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甜椒辣椒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甜椒辣椒相关论文,涉及甜椒辣椒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郭广君, 刁卫平, 刘金兵, 潘宝贵, 戈伟, 王述彬
    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是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是辣椒抗病育种的主攻目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有效地克服传统育种的缺陷,加速育种进程。分子标记的开发依赖于基础研究,辣椒基因组数据的公布为辣椒抗CMV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所以本研究就黄瓜花叶病毒的危害、辣椒抗源材料的筛选和抗性鉴定、抗性遗传规律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为进一步辣椒抗CMV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齐永志, 张小风, 王文桥, 赵卫松, 马志强, 韩秀英
    通过离体试验测定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毒力发现,在烯酰吗啉与百菌清11个不同复配组合中,最佳配比为1∶11,其对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4,2.37,1.8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以1∶9和11∶1复配时,分别对抑制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59,1.50;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了烯酰吗啉与百菌清的两种复配组合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和持效期。复配比例为11∶1时,10,5,1mg/L3个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剂处理,并且在用药后第14天时,10mg/L相对防效依旧高达67.50%,用药间隔期可达14d;复配比例为1∶11时,10mg/L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烯酰吗啉相同浓度处理,持效期也延长2~3d;与百菌清相同浓度相比,其预防效果也相对较高。
  • 魏小春, 李艳, 姚秋菊, 原玉香, 赵艳艳, 王志勇, 姜俊, 段俊枝, 蒋武生, 张晓伟
    为了探索非生物胁迫下硅对辣椒CaMADS-box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豫椒101为材料,在对辣椒CaMADS-box基因片段同源克隆的基础上,对其编码的部分蛋白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理化性质预测、亚细胞定位预测和进化树分析,探讨了硅处理后辣椒CaMADS-box基因在高温胁迫、盐胁迫下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CaMADS-box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含有MADS结构域,属于MADS基因家族,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中,分子进化树表明其与茄属和烟草属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到67%。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aMADS-box基因在高温胁迫和盐胁迫后表达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模式,高温胁迫下48 h达到峰值,而盐胁迫在24 h达到峰值,硅处理能够诱导CaMADS-box基因表达,在高温胁迫和盐胁迫下都在12 h达到高峰值,这表明CaMADS-box是一个硅快速响应基因,推测硅处理在缓解辣椒高温胁迫和盐胁迫等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隋益虎, 胡能兵, 苗永美, 赵岩, 周玉丽
    选用2个辣椒杂交组合构建6世代群体(P1、P2、F1、B1、B2和F2),对各世代四母斗果实的单果种子数进行计数,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分离群体单果种子数表现多峰或单峰偏态分布,呈现数量遗传特征;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表明,辣椒单果种子数遗传模式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B-1模型)。一阶遗传参数分析表明,2个组合中除了两基因间加性×显性、显性×显性互作等上位效应相似外,其加性、显性、加性×加性效应表现几乎相反;势能比值比较表明,组合Ⅰ中第1、2对主基因分别表现为负、正向超显作用,组合Ⅱ中则表现为正、负向超显作用;同一组合中2基因座间综合显性效应有部分抵消。二阶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组合Ⅰ中控制辣椒单果种子数的2对主基因QTL比较集中在1110B材料中,组合Ⅱ则在2个亲本材料中都有分布。同时组合Ⅰ、Ⅱ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84%和37.30%,说明辣椒单果种子数因种质材料不同有差异,育种中对单果种子数的遗传选择应在分离的较高世代进行。
  • 李珍, 刘金兵, 刁卫平, 王述彬, 潘宝贵, 戈伟, 郭广君
    Baidu(14)
    为了明确辣椒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选取3种不同果实颜色的辣椒品系(紫晶、淡紫、水晶)为试材,提取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RNA并反转录成cDNA,利用qRT-PCR技术分析相关基因(CHSCHIF3HF3'5'HDFRANSUFGTANPGST)在不同辣椒材料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HSCHI 在3种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都很少且无规律可循,F3H 在淡紫、紫晶中表达量较高,且在果实发育的第15~20天时出现较大峰值,与之相比在水晶中的表达量可以忽略不计。 F3'5'HANPGSTDFRUFGT 在3种材料中相对表达量随着果实的发育分别呈现同步变化,且 F3'5'H、ANPGST在材料紫晶果实发育的第15天相对表达量出现较大峰值,ANS在3种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没有一定规律可循。 F3HF3'5'HANPGST是辣椒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
  • 柴文臣, 马蓉丽, 焦彦生, 邢国明
    我国的设施辣椒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以现有的品种为试材,研究其耐寒性情况,为设施辣椒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以晋尖椒1号、保椒F1、良椒2313、中椒22号4个辣椒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各辣椒品种分别在15℃/5℃(昼/夜),20℃/10℃(昼/夜),25℃/15℃(昼/夜)3个不同的温度处理下,其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各辣椒品种的各项生长指标及干物质、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SOD活性都逐渐减小,而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POD活性、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大。在低温处理前后,所研究生理指标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其变化与辣椒的抗寒性密切相关。根据测定的各项指标对4个辣椒品种进行筛选,其抗寒性大小顺序为:良椒2313、中椒22号、晋尖椒1号、保椒F1。
  • 李立新, 司守霞, 魏安智, 刘玉林, 冯世静, 杨途熙
    为拓展分子标记在花椒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开发花椒EST-SSR功能性分子标记、分析花椒DNA指纹图谱,利用凤县大红袍花椒的茎尖节点转录组cDNA数据库中45 057条长度大于200 bp的非冗余Unigene序列,使用MIcroSAtellite(MISA)软件搜索SSR位点,分析花椒cDNA序列中SSR位点的频率和密度、SSR重复基元种类及比例、SSR重复次数与数量等分布特征;用Primer 3.0软件在线设计SSR引物并经PCR扩增筛选适合的多态性引物;用Quantity One软件统计多态性条带和分子量大小;NTsys 2.0软件分析12份花椒种质的遗传距离、构建树状聚类图及DNA指纹图谱库。结果表明,45 057条序列中有3 315条Unigene序列包含SSR位点,共3 814个,3 315条序列中SSR位点出现频率为7.07%;在检索出的SSR位点中,二核苷酸、三核苷酸是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29.42%和58.58%,二核苷酸重复中以AG/TC、CT/GA出现频率最高,三核苷酸重复中GAA/CTT、AGA/TCT出现频率最高;二、三、四、五、六核苷酸重复基元总数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利用Primer 3.0设计的64对EST-SSR引物中,55对引物能产生预期片段大小的PCR产物,其中18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利用18对引物对12份花椒种质进行PCR扩增,共产生81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条,多态率为90.12%;各花椒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52 6~0.894 7,平均为0.725 0;经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0处12份花椒种质共分为3类,即顶坛花椒为Ⅰ类、竹叶椒为Ⅱ类、其他花椒为Ⅲ类;指纹图谱分析中,8对引物在5份种质中能扩增出特征带型,最少用3对引物进行组合即可将12份花椒种质区分开。成功在凤县大红袍花椒的茎尖节点转录组cDNA序列中开发SSR标记,设计并筛选出8对能扩增出特征带型的引物,最少用3对引物进行组合即可将12份花椒种质区分开,这为今后花椒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提供新的引物序列并奠定了基础。
  • 杨叔青, 胡栓红, 杨志刚, 陈聪, 徐晓美, 高婧, 王勇, 赵君
    Baidu(6)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3号生理小种。
  •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Baidu(6)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 刁卫平, 王述彬, 刘金兵, 潘宝贵, 郭广君, 戈伟
    Baidu(5)
    为了深入了解WRKY转录因子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辣椒全基因组和辣椒疫病转录组测序数据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辣椒WRKY转录因子的数目、种类、系统发生学和保守基序特征。结果表明,辣椒基因组中至少存在40个 WRKY 基因,包含1~2个WRKY保守结构域,根据WRKY结构域的数量及锌指结构的特征可将其分为Ⅰ、Ⅱ(a)、Ⅱ(b)、Ⅱ(c)、Ⅱ(d)、Ⅱ(e)和Ⅲ类/亚类。 辣椒 WRKY 基因的保守motif共有3个,motif长度最长为50,最短为21,辣椒WRKY编码的蛋白为151~747 个氨基酸,平均氨基酸数量为378.1个。该研究对辣椒 WRKY 基因功能的研究及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罗火林, 罗丽萍, 熊冬金, 杨柏云
    Baidu(3)
    利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1个辣椒GH3同源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从理化性质、分子进化、跨膜结构域、高级结构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2 140 bp,其开放阅读框为1 791 bp,编码595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含32个磷酸化位点,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是定位在叶绿体上的亲水性蛋白。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辣椒GH3蛋白与拟南芥、大豆、烟草、番茄等植物中的GH3蛋白同源性较高。为该基因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旅, 杨途熙, 魏安智, 李立新, 冯世静, 欧万发, 崔丹
    Baidu(11)
    为筛选和推广高光效基因型花椒优良品种,寻求花椒品种最佳的光合效率管理模式,提高花椒产量和质量,在自然条件下,用Li-6400XT光合测定仪对8种不同产地4年生花椒树进行光合生理特性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8种花椒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党村无刺 >狮子头 >秦安一号 >武都大红袍 >无刺花椒 >府谷花椒 >韩城大红袍 >凤县大红袍;8种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类型;相关分析表明,8种花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8种花椒进行光响应、CO2响应曲线拟合,得出8种花椒光的补偿点为36.30~102.76 μmol/(m2·s),饱和点为332.41~467.89 μmol/(m2·s);CO2补偿点为47.46~76.41 μmol/(m2·s),饱和点为698.887~1 509.000 μmol/(m2·s)。结果可为以后栽培管理、推广花椒提供参考依据。
  • 闫秋艳, 董飞, 段增强, 李汛, 王嫒华, 汤英
    为了探讨土壤温度和肥料利用率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冬春季设施辣椒生产力。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计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加温土壤)和施肥方式(不施肥CK、常规尿素施肥N60和常规尿素减N24)2个因素对辣椒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不加温条件下,常规尿素施肥处理比CK辣椒植株总干质量、株高、成活率和产量不同程度增加,在较高氮肥用量的N60处理中增加程度较高;土壤加温条件下,N60和N24处理对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产量最高,且2个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加温有助于氮素养分的持续释放,在开花期处于低峰状态,这与加温条件下辣椒植株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有关;结果期,不加温条件碱解氮含量有所降低,但加温条件下持续升高。2种温度条件下,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趋势,其中,CK处理在结果期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氮元素亏缺状态下磷钾元素补充供应。土壤适宜加温使脲酶活性持续增加。因此,提高土壤温度比增施氮肥更有利于辣椒养分吸收和产量提高,使肥料得到有效发挥,有助于设施蔬菜增产增效。
  • 宋雅欣, 马茂亭, 安志装, 赵同科
    为了研究有机无机肥减量及其配施等措施对辣椒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大棚种植条件下,以辣椒和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无机肥减量及其配施等措施(不施肥、100%有机肥、75%有机肥、50%有机肥、50%有机肥+50%化肥、75%化肥、50%化肥)对辣椒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就辣椒而言,肥料减量及其配施对辣椒产量无明显影响,对辣椒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以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的辣椒中硝酸盐含量最低,维生素C含量最高,即处理50%有机肥+50%化肥效果最好。相对于番茄,有机肥减量会使产量呈不同程度降低,以处理50%有机肥+50%化肥产量最高,且品质最优,与其他处理相比,此处理番茄中硝酸盐含量最低,维生素C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最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糖酸比差异相对较小。
  • 孙润生, 王述彬, 刁卫平, 刘金兵, 潘宝贵, 戈伟, 郭广君
    种间杂交是种质创新和利用外源优异基因的重要途径。运用有性杂交方法,以浓紫色辣椒 C.annuum PBC1366为母本(P1)、强辣 C.chinense PI439487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种间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F1在生长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他表型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种间F1花粉可染率为64.4%,形态学观察和EST-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种间杂种F1的真实性。C.annuum × C.chinense 种间杂种的获得为辣椒种间遗传图谱构建、辣椒香味和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 王世杰, 张恒嘉, 巴玉春, 王玉才, 黄彩霞, 薛道信, 李福强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膜下滴灌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辣椒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对辣椒均分别进行轻度(65%~75% Field capacity,FC)和中度(55%~65% FC)水分调亏,在盛果期和后果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75%~85% FC)为对照。同时构建辣椒Jensen模型水分生产函数并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处理辣椒青果总产量最大,为36 203.90 kg/hm2,苗期轻度和中度水分调亏以及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对辣椒青果总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其余水分调亏处理辣椒总产量比对照显著减少10.45%~13.32%。盛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和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使水分调亏时段的辣椒青果含水率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5.75,5.83个百分点(P<0.05)。各水分处理辣椒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相差不大,苗期中度水分调亏以及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的辣椒WUE分别比CK显著增加11.63%和9.41%。由求解得的Jensen辣椒水分生产函数可知,辣椒开花坐果期水分敏感指数最大,为0.517。因此,开花坐果期是辣椒的需水临界期,此生育期缺水对辣椒产量影响较大,为保证辣椒高产,应充分供水(75%~85% FC)。
  • 黄贞, 常绍东, 邹集文, 刘玉平
    基因型为N(MsMs)、S(MsMs)的材料可直接做恢复系;基因型为N(msms)的优良自交系材料可采用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杂交种为母本,与原材料为转回亲本,经回交3~5代,再自交2代,连续2代全恢复的株系为新恢复系;N(Msms)、S(Msms)2种基因型后代CMS基因型和植株特征特性都会出现分离,选全恢复的株系经自交纯化后为新的恢复系。并成功利用此技术转育6份恢复系。
  • 袁稳, 吴国平, 王述彬, 刁卫平, 刘金兵, 潘宝贵, 戈伟
    Baidu(7)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保持系21B的线粒体DNA为材料进行SRAP分析,结果表明,从128对引物扩增获得了1 440条100~1 000 bp的条带,多态性位点仅有9个,占0.63%,其中7条多态性条带位于21A中;对多态性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后发现,9个克隆在GenBank中找到了相似的功能,绝大部分与能量代谢有关;利用21A中的多态性序列特点设计SCAR引物,对21A和21B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验证,3对引物在21A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已成功地将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是新发现的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的片段。
  • 李婷, 周超凡, 王颀, 段曦, 毕焕改, 李清明, 艾希珍
    Baidu(2)
    为了探明日光温室嫁接辣椒的氮(N)、钾(K2O)适宜施用量及其与自根辣椒的差异,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N、K2O用量对嫁接和自根辣椒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以N、K2O用量为变量因子,以嫁接和自根辣椒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对模型解析的结果表明,N、K2O用量对辣椒产量影响显著,二因子存在着交互效应,但以K2O对辣椒的产量影响较大。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得出本试验条件下嫁接辣椒产量达到49 5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326.1~752.9 kg/hm2,K2O 630.8~1 116.0 kg/hm2;自根辣椒产量达到48 000 kg/hm2以上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411.5~606.9 kg/hm2,K2O 868.4~1 168.4 kg/hm2,嫁接辣椒适宜的氮钾配比为嫁接1:1.96,自根辣椒1:1.85。
  • 李立新, 杨途熙, 魏安智, 冯世静, 陈旅, 侯娜
    Baidu(4)
    为探讨花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陕西、山西、云南、四川、甘肃5个种源地的269份花椒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2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16对图谱带型清晰、丰富、重复性好的引物组合;269份花椒属样品用这些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69条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1条,多态性比率为93.8%;通过UPGMA分子系统聚类法,将269份花椒属种质划分为2个类群,即竹叶椒类群和花椒类群;在所研究的5个种源中,陕西花椒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陕西和甘肃花椒的遗传距离最小,陕西和云南花椒的遗传距离最大;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在花椒总的遗传变异中,种源内占74%,而种源间仅占26%;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和UPGMA聚类结果一致,且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现象。结果为花椒资源的收集、分类和鉴定工作以及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赵卫松, 张小风, 齐永志, 王文桥, 韩秀英
    本试验对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初步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受NaC l和葡萄糖影响较小,且NaC l和葡萄糖不同浓度处理后的所有菌株之间渗透压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故得知NaC l和葡萄糖均不能为疫霉菌提供营养和抑制其渗透。双炔酰菌胺低浓度处理能够使抗性菌株菌体内渗漏出较多的内含物,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内含物渗漏反而减少;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菌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亲本菌株菌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均高于抗性菌株。随着双炔酰菌胺处理时间的延长,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都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辣椒疫霉内含物通过细胞膜外渗,致使药液在菌体内的积累减少,最终使到达作用靶标药剂的实际浓度下降;同时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下降可能是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原因。
  • 吕艳艳, 魏小春, 赵艳艳, 原玉香, 王志勇, 杨双娟, 郑小兰, 姜俊, 李艳, 张梦园, 姚秋菊, 张强, 张晓伟
    为了探索辣椒Whirly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和进化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进化关系及表达模式,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其在脱落酸、高温、低温、疫病等胁迫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从辣椒CM334中鉴定了2个Whirly基因家族成员,CaWHY1CaWHY2。辣椒CaWHY1和CaWHY2同其他物种Whirly基因理化性质相比,差别不大,结构相似性高,CaWHY2基因和番茄的SlWHY2基因结构完全一样,在系统进化树中聚在一起。CaWHY1SlWHY1聚在一起,但它们的基因结构不同,说明Whirly蛋白在进化过程中,结构保守。表达模式分析发现,CaWHY1CaWHY2在辣椒CM334中均能表达,但在不同组织和果实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CaWHY1CaWHY2在不同胁迫处理下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其中CaWHY1明显受疫病的诱导,CaWHY2在低温处理和脱落酸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由此可知,Whirly基因家族在辣椒的生长发育中起调控作用,在各种逆境胁迫中也发挥一定作用。
  • 姜伟, 崔世茂, 王勇, 曹继龙, 王建国, 杜金伟, 杨叔青, 胡栓红
    为探讨日光温室土壤主要盐分对作物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以辣椒品种亮剑为研究试材,比较研究了0,50,100,150,200 mmol/L的KNO3、K2SO4及其混盐(1∶1)对辣椒幼苗叶片内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以及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并进行了营养元素与光合指标和光合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NO3、K2SO4及其混盐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N素含量影响存在一定差异,SO42-对NO3-的吸收有拮抗作用;盐胁迫抑制辣椒幼苗对P的吸收;随着胁迫浓度的逐渐增加,K含量大幅度增加;KNO3和混盐胁迫,辣椒幼苗叶片内亚硝酸盐含量没有增加;低浓度KNO3及其混盐胁迫,辣椒幼苗叶片内全N含量与亚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0**,与Pn显著正相关,与全K含量显著负相关;高浓度KNO3及其混盐胁迫,辣椒幼苗叶片内总N含量与Chl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 范妍芹, 刘云
    利用在田间英格拜尔甜椒中发现的甜椒雄性不育源,选育成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以AB91为母本,以优良自交系JR为父本,选育成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的甜椒一代杂种冀研5号。冀研5号的育成及应用充分体现了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 陈攀栋, 沈火林, 杨学妍, 马丽华
    研究了一个甜椒品系405和一个辣椒品系伏地尖果实在生育期内主要糖含量和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绿熟期和转色期甜椒品系405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都明显高于辣椒品系伏地尖,绿熟期甜椒品系40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13.3mg/g,而辣椒品系伏地尖则为97.6mg/g,但红熟期两者相差不大;与辣椒品系相比甜椒品系蔗糖和淀粉含量在绿熟期后有一个升高又降低的过程;两品系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趋势差异不大,酸性转化酶与中性转化酶活性在果实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较高,而在绿熟期较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绿熟期较高,而在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较低。虽然甜椒品系与辣椒品系之间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蔗糖代谢酶活性差异并不明显,推测是由于对蔗糖利用的不同引起的。
  • 郭富常, 孟广云, 但汉斌
    利用电子扫描镜观察了番茄、青椒、茄子的胚珠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珠心原基从胎座部分化后,周围组织慢慢将珠心原基包被,继续分化完全包被后即成珠被。珠被进一步发育后即成倒生胚珠。在发育后期番茄的胚珠呈扁圆形,青椒的胚珠为近卵形,而茄子的胚珠为椭圆形。茄子和青椒的胚珠发育始期纵向生长较快,茄子从开花期、青椒从开花后期横向生长比例加大。番茄和茄子的胚珠纵横径的比例大致相同,青椒随着果型的加大胚珠大小随之增加。
  • 沈治国, 曹寿先
    1982—1984年在张家口、山海关、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等地,在露地、地膜覆盖和小拱棚等不同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叶面喷施硫酸锌水溶液防治甜椒病毒病的试验,结果简报如下:1.不同浓度硫酸锌的防治效果0.05%、0.1%和0.5%三种浓度都有防病增产作用,其中以0.05%和0.1%浓度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病株率降低8.8—25.4%,病情指数降低10.6—28.2%;开花期提前6—11天;株高增加6.1—11.8%;门果数增加16.2—62.2%.
  • 孔德平, 王增池, 肖云清
    以单作棉田为对照,重点探讨了棉椒间作施肥的效应。结果表明,棉椒间作既维持了较高的棉花产量水平,又显著提高了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且对该地区现有可支撑水资源有明显适应性。750.0 kg/hm2K2SO4复合肥间作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更加稳定且较高,施肥主要是进一步提高间作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
  • 张强, 张涛, 常晓轲, 韩娅楠, 程志芳, 刘卫, 王彬, 姚秋菊
    为了在辣椒三系杂交育种研究中缩小群体筛选范围,减小工作量,提高不育系和保持系选择效率,根据细胞质育性标记SCAR130的序列多态性位点设计KASP标记引物,使其转化为KASP130分子标记,并以辣椒三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F1杂交种为试验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仪LC480和LGC公司的SNPline这两种检测平台将KASP130标记应用于辣椒细胞质类型检测,并对该标记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KASP130标记同SCAR130标记一样可以把待试辣椒材料准确地分为可育细胞质(N)和不育细胞质(S),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成功应用到辣椒细胞质育性的早期鉴定以及辣椒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的回交育种研究。综上,细胞质育性标记SCAR130已经被成功转化为KASP130分子标记,该标记可以明确鉴定辣椒的细胞质类型,这为其在辣椒三系杂交育种上的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 程杰山, 沈火林, 井玉芳, 杨辉, 孙秀波, 于岩
    选用2个不同硬度的辣椒品系,在果实成熟的不同时期测定其果肉硬度变化,并测定了与硬度相关的原果胶、果胶和纤维素的含量以及促进细胞壁物质分解的PME,PG,纤维素酶和β_半乳糖苷酶等水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果实硬度在转色期最大,随着果实成熟,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纤维素含量从转色期开始基本呈下降趋势,从幼果期到转色期PME酶的活性呈上升趋势,529品系酶活性在转色期达到最大,585品系在绿熟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2个品系的PG酶活性不断上升并在红熟期达到最大值。纤维素酶的活性也呈上升趋势并在转色期达到最大值。2个品系的半乳糖苷酶活性在红熟期达到最大值。辣椒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其硬度的变化与果胶、纤维素等物质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而这些物质的变化又与促进这些物质水解的细胞壁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相一致。在果实成熟的不同时期,这些硬度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可以反映出果实的硬度特点,在耐贮运辣椒育种过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 廉勇, 崔世茂, 包秀霞, 王葆生
    为探讨冬季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对作物水分吸收、保护酶、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长金、迅驰37-74和运驰37-82为研究试材,对20~22,14~16,10~12 ℃ 3个温度处理下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的含水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和渗透电解率质膜透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根区温度的下降,辣椒幼苗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0~12 ℃处理含水量最低;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Pro、MDA、超氧阴离子含量以及电解渗透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所述,10~12 ℃处理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处理20~22,14~16 ℃,以生理生化特性和含水量为衡量指标,根区温度14 ℃及以上时,辣椒植株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 李建嫄, 张娜, 刘峰, 张徐明, 张汀, 杨文香, 刘大群
    Baidu(15)
    筛选获得对花椒枯穗病菌有效的生防菌。采用抑菌圈法和对峙培养法筛选生防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生防菌分类地位。从供试的305株测试菌株中筛选到4株对花椒枯穂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其中1株拮抗效果最好,代号为Z-X-225,抑菌带为8 mm。筛选获得的这株生防菌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通过生物测定和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确定这个生防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
  • 张玲玲, 张晓芬, 陈斌, 孙艳, 韩华丽, 耿三省
    Baidu(7)
    为探究辣椒不育材料FS1030A的败育发生时期及方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技术对FS1030A与相应保持系FS1030B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FS1030A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前。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结构发生了2种异常变化:部分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径向过度伸长,后期生长为多层细胞,导致药室狭小,严重挤压小孢子母细胞致使其发育畸形,进而退化解体,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小孢子;部分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解体的绒毡层细胞与小孢子母细胞残迹在药室中形成一条染色较深的带。绒毡层异化,中层不解体,不能为小孢子母细胞的进一步发育提供营养,从而造成花粉母细胞变形、降解,最终败育。
  • 胡能兵, 隋益虎, 张子学, 何克勤
    Baidu(11)
    以浓毛型辣椒9024为试材,研究其茸毛性状的分布规律;同时,比较了辣椒9024与茄科其他6种作物的光合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辣椒9024发育的不同时期,各时期的第1片真叶叶片正面、背面、叶柄及茎段的茸毛密度差异明显,以一叶一心期的茸毛密度最大;在七叶期,不同真叶、叶柄及相邻茎段的茸毛随着真叶离生长点越近,密度越大;在不同的光强下,辣椒9024的净光合速率低于茄子,但显著高于其余4种辣椒,其最大值为21.2μmol/(m2·s),表明其既耐弱光,又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在育种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 严慧玲, 范妍芹, 严立斌, 赵付江, 周龙海
    以甜椒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为材料,采用混合集群分析法(BSA)构建了不育池与可育池。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了225对SRAP引物组合及1 393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获得了与隐性核不育基因连锁的2个SRAP标记:E37M39、E44M93,片段长度约为200 bp和500 bp,与育性基因的遗传距离为6 cm和12 cm。
  • 张新忠, 刘国俭, 章德明
    植物自发2n配子在育种中应用的优势逐渐被育种者重视,2n配子的发生受基因型、环境条件和诱变因子的影响,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在许多种植物中都有发生,甚至有的基因已经被分离出来。环境及诱变因子对2n配子的发生也起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者曾试验以各种诱变因子诱导。
  • 沈火林, 安岩, 乔志霞
    Baidu(52)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和比较分析了CMS和GMS辣椒不育系(株)和相应保持系(可育株)花蕾和叶片中的内源IAA,Z+ZR,GA3,ABA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CMS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蕾中IAA,Z+ZR,GA3和AB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GMS不育株和可育株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不育系(株)IAA,Z+ZR,GA3和ABA含量低于保持系(可育株);叶片中Z+ZR,GA3和ABA含量变化趋势GMS和CMS也基本一致,即不育系(株)中的含量高于保持系(可育株);花蕾中IAA/ABA,(Z+ZR)/ABA,GA3/ABA激素比例的变化GMS与CMS也相同,即不育系(株)比值小于保持系(可育株)。说明虽然GMS和CMS辣椒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不同,但在调节雄性不育时激素的变化规律大多相同,辣椒雄性不育在生理生化机理上可能存在一些相同的特点。
  • 张素勤, 耿广东, 谭玉丽
    Baidu(46)
    以辣椒为试材,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研究了SA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2.0 mmol/L)的SA可降低低温条件下辣椒幼苗的伤害程度,使其萎蔫率降低,POD和CAT活性升高,叶绿素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降低,辣椒的抗寒性增强;当浓度大于2.0 mmol/L时,辣椒幼苗体内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使其抗寒性降低。从各浓度处理效果看,2.0 mmol/L的处理效果最好。
  • 王世杰, 张恒嘉, 杨晓婷, 王玉才, 薛道信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露天膜下滴灌辣椒生长、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辣椒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均分别施加轻度水分胁迫(65%~75%田间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55%~65%田间持水量)和重度水分胁迫(45%~55%田间持水量),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75%~85%田间持水量)为对照,分别测定各水分处理辣椒不同生育期末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青果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用三次曲线模拟了辣椒各生长指标在全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三次曲线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水分处理下辣椒各生长指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苗期和开花坐果期一定程度水分胁迫能导致辣椒在水分胁迫时段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显著(P <0.05)小于CK组,后期复水后,由于辣椒产生补偿性生长,苗期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以及开花坐果期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辣椒,各生长指标增长速率在一定时间内超过CK组,最终辣椒产量和单株结果数均与CK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且辣椒平均单果重分别比CK组显著高18.48%,22.49%,14.14%。苗期和开花坐果期水分胁迫,均能提高辣椒根冠比和果实干物质分配指数并减少辣椒全生育期灌水量和耗水量,特别是苗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情况下,灌水量和耗水量分别比CK组显著低12.36%和11.51%,且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比CK显著高8.61%和9.66%,因此,在苗期施加中度水分胁迫,后期充分灌水是实现绿洲辣椒节水、高产和高效栽培的一种较优灌溉方式。
  • 刘云, 范妍芹
    冀椒3号是以经多代选择、创新的NL、811分别为母、父本培育成的适宜露地栽培的河北省第一个中晚熟杂交种,原名88-3,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商品性好的优点。
  • 刘春香, 刘彩云, 李会平, 曹京
    由于TYLCV的宿主广泛,本试验对山东寿光地区的感病毒病辣椒进行了TYLCV感染的分子鉴定,发现寿光地区的辣椒感染了TYLCV病毒,且感染率较高。通过对病毒基因组DNA-A序列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寿光感病辣椒的TYLCV序列与临沂和德州的TYLCV亲缘关系最近,并对具体突变点进行了分析。进化树分析显示,克隆得到的辣椒病毒与墨西哥的TYLCV病毒同源性较高,而与危害辣椒较严重的TYLCSV的遗传距离较远。
  • 周宝利, 李燕, 李东, 刘娜, 宁繁华, 侯永侠
    为揭示辣椒连作障碍的机理,本试验探讨了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GC-MS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辣椒根系分泌物和连作土壤中的化感物质.结果表明:辣椒根系分泌物和连作土壤的主要化感物质为松香酸、十四酸甲酯、十八酸甲酯和(2-乙基-甲基苯)-N-(乙氧甲基)-2-氯代乙酰胺.并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化感物质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微生物的效应.对松香酸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当浓度为0.05 g/L时,松香酸促进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0.25 g/L时抑制作用最大.同时外源松香酸使根际微生物总量和放线菌数量(A)减少,真菌(F)和细菌(B)的数量增加,B/F比值升高,而A/F比值降低.本试验结果说明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生物有较强的自毒作用.
  • 雷阳, 成妍, 乔宁, 焦彦生, 苗如意, 杨玉花
    为了研究辣椒抗疫病分子机制,探究其与抗疫病相关的功能基因,通过对114份辣椒自然群体抗疫病鉴定,选取1份抗疫病辣椒材料和3份感疫病辣椒材料,利用Illumina RNA-seq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将所得高质量的序列(Clean reads)与Pepper_Zunla_1_Ref_v1.0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有78.95%~85.11%的Clean数据比对到唯一的基因组位点。采用RPKM法计算基因表达量,并在此基础上以FDR≤0.001和|log2 Ratio|≥1为条件筛选出2组样本间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排列前10的Gene Ontology(GO)分类可以看出,主要功能有氧化还原酶活性、碳氧裂解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代谢过程和逆境响应等过程。其中,有117个差异基因能归入KEGG通路,包括25个上调差异基因,92个下调差异基因。在这些通路中,包括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氧化磷酸化、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磷脂酶D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等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辣椒抗疫病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它由多个交叉通路调节,包括新陈代谢过程、防御反应、激素调节等,这为后期深入研究辣椒抗疫病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 范妍芹, 刘云, 严立斌
    利用在英格拜尔甜椒中发现的甜椒雄性不育源,经采用杂交、自交、测交、兄妹交等方法,选育出雄性不育性与优良农艺性状、抗病性、高配合力高度统一的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遗传简单、不育性稳定、恢复源广泛、配合力高、可较快地培育出不同类型的优良一代杂种。利用AB91已选育出早、中、晚熟配套的系列甜椒杂交种,解决了我国甜椒一代杂种种子生产人工去雄的难题。
  • 高妍萍, 何莉莉, 陈俊琴, 高嵩, 李现伟, 董祥开
    Baidu(15)
    分别在辣椒的定植期、花期、绿熟期、红熟期进行遮光处理,对辣椒素含量及其代谢中相关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熟期遮光处理辣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期遮光、定植期遮光、红熟期遮光,对照的含量最低。绿熟期遮光处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花期和定植期遮光次之,再次是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过氧化物氧化酶(POD)活性,红熟期和定植期遮光最高,其次是对照和花期遮光,绿熟期遮光最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较高,定植期和花期遮光次之,绿熟期遮光最低。由此表明,遮光增加了辣椒素含量,绿熟期遮光效果较好。辣椒素含量高时,PAL活性高,但POD和PPO活性低,表明辣椒素含量与三种酶的活性有相关性。
  • 罗建, 许春苗, 张国斌, 郁继华
    为了解辣椒中NH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功能,探究其在非生物胁迫下基因表达特性,进而为辣椒CaNHX基因的功能开发以及辣椒耐盐抗旱育种基因提供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NH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基因表达模式和非生物胁迫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辣椒中有7个GME家族成员,可分为3个亚组,同时均包含Na+/H+ exchange保守结构域;主要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基因大小之间差异明显,氨基酸数目维持在198~952个,外显子含量在7~21个。除CaNHX5外其余蛋白均不具有信号肽,为疏水性蛋白,定位在液泡的可能性最高,都属于跨膜蛋白;Motif分析发现,N端含有CXC24XC的锌指结构,C端含有Trp (W)-24和TrKA-N,在序列中高度保守,二级结构主要以不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渗透和盐胁迫下,CaNHX6的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分别是0 h时的13.5,13.6倍;在茉莉酸甲酯和赤霉素处理后,CaNHX5CaNHX6在辣椒叶片中表达量均呈显著上调趋势,其余则相反。不同的表达情况表明其在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
  • 耿广东, 程智慧, 张素勤
    以莴苣为试材,通过辣椒植株水浸液、水浸液醇溶组分和根系分泌3种方法收集化感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化感物质对莴苣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3种方法收集的化感物质对莴苣均表现为高控低促的化感浓度效应,并且对根部生长的影响远大于地上部,不同生长时期的莴苣对化感物质的敏感度不同,苗期比发芽期敏感。
  • 程伯瑛, 赵廷昌, 孙福在, 牛玉山, 李文斌
    在山西省南北两个辣椒产区分离到的8支菌株,经鉴定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均属辣椒-番茄小种3.辣椒在5月份定植到田间后,当连续两旬或连续三旬中有两旬,旬平均气温≥18.5 ℃、旬降雨量≥11.1 mm时,田间就可出现病斑;自此到7月底,各旬的旬降雨量决定病害的流行趋势,降雨量大而均衡,病害流行加重,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反之,病害流行较轻或受到抑制.在苗期喷2次150 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并在田间初发病后,连喷2次200 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γ生防31菌株在田间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是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
  • 周晶, 沈火林, 杨文才, 谭芳, 王银磊, 郭爽
    采用109对SSR特异引物对89份辣椒材料进行分析,其中87对引物扩增出条带,52对引物具有多样性,扩增带分子量在150~2000 bp之间,231条谱带中175条谱带具有多态性,多态率占75.76%,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66条带,说明辣椒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小。89份材料经过NTSYS2.1.0软件分析后,计算出材料间遗传距离,并做出SSR分子标记聚类图。结果显示,89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处分为两类,可以将栽培种和野生种区分开来,在遗传相似系数0.80处可以分为四类,总体上看,将果实类型相似的种质基本都聚在一起,说明用SSR标记进行辣椒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 毕玉平, 单蕾, 王兴军, 徐平丽, 周钟信, 米景九
    Baidu(159)
    在构建TMVcp和CMVcp双价表达载体和建立辣椒高效转化体系的基础上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辣椒栽培品种农大40和湘研一号。对52个抗卡那霉素再生植株进行点杂交鉴定,结果16株为TMVcp和CMVcp阳性,而PCR检测发现其中有2株为假阳性株。进一步温室攻毒试验表明有7个阳性转基因植株对TMV和CMV同时表现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