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第18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3-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马占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 认清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这个命脉 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我院的实际工作出发,广义的经济可以理解为科研、产业及其与之相关的设施、制度与文化;狭义的经济可以理解为资金、资产的流动及其效益。
  • 兰巨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河北省农业科学思想的一些特征,讨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王慧军, 李友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美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日本公务员与农协并行,英国发展咨询式,法国农业发展式,德国综合咨询式,丹麦咨询服务式,印度培训与访问体系等农业推广组织产生的背景和特色。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改革必须明确职能,科学定位农业推广组织,自下而上开展推广工作。农业推广组织要创新推广方式和方法,同时要用国际惯例改革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
  • 李广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系用水紧张国家。河北省人均水资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极度贫水地区。节约用水是关系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潜力大,发展节水农业,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至关重要。发展节水农业必须坚持农业节水与工程节水并重,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方能奏效。
  • 李志宏, 马俊永, 高林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河北省农田用水浪费的主要路径。提出了减少地面蒸发损失和使降水有效利用是未来农业节水的主攻方向。根据研究成果,阐明了农艺节水技术潜力在目前经济用水量基础上还有100mm左右。并针对河北省灌溉农田、旱作农田和设施农田分别提出了深化研究的关键技术。
  • 赵同科, 王丽英, 刘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土壤肥料与环境科学研究在土壤普查与肥力监测、施肥理论与技术、土壤质量评价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了新世纪我省土壤肥料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 周人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量证据证明钙-钙调素(Ca2+CaM)信号系统参与植物的热激信号转导。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研究小麦胞内Ca2+浓度的变化,37℃热激可引起小麦胞内自由Ca2+浓度的迅速提高。在Ca2+存在条件下,热激也引起小麦CaM基因CaM1-2的表达及细胞内CaM蛋白含量的提高。用CaCl2处理小麦幼苗明显提高小麦热激基因hsp26和hsp70的表达和热激蛋白的合成,而Ca2+的螯合剂EGTA,Ca2+通道阻断剂异博定和LaCl3、CaM抑制剂W7、TFP和CPZ明显降低了热激基因hsp26和hsp70的表达和热激蛋白的合成。EGTA、易博定、TFP或CPZ的处理也阻止小麦耐热性的获得。小麦CaM基因与热激基因的表达动力学研究表明CaM位于热激信号转导的上游,而Ca2+是热激启动的胞内关键因子。凝胶阻滞分析提出Ca2+CaM在热激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是通过激活热激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来实现的。提出在植物细胞内存在一条新的热激信号转导途径:钙-钙调素途径。
  • 张新忠, 闫立英, 刘国俭, 赵永波, 常瑞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n配子在植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自发、诱发2n配子已在马铃薯、苜蓿、红三叶草、越桔等作物的育种实践中应用,并分别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关于植物2n配子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近期取得的研究结果;植物自发、诱发2n配子在有性多倍化、利用种质资源、传递杂种优势、克服胚乳平衡数障碍、克服自交不亲合、马铃薯实生育种及其他领域应用的优越性和已取得的成果;国际国内通过轮回选择、2n花粉机械分离、诱导基因突变及直接诱导2n配子等方法提高2n配子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2n配子育种的应用前景。
  • 张艳敏, 丁占生, 温之雨, 蒋春志, 李辉, 霍云谦, 朱至清, 陈受宜, 郭北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盐、旱逆境下转BADH基因小麦品系99T6的生长发育、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及甜菜碱积累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转BADH基因株系在盐逆境下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耐盐能力达到100mmol/L;电导率和质膜相对透性表明转基因株系抗膜损伤能力增强;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的增强和甜菜碱积累的增加,说明转基因株系的盐旱逆境抗性是通过甜菜碱积累这一长期、持久的方式解除渗透胁迫,而不是通过脯氨酸积累这种临时的应急反应;以甜菜碱作为靶标性状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提高植物盐旱耐性是可行的。
  • 丁占生, 张艳敏, 张光荣, 温之雨, 郭北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毛细管电泳,对转入山菠菜BADH基因的小麦品系T1,T4,T6及受体石4185的甜菜碱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在胁迫与未胁迫条件下,T1,T4,T6的甜菜碱含量均高于受体石4185,T1,T6与受体差异显著,T4与受体差异不显著。说明外源BADH基因可提高小麦中甜菜碱含量,但在不同品系中的表达有一定差异。
  • 温之雨, 王秀琴, 张光荣, 丁占生, 张艳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麦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份冀92-3235HMW-GS的2+12亚基缺失的材料,通过进一步选择,选育成了稳定遗传的7份材料,其在农艺性状上与对照冀92-3235基本相同,SDSPAGE电泳图谱仅在GluD1位点上有差异,醇溶蛋白电泳显示也完全相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面粉品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湿面筋无法检出、沉降值显著下降,从而说明2+12亚基对小麦品质有较大影响。
  • 崔四平, 刘轶倩, 王春祥, 魏建昆, 郭秀林, 马春红, 于淑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用砂培盆栽法,选用抗旱性较强的621及抗旱性较弱的中麦9,在正常水分供应条件下,对不同施肥水平处理,整株水平的不同叶位间,叶片衰老的时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片的自然衰老具有明显的时空顺序特点,符合细胞调亡的特征。本研究为冬小麦叶片自然衰老是细胞凋亡类型的推断提供了间接证据。
  • 陈希勇, 李亚军, 高增玉, 田胜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Seui82×SieteCerros重组近交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电解质渗漏测定细胞膜热稳定性的方法,对耐热性获得与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耐热性表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供试材料幼苗相当热损伤率的变幅为390%~758%,基因型间在该性状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幼苗相对热损伤率和大田环境条件下耐热性表现的相关分析中,发现相对热损伤率与大棚升温及第2播期的千粒重、穗粒重热感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和第2播期产量性状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和升温处理的产量性状也表现出较高的负相关。研究认为细胞膜热稳定性是一个耐热性评价的理想生理指标。
  • 韩继成, 冯志红, 方宣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莲雾的叶片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根据乙烯受体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长度约15kb的目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easy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提取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目的片段全长为1400bp,与栽培稻(Oryzasativa)的osers基因组DNA可比对序列的一致性为9868%。在所应用的12个内切酶中,该片段内部没有切点,根据序列特征和与其他乙烯受体基因序列比较,推测该片段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片段组成,外显子总长为972bp,编码324个氨基酸,其中第197~324氨基酸残基与组氨酸蛋白激酶的磷酸基团接受域有同源性。
  • 谢晓亮, 赵和, 温春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位于pCHIT质粒上、已证明在植物中对真菌确有抗性、由35S启动子驱动的几丁质酶chi5B基因,插入到适于农杆菌介导转化的pCAMBLA1304质粒的HindⅢ酶切位点,构建出pAHCGG新质粒。以pAHCGG质粒为供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XGluc、荧光检测表明,gus和gfp基因均能在植物体内表达;PCR检测证明chi5B基因在植物体内整合,并获得了转pAHCGG基因的烟草植株。
  • 吴志明, 贾晓梅, 谢晓亮, 温春秀, 田伟, 张庆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感病组织和健康组织总RNA为模板,经RTPCR法扩增出全长的cDNA片段,结果从感病组织中扩增出与预期的360bp大小的目标片段,而健康组织无此扩增产物;将其克隆到质粒pGEMT载体上,进行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内外的报道相比较,核苷酸同源率高达98%以上。PCR产物克隆作为RTPCR反应的阳性对照,解决了毒源保存和传播的问题,为进一步进行抗PSTVd基因工程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 关军锋, 窦世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结果表明,在2℃~4℃贮藏温度下,与对照(不包装)、聚乙烯塑料薄膜(PE)包装相比,聚氯乙烯塑料薄膜(PVC)包装能较好地保持果实的硬度及其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褐变度、丙二醛(MDA)含量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较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在贮藏前期,不同包装的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对照,而贮藏后期却高于对照。总体看来,PVC包装处理有利于桃果实的低温贮藏。
  • 杜瑞恒, 张玉宗, 籍贵苏, 王新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927A和其近等基因可育系927C为材料,研究了不育株与可育株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927A的败育与低水平的内源细胞生长素(IAA)有关。对927A施用外源细胞生长素(IAA)可部分恢复其雄配子的育性,显著提高其当代的自交结实率,证明IAA对927A的不育性具有化学保持作用。
  • 王国印, 翟学军, 耿军义, 李之树, 刘存敬, 李延增, 李俊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对陆地棉钴60γ射线辐射M3,M4后代遗传变异及其选择效果进行了研究。M3,M4株系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变异,但不同基因型、不同性状间差异明显,产量遗传变异明显大于纤维品质。通过对辐射遗传变异进行选择,可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
  • 赵凤梧, 李慧敏, 赵明, 刘冬成, 王志敏, 赵秀琴, 刘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旱稻基因型旱65为母本,稗草长芒稗为父本,通过杂交、回交技术,导入稗草高光效、速生快长基因,效果非常明显。
  • 范妍芹, 刘云, 严立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在英格拜尔甜椒中发现的甜椒雄性不育源,经采用杂交、自交、测交、兄妹交等方法,选育出雄性不育性与优良农艺性状、抗病性、高配合力高度统一的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遗传简单、不育性稳定、恢复源广泛、配合力高、可较快地培育出不同类型的优良一代杂种。利用AB91已选育出早、中、晚熟配套的系列甜椒杂交种,解决了我国甜椒一代杂种种子生产人工去雄的难题。
  • 陈秀敏, 谢俊良, 孙书娈, 乔文臣, 孟祥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交与回交相结合的方式和水旱交替的选择方法,经异地异种条件定向培育,田间自然与模拟限水抗旱节水性以及抗病性专业鉴定,选育成了多穗抗倒、抗病、抗旱节水、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衡4041,适宜黑龙港缺水区及冀中南高产麦区黄淮北片部分冬麦区种植。
  • 徐显, 万艳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杂66是利用海岛棉、陆地棉、野生棉三种间杂交后代与抗虫棉杂交而育成的,其突出表现抗棉铃虫、抗病、高产、优质。1996~1997年在河北省抗虫棉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冀棉20号、33B分别增产73.0%和13.3%。
  • 李勇, 李晓, 韩彦肖, 王迎涛, 刘国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早魁为雪花梨和黄花的杂交后代,果实椭圆形,品质上等;早熟,抗黑星病,丰产。
  • 傅友, 董文成, 赵永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昌红为红富士早熟芽变,具有成熟早(9月25日)、适采期长(40d)、果实着色度好(着色率85%以上)、着色适宜的温度范围广(比红富士宽10℃)、品质优(含糖量175%)、耐贮运、经济效益高等突出优点,已经列入河北省苹果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品种。
  • 田静, 范保杰, 程须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河北可进行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山东、山西和河南部分小豆材料的繁殖入库工作,来自其他省份的材料或生育期过短,或不能正常成熟,河北省不能作为其繁殖地点。
  • 王容燕, 冯书亮, 范秀华, 曹伟平, 胡明峻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对金龟子幼虫有杀虫活性的苏云金杆菌HBF1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合为:氮源B44%,淀粉12%,酵母粉0.5%,KH2PO40.04%,MgSO40.05%。用此配方进行摇瓶发酵,发酵液的平均菌数可达到44亿/mL,晶体产生量为21130mg/mL,发酵液稀释50倍对铜绿丽金龟幼虫进行生测,14d平均死亡率达到783%。
  • 李香菊, 王贵启, 李秉华, Blackshaw R E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7~2001年,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就麦秸覆盖与苗后除草剂减量施用相配合对免耕玉米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播种后田间采用麦秸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的发生。当麦秸覆盖量为4500~7500kg/hm2时,玉米田杂草密度比不覆盖的处理降低491%~961%,在这样的小区除草剂采用定向喷雾,即使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玉农乐和阿特拉津的用量比常规用药量减少1/4时,小区内除草效果仍可以达到918%~943%。
  • 董志平, 李青松, 高立起, 董立, 马继芳, 赵鑫, 梁秋华, 张治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谷子纹枯病的侵染规律及春、夏谷的田间发生规律。病菌接种后14d就可以侵入茎秆,其病害扩展速度与温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当旬平均气温在243℃,降雨量在80mm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纹枯病垂直向上侵染叶片的速度可达056片/日,为全生育期侵染高峰期。谷子播种期与发病关系密切,早播病重迟播病轻。
  • 郑礼, 郑书宏, 宋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离心法、蒸馏法、冷凝法和吸附法从12个绿豆品种和5个棉花品种植株中提取145份挥发物。用嗅觉仪测定螟黄赤眼蜂对提取物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协同素主要来自匍匐型绿豆品种,并主要由吸附法提取获得,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叶片中,并随生长期的增长而增加。绿豆植株提取物对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有显著引诱作用。螟黄赤眼蜂对非挥发性提取物没有明显反应。
  • 宋凯, 郑书宏, 郑礼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甘蓝夜蛾赤眼蜂采用筛选和变温锻炼的4个组合处理连续饲养。20代后,在25℃,(75±5)%RH条件下检测质量指标。在饲喂蜂蜜水的条件下,经过筛选的处理雌蜂平均寿命和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未经筛选处理。饲喂与不饲喂条件下测定处理组间差异显著性相同,不饲喂条件下各处理组平均寿命与产卵量相应降低。雌蜂后足胫节长度除恒温不筛选处理显著小于两筛选处理外,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恒温与变温处理之间各项指标都没有显著差异,但经过变温锻炼的处理多数质量指标明显高于恒温处理。
  • 冯书亮, 曹伟平, 陈中义, 张杰, 王容燕, 王金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转Bt基因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BioP8在河北省保定市进行了环境释放及跟踪监测,对其在田间的定殖、扩散、田间防效、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工程菌与土壤中天然芽胞杆菌消长动态关系进行了调查。工程菌BioP8在棉田棉叶和土壤中均能定殖、存活,且消长趋势相近,在施药后第3天BioP8菌密度均达最高值,之后趋于衰减;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说明工程菌BioP8与土壤中天然芽胞杆菌之间不存在相互拮抗作用;BioP8对棉田中的天敌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BioP8防治区的益害比最高为392∶1,比化防区最高益害比高452%。工程菌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有一定的影响,BioP8防治区的节肢动物个体总量介于化防区和空白对照区的个体总量。
  • 张少军, 王莉, 钱训, 陈勇达, 默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甲基毒死蜱在棉花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表明,甲基毒死蜱在棉花上的半衰期为492~60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76~695d。40%甲基毒死蜱乳油按推荐剂量2250mL/hm2和加倍剂量4500mL/hm2施药3~4次,施药间隔10d,距最后一次施药30d采样,在棉籽中未检出甲基毒死蜱的残留。
  • 韩建会, 徐淑贞, 张福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主要为秋冬茬和冬春茬,生态环境完全不同的特点,分析了光照、温度、CO2浓度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黄瓜品种之间耐低温弱光的能力不同,耐低温的品种不一定耐弱光,为黄瓜的生态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张翠疃, 徐国良, 李大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梨木虱及其分泌物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中国梨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及其分泌物的性质、组成,产生霉变的条件、霉菌种类及其综合系统防治等,为彻底控制梨木虱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冉辛拓, 张新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按苹果主干横截面积大小定量留果,并连续2年对叶片光合速率及枝、叶、果的干物质增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生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09727)关系,随负载量的变化,二者的变化程度有显著差异。虽负载量与干物质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09741),但均单果得到的光合产物却有显著变化,而且负载量的变化对果实品质及翌年的花芽分化均会产生明显影响。
  • 崔瑞敏, 闫芳教, 王兆晓, 耿军义, 张香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亲本组配原则下转Bt基因抗虫亲本(简称pr)、常规亲本(简称p)三种组配模式(pr×pr、pr×p、p×pr)杂交一代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品质、抗病虫性的差异,并将具有同一抗虫亲本或常规亲本但模式不同的组合加以比较,结果表明:三种组配模式杂种一代铃重、衣分、子指、株高均具有正向优势,而果枝数、单株铃数低于对照,pr×p组配模式杂种一代平均产量最高,铃重增加明显;pr×pr平均产量较高,单株铃数最多,纤维比强度稍好,而麦克隆值偏高;p×pr抗病性好,棉纤维略长,但比强度较差;三种组配模式抗虫性没有明显差异;组配模式相同亲本不同或有一个或两个(正反交)相同亲本但组配模式不同其杂种一代差异均较大。
  • 唐玉霞, 孟春香, 贾树龙, 王惠敏, 刘巧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及其与土壤供氮的关系,及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基础含量能够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单施氮肥或有机物料时,土壤肥力水平对土壤微生物固氮没有明显影响,但两者配合施用时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明显增强,在低肥力土壤上效果更明显。
  • 贾树龙, 孟春香, 张执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河北省不同地区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防治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提高水热资源利用率为主要目的的农田保护性耕作几大技术体系。河北省北部一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应以防治土壤沙化退化为主;丘陵、坡地应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河北中南部平原两熟制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水热资源的利用率。
  • 高秀瑞, 陈贵林, 潘秀清, 武彦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收获前,叶面喷施氨基酸(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及品质的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的生长基本不受氨基酸的影响,仅甘氨酸和异亮氨酸混合可显著增加植株产量。除三种氨基酸混合降低不结球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叶面喷施氨基酸明显增加叶片及叶柄硝酸盐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大;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达65.82%~84.81%;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减少。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全氮含量增加。
  • 程汝宏, 刘正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丰产性状、品质性状、适应性是谷子品种的主要性状。在成功培育出冀谷14号、谷丰1号、谷丰2号、小香米、冀谷18、冀谷19等高产、优质、广适新品种的基础上,总结出在育种过程中对这些性状的有效选择方法,对今后的谷子育种具有一定的接借鉴作用。
  • 李志宏, 李敏, 范凤翠, 高林森, 刘素英, 张永升, 王慧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农业减灾信息化技术平台构建的方法。概述了技术平台的框架,分述了整合的基础数据库、知识库和模型库的内容;分析了信息采集、管理决策和信息通道三个模块间的链接方式;提出了从县级到农户技术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从信息采集到技术入户的整体系统。
  • 孙丽敏, 胡景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坚持办刊原则、严把文稿质量、严格审稿流程、注重编辑规范、提高编辑素质和改进期刊装帧等方面总结了《华北农学报》18年来的联合办刊经验,分析了联合办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华北农学报》办成一流学报的可行方案及措施。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