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西瓜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西瓜相关论文,涉及西瓜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宋嘉欣, 李明轩, 李爱, 粟柴静, 张卫华, 蔡泽宇, 吴颖

    为探讨西瓜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在嫁接以及非生物胁迫环境下的功能,利用RT-PCR技术从西瓜嫁接苗中克隆了ClCDPK(Cla97C01G019720)基因,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根据ClCDPK序列设计带有Kpn Ⅰ和Sal Ⅰ酶切位点的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双酶切后与pCAMBIA1300连接,成功构建目标基因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0-35S-ClCDPK。利用 RT-qPCR 技术,测定ClCDPK在自根苗(ZG)与嫁接苗(JJ)分别遭受盐、干旱胁迫后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ClCDPK基因ORF为1 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其蛋白存在STKc_CAMK和FRQ1功能结构域,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位于细胞核,对ClCDPK与其他6种植物的CDPK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葫芦科甜瓜、南瓜的CDPK亲缘关系较近,蛋白序列同源比对超过92.64%,具有较高的同源性。RT-qPCR表达结果显示,ClCDPK在嫁接苗表达量显著高于自根苗,随着胁迫时间的持续,嫁接苗和自根苗的ClCDPK表达量先升后降,并且同一胁迫处理下,嫁接苗的ClCDPK表达量高于自根苗。试验表明,ClCDPK正响应盐和干旱胁迫,并且嫁接苗抵御胁迫的能力高于自根苗。推测ClCDPK是西瓜响应嫁接的关键因子之一,从而提高了西瓜嫁接苗的抗盐抗旱能力。

  • 粟柴静, 张卫华, 宋嘉欣, 李明轩, 邓满, 池明, 吴颖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作为参与基础代谢的一类重要酶,在植物细胞代谢、光呼吸和防御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西瓜中SHMT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功能,探究其在非生物胁迫下基因表达特性,进而为西瓜SHMT基因家族的功能开发以及选育西瓜抗逆基因提供基础。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西瓜SHMT家族成员,进一步利用RT-qPCR技术分析ClSHMTs在不同组织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西瓜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8个ClSHMTs基因家族成员,该家族成员随机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依次命名为ClSHMT1~ClSHMT8。每个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如氨基酸数目、分子量、等电点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编码的氨基酸个数为471~585,分子量为51.87~65.00 ku,等电点为6.57~8.52,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主要分布于线粒体上。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基序分析显示,ClSHMTs结构由4~15个外显子以及3~14个内含子组成,且均含有SHMT保守结构域。进一步与黄瓜、小麦等6个物种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可知,50个SHMTs分3个亚族,Group Ⅰ~Ⅲ。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ClSHMTs启动子上均含有大量光响应、植物激素、逆境胁迫等元件。表达模式分析显示,6个ClSHMTs在西瓜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ClSHMT1ClSHMT4ClSHMT5ClSHMT8在叶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低温、干旱和盐胁迫下,ClSHMTs表达丰度各异,但集中为上调表达。综上,本研究对西瓜SHMT基因家族进行系统性分析和下一步ClSHMTs的生物功能开发提供了基础。

  • 张梁葛, 石文昕, 李爱, 张卫华, 林萍, 薛佳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型西瓜自交系的影响,以热敏感型(D27)和耐热型 (K53)西瓜幼苗为试验材料,在42 ℃高温胁迫下持续处理48 h,每12 h取样测定分析幼苗的表型、组织结构、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在高温胁迫后,耐热型K53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组织紧密度均比热敏感型D27大;D27栅海比的下降幅度大于K53。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增加,2个自交系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下降,胞间CO2浓度(Ci)上升;且D27的变化幅度大于K53。在4个光合色素含量中,高温胁迫下,不同处理时间耐热型均高于热敏感型。2个自交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增加均先升后降,24 h酶活性最大,且K53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27。高温胁迫后,2个自交系的相对电导率均升高,K53的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小于D27;D27的丙二醛(MDA)含量降低;K53的MDA含量升高后降低。随着高温胁迫的时间增加,24 h时K53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Pro)均显著高于D27。综上所述,耐热型K53较热敏感型D27具有较强的抵抗高温胁迫能力。

  • 张敬敬, 田鹏, 于洪春, 李冰, 高秀瑞, 刘伟, 吴楠, 赵鑫泽, 宋雪, 刘会茹, 潘秀清, 武彦荣
    摘要 (154) RichHTML (19) PDF全文 (109)

    为了挖掘西瓜果皮硬度关键调控基因,选育耐裂高硬度果皮西瓜品种。以西瓜果皮硬度差异显著的高硬度材料901和低硬度材料BSH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接合BSA(BSA-seq)方法进行定位,并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果皮硬度关键调控基因。BSA-seq结果表明,SNPs和InDels关联区域交集位于10号染色体1 620 000-3 760 000 bp区间内共2.14 Mb的区段,包含150个候选基因,其中2个非同义突变基因和1个移码突变基因。将BSA-seq测序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进行联合分析发现,共有Cla97C10G187120Cla97C10G187020Cla97C10G187430Cla97C10G187510Cla97C10G187280Cla97C10G186540 6个基因相关联,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Cla97C10G187120基因为西瓜果皮硬度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qRT-PCR)试验结果表明,转录组试验数据可靠,并且候选基因Cla97C10G187120在901中表达较BSH明显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西瓜果皮硬度调控基因奠定了基础。

  • 杨万邦, 王晓媛, 于蓉, 杜慧莹, 刘声锋, 田梅, 郭松, 魏兆辉

    为了筛选适宜宁夏引黄灌区设施西瓜适宜的水氮组合,试验设计不同水氮处理,研究水氮互作对西瓜叶片SPAD值、果实品质、产量和氮素吸收及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W1N4、W2N3、W2N4、W3N3、W3N4处理的SPAD值较高,施氮量为N2、N3时品质较佳,W3N4处理产量最高,为76 565.36 kg/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8.34%~37.57%;相比较其他灌水水平,灌水量为W1时,设施西瓜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其中,W1N3、W1N4处理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达到43.91,45.32 kg/m3,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14.00%~56.40%;W3N4处理果实氮积累量和总氮积累量显著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22.75%~192.36%,17.00%~123.39%;W3N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与氮肥利用率显著最高,氮肥偏生产力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11.00%~343.68%,氮肥当季利用率比其他处理提高了3.34~10.02百分点。相关性分析表明,SPAD值、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氮积累量相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植株氮积累量呈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呈负相关。总之,施氮量为N2(80 kg/hm2)、N3(160 kg/hm2)时设施西瓜品质较好,灌水量W3(2 200 m3/hm2)与施氮量N4(240 kg/hm2)组合的增产效果最佳,高灌水量与高施氮量互作有利于西瓜吸收氮素,而低施氮量与高灌水量互作有利于氮肥的利用。

  • 李明轩, 刘颖, 杨柏明, 张帆, 宋嘉欣, 粟柴静, 张卫华, 吴颖

    谷氨酸脱羧酶(GAD)是催化谷氨酸脱羧的裂解酶,对GABA合成通路起关键作用,并对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有重要调控作用。前期通过代谢组和转录组关联分析筛选得到3个西瓜GAD基因家族成员(Cla97C01G007270、Cla97C01G007290和Cla97C04G079700)。在此基础上克隆了3个西瓜GAD家族基因,分别命名为ClGAD1ClGAD2ClGAD3,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ClGAD1ClGAD2ClGAD3的CDS分别为1 524,1 497,1 497 bp,其编码的氨基酸数量分别为507,498,498。3个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线粒体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保守结构域为谷氨酸脱羧酶;其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CAAT-box和TATA-box,以及与逆境胁迫相关的MYB、MYC等相应元件。3个GAD蛋白的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无规卷曲为主;三级结构均为同源六聚体结构。系统进化树显示,GAD基因家族成员与苦瓜、拟南芥的GAD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显示,ClGAD1ClGAD2在茎中表达量最高,而ClGAD3在花中表达量最高。ClGAD1ClGAD2ClGAD3分别在盐胁迫12,24,48 h表达量最高;冷和干旱胁迫下3个GAD基因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均在胁迫早期发生大量表达,且ClGAD3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2个家族成员。获得了西瓜3个GAD基因的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为丰富西瓜抗非生物胁迫基因资源提供了试验依据。

  • 张敬敬, 李冰, 史宇凡, 高秀瑞, 潘秀清, 宋雪, 武彦荣

    为解析西瓜果皮硬度不同的相关分子机制,挖掘西瓜果皮硬度相关的关键基因提供理论基础,以生育期相似但果皮硬度差异显著的高硬度(901)4-1-1-M和低硬度BSH为试验材料,选取果皮硬度差异最大时期即西瓜授粉30 d后的果皮,利用Illumina HiSeqTM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筛选获得1 0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55个,下调表达基因530个。GO富集分析表明,1 085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中的细胞壁、细胞外围、外部封装结构、胞外区、四吡咯骨架、氧化还原酶活性、转移酶活性、果胶酯酶活性等功能类别。KEGG富集分析表明,Cla97C04G075800Cla97C02G044950Cla97C09G165820Cla97C10G195660Cla97C01G025380等19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富集程度最高的苯丙烷代谢通路,该路径最终形成木质素、5羟基愈创木酚木质素、愈创木酚木质素和对羟基苯酚木质素代谢物,qRT-PCR和转录组测序数据相关系数R20.791,证明转录组试验数据可靠,从转录水平解释了(901)4-1-1-MBSH西瓜果皮硬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 肖家昶, 郑开敏, 马俊英, 郑阳霞
    为研究外源NO对铝胁迫下西瓜根系的缓解作用,以西瓜品种早佳84-24为试验材料,在高浓度的铝胁迫(1 200 μmol/L)下外施硝普钠(NO供体),研究不同浓度(50,100,200,500 μmol/L)的NO对铝胁迫下西瓜根系生理及矿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浓度铝离子胁迫下西瓜根系电解质渗透率及丙二醛含量增加,为维持渗透平衡根系中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均显著降低。铝胁迫抑制了根系钙、镁、铁、磷元素的吸收,促进了钾、锌、铝元素的吸收,铜元素含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添加外源NO后,西瓜根系电解质渗透率及丙二醛含量下降,质膜过氧化程度降低,根系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的含量显著上升。SOD、POD、CAT酶活性均随着NO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NO不仅通过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了氮元素的吸收积累,还促进了西瓜根系对钙、镁、铁、铜、磷元素的吸收,并抑制了根系对锌、铝、钾元素的含量积累。添加NO内源抑制剂L-NAME后NO对西瓜铝胁迫的缓解作用消失甚至起到抑制作用,说明外源施加SNP能够减轻铝胁迫下西瓜根系氧化损伤,并通过影响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来缓解铝毒作用。
  • 罗晓宇, 单晨阳, 贾召召, 张昕, 林玲
    为了更好地利用分离自棉花根部的内生拮抗细菌S258进行生物防治,特别是利用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植物病害的防治,以棉花黄萎菌和西瓜枯萎菌作为靶标病原真菌,以拟南芥作为指示植物,通过二分格培养皿对峙培养法测定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对植物的促生长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S258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与阴性对照大肠杆菌DH5α相比,对棉花黄萎菌和西瓜枯萎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0.9%,10.1%。与不加细菌的空白对照相比,对拟南芥的生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使拟南芥单株鲜质量达到空白对照的5.3倍。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内生细菌S258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再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其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经NIST和WILIY质谱数据库自动检索,鉴定得到其挥发性有机物包含30种单体化合物,分别属于烷烃、烯烃、醇、酮、醚、醛、酯及杂环类。根据总离子流图的峰面积判断,主要气体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和吲哚。综上所述,内生细菌S258能够产生具有抑菌促生长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是开发为生防产品的重要微生物资源,其挥发性有机物也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 张敬敬, 张海英, 潘秀清, 许勇, 任毅, 高秀瑞, 李冰, 史宇凡, 党继革, 杨明珠, 武彦荣
    旨在筛选河北地区抗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西瓜品种与资源,分析其所含有的抗病基因,为筛选和培育抗病西瓜新品种提供参考。采用改良后的CTAB法提取西瓜种芽DNA,并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浓度,将其稀释至2~10 ng/μL后使用许勇团队开发的西瓜抗枯萎病、抗炭疽病、抗白粉病分子标记,利用高通量分型KASP标记技术对西瓜抗枯萎病、抗炭疽病和抗白粉病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行了检测。试验材料为河北省近年来审(鉴)定西瓜品种和优势组合(星研七号、美佳、美胜、贵妃、17-11等)以及优异种质资源(花早绿、JB-1、JB-3、901新等)共130份材料,抗病对照为3抗302,感病对照为GBZG。结果表明,所有被检测材料中33份材料含抗枯萎病基因(Fon-1),19份材料含抗炭疽病基因(AR1),7份材料含抗白粉病基因(PM1),5份材料同时含Fon-1AR1,1份材料同时含AR1PM1,1份材料同时含Fon-1、AR1、PM1 3种抗病基因。根据KASP检测结果对试验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4类,分别为抗白粉病基因处均无检测信号或杂合抗性12份、抗白粉病或同时感2种病害材料67份、抗枯萎病或抗炭疽病材料38份,抗枯萎病、抗炭疽病或抗白粉病基因方面均无检测信号或杂合抗性13份。
  • 张玉凤, 董亮, 宋效宗, 王江涛, 郭洪海, 罗加法
    为探讨牛蒡寡糖(Bo)诱导西瓜苗对枯萎病产生抗性的合适浓度,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Bo对西瓜苗生长、枯萎病发病情况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5~50 mg/L的Bo可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病率,相对防效可达到22.48%;西瓜单株鲜质量、株高、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增加4.83%~53.10%,0.14%~22.81%,9.89%~32.62%,24.69%~59.77%,6.19%~12.61%;Bo浓度在5~30 mg/L时,丙二醛(MDA)、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分别降低2.63%~23.53%,7.11%~18.53%;浓度为50 mg/L时,MDA、O2·产生速率分别增加3.79%,5.10%。综合本试验中西瓜苗生长、发病情况,SOD、POD、MDA和O2·产生速率的变化幅度,牛蒡寡糖在西瓜苗上的合适应用浓度是20~30 mg/L。
  • 康金磊, 韩旭, 张仕琦, 王丙庆, 杨文杰
    为探讨茼蒿在西瓜枯萎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效果,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水培茼蒿根系悬混液中分离出一株对西瓜枯萎病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细菌,命名为TK-3。综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拮抗菌TK-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TK-3中拮抗相关代谢物和生物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K-3能够产生吲哚乙酸(IAA)、嗜铁素、NH3和蛋白酶,具备一定的解磷能力,无HCN的产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TK-3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8.7%。根据以上结果,TK-3菌株是一株极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 孙晓辉, 王树森, 高利利, 乔宁, 刘永光, 赵静, 竺晓平
    Baidu(1)
    为了检测和鉴定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上病毒病种类,从山东诸地11个蔬菜种植区采集了867个葫芦科蔬菜疑似感病样品。利用黄瓜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甜瓜黄斑病毒、瓜类褪绿黄化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及甜瓜坏死斑点病毒等特异性引物对疑似感病样品分别进行RT-PCR检测,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4.8%,10.4%,20.0%,41.7%,27.0%,7.8%,2.6%,1.7%,0,0.9%。表明除PNRSV外,其他9种病毒在山东各地均有发生,且CMV和TMV发病率较高,2种或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也很普遍。同时为明确山东地区C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状况,选取11个地区有代表性的CMV阳性样品,测定其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和RNA3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侵染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的CMV分离物均属于IB亚组,与韩国分离物As(AF013291)相似性最高,未发现其他株系。
  • 郭珺, 武爱莲, 闫敏, 李娓, 池秀蓉, 丁玉川, 焦晓燕
    拮抗菌Pb-4是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为了明确拮抗菌Pb-4的分类地位和抑菌机理,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对Pb-4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Pb-4菌株的抑菌谱,显微观察其抑菌作用,采用硫酸铵沉淀和乙醚、苯提取得到抑菌活性物。通过加热处理,明确高温对Pb-4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4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Pb-4菌株对番茄枯萎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青椒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性。该菌菌液能明显抑制枯萎病菌孢子的萌发,并对病菌菌丝有致畸作用;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生长率达93%,经100,121℃高温处理后的抑菌活性分别是未处理菌液的98.9%和80.1%。从菌液中提取的蛋白、酶、抗生素类活性物质对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均有很强的抑制效果。为Pb-4菌株在病原菌防治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 张曼, 羊杏平, 徐锦华, 刘广, 姚协丰, 李苹芳
    为建立高效、稳定的西瓜根系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对西瓜根系蛋白质样品等电聚焦(IEF)条件、样品上样量、IPG胶条pH值范围、染色方法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法提取西瓜根系总蛋白,裂解液组 成为7 mol/L Urea、2 mol/L Thouirea、4% CHAPS(m/V)、1% Cocktail(V/V)、65 mmol/L DTT、2% pH值4~7 IPG Buffer, 上样量为800 μg,pH值4~7 IPG(13 cm)胶条、IEF条件为48 000 Vh,分离胶浓度为12.5%,CBB-R250染色时,可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该技术条件为适合西瓜根系蛋白分离的较优双向电泳体系.
  • 刘子记, 朱婕, 党选民, 詹园凤
    Baidu(3)
    丰富的种质资源为作物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遗传基础,然而近年来急剧增加的种质资源数量给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与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构建核心种质为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以410份小型西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基于6个果实性状数据,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无偏地预测基因型值,计算种质间的遗传距离,采用不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按照20%的抽样比率构建小型西瓜核心种质库.采用均值、方差、极差和变异系数4个指标评价核心种质库的优劣.结果表明,马氏距离优于欧氏距离,偏离度取样法优于优先取样法,基于马氏距离和偏离度抽样方法获取的82份核心资源能够代表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小型西瓜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尚建立, 吕品, 王吉明, 马双武
    Baidu(5)
    为了明确西瓜果实形状、果肉颜色等7项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相关性,采用西瓜材料B132-8为母本、B133-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后代遗传群体,得到F2 92株.通过标准化采集后代单株的果实形状、果形指数、果皮覆纹形状、果肉颜色、果肉番茄红素含量、种皮颜色及种子千粒质量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形状、果肉颜色、种皮底色表现出质量性状遗传特征,但F2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分离比例分别为1:3:1.果皮覆纹形状、西瓜种子千粒质量表现出质量性状遗传,其中齿条和小种子性状分别为显性单基因遗传.果形指数、果肉番茄红素含量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F2符合正态分布.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形状和果形指数、果肉颜色和果肉番茄红素含量分别为极显著正相关,果肉颜色和果实形状、果形指数分别为显著相关.
  • 薛延丰, 李敏, 陈健, 张猛, 石志琦
    通过研究麝香草酚对西瓜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来判断麝香草酚对西瓜种子的安全性,为该产品在田间预防西瓜枯萎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麝香草酚浓度小于300 mg/L时,浸种后对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麝香草酚对西瓜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与种子萌发的影响相似,当浓度小于300 mg/L时,对西瓜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鲜质量除外);麝香草酚对西瓜根系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呈现出逐渐减低的趋势,低浓度(100 mg/L)处理下,西瓜根系活力最大,与对照差异显著,200 mg/L时,根系活力有所增加,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根系活力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当麝香草酚浓度小于300 mg/L时,SOD活性均显著大于对照,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SOD活性显著降低;POD和CAT的变化趋势相似,在100,200 mg/L处理下,POD和CAT活性有所增加,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从麝香草酚处理浓度与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参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参数与高浓度麝香草酚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当麝香草酚处理浓度小于300 mg/L时,用麝香草酚处理西瓜种子预防西瓜枯萎病不会影响西瓜萌发及生长.
  • 郑阳霞, 贾松涛, 赵英鹏, 张伟伟, 孙远秀, 邱爽
    Baidu(14)
    为了探明铝胁迫对西瓜光合特性的影响。以西瓜品种早蜜王(ZM)、早春红玉(HY)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铝(0,250,500,1 000,1 500 μmol/L)处理下西瓜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随铝浓度升高,铝处理对两西瓜品种幼苗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基本都表现为“先促后抑”,且对ZM的抑制作用较HY更明显。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铝处理下HY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ZM叶绿素含量仅在低浓度(250 μmol/L)铝处理下高于对照;HY叶绿素a/b随铝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Al3+≤500 μmol/L的铝处理下,ZM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受影响程度较HY明显,在Al3+≥1 000 μmol/L处理下,HY、ZM的4个参数均呈降低趋势。在大于250 μmol/L的铝处理下,两西瓜品种在铝胁迫下荧光参数变化表现为: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Y(Ⅱ)下降,非光化学猝灭(NPQ)上升,光化学猝灭(qP)与PSⅡ 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HY较ZM耐铝在荧光参数变化上表现为:低浓度胁迫(250 μmol/L)下,Fo、Fm、Fv/Fo、Fv/Fm更加稳定;电子传递速率受铝处理影响较小,非光化学猝灭(NPQ)在不同浓度铝处理下较为恒定,即能够维持恒定的光保护能力。
  • 王薇薇, 羊杏平, 范淑英, 刘广, 张曼, 徐锦华
    旨为分析不同西瓜品种在发芽期的耐冷特性、苗期的生长特性、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筛选出西瓜耐冷性的综合鉴定指标和鉴定方法,为实际生产上选育耐冷性的西瓜种质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对12份西瓜材料进行耐冷性比较,初步筛选出3个耐冷性不同的西瓜材料,对这3个材料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时间下,各品种的冷害指数有差异。通过测定处理6 d和8 d时的冷害指数,得出各品种耐低温性强弱,从中选出耐低温性品种红野一号、中等耐低温性品种抗病苏蜜和冷敏感品种橙兰。15 ℃低温条件下,耐冷性品种红野一号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胚根长及相对胚根长最高。15 ℃可作为西瓜种子发芽期耐低温性鉴定的适宜温度;种子的始发芽日期、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可作为西瓜芽期耐低温鉴定指标。三叶一心的西瓜幼苗低温处理后,植株的生长量降低,光合速率下降,植株叶片的酶活性增加,MDA含量上升,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与低温处理强度及品种自身耐冷性相关。得出植株的株高、叶面积、株鲜质量、根干质量、净光合速率(Pn)、Chl a/b比值、MDA含量的变化幅度可作为西瓜耐低温品种筛选的鉴定指标。
  • 石晓云, 申书兴, 陈雪平, 张成合
    以二倍体小果型西瓜自交系21,90,141,149,157的授粉后20~25 d的未成熟种子中的子叶为材料,进行离体组织培养诱变四倍体,研究了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对组织再生,不同的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与再生途径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成熟子叶组织再生有产生单芽、芽丛、愈伤组织3种方式;不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直接进行组织再生时,直接再生不定芽能力强;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后,进行组织再生时不定芽产生受到抑制,愈伤组织发生数多于单芽或芽丛数;基因型不同,处理的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不同,再生的组织类型与数量不同;还发现经一定时间的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有利于产生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对再生植株鉴定可知,0.03%秋水仙素处理9 d或0.05%秋水仙素处理7 d可诱导出较高比例的四倍体植株,并且通过愈伤组织途经的加倍率高于通过单芽和芽丛途经。
  • 王日升, 李立志, 方锋学, 郭文锋, 李杨瑞
    为了加速培育出人们青睐的优质黄皮西瓜,以西瓜黑皮母本(H97)和黄皮父本(2605)构建BC1分离群体单株,利用RAPD技术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从该群体单株中筛选与黄皮性状连锁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获得1个与黄皮性状连锁的RAPD标记AI09-1500,重组率为17.2%。
  • 杨文耀, 张雄, 轩继春, 张建中
    通过对巴彦淖尔市黄河灌区瓜类(两瓜、蜜瓜、籽瓜)平作与开沟两种栽培模式下间作油用向日葵产量、产值的分析。结果表明,瓜类作物通过开沟模式结合间种油用向日葵是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的有效手段,应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 黄仲生, 杨玉茹, 朱晓丹, 王志清, 耿本聪
    Baidu(33)
    1982~1987年间自黑龙江、北京等10个省市采集到60份西瓜病株,分别进行分离和培养鉴定,结果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致病性试验是将3个镰刀菌分别接种于西瓜品种郑州3号,结果尖孢镰刀菌致病,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不侵染。分别从黄瓜和甜瓜枯萎病株分离出来的尖孢镰刀菌,与西瓜病株分离得的尖孢镰刀菌进行交互接种于西瓜、甜瓜和黄瓜的幼苗上。鉴定的结果是不同的专化型,即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E. F. Smith)Snyder et. Hans.〕。在防治上,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经过1989~1990年试验,防效达90.91%~92.70%,增产58.95%~64.93%。
  • 刘海河, 张彦萍, 马德伟
    观察研究表明,不育花药绒毡层细胞异常,造成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败育发生于四分体形成之前,无花粉粒形成。雄性不育花药组织内的不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较可育花药低。
  • 吕卫光, 杨广超, 刘玲, 张春兰, 沈其荣, 李双喜, 郑宪清
    采用湿润好气培养法,研究连作西瓜植株残体根、茎、叶腐解过程产生的自毒物质-酚酸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西瓜根、茎、叶残体腐解过程中均含有香豆酸、香草酸、阿魏酸等酚酸化合物。根和茎在腐解过程中产生的酚酸化合物主要是香豆酸和阿魏酸,叶片主要是香豆酸和苯丙烯酸。3种器官中酚酸化合物质总量表现为叶>;茎>;根。根、茎在腐解30 d时酚酸量达到高峰,叶在腐解20~30 d时酚酸量最高;到40~50 d时酚酸量很少,基本稳定。
  • 江海坤, 袁希汉, 章镇, 苏小俊, 徐海, 宋波, 陈龙正, 安林海, 单奇伟, 张其安
    在普通大棚和露地两种栽培条件下鉴定西瓜裂果性,制定西瓜的裂果性状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田间鉴定发现,14个稳定自交系中有13个发生不同程度的裂果,占92.86%;两种栽培环境对裂果的影响效应有差异(F=27.048**,F0.01=3.91),但抗裂程度显著相关(r=0.937**,r0.01=0.6614,df=13)。不同基因型西瓜裂果性差异显著(F保护地=10.7218**,F露地=5.783**,F0.01=1.90,df=13),其中,材料‘x-101’在两种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均不裂果,性状稳定,且其综合品质表现优良,可作为抗裂育种的材料。
  • 李艳梅, 段会军, 马峙英
    利用AFLP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57个西瓜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8对AFLP引物共产生709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39.4条带,其中440条为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61.4%;根据DNA谱带计算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在0.24~0.99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0,说明西瓜品种间遗传基础狭窄。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57个西瓜品种被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类群1包括1个野生西瓜,类群2均为栽培种。在类群2中引进的资源聚在一起,杂交种和双亲或其一聚在一起。此外,本研究表明,AFLP指纹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揭示西瓜品种间的差异,是鉴定西瓜品种的有力工具。
  • 郭尚, 张作刚, 田永强, 王建明, 姚艳平
    Baidu(24)
    为了解砧木的抗病机理,提取砧木日本南瓜(RBNG)和野生西瓜(YSXG)及西瓜品种超甜花龙(CTHL)的根系分泌物,测定其对西瓜枯萎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砧木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显著高于西瓜品种;3种材料均引起菌丝体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砧木引起下降的幅度较小;3种材料均引起菌丝体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而砧木引起下降的速度较快;砧木引起菌丝体POD活性呈缓慢下降趋势,而西瓜品种则引起先快速上升后迅速下降;3种材料引起菌丝体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砧木在前期引起下降的速度较快;砧木引起菌丝体可溶性糖含量呈直续下降趋势,而西瓜品种却引起先下降后上升。
  • 张秦英, 刘军伟, 刘莉, 焦定量, 郭富常, 郭敏
    为了解西瓜强雌性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强雌性系BG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的西瓜品系杂交、自交及回交,共获得5个F1群体、1个F2群体、1个回交群体BC1R34,以及1个回交转育品系(BC4S3)。5个F11群体植株全部表现为正常花性型 经χ2测验F2分离群体中强雌性型与普通花性型的分离符合1∶3的分离比率 与普通花性型回交后代的BC1R34表现为普通花性型 回交转育得到的BC4S3品系表现为强雌性型,雌花率高达77.9%。试验结果表明,该强雌性状主要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但根据F2单株雌花率的分布情况,认为还可能存在微效基因的作用。对两对近等基因系BG1和BG2及BC4S3和R34进行RAPD分析,共使用333条随机引物,经过进一步F2验证在强雌性系中获得一条稳定扩增的片段s1454-1100。
  • 徐向丽, 宫国义, 郭绍贵, 许勇, 卢向阳, 彭振兴, 张海英
    以西瓜抗白粉病种质PI482246和感白粉病品种中信1号为亲本,建立了F2、BC1.1和BC1.2分离群体。从白粉病菌收集物中分离鉴定得到Px生理小种2 France,采用孢子悬浮喷雾法对各世代进行白粉病抗性苗期接种鉴定,并进行抗性遗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PI482246对Px生理小种2 France的抗性由一对不完全隐性单基因控制。
  • 李楠, 张海英, 陈年来, 王永健, 许勇, 宫国义, 郭绍贵
    利用940对SSR引物,对甜瓜、黄瓜和西瓜三套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作图亲本DNA进行PCR扩增,分析SSR引物在不同瓜类作物间的通用性与多态性。结果表明,上述SSR引物在甜瓜、黄瓜和西瓜等不同瓜类作物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最小通用率超过24%,说明不同瓜类作物基因组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瓜类SSR引物的种属特异性很强,能够检测的多态率很低,三套作图亲本之间能够共用的多态性SSR引物比例甚至不足1%。
  • 孙会军, 孙令强, 王倩
    自毒作用是导致西瓜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是利用已知的西瓜主要自毒物质—苯甲酸和肉桂酸,研究其对西瓜幼根的生长、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用苯甲酸、肉桂酸处理萌发的西瓜种子能显著影响西瓜幼根的生长。随着苯甲酸、肉桂酸处理浓度的增大,胚根长度变短。观察根尖的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发现:苯甲酸、肉桂酸处理可导致根尖细胞的细胞核变形,核仁异常,细胞质稀疏,液泡增多、变大。苯甲酸对液泡的影响比肉桂酸大,而对核仁的影响,肉桂酸比苯甲酸大。
  • 段会军, 郭小敏, 李喜焕, 吴立强, 马峙英
    本试验利用21个RAPD随机引物对50个西瓜枯萎病菌系进行了RAPD扩增,研究了病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对供试菌系扩增出134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13条,占总带数的84.3%。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5~0.93之间,多数菌系间的同源程度较低。基于RAPD标记聚类分析表明,50个菌系划分为6个RAPD群(RAPD groups,简称RGs),即 RGⅠ,RGⅡ,RGⅢ,RGⅣ,RGⅤ和RGⅥ。其中RGⅠ和RGⅡ各含有一个菌系,分别来自秦皇岛和新疆;RGⅢ和RGⅤ包括2个菌系,分别来自秦皇岛、承德和廊坊、沧州;RGⅣ包括唐山、石家庄、邯郸和新疆菌系;其余的菌系属于RGⅥ。分类结果进一步说明西瓜枯萎病菌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分化。
  • 罗希成, 顾铁省, 石琳琪
    从棉田枯萎病株分离得到镰刀菌"8601"菌株.经纯化进行人工接种西瓜及黄瓜幼苗盆栽试验.实验结果表明:"8601"镰刀菌可以侵染西瓜黄瓜幼苗.接种幼苗表现子叶变黄、植株矮小、维管束变褐等枯萎症状;重者枯死,轻者体内带菌.这些幼苗的根、茎内均能分离得到镰刀菌,并能侵染棉苗.
  • 马立新
    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niveum)引致的寄主反应明显不同于感染类似病害的其他植物如棉花、番茄等,西瓜显症后往往在3~5d内死亡,本文报告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蒸腾速率等对病害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989~1990年在重病地区(前作发病率75%以上)分两地设置试验:(1)高官寨试验于1989年4月20。
  • 胡绵好, 袁菊红, 奥岩松
    对西瓜皮水浸提物对西瓜种子发芽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浸液在低浓度时对种子萌发率及其胚根的抑制作用较弱;随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萌发数显著下降,并且显著地抑制胚根的伸长。
  • 郝立新, 王怀名
    以京欣一号、查理斯顿、巨人、井神小西瓜、黑崩筋5个品种苗龄6d的子叶为外植体,建立了西瓜品种无性繁殖系和高效的培养体系,在MS+BA5mg/L+IAA0.5mg/L培养基上,芽诱导率为46.6%~94%,转接到附加KT0.2mg/L的MS培养基上进行再生芽的伸长培养后,在MS+NAA0.5mg/L的根诱导培养基上的诱导率达96.2%.
  • 马利平, 乔雄梧, 高芬, 郝变青
    枯萎病拮抗菌B96-II(Bacillussp)自沤肥浸渍液中分离筛选获得。进一步试验证明,该菌对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青椒枯萎病菌等有明显抑制效果。可观察到的抑菌现象有:对孢子的溶解作用;对孢子壁的破坏作用;对芽管的生长抑制和对菌丝致畸等作用,对上述3种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为56.2%,57.3%,54.7%,对芽管的抑制率分别为88.5%,87.5%,79.5%。拮抗物质之一是几丁质酶。
  • 郭尚, 王秀英
    Baidu(33)
    通过花粉培养、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营养、保藏条件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花粉萌发适宜温度为18~38℃,上限温度为48℃,下限温度8℃,在较高生长温度条件下形成的花粉生活力较强;低温处理时间越长,对花粉发芽越不利;8℃低温、干燥条件有利花粉短期保存;营养充足的大型花蕾花粉萌发较好。
  • 刘孝纯, 吴孔明
    在室内研究了6种寄主植物对朱砂叶螨种群内在增殖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朱砂叶螨嗜食寄主植物为大豆、绿豆,其次是西瓜、棉花,非嗜食植物为芝麻和玉米。在不同寄主上,雌螨平均历期、平均单雌产卵量、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种群加倍天数均有明显不同。根据各作物上朱砂叶螨种群动态模型计算,棉花和绿豆或大豆间作,1月后螨害程度比棉花单作增加5.7倍或6.7倍;和芝麻或玉米套种,则不利于螨害发展。因此,建议棉花宜与芝麻、玉米间作,避免与绿豆和大豆套种。
  • 孙荫槐
    多倍性现象是高等植物新物种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发现和培育优良的多倍体新品种,也是果树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葡萄、苹果、西洋梨、洋李、西瓜等树种中均已有多倍体品种存在。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尚少,多倍体品种也为数不多,尤其中国梨各系统中,尚未见报道。
  • 丁金城, 喻衣蓉, 居玉玲, 马享优
    西瓜连作导致土壤营养条件的恶化或失调, 尤其磷、钾营养元素的锐减以及镁铁、锰等微量元素的贫乏, 引起西瓜植株的生理障碍, 表现生育迟缓, 抗病力降低, 枯萎病、线虫病严重发生, 造成植株死亡。因此, 生理障碍和病理障碍是构成西瓜连作障碍的主导因素。采用杀菌剂, 土壤改良剂, 营养和微量元素组配而成的复合剂, 不仅能有效地防治连作西瓜枯萎病, 而且可以促进生长, 提早成熟2-3天, 单瓜重增加9-12%, 中心糖度提高1.5-2.0%。
  • 谭素英, 黄秀强, 刘济伟
    对6个二倍体西瓜品种进行了提高秋水仙素诱导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剥去生长点外幼叶后用秋水仙素溶液滴苗、涂抹处理,其变异株率分别为52%和61%;浸芽处理的变异株率为39.1%。以上处理方法显著优于并可代替常规的滴苗、涂抹和浸种方法。
  • 潘幸来, Sherwin Lopez, Dacid C.Coleman
    1989年在佐治亚大学生态所温室用缺速效磷的灭菌河沙土,在328个无菌盆栽中研究了棉花等7种作物接种G.etunicutum等5种VAM真菌孢子混合液后的生长反应情况,每立方厘米无菌土中接入3个混合孢子为+VAM处理, 对照不接,对比法排列,生长期70多d。结果表明,+VAM处理的棉花、玉米、大豆、西红柿的苗干重分别比各自的对照高947%.74.2%,27.8%和124.9%,而西瓜和油菜则无显著反应(t检验);G.macrvcarpum菌种可能有较强的孢子生产能力。
  • 曹宛虹, 赵艳茹
    Baidu(43)
    对京欣一号西瓜的亲本及杂种一代的几种同工酶系统及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酯酶和可溶性蛋白随发育阶段或营养状况的改变而改变;而在相同萌发时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和淀粉酶同工酶在亲本及杂种间未见差异,杂种的可溶性蛋白图谱表现与母本相同,而与父本有差异。此外,对6个品种的西瓜、非洲西瓜和瓠瓜的分析结果表明,非洲西瓜和瓠瓜的过氧化物酶酶谱、酯酶酶谱与6个品种的普通西瓜明显不同,而在6个西瓜品种之间,部分品种显示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差异,酯酶同工酶则未见显着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用于部分西瓜品种的鉴定。
  • 周凤珍
    京抗2号是在广泛搜集抗源材料及品质优良的种质材料的基础上,用具有目标性状的材料,通过杂交、复合杂交、回交等手段进行抗病基因转育,达到基因重组。从各杂交、回交后代分离群体中,通过多代抗病鉴定筛选及经济性状选择,选育出既抗病又优质的亲本材料。通过配合力选择,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鉴定,最终获得优质、抗病的西瓜一代杂种。该品种抗病性强,兼抗枯萎病及炭疽病,果实美观,品质优良,果皮坚韧,耐运输,且具丰产性。
  • 邵占宏, 李宗圈, 王位安, 赵红现, 王现孬, 崔振光, 祖耀廷
    研究表明,西瓜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很少。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增多,抽蔓到一棚瓜成熟期间对氮的吸收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1419x-5.3878,r=0.9971**.座果后对磷的吸收逐渐增多;开花结果后对钾的吸收逐渐增多。西瓜植株对、氮、磷、钾的分配在结果前主要用于叶的发育和建成,其次是茎、根的生长;座果后,逐渐转向果实的发育。
  • 许勇, 王永健, 张峰, 张丽蓉
    西瓜幼苗在早春提早定植,常会受到低温的不良影响,研究低温对西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试验对西瓜幼苗在生长箱中进行了低温处理,处理温度为0℃、10℃、15℃,光照强度设定为100μmol·m-2·s-1和200μmol·m-2·s-1.结果表明:不同西瓜品种表现出明显的耐寒性差异,其中野生西瓜种质PI482322、PI482261、PI482299、PI482308、PI494528、PI494532,表现出较强的耐寒性,供试的栽培品种均表现不耐寒,在低温条件下,真叶呈病毒侵染花叶状,皱缩或黄化,萎焉,光照强度的提高会明显加重冷害症状。鉴定西瓜幼苗耐冷性的最适条件为10℃,光强100μmol·m-2·s-1或15℃,光强200μmol·m-2·s-1.
  • 谭素英, 黄贞光, 梁毅, 刘文革, 黄秀强
    对花粉离体培养和花粉在雌蕊柱头上萌发、生长的研究发现,同源四倍体西瓜自交,花粉萌发率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缓慢,在花粉萌发和生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结节状、花粉管尖端膨大呈球形花粉管及双花粉管等异常现象。经对内源激素测定分析表明,上述现象与四倍体西瓜雌蕊和花粉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核苷(ZR)含量过高、雌蕊的IAA和GA3与ABA的比值低、及花粉和雌蕊共同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