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乔雄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博导研究员1959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浑源县1982年1月自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农药研究工作1987年4月至1992年9月山西省筹公派赴联邦德国留学.获哥廷根大学农学工程师资格和吉森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专长于植物保护—农药学、农药环境化学微生物农药。现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副主席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山西省农药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大学生态学博士点导师山西农业大学农药学硕士点导师农业部农药残留试验、农药环境行为、试验杀虫剂大田药效试骑技术负责人。
  • 白志英, 李存东, 孙红春, 吴同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对照),5A5、B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5B代换系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于对照,3A、4D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2A、4D代换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始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由此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Synthetic 6x的5A、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干旱胁迫下,Synthetic 6x的3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2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
  • 杨福, 梁正伟, 王志春, 陈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I-6400P型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了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羧化效率(CE)及水分利用率(WUE)对模拟CO2浓度增强的响应。结果表明:无论是盐碱胁迫(S)还是非盐碱胁迫(NS)水稻剑叶的Pn随Ci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增幅趋缓,最终趋于动态平衡 盐碱胁迫使不同CO2浓度下的Pn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水稻叶片的CE,提高了水稻叶片的CO2补偿点,降低了水稻叶片的光呼吸(Rp) Gs与Tr随Ci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盐碱胁迫降低了水稻叶片的Gs和Tr 无论是非盐碱(NS)还是盐碱胁迫(S)水稻叶片的WUE随Ci的升高显著增大,盐碱胁迫却加大了水稻叶片的WUE。
  • 童淑媛, 宋凤斌, 徐洪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农大364在籽粒灌浆、成熟过程中叶片衰老的形态变化。在灌浆期内,两个品种植株下部和顶部叶片的衰老进程明显快于中部叶片,并且平展型玉米的表现更为明显。两个品种穗位叶以上叶片的衰老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成熟期时,除了第17、18两叶以外,平展型玉米各叶位叶片的衰老比例均高于紧凑型玉米,致使其单株叶面积显著低于紧凑型玉米。籽粒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率显著高于前半阶段,平展型玉米在灌浆后半阶段叶片的衰老速度明显高于紧凑型玉米,这可能是引起两个品种单株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有效缓解灌浆后半阶段顶部叶片的衰老将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特别是平展型玉米。
  • 赵国芬, 敖长金, 赵志恭, 郭彦, 刘烨彤, 裴少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沙葱和油籽对绵羊血液、肝脏和胰脏脂酶活性的影响,为沙葱和油籽用于羊肉品质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28只蒙古羯羊,采用完全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精料中添加4%沙葱、3种籽实组合(8%胡麻+2%葵花籽+2%线麻籽)及4%沙葱+3种油料籽实组合(4%沙葱+8%胡麻+2%葵花籽+2%线麻籽)对绵羊血液、肝脏和胰脏脂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添加组均显著提高血清总脂酶活力(P>0.05) 沙葱+油料籽实组和油料籽实组显著提高血清HL的活力(P>0.05) 沙葱+油料籽实组显著提高血清LPL的活力(P>0.05) 3个添加组对肝脏中3个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均显著提高胰脂肪酶活性(P>0.05),其中各项指标均以沙葱+油料籽实组为最好。
  • 齐春艳, 梁正伟, 杨福, 王志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盐碱胁迫条件下水稻耐碱突变体(ACR78)灌浆期的耐盐碱生理特性,并与野生型(农大10号)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ACR78体内积累了大量可溶性糖(根部除外),质膜透性受损较轻,但脯氨酸含量变化不大 在盐碱胁迫下ACR78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野生型,而蒸腾速率(Tr)低于野生型。说明ACR78突变体耐盐碱性优于野生型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
  • 郭锋, 樊文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晋绿2号为材料,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Hg2+、Cr3+和Pb2+单一处理对绿豆花荚期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Hg2+、Cr3+和Pb2+单一处理浓度的升高,绿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低浓度的Cr3+和Pb2+对叶绿素a、叶绿素b、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有促进作用 3种重金属中,Hg2+对绿豆花荚期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最强。
  • 蒋晓丽, 郭世荣, 何洪巨, 刘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叶面喷施甲硫氨酸(Met)和茉莉酸甲酯(MeJA)单独和混合处理对芥蓝体内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为栽培调控提高芥蓝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处理芥蓝体内硫苷组分相同,均含有8种硫苷 Met处理对芥蓝总硫苷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 MeJA、Met+MeJA处理显著提高总硫苷、吲哚族硫苷、吲哚甲基硫苷和1-甲氧基吲哚甲基硫苷含量,其中MeJA处理含量较高,分别为对照的2.55,16.59,11.85和86.37倍,MeJA、Met+MeJA处理也显著降低了脂肪族硫苷、2-丙烯基硫苷、4-甲基硫氧丁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含量,其中MeJA处理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2.53%,29.79%,46.71%和33.31%,Met+MeJA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7.04%,37.58%,46.44%和39.36%。可见,茉莉酸甲酯可显著改变芥蓝体内硫苷含量。
  • 齐红莉, 梁拥军, 杨广, 孙向军, 董少杰, 刘金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捕捞后放入较小容器中,研究了美洲鲥出现应激反应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血清中皮质醇激素的变化,探讨了应激机理。结果表明:与深度麻醉的对照相比,美洲鲥应激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细胞比容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渗透脆性极显著增加(P> 0.01) 血清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到对照组的48倍左右 应激后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 0.01),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极显著增加(P>0.01),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血糖、甘油三酯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肌酸和尿素氮无显著变化(P>0.05)。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明显变化表明,美洲鲥应激后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引起机体血液中血糖和乳酸脱氢酶的增加,导致了机体缺氧,出现了应激性急性出血。
  • 陈红英, 宋凌云, 崔保安, 胡功政, 贾艳艳, 郭显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技术从罗曼鸡肝脏基因组中扩增鸡α干扰素(ChIFN-α)全基因,并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ChIFN-α基因全长为582 bp,亚克隆其成熟蛋白编码基因489 bp,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重组质粒,使ChIFN-α置于原核表达载体pQE30的T5启动子下并同6×His(多聚组氨酸标签)-Tag融合。经酶切和PCR鉴定,DNA测序证实重组质粒pQEChIFN-α构建正确 将pQEChIFN-α转化大肠杆菌M15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证实表达出分子质量为19.80 kDa的融合蛋白。表达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变性、复性处理后,在Vero细胞上抗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活性为1.16×103U/mg。本研究成功表达了ChIFN-α,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 孙果忠, 张秀英, 闫长生, 肖世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种子的萌发特性与胚对ABA的敏感性和α-淀粉酶表达之间的关系,比较了葡萄糖和ABA对不同生理状态的小麦离体胚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葡萄糖对未成熟胚、休眠成熟胚和不休眠成熟胚的萌发均有促进作用 葡萄糖能够抵消ABA对胚萌发的抑制作用,对于不休眠成熟胚,葡萄糖可以减轻ABA对胚根发生的抑制作用,但对随后的形态发生无影响。葡萄糖可以抑制小麦胚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表达 ABA可以抑制未成熟胚与休眠成熟胚中-αAmy-1的表达,但在不休眠成熟胚中则诱导-αAmy-1表达。因此,小麦离体胚的萌发特性、胚对ABA敏感性和α-淀粉酶的表达均与生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 毕燕会, 邹丹燕, 周志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获得了海带(Laminaria japonica)配子体的18S rRNA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716bp,GenBank登录号为EU293553。以蓝藻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对分属9个门的藻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褐藻门的海带与蓝藻门的念珠藻Nostoc sp.PCC7120、红藻门的日本凋毛藻(Griffithsia japoni-ca)、绿藻门的莱哈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遗传距离依次为0.819,0.303和0.219 杂色藻类中,海带与隐藻门的蓝隐藻(Rhodomonas sp.CS24)遗传距离最大为0.201,与黄藻门的Heterosigma carterae遗传距离最近为0.103。提取不同光强条件下海带配子体RNA,利用18S rRNA基因作内参,通过半定量RT-PCR研究海带配子体光捕获蛋白基因lhcf6(Light-harvesting complex containing fucoxanthin)的不同光强条件下的表达量,揭示该基因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
  • 刘永斌, 荣威恒, 王峰, 何小龙, 田春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BMP15基因主要在哺乳动物卵巢中表达,对卵泡的发育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根据其他物种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蒙古羊的全长DNA序列。从蒙古羊的血液中提取总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出蒙古羊BMP15DNA序列。将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菌落PCR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验证,证实所克隆序列BMP15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符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特征。序列分析表明,该DNA包含两个外显子序列和一个内含子序列以及两端的非翻译序列,全长6 642 bp,编码393个氨基酸,蒙古羊与牛的同源性最高(98.6%),与猪的同源性为90.5%。
  • 周建华, 丛国正, 常惠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从Genbank中提出的20株O型FMDV的全基因组分割成12个编码区域,即Lab、VP4、VP2、VP3、VP1、2A、2B、2C、3A、3B、3C和3D。通过方差分析,12个编码序列的相对变异率之间无差异(P>0.05) 而这12种编码序列所对应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之间差异显著(P>0.01)。利用Duncan法对这12种氨基酸序列相对突变率进行多重比较,发现3A蛋白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比其余11种蛋白的差异都显著(P> 0.05) VP2、LPro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与VP4、2A、2C、3Cpro、3DPol之间存在差异(P>0.05) 而VP4、2A、2C、3CPro、3DPol之间无差异。结果显示,O型FMDV自身RNA的转录和机体对FMDV施加的免疫压力不是造成FMDV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各种病毒产物的功能选择压力才是FMDV分子进化的主要原因。
  • 朱红林, 沙爱华, 符秀梅, 李小靖, 陈银华, 单志慧, 邱德珍, 周新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油大豆中豆32开花后30 d的种子为材料,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脂肪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LEC1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同源序列法从大豆种子中分离了大小为850 bp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与拟南芥中已克隆的脂肪酸合成基因高度同源,包含完整的读码框,采用酶切连接和gateway技术构建了该基因的超量表达和RNAi植物表达载体。为借助农杆菌介导法将LEC1基因转化到大豆再生植株中,对分离的LEC1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李妍, 申书兴, 轩淑欣, 李晓峰, 王彦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干旱处理的大白菜自交系85-1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大白菜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命名为BcDREB1(GenBank登录号为:EU924266)。序列分析表明,BcDREB1核苷酸序列长663 bp,编码214个氨基酸,含有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具有DREB转录因子的典型特征。将该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中,成功构建了大白菜BcDREB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cDREB1,为进一步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胡秀荣, 方良俊, 陈晓, 朱志凯, 张鑫, 詹聘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盐胁迫下,经不同药物处理的水稻R6幼苗,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后,对水稻P450基因cDNA序列扩增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药物处理的水稻R6幼苗形态特征明显 药物环孢素(CsA)处理的水稻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709(NM-001066006)缺失430 bp条带,可能是NM-001066006基因与NM-001066009基因的外显子选择性剪接所致,从而表现出功能基因扩增多态性。
  • 韩建东, 曹远银, 姚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接种高度非亲和性的小麦秆锈菌后,在其细胞间隙液(IWF)中可能存在激发子。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将其分级,再将各分级沉淀蛋白溶液注射到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小麦叶片中,观察过敏性坏死反应(HR)和过氧化物酶(P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激发子成分主要集中在50%~80%硫酸铵沉淀蛋白部分中,能明显诱导叶片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 40μg/mL的该分级沉淀蛋白溶液处理小麦叶片后,PAL和POD活性在早期已有显著增加,分别在诱导处理后36 h和60 h左右出现最高峰,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7.47%和78.20%。
  • 赵娜, 田宏, 吴锦艳, 满自萍, 尚佑军, 何生虎, 刘湘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已知序列(ch-1a,AY032626)设计包含完整ORF5序列的1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PRRSV甘肃LZH株的ORF5基因,将其克隆到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A上,经酶切鉴定、PCR鉴定筛选出阳性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HTA-ORF5,并对阳性质粒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 将pFastBacHTA-ORF5转化到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与Bacmid发生位点特异性转座作用,获得重组转座子rBacmid-ORF5 并成功构建了PRRSV LZH株ORF5基因的杆状病毒载体,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吕翠, 马小明, 尹燕博, 单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地高辛(DIG)标记猪流感病毒(SIV)M基因的保守片段制成核酸探针,与H1及H3亚型的猪流感病毒(SIV)的cDNA、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的cDNA、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的DNA、猪瘟病毒(CSFV)cDNA、猪伪狂犬病(PRV)的DNA进行斑点杂交,以检测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探针仅与H1及H3亚型的猪流感病毒(SIV)的cDNA杂交呈阳性,与其余病毒杂交呈阴性 敏感性试验显示,探针最低能检出约5 pg的H3亚型的SIV RT-PCR产物。应用该探针对35份疑似SI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9份阳性,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DIG标记的核酸探针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合于对SI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贾海丽, 韩立强, 杨国宇, 钟凯, 郭豫杰, 台玉磊, 刘涛, 李平, 王艳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电子延伸序列,克隆并分析兔CD147基因。采用兔十二指肠黏膜组织提取总RNA,进行RT-PCR反应,测序并进行结构预测。克隆的兔CD147基因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全长为810 bp,编码由2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CD147前体蛋白,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信号肽为1~1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牛、人、褐鼠、野猪的同源性分别为62.5%,65.9%,59.5%和66.3%,三级结构预测表明CD147具有2个免疫球蛋白类似区。试验成功克隆了兔CD147基因,注册到GenBank(Accession.EU650668),并预测其三级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赵军良, 巫东堂, 王秀英, 李改珍, 巫一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减数分裂是有性繁殖的重要过程。已经发现,在玉米和拟南芥中,同源联会缺乏基因1(phs1),只允许同源染色体联会,而阻止非同源染色体联会。为了研究phs1在拟南芥中的表达,从拟南芥基因组中通过PCR扩增出phs1启动子,然后将phs1及其启动子克隆到含荧光表达蛋白GFP、YFP的表达载体上,最后将构建好的载体转化到根癌农杆菌中,用来转化拟南芥。
  • 王中明, 李素平, 夏平安, 尹彦涛, 李伟娟, 邱璜, 刘明莉, 刘玉松, 崔保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中PRRSV美洲株ATCC VR2332的ORF3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经RT-PCR从河南分离株Hn-1/06株扩增得到了大小为765 bp的片段,并将扩增的片段插入pTG19-T载体进行测序而获得含有ORF3的阳性克隆pTG19-T-GP3。将此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经筛选获得了阳性重组质粒pET-GP3,进而在IPTG的诱导下成功表达,获得了大小约为45 kDa的融合蛋白GP3-His,纯化后经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PRRSV次要结构蛋白GP3的免疫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冷春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柞蚕基因组DNA为材料,采用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技术分离出1 998 bp的DNA序列。将该序列与Genebank上的柞蚕丝素基因DNA序列(AF083334)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钓取的DNA片断中1 758 bp的DNA序列为柞蚕丝素基因3'端非编码区未知DNA序列。TAIL-PCR技术为柞蚕丝素基因3'端非编码区未知DNA序列的钓取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 滕云龙, 李春敏, 赵永波, 曾广娟, 陈东玫, 董文轩, 张新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分析了5株苹果杂种实生树(红玉×金冠)韧皮部中蛋白质含量随节位升高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节位升高蛋白质带发生变化,共发现3条阶段转变特异蛋白质带,分子量估算值分别为17.0,21.0,55.0 kDa。其中55.0 kDa蛋白质表现为定性变化,从46节出现,之后含量保持稳定,到125节后突然消失。21.0 kDa蛋白质111~125节以上含量突然降低 17.0 kDa蛋白质在在实生树低节位含量低,在51~65节以上含量突然增加并保持稳定,到106~120节含量突然下降。
  • 李和平, 吴发兴, 李晓成, 陈德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设计2对引物,建立了PRRSV的套式PCR方法,PRRSV细胞毒稀释10 000倍,依然能扩增出相应的片断,多次重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非PRRSV病毒(猪瘟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断。应用该方法对各地样品进行检测,表明建立的套式PCR方法适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 毛艇, 徐海, 郭艳华, 朱春杰, 陈凯, 王嘉宇, 徐正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对象,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94对及籼粳特异性28对共122对SSR引物对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对与籼粳分类相关的程氏指数各性状进行QTL分析,找出与程氏指数各性状连锁的34对标记,运用这34对标记及28对籼粳特异性标记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类型对分类的影响 并按在每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大约3,5,8对引物共计34,65,90对引物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数量对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方法都将群体划分为以偏粳到粳类型居多的连续分布,籼及偏籼呈极少数。按血缘来源为50%的界限进行籼粳划分对比发现28对籼粳特异标记及34对与程氏指数连锁标记与总122对标记的相符度分别为96%和90%,均匀选取34,65,90对引物与总122对标记的相符度分别为91%,97%和99%,28对籼粳特异标记及65对均匀选取标记与122对标记的分类结果相符度均在95%以上,用较少的引物即可以对群体的籼粳血缘进行分析。
  • 王利锋, 李会勇, 唐保军, 程泽强, 王振华, 铁双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8对稳定的SSR引物分析了20份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43个,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2~9个多态性片断,遗传相似系数为0.56~0.85。聚类分析将此材料划分为3个大群,其中来自山西地方品种划分在一个类群内,而来自河南的地方种质分布在3个类群中,多样性较高。据此结果,可对这些地方品种进行针对性的保存和改良利用。
  • 张铭堂, 段民孝, 赵久然, 王元东, 邢锦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单倍体育种是快速选育纯合自交系的方法。研究利用单倍体诱导系,对来自BSSS杂种优势群的两个自交系BX08和BX19的杂交F1进行诱导获得单倍体,又经加倍获得33个加倍纯合系(DH),分析单倍体加倍纯合系与两个亲本及F1杂交种的果穗及籽粒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单倍体加倍系的籽粒容积和质量比亲本籽粒都有所提高,子代的农艺性状获得显著改善,说明发生单倍体不是基因随机分离的结果,单倍体育种存在选择压力,有利于优良基因的累积,淘汰不良基因。
  • 李丹丹, 司龙亭, 李季, 金正爱, 牛海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两种不同的遗传方法,分析弱光下黄瓜自交系M22、M14及其6个世代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效应,以期能从基因作用方面阐明黄瓜耐弱光遗传机制。6个世代联合遗传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弱光下总叶绿素含量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F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60%,43.68%和68.13%。应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进行遗传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其中平均显性度为2.001,为超显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黄瓜总叶绿素含量性状基因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作用,以微效多基因为主,受环境影响较大,不宜进行早代选择。
  • 张秦英, 刘军伟, 刘莉, 焦定量, 郭富常, 郭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西瓜强雌性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强雌性系BG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的西瓜品系杂交、自交及回交,共获得5个F1群体、1个F2群体、1个回交群体BC1R34,以及1个回交转育品系(BC4S3)。5个F11群体植株全部表现为正常花性型 经χ2测验F2分离群体中强雌性型与普通花性型的分离符合1∶3的分离比率 与普通花性型回交后代的BC1R34表现为普通花性型 回交转育得到的BC4S3品系表现为强雌性型,雌花率高达77.9%。试验结果表明,该强雌性状主要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但根据F2单株雌花率的分布情况,认为还可能存在微效基因的作用。对两对近等基因系BG1和BG2及BC4S3和R34进行RAPD分析,共使用333条随机引物,经过进一步F2验证在强雌性系中获得一条稳定扩增的片段s1454-1100。
  • 段永红, 牛西午, 李素清, 孙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RAPD技术,对我国不同产地的锦鸡儿属植物30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87条DNA片段,其中74条为多态性条带,约占总数的84.1%。30份材料聚类结果可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Ⅰ.中间锦鸡儿材料区,Ⅱ.小叶锦鸡儿材料区,Ⅲ.柠条锦鸡儿材料区和Ⅳ.秦晋锦鸡儿材料区,中间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种间差异不大,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与秦晋锦鸡儿的亲缘关系较远,同时反映出品种间关系与地理起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 张之为, 张立平, 赵昌平, 樊明寿, 单福华, 苏青, 刘建平, 张风廷, 叶志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二系杂交小麦HMW-GS类型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衰弱角斜率等品质性状的关系,采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杂交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结果表明,在试验材料中普遍存在有劣质亚基N和2+12,它们的频率分别是60.4%,83.0%。在HMW-GS与F1籽粒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各位点对蛋白质含量的贡献率是Glu-B1> Glu-A1> Glu-D1 对沉淀值贡献率是Glu-B1> Glu-D1> Glu-A1 对形成时间和衰落角斜率的贡献率是Glu-D1> Glu-B1> Glu-A1。总体来说,位点按对品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Glu-B1>Glu-D1> Glu-A1。就单个亚基而言Glu-D1位点,杂合2+12/5+10>纯合2+12 Glu-A1位点蛋白质含量、SDS沉淀值和形成时间均为N/N> N/1 在Glu-B1位点,蛋白质含量是7+8/17+18=7+9/17+18=7+8/7+9=7+8/7+8> 7+9/7+9 沉淀值的大小依次为7+8/17+18≥7+9/17+18=7+8/7+9=7+8/7+8≥7+9/7+9 形成时间是7+8/17+18> 7+9/17+18=7+8/7+9=7+8/7+8=7+9/7+9 衰弱角斜率大小是7+9/17+18≥7+8/17+18=7+9/7+9≥7+8/7+9=7+8/7+8。在不同亚基组合中,具有N/N,7+8/7+8,2+12/5+10亚基的品质最好。杂合位点5+10亚基对2+12亚基的品质具有补偿效应。
  • 曹丽霞, 陈贵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20份南瓜材料24个植物学性状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国南瓜、印度南瓜、美洲南瓜、裸仁南瓜和黑籽南瓜在皮壳质量、千粒重、根干质量、茎干质量、主茎长和果实性状上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皮壳质量、千粒重、子叶宽、茎干质量、主茎长、种仁质量、出仁率、种皮色、叶干质量和单瓜种子数是植物学多样性的主要指标。通过聚类分析,20份材料分为5个类群,与南瓜的传统分类基本一致,美洲南瓜与裸仁南瓜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印度南瓜和中国南瓜亲缘关系较远,与黑籽南瓜和华南大板最远。初步探讨了籽用南瓜的植物学多样性,筛选出1份优良的大白板型有壳籽用南瓜材料,并提出皮壳质量、千粒重、茎干质量、主茎长和单瓜种子数5个性状作为籽用南瓜资源植物学描述评价的代表性状,以期为籽用南瓜的育种奠定基础。
  • 王凤兰, 牛建明, 张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对短花针茅群落21个主要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呈不显著相关的种对多于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种对在所有种对中几乎各占一半 短花针茅群落21个主要物种可划分为三个生态种组,即冷蒿组、狭叶锦鸡儿组和短花针茅组 研究物种种间关系时,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刘大伟, 段玉玺, 陈立杰, 王媛媛, 马雪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和辽豆15为研究对象,三叶期后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后5,10,15,20,25,30 d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根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根内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而揭示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感品种根内PPO、POD、PAL酶活性均表现升高,并且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中酶活性高峰出现的早,根内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都表现增加。
  • 吕香玲, 宋波, 刘玉梅, 李新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自交系X178和B73杂交培育的18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成株期进行了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83份重组自交系之间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抽雄期和成株期各有3个高抗的超亲分离 苗期和拔节期的病株率均呈现正态分布,抽雄期和成株期则表现为感病家系较多的偏态分布,且家系病株率的变异系数随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小,但抗性遗传力则越来越大。说明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较准,苗期受环境影响较大 成株期的抗性由2~3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修饰或互作 抗性基因之间以加性效应为主。
  • 周洪友, 刘正坪, 胡俊, 常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苏丹草大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流行规律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研究了温度、pH、光照、营养条件对苏丹草大斑病菌营养生长的影响及温度、pH、湿度、营养条件对该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苏丹草大斑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 pH范围5.0~9.0,最佳为8.0 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在试验的培养基中以PDA+苏丹草种子煎汁是生长最好的。该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0℃ pH范围3.0~9.0 在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容易萌发,水滴中更易萌发。1%的葡萄糖液、1%乳糖液、1%蔗糖液及2%苏丹草种子煎汁都能促进孢子萌发,而1%蔗糖液是最适宜该菌孢子萌发的液体环境。生物学特性表明,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对环境适应力较强的病原菌。
  • 邸垫平, 苗洪芹, 路银贵, 田兰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wsp基因)的通用引物81F和691R对河北曲阳和容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体内的Wolbachi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从灰飞虱DNA样品中可扩增出600 bp大小的wsp目的基因片段,证实河北曲阳和容城田间的灰飞虱种群有Wolbachia感染 对wsp目的基因片段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河北的2个灰飞虱种群感染的Wolbachia与来自白背飞虱的wFur品系、灰飞虱的wStri品系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WolbachiaB大组Con组。
  • 董玥, 陈雪平, 赵建军, 王彦华, 李青云, 罗双霞, 申书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茄子为供试材料,采用营养液进行培养,研究了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下,茄子五叶期到八叶期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氮相比,低氮胁迫下,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茄子的光合速率(Pn)、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较低,并表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与低氮高效及双低效基因型相比,氮双高效基因型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 郭佩秋, 李絮花, 王克安, 杨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日光温室黄瓜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氮肥用量(225,450,675和900 kg/hm2)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其果实和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增加氮肥的用量能促进黄瓜的生长发育、提高黄瓜产量 但当氮肥用量超过675 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甚至导致减产 氮肥用量与土壤和黄瓜果实中硝态氮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而黄瓜果实中硝态氮含量先升高在后期逐渐降低。
  • 张君, 张润生, 张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施用锌肥,提高向日葵的增产效应,试验选用油用型向日葵品种内葵杂3号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在4个锌肥水平处理下各生育时期油用向日葵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灌浆过程,为合理使用锌肥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锌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Zn2>Zn0>Zn1> Zn3。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模拟,拟合系数为0.95~0.99。随着施锌量的增加,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缩短,整个灌浆进程缩短,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Zn2处理。灌浆过程中籽粒含水率逐渐下降,可用Y=a+bX方程模拟,各处理间的拟合系数(r)为0.96~0.99。
  • 郭天财, 徐丽娜, 冯伟, 盛坤, 朱云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主茎、分蘖Ⅰ、分蘖Ⅱ分蘖成穗、碳氮代谢的变化及其种植密度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小花分化期,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很小,之后差距增大,且随密度增加分蘖的幼穗分化更加滞后。262.5×104苗/hm2密度下,可溶性糖含量及碳氮比优势明显,不同茎蘖间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随密度增大氮含量降低,不同茎蘖间差异较小。表明在幼穗发育过程中,主茎竞争优势易引起分蘖碳素营养不良和碳氮失调,导致主茎与分蘖的差距拉大,影响分蘖成穗。
  • 赵铭钦, 张志逢, 韩富根, 李元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烤烟品种龙江911为材料,研究了增施不同有机物质(芝麻、小磨芝麻油、豆糁、豆浆)对烤烟叶片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穴施豆浆使烟叶中烟碱含量适中、蛋白质含量最低,氨基酸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适中,亚硝酸盐含量较低,烟叶的品质最为理想 穴施芝麻的烟叶烟碱含量相对其他处理较低,硝酸盐含量较低,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较高 穴施小磨芝麻油的烟叶烟碱含量最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氨基酸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 穴施豆糁的烟叶烟碱含量适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相对最低,氨基酸含量相对其他处理偏低,蛋白质含量较高。综合比较,穴施豆浆和豆糁的烤后烟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含量适宜,有益烤烟品质的提高。
  • 张丽珍, 牛伟, 戎宏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三氯卡班(TCC)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2.5mg/kg三氯卡班(TCC)处理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有激活作用,20.0~70.0 mg/kg的浓度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对于真菌,2.5~20.0 mg/kg的浓度表现为激活作用,40.0~70.0 mg/kg的浓度开始阶段表现为激活作用,随时间推移,激活作用逐渐降低表现为抑制作用,随后又表现为激活作用且激活作用逐渐增强。各个浓度TCC处理对土壤中蛋白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亦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1 d时抑制作用最大,但最后又都表现为激活作用。
  • 王湘竹, 陈忠军, 李春罡, 刘子龙, 赵晶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传统谷物发酵食品-酸粥中分离并鉴定了13株乳杆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开发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乳酸菌发酵剂和发酵食品奠定了基础。通过体外测试了其耐酸、耐胆汁及降胆固醇能力。结果发现,7株菌在pH值3.0的条件下存活率达50%以上,对胆固醇的降解率在50%以上,耐胆汁效果良好。其中菌株NSZL-2、NSZL-11和NSZL-12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有可能成为潜在功能性菌株。
  • 张莉, 史爱华, 李桂萍, 余文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公牛Y-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和公母牛共有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PCR引物用于牛或牛胚胎性别鉴定,通过PCR反应对公母牛静脉血及牛胚胎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母牛只能扩增出250 bp的内标基因片段,而公牛能同时扩增出131 bp的Y-染色体特异性基因片段和250 bp的内标基因片段。静脉血样与实际性别的符合率为100% 4~10个胚胎细胞的扩增也出现和静脉血相同的特异条带。这表明该检测方法准确、简便,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
  • 李少春, 李培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血清中甘氨胆酸浓度的测定方法,旨在为观察甘氨胆酸在大鼠血清中浓度的变化规律做试验依据,为开发有价值的动物源性药物做前期探索。试验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色谱柱为Waters Xterra RP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KH2PO4溶液,检测波长213 nm,柱温30℃,进样体积10μL。结果在0.156 25~10.0μg/mL范围内甘氨胆酸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39 579X+57 823,R2=0.998 4 以信噪比S/N=3为标准,最低检测浓度为0.02μg/mL,平均回收率98.49% 日内RSD 0.52%~2.00%,日间RSD 0.74%~4.98%。该方法具有简便、稳定、灵敏、准确、实用等特点,适用于血清中甘氨胆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王守现, 刘宇, 耿小丽, 余知和, 魏民, 孟莉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拮抗试验和RAPD方法对不同白色金针菇栽培菌株进行鉴别,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将8个菌株分为五类:金白1号、白15、147、玉山Fy 4个菌株各为一类,金针菇(合肥)、金针菇(分P)、金针菇(A2)、金针菇(天)属于第五类。因此认为在食用菌菌种的鉴别中,应用拮抗试验对供试菌株进行初步筛选是必要的,可以减少工作量和盲目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同时RAPD方法从分子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鉴别技术,进而通过系统的综合分析,为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提供依据。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