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伶俐, 马宗斌, 谢德意,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早熟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棉花, 2005, 11: 14-16.
[2] 肖凯, 张荣铣, 钱维朴. 氮素营养调控小麦旗叶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的生理机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4(4): 371-378.
[3] 何萍, 金继运, 林葆. 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3): 66-71.
[4] 李世娟, 周殿玺, 诸叶平, 等. 水分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1): 69-75.
[5] 刘宝存, 孙明德, 吴静, 等. 氮硫交互作用对小麦苗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3): 90-93.
[6] 关义新, 林葆, 凌碧莹. 光、氮及其互作对玉米幼苗叶片光合碳、氮代谢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0, 26(6): 806-812.
[7] Wong S C, Cowan I R, Farquhar G D. Leaf conductance in relation to rate of CO2 assimilation. Ⅰ Influence of nitrogen nutrition, phosphorus nutrition, photon flux density and ambient partial pressure of CO2 during ontogent[J]. Plant Physiol, 1985, 78: 821-825.
[8] Greef J M. Productivity of maize (Zea mays L.) in relation to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varying amounts of nitrogen supply[J].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1994, 172(5): 317-326.
[9] 张宪政. 植物组织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J]. 辽宁农业科技, 1986(3): 19-21.
[10] 叶济宇, 钱月琴. 希尔反应的分光光度计法测定[M] //薛应龙. 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04-107.
[11] 施教耐, 吴敏贤, 查静娟. 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研究Ⅰ. 高梁叶片PEP羧化酶的分离和变构特性的比较[J]. 植物生理学报, 1979, 5: 226-235.
[12] 孙曦. 植物营养原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1997.
[13] 曹翠玲, 李生秀. 氮素对作物生理特性及生长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3(5): 581-586.
[14] 蔡国瑞, 张敏, 戴忠民, 等. 施氮水平对优质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1): 49-55.
[15] 杨晴, 李雁鸣, 肖凯.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4): 20-24.
[16] 孙红春, 李存东, 周彦珍. 不同氮素水平对棉花功能叶生理特性、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8(6): 9-14.
[17] 黄高宝, 张恩和, 胡恒觉.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7(3): 293-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