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白志英, 李存东, 冯丽肖, 孙红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干旱胁迫下小麦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品种中国春(受体)和Synthetic 6x(供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对调控干旱胁迫下功能叶片细胞膜稳定性的染色体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1D,2D,2B,3A,3D,4A,4B,6A,6B,7D和7A等染色体代换系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中国春,而其他代换系差异均不显著。表明Synthetic 6x的1D,2B,2D,3A,3D,4A,4B,6A,6B,7D和7A染色体上具有耐旱性基因,而其他染色体与Synthetic 6x的耐旱性无关。研究结果可为小麦抗旱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李文阳, 尹燕枰, 闫素辉, 戴忠民, 梁太波, 王振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2个粒重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济麦20(小粒型)和山农710331(大粒型),对比研究其籽粒发育过程中4种主要内源激素(IAA,GAs,ZR和ABA)的含量变化及籽粒灌浆特征。结果表明,2个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内源激素含量存在基因型差异。在籽粒发育过程中,IAA,GAs和ZR含量呈籽粒发育前期高、后期低的趋势,而ABA含量呈“V”型曲线变化。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可以看出,籽粒灌浆启动时间、灌浆速率以及灌浆持续时间共同决定小麦最终籽粒重的高低。与小粒型品种济麦20相比,大粒型品种山农710331籽粒发育初期较高的ZR含量使其籽粒灌浆启动时间早;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较高的GAs,ZR和ABA含量与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相联系;籽粒发育后期较高的ZR含量及相对较低的ABA增幅,可能是其籽粒灌浆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 王振华, 孙宏勇, 张喜英, 陈素英, 裴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作物品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而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光照和CO2浓度。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非常有意义。试验于2006年3-6月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8个冬小麦品种在不同光照和CO2浓度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浓度响应的特征参数,在不同冬小麦品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冬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并随着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增加而呈二次曲线变化。
  • 王卫东, 朱晓蕊, 苏明杰, 秦广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鉴54、豫农118及豫麦1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率、剂量离子注入对小麦三叶期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离子注入后小麦三叶期的幼苗叶片中CAT和POD的酶活性一直高于对照,而SOD在低剂量条件下酶活高于对照,在剂量大于5.6×1017N+/cm2时酶活性低于对照。随着剂量的增加,酶活性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且有一定的波动性。不同剂量率间酶活有一定差异,品种间有辐射敏感性差异。
  • 王雪青, 张俊文, 魏建华, 王宏芝, 李瑞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盐生植物野大麦、甜土植物中国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对野大麦、小麦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含水量、地上和根部离子含量、脯氨酸含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胁迫浓度增加,野大麦的细胞膜透性、Na+含量、脯氨酸含量、Na+/K+、PEPCase活性增加,含水量、K+含量下降;但在相同盐胁迫条件下野大麦地上部和根部Na+含量明显低于小麦,而根中K+含量高于小麦,表明野大麦可能具有拒绝吸收Na+和维持高K+含量的能力;野大麦的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小麦,表明在盐胁迫下野大麦不是通过脯氨酸的积累来达到体内渗透平衡的;野大麦PEPCase活性增加明显高于小麦,说明提高光合效率可能是野大麦实现盐适应的主要措施之一。
  • 张健, 池宝亮, 黄学芳, 张冬梅, 郭志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提出了活力抗旱指数,并以此为指标,在PEG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条件下,对18个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活力抗旱指数和常用的萌发抗旱指数有很高的相关性,且能更好的反映不同品种幼苗水分胁迫下的差别,可以作为玉米萌发阶段抗旱性鉴定的筛选方法。
  • 段巍巍, 李慧玲, 肖凯, 李雁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氮素营养对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的可能机制,在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12.5,225和337.5 kg/hm2。对穗位叶光合作用参数的系统测定表明,在试验设计的施氮量范围内,氮肥提高了穗位叶叶片的Pn、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延迟了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分解。各测定时期,施用氮肥的处理,其叶片的Hill反应活力、PEPCase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施氮肥越多,各项光合参数值的增加幅度越大,表观光合速率对氮肥的反应与各项光合生理生化指标的反应基本一致。说明氮肥通过调节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和光合羧化酶的活性而影响表观光合速率的高低。
  • 解备涛, 段留生, 董学会, 李建民, 翟志席, 田晓莉, 李召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品种农大108为材料,在玉米穗分化期各个阶段田间进行UV-B增强辐射处理,辐射强度比环境强度增强20%,研究了UV-B增强辐射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开始第1和第2周UV-B增强辐射处理使玉米株高显著降低,分别降低8.91%和7.71%;拔节开始第1和第2周UV-B增强辐射处理显著缩短穗下节间和降低穗位,第2周处理效应最强;第3和第4周处理对株高、穗位、穗下节间长度影响均不显著。整个穗分化期UV-B增强辐射处理对玉米株型和产量性状影响程度最大,株高降低21.30%,穗下各个节间长度降低,穗位下降15.70%,但对穗位比和根层数影响不显著;同时使玉米穗粒数降低18.60%,穗秃尖长度增加89.31%,籽粒产量下降23.40%。拔节开始后第3和第4周UV-B增强辐射处理对玉米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比拔节前期处理大。
  • 刘胜群, 宋凤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于孕穗期、灌浆期和籽粒成熟期测定了田间生长玉米的第6,7,8和9层次生根中的16种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同一品种不同层次的次生根中各氨基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不同品种相同层次的次生根中各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所测的不同类型根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各层次生根中的顺序为:第9层次生根>第8层次生根>第6层次生根>第7层次生根。在所测根系的16种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酸(Glu),脯氨酸(Pro),丙氨酸(Ala)和天冬氨酸(Asp)含量高,占总量的50%以上;赖氨酸(Lys)和甲硫氨酸(Met)含量低。
  • 马春红, 李运朝, 董文琦, 翟彩霞, 范尉尉, 柳斌辉, 王立安, 任会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用系列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处理玉米叶片后再接高浓度毒素观察其病斑大小,并测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从而确定了低浓度T毒素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且不同的品种所需的最适合浓度不同。对TB37的处理中0.025μg/mL组处理效果最好,PAL酶活性最高;而对TMo17的处理中0.05μg/mL组处理效果最好,PAL酶活性最高。
  • 张明才, 翟志席, 何钟佩, 段留生, 李召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黄1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大豆根系生理活性的变化及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80%胺羧酯。甲哌可溶性粉剂对其调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80%胺羧酯·甲哌可溶性粉剂处理提高了根系氧化还原能力,促进了根系分泌伤流液的能力,增加了根系伤流中氨基酸、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无机离子的含量。80%胺羧酯·甲哌可溶性粉剂通过调节内源激素来实现调控根系生理活性表达,显著提高了根系和伤流中CTKs,GAs(除R1和R2)和IAA的含量,同时降低了R7期之前的ABA含量,而在R7期显著提高了ABA的含量。此外,根系和伤流中的激素含量变化与根系生理活性变化是一致的,如根和伤流中CTKs、GAs和IAA在生育期内呈现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R4期,而ABA含量变化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峰值出现在R7期。
  • 谭冬梅, 许雪锋, 李天忠, 王忆, 韩振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处理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幼苗。通过对其叶片及根系中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分析发现,干旱胁迫能诱导新疆野苹果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具有以下特点: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中各细胞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时间普遍早于叶片;同是叶片,海绵组织中各细胞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时间早于栅栏组织;同是根系,皮层细胞中各细胞器形态结构变化的时间普遍早于中柱细胞。
  • 韩玉虎, 王勇, 程慧, 范晓军, 张华, 程恩明, 田建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核桃新品种金薄香系列1~10号和山西绵核桃的1年生枝条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强,枝条组织的电解质渗出率明显上升,金薄香1~10号的电解质渗出率均高于山西绵核桃的电解质渗出率,说明金薄香1~10号的抗寒性弱于山西绵核桃。其中,金薄香1,2,3,5,7,8,9,10号与山西绵核桃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金薄香4,6号与山西绵核桃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金薄香系列中4号和6号的抗寒性相对较强,优于其他8个品种。推测11个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山西绵核桃>金薄香6号>金薄香4号>金薄香3号>金薄香8号>金薄香7号>金薄香1号>金薄香2号>金薄香5号>金薄香9号>金薄香10号。但上述品种的抗寒性尚有待于田间验证。
  • 白文林, 尹荣焕, 郑玉才, 赵素君, 张守纯, 王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非乳用山羊不同群体编码乳蛋白结构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揭示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中国9个非乳用山羊群体共316只个体编码乳蛋白(酶)7个结构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并基于5个结构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计算Nei氏遗传距离,以UPMGA法作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个山羊群体中,编码乳蛋白(酶)的κ-CN,β-CN,αs1-CN,αs2-CN,β-LgSALDH7个结构基因座在PAGE上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态性;9个山羊群体中在κ-CN,β-CN,αs2-CN,β-LgSA5个结构基因座上的平均基因一致度、平均基因杂合度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3350,0.6552和1.8199.基于κ-CN,β-CN,αs2-CN,β-LgSA5个结构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Nei氏遗传距离,以UPMGA法可将中国9个非乳用山羊群体划分为2大类。非乳用山羊群体中,乳蛋白结构基因座是1个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的系统;乳蛋白结构基因座在非乳用山羊群体划分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 李蕊, 孟宪萍, 胡英考, 蔡民华, 李雅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克隆(In silicocloning)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Glycine max)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和序列拼接,获得了1280 bp长的大豆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DQ139265)。经过RT-PCR扩增、基因组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20~955 bp),编码311个氨基酸。通过与水稻、日本百脉根、烟草、截形苜蓿等物种的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表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对跨物种间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克隆基因的有效途径。
  • 张丽, 唐霞, 马俊莲, 刘月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富有柿果为材料,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根据已报道的柿果ACC氧化酶(1-aminocyclopropane-l-carboxylic acid oxidase,ACO)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通过RT-PCR方法获得1条约1.2 kb特异片段,把该片段连接到pGEM-T easy vector上进行测序,其全长共1237 bp,编码区697 bp,共编码231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DK-ACO1的cDNA序列同源性达99%,氨基酸的同源性达98%。
  • 唐霞, 周志平, 赵丛枝, 马俊莲, 张子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克隆的柿果ACC合成酶基因的序列,根据其与表达载体pSMAK311上的酶切位点设计2对带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以测序质粒为模板,PCR扩增柿果ACC合成酶基因片段。双酶切PCR回收产物以及表达载体,将酶切产物定向连接构建成反义表达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该酶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由此转录的mRNA因两端序列反向互补而成发夹式RNA,因此,可应用于RNA干扰研究。将所构建好的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1用于后续的遗传转化研究。
  • 王晓梅, 邢克智, 戴伟, 王茜, 曹维维, 李晓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长江、瓯江和辽河3个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线粒体COⅠ的基因片段遗传多样性,应用1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COⅠ基因片段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共检测出6种复合单倍型,其中瓯江群体检测出5种复合单倍型,长江和辽河均有2种复合单倍型。经数理统计分析,3个群体内线粒体DNA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67(长江)、0.0167(瓯江)和0.0003(辽河),瓯江群体的遗传多态度最高,其次为长江群体,而辽河群体在3个群体中遗传多态度最低。结果说明,中华绒螯蟹具有一定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瓯江群体>长江群体>辽河群体。在群体间,辽河与瓯江群体的净遗传距离最大为0.0237,长江与瓯江群体间的净遗传距离次之为0.0207,而长江与辽河群体间的净遗传距离最小为0.0043,说明3个种群中长江与瓯江种群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辽河与瓯江种群间的亲缘关系最远。
  • 李亚青, 葛荣朝, 赵保存, 沈银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T-PCR法检测在盐、ABA、冷胁迫下TaGSK1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这几种胁迫下的表达均有提高,说明TaGSK1基因在对抗盐、ABA和冷逆境胁迫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
  • 王述彬, 刘金兵, 潘宝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8A和9个不同基因型的辣(甜)椒恢复系为材料,研究其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匈804、LS7、湘紫、洛紫、SI201、转育R甜和转育R辣均能完全恢复21A和8A的不育性,具有1对显性恢复基因,湘紫、洛紫和转育R辣的恢复基因为等位基因,与SI201恢复基因不等位。南昌92-1和洛甜2号对21A和8A的不育性只能部分恢复且恢复率存在差异。利用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延A、8A与138个辣(甜)椒自交系测配414个杂交组合,其中有102个组合育性完全恢复,占24.6%;有146个组合育性分离,占35.3%;有166个组合育性完全不恢复,占40.1%。在恢复的组合中,辣椒恢复系占82.4%,甜椒恢复系仅占17.6%,表明恢复基因的分布主要存在于辣椒材料中,甜椒材料相对较少。
  • 赵福宽, 周辉, 高遐虹, 林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病自交系K01和感病自交系K02杂交后自交所得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分离群体分析法筛选与南瓜抗CM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通过520个随机引物和310组双引物的RAPD扩增分析,共找到了2个与南瓜抗CMV亲本K01中的抗病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S4391400和S19+S345600.这2个标记与K01的抗病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7.5%和11.8%,遗传距离分别为7.1和11.7 cM。
  • 王惠哲, 李淑菊, 霍振荣, 管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黄瓜枯萎病菌AFLP技术体系的多种因素作了探讨,得到了1种适合于黄瓜枯萎病菌AFLP分析的优化体系。结果表明,用于酶切的基因组DNA以100 ng(25μL体系)为宜,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以20倍为宜。采用优化好的体系,以21个不同地区的黄瓜枯萎病菌菌株为试材,引物组合E15/M65在21个菌株中共扩增出稳定清晰的带纹452条,各菌株扩增带分布较均匀,扩增带最少的为13条,最多的32条。
  • 王海萍, 唐朝晖, 刘少翔, 张兰萍, 逯成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析了山西100份小麦品种(系)Waxy蛋白的缺失类型,筛选出缺失Wx-B1蛋白亚基的材料8份。利用2个STS标记和1个SSR标记对不同Waxy蛋白缺失类型进行鉴定,验证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Wx-7A位点的STS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1条450 bp的特异带,而在缺失Wx-A1蛋白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扩增出1条327 bp的特异带;Wx-4A位点的STS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1条440 bp的特异带,缺失Wx-B1蛋白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没有该扩增片段;Wx-7A,Wx-7D位点的SSR引物在野生型中分别扩增出1条265 bp和1条204 bp的特异带,在缺失Wx-A1和Wx-D1蛋白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没有扩增出该特异带。这3个标记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马丽娜, 陈喜文, 陈德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种糖化酶工业株的rDNA片段进行克隆,在对比其rDNA-ITS1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形态学观察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4种菌株分别为黑曲霉、无花果曲霉、米曲霉和灰色小克银汉霉。通过Me-gAlign得到的进化树表明,前3种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三者与灰色小克银汉霉的亲缘关系较远。进一步克隆了黑曲霉、无花果曲霉和米曲霉的糖化酶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分泌表达。
  • 李天俊, 王英超, 张坤婷, 潘淑英, 宋桂敏, 王通, 李振国, 刘炳才, 李秀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个不同绵羊类群(无角道塞特二代公羊、杜泊一代公羊、杜泊二代公羊)共8个样本应用20个随机引物扩增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个随机引物中,有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不同程度的清晰可辨的RAPD谱带,其中标记总数为35条,多态标记数为24条。共得到147条清晰的谱带。杜泊一代与杜泊二代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809;杜泊一代与无角道塞特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5152.
  • 梅德圣, 王汉中, 李云昌, 胡琼, 李英德, 徐育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一般种植在大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出胚率较低的现状,对大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构建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研究了黄籽油菜的出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小孢子胚状体再生频率的影响很大;秋水仙素处理游离小孢子对胚状体的诱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浓度越高,影响越大;黄籽油菜的出胚率较低(0.56枚/皿),同样条件下,不到黑籽油菜的1/8.不同黄籽单株间出胚率差异较大,变异幅度在0.04~1.97枚/皿。采用小孢子苗直接移栽大田技术,移栽成活率达89.0%,经染色体加倍后,最终构建了含有127个株系的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
  • 田保明, 蒋武生, 张晓伟, 原玉香, 耿建峰, 曹刚强, 韩永平, 赵珍, 廉玉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1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型为材料,采用NLN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如何提高可培养的基因型范围和产胚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油菜基因型中有10个基因型可以诱导出胚,培养成功率达90.9%,表明采用NLN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油菜基因型范围比较宽,但各基因型间小孢子胚产量差别很大,每花蕾产胚量为0.08~3.53个,TR4和TR9两个基因型每花蕾产胚可达3.23,3.53个。以TR4和TR9两个基因型为试材,进一步改进培养基和培养方法,采用NLN培养基中添加激素和活性炭方法,可大大提高产胚率,产胚量分别达到7.11和10.05个/蕾;接种后,小孢子经33℃高温预处理可显著影响产胚量。子叶形小孢子胚在光下适当培养后转入B5+BA 0.2 mg/L+NAA 0.02 mg/L继代培养基上,大多数胚能长成绿芽,B5+6-BA 0.2 mg/L+3%蔗糖+1%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小孢子胚长成植株。
  • 陆子梅, 高国训, 靳力争, 顾自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芹菜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表明,雄性不育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正常,可以形成单核小孢子并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这以后由于绒毡层细胞提前解体,使小孢子得不到充足营养而发生败育。
  • 陈斌, 赵泓, 耿三省, 张宝玺, 张月云, 刘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和染色体计数法对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群体的染色体倍性构成情况进行了鉴定。显示了花药培养再生株中染色体倍性构成的多样性。观察到染色体倍性在不同检测组织器官中的差异现象,说明对同一材料不同器官进行倍性检测以确定植株倍性的必要性,以及植株上部器官的染色体倍性对于结籽能力的决定性。观察到再生株中个别细胞染色体的丢失现象。对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和染色体计数法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2种检测技术下二者的吻合度为0.95,并对流式检测技术中的偏峰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高凤云, 张辉, 斯钦巴特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252条10-mer随机引物对遗传背景相似的可育株和不育株亚麻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在不育株与可育株之间寻找DNA的多态性差异带,结果发现,在252条随机引物中有2条引物(即S62和S135)可分别得到1个与显性核不育的雄性基因有关的RAPD分子标记为S62-500和S135-350.
  • 郭天财, 宋晓, 马冬云, 岳艳军, 查菲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籽粒灌浆及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灌浆期间籽粒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均随灌浆进程推进呈增加的趋势。氮素营养水平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及淀粉特性影响效应不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以N3处理(270 kg/hm2)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灌浆速率最大,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淀粉粘度参数均呈增加的趋势,且以N3处理的值最大,并且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的糊化参数也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峰值粘度和低谷粘度均以N2处理(180 kg/hm2)的值较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 申丽霞, 王璞, 兰林旺, 孙西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67500株/hm2)、高(82500株/hm2)密度下,氮肥对玉米单株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并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的。适量施氮,可促进顶部子粒发育,减少败育,使秃尖缩短、瘪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促进植物体吸收的氮素高效地向籽粒中分配,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为籽粒形成提供充足的光合碳量,并促进营养体碳氮向子粒运转。
  • 李素娟, 刘爱芝, 茹桃勤, 武予清, 韩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群落生态学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小麦与油菜、荷兰豆间作和单作麦田3种栽培模式条件下对麦田麦蚜及主要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的丰盛度和昆虫群落的稳定性,麦套荷兰豆最高,其次为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最低;麦套荷兰豆田麦蚜亚群落稳定性较好,单作麦田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稳定性较好。麦蚜亚群落主要特征值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麦套荷兰豆>单作麦田>麦套油菜,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油菜>单作麦田>麦套荷兰豆;主要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为:单作麦田>麦套油菜>麦套荷兰豆,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麦套荷兰豆田>麦套油菜田>单作麦田。
  • 侯春燕, 王智炘, 王冬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活体注射法将不同浓度的钙信使阻断及激活药物注入小麦叶片,其中阻断药物注射后立即接种叶锈菌,研究了钙信使与小麦受叶锈菌侵染诱导的防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用Ca2+螯合剂EGTA除去或降低胞外Ca2+浓度,用Ca2+通道阻断剂Verapamil或La3+阻断胞外Ca2+进入胞质,都能部分地抑制叶锈菌诱导的防卫反应,即PAL,POD的活性升高和过敏性反应(HR)的发生。抑制程度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增高。注射Ca2+载体A23187能部分模拟叶锈菌侵染诱导的这3种防卫反应。说明叶锈菌侵染诱导的PAL,POD活性升高和HR的发生,需要胞外Ca2+进入胞内,Ca2+参与了叶锈菌侵染激活防卫反应的信号转导过程。
  • 高冬婷, 蒋继志, 刘洋, 王凤春, 范继业, 边瑞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苯酚、对氨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等3种芳香族类化合物作为激发子,对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化合物均在较低浓度下具有较强的诱导抗病作用,苯酚、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分别在1,0.01和5 mmol/L时诱导的保护率最高,分别达到43.21%,40.72%和28.75%,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经上述浓度的3种化合物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有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对照,表明这些芳香族类化合物可能通过增加马铃薯体内POD和PAL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 李卫华, 苗雪霞, 黄勇平, 安世恒, 郭线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类钙粘蛋白位于昆虫中肠刷状缘膜囊泡上,该蛋白作为Bt毒素的受体可以与其结合导致昆虫死亡,因此,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与类钙粘蛋白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以烟夜蛾五龄幼虫中肠的总RNA为模板,根据已经克隆的其他昆虫的类钙粘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烟夜蛾类钙粘蛋白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连接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后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序列测定,测序得到的1335 bp的片断编码444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棉铃虫和烟芽夜蛾类钙粘蛋白的一致性分别为95%和86%。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昆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的机制以及发展分子技术快速检测并监测田间昆虫抗性基因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鲁红学, 赵明敏, 李建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naria obpyriformis T Y 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 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 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 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光暗交替下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其次是完全黑暗下,而连续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缓慢且产孢量少。该菌适合在含有芦荟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亮氨酸等有机氮和硫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
  • 郝峰鸽, 李保印, 杨立峰, 周秀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分光光度法对紫叶矮樱、美人梅、红栌、红宝石海棠等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紫叶矮樱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最大;紫叶矮樱、美人梅、红栌和红宝石海棠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比值均小于3∶1;花青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紫叶矮樱、美人梅、红栌、红宝石海棠、黄栌、贴梗海棠,且花青素在紫(红)色系彩叶植物叶片的呈色中起主导作用。
  • 赵国芬, 敖长金, 赵志恭, 张鑫, 尹睿, 赵春艳, 张宇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旨在研究沙葱和油籽对羊肉中肌苷酸和腺苷酸含量的影响,为沙葱和油籽用于羊肉品质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28只蒙古羯羊,采用完全区组试验设计,试验组分别为精料中添加4%沙葱、3种油籽(8%胡麻+2%向日葵籽+2%线麻籽)及沙葱+油籽(4%沙葱+8%胡麻+2%向日葵籽+2%线麻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添加沙葱+油籽组可显著提高背最长肌IMP的含量(P<0.05),添加4%沙葱组和3种油籽组有提高背最长肌IMP含量的趋势(P>0.05);添加4%沙葱组和沙葱+油籽组显著提高臀中肌IMP的含量(P<0.05),添加3种油籽组有提高臀中肌IMP含量的趋势(P>0.05)。添加3种油籽组显著提高背最长肌AMP的含量(P<0.05),添加4%沙葱组和沙葱+油籽组有提高背最长肌AMP含量的趋势(P>0.05);3个添加组对臀中肌AMP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从结果可以看出,添加沙葱和油籽均有提高羊肉中IMP的含量,改善羊肉鲜味的作用,且沙葱+油籽组效果最好,臀中肌中IM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
  • 孙敏, 奥岩松, 陈泊清, 李文, 孙秀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木屑、砻糠、草屑、泥炭、风化煤和鸡粪6种不同物料置于不同温度下浸水后取其滤液,分析其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以及可溶性的5种金属元素(钾、钙、镁、钠、铁)的含量,为调整营养液配方提供依据。几种物料浸液中的矿质元素在108 h以后基本趋于稳定。高温利于氮素释放,使有效氮含量峰值出现提早;在氮素形态上,木屑等5种物料主要以铵态氮的形式释放,而泥炭则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释放。浸液中有效磷含量的相对稳定值有所不同,在不同物料上表现为:鸡粪>木屑>砻糠>草屑>泥炭>风化煤;浸液中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有效金属元素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只有K+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为明显。根据研究结果,在忽略复合后基质间影响的情况下,建议复合基质浸水7d后待浸液中各矿质养分含量稳定,初步按下列公式调整营养液,C=C-C浸液使基质内各成分含量稳定在理想状态,以后营养液管理仍按原配方添加营养液。
  • 郑红丽, 庞保平, 樊明寿, 刘双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禾本科牧草羊草根际土壤固氮菌分布的基本情况及优势菌株,于羊草生长旺盛季节,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天然草地的羊草根际土壤、原土体以及羊草根内进行了固氮细菌的分离,并统计了数量分布。通过分离和筛选共获得14个固氮菌株,这些固氮菌的分布表现为离根系越近,土壤中固氮菌的数量越多。从14个固氮菌株中筛选出4个固氮能力相对较强的菌株,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以及碳源、pH值、温度等生长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碳源中,4个菌株能很好地利用蔗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利用纤维素;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7~8;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5℃,其中分离自原土体土壤的2个菌株耐受温度变化的能力相对较强。
  • 李潮霞, 田世民, 马平, 杨文香, 李社增,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3株小麦赤霉菌(禾谷镰刀菌BDX4-5,BDX3-2,HwH4-5)的混合菌体蛋白为免疫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小麦赤霉菌的间接ELISA法。结果表明,小麦赤霉菌抗血清的效价为1∶640000,灵敏度为0.005μg/mL。由ELISA法测定的结果可知,此抗体可以与镰刀菌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其他供试的病原真菌的菌体蛋白呈阴性反应。对田间人工接种的小麦籽粒进行了ELISA定量测定,病菌的生物菌量与病害的发病程度相符合。
  • 徐晓静, 文思远, 韩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几种常见的肠道菌进行检测和鉴定,包括检测靶基因的扩增、基因芯片的制备、杂交反应和杂交结果的检测与分析4个步骤。结果表明:应用基因芯片对涉及4个菌属的23株肠道菌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杂交检测,得到菌属特异性的杂交图谱,从而达到对细菌进行检测鉴定的目的。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同时检测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葡萄球菌属、耶尔森氏菌属的细菌。
  • 刘华山, 韩锦峰, 张玉丰, 孟凡庭, 王方, 郭传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落葵提取液对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的防效,结果表明,不论在烟株接种毒液前或后,用落葵提取液处理烟株的叶片与只接种毒液的相比,叶片MDA含量、O-2。产生速率及膜透性明显降低;抗氧化物酶SOD,CAT和POD前6d活性增强后下降;Lox和PPO活性始终高于健康或接毒液的烟株(CK);PAL活性是先升高后短时间下降,随后又升高。先用落葵提取液再接种毒液处理的烟株对TMV的抑制作用优于先接种毒液再用落葵提取液处理,落葵对TMV的预防具有积极效果。
  • 徐利敏, 冯万玉, 白全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为供试昆虫,对德国柏陶公司生产的可可油杀虫剂进行了毒力测定,同时以马拉硫磷为对照药剂进行毒力测定,比较二者对亚洲小车蝗在毒力方面的差异性,进而明确可可油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的基础毒性,为以后抗药性鉴定奠定基础。测定结果表明,2条毒力回归曲线LD50相差较大,可可油对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的杀虫活性远不如马拉硫磷,2条直线的坡度不同,说明2种药剂对亚洲小车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