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长云, 石海春, 夏伟, 蔡林, 杨殊, 余学杰, 柯永培.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56-62. |
[2] |
贺丹, 张佼蕊, 何松林, 刘红利, 王政, 刘艺平. 芍药属远缘杂交不亲和PlABCF3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6): 81-89. |
[3] |
刘春香, 隋铭, 刘春霞, 向春玲, 曹红祥, 常天利, 尹晨霖. 青萝卜晚抽薹性状回交转育及FLC2第1内含子PCR扩增检测[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5): 83-92. |
[4] |
梁峰豪, 郎丽娜, 刘亚萍, 王静, 张鹤, 徐爱遐, 黄镇. 抗根肿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油菜抗根肿病种质的合成[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 219-225. |
[5] |
李强, 李丁, 乔文臣, 孙书娈, 孟祥海, 魏建伟, 赵明辉, 赵凤梧, 李会敏. 衡观35广适基因对冬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初探[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220-225. |
[6] |
王飞, 王立广, 潘梅瑶, 钮中一, 周勇, 梁国华. 水稻抗稻瘟病Pigm(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利用[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 51-56. |
[7] |
许峰, 闫素辉, 张从宇, 时侠清, 李文阳, 张子学. 基于高代回交分离群体的小麦抗赤霉病QTL Fhb4和Fhb5的遗传互作模式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5): 30-35. |
[8] |
张耀文, 赵小光, 田建华, 王辉, 王学芳, 李殿荣, 侯君利, 关周博, 韦世豪. 甘蓝型油菜正反交后代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比较[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5): 135-140. |
[9] |
苟才明, 余世权, 黄宁, 荣廷昭, 张吉海, 徐克成, 李志龙.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2): 175-182. |
[10] |
李娟娟, 陈洪伟, 王红利, 刘克锋, 石爱平. 一串红若干观赏性状在F1的遗传表现[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6): 113-120. |
[11] |
刘红梅, 周新跃, 陈杰, 李海林, 邱颖波, 刘建丰. 籼型杂交稻光合特性的杂种优势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3): 122-127. |
[12] |
李新峥, 刘振威, 孙丽, 杜晓华, 周俊国. 南瓜遗传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表现[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61-68. |
[13] |
戴茂华, 刘丽英, 吴振良. 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间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74-78. |
[14] |
邓衍明, 叶晓青. 植物远缘杂交受精后生殖障碍及其克服方法[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120-124. |
[15] |
李芦江, 熊尧宇, 陈文生, 兰海, 林海建, 杨克诚, 高世斌, 潘光堂. 玉米自交系08-641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的遗传变异[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5): 1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