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有科, 袁雪梅, 王敏, 藏金萍, 曹宏哲, 张康, 董金皋, 张靖, 邢继红. 灰葡萄孢致病基因BcKMO与病菌MAPK信号途径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5): 89-94. |
[2] |
杜亚琳, 陈海燕, 郝宁, 藤原徹, 武涛. 拟南芥Mo敏感突变体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3): 24-30. |
[3] |
刘建光, 王永强, 张寒霜, 赵俊丽, 郭娴, 孟宪鹏. ERF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境胁迫的研究进展[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214-218. |
[4] |
赵明新, 孙文泰, 张江红, 李红旭, 张玉星. 外源水杨酸对冷藏鸭梨呼吸电子传递链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3): 191-195. |
[5] |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辣椒疫病土壤和种子带菌的初步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S1): 233-237. |
[6] |
慕美财, 张曰秋, 李兴佐, 单玉珊. 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S1): 167-172. |
[7] |
吴雪霞, 陈建林, 查丁石, 朱为民. 植物NO研究进展[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S2): 13-16. |
[8] |
李广敏. 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节水农业水平[J]. 华北农学报, 2003, 18(S1): 14-16. |
[9] |
左联忠, 王彩萍, 杨文龙, 赵吉平. 优质高产杂种冬小麦品种选育途径探讨[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S1): 108-110. |
[10] |
王子宁, 郭北海, 张艳敏, 温之雨, 樊爱革. 蜡质小麦研究进展及其育种途径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1, 16(2): 53-57. |
[11] |
范昌发, 郭骁才, 贾敬芬, 牛天堂. 植物细胞中淀粉代谢与离体形态发生途径决定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4): 52-57. |
[12] |
张辉, 丁维, 王宜林. 显性核不育亚麻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初报[J]. 华北农学报, 1996, 11(2): 38-42. |
[13] |
黄守印, 周武岐. 芦笋茎尖、茎段培养分化丛生苗的新途径[J]. 华北农学报, 1989, 4(S1): 124-126. |
[14] |
彭福嫒, 陈子文. 河北省1964年早期梨黑星病大流行的初步分析和今后防治途径的商榷[J]. 华北农学报, 1965, 1(3): 39-42. |
[15] |
. 大葛村生产现状及发展生产途径的调查[J]. 华北农学报, 1965, 1(2): 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