 刘娟旭, 余义勋, 雷建军, 陈国菊, 曹必好, 曾国平
    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几种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浓度组合,以及不同添加物,诱导不定芽分化与植株再生,有效地提高了不定芽的伸长率.结果表明:选用辣椒9~11 d苗龄的带柄子叶在培养基MB+BA 5.0 mg/L+IAA 1.0mg/L+GA31.0 mg/L+蔗糖3%+琼脂6.5 g/L+椰乳5%+AgNO35.0 mg/L上培养,分化频率达97.8%;芽丛在MB+ZT 1.0 mg/L+IAA 1.0 mg/L+GA31.5 mg/L+椰乳5%+AgNO35.0 mg/L培养基上伸长率达76.0%;幼苗在MS+IAA0.1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上能正常生根,生根率最高100%,并成长为健壮的再生植株。
  • 张新忠, 刘国俭, 闫立英, 赵永波, 常瑞丰, 吴禄平
    Baidu(11)
    分别用二甲苯和甘露醇缓冲液作介质对桃、李、辣椒2n花粉进行筛分,结果使3种作物2n花粉比例大幅提高,甘露醇缓冲液作介质的提纯效果比二甲苯好,二甲苯作介质提纯后的2n花粉能够贮藏。
  • 王林闯, 贺超兴, 张志斌
    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覆盖物对温室有机土基质栽培条件下甜椒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其对土壤地温、含氧量以及植物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物对地温和土壤含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膜覆盖增温效果明显,秸秆覆盖效果最差,土壤含氧量在不同灌水量处理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含氧量越来越低;不同覆盖物处理间,覆盖秸秆处理的土壤含氧量较其他处理高5%~10%,其次是覆盖草坪草处理,覆盖地膜的含氧量最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以中水量最好,覆盖秸秆和草坪草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最终甜椒产量亦以中水量处理要高于低水量和高水量,以中水量且覆盖草坪草处理的表现最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 胡能兵, 隋益虎, 张子学, 何克勤
    Baidu(11)
    以浓毛型辣椒9024为试材,研究其茸毛性状的分布规律;同时,比较了辣椒9024与茄科其他6种作物的光合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辣椒9024发育的不同时期,各时期的第1片真叶叶片正面、背面、叶柄及茎段的茸毛密度差异明显,以一叶一心期的茸毛密度最大;在七叶期,不同真叶、叶柄及相邻茎段的茸毛随着真叶离生长点越近,密度越大;在不同的光强下,辣椒9024的净光合速率低于茄子,但显著高于其余4种辣椒,其最大值为21.2μmol/(m2·s),表明其既耐弱光,又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在育种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 齐永志, 张小风, 王文桥, 赵卫松, 马志强, 韩秀英
    通过离体试验测定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毒力发现,在烯酰吗啉与百菌清11个不同复配组合中,最佳配比为1∶11,其对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4,2.37,1.8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以1∶9和11∶1复配时,分别对抑制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59,1.50;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了烯酰吗啉与百菌清的两种复配组合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和持效期。复配比例为11∶1时,10,5,1mg/L3个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剂处理,并且在用药后第14天时,10mg/L相对防效依旧高达67.50%,用药间隔期可达14d;复配比例为1∶11时,10mg/L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烯酰吗啉相同浓度处理,持效期也延长2~3d;与百菌清相同浓度相比,其预防效果也相对较高。
  • 范妍芹, 郭景印
    Baidu(20)
    甜椒杂种优势非常显著,但目前甜椒杂种F1的种子生产采用人工去雄授粉,产种量低成本高,严重阻碍了F1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迄今为止,雄性不育的利用是降低甜椒F1制种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但国内尚未见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与应用的报道。我们从1986年开始甜椒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研究,初步认为由我所发现并选育的雄性不育系AB91属核不育两用系,为甜椒杂种优势利用及推广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 周晶, 沈火林, 杨文才, 谭芳, 王银磊, 郭爽
    采用109对SSR特异引物对89份辣椒材料进行分析,其中87对引物扩增出条带,52对引物具有多样性,扩增带分子量在150~2000 bp之间,231条谱带中175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占75.76%,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66条带,说明辣椒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小。89份材料经过NTSYS2.1.0软件分析后,计算出材料间遗传距离,并做出SSR分子标记聚类图。结果显示,89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处分为两类,可以将栽培种和野生种区分开来,在遗传相似系数0.80处可以分为四类,总体上看,将果实类型相似的种质基本都聚在一起,说明用SSR标记进行辣椒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 陈攀栋, 沈火林, 杨学妍, 马丽华
    研究了一个甜椒品系405和一个辣椒品系伏地尖果实在生育期内主要糖含量和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绿熟期和转色期甜椒品系405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都明显高于辣椒品系伏地尖,绿熟期甜椒品系40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13.3mg/g,而辣椒品系伏地尖则为97.6mg/g,但红熟期两者相差不大;与辣椒品系相比甜椒品系蔗糖和淀粉含量在绿熟期后有一个升高又降低的过程;两品系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趋势差异不大,酸性转化酶与中性转化酶活性在果实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较高,而在绿熟期较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绿熟期较高,而在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较低。虽然甜椒品系与辣椒品系之间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蔗糖代谢酶活性差异并不明显,推测是由于对蔗糖利用的不同引起的。
  • 范妍芹, 刘云, 严立斌
    利用在英格拜尔甜椒中发现的甜椒雄性不育源,经采用杂交、自交、测交、兄妹交等方法,选育出雄性不育性与优良农艺性状、抗病性、高配合力高度统一的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遗传简单、不育性稳定、恢复源广泛、配合力高、可较快地培育出不同类型的优良一代杂种。利用AB91已选育出早、中、晚熟配套的系列甜椒杂交种,解决了我国甜椒一代杂种种子生产人工去雄的难题。
  • 赵卫松, 张小风, 齐永志, 王文桥, 韩秀英
    本试验对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初步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受NaC l和葡萄糖影响较小,且NaC l和葡萄糖不同浓度处理后的所有菌株之间渗透压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故得知NaC l和葡萄糖均不能为疫霉菌提供营养和抑制其渗透。双炔酰菌胺低浓度处理能够使抗性菌株菌体内渗漏出较多的内含物,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内含物渗漏反而减少;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菌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亲本菌株菌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均高于抗性菌株。随着双炔酰菌胺处理时间的延长,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都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辣椒疫霉内含物通过细胞膜外渗,致使药液在菌体内的积累减少,最终使到达作用靶标药剂的实际浓度下降;同时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下降可能是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原因。
  • 黄贞, 常绍东, 邹集文, 刘玉平
    基因型为N(MsMs)、S(MsMs)的材料可直接做恢复系;基因型为N(msms)的优良自交系材料可采用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杂交种为母本,与原材料为转回亲本,经回交3~5代,再自交2代,连续2代全恢复的株系为新恢复系;N(Msms)、S(Msms)2种基因型后代CMS基因型和植株特征特性都会出现分离,选全恢复的株系经自交纯化后为新的恢复系。并成功利用此技术转育6份恢复系。
  •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Baidu(6)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 罗火林, 罗丽萍, 熊冬金, 杨柏云
    Baidu(3)
    利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1个辣椒GH3同源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从理化性质、分子进化、跨膜结构域、高级结构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2 140 bp,其开放阅读框为1 791 bp,编码595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含32个磷酸化位点,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是定位在叶绿体上的亲水性蛋白。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辣椒GH3蛋白与拟南芥、大豆、烟草、番茄等植物中的GH3蛋白同源性较高。为该基因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廉勇, 崔世茂, 包秀霞, 王葆生
    为探讨冬季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对作物水分吸收、保护酶、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长金、迅驰37-74和运驰37-82为研究试材,对20~22,14~16,10~12 ℃ 3个温度处理下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的含水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和渗透电解率质膜透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根区温度的下降,辣椒幼苗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0~12 ℃处理含水量最低;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Pro、MDA、超氧阴离子含量以及电解渗透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10~12 ℃处理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处理20~22,14~16 ℃,以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为衡量指标,根区温度14 ℃及以上时,辣椒植株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 王丽艳, 荆瑞勇
    Baidu(32)
    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并建立起快速繁植无性系。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2.0 mg/L GA,其增殖系数为3.10;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也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2.0 mg/L GA,每代每梢平均增殖数量为2~4个不等;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0.1 mg/L IBA+0.2 mg/L IAA,10 d后每株可长出2~4条根。并进行了移栽方面的研究,为大规模快速繁殖青椒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 郭景印, 刘耀娥, 范妍芹
    Baidu(125)
    <正> 甜椒F1杂种优势强,整齐度好,增产显著,但在育种实践中存在选亲不当达不到预期目的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广配F1筛选等问题.本文对甜椒优势组合亲本选配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有目的地进行F1育种推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