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传书,王丽侠,王素华,等. 绿豆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J].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1):2088-2098.
[2] 田茜,张文兰,李群,等. 绿豆的品质特性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9):77-82.
[3] 赵雪英,张泽燕,朱慧珺,等. 绿豆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及形态指标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17,32(S1):180-184.
[4] 陈克玲,陈力耕,刘建军,等. 柑桔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6):1114-1120.
[5] 刘萌娟,李鸣雷,石引刚. 大豆产量与若干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选择[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64-166.
[6] 程须珍,王素华,王丽侠. 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与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7] 杨春玲,王阔,关立,等.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杂粮作物,2005,25(5):314-315.
[8] Singh V P,Yadar R C,Saharan R P,等. 绿豆裂叶的遗传[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86(4):50-51
[9] 乔玲,陈红霖,王丽侠,等. 国外绿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5):986-993.
[10] 张盼盼,张洪鹏,张敬禹,等. 绿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6):34-41.
[11] 任红晓,姜翠棉,高运青,等. 中国传统名优绿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形态多样性[J]. 作物杂志,2017(1):44-47.
[12] 刘峰,李建波.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J]. 作物杂志,2010(2):81-83.
[13] 韩粉霞,李桂英. 绿豆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 核农学通报,1997,18(5):215-216,222.
[14] 巩法江,李娜,华贝贝,等. 山东省绿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及筛选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4(11):54-54,62.
[15] 杨芳,杨媛,冯高,等. 绿豆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2012(7):95-97.
[16] 侯小峰,刘静,王彩萍,等. 绿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 作物杂志,2015(1):53-56.
[17] 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等.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相关性[J]. 作物学报,2012,38(4):624-631.
[18] 刘朝辉,李江伟,乔庆洲,等. 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J]. 作物杂志,2013,174(5):58-61.
[19] 杨勇,周斌,杨超华,等. 夏播绿豆不同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作物杂志,2015(4):65-68.
[20] 赵倩,姜鸿明,孙美芝,等. 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42-45.
[21] 周延辉,朱新开,郭文善,等.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18,38(3):293-297.
[22] 梅丽,程须珍,王素华,等. 绿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定位[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6):948-956.
[23] 郭鹏燕,王彩萍,任杰成,等. 不同地理来源绿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作物杂志,2017(6):5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