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第28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3-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韩宗福, 赵逢涛, 王景会, 王宗文, 申贵芳, 孔凡金, 李汝忠, 张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8对SSR核心引物构建了25个鲁棉研系列抗虫棉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8对核心引物的SSR位点分属21条染色体,等位基因数为2~8个,平均4.39个;PIC值为0.63~0.93,平均0.84。数字指纹图谱显示,最少采用BNL1421、BNL1513、BNL1231、NAU2026和BNL2646这5对引物组合可以将25份供试材料区分开。对其中14个常规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其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35~0.87,平均为0.57。此结果可为现阶段鲁棉研系列种质资源的杂交选育提供依据。
  • 乔燕春, 林锦英, 谢伟平, 张华, 郑岩松, 谢丽芳, 李莲芳, 黄红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9个表型性状和20对SRAP标记分析了13份华南地区主要瓜类作物的遗传进化关系,9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20对SRAP分子标记分析供试的13份材料,共产生328条差异谱带,仅有2条共同带,多态性比率为99%,遗传相似系数为0.140~0.993。进一步分析了表型性状与SRAP分子标记的相关性,P=0.05时,相关系数为0.576;说明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结果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通过分子标记研究和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确定华南地区主要葫芦科植物的遗传关系,可为今后在分子水平进行葫芦科瓜类种质资源的育种及亲缘关系分析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徐品三, 孙冰轮, 姜旭, 李焕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上已登录的百合斑驳病毒(LMoV)基因组序列设计7对交叉重叠的引物,利用RT-PCR技术对铁炮百合白天堂进行检测,并经克隆测序获得百合斑驳病毒大连分离物(LMoV-DL)基因组全序列。序列分析表明:LMoV基因组由长度为9648bp的线状单链正义RNA组成,包括一个poly(A)尾巴,编码一个由309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351kDa的多聚蛋白。同时多聚蛋白系统发育分析说明LMoV隶属于Potyvirus属一个较大的分支,在进化关系上与BYMV和ClYVV最近。
  • 朱佳杰, 周宇, 沈夏霜, 李莉, 罗永巨, 甘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strain)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30个微卫星位点中20个能扩增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清晰条带;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69和0.441,0.440和0.476;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9和0.379;UNH845和UNH189位点在抗病群体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GM180位点在易感病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为0.055和0.054。此外,GM251和GM462位点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135,198bp)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易感病群体,推测这2个基因片段与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群体与易感病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筛选出2个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为开展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
  • 张丽芳, 陈海如, 方敦煌, 赵兴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青枯病、黑胫病和猝倒病是烟草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常发生复合侵染。以3种重要烟草病原菌基因组DNA作为目的基因,分别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引物和模板浓度,摸索扩增参数,建立了能同时检测3种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体系。结果表明,多重PCR能分别扩增出长度为461,364,265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能同时检测3种病原菌DNA的最低检出限为1.01ng⁄µL,该多重PCR检测体系反应准确、快速、高效,为同时检测以上3种烟草病害提供了新的方法,对烟草复合侵染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张升利, 杨璞, 梁拥军, 孙向军, 孙砚胜, 苏建通, 史东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草金鱼的微卫星分子序列,获得38个阳性克隆,对其进行测序,获得31个微卫星DNA序列,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引物12对,其中有8对引物可扩增出稳定的目的条带。利用筛选出的8对微卫星引物对北京2个草金鱼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草金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655,0.534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570,0.628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106,0.5009。两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957,遗传相似度为0.9211。8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金鱼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 潘孝青, 杨杰, 徐小波, 秦枫, 李健, 宦海琳, 李晟, 邵乐, 张霞, 顾洪如, 刘满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发酵床养殖模式对猪臀肌中MSTN基因表达量影响及其与肉品质间的相关性,旨在描述不同饲养环境对调控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在常规水泥地面饲养与发酵床饲养模式下,MSTN mRNA基因相对表达量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常规饲养相比,发酵床猪臀肌中MSTN mRNA基因相对表达量低8.6%;常规水泥地面饲养模式下臀肌中MSTN mRNA表达量与剪切力显著负相关(P<0.05);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臀肌中MSTN mRNA表达量与水分含量及其肌纤维直径显著负相关(P<0.05)。2种模式下猪臀肌中MSTNmRNA表达量与猪肉其他品质间的相关性无显著差异(P>0.05)。
  • 刘青松, 陈立波, 李志勇, 刘磊, 师文贵, 张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在发展畜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苜蓿种质资源。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紫花苜蓿的种质资源分类及辅助育种提供了极大帮助。目前,苜蓿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DNA分子标记是RAPD、RFLP、AFLP和SSR等几种。本研究就这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分子标记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郝东旭, 胡景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大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在大豆抗性和品质育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对目前常用的大豆转基因方法如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电激转化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阐述了大豆转基因育种在抗病、抗除草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 刘青松, 陈立波, 李志勇, 刘磊, 师文贵, 张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提取的苜蓿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ISSR-PCR反应体系中最适宜的各组分浓度,即20µL的反应体系中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0U⁄ µL的TaqDNA聚合酶,0.3mmol⁄L的dNTP,1.0mmol⁄L的MgCl2,0.1µmol⁄L的ISSR引物以及30ng⁄ µL的DNA模板。在此基础上对30份不同苜蓿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将30份不同苜蓿种质材料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为来自加拿大的4个苜蓿品种(系);第二大类为来自美国的12个苜蓿品种(系);第三大类为来自中国和荷兰的12个苜蓿品种(系);第四大类为来自澳大利亚的2个苜蓿品种(系)。
  • 刘宁, 胡景辉, 金保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致病基因是在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决定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和破坏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基因,致病基因调控了对植物趋性、吸附、侵入、定殖、扩展、破坏寄主、和显症等一系列病理学过程。无毒基因编码的直接或间接产物与抗病基因编码的直接或间接产物相互识别诱导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和其它的寄主抗性反应。对致病基因及无毒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为制定更为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研究就致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特点及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赵自仙, 江鲁华, 高祥扩, 杨克昌, 李丽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了玉米籽粒油脂性状之间的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的相关性及其环境互作的相关性。结果证实,玉米籽粒油分与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油酸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油分与棕榈酸的胚加性(rAo=-1.000**)、细胞质(rC=-0.772**)达极显著负相关,油分与硬脂酸的胚加性(rAo =0.793**)和细胞质(rC=0.887**)、油分与亚油酸(rAoE= 1.000 **)、油分与α-亚麻酸(rAoE=1.000**)的胚加性互作则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组分中,棕榈酸与油酸、硬脂酸与α-亚麻酸、油酸与亚油酸、油酸与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与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与油酸、亚油酸与α-亚麻酸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棕榈酸与硬脂酸的胚乳加性互作(rAeE=1.000**)和母体加性互作(rAmE= 1.000**)、亚油酸与α-亚麻酸的胚加性互作(rAoE=1.000**)达极显著正相关,而硬脂酸与亚油酸的母体加性互作(rAmE=-1.000 **)、硬脂酸与α-亚麻酸的细胞质(rC=-0.613**)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亚油酸(rε=-0.402 **)、亚油酸与α-亚麻酸(rε=-0.412**)的相关程度受环境或机误的影响较大。
  • 李新峥, 刘振威, 孙丽, 杜晓华, 周俊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1个南瓜自交系(亲本)和127个杂交组合(F1)进行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在31个自交系中,果实的单瓜质量、纵径、横径、肉厚、固形物含量一般配合力最高的分别为396、456、467-1、467-1、旋复。在127个杂交组合中,北观×长2的单瓜质量、果实纵径和肉厚的特殊配合力在全部杂交组合中均为最高,横径、固形物含量特殊配合力最高的分别为042-1×467-1、009-1×467-1。另外,供试的南瓜杂交组合(F1)杂种优势表现比较明显。在85个杂交组合中,单瓜质量的超中优势与超亲优势为正值的分别为41,27个,占全部杂交组合的49%和32%;果实纵径的超中优势与超亲优势为正值的分别为24,7个,占全部杂交组合的28%和8%;果实横径的超中优势与超亲优势为正值的分别为26,32个,占全部杂交组合的31%和38%;果实肉厚的超中优势与超亲优势为正值的分别为42,28个,占全部杂交组合的48%和33%;果实固形物含量的超中优势与超亲优势为正值的分别为37,15个,占全部杂交组合的43%和18%。
  • 高美玲, 袁成志, 栾非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美国厚皮甜瓜品系WI998为母本,中国薄皮甜瓜品系3-2-2为父本杂交所得的包括18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通过RIL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在不同季节研究第一雌花节位(NFF)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春季性状遗传受2对重叠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1_8)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9.1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83%;秋季受2对互补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1_7)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1.94%,多基因遗传率分36.77%。甜瓜第一雌花节位受2对主基因控制,还受环境变异的影响。
  • 戴茂华, 刘丽英, 吴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转Bt基因陆地棉作为亲本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4)设计,从16个性状指标上对其品种间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明显的优势,测试的16个性状中有13个性状具有正向中亲优势,5个性状具有正向超高优势,14个性状具有正向竞争优势。通径分析表明:在增产因素中,株高、单铃重和衣分所起的作用大。配合力分析表明:16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产生于基因的加性效应,而籽棉产量、皮棉重、果枝数、单铃重、衣分、烂铃率、比强度和纤维长度的非加性效应也很强;冀棉616(P5)和衡棉4号(P1)是优良的高产亲本,冀棉228(P6)是良好的优质亲本;筛选出8个高优势组合,其中3个为丰产组合P1×P2、P4×P5、P1×P4,3个为优质组合P5×P6、P2×P5、P3×P4,2个为高产优质组合P2×P6、P3×P5。
  • 刘锦梅, 张廷荣, 宋玉芹, 朱香萍, 李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赤拟谷盗作为试验动物,设计不同群体大小的选择群,基于动物模型估计的育种值对赤拟谷盗23d蛹重双向选择6个世代,分析遗传参数与选择反应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所有选择群体获得了不断增高的估计育种值,没有获得对称的表型值蛹重的选择反应;选择群体蛹重现实遗传力的估计均获得中等或高的估计值,范围在0.25~0.56;基础群动物遗传结构、选择群体的大小、世代效应、选择方向是影响遗传参数估计与选择反应的主要因素,基于动物模型估计育种值选择可获得持续、稳定的选择反应。
  • 姜波, 王云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部分水稻地方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是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极佳材料。利用24个SSR标记和20个表型性状,对采自元阳哈尼梯田4个村寨的40份月亮谷和5份对照品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4个标记共检测出67个等位基因,平均2.79个,变幅为1~4个,有效等位基因为36.60个,平均1.52个,变幅为1.05~ 2.58,Nei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64。40份月亮谷的质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小;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范围为2.54%~24.89%。研究表明,相同地方品种不同村寨的居群遗传多样性不同,当地农民通过村寨之间的交换维系地方品种的持久发展。
  • 周萌,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家金, 谢瑾, 成浩, 汪云刚, 刘本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EST-SSR标记技术对云南省不同区域采集的39份古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3对EST-SSR引物共扩增出121条多态性谱带,有效等位基因变异占比重的73.88%。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05~0.74,平均为0.469。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53,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0.81,均高于0.5。遗传相似系数0.41~0.91,平均值为0.65,显示云南大茶树的遗传基础相对比较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SSR聚类分析表明,大茶树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部分云南大茶树的亲缘关系,有助于今后野生大茶树的保护及利用研究。
  • 贾秋磊, 王林, 陈鹏, 杨青, 姜秀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眉蝮蛇降纤酶是我国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国家基本药物。但该酶来源于蛇毒,是异源蛋白,且是大分子蛋白质,不可避免的存在免疫原性问题。另外该蛋白药物在我国使用规模很大,因此由免疫原性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首先通过DNAStar软件和ABCpred、BCPREDS等服务器预测得到肽端AA27~35、44~50、66~72、79~98、101~109、117~127、134~142、151~164、179~188、194~206、221~233、247~260区域为白眉蝮蛇降纤酶的B细胞线性表位优势区域。然后以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蛋白的晶体结构为模板,利用MODELLER 9.10软件中的Pythonwin程序进行白眉蝮蛇降纤酶的同源模建,并利用PROCHECK、ERRAT及PROSA程序进行同源模建的合理化评价。根据白眉蝮蛇降纤酶的模建三维结构并结合DiscoTope和consPPISP网络数据库预测B细胞构象型抗原表位。得到蛋白的N端45~51、81~90、95~106、134~141、153~159、177~182、225~232、251~257区段为白眉蝮蛇降纤酶的B细胞构象型表位区域。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将为降纤酶药物的安全化应用提供新思路,为蛋白质药物免疫原性机制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 吴冰月, 陈华涛, 许晓明, 崔瑾, 陈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中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DRs)是个大家族,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6(RDR6)是其中的一份子,它能通过基因沉默途径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病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对RDR6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作用机制作一介绍,以期为RDR6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陈士华, 张慧聪, 李月, 裴扬, 吴兴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RNA病毒群体的快速演化是其流行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其遗传演化机制对制定病害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已研究证明植物RNA病毒可通过高频突变保持一个动态的遗传变异群体(准种),也可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变异类型。高度变异的病毒群体在进行细胞间运动、组织间系统侵染及植株间水平传播等过程中均会遭遇遗传瓶颈而使群体数量大幅度减少。此时,自然选择或遗传漂变会发挥对群体中不同变异基因型进行筛选的作用。另外,基因漂移也是影响病毒群体遗传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 张超, 佟广香, 匡友谊, 尹家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9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引物对哲罗鱼保种群体332个个体(由4个子代群体组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29对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为2~1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961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42和0.67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4个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趋势为B7(F1♀×野生♂3×3)略高于B10(F1♀×F1♂3×3),B10(F1♀×F1♂3×3)略高于B6(野生♀×野生♂3×3),B9(F1♀×F1♂1×1)最低。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趋势为:除F1♀×F1♂1×1群体外,野生♀×野生♂3×3群体与F1♀×F1♂3×3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F1♀×野生♂3×3群体与F1♀×F1♂3×3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基于个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树结果表明,自繁群体B6(野生♀×野生♂3×3)、B9(F1♀×F1♂1×1)、B10(F1♀×F1♂3×3)各自聚在一起,杂交群体B7(F1♀×野生♂3×3)则分为2支。本研究讨论了种群数量较少的珍稀动物保持后代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可能性。
  • 邓衍明, 叶晓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远缘杂交受精后生殖障碍的研究进展,对胚降解和杂种不育的特征特性与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克服植物远缘杂交受精后生殖障碍的方法,包括幼胚拯救(子房、胚珠和胚培养)以克服胚败育、染色体加倍以克服杂种不育及化学处理、回交等其他方法;最后指出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并整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以阐明胚胎败育的分子机理,应是未来植物远缘杂交研究的重点方向。
  • 陈鹏飞, 陶洪斌, 王存凯, 孟祥盟, 王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先玉335和农华101为材料,研究吉林省东部地区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玉米的产量、物质积累及灌浆特性,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存在差异。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穗数、空秆率增加,单株产量、物质积累量和穗粒数均显著下降;群体产量、总干物质和花后物质积累量跟品种有关,随着密度增大,农华101产量增高,总干物质差异不显著,花后物质积累先降低后增加,而先玉335产量降低,总干物质量和花后物质积累均增加。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茎秆和叶片干物质量降低,叶片达到最大干物质量的时间延后,物质转运量先增加后减小;种植密度对百粒质量影响主要是由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线性灌浆起始期所致,对最大灌浆期和灌浆持续期影响较小。
  • 左静红, 李景鹏, 杨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方粳稻品种东稻4、长白9为材料,研究了在苏打盐碱土壤种植条件下东稻4、长白9的生长发育特性及穗部性状。结果表明:在完全相同条件下种植,与吉林省主推品种长白9相比,东稻4地上、地下生物量高且活秆成熟,叶片比叶重高且叶片退化晚,根系发达且退化慢;穗部性状研究发现:与长白9相比,东稻4的1次枝梗数多、1次枝梗实粒数多、2次枝梗结实率高、千粒质量大可能均为东稻4在苏打盐碱水田种植条件下产量较高的原因。
  • 张丽华, 姚艳荣, 曹洁璇, 董志强, 吕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小麦在冬季干旱年份的水分运筹方式,于2010-2011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12个灌水方式的小麦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冬春干旱年型,增加灌水次数可实现小麦增产1200~4200kg⁄hm2,冬前灌溉分蘖水、越冬水的产量明显高于春季灌水,其中以早灌分蘖水的小麦产量较高,早灌起身水可较延迟灌水小麦产量提高3%,全生育期小麦灌溉分蘖+拔节+开花+灌浆4水的产量最高,灌溉越冬+拔节+开花+灌浆的产量次之,而灌溉分蘖⁄越冬+拔节+开花3水的小麦产量可达到或超过春后4水的产量,但从节水角度,实现小麦的高产应以灌水3次为宜,可同步实现小麦的高产和高水效的统一。不同品种对灌水处理的反应存在较大差异,衡4399旱作产量较高,稳产性好,济麦22和冀585增加灌水产量增加明显,具有较高的丰产性。
  • 冯金凤, 赵广才, 张保军,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化控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创建体系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系)中麦175和轮选5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化控剂吨田宝后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旗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起身期+拔节期(B2)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第35天)能更有效抑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的降解,延长叶片功能期,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化控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喷施化控剂的3个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喷);在品质指标中,沉降值和吸水率均以起身期+拔节期(B2)处理显著高于B0(不喷)、B1(冬前苗期+起身期)两处理。
  • 要燕杰, 高翔, 李晓燕, 吴丹, 陈其皎, 董剑, 赵万春, 陈良国, 石引刚, 李学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96份小麦品种(系),测定样品的品质指标和粉质拉伸特性指标。相关分析表明:千粒质量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延伸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流变学指标相关不显著;容重与面团稳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面团形成时间呈正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标准,而与其他流变学特性指标相关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品质指标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伸度、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流变学特性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以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伸度、最大抗延阻力、拉伸面积为因变量,以千粒质量、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表明:千粒质量与面团稳定时间达极显著负相关,与延伸度、拉伸面积达极显著正相关;容重与面团形成时间、延伸度和拉伸面积达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伸度和拉伸面积达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稳定时间达极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面团形成时间、延伸度、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均达极显著正相关。
  • 张会慧, 张秀丽, 胡彦波, 李鑫, 田野, 王娟, 孙广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浓度为100mmol⁄L,pH值分别为7.0,8.0,9.0,10.0碱性盐胁迫下桑树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率、细胞膜透性变化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对光强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在盐溶液浓度为100mmol⁄L时,pH值7.0~9.0的碱性盐胁迫下,随pH值的升高桑树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率降低幅度较小,丙二醛含量未明显增加,细胞膜未发生明显的过氧化。桑树幼苗叶片的PSⅡ生理功能也未受到明显的抑制,桑树幼苗叶片可以通过增加以叶黄素循环为主的非辐射能量耗散机制来保护PSⅡ反应中心的正常生理功能,叶片PSⅡ可以保证正常的电子传递能力及光能的利用能力,即桑树幼苗叶片的PSⅡ功能具有一定的耐碱性盐能力。但当pH值达10.0时,浓度为100mmol⁄L的碱性盐胁迫下桑树幼苗叶片的膜系统受到破坏、叶片大量失水、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特别是叶绿素a含量明显降低。另外,桑树幼苗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吸收的光能不能完全用于光合电子传递,同时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非辐射能量耗散机制也受到了抑制,从而导致叶片中过剩光能(1-qP)⁄NPQ大量积累,迫使PSⅡ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和失活比例增加,桑树幼苗叶片可能通过反应中心失活的方式来减轻PSⅡ反应中心的压力,但这同时使桑树幼苗叶片对光能的利用能力特别是对高光强的利用能力降低。
  • 曹彩云, 李伟, 党红凯, 郑春莲, 马俊永, 李科江, 王广才, 张胜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单958、先玉335和中单909这3个主栽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密度梯度下三品种的产量、产量性状、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期及与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6~9万株⁄hm2密度内,随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穗重呈降低趋势;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增大,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群体的光合能力;产量方面以先玉335平均产量最高,其次为中单909,郑单958最低。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和密度呈线性关系,中单909的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郑单958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的回归关系好,斜率最大,随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幅度较大,穗性状降低的幅度小,耐密性好;先玉335和中单909的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回归斜率小于郑单958,先玉335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幅度小,适合相对稀植;中单909的适密范围在8.56万株⁄hm2左右。因此,应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光合特性,提高作物产量。
  • 张艺萍, 吴丽芳, 王祥宁, 瞿素萍, 崔光芬, 夏晶, 张世梅, 郭树华, 王继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花粉生活力是评估花粉细胞活性的依据之一,其活力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决定细胞学试验和杂交育种的成败。本研究以32个百合品种的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染色法和花粉离体萌发法,探讨了不同百合品种新鲜花粉生活力、萌发率的差异,不同贮藏条件下同品种花粉生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离体萌发法的测定结果更能反映花粉活力,CasaBlanca的萌发率最高,为87.33%,Yelloween的萌发率最低,为1.33%。对于相同的贮藏条件即室温贮藏来说,因品种和贮藏时间的不同花粉生活力变化有明显差异,总的趋势为随贮藏时间延长,萌发率下降,但不同基因型间下降速度不同。在冷藏条件下,花粉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推移总体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比室温贮藏的明显缓慢,且不同品种的变化亦有所差别。
  • 石颜通, 张秀新, 薛璟祺, 张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催花牡丹复壮栽培后植株生长状况,采用Li-6400光合作用分析仪对盆栽的4个常见春节催花牡丹品种催花复壮后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自然花期,4个牡丹品种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峰值最高的银红巧对比峰值最低的紫二乔高出44.39%;4个品种引起Pn降低的原因不完全相同,乌龙捧盛和百园红霞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紫二乔和银红巧对Pn降低则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个品种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品种间差异显著,紫二乔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203,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能更好地利用弱光。
  • 吕丽华, 董志强, 曹洁璇, 梁双波, 贾秀领, 张丽华, 姚艳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6个播期(6月10日、6月12日、6月14日、6月16日、6月18日、6月20日)配合6个收获期(10月4日、9月28日、10月10日、9月25日、10月7日、10月1日)对郑单958和浚单20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通过播期、收获期调控,实现高产与高光利用率,同时得到早播及延迟收获对玉米产量影响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迟播可明显缩短13叶展至吐丝期生长时间,平均播期每推迟1d,播种至吐丝期的时间平均缩短0.4d;13叶展和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与播期关系密切,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与生育期长短关系密切,推迟播期和收获期均可明显降低叶面积指数;较迟播,早播(前3个播期)具有前期物质生产量高、后期转化率高的特点;光能利用率(RUE)与生育期长短关系密切,为生育期较长处理光能利用率较高;郑单958具有较高光能转化效率;播期与收获期对玉米产量影响均很显著,播期的影响大于收获期,早播期+晚收获期处理(第1,3播期)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显著较高;夏玉米每提早播种1d,产量平均增加196.5kg⁄hm2,每推迟收获1d,平均增产97.5kg⁄hm2。迟播使吐丝前光能利用减少,影响前期的物质生产,即使生育期适当延长,仍不能弥补前期生长不足造成的产量损失;获得较高产量的播期、收获期与品种的最佳组合为6月10-14日播种10月4-7日收获的郑单958。
  • 张耀兰, 曹承富, 李华伟, 乔玉强, 赵竹, 杜世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晚播冬小麦合理的群体结构,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到300万~420万⁄hm2时,可改善晚播小麦叶片光合功能,提高灌浆期最大光合速率(Pm)、初始斜率(α)和最小半饱和光强(Lk);其SPAD值、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较优,最终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改善晚播冬小麦光合功能,提高籽粒产量水平。
  • 余意, 杨其长, 赵姣姣, 刘文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水培盆栽的方法研究了红色、紫色和绿色3种叶色的生菜光合色素的光吸收特性以及生长和营养品质差异。结果表明,3种叶色生菜光合色素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规律基本相同,均在330~380nm的紫外光区、380~500nm的蓝光区和640~690nm的红光区有较大吸光度,且对紫外光的吸收最为强烈;绿叶生菜在光吸收峰值波长处的吸光度显著低于红叶生菜和紫叶生菜;红叶生菜光合色素在波长为380nm可见光处出现一光吸收峰值。红叶生菜和紫叶生菜各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高于绿叶生菜,但各光合色素所占总光合色素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地上部鲜质量和根鲜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3种叶色生菜总酚、类黄酮、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花青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为红叶生菜>紫叶生菜>绿叶生菜。
  • 王曌, 刘连涛, 孙红春, 张永江, 李存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棉花腐殖质中的3种主要化感物质亚油酸、软脂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物质对棉花幼苗生长在低浓度时表现为促进作用,促进了棉花地上器官和根系生长,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提高了根系活力,而在高浓度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软脂酸表现出的抑制作用最强,亚油酸次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弱。3种化感物质按腐殖质中比例混合(亚油酸:软脂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6:7),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表明3种物质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
  • 樊波, 彭晓茜, 陈雅媛, 戴子云, 陈泉竹, 尹淑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硝普钠(SNP)对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的影响,以0,0.01,0.05,0.10,0.50,1.00,1.50mmol⁄L浓度的SNP溶液分别浸泡草地早熟禾种子4,6,8,10,12h,观察SNP对种子发芽及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P浸种8h对种子发芽具有最佳促进作用,随着浸种浓度的增大,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低浓度(0.05mmol⁄L)SNP的促进效果最明显;POD和SOD酶的活性也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发芽势与2种酶的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平均发芽天数与2种酶的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 李俊, 张西西, 王春霞, 张丰收, 张涛, 苏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将不同能量、不同剂量的铁离子和铝离子分别注入一串白种子,通过分析萌发率、突变率及株高、冠幅、花序长、叶绿素相对含量等指标,探讨不同离子注入处理对一串白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一串白种子萌发率表现出抑制作用,对叶色改变的影响均为正向突变;虽然6个处理对一串白植株冠幅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株高、花序长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其中Ⅱ号处理(70keV-Fe3+-5×1015ions⁄ cm2)的株高均值最小为15.85cm、Ⅰ号处理(70keV-Fe3+-1×1016ions⁄cm2)花序长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值最高,分别为8.78cm和45.19。
  • 刘丹丹, 万勇善, 刘风珍, 张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2个抗旱性差异的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于苗期进行正常供水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对苗期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分析品种抗旱性与各叶部性状的关系,探讨抗旱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参试品种的单株生物量明显降低。根据各品种单株生物量的抗旱系数得出,山花11号、如皋西洋生和A596抗旱性强,山花9号、农大818、海花1号、花育20、79266和花17抗旱性中等,蓬莱一窝猴、白沙1016和ICG6848抗旱性弱。花生品种叶部性状与抗旱机制密切相关,根据干旱条件下各叶部性状的变化规律可探讨品种的抗旱机制,山花11号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和御旱、耐旱性;如皋西洋生具有较好的御旱和避旱性;A596和花17则表现出节水型的抗旱机制;山花9号属于耗水型抗旱机制;海花1号具有较好的耐旱性;花育20和79266表现出避旱性的特征;蓬莱一窝猴和白沙1016具有耗水型御旱的特点;而ICG6848在以上性状的表现上不具有优势。
  • 刘建光, 王永强, 张寒霜, 赵俊丽, 郭娴, 孟宪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ERF(Ethyleneresponsivefactors)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通过识别和结合不同的顺式元件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应答。主要介绍ERF转录因子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性,在植物应答生物和非生物的胁迫中可能的调控机制,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 解备涛, 王庆美, 张海燕, 李爱贤, 侯夫云, 董顺旭, 汪宝卿, 张立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盐碱胁迫是我国当前农作物生长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甘薯是我国重要的薯类作物,本研究综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理和植物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机理、盐碱胁迫对甘薯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甘薯耐盐碱研究的发展方向。
  • 李燕青, 孙文彦, 许建新, 李志杰, 尹红娟, Kyeong-BoLee, 徐明岗, 武海雯, 张会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盐碱程度的地块上种植了13种经济作物,筛选出了适宜本地区不同盐渍度盐渍土种植的作物。能在盐渍土壤全盐含量2~4g⁄kg的中度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上种植的有:棉花、油葵、大麦、三角叶滨藜、甜菜、高丹草、田菁、野豆子、沙打旺、二月兰、苜蓿、毛叶苕子12种经济作物和绿肥牧草;其中抗盐性较强的能在土壤全盐含量4~6g⁄kg的重度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上种植的有田菁、野豆子、三角叶滨藜、甜菜、高丹草5种经济作物和绿肥牧草可种植利用,并获得较好的产量。
  • 曹玲, 王艳芳, 陈宝悦, 王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豆科、伞形科及百合科等27种蔬菜作物,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蔬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初步确定出27种蔬菜作物的耐盐适宜值,耐盐临界值以及耐盐致死值。结果表明:不同蔬菜作物对NaCl胁迫的响应不同,随着NaCl浓度升高,蔬菜作物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十字花科部分蔬菜作物种子能够适应一定的低盐胁迫,表现为低浓度NaCl促进种子萌发。各蔬菜作物种子的相对发芽率与盐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根据蔬菜作物种子耐盐临界值的大小,比较得出耐盐性较强的为百合科、十字花科,较弱的为茄科,葫芦科、伞形科、豆科的耐盐性居中。
  • 史跃伟, 郎胜勇, 王志红, 张吉顺, 曹廷冒, 邱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客观评价烤烟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和品种生态布局,为贵州烤烟新品种(系)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将GGE方法引入烤烟区域试验分析中,同时采用GGE双表图及AMMI模型,对2011年度贵州省烤烟区域试验8个生态区域、13个烤烟新品种(系)的产量和产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分析方法均能客观评价烤烟新品系的丰产性和稳定性,GGE双标图方法能更直观准确地反映各品系的最佳适应区域。新品系YQ-1的产量和产值均表现最好,GY1007、A18和2010A4具有特殊适应性,GY1007和A18在德江地区有推广价值,而2010A4在道真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 后猛, 王欣, 张允刚, 唐维, 马代夫, 李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7个不同肉色的甘薯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测定其最长蔓长、分枝数、结薯数、块根干率、块根鲜质量、薯干淀粉、还原性糖、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以研究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主要经济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甘薯品种的产量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高;白肉品种(徐薯28和徐薯18)和紫肉品种(徐紫薯3号)的品质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高,黄肉品种(徐薯23和徐0314)和桔红肉品种(徐3228和徐5919)的品质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多数经济性状日增长量与主要气象因子日增长量关系不大,伴随着日平均气温的增加,单株分枝数增长速度提高,随着日照时数增加,块根可溶性糖积累速度加快,而当降水量增多时,块根还原糖积累速度放缓。
  • 张卫星, 章秀福, 张伟贵, 王志刚, 朱智伟, 薛应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方典型籼稻品种Ⅱ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选择河南省3个代表性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了不同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探讨了河南粳稻南移引种的适宜播栽期。结果表明:粳稻品种总体产量水平及生物量、株高、穗长、穗粒数低于籼稻品种,而结实率和经济系数高于籼稻品种。随着播栽期的推迟,各品种的生物产量、株高、穗长、穗粒数明显下降,抽穗期延迟,播始历期和全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则有增加趋势;从籽粒产量来看,粳稻品种呈降低趋势而籼稻品种则呈增加趋势。研究证实河南粳稻南移引种是可行的,适期播栽能达到或超过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新稻20号适于作双季连晚,6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移栽,10月上中旬成熟;豫粳6号和新稻18号适于作单季晚稻,5月中下旬播种6月中旬移栽,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 宁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储存1~5年的蕨菜孢子为试材,通过对萌发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的测定,进行孢子活力研究。结果表明:萌发时间、电导率、MDA含量与萌发率呈负相关,CAT活性、POD活性与萌发率呈正相关;并且随着储存年限的增加,萌发率逐渐降低,萌发时间延长,CAT、POD活性降低,而电导率与MDA含量升高;当蕨菜孢子储存5年后已几乎丧失活力。
  • 郝婕, 王献革, 李学营, 鄢新民, 冯建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直接定植、大树高接及矮化中间砧嫁接3种不同嫁接方式对苹果实生苗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规律产生的影响。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苹果标本实验园内,分别采集了5、6、7、8、9这5个月份苹果实生苗国红×长富6的实生后代叶片,通过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直接定植、大树高接及矮化中间砧嫁接3种处理下苹果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树高接、矮化中间砧这2种嫁接方式下,苹果叶片中与成花相关的内源激素GA3、IAA、CTK含量均比直接定植的实生苗内源激素含量降低,但ABA含量显著提高。苹果实生苗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与不同嫁接方式呈一定的相关性。可为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缩短苹果实生后代童期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黄永芳, 曾炳山, 杨懋勋, 周锦平, 李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年生柚木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材料,在7月下旬,采用不同浓度IBA粉剂处理插穗,进行扦插试验。观察扦插生根的解剖结构,探讨扦插生根与愈伤组织、不定根原始体的关系,及扦插生根的类型、不定根的形成过程等。
  • 张翠绵, 贾楠, 胡栋, 王占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由面包酵母、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菌系发酵高纤维固体饲料的发酵条件,对在最佳条件下的发酵饲料进行了育肥猪饲喂试验。确定的最佳发酵条件为:3种微生物的菌量配比为1:0.35:0.35,固体物料起始pH值7.0,接种量3%,物料初始含水量50%,环境温度30℃,发酵周期72h。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固体饲料中面包酵母菌、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量分别为5.67×107,1.31×109,8.06×108cfu⁄g,比市售菌剂发酵启动迅速,pH值下降快,发酵饲料酸香味浓郁,适口性强;用15%发酵饲料代替等量全价饲料饲喂育肥猪30d,增重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猪只精神状态好,粪便成型,毛发光亮。
  • 单志慧, 韩粉霞, 张孝龙, 沙爱华, 陈海峰, 陈李淼, 张婵娟, 陈水莲, 周新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无菌苗的获得是大豆遗传转化中的第一个环节。不同产地的大豆种子可能因其生长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带菌率。通过比较不同消毒条件下大豆种子的污染率、发芽率,从而确定一种有效的种子消毒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种子污染率存在显著差异,次氯酸钠液体消毒法对带菌率低的种子消毒有效,经氯气消毒法和二次消毒法处理后的种子污染率明显低于次氯酸钠液体消毒,以二次消毒法对大豆种子的消毒最为彻底;次氯酸钠液体消毒对种子活力影响较大,经氯气消毒和二次消毒的种子活力显著高于次氯酸钠液体消毒。二次消毒法特别适用于带菌率高的种子消毒。
  • 王飞, 筴金华, 张艳红, 任炳琛, 赵丽慧, 庄青青, 梁从飞, 颜标, 赵金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行配组获得的尼萨F2家系与混合后代为材料,比较了不同交配方式后代幼鱼的耐盐性能、不同盐度下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尼萨F2家系与混合后代的平均存活时间(MST)、50%存活时间(ST50)、96h半致死盐度(MLS-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尼罗罗非鱼。除家系2显著高于混合后代外,各家系的耐盐指标MST、ST50和MLS-96与混合后代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0g⁄L下家系5的日均增重率显著高于混合后代外,同一盐度(15,20,25g⁄L)下,各家系的日均增重率与混合后代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尼萨F2体重变异系数在25g⁄L盐度下表现最低。研究结果为尼萨杂交育种与生产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 徐增洪, 周鑫, 水燕, 赵朝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生物饲料饲养克氏原鳌虾并和普通饲料进行营养评价及养殖效果比较,通过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速度和性腺发育指标的测定和观察,研究和评价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饲料和普通饲料相比其氨基酸数量、种类更为齐全,尤其是必需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比例更为平衡,即两者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饲料组和普通饲料组经2个月的比较饲喂养殖,平均生长速度(日均增重率)分别为1.75%,1.48%;性腺成熟系数、肝体比和相对怀卵量等指标经数理统计检验显示,在2种饲料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P<0.05),即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性腺成熟发育和普通饲料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等水产养殖有着较好的饲养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 余苗, 钟荣珍, 高凤仙, 周道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提取物作为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具有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功能。综述了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机制、不同来源的植物提取物抑制甲烷的效果以及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孟艳莉, 李勇, 白修云, 张甦寅, 李晓华, 郑红松, 刘旭明, 袁正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为研究黄芪多糖(APS)、复方多糖(CPS)、酵母培养物(YC)、核酸(NA)和转移因子(TF)等5种免疫增强剂对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免疫程序下青年蛋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体重一致的11周龄海兰褐青年蛋鸡240只,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6组为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分别使用APS、CPS、YC、NA和TF5种免疫增强剂产品。预饲期(7d)对试鸡进行采血,测定ND和H5-4抗体水平。选择ND及H5-4抗体水平一致的青年鸡48只,编号1~48,随机分配到6个处理组中。试验期6周。从整个试验期来看,各处理组间青年蛋鸡生长性能指标(采食量、体增重和料重比)、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溶菌酶活性)、体液免疫指标(ND、H5-4抗体水平及IgG水平)、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中,5种免疫增强剂产品对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免疫程序下青年蛋鸡免疫功能的改善无显著作用,各产品间无显著差异。
  • 陈静廷, 卜登攀, 马露, 杨晋辉, 李发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不同物种泌乳奶牛牛乳中活性物质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绝对含量的特性。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对牦牛乳、水牛乳和荷斯坦奶牛乳乳样中主要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乳铁蛋白(Lf)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做出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牦牛乳、水牛乳和荷斯坦奶牛乳乳样中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活性质量浓度与吸光值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各标准曲线方程的R均大于0.99。不同物种牛乳中IgA、IgG、IgM和Lf的绝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品种牛乳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Lf的绝对含量显示出不同的个体性差异。除荷斯坦奶牛乳乳样中IgA与IgM呈现较低程度的负相关外,牛乳中IgA、IgG、IgM和Lf在同一物种内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牛乳中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的绝对含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且其含量各具特点,根据同一品种牛乳中IgA、IgG、IgM和Lf含量的相关性可对其含量进行相互预测。
  • 许晓龙, 李宗泰, 张美玲, 姬红, 李金埔, 王双磊, 宋宪亮, 孙学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钾量对不同棉花品种苗期生长发育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2个施钾处理,3个棉花品种(早发型品种L21、晚发型品种L22和稳健性品种L28)。结果表明,两施钾处理均可提高各棉花苗期的株高,增加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倒四叶叶面积,促进棉株生长发育。同时,施钾还可以促进功能叶叶绿素的合成,增加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o、Fv⁄Fm、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Ⅱ),改善其光合性能;提高功能叶片中SOD和CAT的活性,降低POD的活性,减少MDA的产生和积累,延缓其衰老。但低施钾量处理在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和改善叶片的生理特性上效果不显著;三品种相比,L22对钾素的反应较L21和L28更敏感。
  • 赵长星, 徐亮, 王月福, 王铭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磷量对花生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花生高产高效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主茎高度、侧枝长度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当施磷量高于225kg⁄hm2时,再增加施磷量对主茎高度、侧枝长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增施磷肥增加了花生主茎和侧枝的节数,促进了花生分枝的发生,提高了花生叶面积系数。适当增施磷肥可以提高花生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荚果产量,但当磷肥施用量超过225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显著。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邹永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氮及其交互效应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影响显著。低密度和高密度均降低了饲草产量,较高的施氮量提高饲草产量。饲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对饲用价值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和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则相反。5种营养成分产量均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分别呈"低-高-低"和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在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充分利用密氮互作效应,提高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种植密度在40000株⁄hm2的基础上施氮450kg⁄hm2左右是饲草高产优质的合理组合。
  • 马二登, 李天福, 孙加利, 何永丽, 杨宇虹, 段艳萍, 晋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烟草专用复合肥3种不同施用量及有机无机复混肥3种不同施用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基肥施用量对烟株生长发育和烟叶产质量有一定影响,基肥减量处理采烤前一天有效叶片数减少1~2片,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面积分别减小9%~11%和9%~31%,烤后烟叶产量、产值及中上等烟比例分别降低3%~9%,5%~10%,1%~4%。与常规施用量相比,不同基肥减量处理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减少1%~22%和2%~23%;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农艺性状、初烤烟叶化学品质及烤烟产质量上的表现均优于等施氮量的常规无机复合肥处理。与常规无机复合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采烤前一天有效叶片数增加2~3片,株高和平均叶面积分别增加12%~18%和13%~14%,初烤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增加1%~15%,烤后烟叶产量、产值及中上等烟比例分别增加4%~6%,6%~8%,3%~7%。较少无机氮投入的条件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可获得更好的烤烟产量和品质综合效应。
  • 翟彩霞, 温春秀, 刘灵娣, 王丽英, 田伟, 陈丽莉, 李若楠, 张彦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氮、磷、钾肥对黄芩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2O5、K2O用量分别在0~225,0~270,0~270kg⁄hm2时,黄芩根产量及黄芩苷含量随着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氮肥对黄芩产量的增加效应最大,磷、钾肥次之;施用氮肥黄芩产量提高幅度可达73.61%~105.10%。在本试验条件下,当N、P2O5、K2O用量分别为225,270,270kg⁄hm2时,N:P2O5:K2O的比例为1:1.2:1.2时,黄芩根产量达到7158.00~7403.55kg⁄hm2;黄芩苷为9.92%~11.24%,高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9.0%。
  • 张丽丽, 王璞, 杨海龙, 付俊, 景希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时期对穗位上平均叶夹角、叶向值、叶面积指数等植株冠层形态指标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SPAD值等光合性能的影响,是通过氮肥调控,构建高效冠层。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80kg⁄hm2时氮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施氮量为75kg⁄hm2时氮肥8叶展一次性施入的处理穗位上叶夹角较小,茎粗相对适中,叶向值较大,吐丝期和灌浆中期单株叶面积较大,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符合高产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同时叶片SPAD值较大,并且在灌浆中期中上层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少。说明施肥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冠层结构的优化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性能。
  • 朱小梅, 刘冲, 邢锦城, 丁海荣, 赵宝泉, 刘兴华, 王茂文, 洪立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单施氮磷肥为对照,研究了盆栽条件下,秸秆灰全部或部分代替化学钾肥及与生物菌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钾肥与秸秆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盆栽小麦的籽粒产量,其中以全量秸秆灰配施生物菌肥(A1M)与半量秸秆灰配施生物菌肥(K2A2M)处理增产效果尤为显著,与对照(CK1)相比,增幅分别为66.2%和70.9%;A1M处理对提高小麦籽粒中氮、磷、钾含量与氮、磷、钾素积累量效果显著,而K2A2M处理对提高根须中的氮、磷含量与积累量有明显作用;除CK1外,氮、磷、钾素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以全量秸秆灰(A1)、化学钾肥(K1)和半量秸秆灰配施生物菌肥(K2A2M)处理最高,养分收获指数均以A1M处理最大。
  • 徐照丽, 杨宇虹, 段玉琪, 冯晓红, 晋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云南缺硼烟区的烟叶产质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硼肥对烤烟品种K326、云烟87的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硼肥后,K326、云烟87的叶面积系数、叶片干物质积累均显著增加;叶片中的硼、钾含量均增加,其中云烟87的钾含量增加比例较高;化学成分较协调,评吸总分增加。说明在土壤缺硼的区域,叶面喷施补充硼肥是促进烟株生长和改善烟叶品质的有效途径。
  • 高岩, 曾路生, 李俊良, 陈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以山东寿光种植番茄的大棚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优化施肥下番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8t⁄hm2+秸秆4t⁄hm2,生育期追施150kg⁄hm2化学氮肥处理是较优的施肥模式,宜在实践中推荐运用。番茄根际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要高于非根际,而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非根际,碱解氮与速效钾在根际与非根际中差异不大。试验同时表明,脲酶和蔗糖酶对施肥影响比较敏感,其次是脱氢酶和磷酸酶,而过氧化氢酶则不敏感。番茄长期连作对多数土壤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脱氢酶和磷酸酶影响较大,其次是脲酶和蔗糖酶,而对过氧化氢酶影响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其他养分因子和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素,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防治土壤质量退化。
  • 赵姣姣, 刘文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安国市药田与粮田不同深度土壤中有效磷累计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在0~20,20~40,40~60, 0~60cm土壤深度上,药田土壤中有效磷的平均值分别是36.43,16.09,9.05,20.54mg⁄kg,粮田土壤中有效磷的平均含量是22.23,12.19,7.82,13.98 mg⁄kg。t检验结果显示,药田和粮田在不同土壤深度上有效磷含量差异显著且在0~20cm土壤深度上药田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粮田土壤,然而在20~40,40~60,0~60cm土壤深度上药田和粮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之,药田和粮田在0~20,20~40,40~60cm的土壤深度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降低,药田耕层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粮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
  • 邢芳芳, 徐文凤, 宋涛, 罗华, 胡兆平, 李新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离保藏的一株溶磷真菌PSFK的溶磷性能进行研究,并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其对鸡毛菜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PSFK菌株具有很强的降解无机磷能力,在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6d水溶磷含量达到886.2mg⁄L,为对照组的89.92倍。在土壤中培养50d,有效磷含量升高27.19mg⁄kg。PSFK菌剂对鸡毛菜的促生作用明显,以添加2%菌剂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显著提高鸡毛菜的生物产量和叶片数。鲜质量与单施硝基肥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增幅达到32.94%,干质量增幅达到29.37%,有明显的促生作用。
  • 茹淑华, 张国印, 孙世友, 王凌, 耿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温室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Zn、Pb和Cd在土壤-萝卜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Cu、Zn、Pb和Cd的浓度分别为800,1000,1000, 5.0mg⁄kg时,萝卜的生长则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土壤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萝卜根系的Cu、Zn、Pb和Cd浓度明显增加。在萝卜生长90d时,随着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地上部Cu、Zn、Pb和Cd的浓度均明显增加。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萝卜地上部Pb的浓度显著增加。随着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萝卜根系的Cu、Zn、Pb和Cd浓度均明显增加。适量的土壤Cu、Zn、Pb和Cd浓度能显著促进萝卜根系的吸收,但土壤Cu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萝卜根系的Cu浓度没有明显变化。随萝卜生长时间的延长,根系Zn和Cd浓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根系Pb浓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在土壤加入重金属处理条件下,重金属Cu、Pb和Cd在萝卜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是根>茎叶,Zn是茎叶>根。萝卜对Cu、Zn、Pb和Cd的富集能力顺序由大到小依次是Cd>Zn>Cu>Pb。
  • 鲁黎明, 顾会战, 彭毅, 陈勇, 王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烟草对重金属元素铅、铬、砷与汞的富集特点,探讨其在烟株各器官间转移与分配的规律,为烟草吸收重金属元素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以烤烟品种中烟103为材料,在移栽后30,45,60,75,90,110d,采集烟株样品,分析重金属元素在烟株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结果表明,烟草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特点不同。烟草的根对铅及铬保持活跃吸收,根系铅及铬的含量显著高于茎与叶片。根中砷的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显著高于茎与叶片。但在栽后45,75d,下部叶的砷含量反而最高。叶片中汞的含量显著高于根与茎。在生育后期,中部叶的汞含量显著高于其余部位。
  • 茹淑华, 张国印, 贡冬梅, 孙世友, 王凌, 耿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温室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铜、锌、铅和镉复合污染对番茄生长和重金属累积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加入铜、锌、铅和镉含量的增加,番茄根中铜、锌、铅和镉的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茎叶中锌和镉的含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铜和铅的含量增加幅度不大,果实中铜、锌、铅和镉的含量增加幅度也不大。番茄茎叶铜、锌、铅和镉的吸收量远远大于果实和根系的吸收量。当土壤加入铜、锌、铅和镉含量较高时,茎叶铜和铅的吸收量随生物量下降而降低。番茄茎叶铜、锌和铅的吸收量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番茄茎叶镉的吸收量随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呈一直上升的趋势。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果实中的铜、锌、铅和镉的吸收量变化不明显,根中铜和铅的吸收量呈一直增加的趋势,而锌和镉的吸收量变化幅度不大。在同一土壤重金属处理条件下,番茄各部位对铜、锌、铅和镉的富集能力大小顺序为镉>锌>铜>铅。相同土壤重金属处理条件下,番茄对同一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顺序为根>茎叶>果实。
  • 张成玲, 赵永强, 徐振, 杨冬静, 孙厚俊, 谢逸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防治和育种工作,利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己唑醇等7种杀菌剂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3株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最大为0.0023µg⁄mL;世苗和己唑醇对12Z-1和12Z-22种病菌具有较好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EC50为0.0025~0.86µg⁄mL, EC90为11.01~46.48µg⁄mL,但对12Z-3的抑制活性较低,EC50分别为1.54,12.36µg⁄mL,EC90分别为1893.29,1101.14µ g⁄mL;利用针刺法接种不同甘薯品种,结果表明,烟薯25对12Z-1和12Z-2具有较好的抗耐性,其次分别为栗子香和徐薯18;胜利百号对12Z-3抗耐性好于其他3个品种,其次为烟薯25。
  • 贾银华, 孙君灵, 周忠丽, 潘兆娥, 何守朴, 庞保印, 王立如, 杜雄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萎病是棉花主要病害之一,鉴定筛选抗性种质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材料基础。通过318份国内外陆地棉材料的黄萎病鉴定,筛选到5份抗黄萎病材料,144份耐黄萎病材料。国外材料的黄萎病抗性由于国内材料,黄河流棉区的材料黄萎病抗性优于其他棉区。黄萎病病情指数与棉花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存在负相关性。
  • 冯争光, 马平, 李社增, 鹿秀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微菌核诱集法从发病程度不同的棉花黄萎病田筛选大丽轮枝菌拮抗菌,测定拮抗菌对微菌核的抑制作用和在微菌核上的定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从棉花黄萎菌微菌核不同部位分离的细菌数量不同,不同发病程度棉田中棉花黄萎菌拮抗菌数量不同。从微菌核内部筛选到一株能够抑制微菌核萌发和生长的拮抗菌株424-31-6,定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424-31-6在微菌核表面定殖能力强,能够破坏微菌核的正常结构,具有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潜力。
  • 夏淑春, 王学武, 王志葵, 况川, 张茹琴, 鄢洪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叶面喷施水杨酸、病原菌培养滤液、草酸等因子诱导花生植株对网斑病抗病性,并测定寄主防御酶活性变化和NPR1基因表达量,来探讨花生诱导抗病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诱导处理可以使花生获得系统抗病性,且以2.0mmol⁄L水杨酸诱导花生网斑病抗性效果最好,控制病害效果达到35.3%;寄主防御酶活性升高与诱导抗病性强度呈正相关,但几种防御酶在诱导抗病性应答反应中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2.0mmol⁄L的SA诱导处理后花生叶片中NPR1表达量明显升高,与诱导抗病性密切相关。
  • 宋健, 曹伟平, 王金耀, 冯书亮, 杜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磁处理水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用恒定磁场处理的磁化水配制液体培养基进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的培养,结果表明,在28~50Gs磁场强度处理水可以提高G-02菌株的产孢量,G-02在43Gs磁场强度处理水配制的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大,达到6.1×108孢子⁄mL,比对照提高了11%;在7~43Gs磁场强度内处理水可以提高HD-1菌株的产孢量,HD-1磁场强度处理水配制的培养基中在14Gs产孢量最大,达到6×108孢子⁄mL,比对照提高了28%。在43Gs处理2~12h的磁处理水可以提高G-02菌株的产孢量,而在14Gs处理2~14h的磁处理水可以提高HD-1菌株的产孢量。
  • 温立斌, 何孔旺, 解建平, 杨浩, 周建新, 金全胜, 王玉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免疫亲和层析对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纯化进行了研究。采用环氧活化及NHS活化的琼脂糖凝胶,与兔抗P1表位肽抗体偶联,对P1进行了免疫亲和吸附,通过电镜技术证实获得了纯化病毒。结果表明,免疫亲和层析是有效的P1病毒纯化方法。
  • 温立斌, 何孔旺, 解建平, 杨浩, 周建新, 金全胜, 王玉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氯化铯平衡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较为纯净的病毒粒子后,经过免疫电镜技术(液相免疫电镜法和免疫胶体金标记法)对P1病毒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P1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直径约为25nm。
  •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mm,鞭节长度为0.99~1.00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 胡景辉, 孙丽敏, 雷雅坤, 刘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太行山丘陵区地处国家级贫困带,生态环境脆弱,优化种植结构对增加农民收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河北太行山丘陵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调整过程,对不同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及动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未来河北太行山丘陵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方向。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