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刘守斌, 梁荣奇, 尤明山, 李保云, 刘广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簇毛麦含有丰富的HMW-GS基因变异。本研究旨在建立簇毛麦HMW-GS基因的位点特异PCR(AS-PCR)标记,并对18个居群簇毛麦HMW-GS基因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开发和利用簇毛麦HMW-GS改良普通小麦品质奠定基础。根据先前克隆的3个簇毛麦HMW-GS基因序列(1Va、1Vb和1Vc)和已发表的普通小麦HMW-GS基因序列,经过同源性比较后设计了簇毛麦HMW-GS基因的位点特异性引物P6+P7。对中国春及其簇毛麦附加系、6个不同来源簇毛麦的扩增结果表明,该对引物能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特异扩增簇毛麦HMW-GS基因,可以鉴别簇毛麦之间的HMW-GS等位基因变异,且其长度变异主要存在于中部重复结构区。利用该标记对来自美国国家种质库的18份材料的108个单株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单株均能扩增出1条或2条片段,共检测出7种等位基因变异的类型。不同等位基因类型的频率也不一样,等位基因b存在于除W67288外的所有簇毛麦居群中,占检测单株总数的59.55%,其次为等位基因d,占25.19%,等位基因a和等位基因f频率最低,仅出现在1个单株中。说明由于簇毛麦为异花受粉植物,同一居群不同单株间出现了不同的等位基因。
  • 邬成业, 史平玲, 乔松林, 王爱萍, 郝慧芳, 杜晓明, 王林林, 张改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稳定表达猪FcγRⅢ(PorcineFcgammareceptorⅢ,poFcγRⅢ)的Marc-145细胞系,从PAM细胞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技术获得猪FcγRⅢ和γ链的cDNA,并构建PIREShyg3-γ和pcDNA3.1-FcγRⅢ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共转染Marc-145细胞,经潮霉素B(300mg/L)和G418(400mg/L)共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猪FcγRⅢ的细胞系;运用RT-PCR、玫瑰花环试验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猪FcγRⅢ和γ链真核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表达猪FcγRⅢ的细胞系,表达于转染细胞表面的猪FcγRⅢ受体分子能与猪IgG特异结合。
  • 陈文, 李素雅, 黄艳群, 王彦斌, 孙桂荣, 韩瑞丽, 康相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TLR3是发现的TLR家族中识别dsRNA的唯一成员,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TLR3基因具有重要的抗病毒感染的功能,而关于鸡TLR3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进行了鸡TLR3基因的序列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鸡TLR3至少有两种转录产物,均包含4个编码外显子,一种预测1个896氨基酸蛋白,另一种为缺失大部分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产物,预测编码1个214氨基酸蛋白。TLR3序列比较分析表明,TLR3基因物种间的核苷酸同源性高于氨基酸序列,利用不同物种的TLR3氨基酸进行进化分析,表明TLR3氨基酸序列可很好反映物种间的遗传距离。
  • 刘桂芬, 万发春, 刘晓牧, 谭秀文, 宋恩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渤海黑牛MSTN基因多态性与体尺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578头渤海黑牛的MSTN基因的编码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显子1和外显子2处没有发现多态性位点,外显子3处发现两个多态性位点,并且两个多态性位点所导致的基因型只有一种,所扩增的产物经过聚丙烯凝胶电泳发现后,有3种基因型。测序结果表明:外显子3的330bp处存在一个G→A转换;336bp处存在一个C→T的转换,AA型个体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完全一致,为野生型,BB基因型为突变型。将不同基因型与渤海黑牛体尺性状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发现,AA基因型所对应的头长最小二乘均值要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所对应的最小二乘均值,AA基因型所对应胸围的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的高于AB和BB基因型对应的最小二乘均值,AA基因型对应腰角宽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的高于AB和BB基因型对应的最小二乘均值,并且AB基因型对应腰角宽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的高于BB基因型对应的最小二乘均值,其他体尺性状在这3种基因型上均无显著差异。
  • 袁俊, 李朝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PC12细胞经神经生长因子(NGF)作用后,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单个细胞迁移率检测等方法,研究了钙调蛋白在PC12细胞中的分布以及钙调蛋白对PC12细胞分化和迁移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钙调蛋白在PC12细胞突起的顶端处呈密集分布。加入钙调蛋白抑制剂W7的细胞仅有少量长出突起。单个细胞迁移率检测表明钙调蛋白可能促进PC12细胞迁移。提示钙调蛋白可能在PC12细胞的分化和迁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 陈柳, 余斌, 云涛, 倪征, 华炯钢, 李双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具有标记的猪瘟病毒Erns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操作,使猪瘟病毒Erns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了ErnsGFP融合蛋白,经WesternBlot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表达产物分子量正确,且发出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具有标记的Erns蛋白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Erns蛋白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魏进招, 陈秋玲, 裴忠有, 孙守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将携带有GUS基因1301质粒转入日本晴水稻品种中,建立水稻T-DNA插入群体5200个。研究表明:通过PCR和SouthernBlot分析证明了再生植株为转基因植株;通过改进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方法,已成功地分离并测定了437个株系的侧翼序列;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有147个序列只包含有载体序列,有214个序列中包含有与T-DNA右边界相邻的水稻基因组序列;通过水稻边界序列与网上水稻数据库中基因组序列比对,将3个突变体的T-DNA插入位点定位于水稻特定染色体上。
  • 孙常青, 施俊凤, 郭志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逆境因素,植物在遭受水分胁迫时,诱导与此相关的一些基因表达。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SH)建立小麦拔节期水分胁迫的基因表达的cDNA文库,获得2046条EST序列,DNAStar聚类分析后得到961个重叠群(Contig),经BLASTx同源比较和功能查寻,得到268个Uni-gene,分属12种不同功能,直接或间接对细胞遭受逆境胁迫起保护作用。
  • 钟鸣, 黄国涛, 白丽萍, 张丽, 马慧, 张立军, 郭志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植物转基因载体的特点和局限性,利用几种商业化载体进行克隆、酶切和重组,从而重构方便快捷的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首先用PCR方法从pCAMBIA1301质粒中扩增到含启动子CaM35S、完整GusA基因和终止子NOS三部分的片段,经TA克隆重组入pGM-T载体中获得pGM-35S-GUS-NOS重组质粒。然后对来源于新疆沙冬青的抗寒基因AnGPAT片段和pGM-35S-GUS-NOS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连接获得中间载体pGM-35S-GPAT-NOS。再对中间载体和双元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2300双酶切后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和农杆菌。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确认得到改造后的植物表达载体p2300-35S-GPAT-NOS。结果表明,这是一种简便、高效、通用、经济的载体重构策略。
  • 王俊玲, 高志奎, 霍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韭菜叶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光强下外源水杨酸(SA)对韭菜硝酸盐含量和光系统Ⅱ(PSⅡ)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氮还原动力泵硝酸还原酶(NR)活性逐渐升高,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叶面喷施SA后均可提高不同光强下NR活性,硝酸盐累积明显减小,在100%自然光下表现最为显著。10%~70%自然光下,外源SA可明显提高韭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吸收、光能利用和能量转化效率,促进了光系统Ⅱ的活性,而100%自然光下这种增加效果不明显。
  • 王兰萍, 耿荣庆, 冀德君, 常洪, 常春芳, 李永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6个牛种的MSTN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各群体基因变异位点间的遗传共适应性特性。结果表明,在检测到的8个单个变异位点中,3个位点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其余的均处于遗传平衡;处于遗传极不平衡状态的变异位点可能与杂合子的缺少或者缺失存在相关性。在共显性-共显性作用模式下,在雷琼牛和巴州牦牛MSTN基因编码区的部分组合变异位点间存在遗传共适应性,而且遗传共适应起主要作用,维持着位点间的遗传平衡状态。
  • 宋萍, 郭丽伟, 苏俊平, 王勤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苏云金杆菌XPZ-9菌株是从土壤中分离的对鳞翅目幼虫有特异杀虫活性的新菌株。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菌株可产生菱形和圆形伴胞晶体,SDS-PAGE检测表达的主要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70kDa。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含有新基因cry1Ah。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菌株对鳞翅目害虫棉铃虫、小菜蛾、亚洲玉米螟和美国白蛾的二龄幼虫都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
  • 金凤媚, 薛俊, 郏艳红, 周祥明, 王建江, 刘仲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天津发生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DNA-A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分离物与国内山东、安徽、上海和浙江等地的分离物及亚洲(韩国、日本、约旦、以色列)和北美洲(美国、墨西哥)分离物的同源性为93%以上;与科摩洛、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的同源性为80%。天津地区的分离物与广东G3分离物和广西的分离物不是同一病毒。编码AC2蛋白的开放阅读框有2处碱基发生突变,导致氨基酸90位E→G和104位H→Y。
  • 刘春香, 张卫华, 曹齐卫, 孙小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扩张蛋白是促进植物细胞壁伸展的一类蛋白质,黄瓜果实膨大过程中扩张蛋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发育中的黄瓜果实RNA为试验材料,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黄瓜Cs-EXP10基因的5’端未知序列,进而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287个氨基酸,有扩张蛋白的特征序列。Southern杂交表明Cs-EXP10在基因组中是以单拷贝形式存在的。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膨大过程中的果实中表达量高,显示其与果实的膨大有关。在叶和茎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而在根和花中基本不表达。
  • 胡宝刚, 刘莉, 焦定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ACC合成酶基因对西瓜花性型分化的作用机理,根据已报道的西瓜ACC合成酶(AC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强雌性西瓜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得到4条特异性片段:Cit-ACS1为1690bp、Cit-ACS2为402bp、Cit-ACS3为598bp和Cit-ACS4为499bp。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该4个片段与已报道的西瓜ACC合成酶基因序列的同源性99.8%~100%。构建了西瓜ACC合成酶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Cit-ACS1与甜瓜CMe-ACS2和黄瓜CS-ACS2亲缘关系最近;并对Cit-ACS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
  • 乌艳红, 米福贵, 李志明, 栾守泉, 娜日苏, 杨秀芳, 吕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紫花苜蓿耐铝机理,根据已知的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与铝胁迫相关的EST序列,运用RACE技术获得了紫花苜蓿铝激活苹果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MsALMT1,这一全长cDNA为1638bp,包含一个1344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448个氨基酸,BLAST比对发现,MsALMT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经公布的铝激活苹果酸转运蛋白存在很高的同源性。对紫花苜蓿铝激活苹果酸转运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
  • 却志群, 沈春修, 卢其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知的NBS-LRR类抗病基因结构中氨基酸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扩增及克隆,从东乡野生稻(DongxiangOryzarufipogonGriff.)中共获得7个新的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所有7个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均含有NBS-LRR类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如P-loop、Kinase2、Kinase3a以及跨膜区域等。通过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和分析,发现克隆到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与已克隆的水稻白叶枯抗病基因Xa1的相应氨基酸序列存在约40%的同源性,其中的3个NBS抗病基因同源序列还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存在40%的同源性。
  • 贾慧, 王艳辉, 王进忠, 王升启, 董金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毒,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农作物感病多为复合侵染,症状表现较为复杂,急需建立快速、准确、能够一次检测多种病毒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3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制备基因芯片;用Cy3标记下游引物,RT-PCR扩增产物与芯片杂交,荧光扫描仪检测并分析信号。结果表明,该芯片可以从病毒侵染样本中检测到特异性识别信号,检测灵敏度比RT-PCR高10~100倍,该技术能对植物病毒做出快速、准确的检测。
  • 刘金亮, 常玉梅, 徐丽华, 刘春雷, 梁利群, 韩国苍, 高玉奎, 柳玉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磁珠富集法筛选东北雅罗鱼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I对东北雅罗鱼基因组DNA进行酶切,选取400~900bp的片段进行PCR全基因组扩增,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G)8、(TGA)8、(AGAT)6、(GATT)64个探针进行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将得到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后转入DH5α大肠杆菌中,然后以SaulA为引物对长出的菌落进行PCR扩增,挑取扩增后片段大小符合条件的菌落送生物公司测序。结果表明:1416个阳性克隆中有1047个克隆含有重复次数大于5次的微卫星序列,完美型占67.99%,非完美型为15.31%;混合性标记占16.70%。从中选出160个微卫星序列设计105对引物并合成,经过筛选,56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23对具有多态性。选取18对多态性引物对达里湖东北雅罗鱼群体进行扩增,结果显示等位基因数为3~1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077~0.8820,67%(12对/18对)的位点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
  • 王晓梅, 戴伟, 郭永军, 陈承勋, 李娜, 张茂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β-肌动蛋白(β-actin)mRNA的表达量作为内标,应用半定量RT-PCR法,对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不同月龄革胡子鲶垂体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mRNA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5,6.5月龄试验鱼的GH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612~5.965,2.929~4.556和1.360~1.821;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346±0.6560,3.649±0.5684和1.575±0.1355。上述数据经方差分析得出,革胡子鲶任意两个不同月龄之间GH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达到1%的显著水平。Duncan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3.5,5月龄试验鱼垂体GH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6.5月龄。
  • 高慧, 刘海军, 黄亚群, 陈景堂, 祝丽英, 赵永锋, 张祖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玉米B73和水稻的寡肽转运蛋白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直接扩增的方法从玉米自交系478中克隆到了寡肽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ZmOPT0212(Accessionnumber:HM021150)。ZmOPT0212开放阅读框为2151bp,编码716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8.87,相对分子质量为77.4kDa。预测由该基因转录的寡肽转运蛋白其二级结构约含43.85%的α-螺旋、13.27%的延伸链、3.91%的β-转角和38.97%的不规则卷曲,含有14个连续的疏水片断,其中12个可能构成跨膜螺旋;预测该转运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存在于细胞膜上。同源性和进化树的预测分析显示,ZmOPT0212蛋白与水稻、拟南芥、毛果杨和蓖麻等高等植物的寡肽转运蛋白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9%,96%,92%和92%,所转运的底物除有寡肽外,还包含有金属离子、金属离子-烟草胺的螯合物等。
  • 吴慧英, 刘铀, 贾汝敏, 张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鹅就巢性产生的分子机理及不同鹅种之间的遗传分化,采用RT-PCR方法从四川白鹅垂体组织克隆到了PRL基因,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等进行了分析。四川白鹅PRL基因编码区含有690个核苷酸(Gen-BankNO.GQ202542),编码229个氨基酸,与其他禽类PRL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中与东北白鹅和籽鹅的PRL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100%;与莱茵鹅、马岗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同源性达到99.4%~99.9%;与北京鸭和番鸭相比分别为98.6%和98.4%;与鹌鹑、家鸡、火鸡的同源性介于92.3%~93%。四川白鹅PRL蛋白二级结构由多个α螺旋和β转角及无规卷曲构成,在其胞外区有2个糖基化位点,推测N端70~76、95~102、150~155和207~213区段为其抗原表位优势区。四川白鹅及其他鹅种PRL氨基酸序列具有一个潜在信号肽剪切位点(28VTS-LP32),此位点的差异可能导致PRL前体翻译加工的不同,从而引起禽种在就巢行为上的差异。
  • 黄亚杰, 杜永臣, 侯喜林, 王孝宣, 高建昌, 国艳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耐盐性差异显著的野生契斯曼尼番茄LA0317与栽培番茄9706为亲本材料,建立了包含130个BC2S3单株的高代回交群体,利用55个SSR标记和26个CAPS标记构建了番茄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多QTL区间分析法,检测到与发芽期耐盐性相关的9个QTLs。其中,利用24d发芽指数在第2,7,10,11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耐盐QTLs,利用24d发芽率在第1,3,8,12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QTLs。此外,研究获得了14个发芽期表型和QTLs分析均耐盐的株系,为利用野生契斯曼尼番茄创造优良耐盐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 王秀红, 史向远, 白建荣, 孙毅, 刘惠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一个新型抗草甘膦基因导入玉米优良再生材料Hi-II中,分析基因在T0转化及后代的遗传情况,结果表明,在15株T0转基因植株中有10株,经PCR初步检测呈阳性;T1转基因植株用2%草甘膦进行抗筛选性后,4个穗行符合3∶1的遗传分离比,3个穗行符合1∶1的遗传分离比。对35个T2转基因植株以株系为单位混收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有32个T2株系表现阳性。对籽粒色泽纯度高且呈阳性的株系依次进行田间草甘膦涂抹、PCR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田间草甘膦筛选效果明显,植株全部存活,选10株PCR呈阳性的植株进行RT-PCR检测,9株出现1.2kb的目的条带,说明抗草甘膦基因能够遗传至T2且能有效进行转录和翻译。
  • 邰丽华, 贾建宇, 王塔娜, 能乃扎布, 包玉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亚洲小车蝗不同地域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及其分化,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内蒙古中东部地区3个种群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decorusasiaticusBei-Bienko)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用21个随机引物对亚洲小车蝗3个种群扩增出的总位点数为252,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67%,Nei基因多样度为0.2804,总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82,均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在种群总多态位点的遗传变异中77.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22.1%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看出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068~0.4825,平均基因流为1.7620,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低,存在基因交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042~0.1291,遗传一致性为0.8789~0.9011。赤峰市分布的亚洲小车蝗种群与乌兰察布市分布的种群的亲缘关系近一些;与呼伦贝尔市分布的种群远一些,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
  • 赵鹏, 白晓雷, 韩海霞, 霍宏竹, 张凤兰, 杨忠仁, 郝丽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筛选出不同温度下促进沙芥种子萌发的最适赤霉素(GA3)浓度为目的,为其在自然环境下种子萌发及播前处理提供指导。以沙芥种子为材料,在15,25,35℃条件下,研究赤霉素(GA3)对沙芥种子萌发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温25℃下,外源GA3浓度超过20mg/L,均抑制种子萌发,在15℃和35℃条件下,浓度为50mg/L的GA3处理均显著、极显著提高沙芥种子的萌发指标。浓度为50mg/L的GA3处理可明显提高沙芥种子萌发初期的α-淀粉酶活性。综上得出在15℃和35℃温度条件下,促进沙芥种子萌发的最佳GA3浓度为50mg/L。
  • 李健, 赵宇, 李锦锦, 杨青华, 谌涛, 马兴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品种豫单2002和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及其化学调控。结果表明:两品种4个叶位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活性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第5叶位除外),但MDA含量随着叶片的衰老而升高。与豫单2002相比,郑单958各叶位叶片衰老过程中SOD、CAT活性下降较慢,叶片功能期持续时间长,生育后期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籽粒产量显著高于豫单2002。经拌种处理能提高各个叶位叶片SOD、CAT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降解速率及MDA积累速率。综合分析表明,拌种处理能有效控制或延缓叶片的衰老进程,维持叶片生理功能,提高玉米产量。
  • 李文阳, 尹燕枰, 时侠清, 闫素辉, 王振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提纯的小麦胚乳A型和B型淀粉粒为测定对象,比较研究了A、B型淀粉粒的淀粉组成与糊化特性。结果表明,A型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B型淀粉粒,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B型淀粉粒。与B型淀粉粒相比,A型淀粉粒含有较高的直/支链淀粉比。B型淀粉粒RVA参数中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均显著高于A型淀粉粒。原因可能是小颗粒淀粉(B型淀粉粒)内部结构紧密,淀粉糊化较大颗粒淀粉(A型淀粉粒)困难。
  • 李成奇, 李玉青, 王清连, 董娜, 张金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地棉早熟品种百棉2号和遗传标准系TM-1形成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分别在我国的黄河流域棉区(环境Ⅰ)和北疆早熟棉区(环境Ⅱ)2个生态环境下,研究了陆地棉生育期及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除衣分在环境Ⅱ中未检测到主基因外,其他性状在2个环境中均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生育期、皮棉产量、铃重和衣指在2个环境中的最适模型均相同,分别为E-0、D-2、E-3和B-1;籽棉产量、衣分、单株铃数和籽指在2个环境中的最适模型不同。各性状在2个环境中的遗传方式不完全一致,生育期、单株铃数、衣指和籽指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或属典型的主基因遗传;籽棉产量、皮棉产量、铃重、衣分分别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或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 米国全, 刘丽英, 金宝燕, 张振贤, 任华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弱光敏感型S404和耐弱光S1两种不同生态型黄瓜自交系,在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了弱光对黄瓜幼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了解黄瓜苗期弱光响应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弱光处理可使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多糖含量、酸性转化酶(S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下降。随着弱光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酶活性反应不一。其中,SAI和NI活性逐渐上升,而Pn和SPS活性则呈继续下降趋势。弱光下,S1叶片Pn和SPS活性降幅明显低于S404。总之,SAI和SPS是弱光响应的关键酶;SAI活性的恢复性上升,可能与黄瓜弱光适应性有一定关系,SPS活性的持续下降,与净光合速率的持续下降有关;在弱光下耐弱光品种叶片中蔗糖合成代谢相对较强,而弱光敏感型品种蔗糖裂解代谢相对较强。
  • 张广富, 赵铭钦, 赵进恒, 王付峰, 张迪, 刘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烤烟品种吉烟九号(当地主栽品种)为试材,于2008-2009年采用种植密度和顶端调节剂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顶端调节剂(自制)对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顶端调节剂及其两者互作对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均有极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再升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先升后降,新植二烯含量递减;顶端调节剂B2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和新植二烯含量均高于B1和B3处理。综合比较,以种植密度16500株/hm2,配合喷施顶端调节剂B2的烤烟群体结构较合理,烟叶品质较好。
  • 董兵, 谷子林, 高振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水平大蒜素对獭兔生产性能、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40~45d龄獭兔80只,分别在日粮中添加大蒜素0(对照组),0.02%(处理1),0.04%(处理2),0.06%(处理3)。试验结果表明:处理2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处理1、3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大蒜素,对促进獭兔生长和降低腹泻率有较好效果,同时提高了生长獭兔的饲料消化率,试验表明:添加0.04%大蒜素对獭兔生产性能有促进效果,同时肠道不同部位的pH值相比对照组有下降趋势,消化道酶活性相比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 闫素辉, 李文阳, 杨安中, 王振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雨养地条件下延缓小麦植株衰老和提高小麦产量,在灌溉和雨养两种栽培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两种栽培条件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小麦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波动式变化,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单峰曲线变化,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灌溉栽培相比,雨养栽培条件下小麦旗叶SOD、CAT活性花后0~7d较灌溉栽培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于花后14d开始显著低于灌溉栽培,POD活性变化表现为在整个灌浆期均高于灌溉栽培,从而使活性氧的产生速率大幅度增加,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MDA含量积累加速,因而加剧了小麦植株的衰老进程。品种间比较,JM20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在雨养地条件下变化幅度均大于LM21,说明LM21抗旱性强于JM20。
  • 蔡彦明, 沃飞, 方堃, 师荣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结构的变化,对天津市辛口镇蔬菜种植区种植5年、10年及15年以上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蔬菜地土壤呈逐渐酸化的趋势,蔬菜地土壤的容重变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蔬菜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及萎蔫含水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水分的吸持性能和供释能力下降,土壤水分的开发及利用潜力逐渐降低。
  • 袁小环, 滕文军, 杨学军, 武菊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越冬是观赏草容器苗生产的关键环节,选择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5种观赏草,研究了基质和覆盖对其容器苗越冬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草炭改善了基质的物理性质,随着草炭含量增加,基质的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升高,容重降低。覆盖有效提高了基质的含水量,使观赏草容器苗提前萌芽,促进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塑料、覆膜无纺布、无纺布。5种观赏草的耐寒性从强到弱为拂子茅、狼尾草、野古草和须芒草、细叶芒。拂子茅、狼尾草、野古草和须芒草的容器苗不需覆盖可越冬,基质对其萌芽没有明显影响。对于耐寒性较差的细叶芒,基质影响裸露容器苗的越冬萌芽率,采取园土与草炭同体积配制的基质有利于细叶芒种苗越冬。细叶芒的容器苗需要采取覆盖防寒措施。因为揭开塑料后萌出的叶片可能凋萎,建议采取覆膜无纺布或无纺布作为覆盖材料。
  • 张子义, 郑海春, 郜翻身, 樊明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旱作马铃薯施肥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于2006-2008年在该地区进行了198个“3414”试验,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将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马铃薯土壤全氮划分为极低(<0.80g/kg)、低(0.80~1.19g/kg)、中(1.19~2.16g/kg)、高(2.16~2.64g/kg)和极高(>2.64g/kg)5个等级,对应的推荐施氮量分别为>8.0、8.0~6.5、6.5~4.3、4.3~3.6、<3.6kg/667m2;速效磷含量划分的5个等级分别为极低(<4.6mg/kg)、低(4.6~8.4mg/kg)、中(8.4~20.7mg/kg)、高(20.7~28.0mg/kg)和极高(>28.0mg/kg),对应的推荐施磷量(P2O5)分别为>5.7、5.7~4.0、4.0~1.5、1.5~0.6、<0.6kg/667m2;速效钾含量划分的5个等级分别为极低(<64mg/kg)、低(64~93mg/kg)、中(93~161mg/kg)、高(161~193mg/kg)和极高(>193mg/kg),对应的推荐施钾量(K2O)分别为>4.2、4.2~3.2、3.2~1.7、1.7~1.2、<1.2kg/667m2
  • 冯伟, 管涛, 冯晓, 朱云集, 郭天财, 康国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明确了小麦籽粒灌浆期植株氮素向籽粒输入特征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输入量及对籽粒贡献率兰考矮早八为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变化,20cm行距最大,豫麦49则随行距增大而减小。两品种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总运转量及其对粒重贡献率表现随行距扩大而增加,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的运转率分别以15cm和20cm行距最高。兰考矮早八营养器官氮素总运转量以行距15cm最大,其次为20cm行距,运转率为窄行距处理大于宽行距处理;豫麦49营养器官氮素总运转量为10cm行距最大,其次25cm行距,运转率为宽行距处理大于窄行距处理,器官间存在差异。兰考矮早八的籽粒氮素积累量与氮素输入持续期(S)和平均输入速率(V)关系密切,且均以窄行距15cm行距表现最优,而豫麦49籽粒氮素输入量主要受氮素输入速率(V、Vmax和Vs)制约,宽行距(20cm)具有很好的调节效应。
  • 肖猛, 刘晓云, 刘桂霞, 戴燕燕, 郭振国, 郭晓叶, 魏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SX01、HB02两株根瘤菌菌株对山西右玉草地补植的紫花苜蓿中苜一号进行了田间接种试验。为了检验根瘤菌菌株的接种效果和筛选高效紫花苜蓿根瘤菌菌株,采用BOX-PCR分子标记方法对接种根瘤菌菌株的田间竞争结瘤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接种供试菌株及田间分离获得的根瘤菌菌株进行BOX-PCR及不同菌株之间的BOX分子指纹图谱比较,检测供试菌株的田间占瘤率。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接种供试菌株60d后,SX01、HB02两株根瘤菌菌株的田间占瘤率分别达到46.7%,53.3%,说明这两株根瘤菌菌株均具有较强竞争结瘤能力,可以作为高效根瘤菌菌株进行田间推广应用;并阐明了BOX-PCR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方法,可对根瘤菌菌株竞争结瘤能力进行研究。
  • 周向阳, 王淑娜, 周秀锦, 方维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调查浙江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及其携带毒力基因的特征,在舟山、象山、温州三地实地采样385份,包括海水、泥土和水产品等,共分离到副溶血弧菌菌株278份,其中27株为tdh基因阳性,阳性率为9.7%,trh与ureC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2.3%与11.8%,提示浙江沿海地区广泛存在着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污染。将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的tdh和trh基因进行序列测定,进化树分析发现,环境分离株中tdh基因与临床分离株中tdh基因区分为2簇,而环境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中trh基因之间却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浙江沿海地区副溶血弧菌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岳东霞, 张要武, 韩桐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盐渍环境中益微菌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了不同海盐浓度对BacillusRC1的抗菌活性及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RC1无菌过滤液抑制B.cinerea的生长,随着无菌过滤液浓度的提高,对B.cinerea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在PDB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表明,2%,4%,8%的海盐均影响BacillusRC1菌株的生长;随着海盐浓度的提高,BacillusRC1对B.cinerea生长的抑制作用减弱。离体叶片及幼苗法研究表明,BacillusRC1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随着海盐浓度的提高而降低。
  • 王惠哲, 管炜, 李淑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黄瓜抗炭疽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以黄瓜抗病亲本66和感病亲本A18以及它们的F1、F2、BC1群体为试材,对黄瓜抗炭疽病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抗性是由一对单隐性基因控制的,感病相对抗病为不完全显性。将炭疽病抗性相关基因的一个共显性AFLP标记进行了测序,根据序列特点设计了特异的SCAR引物SCEM178/172,并成功地转换成了简单实用的共显性SCAR标记,结果显示,该标记可以作为黄瓜抗炭疽病辅助选择的标记,且具有迅速、简便、成本低、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扩增条带清晰,无杂带和拖尾现象的特点,适合用于大量样本分析。最后,利用引物SCEM178/172对288份材料进行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有138份抗病材料,这为进行抗炭疽病黄瓜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 任应党, 申效诚, 孙浩, 马晓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河南省的昆虫、蜘蛛、蜱螨共有8637种,隶属于32目551科3967属。其中东亚成分4388种,显著居主体地位,古北成分1847种,东洋成分1577种,二者相差不大,广布成分420种,所占比例最低。为了解河南省各地昆虫分布差异及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使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Multivariatesimilarityclusteringanalysis,MSCA)对这些生物的分布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11个地理小区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185,在0.30的相似性水平上,全省分为4个昆虫地理区:平原盆地区,西北山地台地区,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比较分析了4个昆虫地理区的昆虫区系特征,共同特征是东亚种类均居优势地位,广布种类最少,其中,平原盆地区面积最大,物种丰富度最低,特有种类最少;伏牛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特有种类最多;西北山地台地区古北种类显著多于东洋种类,桐柏大别山区东洋种类显著多于古北种类。
  • 赖欣, 张永生, 赵帅, 杨殿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GGE-cloning测序技术与定量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基因大豆对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定量PCR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的生长时期转基因大豆对氨氧化细菌数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呈现出随生长期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DGGE图谱分析表明,同一生长时期不同大豆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主要条带一致,这表明生长时期的影响明显大于转基因大豆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影响。
  • 周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雷公藤生物碱是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中的主要杀虫活性物质。为进一步阐明雷公藤总生物碱的杀虫活性及杀虫作用机理提供线索和依据,研究采用载毒叶片法测定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三龄幼虫的胃毒毒力,观察了粘虫五龄幼虫的中毒症状,并测定了其对不同中毒阶段粘虫五龄幼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三龄幼虫48,72,96,120h的胃毒LC50分别为306.39,216.12,157.18,129.92mg/L;试虫中毒后行动迟缓,停止取食,继而软瘫麻痹(即麻醉),后复苏(或死亡),复苏试虫可再次取食、麻醉、复苏(或死亡),如此反复,直止死亡;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各中毒期试虫AChE无明显的抑制或激活作用;麻醉期试虫体内ACh的相对含量与同期对照无显著差异,复苏期有所下降。
  • 张敏, 张季军, 刘俊杰, 刘娜, 李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滑菇单核菌丝体的培养特征和单核体间交配反应进行研究,并进行单核体出菇试验,检验单核体出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滑菇属于二极性交配系统,单核体菌丝的培养特征具有多态性,两种交配型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的分离规律;滑菇具有单核体结实的特性,但单核体栽培对产量造成影响,在发菌正常的情况下减产20%左右,因此,实际生产中应避免滑菇菌丝单核化现象对产量的影响。
  • 毕相东, 张树林, 邢克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设定3个TTPC浓度梯度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TTPC(处理96h)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理化因子、浮游生物及鲤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中水温、盐度、pH、DO、COD、与TTPC浓度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透明度、NH3-N、TN、P和TP与TTPC浓度之间则呈现正相关关系。TTPC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及鲤鱼苗均有一定的毒性,TTPC浓度为0.6mg/L时能有效杀灭水华藻类且对鲤鱼苗是安全的,但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且氨氮有所升高,因此在水产上使用TTPC杀藻的同时,需开增氧机以保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并添加适宜活菌剂等降低水体氨氮含量。
  • 陈成勋, 邢克智, 孙学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高密度养殖对鱼体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了短时间(3h)急性拥挤(14kg/m2)胁迫后,半滑舌鳎部分血液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胁迫后CAT(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并在12h降到最低(P<0.05),24h恢复到胁迫前水平(3kg/m2);胁迫后GSH(还原型谷胱甘肽)显著下降,24h降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但仍与胁迫前差异显著(P<0.05);MDA(丙二醛)含量呈波动性变化,胁迫后4h升至最高,并与胁迫前差异显著(P<0.05),随后下降,48h后又升高;胁迫后LZM(溶菌酶)活力显著地升高,4h升至最高(P<0.05),之后逐渐下降,48h恢复到胁迫前水平;补体C3、C4含量胁迫后明显升高,各时间段内均显著高于胁迫前水平(P<0.05);Alb/Glb(白蛋白/球蛋白)胁迫后逐渐升高,12h与胁迫前差异显著(P<0.05),24h显著降低(P<0.05),并持续至192h;胁迫后4~12hCHO(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胁迫前(P<0.05),之后恢复到胁迫前水平;胁迫后Glu(血糖)含量升高,4~192h均显著高于胁迫前(P<0.05);TP(总蛋白)和Glb均在胁迫后24h显著高于胁迫前并维持较高水平(P<0.05);胁迫后4h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显著高于胁迫前(P<0.05),之后逐渐下降至胁迫前水平;胁迫后48hAS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活力显著高于胁迫前(P<0.05),之后下降至胁迫前水平;胁迫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Alb和TG(甘油三酯)含量变化不大(P>0.05)。测试结果表明,短时间高密度胁迫对半滑舌鳎的生理机能不会产生持久影响,却可以提高鱼体免疫力。
  • 赵婷婷, 张丽珍, 郑淑华, 杨良良, 冯耐红, 刘根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FOSS1241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100份黍稷籽粒原样进行光谱扫描,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改进偏最小二乘法两种定标方法,并对原始光谱分别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建立了黍稷籽粒淀粉定标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对黍稷籽粒原样扫描的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定标,在标准正常化+趋势变化散射处理、采用一阶导数、每隔4点求导、每隔4点作平滑处理的光谱预处理下建立的模型较好。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技术为定量检测黍稷籽粒淀粉总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