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萝卜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萝卜相关论文,涉及萝卜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王庆彪, 王艳萍, 令狐波, 钱慧慧, 赵秋菊, 张丽
    为探究不同浓度盐胁迫对萝卜幼苗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以11个不同类型萝卜品种为试材,通过盐胁迫对发芽率的影响,筛选出耐盐品种Yura Hama Daikon和盐敏感品种五斤红;以Yura Hama Daikon和五斤红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盐胁迫对幼苗株高及叶焦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200 mmol/L盐胁迫下,Yura Hama Daikon和五斤红的株高均显著下降,叶焦指数显著上升。相比盐敏感品种,耐盐品种株高下降幅度小,叶焦指数小。在200 mmol/L盐胁迫下,耐盐品种Yura Hama Daikon的株高下降幅度和叶焦指数分别为46.18%和20.56,而盐敏感品种五斤红为75.25%和56.11。利用qPCR对不同浓度盐处理下RsCATRsSOD基因在耐、感盐品种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盐处理后RsCAT的表达量先升后降,峰值出现在7 d左右;高浓度盐处理时,感盐品种该基因的表达量在48 h最高,而耐盐品种中表达量逐渐升高,维持时间较长,在7 d最高。RsSOD基因的表达模式表现为,高盐浓度处理后,耐盐品种的应激响应更迅速,24 h表达量最高,之后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在盐敏感品种RsSOD的表达量最大值出现在14 d。相关研究结果将为揭示萝卜响应盐胁迫机制提供参考,为创制耐盐萝卜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 王萌, 陈国强, 金海燕, 韩晨光, 臧凤艳, 李子芳, 王金龙, 吴锡冬
    Baidu(2)
    为探明夏玉米适宜种植方式的光合生理机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9.3万,8.1万,6.9万,5.7万株/hm2)、空间布局(等行距1穴1株,等行距1穴3株和宽窄行1穴3株)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夏玉米郑单958开花后不同生育时期(开花期、抽丝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和完熟期)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1穴3株能显著降低夏玉米开花期和完熟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而8.1万株/hm2密度下的净光合速率不受空间布局的影响;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下,种植密度不会显著影响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种植密度、空间布局以及它们交互作用对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显著。等行距1穴3株空间布局下,9.3万株/hm2种植密度显著降低前3个观测时期类胡萝卜素含量,而6.9万株/hm2在宽窄行1穴3株以及5.7万株/hm2在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下显著降低完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种植密度、空间布局及其交互作用均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8.1万株/hm2种植密度不受空间布局的显著影响,而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不受种植密度的显著影响,均能保证夏玉米郑单958植株的净光合作用及其相关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果也为从光合物质基础和光合水分生理基础方面(色素含量、荧光特性、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解释种植方式-光合产物源-产量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数据。
  • 赵铭钦, 王付锋, 张志逢, 李元实, 孙国伟, 周聪利
    Baidu(31)
    以烤烟品种龙江911为材料,于2006-2007年研究了增施不同有机物质(芝麻、小磨油、豆糁、豆浆)对烤烟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物质可以有效降低烤后烟叶中叶绿素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提高烟叶中新植二烯的含量,对烟叶品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的效应.不同处理相比,以增施芝麻处理最好,其次为增施发酵后的豆浆处理,增施豆糁和小磨油效果稍差.与对照相比,增施芝麻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降低29.68%,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22.98%,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增加3.60%,新植二烯含量增加57.9%.
  • 张丽, 何洪巨, 赵学志, 陈翠蓉, 郑鹏婧
    以20个不同萝卜品种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了幼苗期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与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幼苗中总硫苷含量不同,其中,秋白萝卜〉春白萝卜〉樱桃萝卜。进一步对硫苷组成进行分析,发现了9种不同的硫苷,其中,4种硫苷属于脂肪族,4种属于吲哚族,1种属于芳香族硫苷。不同类型品种幼苗中的硫苷组成不尽相同。秋白及4个春白萝卜品种中含有上述9种硫苷;春白萝卜品种二年子和花知中含有8种硫苷,缺少1个吲哚族硫苷-1-甲氧基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而所有樱桃萝卜品种中均缺少1个脂肪族硫苷-4-甲硫基丁基硫代葡萄糖苷。在对不同萝卜品种幼苗中各种硫苷所占总硫苷百分比分析时发现:秋白萝卜品种(除夏季外)及春白萝卜品种的幼苗中均以4-甲硫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为主,该类型的硫苷占总量的45%-77%,其次是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夏季品种中上述两种硫苷的含量相当。樱桃萝b幼苗中的硫苷以吲哚一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为主(42%~72%)。在以上几种硫苷中,4-甲硫基-3-丁烯基硫苷是秋白萝卜与春白萝卜中的主要硫苷,在硫代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可被转化成异硫氰酸盐。该物质是一种解毒酶的诱发剂,在肝癌细胞系中起解毒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萝卜的品种改良及高硫苷含量萝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信息。
  • 王伟婧, 张继宗, 郝雅星, 韩凯虹, 张立峰
    为了明确高光低温环境下喜凉类根茎作物的光温生态适应性,为区域农作物选育与生产配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I-6400光合仪监测了华北高寒区白萝卜、苤蓝、芥菜、甜菜的光合日变化及其季节动态。在华北高寒区,4种喜凉类根茎作物Pn日进程呈现7,8月双峰、9月单峰特征。7,8月的午间"Pn低效期"由叶片受到高温胁迫而挥霍耗水,及相继的气孔部分关闭和叶肉细胞活性降低等因素引发。不同作物的DPC与 DTC呈现8月 > 7月 > 9月;苤蓝LUE与WUEd明显高于甜菜,芥菜、白萝卜居中。霜后苤蓝、芥菜的DPC尚有霜前的46.7%,60.0%,甜菜霜后DPC比霜前增高了9.22%。苤蓝与甜菜的亚喜凉特性,使之具有生育期长和光合势大的潜力,对华北高寒区的光温资源具有优异的适生性。
  • 李修庆, 邓茉莲, 王增裕, 陈德富, 王韵
    用海藻酸钙凝胶包裹胡萝卜、根芹与小麦的体细胞胚制作的人工种子在无菌和有菌条件下皆可发芽成苗.
  • 毛笈华, 茅淑敏, 庄飞云, 欧承刚, 赵志伟, 鲍生有
    先期抽薹已成为胡萝卜冬春大棚栽培和早春露地栽培的瓶颈,了解胡萝卜先期抽薹调控机理,有助于开展耐抽薹品种的选育。以春季栽培先期抽薹敏感的松滋野生胡萝卜(P1)为亲本,分别与6个栽培品种正反杂交获得F1和F2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胡萝卜先期抽薹以加性效应(VA)为主,还有显性效应(VD)及环境因子(Ve)。在露地和温室低温天数相似的生长条件下,P1和7262B(P6)在温室中的先期抽薹率显著降低,Amsterdam forcing(P4)在温室中均未出现抽薹,这可能是弱光条件所致。通过对P1、P4及其F1、F2植株遮光处理,发现短日照可显著推迟P1、F1和F2植株起始抽薹时间,降低先期抽薹率,而且处理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但P4处理前后均未出现抽薹。P1种根经不同时间7℃低温处理后,在长、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出同样规律。而且P1植株经4~13℃处理14 d均能发生先期抽薹,其中7℃处理效果最佳。
  • 张红心, 陈超, 王桂兰, 乔永旭, 赵璞, 马春红
    为构建 CHX-GFP 融合基因并将其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中瞬时表达。采用融合PCR方法,将属于CAP2家族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 CHX GFP 基因相融合,利用中间载体,采用DNA重组技术将 CHX-GFP 融合基因插入到p1301植物表达载体中,采用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农杆菌中,遗传转化时所用侵染液为1/2MS+AS 100 μmol/L, 共培养基为MS+6-BA 0.5 mg/L+2,4-D 0.5 mg/L+琼脂6 g/L+蔗糖30 g/L+葡萄糖10 g/L+AS 50 μmol/L, 共培养时间为4 d。成功构建了p1301 -35S-CHX-GFP-Nos 植物表达载体, CHX-GFP 融合基因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中得到瞬时表达,表达效率为75%。采用融合PCR获得 CHX-GFP 融合基因的方法比较简单,无须知道DNA序列的酶切位点,省时省力, CHX-GFP 融合基因及其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将为进一步探查CHX亚细胞定位及 CHX 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张丽, 王庆彪, 郑鹏婧
    通过对不同萝卜雄性不育细胞质进行鉴定与分类,确定不育细胞质的类型,为更好地利用这些不育细胞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5个来源不同的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和8个可育的白萝卜品种,从恢保关系、花粉败育方式及线粒体DNA的分子标记等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根据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保关系,可将其分为2种细胞质类型。进一步对其花器官形态及花粉败育方式研究发现,类型1花丝短缩,花药瘦小,败育从四分体时期开始,表现为绒毡层细胞液泡化,最终药室的基本结构消失,内无花粉粒;类型2花药大小与可育相似,雄蕊稍低于柱头,败育从单核小孢子时期开始,能够保持药室的基本结构,药室内存在没有活力的花粉粒外壳。PCR检测结果表明:类型1为Ogura不育细胞质类型,类型2为NWB不育细胞质类型。
  • 茹淑华, 张国印, 孙世友, 王凌, 耿暖
    Baidu(18)
    采用温室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Zn、Pb和Cd在土壤-萝卜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Cu、Zn、Pb和Cd的浓度分别为800,1000,1000, 5.0mg⁄kg时,萝卜的生长则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土壤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萝卜根系的Cu、Zn、Pb和Cd浓度明显增加。在萝卜生长90d时,随着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地上部Cu、Zn、Pb和Cd的浓度均明显增加。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萝卜地上部Pb的浓度显著增加。随着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萝卜根系的Cu、Zn、Pb和Cd浓度均明显增加。适量的土壤Cu、Zn、Pb和Cd浓度能显著促进萝卜根系的吸收,但土壤Cu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萝卜根系的Cu浓度没有明显变化。随萝卜生长时间的延长,根系Zn和Cd浓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根系Pb浓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在土壤加入重金属处理条件下,重金属Cu、Pb和Cd在萝卜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是根>茎叶,Zn是茎叶>根。萝卜对Cu、Zn、Pb和Cd的富集能力顺序由大到小依次是Cd>Zn>Cu>Pb。
  • 吕丽华, 王怀松, 付秋实, 朱慧芹
    β-胡萝卜素的QTL定位为开展相关基因克隆,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培育高品质甜瓜品种奠定基础。应用2种果肉颜色差异较大的甜瓜品种200930与200932杂交得到的F2群体构建富含β-胡萝卜素含量特征的遗传图谱。构建的基因图包含154对SSR标记,其中77对标记是由EST序列新开发的EST-SSR引物。该图谱包括17条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1 663.5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0.8 cM。定位到3个与β-胡萝卜素含量有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4(Chr4),7(Chr7)连锁群上,2个QTL贡献率超过15%。位于第1连锁群的QTLβ-car1贡献率最大,为26.9%。
  • 张霞, 胡玉琴, 贾振华, 张杰, 马宏, 宋水山
    aiiA基因编码的aiiA蛋白能降解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中的信号分子N_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从而减弱致病菌对植物的危害。本文将aiiA基因转入到植物根际促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303中,构建成防治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害的工程菌P303-ss10。通过PCR和RT-PCR鉴定,均获得0.8 kb的目的片断,表明aiiA基因已经导入P303中。室内平板抑菌试验表明,该工程菌保留了出发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室内离体试验表明该工程菌对马铃薯软腐病和大白菜软腐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白志英, 李存东, 孙红春, 吴同燕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对照),5A5、B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5B代换系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于对照,3A、4D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2A、4D代换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始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由此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Synthetic 6x的5A、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干旱胁迫下,Synthetic 6x的3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2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
  • 贾振华, 刘方, 宋聪, 黄亚丽, 马宏, 宋水山
    为了揭示hrp基因表达的Harpins蛋白能够广泛地诱导植物对植物病虫害防卫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琼脂固体平板法,发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cc36菌株具有很高的胞外酶分泌活性,该菌接种非寄主植物烟草,能够引起过敏反应(HR),结果表明,Ecc36携带hrp基因。用地高辛标记的hrpN基因作探针,通过Southern 杂交证明了Ecc36菌株中含有hrpN基因,命名为hrpNEccPR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hrpNEccPR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1 254 bp,编码的Harpin蛋白(命名为HrpNEccPR蛋白)由4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分子量为45.27 ku,等电点为5.73,与其他几种软腐欧文氏菌Harpin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此外,将hrpNEccPR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将构建的hrpNEccPR基因表达载体(pET30a -EccPR)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HrpNEccPR蛋白表达,纯化后的HrpNEccPR能诱导烟草发生过敏反应,表明HrpNEccPR蛋白具有激发植物免疫反应的生物活性,可为进一步研究HrpNEccPR蛋白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的机制奠定基础。
  • 李继淑, 杨瑞, 眭晓蕾, 程继鸿, 曹庆芹, 王绍辉
    Baidu(23)
    以11个不同基因型的萝卜为试材,在分析表观形态指标的基础上,研究肉质根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色素在表皮的含量、木质素含量、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等品质指标。最后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依公式X(u)=(X-Xmin)/(Xmax-Xmin)计算不同基因型的萝卜每个品质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其肉质根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板叶卫青和翠绿水果萝卜综合营养品质突出,德高青萝卜、潍县青萝卜和胶蔬大青萝卜的综合营养品质居上。
  • 郑金凤, 李成璞, 董少鸣, 白志英, 李存东, 毕常锐
    Baidu(17)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研究低磷胁迫对相关生理性状的影响,并对控制其含量的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测定的各生育时期中明显低于对照;Synthetic 6x的2A、1B、7B染色体上携有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相关基因;2A、3A、7B、6D染色体上携有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相关基因.
  • 吴增茹, 金同铭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31个南瓜品种果肉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取干粉样品用石油醚提取,旋转蒸干,正已烷定容,然后进行HPLC测定。分析柱为Nova-PakC18柱,流动相为90%甲醇与乙酸乙酯洗脱梯度,在450nm处检测。测得品种间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有显着差异,西班牙南瓜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8.735mg/100g(鲜重),远远高于其它南瓜品种,甚至高于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为富含β-胡萝卜素的高保健南瓜。
  • 刘典三, 刘国顺, 贾芳芳, 史宏志, 高传奇, 何永秋, 彭金梅, 许跃奇, 姚华刚
    Baidu(49)
    为探讨光照强度对烤烟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自然光照(透光率100%)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遮阴处理(透光率分别为55%,70%,85%)对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00%自然光强(CK)下各部位烤后烟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中、上部烤后烟叶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下部叶逐渐增加;各部位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CK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及新植二烯含量均高于遮荫处理,遮荫处理上、中、下部位的新植二烯含量平均值较CK分别降低13.59%,19.99%,5.66%,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平均值较CK分别降低6.70%,8.08%,2.83%。由此可见,遮荫处理增加烟株各部位烤后烟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新植二烯含量及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
  • 王玲平, 毛伟海, 胡天华, 包崇来, 戴丹丽
    研究了萝卜品种CR0502和CR0509叶片生长衰老过程中光合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萝卜叶片展开至衰老过程中,除气孔限制值(Ls)随叶片展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降低外,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的变化趋势一致,呈抛物形,在25 d时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品种CR0502在叶片衰老期的下降速率明显高于品种CR0509。叶片初展时,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同时影响叶片的Pn,而叶片衰老时,非气孔因素占主要因素。
  • 陈源闽, 崔世茂, 张秀芳, 赵彦, 廉勇
    以盆栽胡萝卜品种向阳二号为材料, 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及胁迫解除后对胡萝卜生长的影响, 旨在为胡萝卜耐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对胡萝卜的生长影响很大, 当缺水严重时, 叶片及根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 使苗的生长量、干物质积累及含水量显著下降。而且即使解除胁迫后其生长及各项指标也难以恢复。水分胁迫对叶细胞结构也有很大影响, 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 细胞核数量减少, 核缩小、变形或降解, 解除胁迫以后也很难恢复。
  • 文雁成, 张书芬, 王建平, 朱家成, 赵磊, 曹金华
    为了选育甘蓝型油菜萝卜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并将该雄性不育系统杂交种投入生产应用,通过10多年自交和测交,从甘蓝型油菜萝卜质雄性不育掺合型杂交种Corrida中筛选出了萝卜质雄性不育恢复系R2008.R2008 在不同年份均能使萝卜质雄性不育系完全恢复育性,从而实现了萝卜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遗传分析表明,R2008的恢复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萝卜质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S(rr),恢复系的基因型为(RR),现有的甘蓝型油菜均为萝卜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基因型均为N(rr).与当地甘蓝型油菜相比,R2008生育期长 (240 d)、芥酸和硫甙含量高 (分别为12.93 %和78.63 μmol/g)、结角率低(74.89%)、角粒数少(10.69粒),冻害重(冻害率100%,冻害指数73.0).要选育合格的甘蓝型油菜萝卜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应用于生产,必须对R2008的上述性状进行改良.
  • 曹永胜, 张雪松, 戴素英
    Baidu(17)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胡萝卜特产区连作障碍的主导原因是由于多年多茬次连作引起根结线虫病的严重发生,其次是黑腐病、软腐病等病害严重发生,加之不合理的施肥配比及土壤偏碱等造成。
  • 西廷业, 王洪刚, 后猛, 刘海燕, 刘树兵
    以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2300-35为基础,设计带有酶切位点KpnI和XbaI的一对引物,从克隆载体pGEM-NCED1扩增到目的基因TaNCED1,酶切回收后与同样双酶切的表达载体pCAMBIA2300-35连接,获得表达载体pTaNCED1,并将所构建的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GV3101菌株,为该基因的功能鉴定及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 宋江萍, 汪精磊, 李杨, 沈镝, 李锡香
    研究比较不同物质恢复老化种子活力的能力,可为老化种子活力的恢复和种质资源安全保藏提供依据.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2个经多年低温储藏的萝卜品种的种子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水杨酸(SA)、磷酸二氢钾(KH2PO4)、聚乙二醇(PEG)溶液单 独处理一定时间,在同样条件下发芽,测量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化学物质对老化萝卜种子活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GA3、6-BA、NAA、SA、KH2PO4、PEG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恢复老化萝卜种子活力,且300 mg/L的PEG和100 mg/L的GA3效果最好.对于基础活力较高的种子,使用GA3处理效果最好,而对于基础活力低的种子使用PEG处理恢复效果更优,这可能是由于老化程度不同种子内部的生理生化状态不同引起的.
  • 许明, 魏毓棠, 白明义
    通过2种细胞质紫菜薹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供试不育系的雄蕊都深度退化,花药内无花粉。改良不育系小孢子在四分体前发育正常,在单核小孢子期,绒毡层异常膨大挤压小孢子,造成小孢子发育营养不良,引起小孢子败育。Ogura不育系的小孢子发育有所不同,它在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就已有53%败育,不形成花粉囊;形成花粉囊的孢原细胞大多只形成2个体积很小的的花粉囊,其中的小孢子发育与改良不育系的小孢子发育相似:单核早期绒毡层膨大挤压小孢子,使小孢子败育。
  • 张丽, 赵秋菊, 付传翠, 白小娟
    通过单倍体育种途径可快速获得纯合材料,增加有益性状的选择几率,加快育种进程。花药培养是获得单倍体的有效途径之一,已在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关于萝卜花药培养的报道极少。以15个不同类型的萝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花药离体培养中胚状体的诱导及再生。结果表明:基因型是限制花药培养成胚的关键因素,15个品种中,有4个品种获得了胚状体及再生苗。同时植株生长条件也对胚状体的形成产生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FCM)鉴定了再生株的倍性,再生株群体的倍性组成比较复杂,以二倍体为主。
  • 梁艳荣, 胡小红, 陈源闽, 王勇, 张艳萍, 张少英
    Baidu(69)
    为进一步揭示与研究胡萝卜雄性不育的生化遗传机制,分析了胡萝卜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在花蕾发育的不同时期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小花蕾到盛花期,不育系和保持系蛋白质含量均呈现由高向低变化的趋势,不育系各期蛋白质含量均低于保持系;可溶性糖含量逐步升高,到盛花期达到最大值,不育系可溶性糖均低于保持系;不育系脯氨酸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而保持系则呈上升的趋势;不育系脯氨酸含量低于保持系,其中盛花期脯氨酸含量差异最大;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逐步升高,保持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含量高于保持系;不育系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为低—高—低,而保持系丙二醛的含量逐渐升高;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丙二醛含量远远高于可育系。
  • 李飞, 杨铁钊, 张小全, 武云杰, 李丽华, 康雪莉, 符新妍, 宋洋洋
    Baidu(22)
    为了探索烤烟品种氮素代谢差异对烟叶香气前体物形成的影响,运用大田施肥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豫烟10号和中烟203成熟过程中的氮素代谢产物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同时测定了类胡萝卜素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GS、GDH等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不同决定了氮素转化方式和转移规律,是导致基因型间氮素代谢差异的重要因素。类胡萝卜素和多酚含量与氮代谢产物和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在生长成熟前期类胡萝卜素含量与GS的相关系数达0.515*,在成熟后期与GS、GDH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664**和0.645**;在整个成熟期多酚含量与NR的相关系数达到-0.524**。品种间比较说明烤烟成熟前期氮代谢旺盛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形成,成熟后期氮代谢强度减弱有利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形成;烤烟成熟期NR活性低,硝酸盐积累则多酚的形成受到抑制。
  • 陈源闽, 崔世茂, 郝春燕, 居, 李晓静
    Baidu(8)
    为探讨水分胁迫对胡萝卜储藏器官糖代谢的影响,为缺水地区科学栽培胡萝卜提供理论依据,以栽培胡萝卜品种“向阳二号”的6叶期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条件下胡萝卜储藏器官对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淀粉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蔗糖水平明显降低,胁迫程度越大,蔗糖水平越低,而葡萄糖和果糖水平却随之提高。淀粉含量的变化也是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减少的,其中木质部中淀粉含量的变化要比韧皮部中的大。
  • 李晓颖, 田宇, 赵亮, 陈昌龙, 谢华
    为明确京郊快菜软腐病的病原,对取自北京不同区县的发病快菜植株进行组织病原菌分离、培养和回接试验,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病原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纯化得到的29株菌株中,17株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其余12株被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同时也识别到9株非典型Pcc菌株,表现为不能分解柠檬酸盐或不具备在37℃和7% NaCl条件下生长的能力,可微弱利用D-阿拉伯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和D-麦芽糖。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仅2株Pcb菌株和1株Pcc菌株表现为中等致病力,其余菌株均表现为高等致病力。明确了引发北京地区快菜软腐病致病菌的种类为Pcb和Pcc,且致病力普遍较强,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郭蓉, 李霞, 张金文, 李兴涛, 杨慧, 刘玲
    选黑田五寸胡萝卜栽培种,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抗性愈伤和芽分化用不同浓度Kan筛选,Kan抗性芽的分化频率可达52%,Carb 500 mg/L能够完全抑制农杆菌的生长并能促进芽的分化;适当浓度的Cef对根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转基因植株炼苗,采用塑料布覆盖并逐渐打开通风口通风的方法,抗性植株长势好,抗性强,成活率可以提高35%。低温春化,大棚和陆地相比,死亡率降低了49.5%。对7个株系T1植株的PCR分析,得出其中两株系接近1:1,另两株系为1:3。
  • 田如霞, 武玲萱, 崔贵梅
    Baidu(4)
    为了确定其花粉败育的时期和细胞学特点,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春萝卜雄性不育系4-05A及其保持系4-05B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小孢子母细胞都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四分体可以释放出小孢子,不育系4-05A败育发生在单核靠边期,解体后的绒毡层原生质团急剧而彻底地进入花粉囊,渗入花粉母细胞周围,并与花粉母细胞黏连在一起。
  • 付传翠, 张丽, 宫国义, 王富
    Baidu(48)
    研究温度(低温和高温)及培养基(无碳源、甘露醇及秋水仙素)预处理对4个萝卜基因型小孢子活力的影响,得出的结果是:4℃低温条件下处理3 d的小孢子可保持较高的存活率,36℃高温处理后的小孢子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加入蔗糖的培养基对提高小孢子存活率作用明显;甘露醇及秋水仙素处理也能提高萝卜小孢子存活率,其合适的浓度在不同萝卜基因型中存在差异。
  • 武喆, 刘霞, 张光星
    以胡萝卜甜红1号父本和08511#父本为材料,取开花当天的新鲜花粉,分别在24,27,0,,6,9℃恒温条件下处理60 min,通过醋酸洋红染色法和培养基培养法,研究不同温度对胡萝卜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粉活力降低,24℃花粉活力最高,℃以上高温处理会明显抑制胡萝卜花粉活力.08511#父本染色情况好于甜红1号父本,但其花粉萌发率受温度影响较甜红1号父本变化幅度大.
  • 范昌发, 郭骁才, 贾敬芬, 牛天堂
    烟草愈伤组织在再生过程中淀粉粒的数量是继代过程中的8.22倍,淀粉酶活性为4.48倍;胡萝卜中则无显著变化,分别为0.95和1.13倍。再生过程中,烟草愈伤组织中淀粉粒的数量、淀粉酶的活性分别为胡萝卜的6.37和6.14倍;继代过程中二者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74和1.55倍。烟草细胞中的淀粉粒被I2-KI染成蓝色,于质体中单个存在,在细胞内分布不均匀,常绕细胞核聚集;胡萝卜细胞中的淀粉粒被I2-KI染成紫色或红紫色,2~4个或更多个聚集于质体内,在细胞内基本均匀分布。对淀粉与植物细胞离体再生途径决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李珍, 段玉, 赵润喜, 李文华
    采用3414试验设计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冷凉地区对胡萝卜施用化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种植胡萝卜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增产20%以上,增收3300 元/hm2以上)。每kg N平均增产胡萝卜38.5kg,每 kg P2O5增产胡萝卜173.8kg,每 kg K2O增产胡萝卜117.2kg。磷肥效果>钾肥效果>氮肥效果。该地区获最高产量为72.2t/hm2。获最大施肥效益的施 N 量为251.7kg/hm2,施 P2O5量为64.3kg/hm2,施 K2O 量为172.3kg/hm2。在该地区最佳经济施肥量下的产量为71.8t/hm2。N 的养分利用率为25.7%,P2O5的利用率为22.2%,K2O 的利用率为30.1%。每生产1t 胡萝卜吸收 N2.26kg,吸收 P2O5 0.63kg,吸收 K2O3.58kg。
  • 张平, 吴增茹, 王永健
    对4个品种的胡萝卜(新黑田五寸人参,HERTAGE,XPH3910和TEBE)进行栽培和取样,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胡萝卜生长过程中,随着地上部分同化器官的建成,其干物质积累不断增加,干/鲜比例呈上升趋势;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不是均匀递增的,β-胡萝卜素大量形成期主要在莲座期以后的肉质根生长期,此间β-胡萝卜素的合成量占全生长期的75%以上;不同熟性的品种β-胡萝卜素快速形成期和达到最大含量所需的时间不一样,但各类型品种都在生理成熟期时达到β-胡萝卜素含量的最大值。
  • 张丽
    Baidu(22)
    以种萝卜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试材,系统研究了它们在营养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的营养器官中,种不育系的POD活性均低于保持系,而在生殖生长期的花蕾中,不育系的POD活性却高于保持系;EST活性变化表现出与POD相反的趋势;而作为清除氧自由基的SOD与败育关系不大.
  • 张阔, 孙志梅, 王平, 柴建明, 马文奇
    Baidu(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以春冠、春光、春冠35、春雪圣、春辉和春蕾6个萝卜品种为试材,对其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春冠、春蕾和春雪圣在苗期长势明显较其他3个品种旺盛,此时春雪圣叶绿素含量(SPAD值)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随着萝卜的生长发育,春冠与春雪圣生长速度减缓,收获时,二者产量较其他品种下降幅度分别达14.0%~20.6%和31.8%~37.0%;春蕾和春光鲜生物量和干物质量中等;春辉萝卜产量、肉质根干物质累积量均最大,其根冠比(R/S)也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春冠35产量次之。对各品种源、库活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苗期-肉质根膨大期,春辉与春冠35这2个品种源、库活性均明显优于其他各品种。由此可见,不同萝卜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而苗期-肉质根膨大期较高的源、库活性是春辉和春冠35这2个品种最终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因素。
  • 陈源闽, 王勇, 张艳萍, 王永, 李敬起, 廉勇, 赵彦, 张颖力
    胡萝卜雄性不育性遗传类型表现有两种,即细胞质不育型和核质互作不育型。瓣化型雄性不育为细胞质不育型,是易于保持的不育类型,而褐药型雄性不育属于核质互作不育型,遗传复杂。根重、根粗性状在遗传中表现出较高的超中亲现象。
  • 宋曙辉, 薛颖
    对4种类胡萝卜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进行比较,选出了适合本实验室的测定方法:分析柱为Nova-pakC18(3.9mm×300mm),以乙腈和三氯甲烷(92∶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70nm和450nm双波长,并采用该方法对胡萝卜、南瓜、羽衣甘蓝3种蔬菜的数百份样品进行了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及茄红素含量的测定。
  • 王勇, 段玉, 任霄云, 杜刚强, 张艳萍
    对胡萝卜20个亲本的小区产量等11个性状,采用综合评分法及通径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母本不育系,4个父本自交系综合性状较好,分别为S8,S4,S2,S5和C943,C941,C972,C961。胡萝卜亲本选择选配时,应首先考虑单根重。其次考虑商品产量和收获时最大叶长,同时要兼顾抽苔率、黄心率、髓指数较低的材料。
  • 张海艳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糯玉米色素,以西星黄糯6号、西星赤糯1号、紫糯208、西星黑糯1号为材料,测定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及成熟期营养物质的含量,分析籽粒色素含量与营养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籽粒发育,糯玉米类胡萝卜素与花色苷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品种间比较,成熟期时花色苷和色素含量表现为西星黑糯1号 >紫糯208 >西星赤糯1号 >西星黄糯6号,类胡萝卜素含量则表现为西星黄糯6号 >西星赤糯1号 >紫糯208 >西星黑糯1号。相关分析表明,花色苷和色素含量与粗淀粉、粗脂肪、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呈正相关,与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类胡萝卜素与各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恰好相反。可见,糯玉米籽粒颜色越深,色素和花色苷含量越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越低,糯玉米籽粒色素与其营养特性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 丁云花, HolgerBudahn, 简元才, HerhertPeterka
    应用RAPD与dpRAPD方法鉴定萝卜-甘蓝型油菜中萝卜基因组,筛选了10条随机引物.结果表明,平均每条引物(组合)能产生的萝卜基因组特异标记数dpRAPD高于RAPD,分别为1.69和1.33;在dpRAPD扩增产物中有77.6%谱带清晰易辨,略高于RAPD(75.%).两者所检测到的萝卜基因组标记大部分为各自特异的扩增产物.由于结合了荧光标记引物,dpRAPD反应产物可在Genetic Analyzer上分离检测,因此能检测到100bp以下的小片段DNA.
  • 张丽, 宫国义, 魏毓棠, 李霄燕
    对萝卜雄性不育花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种类型的不育花,即花粉败育型和雄蕊萎缩型.比较研究了可育花及两种类型的不育花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发现萝卜小孢子败育是个连续过程,在造孢细胞时期就已出现败育迹象.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出现液泡化、肥大、增生等异常现象.小孢子的败育与绒毡层细胞异常同步发生,小孢子一直停滞在单核期不再进一步发育,最终消失.另外,在正常可育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还偶尔观察到了不育花粉粒的存在.
  • 王贵元, 夏仁学, 曾祥国, 吴强盛
    以红肉脐橙为试材,于果实着色前对其进行DMSO喷布处理,研究了处理对果皮主要色素和糖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对处理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着色前DMSO处理不影响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但处理加快了果皮叶绿素的降解,延缓了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上升;处理基本不改变果皮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但处理加快了果皮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含量的上升,极显著降低了果皮蔗糖含量;处理和对照果皮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蔗糖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 文雁成, 张书芬, 王建平, 朱家成, 何俊平, 蔡东芳, 曹金华, 赵磊, 王东国
    通过采取不同的常规育种策略和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了提高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改良效率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杂交转育过程中,采用杂交后代与萝卜质不育系杂交,可使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不具备恢复基因的单株在花期表现出来,无须测交即可进行选择;杂交后代通过小孢子培养,可将稳定纯合时间由传统自交8个世代缩短到3个世代;通过萝卜特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大大提高选择的精度,减少筛选所需的人力、土地和时间,选择效率提高90%。试验筛选出19个在萝卜质不育恢复系中能够扩增出单一、易于辨别的谱带的SCAR标记引物,其中10个引物在现有的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中均能检测出特异标记。筛选出的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恢复系的特异分子标记与前人研究存在差异,标记相似系数为48.28%~93.10%。通过分子标记无法区分高硫甙和低硫甙恢复系,选育低硫甙萝卜质不育恢复系还需要借助品质分析仪。成功筛选得到6个甘蓝型油菜低芥酸、低硫甙、抗寒、结角正常、农艺性状优良的萝卜质不育恢复系,为将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杂种优势应用于我国油菜生产奠定了基础。
  • 白小娟, 张丽, 许明, 付传翠
    研究了花枝低温预处理及常、低温下离体花药的甘露醇和秋水仙素预处理对萝卜花药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4℃低温条件下处理枝条, 处理1, 3, 5 d的花药绒毡层细胞出现从排列整齐到逐步退化的现象, 药室中的小孢子染色也逐渐加深, 7 d后花药壁细胞退化严重, 小孢子数目则减少, 故枝条低温预处理合适的时间为3~5 d。4℃条件下离体花药经甘露醇和秋水仙素预处理3 d后, 药室中小孢子数目多, 染色深, 处理超过3 d, 小孢子数目急剧减少, 活力下降。25℃条件下甘露醇和秋水仙素预处理不利于花药结构的维持与小孢子活力的保持。
  • 赵彦, 陈源闽, 廉勇, 王勇, 张艳萍, 李敬起
    利用RAPD技术对3份胡萝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探明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为进一步利用和创新品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9个DNA片段,其中99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76.7%,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后聚类,3份胡萝卜材料可划分为5个类群。材料的归组与根形、根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 李智峰, 李伟明, 林永增, 王志忠, 王树林
    初步探讨了棉花与萝卜套作的配置模式、经济效益、产量性状和生育性状的变化及状态。结果表明,套作棉田籽棉产量较单作棉(对照)下降4.29%~27.69%,增收萝卜46005~93495kg/hm2,净增产值0.662~1.998万元/hm2,效益非常明显。棉花成铃、株高、果枝等农艺性状生长前期较对照低,中后期与对照差异急剧缩小,表现出较强的补偿性,衣分、霜前花率和病虫害高于对照。萝卜肉质根径粗及单重05-25~06-04时间段增长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