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希吾. 水资源在提高我国土地生产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J].自然资源学报, 1991, 6(2):137-144.
[2] 高寅堂. 地下水开发利用动态[J]. 地下水, 1990, 12(2):115-117.
[3] 李英能. 华北地区节水农业标准初探[J]. 灌溉排水, 1993, 12(1):1-6.
[4] 曾宪坤. 中国化肥工业的现状与展望[J]. 土壤学报, 1995, 32(2):119-125.
[5] 陈新平, 张福锁. 京郊蔬菜氮肥施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A]. 见:谢建昌, 陈际型. 菜园土壤肥力合理施肥[M]. 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7.10-18.
[6] 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所. 河南冬小麦的节水灌溉模式[J]. 灌溉排水, 1986, 5(2):22-28.
[7] 陈培元, 李英, 陈建军, 等. 限量灌溉对冬小麦抗旱增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2, 10(1):48-53.
[8] 亓新华, 于振文, 刘芳, 等. 中高产麦田水分变化规律及节水灌溉方案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3, 24(1):55-62.
[9] 李建民, 王璞, 周殿玺, 等.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A]. 见:李建民, 周殿玺, 王璞, 等. 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原理[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3-16.
[10] 王璞, 王启现, 鲁来清, 等. 灌水运筹对冬小麦粒重和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1, 16(3):80-85.
[11] 鲍久奎. 肥料对于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 西南农业科学, 1956, (1):69-78.
[12] Anter F. Studies on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f mexican cohcat 3 nitrogen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 [J]. Agricultural Research Review, 1977, 55(5): 107-118.
[13] 王源. 冬小麦小花发育与C, N代谢的关系[J]. 植物学报, 1980, 6(3):139-146.
[14] 刘兴海, 王树安, 李绪厚. 冬小麦抗逆栽培技术原理的研究, Ⅱ.不同生育期重施氮肥对冬小麦生育和抗逆性的影响[A]. 见:梁振兴, 刘兴海. 小麦产量形成的栽培技术原理[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4.14-26.
[15] 梅楠, 朱文琳. 小麦生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78-113.
[16] 岳寿松, 于振文, 余松烈. 不同生育时期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分配及叶片代谢的影响[J]. 作物学报, 1998, 24(6):812-815.
[17] 李建民, 李世娟, 周殿玺, 等. 冬小麦限水灌溉条件下氮肥施用制度的研究, Ⅲ.产量形成与资源利用效率[A]. 见:李建民, 周殿玺, 王璞, 等. 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原理[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175-182.
[18] 陈新平, 李志宏, 王兴仁, 等. 土壤植株快速测试推荐施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土壤肥料, 1999, (2):6-10.
[19] 李志勇, 王璞. 优化水肥及传统水肥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9):42-45.
[20] 杨晓光, 陈阜, 宫飞, 等. 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生理特征及生态环境特点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3):35-37.
[21] 刘巷禄. 旱地玉米秸秆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J], 山西农业科学, 1990, (1):9-10.
[22] 赵聚宝, 梅旭荣, 薛军红, 等. 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2):5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