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nsour M.Plant physil[J].Biochem,1988,36(10):767-772.
[2] 徐是雄,徐学宾.稻的型态与解剖[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3] 陆时万,徐祥生,沈敏捷.植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陈志强,黄超武.中国三种野生稻种茎、叶解剖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学,1987,(3):273-278.
[5] 利容千,曾子申.杂交水稻与其三系茎、叶解剖的比较研究[J].作物学报,1982,8(3):179-186.
[6] 陈飞鹏,吴万春.中国三种野生稻根状茎的解剖比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7(2):9-15.
[7] 赵燕,洪亚辉,任春梅,等.高粱DNA导入水稻后代维管束与气腔的解剖观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6):530-534.
[8] 任春梅,赵燕,董延瑜.外源DNA导入水稻第三代变异材料部分器官解剖观察[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4,20(6):530-534.
[9] 王维金,徐珍秀.不同品种水稻剑叶和穗颈大维管束的扫描电镜观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5):518-520.
[10] 黄璜.生态条件对水稻茎秆维管束数的影响[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7(2):9-15.
[11] 姜健,李金全,徐正进,等.水稻粒粳交杂种优势的研究Ⅰ主要形态性状及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2,27(1):3-7.
[12] 李扬汉.禾本科作物形态与解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3] 蒋春志,张艳敏,郭北海,等.转BADH基因小麦的水分生理特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7(4):140-141.
[14] 张艳敏,郭北海,蒋春志,等.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小麦的耐盐耐旱性[J].华北农学报,2003,18(1):29-32.
[15] 曾华宗,郑成木.甘蔗抗旱生理测验及BADH基因PCR扩增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03,1(3):55-58.
[16] 利容千.水稻幼穗分化过程中多糖的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2:60-70.
[17] 郭学民,刘永军,东方阳,等.转DABH基因水稻第3叶气孔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7):1195-1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