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24卷, 第S2期      刊出日期:2009-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符秀梅, 朱红林, 周秀, 李小靖, 陈银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乙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CC氧化酶是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限速酶。通过反义基因工程调控ACC氧化酶基因的表达, 进而起到调控乙烯的生成是乙烯研究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获得番茄ACC氧化酶基因cDNA序列1 018 bp, 构建该基因的正义、反义、RNA i表达载体, 通过电转化法导入农杆菌LBA4404中。
  • 刘华招, 陈温福, 刘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整理国际注册或期刊报道的已定位Pi基因, 并在物理图谱上锚定, 为抗稻瘟病基因—Pi基因的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提供研究基础。利用www.gramene.org网站公布的Pi基因的分子标记, 在测序图谱Gramene Annotated Nip-ponbare Sequence 2006上进行物理图谱锚定。通过本研究把已定位的89个Pi基因的42个锚定到其物理图谱的28个位点上。这42个Pi基因, 除了已克隆的11个基因外, 其余的均可作为Pi克隆基因的候选基因作进一步的研究。
  • 朱荣生, 呼红梅, 王怀中, 张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品种猪不同部位肌肉H-FABP基因表达差异, 探讨莱芜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 本试验选择体重100 kg莱芜猪10头、杜洛克5头, 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FABP基因在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和半膜肌中的表达量。品种间背最长肌和半膜肌H-FABP基因mRMA的表达差异虽未达到显著水平, 但莱芜猪背最长肌和半膜肌H-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杜洛克猪。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与半膜肌间H-FABP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莱芜猪和杜洛克猪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相关。
  • 符秀梅, 韩淑梅, 朱红林, 周秀, 李小靖, 吴辉, 谢俊, 陈银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红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耐盐植物, 为耐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本研究分别采用SDS、TR IZOL、CTAB等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红树RNA提取, 经电泳分析、紫外吸收检测、cDNA合成等技术手段检测表明, 改进的CTAB法所提取的红树总RNA质量最好。
  • 罗秋婷, 钟君, 满玉萍, 郭旭英, 严海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CTAB方法提取植物DNA中影响DNA产量和质量的诸多因素, 以豫花15号花生嫩叶为材料, 采用酚氯仿、1 0000 r/min、氯仿、不剪口、氯仿一步、酚氯仿一步、不摇30 min 7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纯化其基因组DNA, 并通过外观、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 比较不同因素对DNA提取质量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得率、蛋白质含量及DNA分子完整性等指数后, 总结出酚氯仿纯化豫花15号花生叶片DNA的最适方法。
  • 张桂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氯离子通道植物生理代谢中起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玉米氯离子通道的cDNA全长序列。发现该基因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 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其表达产物与拟南芥ATCLC-A, ATCLC-B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 单奇伟, 陈龙正, 徐海, 宋波, 安林海, 胡俏强, 苏小俊, 袁希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结球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2108A和Y3611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S2108B和Y3611B进行了花器官形态比较和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 结果表明:两套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在花器官的多个性状上差异极显著, 而两个不育系S2108A和Y3611A之间除花蕾大小、雌蕊长和花瓣长有差异外, 其他均不显著, 说明从不同不育源转育来的两个不育系在花器官外形上差异不大;两个不育系花药败育表现均起始于四分体时期, 且由于绒毡层的液泡化和径向膨大, 挤压四分体小孢子导致败育, 表明败育与绒毡层的不正常发育有关。此外, 与Y3611A不同, 在不育系S2108A中还存在另一种败育形式, 绒毡层细胞壁发生融合, 成为紧贴药室壁的类似于变形型绒毡层的周原质团, 部分细胞质流入药室腔, 包裹粘连四分体小孢子, 成为染色很深的不连续团块状物, 花药败育;两不育系花药发育存在花粉囊数目的变异, 且花粉囊发育时期不同步, 个别花粉囊较正常花粉囊发育推迟, 在不育系Y3611A中还有巨型花粉囊的现象。
  • 李芦江, 杨克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和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对2个玉米基础群体P4C0和P5C0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 对于基础群体P4C0, 其改良群体P4HSC1、P4MSC1和P4MSC2的单株产量分别比P4C0提高21.64%, 10.29%和8.70%, 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于基础群体P5C0, 其改良群体P5HSC1的单株产量比P5C0降低7.53%, 达显著水平;改良群体P5MSC1和P5MSC2平均单株产量变化与P5C0相比, 分别降低和提高了2.67%和3.65%, 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改良群体, 其产量的显著改进伴随着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HS-S2:3轮回选择改良群体, 不同基础群体, 其产量和株高、穗位高的改良效果不同。两种选择方法改良群体, 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的进行有所下降, 但也有部分性状变异系数变化较小或有所增大, 群体内仍保持了较丰富的遗传变异, 且以控制双亲混合选择保持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效果更好。
  • 杨麟, 江舟, 杨克诚, 潘光堂, 荣廷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玉米地方种质与其选系重组的育种效果, 利用SSR标记, 分析了玉米地方种质沃日黄与其选系重组自交后代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31对引物均检测到了重组系与沃30不同的基因型;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7~0.84, 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1, 平均值较大, 但变幅也较大;聚类分析可将沃30及8个重组系划分为三类, 重组系1、2、3、5与沃30聚为一类, 重组系4、8和重组系6、7分别聚为一类。以上结果表明, 不仅部分重组系与沃30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而且重组系彼此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地方种质与其选系重组具有明显的育种效果。此外, 从计算每条染色体上相同基因型百分比的平均值发现, 染色体1上相同基因型3对引物的平均值仅为16.67%, 远远低于基因组上相同基因型的比例52.40%, 这是否揭示沃30与沃日黄的基因重组可能较多发生在染色体1上, 值得进一步研究。
  • 曾爱松, 刘玉梅, 方智远, 杨丽梅, 庄木, 张扬勇, 孙继峰, 孙培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影响甘蓝裂球的原因, 为甘蓝耐裂性材料的选育和新品种的育成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甘蓝耐裂性鉴定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份耐裂性不同的甘蓝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甘蓝球叶表皮细胞为无规则型, 气孔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材料间下表皮微形态存在较显著的差别:耐裂材料的垂周壁上有明显的波状嵴, 平周壁上有加厚的条纹状角质层纹饰, 保卫细胞四周角质层褶皱较多、起伏较大, 表皮细胞上覆盖有大量的粉状或颗粒状蜡质。易裂材料的垂周壁呈沟槽状下陷, 平周壁上角质层光滑, 保卫细胞四周角质层较平坦。耐裂材料的叶肉细胞层数多, 排列紧密, 间隙小。易裂材料叶肉细胞层数少, 排列松散, 间隙大。耐裂材料与易裂材料在球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上表现显著差异。
  • 林建丽, 朱正歌, 高建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杂种优势是广泛存在的遗传学现象, 并在多种动植物中得到成功的利用, 但对于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学机理尚未十分清楚。本文对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评述, 在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经典理论和假说的基础上, 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见解。探讨了杂种优势群和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最后对杂种优势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司书丽, 刘晓萍, 谢虹, 何光荣, 李立公, 苏立生, 张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56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35个亲本自交系的株型性状进行了分析。杂交组合的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只有个别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交系各个株型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很多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同时, 对玉米自交系株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 可以帮助了解自交系株型特征的相似性, 从而间接地反映它们遗传背景的差异程度。这些结果对玉米育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江舟, 杨克诚, 高世斌, 潘光堂, 荣廷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 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结合配合力分析的方法, 对9个供试群体的育种潜势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群体合成的方式做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供试群体内均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 且经济性状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农艺性状, 群体间主要性状及其配合力差异更为明显。群体06P7和06P8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好, 较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多, 且平均对照优势大, 具有较大的改良利用潜力;对照群体GP-5虽主要产量性状均值较高, 变异程度较大, 且株高、穗位相对较矮, GCA负向效应较大, 但主要产量性状GCA表现较差, 需导入高配基因重组后, 方可进一步改良利用;群体06P2和06P6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差, 育种潜力不大。小群体06P1~06P8与大群体GP-5的比较结果表明, 在一定亲本数量的基础上, 合成群体水平的高低与其参与合成亲本的优劣以及重组次数的多少关系更为密切。
  • 张华文, 秦岭, 王海莲, 杨延兵, 管延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个甜高粱品种茎秆的糖分含量分析可知:茎秆糖分含量在开花期急剧增长, 而后逐渐缓慢增长, 在乳熟期出现糖分含量不增长和负增长, 接近成熟的时候又快速增长的一个过程;锤度最高值在开花期出现在茎秆中部, 随后逐渐向上推进, 最后最高值又回到茎秆中部的一个规律;茎秆的榨汁率随着甜高粱的生长一直下降;根据每个品种不同的生物特性来决定收获时期。
  • 李杏普, 兰素缺, 张京慧, 冯延茹, 刘书娥, 张业伦, Gale M D, Worland T J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 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 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 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 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 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区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 表现对环境条件特敏感。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 但由于生物产量太低、成熟太晚, 造成籽粒产量显著降低, 在小麦育种中单独利用价值较低。
  • 常乐, 夏宜平, 孙晓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石蒜属是我国重要的观赏植物资源, 其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于解决种球繁育及种质创新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对石蒜属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尚未建立成熟高效的再生体系, 石蒜属的遗传转化也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综述了我国近年来有关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外植体选择与处理、培养基激素配比与培养条件, 以及再生体系建立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 概述了百合、水仙等鳞茎类花卉的转基因研究现状, 以期为今后的石蒜遗传转化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 孙京燕, 李伟明, 张寒霜, 赵俊丽, 尹晓琳, 王立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低酚陆地棉无菌苗下胚轴为材料进行全固体组织培养, 直接诱导获得了胚性愈伤组织, 并进一步分化为再生植株。结果表明, 激素是影响棉花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重要因素。MSB培养基中添加2, 4-D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却不能直接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MSB培养基中添加IBA和BA也不能直接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MSB培养基附加适当浓度的IBA和KT能直接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最适激素组合(1.0 mg/L IBA, 0.5 mg/L KT)能使诱导棉花下胚轴产生大量胚性愈伤组织, 并且在3个月内就可肉眼观察到不同发育时期的胚。MSB培养基中附加1.0 g/L谷氨酰胺和0.5 g/L天门冬酰胺有利于胚萌发成苗。本研究建立了简便高效的棉花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培养体系, 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到植株再生约需5~6个月时间。
  • 刘存敬, 崔瑞敏, 郭宝生, 刘素恩, 祁耀正, 王兆晓, 张香云, 耿军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95年河北省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开始受理转基因抗虫棉参试以来, 共审定冀中南春播转基因抗虫棉品种35个, 杂交种20个, 本研究对审定品种的主要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多集中在2006-2008年, 常规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呈上升态势, 杂交种产量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 2002-2003参试年份之前衣分逐年得到明显提高, 以杂交种最为明显, 从37.6%上升到41.9%, 之后逐步稳定在40%左右, 常规种衣分也有明显提高, 单铃重则延续了上升态势, 变化幅度为4.9~6.5 g, 单株成铃变化较小。对比常规品种和杂交种表明, 杂交种可以迅速改良产量, 但到一定程度后, 两者表现逐渐趋同。
  • 钟军, 王坤, 仇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观测湖南怀化市不同地域鱼腥草居群, 以揭示其变异规律和检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状况, 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以湖南省怀化市的16份鱼腥草种质资源为材料, 观测了其群体表型性状特征, 并分析了这些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参数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质量性状的频率不同, 以绿色地上茎、白色地下茎和心形叶最具代表性。居群间各表型数量性状以地上茎的分枝数和鲜质量、地下茎的节间数、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和2, 4-甲基-3-环己烯基异丙醇变异较大, 根的直径变异最小;而居群内以地上茎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39.8%), 甲基正壬酮含量最低(13.4%)。居群内各表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182~0.710, 而居群间为0.213~0.804;不同地域类群间表型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黄岩地区最高(1.024), 鸡公界地区最低(0.574)。群体间的平均表型变异约占总变异的1/2而群体内的约占1/3, 说明群体间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表型分化最大的是地上茎的分枝数(77.04%), 最小的是根的直径(51.88%)。在5%的选择强度下数量性状的绝对遗传进度都较小(RGS%<40%)但遗传力均较大(h2>50%)。当遗传距离分别为2.0和1.5时, 材料被聚为2类和3类, 而且聚类首先是按地上部分的茎色, 其次是按叶型, 再次是以海拔高度, 最后是以地域而划分的。群体表型变异丰富而且具有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 苏佳明, 段小娜, 于强, 徐维华, 姜中武, 董雅凤, 陈学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熟红富士品种红将军的继代培养4~5代试管苗为试材, 进行脱毒处理, 并利用ELISA和RT-PCR技术检测脱毒效果。结果表明:红将军苹果试管苗在38℃高温条件下恒定热处理20 d, 再二次茎尖培养后, 试管苗脱毒率达86.4%~100%, 可以有效脱除ASSVd、ASGV、ASPV、ApMV和ACLSV等主要的苹果病毒。
  • 杨雷, 杨莉, 李莉, 郝保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8个草莓杂交组合F1的181个株系的果实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 研究和探讨了草莓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果实一级序果果重、二级序果果重、最大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呈连续变异。F1果实一级果重、二级果重、最大果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都呈现出趋小变异, 果实硬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趋向变大。
  • 王广鹏, 孔德军, 刘庆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4个杂交组合417株实生苗的分析, 研究了3个经济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坚果单粒重、刺苞大小和出实率的遗传均符合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遗传特点。单粒重和刺苞大小表现同样的遗传趋势, 遗传中非加性效应占有很大比重, 杂交后代由于非加性效应解体, 单粒重量和刺苞大小有变小的倾向。出实率的遗传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 杂交后代由于非加性效应累加, 出实率有提高的倾向。
  • 曲明山, 李玉峰, 贺建德, 宋卫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激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红掌断根后再生根生长的影响, 以及不同充氧周期、营养液浓度对红掌再生根系水培驯化的影响, 探求红掌水培时根系耐弱氧的较佳驯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经激素(根旺)处理后, 断根后红掌的生根能力显著增强, 其中最适根旺浓度为0.25 g/L, 处理时间为3 h;另外, 营养液浓度和充氧制度对红掌根系耐弱氧的驯化均有影响, 其中营养液浓度对根长的影响显著, 最好效果浓度为1.5 C, 而充氧制度对根系总量影响显著, 其较好的方式为充氧1 h停止2 h间隔式充氧制度。
  • 万发春, 刘晓牧, 宋恩亮, 刘桂芬, 刘振山, 谭秀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首先利用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了蒙山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接着对培养的细胞进行了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及复苏检测, 然后对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长曲线测定, 最后分别对不同汇合程度和不同保存时间细胞的核型正常率和细胞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 具有正常的分裂增殖特性, 没有转化倾向。在处于S期细胞数目上, 60%~70%和80%~90%汇合程度组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90%~100%汇合程度组(P<0.05)。而在处于G0+G1期细胞数目上, 60%~70%和80%~90%汇合程度组显著低于90%~100%汇合程度组(P<0.05)。冷冻保存1个月和3个月组细胞复苏率显著高于12个月组(P<0.05), 但保存时间对核型正常率、处于S期细胞数目和处于G0+G1期细胞数目上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本实验室条件下, 可以利用体细胞培养进行蒙山牛种质资源保存, 这也为稀有或濒危物种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 潘洪彬, 谷春梅, 孙泽威, 秦贵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不同栽培品种生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对大鼠抗营养影响, 选用(50±2)日龄的W ister大鼠60只, 随机平均分6组, 分别饲喂以吉林小粒6、吉林30、吉林45、吉农7、丰交7607栽培品种生大豆和全脂膨化大豆(对照组)为主要蛋白源的日粮, 30 d解剖大鼠, 肠道分段称重、测量长度并制作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小肠重量、小肠长度、空肠隐窝深度和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比值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 各品种生大豆日粮对大鼠肠道影响为吉林小粒6>吉林30>丰交7607>吉林45>吉农7。
  • 曾佩玲, 张常明, 王修启, 冯幼, 朱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日粮中不同赖氨酸水平对生长猪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氨基酸含量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全收粪法进行, 选用12头始重约为20 kg的长×大二元杂交阉公猪, 按体重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 处理Ⅰ饲喂含赖氨酸0.65%的基础日粮, 处理Ⅱ和处理Ⅲ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晶体赖氨酸盐酸盐, 使赖氨酸含量分别为0.95%和1.25%, 试验期为10 d。结果表明, 该试验条件下, 适宜的赖氨酸含量(处理Ⅱ组)使猪日粮养分表观消化率达到较好的水平, 而降低赖氨酸含量(处理Ⅰ组)会使日粮能量、干物质、粗蛋白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而降低或升高日粮赖氨酸水平会显著影响血清中丝氨酸(Ser)、谷氨酸(G lu)、苏氨酸(Thr)、半胱氨酸(Cys)、酪氨酸(Tyr)和赖氨酸(Lys)的含量(P<0.05或P<0.01);同时, 处理Ⅰ组血清中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总蛋白(TP)的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处理Ⅱ组和处理Ⅲ组(P<0.05), 但日粮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血清中血糖(GLU)、甘油三酯(TG)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 20~35 kg生长猪日粮总赖氨酸建议需要量为0.95%。
  • 任艳芳, 何俊瑜, 黄天兴, 罗辛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重金属Cd作为毒性较高的环境毒物, 不仅危害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水杨酸(Salicylic ac id, SA)作为一类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在诱导植物抗性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以莴苣笋王一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浓度SA处理对Cd胁迫下莴苣种子萌发的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Cd胁迫条件下, 莴苣种子萌发受到影响, 表现为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长明显降低。Cd胁迫还可引起氧化胁迫产生, 并造成膜脂过氧化伤害。不同浓度SA对Cd胁迫下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不同, 表现为低促高抑效应, 以0.1mmol/L的SA效果最好。SA处理能缓解Cd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伤害与植株体内CAT、APX、SOD和G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有关。
  • 董灵迪, 石琳琪, 焦永刚, 郭敬华, 申书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番茄进行越夏栽培并进行耐热机理研究, 结果表明:硬果型红果番茄满田2180高温胁迫下生长势强, 坐果数多, 果实商品性好, 产量高, 适宜于越夏栽培;其耐热机理为:高温胁迫下该品种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使其高温下保持高的光合能力;可通过提高自身SOD、POD活性减轻膜质过氧化作用, 以及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提高高温胁迫下自身对逆境的抗性。
  • 杨丹霞, 孙广玉, 蔡敦江, 胡彦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育苜蓿品种越冬之星为试验材料,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 研究了苜蓿叶片PSⅡ和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日变化及其光能分配特性。结果表明, 苜蓿叶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 中午期间的PSⅡ功能下调, 有明显的光抑制。在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增强过程中, Fv/Fm和ΦPSⅡ降低, 非光化学猝灭(NPQ)增加, 激发能由PSⅠ向PSⅡ分配比例增加, 说明引起苜蓿光抑制的原因除了NPQ之外, 分配给PSⅡ能量增加后进一步促进PSⅡ可逆失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PAR逐渐减小时, 光抑制逐渐减缓, 光化学效率恢复, 这主要是由于NPQ减小, 激发能分配不平衡性系数(β/α-1)下降, PSⅡ能量负荷减轻, 失活的PSⅡ恢复活性的结果。
  • 马春红, 郑秋玲, 董文琦, 李秀丽, 张红心, 李运朝, 商闯, 范尉尉, 贾银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根冠细胞测定法, 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处理基因型为B37的同核异质体(Homo-caryon)雄不育C细胞质和正常N细胞质玉米的根冠离体细胞后, 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 C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 多于N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 在对照中未观察到凋亡现象。还记载了玉米根冠细胞凋亡的具体过程。
  • 吴会芹, 董林林, 王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生菜、茄子种子为受试材料,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玉米、小麦秸秆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作物秸秆对蔬菜种子的影响有抑制、促进、促进/抑制双重作用和无显著作用等多种形式。玉米水浸提液对黄瓜种子活力指数、幼苗根长和鲜质量显著抑制, 对苗高和干质量表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对生菜、茄子种子的发芽和根系生长显著抑制, 对苗高和鲜质量均表现促进/抑制双重作用。小麦秸秆水浸提液对黄瓜苗高、鲜质量表现促进作用;对生菜种子活力指数和幼苗根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对其苗高和鲜质量均表现促进/抑制双重作用;对茄子发芽率显著抑制作用, 对其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均表现双重作用。根据化感敏感指数, 玉米秸秆水浸提液对受体蔬菜的化感作用强于小麦;生菜对秸秆浸提液最敏感, 茄子次之, 黄瓜最不敏感。
  • 吴海燕, 崔彦宏, 王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对4种不同类型32个玉米品种种子吸水吸胀和萌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在不同温度下吸水吸胀及萌动过程中种子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符合对数函数y=aLn(x)+b变化曲线, 但不同温度下种子吸胀和萌动过程所需时间、种子含水量变化以及最大萌动率差异显著。相同温度下种子吸收液态水过程与种子百粒体积、原始含水量、皮层比例、胚比例、胚乳比例和胚比都具有一定的关系。
  • 于志青, 于卫卫, 谭秀山, 叶宝兴, 毕建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方法, 通过设置不同的水分处理, 研究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从根、茎秆、叶、叶鞘、雌穗等器官水平上考察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分配等的影响, 以及不同水分处理下各器官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分析发现, 不同水分条件下, 叶片、茎秆和叶鞘三者是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来源, 在灌浆期以前, 叶片是最主要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在灌浆前后期, 叶片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 21%;茎秆也是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来源之一, 在抽雄初期, T3茎秆占总重的26%, 在抽雄后期T4茎秆比重为30%。茎秆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的比重分别为24%和23%, 而水分胁迫(T8)的叶鞘比重分别为21%和18%;在生殖生长阶段, 植株对水分胁迫非常敏感;水分胁迫下有利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 即缩短灌浆期。
  •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 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 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 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 其次是粒重和穗粗, 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 0.450 2, 0.473 7), 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 0.449 9, 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 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 陈增明, 王谦, 王彬彬, 聂俊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形态铁素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测定小麦幼芽根芽叶的生长指标和其中丙二醛的含量, 探究了FeSO4、EDTA-Fe、AA-Fe对小麦幼芽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种铁盐在低浓度时促进了小麦幼芽根和芽的伸长, 而高浓度铁盐则抑制根和芽的伸长及生物量。同浓度时三种铁盐的根伸长抑制率为AA-Fe>FeSO4>EDTA-Fe。小麦幼芽根与芽叶组织中丙二醛浓度随着外源铁盐浓度的提高而提高, FeSO4与EDTA-Fe处理高浓度时略有降低。丙二醛浓度在根的变化幅度均大于芽叶, 根质膜系统对铁盐的响应度高于芽叶。
  • 陈二影, 宋宪亮, 孙学振, 李学刚, 赵庆龙, 张美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 研究了单独施用速效钾肥、控释钾肥以及两者配合施用对棉花苗期生长发育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钾肥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棉苗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倒四叶叶面积、单株叶片数和地上部干质量, 促进棉苗的生长发育。同时施钾能够促进棉花功能叶片(倒四叶)叶绿素的合成, 增强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o)、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Ⅱ), 从而提高了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同时施用钾肥还提高了棉花功能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 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 减少了膜脂过氧化物MDA的产生, 有利于延缓功能叶片的衰老。不同类型钾肥处理中, 单独施用速效钾肥及速效和控释钾肥的配施均能够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和改善叶片的生理特性, 但单独施用控释钾肥的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在土壤缺钾较严重条件下单独施用控释钾肥时, 配合施用一定的速效钾肥对于促进棉花苗期的生长发育和改善叶片的生理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朱继杰, 张月辰, 史立强, 李妙, 王国印, 万艳霞, 赵红霞, 王士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保留不同数量叶枝、设置不同密度处理, 研究发现, 随着叶枝数量增多, 单个叶枝籽棉产量占单株籽棉总产的比例降低, 留2叶枝处理单叶枝籽棉产量占16%左右, 留3叶枝处理占12%左右, 留4个叶枝处理占9%左右。同一叶枝数处理中, 叶枝之间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别。同时, 随叶枝数量的增加, 单个叶枝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比例减少, 留2叶枝处理中单个叶枝叶面积比例占20%左右, 留3叶枝处理占15%左右, 留4个叶枝处理占13%左右。叶枝铃数占单株总铃数比例也有减少趋势, 留2叶枝处理中单叶枝占20%, 留3叶枝占15%, 留4叶枝占13%, 且同一叶枝处理中, 各叶枝比例差别不显著。而叶枝的数量对主茎叶和叶枝中叶绿素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 史宝胜, 孟建朝, 刘冬云, 刘栋, 吴雪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秋季不同叶色五叶地锦叶片的生理差异, 以秋季同一植株上红色、中间色、绿色三种颜色的五叶地锦叶片为试材, 测定了叶片中色素物质含量、酶活性以及叶片可溶性内含物的含量, 结果表明:在红色叶片中, 叶绿素含量较低, PAL、POD酶活性较高, 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较大, 从而使R/G的值增大, 叶色显现红色;而在绿色叶片中, 叶绿素含量较高, PAL、POD酶活性较小, 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较低, R/G的值降低, 叶片显现绿色。通过可溶性内含物测定可知, 在红色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与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表明这些内含物的积累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
  • 马志民, 刘兰服, 张松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探索了甘薯过氧化物酶、酯酶、淀粉酶同工酶电泳的最佳条件, 利用这3种同工酶对本课题组保存的优势组合甘薯野生材料Y-6和栽培品种冀21-2及其由其杂交选育出的系列品种(品系)冀98、冀99、冀79、冀71、冀52进行深入的分析, 结果显示:优势组合Y-6与21-2的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杂种优势的特征酶谱类型——杂种型、偏亲本型等等, 各材料生产上的实际表现证实了同工酶分析的可靠性;表明:远缘组合Y-6与冀21-2属于强优势组合, 并且同工酶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筛选鉴定甘薯优势组合及其杂交后代早期辅助选择, 加快育种进程。
  • 杨延杰, 谢春玲, 林多, 李天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日光温室内进行的不同弱光照强度和弱光持续时间处理, 研究了弱光对番茄茎叶中C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50%自然光强的弱光条件下处理3周时, 会导致番茄茎叶中Cu含量的下降, 且随光照强度的降低与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弱光处理主要使植株上部新叶片中Cu含量降低, 而对下部老叶中Cu含量影响较小。耐弱光番茄品系在弱光环境下对Cu的吸收和积累受到影响的较小。
  • 张红, 贺超兴, 王怀松, 张志斌, 张显, 伊鸿平, 吴明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类型温室春、秋茬甜瓜栽培, 基于有效积温、日温差积与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建立了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及糖酸比及有效积温与日温差积的模拟模型。结果表明, 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及糖酸比均随有效积温与日温差累积的增加呈logistic曲线函数变化, 但不同栽培茬口函数模型的常数项有差异, 它与日温差累积呈线性关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积累过程与糖酸比变化, 可精确预测甜瓜果实的成熟特性, 因而在确定甜瓜优质采收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刘铁铮, 赵习平, 付雅丽, 智福军, 陈江玉, 高杜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盛花后10 d开始, 对大丰杏和硕光杏喷施糖醇螯合钙肥, 每隔7 d喷一次, 连喷3次。结果表明:幼果期喷钙处理后延缓和减轻了杏果实裂果发生的时期和程度;与对照相比增加了果实内维生素C的含量, 大丰杏和硕光杏喷钙后分别提高了1.27 mg/100 g和2.34 mg/100 g;增加了果实内钙含量, 大丰杏和硕光杏喷钙后分别上升了12.9%和11.6%, 减少了钾含量, 降低了钾/钙;提高了果实内SOD的活性, 大丰杏和硕光杏分别提高了5.58, 2.50 U/(g.h)。
  • 李源, 高洪文, 王赞, 孙桂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播种量、播种方式及品种三因素正交设计为试验处理, 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紫花苜蓿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水平结构特征系数除消光系数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特征系数呈显著性差异, 产量性状除株高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处理不同冠层垂直结构特征系数不同, 同一冠层不同处理茎重、叶重及总重呈显著性差异。以处理5(亮苜5号, 条播, 12.0 kg/hm2)和处理6(亮苜5号, 撒播, 22.5kg/hm2)下的冠层结构较理想, 获得的产量较高。
  • 郭绍霞, 郑国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6个芍药品种, 分别为春晓、山河红、奇花争露、紫凤朝阳、菱花晨浴、蓝海碧波为材料, 研究其体内生理生化变化与瓶插寿命的关系。结果表明:瓶插过程中, 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Mg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K含量在瓶插过程中变化趋势分为两种类型:先上升后下降型与持续下降型。芍药切花的瓶插寿命与Mg含量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呈正相关, 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呈负相关, 与K、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相关性较低。
  • 李宁, 翟志席, 李建民, 段留生, 李召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7-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 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播期、密度组合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及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LAI、旗叶Pn、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均表现为晚播高密处理的LAI最小, SPAD值则是早播处理的低。多穗型品种良星99在中播常规播量时其Pn、Fv/Fo和Fv/Fm较大, 产量最高, 大穗型品种洲元9369也是在中播常规播量时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各项指标占优。10月12-19日为适宜播种期范围。
  • 杨利华, 张全国, 张丽华, 张文英, 马瑞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区光热资源特点, 提出了夏玉米"一小二高三晚"高产栽培思路, 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一小"指缩小种植行距;"二高"系选种高耐密、高经济系数品种;"三晚"即适当晚定苗保整齐度, 晚追肥保穗粒数和千粒重, 晚收获提高籽粒饱满度。研究结果表明, 选种耐密性好、经济系数>0.53的品种;高密度50 cm左右小行距等行种植;5~6展叶期定苗;在一般施肥水平下, 重施底N肥, 大喇叭口期再追施N肥30%;宜于高产。延迟夏玉米收获期至10月初, 可增产5%~10%;晚收不失为一项增加产量、提高光热水肥土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 张旭, 刘晓萍, 谢虹, 刘惠娈, 魏春, 王占森, 杨培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玉米育种中产量试验的精确性低、一致性差等问题, 并找到一个较好的组合筛选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玉米杂交种在不同环境下的产量表现能力, 尝试将生产力、竞争力和补偿力进行分别估计, 并研究了三者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竞争力与生产力呈负相关, 同时竞争力与株高、雄穗分枝数、叶面积等性状正相关。这些结果将为玉米育种的组合选择和鉴定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姚作芳, 刘兴土, 杨飞, 闫敏华, 孙丽, 鲁新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最优加权方法, 建立了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及逻辑斯蒂预测模型的组合模型;并根据东北地区1949-2008年粮食产量资料, 利用组合模型预测了该地区未来10年的粮食产量。结果得到, 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预测、逻辑斯蒂预测和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粮食产量的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分别为:12.74%, 3.02%, 13.29%, 2.87%, 结果证明组合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提高粮食产量的预测精度。通过组合模型预测结果表明, 到2015年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1.25亿t, 可以完成该地区增产150亿kg粮食的任务, 到2018年, 粮食产量预计可达1.38亿t, 东北地区增粮潜力巨大。
  • 徐高峰, 张付斗, 李天林, 张云, 张玉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化感自毒作用是同种植物个体之间的一种化学作用, 是植物经过长期适应环境和进化选择而获得的一种种内有序竞争机制。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三种有机溶剂和水分别对薇甘菊(M ikania m icranthaH.B.K)地表茎叶和地下根系进行梯度提取并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 后采用营养液扦插法培养薇甘菊幼苗, 12 d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薇甘菊不同部位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 但茎叶和根系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综合抑制效应对应一致, 幼苗受抑制程度均为:乙酸乙酯>乙醇>水>正己烷。薇甘菊不同部位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新生根长、新生株高和新增鲜质量之间的抑制率存在差异, 三者受抑制程度总体表现为:新生株高>新生根长>新增鲜质量;且地表茎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对应的根系提取物。
  • 田宏, 吴锦艳, 尹双辉, 尚佑军, 郑海学, 刘湘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猪瘟病毒不能使家兔发病, 但能使之产生免疫原性, 而且猪瘟兔化弱度苗能在兔体的定型热反应。本研究选用家兔为试验模型, 将自制的亚单位疫苗用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家兔, 持续一定的免疫周期后, 用猪瘟活疫苗(II)攻击免疫及对照试验家兔。根据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阻断ELISA及攻毒保护试验对所制备的抗原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 该免疫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而且能保护免疫家兔为4/4。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以期该疫苗能为猪瘟的防治做出贡献。
  • 张双凤, 张爱民, 赵钢勇, 张克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棉花植株根部筛选的108株芽孢杆菌中, 通过对棉花黄枯萎主要病原菌大丽轮枝菌拮抗效果的复筛, 分离到一株LC-105菌株, 其抑菌圈达到20 mm以上;本研究从该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中, 分离出活性拮抗物质, 进一步通过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S100凝胶层析对其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 证明该拮抗物质为一种蛋白质, 最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实了所分离物质的纯度达到电泳纯。
  • 邹立宏, 翟含流, 张芳, 武现军, 李玉荣, 霍书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 观察了鸡M41型IBV对鸡输卵管组织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 M41对输卵管的损伤作用主要表现为:输卵管黏膜纤毛上皮细胞的纤毛脱落, 输卵管上皮细胞核皱缩。线粒体退化, 粗面内质网肿胀, 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 毕秋艳,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马志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验室通过菌丝速率生长法测得的对啶菌噁唑敏感(EC50平均为0.094 03μg/mL)与抗性灰霉病菌株(EC50平均为2.664 1μg/mL)进行复配组合试验。Wadley方法是评价杀菌剂混剂具有增效作用与否经常采用的方法, 对我国杀菌剂复配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从其增效系数与不同菌株、不同测定方法、药剂复配组合比例及EC50的相关性, 来评价Wadley方法的影响因子。
  • 易茜茜, 丁万隆, 李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对峙培养方法, 从16株候选木霉菌中筛选出对荆芥茎枯病菌有较强抑制活性的绿色木霉M3和Tv04-2菌株, 抑菌率分别高达83.2%和78.2%;田间试验发现, M3菌株对荆芥茎枯病害的田间防效明显高于Tv04-2菌株。结果表明, 本研究筛选出的绿色木霉M3菌株具有理想的生防潜力, 可作为防控荆芥茎枯病害的候选生防菌。
  • 王仕玉, 萧凤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进行分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齿瓣石斛叶片中分离黑斑病病原物链格孢菌, 以PSA为基本培养基, 研究培养基pH值、附加不同碳源和氮源、温度、光照等培养条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齿瓣石斛链格孢菌菌丝最适宜生长的温度25℃, 20℃最宜产孢;最适宜的pH值为5~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 产孢量以光暗交替下培养最多;在PSA培养基上加入淀粉或硝酸铵对菌丝生长最好, 产孢则以葡萄糖较好, 在其他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上极少产孢。齿瓣石斛链格孢菌适宜在PSA培养基pH值为5~6, 附加一定葡萄糖和硝酸铵, 25℃和光暗交替下生长。
  • 徐君飞, 刘正初, 张居作, 戴良英, 陈汉忠, 段盛文, 冯湘沅, 郑科, 成莉凤, 郑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因素轮换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对现有枯草芽孢杆菌BE-91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系统研究, 获得木聚糖酶高产的优化发酵工艺为:国产胰蛋白胨1.5%, 国产酵母膏0.05%, 牛肉膏0.3%, KH2PO40.2%, MgSO40.03%, NaCl 0.5%, 吐温80 0.4%, 起始pH9.2, 摇瓶装液量150 mL/500 mL, 接种量3.5%, 转速180 r/min, 发酵温度37℃。在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培养BE-91菌株8 h, 发酵液木聚糖酶活力达到423.24 U/mL, 是优化前酶活力的1.5倍。BE-91菌株在国内已报道菌株中具有发酵周期短、耐热酸性木聚糖酶活力高的特点。
  • 李子昂, 胡跃高, 杨苏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腐烂朽木及附近的土壤采样, 分离到25株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 其中LY16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最高。采用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鉴定其为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通过碳氮源优化等试验进行产酶条件研究, 得出该菌株最佳的产酶条件, 培养基配方为(g/L):微晶纤维素10, 麸皮40, 蛋白胨4, 尿素12, KH2PO42, MgSO4.7H2O.1, CaCl2.2H2O.1, FeSO40.01, MnSO40.004 5, CoCl20.0036, ZnSO40.0035, 培养温度30℃、装液量50mL, 转速200 r/min, 培养时间为72 h。优化后在该条件下, CMC酶活为202.6 U/mL, FPA酶活最大53.2 U/mL。
  • 刘淼, 梁正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机制之一, 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机制的研究对系统分析草地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和生态价值, 以及全球硫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基本要素相比, 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主要针对草地生态系统大气硫库、植物硫库、土壤硫库的研究动态及我国硫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旨在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硫循环的特征及规律, 探究硫在各个贮存库之间及其内部定量迁移和转化机制, 并就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 吴欢欢, 李若楠, 张彦才, 霍习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分析我国化肥在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出发, 分析了发展缓/控释肥料的必要性。通过对比国外缓/控释肥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论述了国内缓/控释肥料的发展现状, 并对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走向及其需要重点攻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王丽英, 陈丽莉, 张彦才, 翟彩霞, 张丽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省设施蔬菜土壤微量金属元素调查与评价表明, 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和微量元素积累。以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为评价标准, 采用指数法评价, 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1.25, 属3级, 轻污染水平。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是镉(Cd)>铬(Cr)>砷(As)>铅(Pb), Cd、Cr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1.59, 1.14, 均属3级轻污染水平, As和Pb的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0.35和0.05, 属1级安全水平;土壤Cd的超标率为73.7%, Cd超标率为68.4%。与河北省土壤自然背景值比较, 土壤Pb和As含量在背景值以下, Cd和Cr含量分别是背景值的12倍和4倍。土壤微量元素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趋势。土壤微量元素有效Fe、有效Mn、有效Cu和有效Zn含量分别是对照农田的5.7, 2.9, 4.0和15倍。以菜地土壤微量元素分级标准, 4种金属元素处于高含量比例分别为65.8%, 25.1%, 100%, 83.6%。在评价基础上, 分析指出化肥尤其是进口磷肥是河北省设施蔬菜土壤Cd污染的主要来源, 没有重金属限量标准的畜禽粪便和有机肥是Fe、Cu、Zn和Cr的主要来源。
  • 冯伟, 周晓芬, 杨军芳, 陈江玉, 王素英, 赵志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鸡粪和锯末不同质量比混合堆肥, 通过调节水分和加入过磷酸钙和石灰, 研究了腐熟过程中发酵参数对堆肥温度、水分、pH、C/N和植物养分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53 d堆肥期间, 堆肥高温期维持时间长, 50℃以上累计达20 d;含水量和C/N持续下降, C/N各处理下降幅度不同, T值小于0.6的处理仅处理4、处理5、处理6;pH值先升后降, 53 d后趋于稳定, 接近7左右;全磷和速效磷呈缓慢上升趋势, 变幅最大的均为处理5;全钾和速效钾则先降后升, 处理5的含量和增幅均最大。综合各因素来看, 处理5的物料配比较适合本地区鸡粪高温堆肥发酵。
  • 孔德平, 闫旭东, 赵忠祥, 黄素芳, 赵松山, 徐玉鹏, 孙文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骅港经济开发区地下水、土壤以及沙尘等自然因子的研究表明:临海地带的地下水位浅, 水含盐量在0.5%以上;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6%以上, 土壤孔隙度小, 容量大, 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明显低于正常耕田土;沙尘中含盐量在0.20%~0.32%, 带有一定的含盐物质。这些生态因子是制约渤海湾泥质海岸地带绿化苗木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
  • 李琳, 杨福强, 王树忠, 赵景文, 任华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为黄瓜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2个生态型相同但生长型不同的黄瓜品种(津育5号和迷你2号)为试材, 温室栽培, 相同灌溉量和灌溉频率水分处理, 比较其灌溉水在渗漏量、蒸发量、蒸腾量和土壤储水量的分配比例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以及不同品种根系特点。除迷你2号(MN)在秋冬茬结果有所差外异, 两供试品种在不同茬口灌溉水的分配均呈现蒸腾量>渗漏量>蒸发量>土壤储水量的趋势;两供试黄瓜品种在冬春茬的蒸腾量、渗漏量、蒸发量和土壤储水量占灌溉水总量的分配比例分别为38.25%, 32.15%, 23.10%和6.50%, 而秋冬茬则分别为34.35%, 34.15%, 20.65%和12.85%, 故不同栽培茬口可影响黄瓜灌溉水分配状况, 冬春茬蒸腾和蒸发量占灌溉水分配比例较高, 而秋冬茬土壤渗漏水和土壤储水比例则有所提高。津育5号和迷你2号植株蒸腾占灌溉水分配的比例平均分别为37.15%和33.45%, 而土壤渗漏占灌溉水分配的比例平均分别为30.10%和36.20%;津育5号两茬口经济产量和生物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2.5, 585.90 kg/(hm2.mm), 而迷你2号则分别为394.2, 541.7 kg/(hm2.mm)。不同黄瓜品种间灌溉水分配状况及利用效率明显差异, 造成不同品种灌溉水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原因主要与其根系生长状况有关。
  • 宋永林, 张淑香, 李小平, 王丽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提高耕层土壤全磷的效果十分明显, 比对照增加52.2%, 而氮磷钾配施秸秆比对照增加18.85%;氮磷、磷钾、或氮磷钾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17.87%, 15.88%和14.89%, 明显高于长期单施氮肥, 或氮钾配合处理;氮磷钾配施有机肥速效磷含量比不施肥增加10倍以上, 而氮磷钾配施秸秆比对照增加3倍;氮磷、磷钾、或氮磷钾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3~5倍。单一施用氮磷钾化肥作物钾素吸收量和施钾量总体上是平衡的, 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具有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作用, 比对照分别增加16.0%和11.4%, 不施钾肥处理总体上速效钾含量是逐年下降的。各处理土壤缓效钾含量多年总体上都是下降的;但与对照及不施钾处理比较, 施钾处理土壤缓效钾含量较高。
  • 雒淑珍, 马忠明, 赵继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固定道龙作条件下, 不同生育时期内春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下, 0~30 cm土层, 固定道垄作在拔节前土壤含水量较高;30~60 cm土层, 其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下降8.55%, 下降幅度最大, 表现了良好的供水性;60~90 cm和90~120 cm土层, 固定道垄作在全生育期内均保持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其产量较传统提高11.25%, 水分利用效率达15.59 kg/(mm.hm2)。
  • 张玉凤, 董亮, 李彦, 陈广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试验, 研究了以牛蒡提取液为溶剂、牛蒡寡糖或壳寡糖为主成分研制的植物源叶面肥对大葱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 叶面肥1(以牛蒡寡糖为主成分)、叶面肥2(以壳寡糖为主成分)和天达2116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10.47%, 7.88%和7.54%;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10.96%, 9.47%和15.07%;叶面肥1处理的大葱Vc含量增加13.23%;叶面肥1、叶面肥2和天达2116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31, 7.11, 2.75个百分点;叶面肥2和天达2116的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09, 3.50个百分点;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9.24, 0.28个百分点。综合各项指标看出, 叶面肥1在提高大葱产量和品质方面优于叶面肥2, 而叶面肥2在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方面优于叶面肥1。因此应进一步将两种主成分配合应用, 有望研制出能提高大葱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更优的大葱专用植物源叶面肥。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