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高影响力文章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创刊60年来刊载的高被引、高影响论文60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根据配合力、杂种优势、系谱关系、生理和遗传特点及形态特征等,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玉米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外杂选、综合品种选、Suwan和低纬度种质4个亚群)5个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提出了若干改良利用意见。并对种质基础狭窄、杂优群划分与利用、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张有山, 林启美, 秦耀东, 李保国 
    Baidu(182)
    应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北京昌平县南邵乡2640hm2土地上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绘出他们的等值线图。对于研究和评价大比例尺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和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牛新胜, 马永良, 牛灵安, 郝晋珉, 张树奎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 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80%;覆盖免耕处理水稳性团聚体(≥0.25 mm)(0~10 cm土层)比清翻处理增加104.5%。在0~20 cm土层,覆免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10.6%~15.8%、覆免处理碱解氮含量比清翻处理增加23.3%、覆免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9.0%~33.8%。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该项农作措施的优势,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 王晨阳, 马元喜
    1988~199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均抑制小麦根系的生长。干旱导致土壤表层根量减少,而深层根量所占比例增大。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单株次生根数明显减少;低于50%时,单株根量显著下降。根系活性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强而下降,其中以扬花期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小麦单茎伤流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根冠比与土壤含水量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此外,研究还指出,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是小麦生育后期重度干旱的极限指标。
  • 杜金友, 黎裕, 王天宇, 石云素, 宋燕春, 王海波
    Baidu(252)
    利用SSR,AFL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3个玉米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这两种分子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利用筛选出的40对SSR引物,检测到了202个等位基因。用12对AFLP引物组,检测到了444条有多态性的带。SSR和AFLP分子标记均有很高的多态性,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达0.60,而AFLP多态性带比例是72%。两种分子标记结果将玉米种质划分为5组,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两种分子标记划分的结果也相近。研究认为SSR,AFLP两种分子标记系统均适合于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宋永林, 唐华俊, 李小平
    通过北京昌平"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4年),研究了褐潮土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与对照不施肥或单施氮肥比较,氮磷长期配合施用极显著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增产4倍以上,夏玉米增产1倍以上;单施氮肥、或磷钾配合、或氮钾配合增产效果均不明显;氮磷长期配合施用各处理比较,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均表现NPK+有机肥或秸杆>NPK>NP。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与对照不施肥比较,NPK+秸秆以及NPK+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90%和14.56%,氮磷钾配合和氮磷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6.51%和5.89%,而单施氮肥仅增加2.56%。可见NPK平衡施用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增加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作用。
  • 李素娟, 李琳, 陈阜, 张海林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139.7kg/hm2,比CT(7314.8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kg/(mm.hm2)比CT减少32.4%。
  • 陈巽祯, 杨满昌, 刘信义, 杨本荣
    玉米粗缩病(MRDV)是七十年代以来河北省部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病田因病绝收毁种.经研究明确了此病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病原是具双层衣壳的球形病毒.田间冬小麦上的“绿矮型”病株,包括与丛矮病毒(WRSV)混生的矮缩病株是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来源.在玉米上传毒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灰飞虱的第一代成虫.此病在玉米不同主育期的感病程度差别较大,芽鞘期至七叶一心期的病情指数为55.0—67.9%,八叶一心期为35.0%,而十至十二叶期极轻,仅2.8%.为此提出了以调整播期为主的农业措施结合药剂的综合防治.包括:治麦保秋;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即春玉米提前在四月份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扩大麦收后毁茬播种的面积;结合定苗拔除病株;加强管理及药剂防治.经一万一千余亩大面积防治示范,病株率由防治前的58.3%压低到15.0%,病情指数由防治前的29.6%压低到4.4—5.3%.与不防治田相比,病株率降低78.1%,病情指数降低77.9%.
  • 白志英, 李存东, 孙红春, 吴同燕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对照),5A5、B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5B代换系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于对照,3A、4D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2A、4D代换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始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由此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Synthetic 6x的5A、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干旱胁迫下,Synthetic 6x的3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2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
  • 吴海卿, 段爱旺, 杨传福
    采用深桶栽培结合测坑法,从冬小麦返青至蜡熟期保持不同的土壤水分,分生育期对小麦的形态、生理和根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调控土壤水分可明显改变冬小麦根、冠生长量比率。适宜的土壤水分胁迫(田持的50%~60%)可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高土壤水分更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土壤水分长期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较显著地制约叶片的增大,从而减小截获光能的总叶面积,最终降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土壤水分由“田持”的46%升高到55%,光合速率增幅不大,由55%提高到64%,光合速率出现跃迁式增高,土壤水分超过64%后,光合速率几乎为等值。说明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存在一个“阈值”反应,此值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冬小麦的蒸腾速率随土壤水分递增而一直递增;综合考虑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关系,可以得出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蒸腾耗水现象。
  • 邢浩然, 刘丽娟, 刘国振
    细胞是生命形式的基本组成单元,各种蛋白质按照其功能有序地分布在细胞的每个分区中。植物细胞的主要分区包括细胞膜和其他内膜系统、细胞核、细胞质以及位于其中的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各种细胞器。植物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内容。主要的植物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技术包括:融合报告基因定位法、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法、蛋白质组学定位技术以及共分离标记酶辅助定位法,而生物信息学预测也成为亚细胞定位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高通量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构建定位数据库积累了数据。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有亚细胞定位信息的蛋白质已经超过4 000个。
  • 崔振岭, 陈新平, 张福锁, 徐久飞, 石立委, 李俊良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6 kg/hm2P2O5,88 kg/hm2K2O,其中氮磷肥用量已远超过同期作物养分消耗量。在现有的小麦产量水平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亩穗数对小麦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穗粒数,土壤速效钾和千粒重与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过量氮磷肥施用和高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农户间施肥量的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 郭小平, 赵元明, 刘毓侠
    利用174对SSR引物对4个玉米自交系进行鉴定,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分子标记SSR的操作技术。鉴定结果表明,SSR在玉米染色体上呈随机分布,可以有效地揭示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追踪亲本遗传物质在后代中的遗传动态。
  • 王新军, 廖文华, 刘建玲
    以菜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0~100cM菜地土壤Olsen-P、CaCl2-P、NaOH-P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20cM菜地Olsen-P、CaCl2-P、NaOH-P含量分别为:123.8~399.6mg/kg、9.1~27.2mg/kg、184.9~608.9mg/kg。土壤Olsen-P、CaCl2-P、NaOH-P主要积累在0~20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磷的积累量逐渐降低;土壤Olsen-P与CaCl2-P、NaOH-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Olsen-P含量高于55.6~63.0mg/kg时,土壤CaCl2-P显著增加,此时的Olsen-P含量为土壤磷渗漏淋失显著增加的“突变点”。
  • 黄德明
    Baidu(130)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20种土壤类型农田土壤上进行的大量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证明,我国农田土壤氮素肥力较低,无氮区作物相对产量平均为69。0%,其中氮素肥力“低”的占65%,“中”的占35%,没有氮素肥力“高”的土壤类型。土壤磷素肥力中等,无磷区作物相对产量平均为86。4%。其中磷素肥力“高” 的占32%,“中”的占59%,“低” 的占9%。土壤钾素肥力中上,无钾区作物相对产量平均为93.7%,其中钾素肥力“高”的占41%。“中”中的占56%,“低”的占3%。根据土壤测试和作物相对产量,对全国20种类型农田土壤拟定了土壤养份丰缺指标。
  • 洪仁远, 杨广笑, 刘东华, 蒲长光
    镉对小麦幼苗和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尤以对根系的抑制更为显著,但镉浓度为5ppm时,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幼苗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高浓度镉下脯氨酸含量剧增,电解质外渗率也明显增大.镉使胚乳中的α-淀粉酶活性降低,这种效应随镉浓度增高而加强,随幼苗的生长却趋于减弱.镉诱导根的正、负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产生新谱带,并使原有的一些谱带活性增强.上述结果显示出镉使小麦幼苗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而小麦幼苗对镉害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保护反应.
  • 兰巨生, 胡福顺, 张景瑞
    田间测定农作物抗旱性所使用的胁迫敏感指数(1-Yd/Yp)/(1-∑Yd/∑Yp)是所谓抗旱系数Yd/Yp的变型,二者相关系数r=-1.因此,前者并没有改进后者的缺陷.作者以30个冬小麦为材料,经过两年试验,提出了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其表达式:品种旱地产量×抗旱系数/供试品种旱地平均产量,使抗旱生理指标的抗旱系数与农艺指标品种旱地产量得到较好的结合,更适合育种工作者应用.
  • 黄东印, 林作楫
    测定了冬小麦28个品种(系)(31个样品)的面粉品质特性,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面条加工品质进行了仪器和官能两种方法评价,对小麦品质与面条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干面条断裂强度与面粉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受面筋强度的强烈影响.煮面韧性与面团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而煮面的外观评价与面团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面团软化度是煮面品质优劣的较好指标.改良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的关键是提高蛋白质和面筋的质量.
  • 曹鸣庆, 李岩, 刘凡
    17个用于大白菜常规育种的基因型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有16个基因型经由小孢子胚胎发生途径获得小孢子胚。这些基因型包括从早熟到晚熟的各种类型。各基因型之间在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产量最高的两个基因型T11和CC11,平均每百花蕾分别达35928和34132个胚。供体植株生长环境对小孢子胚胎发生具有明显影响:在10/20℃(夜/昼)的部分控温温室生长的供体植株,其小孢子胚产量较高;而在温度无法调控、午间最高温达30-40℃、夜间降至10-15℃左右田间生长的供体植株,胚产量仅为前者的29.5%。
  • 张和平, 刘晓楠
    Baidu(131)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大口径根钻取样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基本规律及其氮、磷肥和水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生长时间分布规律是冬前较快,越冬不停,拔节至抽穗最快,抽穗后生长减缓并达到最大;根长和根重的增长遵循Logistic模型。空间分布规律是:冬小麦根系随土层深度的分布,无论是根长还是根重都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少,遵循指数递减模型。施用氮肥和磷肥能显著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水分亏缺限制冬小麦根系的生长,但使根系分布下移。灌溉不仅能促进小麦根系前期的生长,而且可以延缓小麦根系后期的衰亡。
  • 裴英杰, 郑家玲, 庾红, 王金胜, 丁起盛, 郭栋生, 郭春绒
    通过对67个玉米品种幼苗叶片的水势、抗坏血酸、脯氨酸、电解质渗漏率和萎蔫分数在大田干旱条件下及室内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测定证明,各指标对干旱反应的灵敏度顺序为:抗坏血酸>电解质渗漏率>脯氨酸>萎蔫分数。室内结果可代替大田结果。室内幼苗上述各指标测定结果可用于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但是可否用于分级有待进一步研究。
  • 黄少白, 周燮
    以水稻野败型与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珍汕97A,B,花76─49A,B)为材料,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1SA)测定了幼德与倒二叶中内源GA1+4与IAA含量。结果表明,珍汕97A与花76-49A倒二叶中的GA1+4含量低于各自保持系的,珍汕97A幼穗GA1+4含量低于其保持系的,而花76-49A的幼穗GA1+4含量近似于其保持系的。与此不同,珍汕97A与花76─49A的幼穗与倒二叶中IAA含量则均显着低于各自保持系的,其中珍汕97A的IAA含量显着降低的时期早于花76-49A的,从而提示GA1+4与IAA亏缺是导致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一种生理原因。
  • 王勇, 李晴祺
    以抗倒性不同的15个高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进~步的力学分析,提出了“品种倒伏指数”的新概念。经实际应用于品种抗倒性的评价,证明“品种倒伏指数”综合考虑了植株的重心、重量和茎秆机械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品种的抗倒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机械强度与品种抗倒性关系最为密切。根据不同品种的抗倒性差异,应用系统聚类法首次将品种划分为高抗型、普抗型、中间型和易倒型四种抗倒类型。
  • 侯建华, 吕凤山
    用离体叶片的保水率、电导、水势、脯氨酸含量及根冠比对6个玉米品种苗期抗旱性进行初步研究,用五级评分法对各项指标的测定值进行定量表示,经过权重分配进行了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王茅雁, 邵世勤, 张建华, 耿庆汉
    在PEG诱导的水分胁迫下,SOD活力在不同抗旱性的玉米品种或杂交组合中均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力在抗旱性强的品种中先升(或基本不变)后降,而在抗旱性弱的品种中一直降低;POD活力在所有品种均呈明显降低。同时,叶片质膜透性增大,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抗旱性强的品种受损程度较轻。SOD和CAT活力与质膜、叶绿体和线粒体膜系统结构的损伤程度呈负相关,与品种抗旱性呈正相关,可作为玉米抗旱鉴定的生化指标;而POD活力与上述膜系统的损伤程度及品种抗旱性相关不大。
  • 刘桂茹, 张荣芝, 卢建祥, 谷俊涛, 尹长城
    研究了小麦抗旱性鉴定的部分产量指标、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通过对4个产量指标分析,确认抗旱指数优于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和产量因素降低指数,抗旱指数既能反映品种的抗旱性能,又能体现品种在旱地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可作为小麦杂种稳定世代鉴定抗旱性的可靠指标。对于大量品种资源和杂种分离世代材料的抗旱性鉴定,可用胚芽鞘长度和拔节期叶面积指数为指标。该指标简便易行、快速经济。小麦灌浆期叶片脯氨酸含量与品种的抗旱性无明显相关,不宜作为抗旱性鉴定指标。
  • 胡荣海, 昌小平
    研究了抗旱能力不同的品种对反复干旱的生理反应及土壤、植株水分的供需关系,结果表明反复干旱法能够鉴定作物或品种的抗旱性,反复干旱后的存活率是作物或品种对干旱反应的综合结果,可以代表该品种的抗旱能力。还研究了反复干旱法用于小麦后期的抗旱性鉴定,结果与大田鉴定基本一致。
  • 张喜英, 由懋正, 王新元
    Baidu(224)
    用盆栽对冬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调亏试验的结果表明,冬小麦从拔节至开花期间的轻度水分亏缺对其产量有明显影响,而灌浆和返青时间的轻度水分亏缺对产量无影响。各生育时期在不同调亏水平下的产量敏感指数(或敏感系数)不同。冬小麦经过一定的亏缺处理,复水后出现生长方面的补偿效应,因而产量降低幅度与耗水量减少幅度相比要小得多。气孔阻力和叶水势对土壤水分的变动有一阈值反应,只有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时,气孔阻力和叶水势才发生显着变化。
  • 赵久然, 郭景伦, 郭强, 尉德铭, 孔艳芳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目前25个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亲缘关系类群划分。本项研究建立了从玉米种子、幼芽以及叶片组织中提取微量DNA的方法。从RAPD引物试验盒A至O共计300个引物中,筛选出对玉米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的引物40个,其中具有特别明显多态性的引物10个。它们是F3、O20、A19、M2、M6、N11、N12、N19、C7和G14等。依据10个引物扩增谱带建立0,1型数据,计算25个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自交系共可划分为5个类群。Ⅰ类为四平头血缘系统:包括黄早四、吉853、黄野四、四自四、196、81515、404、H21等共8个;Ⅱ类为瑞德黄马齿血缘系统:包括478、488、3189、7922、8112、B尖8、5005等共7个自交系:Ⅲ类为兰卡斯特血缘系统:包括Mo17、早49、多22等共3个;Ⅳ类为旅大红骨血缘系统:只有E28一个自交系;Ⅴ类共有P78、9502、178、P138、007、P17等6个自交系。这一类群都是由杂交种P78599后代选系而来,与美国另外两个类群瑞德黄马齿系统和兰卡斯特系统关系较远,它们之间选配的杂交组合大多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这一类群的自交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结果表明:用RAPD分子标记进行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与系谱法相吻合。通过不同自交系之间杂交,其产量杂交优势的表现,也验证了应用RAPD标记划分的5个不同亲缘关系类群的正确性。
  • 黄占斌, 山仑
    通过对供水和干旱下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L)和夏玉米(ZeamaysL)生理生态适应研究表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速率(Pn)日变化受干旱缺水影响明显,干湿处理间其差别最明显时段为下午(12:00~16:00);缺水时作物Pn在午前段以气孔限制为主,午后段则以非气孔限制为主;缺水对WUE日变化影响作用与叶水势,以及大气环境因素,特别是大气相对湿度和叶温关系密切。
  • 刘新芝, 彭泽斌, 傅骏骅, 黄长玲, 李连城
    以15个我国生产上常用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表型性状、杂种优势和RAPD分子标记三种聚类分析方法对玉米自交系的组群划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型聚类因以表型性状为依据,受环境影响较大,其聚类结果与实际系谱来源出入较大。与表型性状聚类相比,杂种优势聚类与已知系谱来源更接近。RAPD分子标记,具有标记性状数量较多,不受生长发育时期限制和环境影响,无功能性表型效应,无上位及多效作用等诸多优点,其聚类结果与已知系谱符合率较高,反映出的类群关系比较可靠和真实。
  • 许振柱, 于振文, 李晖, 余松烈
    在自然大田和人工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限量灌水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土壤耗水强度以拔节至挑旗期间为最大,此期间限量灌水较显着地减缓了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面积的衰减,使叶片的气孔阻力降低,蒸腾强度升高,群体和叶片的光合速率均升高,改善了光合性能,提高了产量水分利用率
  • 姚磊, 杨阿明
    番茄成苗后的生长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首先反映在茎的粗细,随着水分胁迫的减少,番茄的茎变粗。对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在三段果以下的栽培反应不明显。水分胁迫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植物体内水势下降,气孔关闭,蒸腾减小,光合速率减弱,进而使产量降低。在合理用水的前提下要提高产量,三段果以下的番茄栽培应把定植后到果实膨大前这段时期的土壤水分胁迫控制在0.04MPa左右。果实进入膨大期以后的土壤水分胁迫应控制在0.02MPa以下
  • 易镇邪, 王璞, 张红芳, 申丽霞
    以减少氮肥损失、提高夏玉米氮肥利用率为着眼点,对3种类型氮肥(普通尿素、包膜尿素、复合肥)不同施用量对夏播玉米品种郑单958与农大108的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施氮范围内(折合N 0~180kg/hm2),两品种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产;同一施氮水平下以复合肥增产效应最好,但3种类型氮肥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两品种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氮肥类型关系不大,而千粒重受氮肥类型影响较大,且品种间表现有差异。LAI、干物重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且复合肥和包膜尿素对以上3个性状值的提高较普通尿素更明显。与普通尿素相比,包膜尿素与复合肥的氮肥利用率较高,但不能相应地提高氮收获指数。各类型氮肥的利用率均具有基因型差异。
  • 郭晓维, 赵春江, 康书江, 王纪华
    对不同水处理下的冬小麦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性较强的品种产量较高;在水分充足条件下,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较高。耐旱性较强的品种渗透调节能力相对较强。冬小麦对水胁迫的适应性主要通过渗透调节机制来实现。水胁迫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耐旱性较强的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较小。随着水分的减少,冬小麦叶片蔗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在水分胁迫下,耐旱性较强的冬小麦品种叶片SOD酶具有较高活性,且随水分胁迫加强提高较快。
  • 赵春江, 康书江, 王纪华, 郭晓维, 李鸿祥
    Baidu(164)
    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性和春性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脱落酸水平在抗寒性较强的冬性品种中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赤霉素则在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中含量较高;抗寒性强的品种的生长素在冬前较高;春性品种中的细胞分裂素水平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认为上述4种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寒能力有关。此外,植物内源激素的活跃变化反应了小麦在越冬期间仍保持较强的生理代谢能力,并未因低温而停止生长发育。
  • 赵春江, 康书江, 王纪华, 郭晓维, 李鸿祥
    对小麦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的5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正在衰老叶片的乙烯和脱落酸(ABA)含量明显增加,前期和中期的功能期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和赤霉素(GA3)含量较高,生长素(IAA)在功能期和后期衰老的叶片中含量较高。因此可以将这4种激素分为2大类,即乙烯和ABA诱发和促进叶片衰老,另一类的Z+ZR和GA3则维持叶片功能,抑制衰老。但IAA表现了具有前期保持叶片生长发育和后期促进衰老的双重作用。在不同叶片中,春6叶(旗叶)则比较复杂。旗叶与其他叶片相比表现了特殊性,这可能与其特殊的功能有关。
  • 向道权, 黄烈健, 曹永国, 戴景瑞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以玉米杂交组合农大3138的P1,P2,F1和F2∶3家系为材料,联合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重和单株粒重是由多基因模型控制;行粒数和千粒重检测到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穗行数和秃顶长存在2对主效基因,而且穗行数的2对主效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同时对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遗传率作了比较,认为存在主效基因的性状遗传率偏低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的显性作用所致。讨论了不同产量性状的育种对策。
  • 孔照胜, 武云帅, 岳爱琴, 李贵全, 彭永康
    选用12个大豆品种(系),于大豆开花结荚期,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了与抗旱性有关的4类生理指标,并结合大田试验结果进行了抗旱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净光合速率(Pn)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大豆抗旱性(DC)密切相关,此4项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D值)与抗旱系数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表明D值可用于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评价与分级。对大豆抗旱育种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 李世娟, 周殿玺, 李建民
    研究了限水灌溉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随氮肥量的递增而降低,施225kg/hm2纯氮处理达到最高产量,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产量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体内的氮素较多地分配于营养器官,地上部器官叶片占的比例最大,而收获指数依次降低。
  • 孙海国, 张福锁, 杨军芳
    研究了缺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根系形态学及生理学适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缺磷环境中,小麦根轴数量和侧根长度明显减小,同化物向根部的分配比例增加,根轴长度、侧根数量和根系长度等均是显著提高。供试基因型小麦的根轴数量及其长度的差异在每个供磷水平及不同供磷水平之间均是显著的,说明这两种性状的差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侧根特征的差异只在不同供磷水平之间是显著的,表明侧根性状主要是受环境因素控制的。对6种基因型小麦的研究表明,高磷水平的小麦种子根的生长角度明显低于低磷处理的小麦,根角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缺磷条件下,6种基因型小麦完整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根轴数量、根轴长度、根生长角度和根系长度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缺磷条件下的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交互作用与小麦的相对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以上5种性状均可作为早期有效地筛选磷高效小麦品种的指标。
  • 曹兵, 李新慧, 张琳, 邹国元, 高祥照, 赵春江
    用密闭室强制通气装置对冬小麦不同基肥施用方式(表施、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下的土壤氨挥发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在土壤中的位置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非常显著。表施处理明显促进氨的挥发,该处理试验期间白天累积氨挥发损失达6.08%。而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处理都能有效地抑制氨挥发损失,2种施肥方式下试验期间白天累积氨挥发损失均未超过10%,表施处理的土壤氨挥发时期达12d,而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的氨挥发时期仅为6d。
  • 武玉叶, 李德全
    土壤水分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昌乐5号、北农2号与抗旱性弱的济南13、鲁麦5号相比,渗透调节能力高0.41~0.60MPa,相对含水量少降6.39~10.4个百分点,叶水势少降0.19~0.63MPa。水分胁迫使小麦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水分胁迫全过程下降平均百分数,抗旱性强的品种比抗旱性弱的品种光合速率少降1%~22.5%;气孔导度少降21.06%~23.5%。小麦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且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加剧,但变化程度与小麦的抗旱性及渗透调节能力成负相关。胁迫导致叶绿体外形变圆,类囊体肿胀,片层间距加大,基质片层模糊,最终叶绿体解体。
  • 朱南山, 张彬, 李丽立, 侯德兴
    本试验研究了白术多糖对仔猪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细胞内信息分子一氧化氮(NO)、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及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分离制备仔猪血淋巴细胞悬液,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IFN-γ的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cAMP、cGMP的浓度;利用硝酸还原法测定NO,发现白术多糖能显著促进仔猪血淋巴细胞转化率I、FN-γ、细胞内NO浓度及cAMP浓度。以上结果提示,白术多糖能显著提高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是通过改变细胞内信息传导实现的。
  • 董文旭, 陈素英, 胡春胜, 尹春梅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方式的不同,设深耕处理、少耕处理和免耕处理3类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明显影响小麦的出苗率,传统翻耕处理出苗率比免耕高出27.1%~46.2%。由于秸秆的覆盖,免耕处理小麦返青期低温偏低,导致生育期推迟7~10 d,后期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是造成免耕处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免耕处理蒸发较小和小麦根系不发达,NO3--N淋失到土壤剖面的100 cm以下,不仅使氮肥利用率低,也是造成免耕减产原因之一。
  • 赵小蓉, 林启美, 孙焱鑫, 张有山, 王幼姗
    Baidu(297)
    在冬小麦苗期,利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测定分解卵磷脂和溶解磷酸三钙的细菌,发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的数量大大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土壤,有机磷细菌比无机磷细菌多。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多,而非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种类较少。根际土壤的有机磷细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属,无机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属和欧文氏菌属,而非根际土壤的优势解磷菌属不明显。
  • 段巍巍, 李慧玲, 肖凯, 李雁鸣
    为明确氮素营养对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的可能机制,在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12.5,225和337.5 kg/hm2。对穗位叶光合作用参数的系统测定表明,在试验设计的施氮量范围内,氮肥提高了穗位叶叶片的Pn、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延迟了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分解。各测定时期,施用氮肥的处理,其叶片的Hill反应活力、PEPCase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施氮肥越多,各项光合参数值的增加幅度越大,表观光合速率对氮肥的反应与各项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反应基本一致。说明氮肥通过调节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和光合羧化酶的活性而影响表观光合速率的高低。
  • 宋永林, 袁锋明, 姚造华
    Baidu(156)
    通过对北京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10年定位微区试验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施用氮、磷、钾化肥及氮磷钾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具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并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物料施用量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有机物料效果以有机肥最佳,其次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效果与单一施化肥相近.
  • 赵广才, 刘利华, 张艳, 杨玉双, 杨兆生
    在小麦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比例的处理,研究了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子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增施肥料,群体生物量有所增加,提出了超高产小麦适宜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系数的动态参考指标.根长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增施肥料可以提高根长密度.根系平均直径以0~10 cm土层内最大,增施肥料对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不大.根系的总表面积以0~10 cm土层内最大,以下锐减.增施肥料可增加根总表面积,施氮磷比例为1∶1时效果最好.不同土层内根系总长度所占比例差异很大,其中0~10 cm土层占0%以上.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施氮磷钾比例1∶1∶0.6时效果最好.
  • 李志勇, 王璞, 魏亚萍, MarionBoening-Zilkens
    针对我国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所面临的氮素污染和秸秆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Hohenheim University of Germany)自1999以来开展了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华北平原作物高产高生产力条件下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农业研究".研究表明:在同一时期,优化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与传统施肥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性差异.拔节到吐丝,优化施肥的干物质日增长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并不低于传统施肥,吐丝到灌浆,略低于传统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两阶段的干物质日增长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3处理间夏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优化施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施肥条件下,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传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