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杨静静, 李星, 李亚宁,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叶锈菌侵染小麦后小G蛋白Rab2基因的表达情况,明确其与抗病性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小麦的抗叶锈病机制。以普通六倍体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和叶锈菌小种05-22-64①和05-8-63①为试验材料,构建小麦亲和与非亲和组合,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小麦小G蛋白Rab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叶锈菌侵染过程中,Rab2基因主要在侵染的前期表达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量有所下降。非亲和叶锈菌菌株可以诱导小G蛋白Rab2基因表达量的升高,而亲和叶锈菌菌株抑制小G蛋白Rab2基因的表达。由此表明,小G蛋白可能与寄主和病原物的亲和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 孙果忠, 游光霞, 孙京燕, 张秀英, 武淑祯, 苑菲, 王海波, 肖世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培育抗穗发芽品种,对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份的75个品种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同时利用3个分子标记Vp1B3、Xbarc310和Barc294对上述品种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p1基因的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关系不密切,Vp1B3标记难以用于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筛选.主效QTL (QPhs-3AS)与种子休眠关系密切,Xbarc310和Barc294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选择的重要参考,且Barc294较Xbarc310的选择效果好.上述结果为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提供了重要信息.
  • 张丽, 滚双宝, 雷天云, 刘丽霞, 秦大伟, 赵世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对我国个马鹿群体43头马鹿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个马鹿群体 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中A、T、G、C含量没有明显差别;多态位点占分析位点的7.63%,天山马鹿和塔里木马鹿的单倍型比例分别为100%,0%,单倍型多样度(Hd)分别为(1.000±0.218),(0.700±0.096),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003 33,0.00 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值(K)分别为3.800,6.200,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对13个马鹿单倍型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我国马鹿有2个母系起源.从GenBank获得33个马鹿Cytb基因全序列与本研究的马鹿Cytb基因的单倍型进行网络关系分析,发现塔里木马鹿与西方马鹿群体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 李瑞国, 苗朝华, 侯健, 关宏, 安晓荣, 陈永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带有新霉素基因(neo)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质粒pEGFP-C1进行了改造,去掉neo基因的启动子(Psv40),在无启动子的neo和完整的GFP基因两侧分别加入一个LoxP位点.然后将带有LoxP位点、筛选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的结构装入左右分别为牛β-casein基因1 590 bp和5 33 bp的同源臂结构中,构建成无启动子基因打靶载体pT-1590-LoxP-GFP-LoxP-533.
  • 王海燕, 刘大群, 杨文香, 李在峰, 张立荣, 李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发表的植物β(1,3;1,4)葡聚糖苷酶基因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被小麦叶锈菌诱导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3中获得一个β(1,3;1,4)葡聚糖苷酶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PR34,该基因全长序列为1 416 bp,具有一个编码33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ORF),其起始密码子ATG位于13 bp处,终止密码子TAG位于1 01 bp处,3′末端有20 bp的poly(A)尾,379 bp的3′非翻译区.与GenBank中小麦、大麦等多个葡聚糖苷酶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对其推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含有Glyco_hydro_17保守结构域,为葡聚糖苷酶基因蛋白结构域.Southern杂交显示,该基因在TcLr3小麦基因组中为低拷贝.
  • 王晨, 王文艳, 初建青, 杨光, 郭磊, 房经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葡萄花果全长cDNA文库是开展葡萄花及果实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的重要工作基础,有助于重要相关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调控及其利用.以生产上广泛栽培、性状优良且极具代表性的夏黑葡萄为试材,应用优化的Creator SMART cDNA Construction Kit技术,构建了夏黑葡萄花和果实的全长cDNA文库.文库的滴度为1.2×106 pfu/mL,库容为6.0×106 pfu/mL.从文库中随机挑取30个克隆进行菌落PCR鉴定的结果显示:插入片段大小为1.0~3.0 kb,重组率为99%.研究结果表明,该葡萄全长cDNA文库具备较高的质量.
  • 何盛莲, 雷振生, 吴政卿, 赵献林, 方保停, 杨攀, 杨会民, 何宁, 王美芳, 李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的加工品质与小麦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组成和含量密切相关,特别是Glu-1位点编码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和含量.为此,试验利用1By8亚基标记对黄淮麦区目前生产利用或曾经利用过的小麦品种及部分育种资源共10份进行了检测,其中有43份材料扩增出27 bp特异片段,表明具有1By8亚基;107份材料未扩增出27 bp片段,表明不具有1By8亚基;1By8亚基的出现频率为28.6%.所用材料的鉴定结果与SDS-PAGE电泳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特异性PCR标记鉴定1By8亚基是可靠的.与SDS-PAGE相比,PCR标记更加快速、简便和准确.
  • 宋萍, 郭丽伟, 苏俊平, 王勤英, 王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室所保存的18株含cry7类基因的菌株进行晶体形状、生物活性和蛋白型基因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能产生菱形、小菱形和不规则形伴胞晶体,SDS-PAGE检测主要蛋白的分子量是130 kDa,PCR扩增得到1 300 bp条带.对马铃薯瓢虫二龄幼虫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WZ-9具有很高的杀虫率,72 h校正死亡率达到了93.1%;菌株WCG-10活性次之,72 h校正死亡率达到.8%,而其他菌株杀虫活性低或没有活性.对杀虫活性最高的WZ-9菌株扩增全长基因,得到cry7Ab3基因(GenBank Number:BI 1015188).
  • 李敬娜, 刘亚, 李翔, 袁潜华, 赵久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pCambia3301载体为基础,以玉米Ubiquitin(Ubi)启动子、拟南芥叶绿素转运肽(Chloroplast transit peptide,Ctp)基因、抗草甘膦Epsps基因为元件,构建了玉米高效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幼胚,获得了抗草甘膦无抗生素标记的转基因玉米植株.经田间初步检测转化玉米植株具有一定的草甘膦抗性.
  • 兰青阔, 王永, 赵新, 朱珠, 景海春, 程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基因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Bt11为研究材料,建立Bt11环状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技术方法.利用一种具有链置换活性的Bst DNA聚合酶,针对Bt11中玉米基因组与外源基因结合处序列,设计条特异引物,并对反应温度、时间、灵敏度、结果判断方法等参数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LAMP检测方法最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分别为65℃和60 min,其灵敏度为常规定性PCR的20倍.LAMP技术检测转基因玉米品系Bt11具有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徐春波, 王勇, 赵海霞, 李兴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用转录因子CBF基因对苜蓿进行抗逆性改良,试验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中克隆了CBF基因,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同源性可达99.1%,并将该基因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成功构建了适于苜蓿农杆菌遗传转化的植物表达载体,为下一步利用CBF基因快速培育耐逆性强的苜蓿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李志伟, 王志钢, 湛奎, 陈献威, 杨军, 李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克隆内蒙古羊源细粒棘球蚴疫苗候选基因Eg95的基础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Eg95并转化E.coli BL21(DE3),优化表达体系,获得Eg95纯化蛋白.将Eg95基因从克隆质粒pMD19-T-Eg95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a(+)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Eg95,转化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优化表达条件.纯化的 Eg95 融合蛋白经 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其正确性和免疫学活性.原核表达载体pET-Eg95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优化的原核表达条件为:当菌液OD600值为0.6时,加入终浓度为0.1 mmol/L的IPTG,37℃,振荡培养5 h.纯化后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为目的蛋白并具有生物学活性.原核表达载体pET-Eg95构建正确并可高效表达可溶性Nus-Eg95融合蛋白,可作为特异性抗原应用于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抗体.
  • 郝金凤, 高峰, 博彦泰, 李凤, 哈斯阿古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甜瓜ACC氧化酶基因1 (Cm-ACO1)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从甜瓜品种河套蜜瓜成熟果实中克隆得到了ACO1的全长cDNA,共1 05 bp,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cDNA与已报道的甜瓜品种Cantaloup charentais的ACO1 cDNA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 ACC氧化酶基因在甜瓜中的表达特性以及功能奠定了基础.
  • 呼红梅, 王继英, 郭建凤, 张印, 沈彦锋, 武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莱芜猪和杜洛克猪间肌肉H-FABP基因mRNA表达差异,同时分析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探索莱芜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试验选择100 kg体重莱芜猪10头、杜洛克7头,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FABP基因mRNA表达丰度,并测定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莱芜猪背最长肌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比杜洛克猪高36.16%.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显著,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与饱和脂肪酸、饱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显著,莱芜猪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显著,与脂肪酸总量相关不显著,但是杜洛克猪则与此相反.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相关显著,该基因可作为莱芜猪肌内脂肪选育的候选基因.
  • 范淑秀, 王嘉宇, 毛艇, 徐正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由籼稻品种七山占与粳稻品种秋光杂交构建的一个包含162个株系(F10)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包含122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区间定位方法,对控制水稻孕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的QTL进行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2个与孕穗期叶绿素含量有关的QTL,分别位于第3、7、10和12染色体上,包括对6个叶绿素a含量QTL、5个叶绿素b含量QTL、5个类胡萝卜素含量QTL和 6个总叶绿素含量QTL,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为7.%~1.6%.
  • 胡利宗, 刘均革, 郭晋杰, 赵永锋, 祝丽英, 宋占权, 陈景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系110为受体、农系31为供体材料,采用回交法构建了样本容量为9株的BC2F2回交群体,选取126个均匀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6个穗部性状QTL分析.结果表明,受体农系110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穗粒重6个穗部性状表型值分别增加了9.4%,9.6%,4.1%,2.7%,0.3%和4.4%;构建一张含126个SSR标记的玉米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为2 317.4 cM,平均区间长18.4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19个与玉米穗部性状有关的QTL,其中穗长QTL 4个,穗粗QTL 2个,行粒数QTL 1个,穗行数QTL 3个,百粒重QTL 4个,穗粒重QTL 个.
  • 史宏, 刘学义, 任冬莲, 马俊奎, 任小俊, 王勇, 赵晶云, 任海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0-2008年,以山西省骨干亲本晋豆23号(Glycine max Merr,cv.Jinbean 23)为母本、农家品种灰布支(Glycine max Merr,cv.ZDD231)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通过多代不明确回交和自交构建446个株系的大豆染色体代换系群体,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群体进行聚类,将其初步分为晋豆23号等位系核心群Ⅰ(161份),次核心群Ⅱ(172份),灰布支近血缘品系群Ⅲ(68份),超亲品系群IV(4份),这将为大豆遗传图谱研究、基因功能组研究和功能基因克隆提供理想丰富的遗传群体和材料平台.
  • 杨松杰, 张影全, 王茹, 张晓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面粉及其制成品的色泽是衡量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Psy)基因是影响小麦黄色素含量的关键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检测 98 份陕西省地方小麦品种(系)Psy-A1与 Psy-B1基因的等位变异及其分布,进一步验证Psy-A1与Psy-B1基因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利用黄色素含量基因(Psy-A1、Psy-B1) 的功能标记 YP7A 和 YP7B 检测了 98 份陕西省1980年以来自育和引进的小麦品种(系)Psy-A1等位基因Psy-A1a (片段长度为 194 bp,高黄色素含量)、Psy-A1b(片段长度为231 bp,低黄色素含量)和Psy-B1等位基因Psy-B1a (片段长度为11 bp,中黄色素含量)、Psy-B1b (片段长度为16 bp,低黄色素含量)、Psy-B1c (片段长度为428 bp,高黄色素含量) 与 Psy-B1d (片段长度为884 bp,不确定与黄色素含量的关系)的分布情况,并探讨了Psy-A1、Psy-B1等位基因在品种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系)中Psy-A1a和Psy-A1b 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39.8%和60.2%,以低黄色素含量的Psy-A1b基因型为主;Psy-B1a、Psy-B1b、Psy-B1c与Psy-B1d 四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4.%,67.4%,7.1%和1.0%.对属于黄淮冬麦区之陕西汾渭河谷副区的小麦品种(系)Psy-A1a、Psy-A1b、Psy-B1a、Psy-B1b、Psy-B1c和Psy-B1d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4.3%,17.4%,71.7%,10.9%和0%;对属于西南冬麦区之陕南鄂西丘陵副区的小麦品种(系)Psy-A1a、Psy-A1b、Psy-B1a、Psy-B1b、Psy-B1c和Psy-B1d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则分别为32.7%,67.3%,30.8%,63.%,3.9%和1.9%,说明不同副麦区的小麦品种(系)基因型差异明显,同时可以直接利用黄色素含量基因(Psy-A1和Psy-B1 )的功能标记YP7A和YP7B来提高小麦育种效率.
  • 郭永军, 戴伟, 王晓梅, 周晓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毛蚶、魁蚶和泥蚶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区)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发现,6种限制性内切酶(HaeⅢ,HhaⅠ,HpaⅡ,RsaⅠ,Sse9Ⅰ和TaqⅠ)均能将泥蚶与毛蚶及魁蚶区别开来,但未发现毛蚶和魁蚶间特异性的RFLP标记.对酶切图谱进行的数理分析结果显示,毛蚶与魁蚶之间的净遗传距离Pnet值为0,而泥蚶与毛蚶、泥蚶与魁蚶之间的Pnet值均为0.079 7;泥蚶群体内检测到5种酶切复合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为0.000 8外,而毛蚶和魁蚶群体内为相同的1种复合单倍型,π值均为0.
  • 张桂堂, 卢东长城, 孙重霞, 梁荣奇, 杨凤萍, 张晓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利用正义RNAi技术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效果,用基因枪法将构建的sbeⅡb正义RNAi表达载体pBAC06和pBAC08(筛选标记基因分别为3S启动子及Adh1-intron1增强驱动的epsps和bar)导入玉米(Zea mays)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经过筛选、分化和再生获得了44株转基因当代植株,经PCR扩增、PCR-Southern检测有30株为阳性.选择9株健壮的阳性植株进行基因组South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7株T0植株整合了目的基因,其中4株整合了1个转基因拷贝,2株整合了2个转基因拷贝,1株整合了3个转基因拷贝.这7株中有2株结实,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3.22%和24.60%,有一定的小幅提高.下一步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基因枪转化,得到比较大的转基因群体,以对更多转基因后代进行鉴定,期望筛选出外源基因多拷贝插入和直链淀粉含量大幅提高的株系.
  • 职爱民, 刘庆堂, 李青梅, 杨苏珍, 胡骁飞, 柴书军, 邓瑞广, 张改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拟合成并鉴定西马特罗(Cimaterol,CIM)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生产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鼠源CIM多克隆抗血清.通过重氮化方法将西马特罗偶联于载体蛋白BSA和OVA上,分别合成免疫抗原BSA-CIM和包被抗原OVA-CIM,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SDS-PAGE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半抗原CIM和载体蛋白偶联成功.动物免疫试验结果显示,6只小鼠效价均达1×10-3以上,且4号小鼠多抗血清抗CIM的IC0为86.9 ng/mL,表明成功获得了高效价、特异性好、亲和力高的的鼠源抗CIM多抗血清.
  • 文雁成, 张书芬, 王建平, 朱家成, 赵磊, 曹金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选育甘蓝型油菜萝卜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并将该雄性不育系统杂交种投入生产应用,通过10多年自交和测交,从甘蓝型油菜萝卜质雄性不育掺合型杂交种Corrida中筛选出了萝卜质雄性不育恢复系R2008.R2008 在不同年份均能使萝卜质雄性不育系完全恢复育性,从而实现了萝卜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遗传分析表明,R2008的恢复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萝卜质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S(rr),恢复系的基因型为(RR),现有的甘蓝型油菜均为萝卜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基因型均为N(rr).与当地甘蓝型油菜相比,R2008生育期长 (240 d)、芥酸和硫甙含量高 (分别为12.93 %和78.63 μmol/g)、结角率低(74.89%)、角粒数少(10.69粒),冻害重(冻害率100%,冻害指数73.0).要选育合格的甘蓝型油菜萝卜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应用于生产,必须对R2008的上述性状进行改良.
  • 赵朴, 郑玉姝, 贾贝贝, 刘丽艳, 刘兴友, 李海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河南省有呼吸道症状的5个不同猪场采集棉拭子和肺组织样品.样品处理后,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10日龄SPF鸡胚.获得3株病毒,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为H3N2亚型流感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分别是0-9.56/0.2 mL,10-8.56/0.2 mL 和10-8./0.2 mL,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是10-1.56/0.1 mL,10-1.5/0.1 mL 和 10-1.50/0.1 mL;它们的血凝素对热不稳定,能凝集1%马、牛、驴、猪、绵羊、鸡、兔、豚鼠、小白鼠及人O型血的红细胞.这为了解河南猪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奠定了基础.
  • 梅燚, 侯雷平, 崔艳玲, 陈海丽, 孟淑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菠菜嫩叶DNA,运用改良CTAB法提取6份菠菜品种的DNA,对AFLP反应体系的DNA用量、酶切连接、预扩、选扩等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初步建立适合于菠菜作物的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①在PCR仪中酶切的效果比水浴的要好,酶切反应对酶切时间和DNA的浓度要求不敏感.②菠菜AFLP预扩选扩体系的反应体积为20 μL,Mg2+ (2 mmol/L) 1.2 μL,dNTPs (2. mmol/L) 1.6 μL,Taq-polymerase ( U/μL) 0.2 μL最佳.为菠菜AFLP分子标记的品种亲缘关系鉴定和遗传育种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武喆, 刘霞, 张光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胡萝卜甜红1号父本和08511#父本为材料,取开花当天的新鲜花粉,分别在24,27,0,,6,9℃恒温条件下处理60 min,通过醋酸洋红染色法和培养基培养法,研究不同温度对胡萝卜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粉活力降低,24℃花粉活力最高,℃以上高温处理会明显抑制胡萝卜花粉活力.08511#父本染色情况好于甜红1号父本,但其花粉萌发率受温度影响较甜红1号父本变化幅度大.
  • 李向, 轩淑欣, 王彦华, 赵建军, 申书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菜薹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从Mg2+、Taq酶、dNTPs、引物及模板5种因素个水平对不结球白菜SRA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适合不结球白菜的SRAP-PCR优化反应体系.利用该优化体系,选用30对芸薹属SRAP引物,对5份不结球白菜的基因组进行扩增,筛选出7对具有2条以上特异扩增条带的SRAP引物,验证了该优化体系的稳定性.
  • 张丽丽, 马殿荣, 林志强, 孙健, 陈温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人工气候箱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杂草稻幼苗生长、根系特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3个试验材料苗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均降低,且降幅均为越光﹥长白9号﹥WR03-12.低NaCl胁迫下,WR03-12主根长有增加趋势.随NaCl浓度增加,3个材料根系总根长、根系体积、总表面积、吸收面积和活性吸收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越光最大,长白9号居中,WR03-12最小.随NaCl浓度增加,3个材料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均为WR03-12﹥长白9号﹥越光,脯氨酸含量也随胁迫浓度增加而上升,增幅为越光﹥长白9号﹥WR03-12.
  • 任承刚, 李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释转C4 PEPC光合基因水稻过氧化物胁迫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特性,以转PEPC基因水稻(PC)、未转基因原种(Kitaake)为材料,运用Li-400便携式光合仪观测其在不同浓度外源H2O2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以及水分利用率等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与未用H2O2处理的PC相比,PC在0.5~5 mmol/L H2O2浓度处理下,其Pn在不同光强下均表现下降,与其Gs的下降一致,这个抑制过程随光强的增加而减弱,而50 mmol/L H2O2处理下PC,虽Gs增加,但是其Pn并没有增加,表现不同H2O2的浓度效应;而未转基因水稻则没有上述表现,推测PC可能通过低浓度的H2O2参与气孔运动的调节,从而影响其光合特性.
  • 丛靖宇, 杨冠宇, 张烨, 王瑞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BJ-17、BJ-18、M-00110 3个甜高粱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浓度乙二醇(PEG)处理下甜高粱幼苗的质膜透性、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等生理指标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甜高粱幼苗的质膜透性增大,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等含量升高.3个品系相比,BJ-18耐渗透胁迫的能力最强,BJ-17次之,M-00110最差.为甜高粱抗逆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商蕾, 张洁, 张孟臣, 王冬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8个河北省优质高产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方式进行NaCl胁迫,以幼苗株高、下胚轴长度、根长度为形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大豆基因型对NaCl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NaCl的耐受性不同,冀豆17号、五星2号、五星3号在NaCl浓度为35 mmol/L时,大豆幼苗株高和根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并与对照差异显著.
  • 谭念童, 林琪, 李玲燕, 刘义国, 张玉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以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灌水处理下旱地冬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变化.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等相关指标,并通过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进行模拟,得出了旗叶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在补灌小于两水的情况下,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都随着补灌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以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W3)的处理最高,而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随着补灌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在补灌三水的情况下,在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灌浆水60 mm(W4)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明显小于补灌一水和两水的处理,而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却明显大于补灌一水和两水的处理,同时水分利用效率也是所有处理中最低的,表明过量的补灌对旱地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作用有消极作用.产量虽然以W3处理的产量为最高,但是除去对照处理,其他4个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以拔节水60 mm(W1)的处理为达到旱地冬小麦高产的最佳补灌模式.
  • 杨桂霞, 赵广才, 许轲, 常旭虹, 杨玉双, 马少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灌水和化控处理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灌浆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3个不同粒色小麦为材料,采用不同灌水及化控处理,研究花后小麦颖壳、籽粒、旗叶叶绿素含量、千粒重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花后5~30 d,灌2水比灌3水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快,花后15 d和25 d时,灌2水与灌3水处理的千粒重差异显著.灌水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千粒重相似.籽粒、颖壳、旗叶叶绿素含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灌浆速率在不同粒色小麦中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本试验中化控处理对籽粒灌浆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 李愚鹤, 李加旺, 张文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保护地品种津优35号、戴多星和露地品种园丰元6号黄瓜幼苗在30 μmol/(m2 · s)光照条件下,光合特性对弱光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弱光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饱和光照强度(SL)、最大光合速率(Pmax)和暗呼吸速率(Rd)下降,表观量子效率升高(AQY).津优35号和戴多星胞间CO2浓度(Ci)降低、气孔限制值(Ls)升高,园丰元6号Ci上升、Ls降低.弱光导致黄瓜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保护地品种为气孔因素,露地品种为叶肉光合活性下降.RuBPCase活性的下降是黄瓜最大光合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3个供试品种中,津优35号在弱光处理后具有相对较低的LCP和Rd,AQY上升幅度较大,表明该品种对弱光的适应能力较强.
  • 刘会超, 刘孟刚, 姚连芳, 贾文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dCl2胁迫对银条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Cl2浓度的增加,银条生物量下降明显,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降低,在镉浓度为250 mg/L时分别为对照的25.00%,35.52%,5.02%;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只在高浓度(≥200 mg/L)时才逐步升高,但增幅相对较小,在2.0%~9.15%之间.
  • 霍开玲, 宋朝鹏, 张卫建, 武圣江, 余金恒, 宫长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制造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细胞壁主要成分及其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密集烘烤条件下细胞壁成分中可溶性果胶含量先升后降,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持续降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随着烘烤过程的进行而升高,在8℃达到峰值后迅速降低.其中果胶甲酯酶(P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关系密切,共同促进果胶降解;纤维素酶主要是促进纤维素降解.细胞壁组分的降解是细胞壁降解酶综合作用的结果.
  • 卫双玲, 高桐梅, 张海洋, 孙梅英, 刘焱, 张仙美, 郑永战, 苗红梅, 王永宏, 李香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在河南进行了夏芝麻四点联合打顶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打顶对芝麻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打顶(CK)相比,出苗后0,70,80 d进行打顶,增产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增产幅度为.38%~10.61%;出苗后20,30,40 d打顶,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减产幅度为39.0%~49.70%,表明后期打顶可有效增加产量,早期打顶使产量显著下降;在河南生态区域范围内,随着地理纬度升高,适期提早打顶对芝麻有显著增产效果.品质测试结果表明,早期打顶有利于蛋白质形成和积累,后期打顶有利于粗脂肪形成和积累.在灌浆后期,早期打顶芝麻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比不打顶(CK)增加18.11%,10.62%,23.08%;后期打顶的分别比不打顶(CK)增加3.00%,2.13%,7.69%.
  • 霍建飞, 宋水山, 李星, 杨文香,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接种亲和或非亲和性叶锈菌后,CaM及其亚型的mRNA表达差异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接菌后12 h内CaM 的4个亚型基因表达量与不接菌对照相比相差不大.小麦接种非亲和叶锈菌,48,72,96 h后,CaM SF-1表达量分别比亲和组合高 24.6%,26.6%,38.8%;接种24,48 h后,CaM SF-4表达量分别高出亲和组合26.8%和28.0%;在接种后24~96 h这一过程中,CaM SF-2表达量均低于亲和组合中, 而CaM SF-3表达量与亲和组合表达量相差不大.接种非亲和叶锈菌后,在第24 h 、第 48 h小麦CaM表达量分别高于亲和组合18.1% 和 47.9% ,而在第72 h和第96 h CaM表达量又低于亲和组合.上述结果暗示,CaM可能参与了小麦抗叶锈病反应,并且具有亚型特异性.小麦中CaM SF-1和 CaM SF-4可能与小麦抗叶锈病相关,CaM SF-2可能与小麦感叶锈病相关,而CaM SF-3可能不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
  • 张雪寒, 何孔旺, 卢维彩, 赵攀登, 温立斌, 李彬, 郭容利, 王小敏, 倪艳秀, 周俊明, 俞正玉, 茅爱华, 吕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好防治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H7引起的疾病,尝试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其中亚单位疫苗时具有很大优势.构建表达tir和stx1b的融合基因,将tir基因中间295个氨基酸残基(Tir295)与stx1b亚基基因72个氨基酸串联构建pGEX-stx2b-tir-stx1b重组质粒,将其转化于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该融合蛋白获得了高效表达,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含量的30%左右.重组蛋白纯化后皮下途径免疫小鼠,能够诱导高滴度(105)的IgG,鼻腔内途径免疫小鼠不仅能够诱导高滴度(104)的IgG,还能诱导高达102的IgA.二免后攻击50LD50的EHEC O157∶ H7,相对于对照组,免疫组粪便中排菌量明显降低、排菌时间明显缩短.结果表明:该融合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并且由Tir、Stx2b和Stx1b三部分抗原组成,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转位紧密素受体(Tir)和志贺毒素(Stx)的抗体,在EHEC O157亚单位疫苗设计或单克隆抗体抗制备中具有重要价值.
  • 周红梅, 毛爱军, 张丽蓉, 张峰, 王永健, 杨文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枯萎病是严重危害黄瓜生产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建立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从而实现快速、准确地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筛选,明确不同黄瓜种质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可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试验选用份抗感枯萎病黄瓜材料及其杂交后代,以危害我国黄瓜生产的优势枯萎病生理小种4为供试菌源,开展了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以及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浸根接种法,以1×106孢子/mL的接种液接种子叶期幼苗,在白天24~28℃,夜晚16~20℃的温室中培养,接种后10~14 d即可正确区分品种之间的抗感性差异.该方法发病迅速,整齐度、重复性好,是较理想的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运用浸根接种法对以WIS277和津研2号为双亲构建的F1、F2、F4 2个株系的各世代接种结果表明,WIS277抗枯萎病,津研2号感枯萎病,F1群体抗枯萎病.根据F2群体和F4株系的抗病表现推断WIS277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符合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同时通过对Cu13和京育202及其F1的接种鉴定表明,Cu13抗枯萎病,京育202感枯萎病,F1群体表现中抗,初步认为抗病材料Cu13由多基因调控.
  • 张蕊, 李术娜, 李朝玉, 王全, 李红亚, 朱宝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改良的琼脂平板扩散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产芽孢拮抗菌株7株.采用液体发酵法对初筛菌株进行了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L-72,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鉴定为Bacillus属.用PCR法扩增其16S rDNA,测定全序列(1 432 bp),与GeneBank中已知菌的16S rDNA序列对比,并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L-72菌株进化树,结果表明,L-72菌株与9种模式菌株相似度均低于97%.因此,确定L-72菌株是与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亲缘关系最近的Bacillus属中的一个新种.
  • 王彦, 鹿秀云, 郭庆港, 李宝庆, 张乃瑾, 李社增, 马平, 董金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特异性扩增技术对从采自河北省的228株棉花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四川省的2株棉花黄萎菌(菌株Sch-1和Sch-3)、辽宁省的1株黄萎菌(菌株Ly-1)、棉花黄萎菌标准菌株(落叶型标准菌株T9和非落叶型标准菌株V97)和3株棉花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菌株进行了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的鉴定.结果表明,利用V.dahliae特异性引物DB19/DB22从233株黄萎菌中均可获得0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3株棉花枯萎菌中不能获得扩增产物.分别利用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NDf/INTNDr和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对233株黄萎菌进行PCR扩增.菌株Sch-1、Sch-3、Ly-1及非落叶型黄萎菌标准菌株V97利用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NDf/INTNDr可扩增出1 100 bp的产物;采自河北省的228株黄萎菌和落叶型标准菌株T9利用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可扩增出40 bp的产物.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以落叶型黄萎菌菌株为主.
  • 雷会霄, 宋萍, 张毅功, 南宫自艳, 王勤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发掘新的Bt资源,从河北省不同果园中(板栗、葡萄、枣、梨)采集土样71份,利用醋酸钠-抗生素筛选法从中筛选出41株Bt菌株.采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基因型,结果表明,从这些菌株中发现6种不同的基因型cry1、cry7、cry8、cry19、cry26-28、cry32,还有2个菌株未鉴定出基因型.通过SDS-PAGE检测显示,大多数Bt菌株主要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130 kDa.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XPZ-6、XPZ-8、XPZ-9、XPZ-39、XPZ-42菌株对小菜蛾、棉铃虫、玉米螟和美国白蛾具有高活性,其中XPZ-39菌株的杀虫活性最高,对4种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均达到97%以上.尽管XPZ-28和XPZ-46菌株的cry基因型未被确定,但是两个菌株分别对柳蓝叶甲和蓼蓝齿胫叶甲有一定的杀虫活性.
  • 杨秀丽, 闫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保护地蔬菜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资源及分布特性,调查了6个样点的120份土样中AMF状况.共分离到AMF 属17种,14种鉴定到种,种鉴定到属,分属于球囊霉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其中Glomus属分布较为广泛.缩球囊霉(G.constrictum)和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为优势种,在所有土样中出现的频度较高,说明适应性较强.分析了土壤连作年限、pH值、速效磷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丛枝菌根真菌(AMF)物种丰富度和孢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蔬菜根围AMF物种丰富度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大致呈下降趋势,随pH值(7.0~9.0)的增加而减少,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的增加变化不大;AMF孢子密度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
  • 闫海霞, 郭世荣, 刘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基质栽培方式,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在盐胁迫条件下对黄瓜根际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盐胁迫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提高了根际脱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了根际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低浓度盐胁迫,即2倍正常浓度营养液浇灌下,枯草芽孢杆菌提高了根际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了根际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高浓度盐胁迫,即倍浓度营养液浇灌下,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根际酶活性的影响与不加菌处理没有显著差异.
  • 王改利, 刘华贵, 初芹, 张剑, 赵权, 张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ELISA方法对京郊某种鸡场2群鸡从出雏到4周龄进行禽白血病病毒p27(ALV-p27)抗原检测,对血清进行ALV-AB及ALV-J抗体检测,按标准计算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群鸡不同周龄直肠拭子中ALV-p27抗原检出率差异显著,出雏时为0.73%(2/273),8周龄最高,阳性率达4.06%(114/23);B群鸡不同周龄直肠拭子中ALV-p27抗原检出率差异显著,出雏时为0(0/182),14周龄时最高,达4.2%(66/14).A群鸡38,4周龄ALV-J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1%(1/42),27.08%(13/48),B群鸡27,34,43周龄ALV-J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0%(2/0),2.33%(1/43),9.30%(4/43).A群鸡4周龄ALV-AB抗体阳性率为8.33%(4/48),B群鸡34,43周龄ALV-A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8%(3/43),6.98%(3/43).同时建立PCR检测ALV的方法,分别扩增出大小为717 bp P27抗原片段和4 bp的ALV-J特异性片段,P27片段与ALV-J亚群毒株HPRS-103、NX0101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1.3%和94.7%,ALV-J特异性片段与ALV-J亚群毒株HPRS-103、NX0101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1%~97.3%和98.1%~98.6%.
  • 杨颖, 耿丽华, 王建设, 宋晓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根腐病在厚皮甜瓜设施与露地栽培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试验对厚皮甜瓜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经培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的致病菌是甜瓜根腐病菌.以所获得的病原菌菌株作为菌种,制备病原接种体,采用幼苗离体接种法,对267份薄皮甜瓜种质资源进行根腐病抗性评价,结果筛选出16份高抗和20份抗病种质资源,说明薄皮甜瓜种质资源中蕴藏着对改良厚皮甜瓜根腐病抗性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 孙建, 刘苗, 李立军, 刘景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于 2006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园艺中心试验地进行,设6 种不同施肥处理方式,种植作物为玉米(承339)、高丹草、苜蓿(阿尔刚金),观测了全生育期不同作物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改善土壤容重、储水量和紧实度,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玉米区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最大为11.76%,而苜蓿下降幅度最小为6.7%;在施肥处理为牛粪+氮肥+磷肥时,三种作物区在各个时期的储水量都较其他处理高;土壤紧实度随生育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收获前后牛粪+氮肥+磷肥配施玉米、高丹草和苜蓿区分别下降32.14%,30.0%,28.8%.牛粪+氮肥+磷肥配施能够增加土壤养分,收获后与对照比较,玉米区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9.0%,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分别提高17.8%,6.8%,13.2%,高丹草区和苜蓿区土壤养分也出现同样的结果.
  • 马冬云, 郭天财, 宋晓, 岳艳军, 查菲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施用水平,研究籽粒灌浆过程对小麦磨粉品质的影响以及氮肥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籽粒干质量积累均可用三次曲线进行拟合,但模型参数因氮肥用量而不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均以N3(270 kg/hm2)处理的灌浆特征参数值较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以N2(180 kg/hm2)处理的灌浆持续期最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最晚,最大灌浆速率最高以及有效灌浆持续期最长,理论最大粒重以N0(0 kg/hm2)和N(40 kg/hm2)处理的较高.灌浆特征参数与磨粉品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多数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与磨粉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建立了磨粉品质指标和灌浆特征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以用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来预测籽粒的磨粉品质.
  • 张鹏飞, 张爱军, 张建恒, 王晓娟, 刘建民, 周大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华北贫硒地区不同谷子品种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籽粒硒含量及其蛋白质、可溶性糖、赖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60 g/hm2和120 g/hm2)叶面施硒处理,可使该地区谷子籽粒硒含量分别达到1.022~1.6,1.853~2.269 mg/kg,是未施硒的15.,23.8倍,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叶面施硒增加了多数试验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叶面喷施使冀谷22籽粒中可溶性糖和赖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使晋谷3籽粒中可溶性糖明显减少,对其他品种可溶性糖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
  • 平安, 杨国亭, 高方, 魏金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试验探索提高人参产量和质量的新途径,探讨木醋液的作用机理,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喷洒稀释倍数200,300,00倍木醋液和喷洒清水对照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 m2,共喷洒次.结果表明,叶面喷洒适宜稀释倍数的木醋液增强人参根系活力,促进对N、P、K的吸收,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具有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且以稀释200倍为效果最佳.木醋液可以作为叶面肥在人参栽培上应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