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22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7-12-3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郭敬华, 孟庆芳, 李亚宁, 杨文香, 张汀, 周锟,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药效试验表明,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发酵液对黄瓜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效,其中发酵液保护作用的防效为88.63%,治疗作用的防效为82.26%,表明该发酵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治疗作用。通过对喷施发酵液后黄瓜叶片内的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的测定发现,喷施Men-myco-93-63发酵液后黄瓜叶片内POD,CAT,PAL,PPO等酶的活性在一定时间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 朱楠, 鲁文菡, 王玉波, 刘顺, 郑礼, 魏国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调查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及其丽蚜小蜂寄生后的黑"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植株上的垂直分布: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在上部较幼嫩且已充分展开的叶片上的数量最多,单位调查部位平均分别高达1.6,17头;温室内的水平分布:成虫较随机,未见明显的规律;若虫在棚顶通风口正下方、偏阴面的植株上数量最多,单株平均最高达40头,最南端的阳面植株上数量最少,单株平均仅为7头;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黑"蛹"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在植株上部最多,单株平均达20头;水平分布在近北部甬道的植株上最高,单株平均达88头,最南端植株上最少,单株平均仅3头。表明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喜在通风、透光良好且较幼嫩的植株上部取食、产卵和活动,其丽蚜小蜂寄生黑"蛹"的空间分布与其若虫寄主基本一致。
  • 李新, 司龙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黄瓜不同抗性品种受枯萎病菌侵染后,叶片组织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接种枯萎病菌后,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4种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说明这4种酶在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 韩秀英, 王文桥, 张小风, 马志强, 李红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小株子叶法测试了22种植物提取物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其中水蓼、川黄柏、连翘等8种植物提取物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EC50值均小于0.5%,除茵陈和马齿苋外,其他6种植物提取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效果均高于治疗效果。8种植物提取物在1.25%浓度下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效果均高于化学药剂三唑酮100μg/mL(74.42%);1.25%的川黄柏、广藿香、马齿苋、蛇床子、南五味子提取物对黄瓜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达到82%以上,高于三唑酮100μg/mL(78.89%),说明在黄瓜白粉病发生之前或初期使用这8种植物提取物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 郭艳平, 孟庆芳, 张汀, 赤国彤, 刘大群, 高惠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拮抗链霉菌Men-myco-93-63固体培养基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确定乙酸乙酯与丙酮3∶1(V/V)的混合提取剂为最佳提取剂,并明确了该活性成分属于脂溶性。进行了活性成分存在部位的测定试验,结果发现活性成分既存在于菌丝体中,又存在于培养基中。通过HPLC对活性成分进行检测,确定了其中能够进行纯化的组分。
  • 谷瑞华, 王进忠, 文思远, 王升启, 张爱环, 魏艳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快速提取植物叶片的总RNA,并对烟草病毒进行检测,对提取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黄瓜叶片、白肋烟叶片为试材,用TRIzol试剂盒在1h内提取到纯度高、完整性好的总RNA。设计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的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从感病叶片中分别扩增出313,326,392bp的目的片断,而健康叶片中无此扩增带。构建这3种病毒重组质粒,对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中报道的进行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36%,97.55%,98.21%。用这种方法快速、可靠,为烟草病毒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 韩长志, 杨文香, 刘大群, 丁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病害分级调查的方法对番茄百利品种上灰叶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并对病情指数、发病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中部种植的春播百利番茄地区,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病初期为4月上旬,此时旬平均温度为12.6℃,平均相对湿度为59.20%,这段时期是控制番茄灰叶斑病的关键时期;该病扩展速度很快,在5月中旬发病达到高峰,此时旬平均温度为18.67℃,平均相对湿度为71.00%。当3月中下旬温度超过10℃相对湿度在50%以上时,应对此病进行及时预防。
  • 韩晓莉, 潘文亮, 高占林, 张付强, 党志红, 李耀发, 王吉强, 赤国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新开发的杀虫剂,研究表明,现已有多种害虫对吡虫啉、啶虫脒及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概述了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 王振, 常迺滔, 赵达, 程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5-2006年对东北春麦区主要推广应用的54个品种(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参鉴品种中,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占供试材料的6%;46份材料对秆锈病表现抗病,占供试材料的85%;11份材料对叶枯病表现中等抗病,占供试材料的20%。东北春麦区生产品种对秆锈病抗性表现较好,但也存在品种抗锈性下降的威胁;生产品种中普遍缺乏对白粉病的抗性,在育种中应加强新抗源的导入和应用;叶枯病发生普遍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解决办法。
  • 穆国俊, 魏静, 王殿武, 李卫国, 孟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黑曲霉为发酵剂对活性污泥进行全程无公害处理并对各种病原菌的生长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病原菌总量在发酵过程中呈"马鞍型"变化。由于不同堆肥处理组合的C/N比及添加辅料的不同,导致各种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出现差异;采用黑曲霉处理城市活性污泥可使病原菌数目减少,但不能达到完全杀灭的目的;对发酵污泥进行200℃高温物理处理后,病原菌存活量为零。因而活性污泥在堆肥后必须经过高温物理处理才能达到安全化和资源化。
  • 尹玲莉, 杨凤环, 侯晓杰, 杜绍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诱导抗病性(Inducedresistance)是指利用生物或物理、化学因子处理植物,改变植物对病原的反应,从而使其获得局部或系统的抗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杨酸、寡糖、聚糖及BTH等几种主要化学诱导剂在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应用。
  • 曹栋贤, 赵金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白芷根际AM真菌时空分布和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芷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AM真菌菌丝定殖率、丛枝定殖率与土壤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菌丝定殖率、总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总定殖率、菌丝定殖率、丛枝定殖率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
  • 姚觉, 于晓英, 邱收, 李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从在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根系结构;叶片的组织含水量、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渗透势和参与渗透调节的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脱落酸(ABA)及甜菜碱活性和含量的变化;抗旱调节和功能蛋白的产生和作用及抗旱基因工程等方面,探讨了植物抗旱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 江亚丽, 张凤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单958为试材,采用大田种植及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玉米籽粒以及穗轴发育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从果穗不同部位的籽粒长度、重量、干物质累积速度和体积方面看,中部籽粒的发育状况明显优于顶部籽粒。果穗不同部位籽粒和穗轴中可溶性糖分、淀粉、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虽然不同,但12DAA是分水岭,三项指标均在12DAA后出现变化。本研究对认识夏玉米籽粒发育规律和指导夏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 尤亚伟, 王玉珍, 李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芹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萌发,生长,分化,生根,培养条件等因素对组培苗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收获1年的芹菜种子,用10mg/LGA3浸泡12h后,以0.1%HgCl2消毒90s,再铺种于含10mg/LGA3的MS中,6d后萌发,在20℃下14d后萌发率可达到70%以上,28℃时萌发率明显降低;以MS为基本培养基;1.0mg/LBA+1.0mg/LTDZ使其分化率达到100%,30d后平分化数达到5个;单独使用TDZ时,1.0mg/LTDZ的综合效果最好;0.01mg/LNAA下根的诱导率是100%,14d后平均生根数达到7.2。培养条件以20℃为宜。
  • 丁晓辉, 任丽萍, 张春荣, 王金利, 侯建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花苜蓿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d2+胁迫对不同茬期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重金属Cd2+胁迫剂量的加大,3茬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倒"N"形规律变化,即降-升-降的变化,这与重金属诱导下紫花苜蓿的防御机制有关。3茬紫花苜蓿的可溶性糖含量不同,依次是第1茬>第2茬>第3茬,3茬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不同:低浓度Cd2+下,第2茬>第1茬>第3茬;高浓度Cd2+下,第2茬>第3茬>第1茬。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苜蓿的收割,导致Cd流失,胁迫作用减弱或者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刘明分, 王丽英, 张彦才, 李熹, 翟彩霞, 李巧云, 陈丽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带绒棉花种子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脱绒方式对棉花种子活力及萌发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子脱绒后,种子吸水速率、种子相对电导率、棉花种子萌发期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发芽率、棉芽中可溶性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脱绒处理对棉花种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其抗低温能力显著降低;相对于硫酸脱绒处理,机械脱绒对保护棉花种子活力及抗低温能力效果较好。
  • 郭洪雪, 宋希云, 燕增文, 裴玉贺, 王海娟, 刘兰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在大气相对湿度40%的条件下,以22℃为对照,在32,36,40℃的高温胁迫条件下,对烟农19二叶期小麦叶片内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总活力、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内叶绿素含量迅速降低,且随胁迫温度的升高,叶绿素降解率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随胁迫温度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幅度呈上升趋势。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高温胁迫造成细胞内膜系统损害所致。
  • 王春军, 高潮, 贺国强, 赵光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烤烟下、中、上3个部位叶片中淀粉、总糖与还原糖等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叶片中淀粉、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均表现为随之增加的变化规律;随着采收日期的延迟,烟叶总糖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3个烟叶部位之间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总糖、还原糖含量差异显著;不同采收时期之间淀粉、还原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总糖含量差异显著。
  • 徐兴友, 赵永光, 周丽艳, 尹伟伦, 王华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盆栽条件下对百里香和小花溲疏叶片的气孔特征、叶绿素含量及气体交换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百里香的气孔密度明显高于小花溲疏,且气孔的长与宽比小花溲疏要小;百里香的叶绿素含量比小花溲疏高;百里香和小花溲疏都具有比较典型的双峰型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它们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在一日内百里香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始终大于小花溲疏;百里香叶片气孔的结构特点、叶绿素含量的生理基础以及百里香植株的生物学特点是其净光合速率始终高于小花溲疏的主要原因,也使得百里香较小花溲疏更适应旱生环境。
  • 陈攀栋, 沈火林, 杨学妍, 马丽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一个甜椒品系405和一个辣椒品系伏地尖果实在生育期内主要糖含量和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绿熟期和转色期甜椒品系405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都明显高于辣椒品系伏地尖,绿熟期甜椒品系40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13.3mg/g,而辣椒品系伏地尖则为97.6mg/g,但红熟期两者相差不大;与辣椒品系相比甜椒品系蔗糖和淀粉含量在绿熟期后有一个升高又降低的过程;两品系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趋势差异不大,酸性转化酶与中性转化酶活性在果实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较高,而在绿熟期较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绿熟期较高,而在快速生长期和成熟期较低。虽然甜椒品系与辣椒品系之间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蔗糖代谢酶活性差异并不明显,推测是由于对蔗糖利用的不同引起的。
  • 张卿, 杜国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系分区灌溉(PRI)不仅影响果树的营养生长、光合反应等一系列指标,而且影响树体内源激素含量、酶种类及含量、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本文对PRI技术在果树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PRI技术对果树生产的意义及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张建光, 邸葆, 李英丽, 陈少春, 刘玉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塑膜袋和双层纸袋所形成的微域环境不同,对果实氧化胁迫的影响有所差异。塑膜袋内的微域环境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较大,不仅果实表面温度比较高,而且与外界环境差异比较大。所以,无论套袋期间还是除袋后果实受到的环境胁迫程度都比较严重,表现为果实O2和MDA含量显著增高。相对而言,双层纸袋似乎比较有利于诱导果实抗氧化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为套袋期间果实O2和MDA含量比塑膜袋低,而且,除袋后也能及时对外界环境做出应急响应,SOD活性保持较高活性,从而使O2和MDA含量维持较低水平。总的来看,套袋果除袋后对外界环境反应都比较敏感,表现为活性氧含量或抗氧化酶活性增高。为防止生理伤害的发生,生产上应注意在树冠西南面外围不要套塑膜袋,并且要特别重视适宜除袋时间和方法的选择。
  • 张建光, 邸葆, 李英丽, 陈少春, 张健强, 刘玉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树冠不同方位果实由于所处的微域环境不同,抗氧化特性有很大差异。生长季晴天,无论套袋与否,均以树冠西南面果实氧化胁迫程度最重。其中,O2含量相当于树冠其他方位1.23~1.37倍;MDA含量相当于树冠其他方位1.32~1.75倍;SOD活性相当于树冠其他方位1.40~1.69倍。一般情况下,套袋后致使果实经受的环境胁迫程度加大,因而果皮组织中O2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都高于不套袋处理。由于套袋果实长期经受高温、弱光微域环境的驯化,除袋后果实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较为敏感。表现为果皮组织O2含量增加,SOD活性明显提高,表明果实中迅速启动了环境胁迫下的应急反应。
  • 张计峰, 褚贵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体的双向切片法,研究了膜下滴灌、淹灌两种不同模式下不同土层之间以及膜灌带的不同区域之间盐分分布的差异,进而得出盐分在不同的灌溉方式下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盐分由于灌水方式不同各处理之间变化趋势不同,同时,由于北疆棉田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宽行和窄行以及膜灌带两侧钾素和盐分的在各土层之间含量也呈现出显著差异。滴灌处理盐分在土壤表层有轻微表积现象,随深度增加盐分含量下降;常规淹灌处理,土壤表层含盐量低于滴灌处理,而随深度增加在0~60cm深度范围内盐分含量逐渐增加。
  • 宋永林, 唐华俊, 李小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北京昌平"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4年),研究了褐潮土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与对照不施肥或单施氮肥比较,氮磷长期配合施用极显著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增产4倍以上,夏玉米增产1倍以上;单施氮肥、或磷钾配合、或氮钾配合增产效果均不明显;氮磷长期配合施用各处理比较,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均表现NPK+有机肥或秸杆>NPK>NP。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与对照不施肥比较,NPK+秸秆以及NPK+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90%和14.56%,氮磷钾配合和氮磷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6.51%和5.89%,而单施氮肥仅增加2.56%。可见NPK平衡施用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增加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作用。
  • 汪丽, 刘雷, 杨文钰, 刘卫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烤烟烟叶中部分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47.5~341.25kg/hm2的钾肥施用量范围内,各部位烟叶的钾、总氮、烟碱、蛋白质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还原糖、总糖含量则相应减少,烟叶的化学成分比例趋于合理。但钾肥施用量达到390kg/hm2后,烟叶的品质稍有下降。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各部位烟叶的含钾量、还原糖、总糖含量增加,而总氮、烟碱、蛋白质含量则相应降低,烟叶的化学成分趋于协调。烤烟种植密度行株距为1.1m×0.5m,钾肥施用量为292.5~341.25kg/hm2对提高烤烟烟叶的品质最为有利。
  • 孔跃, 于福庆, 孙祥武, 何随成, 徐有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红柿上进行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施肥、三元肥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施生物有机肥比单施无机三元肥的西红柿中硝酸盐含量低15.71%,维生素C含量高25.82%;种植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11.21%。西红柿种植中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西红柿品质,减轻病害,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生物有机肥与无机三元肥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料间产量差异不大。
  • 李素娟, 李琳, 陈阜, 张海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139.7kg/hm2,比CT(7314.8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kg/(mm.hm2)比CT减少32.4%。
  • 杨志新, 郑大玮, 冯圣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市场价值法、工程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机会成本法、修正的人力资本法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污水灌溉所造成的农田土壤、地下水和作物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北京市污水灌溉造成的环境污染总经济损失为为1.39亿元,占2002年农业增加值的2.8%,其中粮食减产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46.5%,品质下降损失占2.2%,土壤污染占30.3%,人体健康损失占15.7%,而地下水污染占5.2%。同时污灌所产生的外部环境边际成本大约为888.55元/(hm2.a),其外部环境成本范围大约界于4163.17~10053.78万元/a,即说明社会每年要为其负担4163.17~10053.78万元的代价。
  • 李宗新, 王庆成, 齐世军, 刘开昌, 刘霞, 张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农业肥料资源应用的节本增效的概念出发,综述了控释肥料对不同作物的应用研究现状,讨论了控释肥料研究应用于玉米高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王茹芳, 卢思慧, 曹金峰, 高广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适合我市的夏大豆育成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产量>生育日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株粒数>脂肪含量>始花(R1)~成熟(R8)日数>主茎节数>出苗~始花(R1)日数;对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产量,影响较大的是生育日数、百粒重、单株荚数。与脂肪含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始花(R1)~成熟(R8)日数>株高>生育日数>主茎节数>产量>蛋白质含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出苗~始花(R1)日数;对脂肪含量影响最大的是始花(R3)~成熟(R8),影响较大的是株高、生育日数、单株节数。
  • 冯汉宇, 孙健, 周顺利, 罗延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不同熟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比较研究了中晚熟品种农大108和中早熟品种石玉7号籽粒灌浆动态与产量表现,并对籽粒灌浆特性与籽粒水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玉7号与农大108产量差异显著,百粒重是两品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石玉7号具有籽粒发育速度快、体积大等特点,前中期(0~45d)灌浆速率始终快于农大108,生育后期(45d以后)急剧下降。农大108后期灌浆速率则下降缓慢。籽粒发育速度快,灌浆盛期灌浆速度快、强度大是石玉7号百粒重高的主要原因;籽粒水分状况与籽粒灌浆速率关系密切。回归分析表明,籽粒含水百分率在59.47%左右时,石玉7号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为9.28mg/(粒.d);农大108则在57.92%左右时,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为8.23mg/(粒.d)。当籽粒含水百分率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籽粒灌浆停止。两品种收获时,籽粒含水百分率尚远在籽粒灌浆终止临界值以上。
  • 远红伟, 陆引罡, 刘均霞, 崔保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 春亮, 李淑英, 张怀文, 杨学文, 辛晓平, 杨桂霞, 唐华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北京顺义区河南村紫花苜蓿(WL323)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刈割产量动态年内随茬次下降,年产量则受气候变化影响波动较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含量成为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0~2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波动升高,说明了紫花苜蓿的土壤改良较强,但短期种植效果不易保证;0~20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在4年后降低很多,说明了紫花苜蓿的种植能降低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补充磷肥。
  • 李丽杰, 乔婵, 赵光伟, 刘世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条件下对烤烟下、中、上3个部位叶片成熟过程中钙、镁、铁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叶片中钙、铁含量均表现为随之降低的变化规律,镁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又增加的变化;随着移栽后天数的增加,新鲜烟叶中各部位叶片钙、镁、铁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性。3个烟叶部位之间钙、镁含量差异极显著,铁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移栽后天数之间钙、镁、铁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移栽后天数与烟叶钙、镁、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烟叶中钙与镁、钙与铁、镁与铁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 安丹丹, 王慧军, 刘忠宽, 陶佩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对苜蓿充分供应氮、钾、磷等其他营养的情况下,就不同硫营养水平对紫花苜蓿产量、生物学性状及再生速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2处理在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的株高、茎粗、产量和增产效益最佳;S3处理的再生速度最大;茎叶比随着硫营养水平的不断增长逐渐下降。通过对各个性状的分析,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S2为硫肥最佳用量。
  • 辛吉武, 蒲金涌, 马鹏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遵循资源产出量最大及资源投入量最小原则,充分考虑作物生产中气候资源的占有量及气候资源产出量,构造了西北旱作区农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模式,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根据其农业生产现状,评价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套种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单作及复种较低。
  • 张文英, 栗秋生, 栗雨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河北省玉米产量变化的规律,明确今后育种工作的目标和前景,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依据1980-2003年河北省审定的玉米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建立预测模型为:^X((1k)+1)=324818.583945e0.018524-318652.083945。并在生产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据此模型对河北省玉米生产进行规划性预测,为生产的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预测结果表明,在挖掘耕地资源和非耕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河北省的玉米产量将在2030年有可能达到15052.6kg/hm2。
  • 春亮, 杨桂霞, 辛晓平, 唐华俊, 王尔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EPIC模型对北京顺义地区的春播紫花苜蓿当年生长中的地上部生物量的累积和刈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EPIC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地上生物量累积;在对刈割的模拟中,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结果可以接受,但对于留茬的模拟结果不理想。
  • 杨帆, 张万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方法和小型称重式蒸渗仪法,对太行山典型草地黄背草群落蒸散进行研究,结果得出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整个生长季黄背草总蒸散量为730.4mm。小型蒸渗仪法整个生长季总蒸散量为753.6mm。由相关分析得出蒸散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相关,建立关系式为ET=31.672LAI-47.424,R=0.616。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调整叶面积指数后,测定黄背草的两种方法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R=0.854,回归方程为ETm=0.803ETl+10.916,R=0.854。
  • 苏彩霞, 李君明, 霍秀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激活标签法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基因功能有价值的补充方法。该文综述了激活标签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番茄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李艳梅, 段会军, 马峙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FLP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57个西瓜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8对AFLP引物共产生709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39.4条带,其中440条为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61.4%;根据DNA谱带计算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在0.24~0.99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0,说明西瓜品种间遗传基础狭窄。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57个西瓜品种被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类群1包括1个野生西瓜,类群2均为栽培种。在类群2中引进的资源聚在一起,杂交种和双亲或其一聚在一起。此外,本研究表明,AFLP指纹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揭示西瓜品种间的差异,是鉴定西瓜品种的有力工具。
  • 李若楠, 张彦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原核显微注射法、胚胎干细胞法、逆转录病毒感染法、精子载体法和体细胞核移植法等5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建立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及应用。
  • 李欣, 高俊明, 马丽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SMCS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的碳源、氮源,改变培养时间、温度及培养液的pH值,研究了盾壳霉产葡聚糖酶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盾壳霉接种在改良的SMC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200r/min,20℃)上培养15d,可以诱导产生大量的葡聚糖酶。改良的SMCS培养液配方为:KH2PO4680mg,K2HPO4870mg,KCl200mg,NH4NO31g,Mg-SO4.7H2O200mg,CaCl2200mg,FeSO42mg,ZnSO42mg,MnSO42mg,蔗糖10g,加水1000mL,调pH值到6.5。
  • 蒋玉宝, 张素梅, 于元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穿龙薯蓣的丛生芽为材料,对根的诱导及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不添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是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生根率最高达76.7%;MS+0.2mg/LNAA+0.5mg/LIBA+0.2~0.5mg/LPP333为根增殖的最佳培养基,60d时增殖倍数超过93;快繁过程中根的生长形态发生变化,不同类型的根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差异不显著,平均为0.21%。
  • 丁鑫, 范双喜, 谷建田, 高遐虹, 高杰, 王俊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个来自国外的石刁柏品种(C.IL,PURPLE和APOLLO)为试材,研究不同基因型以及培养基中添加2,4-D、KT、6-BA和NAA等生长物质对石刁柏幼胚胚状体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在MS+2,4-D1.0mg/L+KT0.5mg/L+6-BA2.0mg/L培养基中可直接诱导产生体细胞胚。降低2,4-D的浓度,将诱导产生的体细胞胚组织块继代培养2~3次可诱导产生出米黄色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继而有胚状体的发生。胚性细胞继续分裂形成多细胞原胚,经球形胚、梨形胚、长形胚、子叶分化期到成熟胚,其发生的胚状体与单子叶合子胚形成具有相似的过程。
  • 李楠, 高广瑞, 魏景芳, 李冬杰, 刘颖, 薛志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的萃取剂从甘草的根、茎、叶、草药和甘草悬浮培养细胞中萃取甘草酸。结果表明,选择含氨0.5%、浓度为10%的乙醇溶液作为萃取剂,萃取得到的甘草酸粗品含量均高于50%乙醇萃取的萃取含量,检测出在优选甘草悬浮培养细胞中所含的甘草酸铵的含量高于其他材料,其中通过细胞悬浮培养,获得的甘草酸铵含量最高可达160.81mg/g。
  • 马丽华, 沈火林, 王娟娟, 郭爽, 谭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为外植体,对胚发育成苗过程中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基因型及生根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适于小孢子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B5+GA30.1mg/L+蔗糖3%+琼脂1.2%,在此培养基上6号、14号、31号的子叶型胚状体的出芽率分别为53.33%,85.24%,75.55%,平均出芽数分别为5.66,3.83,3.28个;为了诱导获得健壮新根,提高植株再生率,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IBA0.1mg/L+蔗糖3%+琼脂0.6%,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9.70条。对133株再生植株进行了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发现不结球白菜自然加倍率很高,且倍性变异情况比较复杂,其中四倍体植株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6.39%,二倍体植株占39.10%,三倍体植株占3.01%,而单倍体植株仅占1.50%。
  • 王超楠, 冯辉, 姜凤英, 刘如娥, 周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0个小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形成因素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胚状体的诱导率不同;NLN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有利于小孢子胚诱导,其诱导率达到100%;培养基中添加0.05mg/L的6-BA和0.2mg/L的NAA可以提高胚状体诱导率;活性炭和琼脂糖对诱导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可使子叶胚的比例达90%以上;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24h后的成胚率显著提高。
  • 富丰珍, 冷平生, 蒋湘宁, 丛者福, 魏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阿月浑子叶酚类物质的定性分析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确定用氢氧化钠水溶液提取阿月浑子叶中的酚类物质效果最佳,经硅烷化后用气质联仪进行定性分析,并与标准样品的气相色谱-质谱图对照,可得到阿月浑子叶中含儿茶素,没食子酸,香豆酸,邻苯二酚和邻苯三酚。
  • 陈志周, 牟建楼, 孙兰芳, 王林, 臧蕊, 赵丛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膜对鸡蛋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室温下贮藏,经大豆分离蛋白膜处理的鸡蛋保鲜期至少延长2周。通过干耗率、气室高度、蛋黄指数三因素对贮存6周的鸡蛋进行综合质量评定,大豆分离蛋白膜对鸡蛋保鲜效果最好的因子组合为:4.0%大豆分离蛋白、1.0%甘油、0.05%Na2SO3、0.2%TG酶。最佳条件中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对鸡蛋保鲜作用影响最大,其次是Na2SO3浓度,甘油含量对鸡蛋保鲜作用影响最小。
  • 陈常秀, 唐岭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240只66周龄罗曼蛋鸡(平均2.46kg)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5%,1.0%和1.5%丙酸锌,以研究丙酸锌对蛋鸡换羽和产蛋性能及鸡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5%,1.0%和1.5%丙酸锌组,蛋鸡的采食量、体重、腹脂重、卵巢重和黄色卵胞数量显著降低(P<0.05);1.0%和1.5%丙酸锌组输卵管重量显著降低(P<0.05)。丙酸锌的3个处理组蛋鸡血清LH、FSH和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0%和1.5%的丙酸锌处理组蛋鸡产蛋率显著升高(P<0.05),蛋壳相对重、蛋壳厚度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蛋重、蛋比重、蛋黄指数、蛋形指数、哈夫单位和蛋白高度差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丙酸锌能够引起蛋鸡换羽,提高蛋壳质量。
  • 丛智慧, 谭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瘤胃发酵特性、饲料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以及与其他饲料添加剂的互作效应,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