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第32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7-12-28
      

    目录

    论文

  • 全选
    |

    目录

  • 2017,32(S1): 0-0.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任伟, 王嘉莹, 任华华, 王英哲, 王梦寒, 徐安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紫花苜蓿的抗盐碱能力,利用盐生植物碱茅的PuCAT基因成功构建了p3300-35S-PuCAT-NOS植物表达载体,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公农5号紫花苜蓿子叶,并对其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预培养、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抗生素浓度),经草铵膦筛选获得72株抗性植株,用PCR检测和RT-PCR鉴定,最终获得30株RT-PCR阳性植株。结果表明,PuCAT基因已经整合在苜蓿基因组中,并且能够在RNA水平上表达。
  • 兰素缺, 李光威, 孟雅宁, 李芳, 张业伦, 李杏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粉病是威胁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感病减产的一条安全有效途径。为了将合成六倍体小麦中的白粉病抗病基因Pm30导入综合农艺性状好、产量高的优良小麦品种中,利用自育中抗白粉病的优良品系冀资356与合成小麦Synthetics(He-48)(T.dicoccon PI94625/Ae.squarrosa)杂交,经过连续6年的选育,选育出高抗白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7份。利用与Pm30连锁的SSR标记Xgwm159对这7份品系进行检测,用中国春和Pm30做对照,结果表明,14YF650和14YF675 2个品系扩增出430,460,500 bp条带,说明这2份材料携带来自于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30。这2个品系表现矮秆抗倒、大穗、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可以作为抗白粉病的亲本直接应用于抗病育种。
  • 段永红, 张旭, 崔福柱, 司浩浩, 孙毅, 张福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与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相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实现实验室内对高粱抗病性的选择鉴定,达到真正意义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用高粱感病品种三尺三和抗病品种Tx622B为研究材料,观察了其形态学和农艺性状,筛选了具有多态性的SRAP标记。结果表明:高粱品种三尺三与Tx622B的田间性状有明显的差异,三尺三的株高、茎粗、秆高、地面茎节数、穗长、穗节数、穗粒重和千粒质量均高于Tx622B,穗一级分支数高于Tx622B,而小区穗数低于Tx622B。2个品种产量性状的差异达到极显著的水平。筛选出16对在抗感品种间有多态性的引物,可用于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研究。将为高粱抗丝黑穗病优良品种的筛选、培育提供研究基础。
  • 靳芹, 代培红, 刘超, 胡芹华, 刘晓东, 李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出苹果中的抗冻负调控基因,培育抗冻苹果新品种奠定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苹果中克隆了4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CBF基因,命名为MdCBFL1~MdCBFL4。通过与其他植物CBF/DREB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多重比对发现,这4个蛋白具有CBF蛋白典型的结构特点,即1个AP2结构域,2个特征序列,即核定位信号区PKRPAGRTKFRETRHP和DSAWR保守序列。从系统进化树中可以看出苹果MdCBFL1~MdCBFL4蛋白与AtDREB1蛋白聚在A-1亚族,推测它与拟南芥A-1转录因子功能相似,MdCBFL1~MdCBFL4蛋白表达受干旱、盐碱、低温等逆境胁迫的诱导。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分析苹果中MdCBFL1~MdCBFL4基因在高盐(200 mmol/L NaCl)、干旱和低温处理下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dCBFL1基因对低温、干旱、盐胁迫3种逆境胁迫均有一定程度的响应,MdCBFL2~MdCBFL4基因受低温与高盐的诱导。为进一步阐明苹果MdCBF基因在逆境应答中的功能、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
  • 许思遥, 黄仆, 李萍, 杨凡, 姜子义, 吕雯婷, 徐志文, 朱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四川猪场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现状及其SCCmec基因型情况,讨论猪源MRSA对公共卫生带来的隐患。于2013年3-12月在四川地区12个规模化猪场采集的120份样品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PCR初步鉴定出SA,再鉴定mecA、femA耐药基因,阳性菌株判定为MRSA。对鉴定出的猪源MRSA进行SCCmec分型与耐药性试验及分析。共分离出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22株MRSA,检出率18.3%(22/120),饲养员手棉拭子、猪鼻捻子、猪场水样中均分离出MRS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2株MRSA菌株的多重耐药性明显,耐药性主要表现为4、6耐,其中SCCmeca型17株、SCCmecⅠ型5株。目前四川地区猪源MRSA不仅对猪场人员存在感染隐患,同时也对公共卫生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
  • 张欣, 尤宏争, 李荣妮, 朱莉飞, 李文通, 梁拥军, 史东杰, 孙砚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物种间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性存在差异,开展密码子偏好性研究可深入了解基因表达特征,为分子育种提供依据。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金鱼的转录组数据,筛选符合条件的编码基因序列(Coding DNAsequence,简称CDS),并通过CodonW软件和CUSP程序对金鱼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获得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并与人、酵母、大肠杆菌、果蝇、斑马鱼等不同种类的模式生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金鱼8 143个基因在64个密码子中有28种偏爱密码子,有效密码子数为54.9,3个位置的平均GC含量为0.509,第3位密码子GC百分含量为0.564,金鱼偏向使用G或C结尾的密码子。金鱼密码子偏好性与模式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差异最大,与斑马鱼的密码子偏好性一致。
  • 高先悦, 高淑敏, 刘少杰, 张莉, 于金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其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在2014,2015年从山东11个地区的28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选取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20个供试菌株均为禾谷镰孢菌进化宗系群,分为两种进化类型: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分别为108株和12株,其中禾谷镰孢菌占90%,是优势致病型。亚洲镰孢菌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势种,此类型是首次在山东境内被检测到,且其在山东的分布与前茬作物种类无明显的相关性。毒素化学型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0个菌株中有118株属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化学型,仅有2个菌株产生雪腐镰孢菌烯醇(NIV)毒素。其中,DON毒素化学型菌株又进一步划分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DON)。其对应菌株分别为101株和17株。
  • 张晓丽, 赵建宇, 孟祥坤, 范玲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具有良好生防效果和生产应用价值的番茄内生菌菌株,从番茄植株内部分离得到一株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高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JZ3。通过菌株形态学特征比较、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JZ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浓度为5×107 cfu/mL的JZ3液体悬浮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可达82.04%,治疗效果约为30.54%。检测JZ3对高温高盐耐受性,结果JZ3在高盐环境中的存活率可达70%,105℃高温高盐条件下处理15 min存活率仍可达56%左右。检测JZ3的储藏稳定性,结果显示,室温环境下储存12个月,有效活菌数基本保持不变。综上所述,番茄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JZ3具有良好的生防和加工储藏性能,为开发高效的微生物制剂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马鹏, 李林杰, 常秋燕, 王悦萦, 郭富城, 刘萍, 马晓霞, 马忠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和RT-PCR方法建立2种有效地实验室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序列,选取14株BVDV Ⅰ型和7株BVDV Ⅱ型,经序列比对后,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BVDV的RT-PCR方法和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对RT-PCR方法和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从BVDV标准毒株Oregon C24V中扩增出250 bp的特异性片段,对牛细小病毒、牛副流感病毒、牛腺病毒、呼肠孤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BVDV C24V株、GSTZ株、Av69株、S183株和BVDV Ⅱ型扩增结果为阳性。经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RT-PCR的灵敏性为10-1 TCID50/mL,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性为3.4×102 copies/μL。应用2种方法对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比病毒分离方法更为敏感,操作简便。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和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高效、快速的特点,可用于BVDV的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以及诊断。
  • 杨海峰, 樊云茜, 段学艳, 卫玲, 刘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了解现有食葵亲本材料的菌核病抗性及抗性配合力,以及用这些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后F1的抗病表现,从而为亲本的合理选配提供依据。试验采用6个食葵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6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36个杂交组合。翌年,种植12个亲本及36个F1,于盛花期接种核盘菌,通过比较亲本间、亲本与F1、F1间的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相对潜伏期差异,分析了食葵的菌核病抗性及抗性配合力。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亲本材料对菌核病不具备抗性,仅有少部分表现中等抗性,没有发现高抗材料;供试的绝大多数材料从亲本到F1抗病能力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发病率下降,病斑面积缩小,发病时间推迟,并且F1中出现高抗材料,表现出明显的抗病优势;不同亲本间的抗性配合力差异较大,亲本本身的抗性表现与抗性配合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亲本本身抗病较强、抗性配合力又较高的材料是最理想的亲本材料。
  • 李海燕, 林冬梅, 丁志勇, 于森, 黄艳艳, 杨少华, 张琳, 吴家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鸡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增强作用,于饲料中添加了不同浓度的发酵产物,并在不同时间点对鸡体的生长指标(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免疫器官指数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清溶菌酶(LSZ))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桦褐孔菌发酵产物添加浓度为0.8%时,能够有效提高机体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所有添加浓度的桦褐孔菌发酵物均能够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尤其当添加浓度在0.8%~2.0%时,21,42 d的免疫器官指数始终高于黄芪多糖组(阳性对照);桦褐孔菌发酵物的添加能够增强机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溶菌酶的含量,当浓度为0.8%时效果最佳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果明确了桦褐孔菌发酵产物对鸡生长和免疫性能的促进作用,确定了0.8%为最佳添加浓度,其效果优于黄芪多糖,为禽类绿色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材料。
  • 陈丹, 张晓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玉米弯孢病菌的鉴定、区域发生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等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玉米弯孢叶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引物、dNTPs、Taq酶、Mg2+的用量,并确定每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果表明,最佳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1.6 μL(25 ng/μL)、引物1.4 μL(5 μmol/L)、dNTPs 0.25 μL(2.5 mmol/L)、Taq酶0.4 μL(2.5 U/μL)、Mg2+ 0.8 μL(25 mmol/L)、10×Taq Buffer 2 μL、ddH2O 13.55 μL。在该体系下选用3个玉米弯孢病菌的全基因组DNA,分别对52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16条多态性高、扩增稳定的ISSR引物。玉米弯孢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该病原菌进行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
  • 郭敬华, 孟庆芳, 石琳琪,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与细胞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Men-myco-93-63发酵液对黄瓜白粉病菌的作用位点,揭示了白粉菌以及寄主细胞在超微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处理前后黄瓜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率、菌丝的生长、产孢时间。结果表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表明,寄主细胞对病原菌的侵入产生了防卫反应结构,表现为寄主细胞壁加厚,染色加深,在寄主细胞壁下产生结构致密的乳突,在寄主细胞壁与质膜之间有黑色沉积物质。黄瓜白粉菌产生吸器的数目明显减少,吸器畸形,吸器壁增厚,细胞器泡囊化解体,最终吸器坏死,不能从寄主细胞中更好地吸取营养,达到防病的目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Men-myco-93-63发酵液使白粉菌的孢子萌发率降低31.51%,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菌丝的生长,寄主体表的菌丝形态表现为菌丝扭曲变形,菌落稀疏变小,延迟其产孢时间约2 d。Men-myco-93-63发酵液能通过直接对菌体作用达到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目的。
  • 刘宁, 金保伟, 胡景辉, 孙丽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真菌分类研究从1729年米凯利首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真菌,提出真菌分类检索表而开启。现在真菌分类方法比较多,近年来真菌分类学中引入了多种新兴的科学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真菌分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真菌分类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符合客观实际的自然分类系统的建立[1]。用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生物学性状来探索真菌的门、纲、目、科、属、种等各级分类阶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的应用越来越多,弥补了传统分类学研究的不足,从而促使人们对真菌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的认识更接近客观实际,为真菌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下面将简要介绍目前应用于真菌分类学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
  • 金柳艳, 李明顺, 鲁晓民, 杨硕, 孔晓民, 石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抗粗缩病的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较狭窄,为拓宽我国玉米种质,从国外引进并选育抗粗缩病的材料对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从阿根廷引进的12份玉米自交系及群体于2013,2014年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并且采用NCⅡ试验设计与4个国内骨干自交系组配48个杂交组合,对其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以及抗性配合力分析,试验分2期播种。结果表明: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病影响较大;自交系CA1106、CA1108、CA1107,群体CA1104、CA1103对粗缩病抗性较好,48个组合中昌7-2×CA1107抗性较好;12份新引材料一般配合力差异极显著,CA1107、CA1104具有较高的抗粗缩性一般配合力,可作为抗性亲本,利用潜力大;组合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郑58×CA1106、PH6WC×CA1101、昌7-2×CA1102、PH6WC×CA1107、郑58×CA1303、PH4CV×CA1102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玉米粗缩病在遗传过程中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12份外引材料中自交系CA1107以及群体CA1104对玉米粗缩病抗性最好,且一般配合力较高,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 刘金波, 徐波, 李建红, 李健, 刘艳, 周振玲, 杨波, 迟铭, 宋兆强, 卢百关, 方兆伟, 王宝祥, 徐大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杂交水稻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规律,以2个大穗高秆籼稻恢复系WHR2和DSBao、1个矮秆籼稻恢复系矮93为试验材料,配制2个杂交组合WHR2×矮93、DSBao×矮93,由此产生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和每穗颖花数2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模型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根据遗传模型,对模型中成分分布进行拟合,真实地再现性状的次数分布规律。同时发现,2个性状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植株高对植株矮呈部分显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提高杂种的生物产量,增强杂种抗倒性。每穗颖花数的少对多呈部分显性,不利于大穗的形成,影响产量优势的发挥。因此,为了合理利用矮93亲本的株高较矮特性,选用遗传距离较远、丰产性高的恢复系或不育系杂交,打破每穗颖花数不利基因的连锁,选育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
  • 陈淑萍, 魏建伟, 游永亮, 谢俊良, 卜俊周, 彭海成, 岳海旺, 王雪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宜海河低平原种植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及抗逆性筛选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株高、穗位高度分别为246.7~322.8 cm和86.2~148.9 cm,雅玉青贮79491株高最高,郑单958株高最低;参试品种生物产量为14.46~22.19 t/hm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 <0.01),其中雅玉青贮79491、中地175、北农青贮308和北农青贮2932生物产量较高,分别较郑单958增产28.35%,20.43%,20.06%和10.09%;玉米乳熟期-蜡熟期收获,其生长天数与生物产量相关极显著,R=0.77**,株高与生物产量间相关显著,R=0.62*;品种间饲用品质差异极显著(P <0.01),中地175、郑单958、先玉335、衡玉321及兼用型品种巡青518作为普通玉米、其余为青贮玉米进行统计,普通玉米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青贮玉米低2.59%和4.58%,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较青贮玉米高2.06%和2.12%;参试品种收获时绿叶数11.1~13.8,鲜干比30.23%~39.15%。除北农308、雅玉青79491和先玉335倒伏率+倒折率>15%外,其他11个玉米品种各项测定指标符合国家分级标准,青贮品质达2级以上,其中恩喜爱298、中农大青贮Y4515、辽单青贮625和巡青518等4个杂交种符合国家青贮品质1级标准。为促进玉米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中地175等普通玉米品种同时作为普通玉米、全株青贮、粮饲兼用型多用途开发推广应用具有好的发展前景。
  • 周根友, 汪娟, 赵祥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择合适的农艺性状指标用于评价水稻耐盐碱性,以日本晴、9311杂交衍生的127份染色体代换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滨海盐碱地大田试验,分析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在全生育期淡水灌溉(对照,CK)和咸水灌溉(盐碱胁迫,ST)处理下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亲本和染色体代换系的盐碱胁迫反应存在明显分化,不同农艺性状在CK和ST生境下的遗传率以及盐碱胁迫敏感性指数(SSI)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株高、穗重、百粒质量在2种生境下的遗传率较高且稳定,结实率、主穗颖花数在盐碱生境下的遗传率明显下降;主穗颖花数、株高、穗长、穗重SSI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小,一次枝梗数、结实率SSI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根据性状的遗传率和盐碱胁迫敏感性指数分布特征,株高、穗重、百粒质量等性状可以作为抗性指标,用于遗传分离群体中抗性株系的初选标准,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可以作为敏感性指标,用于抗性株系的再次评价,综合这些农艺性状可以作为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指标。
  • 宋振君, 李志勇, 全建章, 石灿, 刘磊, 马继芳, 王永芳, 白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谷子成熟种子用不同浓度的EMS诱变处理下的最佳诱变条件,以期为筛选十里香感锈突变体进行基础研究奠定材料基础。以优异抗锈谷子品种十里香为材料,用不同浓度EMS(0,0.8%,1.0%,1.2%,1.5%)处理提前浸种或未浸种的谷子十里香成熟种子16 h,于处理后第3,7天分别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长度。十里香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率均随着EM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EMS浓度为1.2%和1.5%时,种子发芽率不受提前浸种与否的影响。除此之外,同一EMS浓度处理下,提前浸种比未浸种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高。发芽势在EMS浓度1.2%时差异最显著(9.66%),1.0%时次之;发芽率在EMS浓度1.0%时差异最显著(8.66%),1.2%和1.5%时无显著差异。EMS浓度越大,十里香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降幅度越快,EMS浓度由1.2%增加到1.5%时,发芽势与发芽率降幅最大,分别是36.34%~40.33%和44.00%~48.00%;EMS浓度为1.5%时,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均达到最低值。随着EMS浓度的增加,十里香种子的发芽长度随之变短,以EMS浓度1.5%时芽长的变化最显著。EMS能够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以十里香种子发芽率50.00%为标准,提前浸种或未浸种条件下,1.2%为EMS诱变最适宜浓度。
  • 雷雅坤, 宋晓昆, 关中波, 闫龙, 刘兵强, 邸锐, 胡景辉, 杨春燕, 张孟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大豆5种脂肪酸是否适合早代选育,将5种脂肪酸均有差异的2个亲本冀豆12和黑豆组合后代群体的86个家系进行脂肪酸测定。对后代群体F2、F4两代间的脂肪酸分布进行了比较,并分别通过F2和F4两代对5种脂肪酸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培育优良脂肪酸组分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除硬脂酸外,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的F4比F2分布较集中,油酸和亚麻酸F2的平均值高于F4,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的F2平均值低于F4,但其差异都不大。5种脂肪酸之间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和软脂酸呈极显著负相关。而5种脂肪酸在F2和F4两代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均小于0.5,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本群体中不宜在早代进行直接选择。
  • 刘秀慧, 李锡香, 王海平, 宋江萍, 邱杨, 张晓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大蒜鳞茎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生长规律,对不同发育期大蒜植物生长与鳞茎膨大相关农艺性状的生长动态进行观测,以白皮蒜特选261、特选36-1和紫皮蒜中蒜1号、脱毒蒜、特选17共5个大蒜品种为试验材料。从鳞茎膨大初始期至成熟期,每7 d取样调查,随机观测15株。分别测量地上部分株高、株幅、叶长、叶宽、单株叶片数、根毛长、鳞茎直径、鳞茎高、根毛重、地上部分鲜干质量、鳞茎鲜干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个大蒜品种鳞茎高、鳞茎直径和鳞茎干质量均表现稳步上升,根毛干质量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品种间株高、株幅、叶长、叶宽、鳞茎直径、鳞茎鲜质量、根毛干质量、地上部分干质量、鳞茎干质量的增速中蒜1号均高于其他品种;中蒜1号和脱毒蒜属于晚熟类型,特选17、特选36-1和特选261属于早熟类型,在早熟蒜中特选17相对高产;紫皮蒜中蒜1号、脱毒蒜、特选17的鳞茎直径增速较白皮蒜特选261、特选36-1快,接近收获期,紫皮蒜鳞茎干质量也显著高于白皮蒜;植株地上部干质量变化与地下鳞茎干质量变化趋势相似。该研究针对大蒜多品种间多性状综合比较,根据大蒜鳞茎干质量、鲜质量生长变化,找出了大蒜地上部植株生长和地下部鳞茎膨大的关键时期和转折点,为大蒜新品种选育和实现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 董辉, 杨莉, 杨雷, 李莉, 张建军, 范婧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加工型草莓新品种石莓10号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及评价,以石莓10号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前主栽加工品种达赛莱克特为对照,测定了石莓10号和达赛莱克特的一般营养成分、活性营养成分、色泽、质构以及芳香成分。结果表明,石莓10号的灰分、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分别为0.68%±0.21%,7.53%±0.06%,9.41±0.23,显著高于达赛莱克特(P<0.05),具有良好的口感。两者的抗坏血酸含量均较高,在50.00 mg/100g左右,无明显区别(P>0.05);石莓10号的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达赛莱克特(P<0.05),高达35.78 mg/100g,活性成分含量丰富。石莓10号果实表面色泽为深红色,亮度指数L*明显低于达赛莱克特(P<0.05)。石莓10号的硬度、弹性以及咀嚼性显著高于达赛莱克特(P<0.05),质构特性表现优异。检测的7种芳香成分中,石莓10号中己酸乙酯等5种酯类物质均优于达赛莱克特,香气比较浓郁。由此可见,石莓10号具有良好的营养品质,可作为优良的加工品种应用于生产中。
  • 姜莉莉, 王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年代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对4个不同年代78个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年代的推进,小麦株高的降低趋势明显并趋于稳定,旗叶长呈缓慢下降趋势,旗叶宽、旗叶面积先增长后趋于稳定。在各年代中,株高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结实小穗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不孕小穗数呈不显著负相关。旗叶宽和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结实小穗数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并与不孕小穗数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适当降低株高,增加旗叶宽和旗叶面积,对提高小麦产量有一定的推进作用。穗粒数和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均较高,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 王燕, 祁虹, 张谦, 冯国艺, 雷晓鹏, 梁青龙, 林永增, 王树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深翻与小麦灌浆的关系,以冀麦585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深翻深度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衰老和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70 cm处理可以提高冬小麦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提高叶绿素含量,延缓旗叶衰老;深翻50 cm和深翻70 cm提高灌浆期冬小麦的土壤含水量,旗叶的光合特性,延长叶片功能期;深翻处理提高灌浆后期小麦的籽粒干质量、最大灌浆速率、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和理论最大粒重,延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深翻30 cm和深翻50 cm处理通过提高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其中深翻50 cm的保水效果好于深翻30 cm。因此,农业生产中合理深翻是提高冬小麦灌浆后期灌浆速率,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 周颖, 顾万荣, 赵猛, 佟桐, 刘笑鸣, 李彩凤, 李晶, 魏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不同熟期玉米品种茎秆特性及机收指标的差异,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选择熟期适宜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以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先玉335、鑫鑫2号(晚熟品种)和绥玉23、吉单27(中晚熟品种)为材料,于哈尔滨(第一积温带)展开试验,对其茎秆特性及机收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株高较低,茎节较低,收获时茎秆机械强度更小,茎秆含水量、籽粒含水量均低于晚熟品种,植株整体成熟度更高,籽粒机收质量更好,更适宜机械化收获。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性状和茎秆、籽粒含水量都会显著影响籽粒机收质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收获时茎秆第3节压碎强度、第7节穿刺强度及茎秆、籽粒含水量与籽粒机收质量关联度最强,影响最大。为保证玉米正常成熟,降低籽粒含水量,提高机收质量,中晚熟品种更适宜在哈尔滨地区种植。
  • 杨德光, 马月, 蒋芳芳, 边鸣镝, 周婷婷, 刘永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CaCl2对低温胁迫及恢复后玉米自交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低温胁迫下对玉米缓解程度最显著的最适CaCl2浓度。以玉米自交系掖478、杂C-546为材料,采用浸种、叶面喷施以及浸种+喷施外源CaCl2 80,160 mmol/L不同浓度处理,比较分析2种玉米种子在低温胁迫及恢复常温情况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Pn、Fv/Fm、POD和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与低温下未进行CaCl2处理的玉米自交系种子相比,2种类型玉米在80 mmol/L CaCl2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明显提高,幼苗相对电导率降低,净光合速率增强,POD和SOD活性提高;常温恢复生长3 d后,2种类型玉米幼苗在2种CaCl2浓度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和Fv/Fm值呈上升趋势,其他指标恢复正常。80 mmol/L CaCl2浸种+喷施方法的处理对玉米低温胁迫的缓解效果最佳,掖478变化幅度小,抗冷性较强;杂C-546变化幅度大,抗冷性较弱。
  • 吕丽华, 贾秀领, 姚海坡,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明确其高产的植株生长特点,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密度×灌溉施肥方式×收获期三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2个密度条件下微喷灌和管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节水技术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该模式少量多次的灌水施肥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产量较管灌2年平均高3.4%~6.5%,并且收获期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明显;该模式较高的产量主要来自花后的光合物质积累量,而其生育后期茎叶物质运转率明显低于管灌。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灌溉施肥使玉米植株生长较快,随生育进程其展开叶位与管灌模式差距变大,导致其总叶片数较管灌多一片,株高、穗位高较管灌分别高13.6,14.8 cm;抽雄和吐丝的日期均提前1~2 d,籽粒灌浆期得到延长。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的施肥灌溉,明显增加了茎秆的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因此得出微喷灌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
  • 吕莹莹, 张萌, 沈丹丹, 张士东, 李特, 瞿培, 张恩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点现状及参试玉米组合穗部性状和产量的遗传关系,以2006-2015年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验点参试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年山东省区域试验青岛试点设置4个组别,参试品种数量为563个。经对4个组别的参试品种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玉米组合产量最高;对67500组各品种穗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出籽率(r=0.556**) > 百粒质量(r=0.491**) > 穗粒数(r=0.462*) > 行粒数(r=0.372*) > 穗行数(r=0.285*) > 穗长(r=0.271*) > 穗粗(r=-0.004) > 轴粗(r=-0.096) > 秃顶(r=-0.332**)。通径分析表明,穗长和出籽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说明穗长和出籽率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性状,在选育玉米新品种时要特别注意对穗长和出籽率的选择。
  • 岳海旺, 卜俊周, 魏建伟, 陈淑萍, 彭海成, 谢俊良, 李洁, 郭安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籽粒灌浆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密度对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调控机制。选用冀中南地区3个高产玉米品种,研究了6种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时期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LAI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顶峰,吐丝期以后开始下降。3个品种各生育时期LAI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群体LAI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出较强的耐密性。玉米产量与LAI呈二次函数关系,郑单958、先玉335和衡玉1182最适LAI分别为3.252,3.193,4.125。3个品种吐丝期最大LAI与种植密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最大LAI随密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个品种玉米籽粒的百粒质量均随灌浆进程呈现出慢-快-慢"S"形变化,各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呈单峰抛物线型变化,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授粉后30 d左右,不同品种各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均表现为低密度 > 中密度 > 高密度,且低密度籽粒灌浆速率要高于中、高密度。在达到最大灌浆速率后,衡玉1182灌浆速率下降速度要快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各密度下群体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将各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粒重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相同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籽粒灌浆速率最高峰值(Gmax)和籽粒灌浆速率平均值(Gmean)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活跃灌浆期(D)则小于郑单958和先玉335,3个品种不同灌浆时期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衡玉1182 > 先玉335 > 郑单958。3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下降的趋势,秃尖呈现上升的趋势。衡玉1182是在82 500株/hm2时达到了产量的最大值,郑单958和先玉335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时产量最大,最大产量3个品种表现为衡玉1182 > 先玉335 > 郑单958。
  • 袁珍贵, 陈平平, 郭莉莉, 屠乃美, 易镇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3个优质晚稻品种(天优华占、星2号、湘晚籼13号)在重度镉污染稻田上的Cd积累分配特性差异,在土壤pH值6.65、人为添加2 mg/kg Cd的条件下开展了盆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各器官Cd含量以根系和茎秆较高,叶片和稻穗较低;穗各部位Cd含量表现为枝梗 > 空粒 > 实粒。品种间Cd含量差异显著,整株Cd含量以星2号最高,另外两品种相当;穗、籽粒、糙米Cd含量表现为天优华占 > 星2号 > 湘晚籼13号的趋势。3个品种Cd积累总量的80.15%~89.33%来自齐穗之前;孕穗-收获,叶、茎Cd积累量持续增大,而根Cd积累量于灌浆中期达最大,穗Cd积累量于成熟期达最大;整株Cd积累量以星2号最高,天优华占最低;穗Cd积累量以天优华占最高,湘晚籼13号最低。Cd在水稻植株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存在品种间差异,湘晚籼13号茎秆占全株Cd积累量的比例最高,籽粒所占比例最低,而天优华占则刚好相反。单穴产量以湘晚籼13号最高,天优华占最低,两者差异显著。本试验条件下,天优华占糙米Cd含量略超国家标准(0.2 mg/kg),星2号与湘晚籼13号糙米Cd含量在国家标准以内。可见,在重度镉污染稻田上,星2号与湘晚籼13号能够实现稻米安全生产,综合来看以湘晚籼13号表现较优。
  • 赵雪英, 张泽燕, 朱慧珺, 闫虎斌, 张春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在田间育种和生产过程中,为绿豆抗旱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可借鉴的形态,快速、便捷的筛选出具有抗旱特点的绿豆资源,通过模拟干旱条件进行全生育期抗旱性研究,分析不同绿豆品种的形态性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变化,采用相关、偏相关、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这些形态指标与抗旱指数(DRI)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株高、相对单株荚数、相对单荚粒数、相对荚长,相对百粒质量均可作为鉴定绿豆抗旱性的指标。共鉴定出强抗旱性种质9份,较强抗旱性种质10份,中等抗旱性种质9份,较弱抗旱性种质32份,不抗旱性种质213份。
  • 秦耀国, 杨翠芹, 古洪辉, 汪正香, 蒋雄, 杨福清, 陈治舟, 严泽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多叶对花魔芋植株光合与产量的影响,以花魔芋根状茎为材料,对其产生的单叶植株与多叶植株叶片的光合与产量指标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花魔芋根状茎植株的多叶发生率高,多为2叶植株;多叶植株的小叶数与叶面积都显著大于单叶植株;小叶的净光合速率(Pn)在不同类型植株与不同叶片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在单叶植株与多叶植株第1叶间差异不显著;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与非光化学猝灭以单叶植株的较高,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没有显著差异;多叶植株的球茎重与膨大倍数显著大于单叶植株,球茎葡甘聚糖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多叶主要通过增加小叶数与叶面积以提高产量,对小叶Pn与球茎的葡甘聚糖含量影响不显著。
  • 刘影, 杜小龙, 邹萌萌, 张静静, 周卫红, 李建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3种生物保鲜剂对水蜜桃保鲜效果的影响,以期发现对水蜜桃最为安全有效的保鲜剂。以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的凤凰水蜜桃为试验材料,在室温(25~32℃)条件下,使用3种生物保鲜剂(姜汁、Vc保鲜剂、中草药保鲜剂)对采后水蜜桃进行喷洒处理,自然晾干后,测定其硬度、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呼吸强度、丙二醇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7项生理生化指标,试验周期7 d,每天定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3种保鲜剂都能够有效保持果实硬度和质量,推迟呼吸高峰,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采后水蜜桃都有一定的保鲜效果。Vc保鲜剂在维持果实硬度、膜透性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处理组,在贮藏第7天,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44%,89%,相对电导率、丙二醇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低于对照组43%,28%,49%;姜汁与中草药保鲜剂之间保鲜效果均好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为此,Vc保鲜剂综合保鲜效果相对最好,最为安全有效、经济可行,可在生产上进行推广使用。
  • 卫娇娇, 周兰英, 李仲彬, 杜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栽植密度欧李的光合特性,以探讨将欧李引种到汉源地区的适合密度,为生产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试验设置引种欧李的栽植密度为T1(1.0 m×1.0 m)、T2(1.0 m×0.5 m)、T3(0.5 m×0.5 m),对其进行光合测定。结果表明:3个不同栽植密度欧李的Pn、Gs、Tr与WUE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Pn与Gs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谷值出现在14:00;T1的Tr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T2与T3的Tr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谷值均出现在12:00;3个密度的WUE日变化的峰值均出现在12:00和16:00,谷值出现在14:00;Ci日变化呈现凹形曲线;光响应中,T2的AQY和Rd最大,T1的LSP最高、LCP最低;CO2响应中,T1的CCP及Rp最大;不同密度叶绿素含量a/b大小为:T2 > T1 > T3。3个不同栽植密度中,T2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最强,对低浓度CO2的利用率最高,即此密度下的欧李光合效率最高。因此,建议在汉源地区种植欧李密度为1.0 m×0.5 m。
  • 郭燕, 李颖, 张树航, 张馨方, 王广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低温放热(LTE)法鉴定板栗枝条抗寒性的应用效果,以16个板栗品种(系)休眠期枝条为材料,采用LTE法分析各品种放热特征和LTE相关指标,三点法建立各品种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温度-伤害度回归方程(LT-I),利用LTE相关指标(木质部和韧皮部LT-I斜率、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开始结冰和终止结冰点温度)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了16个品种的抗寒性,并用传统组织褐变法和电导法对LTE分析法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6个板栗品种(系)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LT-I斜率在品种间和品种内均不同,并且各品种LTE相关指标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板栗枝条LTE各指标隶属度均值与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开始结冰和终止结冰点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LTE分析法测定木质部伤害度和组织褐变法测定木质部褐变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8,LTE分析法测定枝条伤害度和电导法测定枝条伤害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因此,LTE分析法是一种简单准确实用的鉴定板栗枝条抗寒性的方法。板栗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开始结冰和终止结冰点温度越低,抗寒性隶属度均值越大,其抗寒性越强。
  • 李爽, 黄杨, 任忻, 邹春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更好地种植和培育垂丝海棠提供科学参考。探究不同温度对垂丝海棠花的生态特征的影响,主要从花大小、花密度、含水量及花寿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环境下的花密度显著高于低温环境下的花密度;温度对花瓣大小无显著影响;高温环境下的花寿命显著低于低温环境下的花寿命;高温环境下的花含水量显著低于低温环境下的花含水量。有无雌蕊对花朵寿命的影响表现为有雌蕊花朵寿命短,人工去除雌蕊花朵寿命长。
  • 赵越, 王芳芳, 耿梅梅, 王占彬, 孔祥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饲粮营养水平和妊娠日龄对环江香猪背最长肌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首次妊娠的环江香猪48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NRC饲粮和地方猪饲粮,每组8个重复(栏),每重复3头。分别于妊娠第45,75,110 d每栏取1头母猪,放血处死后屠宰,取背最长肌测定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地方饲粮组相比,NRC饲粮组背最长肌中妊娠75 d时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含量以及妊娠110 d时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妊娠110 d时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妊娠45,110 d母猪相比,妊娠75 d时NRC饲粮组背最长肌中大多数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P <0.05)。由上可见,妊娠期尤其是妊娠75 d前饲喂NRC饲粮可通过增加机体氨基酸的供给而提高妊娠母猪肌肉蛋白质的沉积,这有利于促进母猪尽快达到体成熟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 李强, 李丁, 乔文臣, 孙书娈, 孟祥海, 魏建伟, 赵明辉, 赵凤梧, 李会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衡观35广适基因对冬春麦杂交F1影响,可为冬春杂交小麦定向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广适节水小麦品种衡观35与145份节水春麦材料杂交配制F1,用相关分子标记测定不同矮秆基因、春化基因和光周期不敏感基因对F1影响。结果表明,测试春小麦材料不具有Rht1Rht2基因,有Rht8矮秆基因的16份,具有矮秆基因(Rht1Rht2Rht8)的衡观35与携带Rht8矮秆基因的春小麦材料杂交F1降秆作用最明显,达25.5%。具有隐性春化基因(vrn-A1vrn-B1)的衡观35与携带vrn-A1基因的春麦材料后代抗寒性强,平均冬季存活率达73.3%。具有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的衡观35与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的春小麦杂交F1成熟期比春小麦亲本平均提前11 d。这一结果可作为冬春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选取的分子参考依据,为定向培育广适、高产、节水的杂种小麦提供理论基础。
  • 罗文, 王晓力, 王永刚, 朱新强, 陈季贵, 曾凡逵, 刘刚, 杨红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旨在研究马铃薯浓缩蛋白替代仔猪日粮中豆粕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相近的断奶仔猪64头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头,设2个重复,每个单位组8头,公母各半,组间遗传相似。对照组以玉米-麦麸-豆粕常规仔猪饲料作为基础饲粮;试验组以逐级增加的马铃薯浓缩蛋白的添加量替代基础饲粮中相应含量的豆粕,各处理饲粮其他主要成分含量相等,试验期42 d。仔猪在不同时期采食量看,除了第4,5,6周,其他时期中试验组Ⅰ与其余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从全期结果看,试验组Ⅰ与Ⅱ比较差异不显著,与试验组Ⅲ差异显著。与对照组基础饲粮组相比较,随着马铃薯浓缩蛋白添加量的增加,采食量逐渐降低,仔猪日增重的变化趋势也呈逐渐下降趋势,试验组Ⅰ日采食量最高,增重也最大,浓缩蛋白的添加量对全期仔猪生长过程中的料重比影响很小,结果不显著(P >0.05);各试验组之间仔猪腹泻率均差异不显著(P >0.05),马铃薯浓缩蛋白日粮组合中粗纤维表观消化率随着浓缩蛋白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加;不同蛋白源饲粮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中,与对照组比,各试验组在结肠、盲肠和直肠中的乳酸杆菌数量有显著提高(P <0.05),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P >0.05);不同蛋白源饲粮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中,试验组Ⅰ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胆碱酯酶含量最高,试验组Ⅲ谷丙转氨酶活性最高,所有的处理组中,尿素氮、谷氨酰胺、谷氨酸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差异(P >0.05)。结果表明:用马铃薯浓缩蛋白替代仔猪日粮中8%的豆粕,具有良好的饲喂效果,在后续断奶仔猪饲养的应用中,可广泛推广该替代比例。
  • 赵欧亚, 张春锋, 孙世友, 张国印, 侯利敏, 耿暖, 茹淑华, 王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施用含有硝化抑制剂型水溶肥料对蔬菜品质与产量的影响,以温室黄瓜为对象,研究在农民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分别施用含有双氰胺(DCD)、吡啶的水溶肥对温室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含有DCD和吡啶的水溶肥分别可提高黄瓜产量5.57%和18.67%,并且除氨基酸外,二者均可明显提升黄瓜的品质。施用含有DCD和吡啶的水溶肥的处理能显著降低黄瓜中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为21.59%,34.85%;吡啶可增加黄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含DCD、吡啶的水肥处理下,黄瓜中16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4.86×10-2 ,18.34×10-2 mg/g,显著低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降幅分别为39.15%,24.98%,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均下降显著,且含DCD的处理黄瓜中甘氨酸含量也显著下降。与DCD相比,含吡啶的水溶肥更有益于黄瓜增产以及品质的提升。
  • 苟文涛, 王晓剑, 钟俊周, 郭鸿雁, 陈建军, 李茂军, 张泽民, 邓世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生物质燃料在烟叶烘烤应用上的可行性,以前期筛选出的最佳生物质燃料配方50%木屑+50%烟秆为原料,利用HCK045A型高效生物质颗粒机压制成直径8 mm的颗粒燃料,以此作为替代能源进行了烟叶烘烤试验。试验共设置T0(0替代,CK)、T1(30%替代)、T2(50%替代)、T3(70%替代)、T4(100%替代)5个处理,对烘烤中不同处理烤房的干湿球温度、烤房综合热效率、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协调性、燃烧烟气中污染物含量、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及烘烤成本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替代程度的生物质燃料所加热的烤房,在变黄期和定色期干湿球温度上升较快,干筋期上升较慢,烤房热效率较高;烤后烟叶化学成分适中、协调性较好;烘烤时排放烟气中的主要污染源物质SO2含量显著降低,尤其是T4处理的排放量只有CK的4.17%;由于生物质燃料烘烤用工和能耗成本的增加导致整体烘烤成本有所升高,T1幅度最小为1.72%,T4升幅较大,达20.62%,但由于生物质燃料烘烤的烟叶中上等烟比例增加,最后的产值仍然提升,其中T1增加幅度最大,达22.91%。
  • 罗文, 王晓力, 王永刚, 朱新强, 陈季贵, 曾凡逵, 刘刚, 杨红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马铃薯淀粉浓缩蛋白替代日粮中豆粕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相近的180只1日龄的健康雏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45只,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以玉米豆粕型饲料作为肉鸡基础饲粮,逐级增加马铃薯淀粉浓缩蛋白的添加量,来替代基础饲粮中豆粕的相应含量,试验期42 d。前期肉鸡的日增重,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前期,试验组Ⅰ与试验组Ⅱ效果基本一致,差异不明显(P> 0.05),后期,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之间差异明显(P< 0.05),全期,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之间差异明显(P< 0.05)。任何时期,试验组Ⅲ均显著高于试验组Ⅰ、试验组Ⅱ(P <0.05);后期,试验组Ⅲ显著高于试验组Ⅰ、试验组Ⅱ(P< 0.05)。前期和后期肉鸡的采食量,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前期,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后期,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之间差异明显(P<0.05),全期,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之间差异明显(P<0.05)。任何时期,试验组Ⅲ均显著高于试验组Ⅰ、试验组Ⅱ(P<0.05)。浓缩蛋白的添加量对肉鸡料重比影响试验中、前期,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后期,对照组与试验组Ⅰ、试验组Ⅱ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试验组Ⅲ料肉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3个试验组前期和后期的料肉比均以试验组Ⅲ最低。通过屠宰性能试验发现,体重、屠体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腿肌率和胸肌率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pH值在对照组与试验组Ⅰ之间差异极显著(P < 0.01),对照组与试验组Ⅱ、Ⅲ之间差异显著(P <0.05),试验组Ⅱ与试验组Ⅲ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剪切力在对照组和试验组Ⅰ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而且试验组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其他试验组。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淀粉浓缩蛋白在肉鸡基础日粮中替代豆粕的比例的增加,日增重、采食量有所改善,料肉比呈下降趋势;添加4%~12%马铃薯浓缩蛋白于肉鸡基础日粮中,具有明显的饲养效果。
  • 闫洪奎, 王欣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破解我国玉米生产存在的耕层过浅、地力低下的难题,探索合理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两因素裂区设计的5年定位试验,分析秸秆还田结合深松、增施氮素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降低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增加田间持水量、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孔隙度、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配施氮素降低土壤容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下层有机质含量、表层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秸秆还田结合深松降低表层土壤孔隙度和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容重、下层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表层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深松、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氮素、秸秆还田结合深松均有增产作用。
  • 杨阳, 宋炳彦, 刘云, 梁玉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追氮量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5个氮肥追肥处理,不施、常规追氮的60%、常规追氮的80%、常规追氮、常规追氮的120%,测定不同处理对黄瓜的产量、品质、果实形态的影响,为日光温室黄瓜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减施氮肥可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与CK相比,增施氮肥可使黄瓜产量增加,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其中80% CF处理产量最高,为122 366 kg/hm2;黄瓜果实可溶性糖、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施氮量为常规施氮量的80%时含量最高;与CK相比,随追氮量的增加黄瓜果实和植株中氮素含量都有所增加,以80% CF最为显著(P < 0.05),但120% CF处理氮素含量较CF低;各处理间磷、钾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综合考虑产量品质等,在温室土壤有机氮含量139.30 mg/kg条件下,推荐使用施氮量为393.96 kg/hm2
  • 孙聪伟, 陈展, 赵艳卓, 牛帅科, 杨丽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促进葡萄幼苗营养生长、有效施肥,以一年生巨玫瑰葡萄幼苗为试材,采用田间盆栽试验,利用15N示踪技术对植株进行叶面施肥和土壤施肥2种追肥处理,于新梢成熟期分3次进行整株解析测定,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葡萄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追肥方式处理均有利于新梢和叶片生长,3个测定日期叶片全氮叶抹>土施,至9月30日叶抹处理对叶片全氮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新梢成熟期2种不同施肥方式下各器官的Ndff存在差异,以9月10日影响最大,9月10日各器官Ndff值均为叶抹大于土施,且差异性显著;9月30日新梢Ndff值叶抹处理为10.03%,显著大于土施处理(5.61%)。3个测定日期叶片15N分配率叶抹>土施,表明叶抹处理葡萄叶片对氮素的竞争能力强于土施处理。8月20日和9月10日整株15N利用率叶抹>土施,两者间差异性显著。至9月30日,不同施肥方式下各器官15N分配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器官Ndff、及15N利用率趋于一致。叶面施肥有利于葡萄幼苗叶片对氮素的征调,能够提高植株氮素利用率,促进营养生长。
  • 杨忠, 任月梅, 郭瑞锋, 张绶, 冯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响应国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及普及春播早熟区谷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掌握大同29号群体结构动态变化和氮肥高效利用,采用追氮密度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区域有条件的谷子种植区,在基肥的基础上,应该在拔节期间进行追施氮肥,追施量以纯氮120~135 kg/hm2为最佳。种植密度在水地条件下不宜稀植,种植密度应该为33~36万株/hm2。随追氮水平的增加(N1-N4)产量增加、茎粗变粗、穗长增长、生物产量提高、穗重增加、穗粒重增加,到了N5水平均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M1-M4)产量持续增加、茎粗变细、穗长变短、生物产量减少、穗重减轻、穗粒重降低,株高变化不规律。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互作效应不明显。SPAD值与产量、追氮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种植密度相关性不强。春谷早熟区谷子栽培中合理的群体结构和适宜的追氮量是轻简高效高产的重要因素。
  • 孟祥馨悦, 刘丰, 崔宇婷, 王佳慧, 冯志忠, 张会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形态氮素对谷子幼苗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为谷子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在低氮条件下施用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以及硝酸铵(NH4NO3)处理下谷子幼苗的生长及叶片PSⅡ光合性能。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形态氮素均明显促进了谷子幼苗的生长,但在NO3--N和NH4NO3处理下谷子幼苗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活性、电子传递效率及光合作用能力均明显高于NH4+-N处理,而NH4NO3仅稍低于NO3--N处理。NH4+-N处理下谷子幼苗叶片Fm、Fv/Fm、Fv/Fo、PItotal和PIABS等均明显低于NO3--N和NH4NO3处理,并且与CK相比无明显差异,即施用单一NH4+-N没有起到低氮胁迫下提高谷子幼苗PSⅡ性能的作用。NO3--N和NH4NO3处理下VJ、VI和VK均较CK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NH4+-N处理与CK无差异,说明NO3--N和NH4NO3处理促进了谷子幼苗叶片PSⅡ电子供体侧OEC活性,并且促进了PSⅡ电子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不同处理下谷子幼苗叶片VL无显著差异,说明谷子幼苗叶片的类囊体结构对低氮并不敏感。因此,在氮素贫瘠地区谷子施用氮肥应以NO3--N为主,或NO3--N和NH4+-N配合施用,避免单一NH4+-N的施用。
  • 刘士山, 张余红, 廖方全, 吴永成, 蒲晓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冬油菜高密度机直播条件下的适宜氮肥用量及施氮方式,选用主导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机直播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机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油菜籽粒产量在90~225 kg/hm2随施氮量增多呈增加趋势,N135、N180和N225等处理均可获得3 000 kg/hm2以上高产水平。油菜籽粒含油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则呈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27.9~15.0 kg/kg)和氮肥偏生产力(29.2~15.6 kg/kg)呈下降趋势,而氮肥贡献率(37.2%~52.5%)呈升高趋势。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籽粒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在成都平原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条件下,杂交油菜川油36高密度机直播高产优质栽培的合理施氮量为135~180 kg/hm2,并可采用氮肥一次性底施或底肥加一次追肥的施氮方式。
  • 毛晓月, 伍钧, 孟晓霞, 魏珂, 张智慧, 赖星, 肖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沼液合理的资源化利用方法,为沼液农用提供理论参考,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研究了沼液农用对芥菜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影响,探究在芥菜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防治状况最佳情况下的沼液施用量。结果表明,与化肥对照(处理2)相比,大部分施用沼液的小区芥菜产量有所提高,芥菜营养品质有所改善,沼液施用量控制在83 333~108 333 kg/hm2时,芥菜生长优良,产量相对较高,沼液施用量控制在91 667~108 333 kg/hm2时,芥菜品质达到最优。综合考虑芥菜产量和品质,替代化肥施用的沼液控制在91 667~108 333 kg/hm2时最佳。适量沼液喷施对芥菜病虫害防治有良好作用。沼液施用量控制在1 750~2 500 kg/hm2时,芥菜虫口密度接近施药对照;沼液施用量控制在2 250~2 500 kg/hm2时,芥菜虫害率和病情指数均相对最低且接近农药处理对照,当替代农药喷施的沼液控制在2 250~2 500 kg/hm2时,对芥菜病虫害防治得到较好效果。综上所述,施用沼液能显著提高芥菜产量,保证芥菜品质优良,同时对芥菜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但需要控制在一定施用量范围内并合理施用才能保证芥菜生长各方面的需求,提高沼液的利用效益。
  • 徐万强, 孙世友, 侯利敏, 茹淑华, 张国印, 王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有机、无机钝化剂及组合对小白菜的生长、土壤重金属Pb和Cd有效性及小白菜体内Pb和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钝化剂组合对小白菜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以加入鸡粪处理效果最明显。与对照(不添加任何钝化剂)相比,所有钝化剂组合处理均明显降低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其中活性炭+磷矿粉组合效果最好,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分别降低80.60%和49.21%;其次是鸡粪+磷矿粉组合,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分别降低76.16%和36.78%。与对照相比,所有钝化剂组合处理小白菜地上部Pb和Cd含量均明显降低。鸡粪+磷矿粉组合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降低79.37%,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活性炭+磷矿粉组合处理。活性炭+磷矿粉组合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56.55%,效果最明显;其次是鸡粪+磷矿粉组合处理。可见,在轻度Pb和Cd复合污染土壤上,施用有机无机钝化剂活性炭+磷矿粉组合或鸡粪+磷矿粉组合均是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钝化手段。
  • 丁芳, 曾路生, 石元亮, 王玲莉, 房娜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盐渍土壤中作物的肥料利用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NAM添加剂对盐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和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在同等氮水平下添加NAM土壤呼吸强度增加了86.39%~103.00%,脲酶活性减少了53.41%~54.01%,脱氢酶增加了10.00%~11.11%,磷酸酶增加了54.43%~60.00%,蔗糖酶增加了9.84%~43.19%。微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增加了49.15%~62.26%,74.72%~96.78%,64.10%~94.34%,代谢熵增加了16.67%~20.00%。试验还表明,NAM添加剂对小白菜叶宽和根长增加44.28%和62.98%,对小青菜增加47.90%和77.07%,株重分别增加了84.23%和144.73%。维生素C分别增加了75.86%和13.64%;叶绿素总量分别增加了111.83%和71.33%,而丙二醛变化不显著。在减氮20%添加NAM处理的情况下,蔬菜各项生长指标与常规施肥处理几乎相当。可见,盐渍土壤中减氮添加NAM可以达到与常规施肥量同样的效果,这对于减少肥料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朱敏, 王兴龙, 张頔, 孔凡磊, 袁继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川中丘陵地区紫色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设置了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016年玉米成熟期0~10 cm和10~20 cm有机碳NTS较NT处理分别提高了21.9%,1.6%,RTS较RT处理分别提高了23.1%,15.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2015年玉米成熟期秸秆还田0~10 cm和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40.1%,17.5%,2016年则分别提高了70.0%,16.0%。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碳库活度(A)、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与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碳库活度指数分别提高了15.7%,28.9%,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12.5%,46.6%。RTS较NT处理产量提高了35.3%。
  • 胡诚, 刘东海, 乔艳, 刘友梅, 李双来, 陈云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7年的施用15.0,7.5 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堆肥)、施用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用量的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小麦产量增加。施用化肥也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与土壤脲酶的活性。土壤脲酶的活性在不同施肥处理中的变化趋势是:对照 < 化肥处理 < 堆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施肥措施中的变化趋势是:化肥处理 < 对照 < 堆肥处理。不同的施肥措施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趋势是:对照 < 化肥处理 < 传统堆肥处理 < EM堆肥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小麦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
  • 吴佳, 纪雄辉, 魏维, 谢运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湖南典型镉(Cd)污染稻田施锌(Zn)对水稻Cd吸收积累的效果,采用Zn肥基施的方法研究施Cd-Zn交互作用对水稻Cd吸收转运的影响,指导Cd污染稻田Zn肥的施用。结果表明,施Zn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态Zn含量,增加水稻对Zn的吸收积累,并显著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但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无显著影响。早稻基施Zn肥15~60 kg/hm2的米Cd含量降低17.52%~37.13%、晚稻米Cd含量降低11.21%~66.00%,早稻米Cd含量随Zn肥施用量的增加呈"报酬递减"规律,而晚稻米Cd含量则随Zn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其中,早稻较佳Zn肥施用量为45 kg/hm2。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稻米、茎、叶间Zn-Cd交互作用显著,施Zn可显著抑制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转运,且米Cd含量既受水稻吸收转运Cd能力的影响,还受水稻植株和土壤中Cd-Zn拮抗作用的调控。
  • 牟洪臣, 王振华, 陈小芹, 李文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为探寻解决干旱区棉田冬季灌水问题,明晰北疆滴灌棉田不同灌水方式下冬灌灌水定额及其对水分、盐分和温度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从土壤的水分、盐分、灌水定额等综合调控以及非冬灌棉田作为对照(CK),设置滴灌和漫灌2种灌水方式,5个梯度的灌水定额(1 200,1 800,2 400,3 000,3 600 m3/hm2)进行冬灌试验;通过对滴灌、漫灌和非冬灌的对比以及不同灌溉定额对水分、盐分的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冬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和含量的大小均有一定的影响,滴灌和漫灌均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土壤水分和盐分影响深度随之加深,灌水定额为1 200~2 400 m3/hm2土壤水盐影响深度在150 cm左右,灌水定额为3 000~3 600 m3/hm2土壤水盐影响深度达到300 cm,滴灌和漫灌均有效淋洗并降低上层土壤盐分含量;相对漫灌方式而言,滴灌冬灌方式土壤水分入渗均匀和洗盐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在冬灌条件下,不同灌水方式的优劣秩序是:滴灌 > 漫灌 > 非冬灌;大定额灌溉比小定额灌溉(1 200~2 400 m3/hm2)保水储水更好,且洗盐压盐的效果更明显;综合水盐运移的复杂性以及洗盐效果,初步确定滴灌方式下灌溉定额为3 000 m3/hm2为宜。
  • 吕丽华, 李谦, 姚海坡, 贾秀领, 梁双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河北辛集井渠结合灌区小麦适宜的灌溉畦长,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分别设3个畦长(15,45,80 m)和4个畦长(15,30,45,60 m),研究了畦长对小麦灌水均匀度、土壤硝态氮垂直分布、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畦宽8.3 m时,30~45 m灌溉畦长可实现高产,15~45 m畦长可得到较高的WUE。小麦耗水量、灌水量和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均随畦长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耗水量趋势与之相反,说明短畦的节水效果较好,对土壤贮水利用率更高。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和干物重变异系数均随畦长的增加而变大,长畦(60 m)处理灌溉不均使最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随畦长增加4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当畦长超过45 m,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幅明显。因此,畦长30~45 m可同时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均匀度较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可为该区推荐的畦田长度。
  • 王慧杰, 冯瑞云, 刘晶, 刘跃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传统耕作导致土壤紧实形成犁底层,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于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山西运城南花农场开展为期3年的大田试验,对比研究垂直微孔深松技术和传统耕作方法产生的土壤环境效应以及对棉籽品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微孔深松耕技术使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7 849.1 kPa降低到991.4 kPa,土壤容重降低;在≥ 30 cm土层中,土壤N、P、K及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增加显著;垂直微孔深松耕棉田籽粒数从1.56粒/层增加到1.82粒/层,籽指平均增加了0.9%;发芽率由88.92%增加到89.63%;棉花籽棉产量最高为4 864.89 kg/hm2,比CK增加了14.98%。本研究揭示微孔深松耕作有效打破犁底层,具有改善土壤环境效应,并促进棉花生长和提高棉籽品质,为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提供试验依据。
  • 单颖, 赵凤亮, 邹刚华, 李玮, A Abdelaziz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蚯蚓粪对砖红壤的培肥和改良效果,采用海南耕地砖红壤为材料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按照蚯蚓粪与干土的质量比分别设置为CK(0)、V1(1:11)、V2(1:5)、V3(1:3)和V4(1:2),共5个处理,培养52 d后,分别测定各处理土壤的pH值、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钠、有效镁和有效钙的含量。结果表明,砖红壤pH值提高0.77~1.64个单位;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随蚯蚓粪添加量的增加显著提高(P < 0.05),其中全磷和全钾较CK分别增加0.88~3.22倍和1.67~2.65倍,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的最大增加量分别为1.66和10.7倍。V1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钠含量低于CK,随蚯蚓粪添加量的增多,V4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钠含量较CK分别增加3.43倍和66.19%;V1和V2处理速效钾含量低于CK,V3和V4处理分别高于CK 6.9%和14.9%;但蚯蚓粪添加量对土壤有效镁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施入砖红壤,可以提高砖红壤pH,砖红壤全态和有效养分含量随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加,对于砖红壤地区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耿暖, 唐玉霞, 王慧敏, 段冰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便捷、安全、准确地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河北省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样品和国标土壤样品为试验材料,以油浴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NY/T1121.6-2006,即油浴加热法)为标准方法,对其中的油浴加热条件进行了改进即烘箱加热法。同时对烘箱恒温180℃测定土壤有机质的保温时间、加热器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标准差为0.04~0.11 g/kg,变异系数为0.32%~0.55%;而油浴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标准差为0.06~0.25 g/kg,变异系数为0.77%~1.46%。烘箱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Y)与油浴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X)呈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Y=0.990 X+0.154(r=0.999 > r0.01=0.874)。统计检验显示,2种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差异,t(0.385)< t0.01(3.707),即2种测定方法有着同样的准确度;而2种测定方法的变异系数则存在显著差异,t(5.979)> t0.01(3.707),显然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精密度明显高于油浴加热法。与标准方法即油浴加热法相比,烘箱恒温180℃用150 mL三角瓶保温氧化30 min测定土壤有机质准确度高、重现性好,而且高效、安全、环保、实用。
  • 袁海涛, 于谦林, 王丽红, 董灵艳, 贾立洪, 张东楼, 李腾飞, 贾德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棉田使用PE地膜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探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进行了3种可降解(氧化-生物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和露地栽培棉花对比试验,设置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3种可降解地膜降解速率及强度不同,当季质量损失率达26.06%~79.96%,降解效果明显;降解诱导期相差15 d左右,具有一定可控性,降解后地膜残片变薄、变脆并紧贴地面,继续起到一定的增温、保墒作用。棉花地膜覆盖与露地栽培相比,播种后50 d内日平均地温提高2~3℃,单株结铃增加1.3个,铃重增加0.7 g,籽棉产量增加583.5 kg/hm2,达显著水平。可降解地膜覆盖与PE地膜覆盖栽培相比,对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以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棉花覆盖栽培具有可行性。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