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敬锋, 罗上轲, 程乙, 张军, 魏盛, 曾涛, 陈杜, 魏鹏程, 郑迎霞, 宋碧. 不同覆膜方式及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4): 158-168. |
[2] |
冯素伟, 刘朝阳, 胡铁柱, 丁位华, 王光涛, 茹振钢. 畦田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12-118. |
[3] |
卢柏山, 董会, 史亚兴, 赵久然, 徐丽, 刘辉, 张翠芬. 不同品种鲜食玉米体外抗氧化能力综合评价[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101-110. |
[4] |
安洪周, 高增玉, 李魁英, 和剑涵, 武玉华, 张全国. 黄淮海玉米自交系氮利用效率相关性状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240-245. |
[5] |
杨中帅,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付国占, 赵凯男, 张振旺, 侯园泉. 垄沟种植及其施肥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5): 157-166. |
[6] |
何铭钰, 肖汉乾, 邓小华, 李良勇, 李武进, 周孚美, 陈治锋, 肖艳松, 黄琼慧, 黄杰. 浓香型稻茬烤烟生长和物质积累与养分利用效率[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4): 139-146. |
[7] |
梁晓红, 曹雄, 张瑞栋, 刘静, 王爱爱. 不同高粱大豆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3): 174-184. |
[8] |
李银水, 余常兵, 戴志刚, 顾炽明, 秦璐, 沈欣杰, 胡小加, 谢立华, 廖星. 稻秆还田方式对油菜产量及养分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177-186. |
[9] |
李丽梅, 杨超沙, 张立永, 尹庆珍, 毛向宏. 优质番茄种质资源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85-92. |
[10] |
路垚, 杨琳燕, 朱清杰, 马吉飞, 李桂霞, 胡德宝, 李瑞忠, 常瑛军. 磷酸化姬松茸多糖制备、安全性及抑菌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371-377. |
[11] |
闫伟平, 张丽华, 徐晨, 赵洪祥, 谭国波, 孙宁, 李斐, 边少锋. 隔年深松对土壤性质、根系活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306-314. |
[12] |
车旭升, 吕剑, 冯致, 张国斌, 秦启杰, 张辉, 金宁, 李金武, 罗建. 不同灌水下限及氮素形态配比对西兰花干物质分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 149-158. |
[13] |
邓浩亮, 张恒嘉, 李福强, 肖让, 周宏, 张永玲, 王玉才, 李煊, 吴克倩, 俞海英. 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 195-205. |
[14] |
徐鹏飞, 杜雄, 孙小诺, 高震, 边大红, 崔彦宏. 不同覆盖方式对河北平原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3): 102-110. |
[15] |
德木其格, 刘志萍, 王磊, 王金波, 齐海祥, 郭呈宇, 吕二锁, 巴图, 徐寿军. 不同施氮水平对大麦光合性能及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3): 126-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