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光宇.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远缘杂交的理论[J]. 中国农业科学,1977(2):16-20.
[2] 刘传亮,田瑞平,孔德培,等.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1):4183-4197.
[3] 黄骏麒,钱思颍,刘桂铨,等. 外源抗枯萎病棉DNA导入感病棉的抗性转移[J]. 中国农业科学,1986(3):32-36.
[4] 郭彤,刘政,胡银岗. 导入谷子基因组DNA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4):514-520.
[5] 段晓岚,陈善葆.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变异[J]. 中国农业科学,1985(3):6-11.
[6] 雷勃钧,尹光初,王树林,等. 外源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引起的变异[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9(3):11-14.
[7] 雷勃钧,尹光初.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J]. 大豆科学,1991,10(1):58-63.
[8] 李艳超,赵青松,王凤敏,等.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2015,34(1):155-162.
[9] 何欢,高嵩,韩丹,等. 抗虫基因Cry1Iem 转化大豆的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39(6):665-669.
[10] 王玉富,刘燕,康庆华,等.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4号选育报告[J]. 中国麻业科学,2003,25(3):112-113.
[11] 关凤芝,吴广文,宋宪友,等.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7号的选育[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52-153.
[12] 贾影影,刘凤楼,王掌军,等. 大豆DNA导入春小麦后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及RAPD标记验证[J].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7):833-840.
[13] 崔淑芳,钱玉源,王广恩,等. 远缘杂交种冀棉25的选育及其育种利用[J].中国棉花,2018,45(3):21-25.
[14] 王爱凡,康雷,李鹏飞,等. 我国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6,38(5):691-698.
[15] 彭娜娜,王亚娟,王长有,等. 普通小麦/山羊草属间杂交F1的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2):1563-1569.
[16] 兰海,苏鹏,周树峰,等. 玉米与四倍体大刍草杂交结实性的遗传分析[J]. 核农学报,2014,28(3):393-397.
[17] 米君. 油纤兼用型亚麻种间杂交技术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04,8(3):6-7.
[18] 米君,李爱荣,钱合顺,等. 亚麻种间杂交技术研究初报[J]. 中国麻业科学,2008,30(3):136-140.
[19] 王丽,马晓娣,米君,等. 栽培亚麻×野生亚麻种间杂交胚胎发育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0(5):19-22.
[20] 张丽丽,白苇,米君,等. 栽培亚麻×野生亚麻种间杂交种的真实性鉴定[J]. 华北农学报,2012,27(S):57-60.
[21] 李闻娟,张建平,陈芳,等. bar 基因的亚麻花粉管通道法转化[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2):96-100.
[22] 苏文杰. 花粉管通道法转Bar 基因胡麻后代的分子检测[J]. 种子科技,2017,35(3):117-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