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8-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柳展基, 唐桂英, 单雷, 毕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油玉米自交系By80和普通玉米自交系B73为材料,克隆Enoyl-ACP reductase(ENR)基因,同时比较ENR基因的序列和表达差异。结果表明,ENR基因编码蛋白在高油和普通玉米中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在授粉后15,25和35 d的胚中,ENR基因呈下调表达,在同一发育时期,ENR基因在高油玉米By80中较高表达。
  • 丁效华, 张泽民, 曾瑞珍, 张桂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偏态分离程度,测定了这个粳型亲籼系在S-c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16-3的基因型为Si-2/Si-2;G2605和G300-的基因型均为Si-1/Si-1;G217-2-1的基因型为Sn/Sn。本文还对F1花粉不育性基因遗传分化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 崔润丽, 智慧, 王永芳, 李伟, 李海权, 黄占景, 刁现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DnaJ蛋白是近年研究较多的同热激等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本研究用0.8%NaCl胁迫下的谷子幼苗提取RNA,用反转录酶M-MLV扩增得到第一链cDNA,再以第一链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克隆获得了完整的谷子DnaJ蛋白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1260 bp,编码419个氨基酸,具有DnaJ蛋白分子伴侣系统的3个保守结构域。将谷子DnaJ蛋白基因构建入表达载体pGFP,获得了谷子DnaJ基因的表达载体。该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载体构建,为谷子DnaJ蛋白基因的功能分析以及谷子耐热抗旱机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 孟宪萍, 李晓晓, 李雅轩, 蔡民华, 胡英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于EST的电子克隆方法,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尿黑酸叶绿基转移酶基因(Homogentisate phytyltransferase,HPT)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的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获得了1777 bp长大豆HPT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96421),经RT-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173~1408 bp),推测编码411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苜蓿(Medtcago sativa)、水稻(Oryza satwa)、玉米(Zea mays)、光合集胞蓝细菌(Synechocystis)的序列进行了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保守性。
  • 王燕, 许锋, 杜何为, 蔡荣, 陈柳吉, 程水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从夹竹桃中克隆得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cDNA片段,并命名为NoPAL1,GenBank登录号为AY74777,这也是首次从夹竹桃花青苷代谢途径中克隆得到的基因。NoPAL1长8个bp,编码289个氨基酸。通过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多重比较发现NoPAL1与其他植物的PAL基因高度同源。NoPAL1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包含与水稻、玉米PAL蛋白质相同的脱氨基位点和催化活性位点。PAL系统进化树表明,NoPAL1与乔木类植物的PAL基因聚类关系最近。克隆NoPAL1基因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调控夹竹桃花青苷的代谢从而调控夹竹桃花的颜色提供了基因资源。
  • 陈佳, 马俊莲, 张子德, 唐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上西早生(Uenishiwase)柿叶片中,提取了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克隆到一个59 bp的ETR5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上西早生柿基因与洋梨ETR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9.0%,氨基酸同源性为81.0%;并且含有其他植物ETR5的保守氨基酸区和不变氨基酸残基,表明克隆到的序列是上西早生柿ETR5的基因片段。设计了2对带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以测序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到2个ETR5-Uenishiwase片段。2个片段经单酶切消化后连接成反向互补的大片断。连接片断经双酶切消化后,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221上,构建成Uenishiwase-ETR5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 陈红英, 崔保安, 李新生, 杨明凡, 赵丽, 方剑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GX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ILTV河南株(ILTV-CG)GX基因。将ILTV-CG接种10日龄鸡胚,提取ILT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回收的PCR产物与pGEM-T Easy载体进行连接,转化JM109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筛选,对菌液PCR和酶切鉴定为阳性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GX基因全长为950 bp,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99个氨基酸的多肽。推导的氨基酸有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有11个与二硫键形成有关的半胱氨酸。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ILTV-CG GX基因与GenBank中发表的ILTV-SA2株GX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7.2%,变异点为第12位插入1个碱基G,第136位又插入2个碱基C,从而引起该毒株GX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在第33位插人1个亮氨酸,还存在多处氨基酸发生变化,氨基酸同源性为95.3%。GX基因的成功克隆为构建ILTV GX基因缺失的病毒活载体奠定基础。
  • 王桂花, 米福贵, 刘娟, 董淑君, 霍秀文, 杨宏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尽快培育出适宜我国干旱荒漠地区大面积推广的耐盐冰草新品种,试验以经PCR和Southern blot杂交检盐溶液进行胁迫处理确定转化植株的耐盐性。结果表明:转基因冰草植株与DIG标记探针杂交呈现明显的杂交带;盐胁迫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较快,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增加较小,SOD活性较高。说明p5CS基因能够在冰草基因组的转录水平上表达,表达植株的耐盐性明显增加。
  • 郭九峰, 孙国琴, 沈传进, 乔惠蕾, 贾利敏, 郭志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沙冬青抗逆的分子机理,分离克隆其抗逆基因,以pBluescript Ⅱ SK为载体构建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越冬叶片cDNA文库,并对文库的部分克隆进行了端随机测序,结果表明,该文库容量为2.16×105cfu,重组率为89.6%;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 kb。随机测序得到42个EST,拼接成360个uniEST,经网上BlastN及BlastX分析,其中313个是已知功能的基因的标签,包括能量代谢、物质转化、细胞生长等生物过程,其中与抗逆相关的48条。
  • 贾永芳, 马玉坤, 郭余龙, 李名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根癌农杆菌感染半夏无菌叶片、叶柄和愈伤组织,对GUS基因的瞬间表达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转化受体、感染时间、菌液浓度、共培养、预培养时间、菌种对GUS基因的瞬间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半夏的无菌苗叶柄和愈伤组织,在OD值为0.2的EHA101或EHA105农杆菌液中感染15 min,叶柄暗处共培养3 d,愈伤组织2 d,能够得到较高的GUS基因瞬间表达。
  • 张屹东, 黄丹枫, 牛庆良, 左开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网纹甜瓜(Cucumis melo var。reticulatus Naud。)叶片中克隆了一个cDNA片段,片段长1330 bp。这段cDNA序列及由此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表明扩增的片段是编码K+通道MIRK(Melon Inward Rectifying K+Channel)基因的5'端。由此cDNA片段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个跨膜片段S1到S,其间有一个对离子选择性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序列结构GYGD(Gly-Tyr-Gly-Asp)。进化树分析显示MIRK属于KAT1亚家族,和在葡萄叶片中克隆的K+通道SIRK最相近。半定量RT-PCR试验表明,MIRK在甜瓜植株中根、茎、叶、花、果实等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主要在叶片和初期发育的果实中表达,在雌花和茎中也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MIRK在甜瓜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显示MIRK可能在甜瓜植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张玉杨, 张改平, 乔松林, 郭成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本研究小组克隆的猪IgG Ⅱ类Fc受体cDNA(swFcγRⅡ)基因序列(DQ02606)设计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猪外周血白细胞cDNA中扩增了完整的960 bp swFcγRⅡ ORF序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swFcγRⅡ ORF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经PCR及双酶切鉴定:扩增出901 bp的PCR产物;Kpn I/EcoR I双酶切,切出5376和901bp DNA片段,表明重组质粒pcDNA/swFcγRⅡ构建成功。然后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用玫瑰花环试验鉴定了swFcγRⅡ配体亲和特性。
  • 王伟杰, 郭豫杰, 王月影, 乔新安, 杨森, 王艳玲, 杨国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电子延伸序列,本试验克隆并分析了鸡Muslin基因。肌肉组织提取总RNA,利用设计的引物进行RT-PCR,PCR产物与pMD19-T连接后转化E。coli DH5α,检测阳性克隆并测序;克隆的Musclin基因与人、大鼠、小鼠同源性分别为74%,7%,70%,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58%,54%,50%,氨基酸序列含有“KKKR”结构和与小鼠ANP,BNP,CNP蛋白的同源性区域。试验成功克隆了鸡Musclin基因并注册GenBank(EF551041)。
  • 杨应丽, 杨兵, 赖平安, 王金洛, 徐福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方法自犬瘟热病毒Lederle株基因组RNA中扩增出H基因(1911 bp)和N基因(1707 bp)片段,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与ONderstepoort株、CDV3株等疫苗毒株的同源性在95%以上,而与野外分离株的同源性介于90%~95%;以获得的HN全基因片段为模板,分别扩增H基因近3’端996 bp的基因片段以及N基因中间高度保守区562 bp的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后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表达,结果显示H片段和N片段分别表达大小约为57 kD和37 kD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表达蛋白均可与CDV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提示原核表达产物具有与CDV抗血清结合的免疫反应性。
  • 祁云霞, 王峰, 刘永斌, 田蕾, 董文杰, 达赖, 田春英, 荣威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BMP-15基因主要在哺乳动物卵巢中表达,对卵泡的发育和分化起重要作用,克隆了牛BMP-15成熟肽编码区的cDNA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旨在为BMP-15在牛繁殖性能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根据其他物种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牛的cDNA序列。从牛卵巢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牛BMP-15cDNA序列。将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菌落PCR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验证,证实所克隆序列BMP-15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符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特征。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包含有1185 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该ORF编码39个氨基酸,与绵羊、猪、人、小鼠等动物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分别为98.5%,87.6%,7.0%,69.%。
  • 田蕾, 刘永斌, 王峰, 田春英, 刘美霞, 达赖, 祁云霞, 董文杰, 荣威恒, 孙洪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检测牛GDF-9基因mRNA在怀孕期牛生殖系统的表达情况,为GDF-9基因在雌性动物繁殖上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牛GDF-9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牛卵巢、输卵管、子宫、肾脏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进行cDNA扩增,扩增产物与载体pGM-T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已成功克隆的阳性重组子经测序鉴定其片段大小与预期大小完全一致,为26 bp。序列同源性分析比较表明,该cDNA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绵羊GDF-9cDNA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和9%。以β-actin为内参照物,采用RT-PCR技术进行半定量分析,通过检测比较牛GDF-9基因在卵巢、输卵管、子宫、肾脏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牛GDF-9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在输卵管、子宫、肾脏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不高。
  • 刘海军, 刘灵, 冯建忠, 刘玉堂, 薛俊, 张金龙, 张效生, 李平, 池炳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波尔山羊早期胚胎卵裂球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比较受体卵母细胞来源以及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卵裂球对核移植重构胚的融合率的影响,研究Vero细胞对重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检测重构胚发育成为个体的能力。结果表明:以体内成熟和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做核移植受体,重组卵的融合率分别为8.7%和88.7%,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以来源于8,16,32细胞阶段的卵裂球做核供体,重组卵的融合率分别为91.6%,86%,89.2%,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融合后的重构胚与Vero细胞单层共培养,卵裂率6.%和桑椹胚率32.7%均高于单纯TCM199培养的3.1%和10.6%(P<0.0);移植18枚融合后的重构胚于2只受体山羊输卵管,结果未获得妊娠;移植经体内培养得到的3枚桑椹胚于受体山羊子宫内,获得妊娠1只,总体的妊娠率为33%(1/3),怀孕的受体羊维持妊娠到期,产下1只母羔,初生重3.4 kg,一周岁时体重达到42. kg。通过自然交配产下一对波尔山羊羔。
  • 李建华, 杨明生, 徐宁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CACNA2D1基因定位在猪的第9号染色体上,其位置与影响肉质性状的QTL重叠,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对160头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猪CACNA2D1基因3’端非翻译区片段进行扩增分型,共产生2种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通过测序发现,在CACNA2D1基因3’端非翻译区(序列DQ981407)有一单核苷酸替换(C→A)。对不同标记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AA基因型猪大腿肌肉的pH4值、大腿肌肉导电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最小二乘均数比BB基因型分别高0.169,0.26和0.021,差异显著(P<0.0);A等位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084,0.133 和0.010。
  • 逯晓萍, 云锦凤, 肖宇红, 米福贵, 李美娜, 尹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许多作物上已获得了高密度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许多主要农艺性状的QTL,而在牧草上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提高育种中对牧草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对高丹草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进行QTL定位,确定其在染色体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探讨其杂种优势产生原因。在以高粱413A和棕壳苏丹草杂交获得的248个F2:3家系构建的作图群体中,应用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构建了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8个标记,分布于10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83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98 cM。采用Joinmap/QTL4.0对高丹草单株产量及其三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19个,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第1和3连锁群最多,各为4个和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5.20%~51.50%。检测到的19个QTL中,表现加性效应的有1个,占5.2%,部分显性效应的有3个,占15.79%,显性效应的有个,占31.58%,超显性效应的有9个,占47.3%。超显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高丹草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占主导地位。
  • 姜丽丽, 樊明寿, 郭九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玉米的抗旱遗传学研究以及开展抗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支撑,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玉米基于RIL6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01个位点,覆盖玉米基因组1395.2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81 cM。在灌溉与干旱两种环境下,对该RIL家系的株高、产量进行QTL初级定位,在灌溉条件下,检测到3个控制株高和3个控制产量的QTL,在干旱条件下,检测到个控制株高和3个控制产量的QTL,两种水分条件下检测出的QTL不同,并找到1个相对稳定的QTL。
  • 葛荣朝, 赵宝存, 李薇, 王莎莎, 沈银柱, 黄占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玉米盐溶蛋白PAGE电泳方法检测了10个玉米品种的纯度及其杂交种的真实性。通过品种间的盐溶蛋白谱带的对比,发现其中有2条蛋白带是各品种所共有的,而除这些共有的蛋白带以外,各品种还具有一些特异条带。根据每个品种特有的蛋白条带,建立其特征条带图谱,可应用于该品种的相关鉴定工作。
  • 吕萌萌, 王景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分离玉米低锌与正常供锌条件下表达有差异的cDNA片段。以低锌培养的玉米幼苗为试验方,正常供锌的玉米幼苗为对照方,建立正向差减文库;以正常供锌的玉米幼苗为试验方,以低锌诱导培养的玉米幼苗为对照方,建立反向差减文库。正、反向文库分别收集低锌和正常供锌条件下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在2个文库中,各随机挑选30个克隆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在正向差减文库中,分离得到的基因多与抗病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与分裂等方面相关;在反向差减文库中,分离得到的基因多与细胞组织发生及代谢等方面有关。
  • 王超, 李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高光效的结构基础,以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和未转基因原种为试验材料,在水稻的三叶期,施以100 min,1000μmol/(m2·s)的高光强处理,以200 μmol/(m2·s)下的水稻为对照,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维管束鞘以及叶绿体内类囊体片层结构。结果发现,与对照材料相比,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材料经高光强处理后,叶片叶绿体的排列更加紧密,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堆垛整齐,有序片层较厚,排列更加致密,类囊体结构更加完整,而且叶绿体周围的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而未转基因原种的叶片经高光强处理后,叶绿体内类囊体片层松散,结构混乱,部分甚至解体,表现出受到损伤的迹象,叶绿体基质中淀粉大颗粒的含量明显增多。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光合器官在高光强下结构稳定以及线粒体的有序排列有利于其利用较高的光能,从而提高其光合生产力,为阐明转C4光合基因水稻高光效的理论提供了证据。
  • 薛玉梅, 穆欣, 许明, 彭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比较了贮藏过程中的番茄成熟突变体rin材料L2与正常成熟番茄品种L5及其杂种一代L20果实的果实硬度、呼吸强度、番茄红素、贮藏指数及各种商品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番茄果实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呈下降趋势;而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番茄红素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但是有机酸含量变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果实的糖酸比呈上升趋势;呼吸高峰的出现有很大的差异,L2的波动较小,且呼吸强度一直处于最低状态;rin番茄果实的贮藏指数最高,达到75%以上,而正常成熟的番茄贮藏指数最低,仅60%左右,含迟熟基因的品种与正常品种杂交后贮藏性显著下降,但比正常成熟番茄耐贮,贮藏指数比正常成熟的高约15%。
  • 焦浈, 孙营, 李娜, 秦广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禾本科作物小麦为出发材料,通过优化AFLP选择性扩增步骤的个限制性因素:Mg2+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和预扩产物稀释倍数,确立AFLP最佳反应体系为: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吸取2 μL做为选择性扩增模板,混合1.5 mmol/L MgCl2,0.2 mmol/L dNTPs,0. μmol/L选扩引物、1U Ex Taq进行选择性扩增。应用该体系分析水稻和玉米两大类禾本科作物基因组DNA样品,同样取得理想结果,扩增出清晰可辨且适量的电泳条带。该技术体系为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禾本科作物遗传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 王振国, 张海英, 于广建, 张峰, 王永健, 许勇, 郭绍贵, 宫国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黄瓜SRAP反应体系的5种因素(dNTP、模板DNA、引物、Taq聚合酶及变性剂)个水平进行优化筛选,确立了适合黄瓜SRAP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即在10 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 μL l0×PCR buffer,150 μmol/L dNTP,30 ng模板DNA,0.3 μmol/L引物、1.5 U Taq聚合酶,PCR产物变性时用10 μL变性剂。
  • 孙涌栋, 李贞霞, 张兴国, 陈碧华, 李新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影响cDNA-AFLP反应体系的几个关键因素,建立了适宜黄瓜的cDNA-AFLP分析体系,并得到了较为清晰可辨的cDNA-AFLP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适用于黄瓜dscDNA的酶切组合为Taq Ⅰ和Vsp Ⅰ,dscDNA酶切用量为300 ng,用作预扩增模板的连接产物稀释倍数为1倍,作为选择性扩增模板的预扩增反应产物的适宜稀释倍数为30倍。
  • 崔江慧, 薛薇, 段西飞, 王静华, 常金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感蚜高粱品种千三与抗蚜品种河农16杂交获得的100个F2单株作为图谱构建群体,以AFLP标记构建高粱连锁图谱。通过对192对AFLP引物组合进行筛选,共得到75对多态性引物,利用筛选出的75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得到了15个AFLP多态性位点。经Mapmaker/EXP 3.0软件处理,构建了包含12个连锁群,93个遗传标记的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686 cM,平均图距为7.38 cM。
  • 张德双, 王国臣, 张凤兰, 王永健, 方智远, 余阳俊, 赵岫云, 徐家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高质量线粒体DNA(mtDNA)是研究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分子特性的前提。以大白菜绿色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一种省时、简便、操作步骤少的方法,快速获得3组11份大白菜的mtDNA(包括保持系、Ogu CMS、Pol CMS和CMS9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试验中不需要加入DNase Ⅰ酶消化核DNA,提取的mtDNA质量较好;同时,采用RAPD技术,对11份大白菜mtDNA进行多态性分析,获得了与大白菜Ogu CMS和CMS9不育系相关的差异片段10条,与大白菜Ogu CMS不育系相关的差异片段3条。初步证实:大白菜CMS9和大白菜Ogu CMS不育系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
  • 秦志列, 张风廷, 叶志杰, 任立平, 赵昌平, 王志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人工授粉和田间不同授粉方式条件下,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的异交结实情况。结果表明,在不育系花后不同时间人工饱和授粉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花后第天至第8天,异交结实率达80%以上,其中第5天为88%;穗中部异交结实能力最强,但异交结实粒数变异也最为明显;多次人工饱和授粉的异交结实率达9.7%,说明该不育系具有较高的异交结实潜力;花后天数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可以用方程y=-1.577x2+20.89x+12.72(R2=0.916****)描述,观察值与模拟值相差0~9%。田间不同授粉方式下,距恢复系1.5 m内,不育系异交结实变异较大,2.0 m以外无显著差异;距恢复系0.5 m内,不育系异交结实率较高,行间差异不显著;辅助授粉时,距恢复系1.0 m以内的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和杂交种子重量的增幅最大,异交结实率最高可增加5%。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制种时播种宽度应控制2.0 m,并在花后8 d内,尤其是花后~8 d进行辅助授粉,可实现较高异交结实率。
  • 杨延兵, 管延安, 张华文, 徐平平, 张文兰, 陈利容, 秦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标记对来自春、夏谷区不同育种单位的2份谷子品种进行了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份品种的RAPD标记的多态性较低,1个引物共扩增出56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带为4.l条,引物S0和S45都有7条多态性带,能够鉴别的品种最多为1个。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5时,2个品种可分为4类,不同生态区的品种可以归为一类,而同一生态区的品种也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基于RAPD的遗传相似性和品种来源地没有必然的一致性。
  • 赵彦, 陈源闽, 廉勇, 王勇, 张艳萍, 李敬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技术对3份胡萝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探明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为进一步利用和创新品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9个DNA片段,其中99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76.7%,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后聚类,3份胡萝卜材料可划分为5个类群。材料的归组与根形、根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 李伟, 智慧, 王永芳, 李海权, 刁现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公共数据库已有的ISSR序列信息,检验了29条ISSR引物在谷子等狗尾草属植物基因组的扩增性,其中14条在狗尾草属中有良好扩增,其余1条在狗尾草属中无任何扩增。能稳定扩增的14条引物全为3'-锚定引物,6条'-锚定引物在狗尾草属中得不到扩增。研究发现AG,GA和CA重复的引物在狗尾草属植物有较好扩增,且多态性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从Mg2+、dNTP、引物、Taq酶4种因素、4个水平对狗尾草属谷子ISS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了适合谷子的ISSR反应体系,在20 μL体系中,含1×PCR buffer、Mg2+浓度2.0 mmol/L,dNTP浓度0.2 mmol/L,Taq酶0.4 μL,引物浓度0.2 μmol/L,0 ng模板,通过梯度PCR确定了引物的退火温度。本研究筛选的ISSR引物及建立的优化反应体系可用于谷子等狗尾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研究,并对其他近缘作物有指导意义。
  • 肖海峻, 徐柱, 李临航, 马玉宝, 曹授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鹅观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拓宽牧草育种的遗传基础,科学指导鹅观草属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利用,利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标记对鹅观草属20个种,6个变种,共60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发现,被测材料间ISSR标记的多态性较高,在20个引物中,有16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且重复性好的DNA片段,共产生12条DNA片段,其中104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3.20%;每个引物可扩增出6~10条DNA片段,平均7.81条,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188~0.879,平均值为0.37;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41的水平上,60份材料可以聚为类,属于同种、同组、同系的不同材料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其他种的材料聚在一起,此外,材料的聚类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规律。
  • 刘凤丽, 刘永斌, 王峰, 王瑞, 田春英, 刘美霞, 魏建民, 荣威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IB)基因对绵羊排卵控制的作用,进一步寻找与多胎绵羊相关的遗传标记,为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繁殖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影响Booroola Merino高产性能的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内蒙古地方品种,蒙古羊、呼伦贝尔羊、内蒙古细毛羊与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共206只绵羊个体的基因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繁殖力的中国美利奴羊多胎品系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6位碱基处发生了与Booroola Merino绵羊相同的突变(A76G),而低繁殖力的蒙古羊、呼伦贝尔羊、内蒙古细毛羊则没有发生这种突变。
  • 王小国, 梁红艳, 张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引物的通用性研究对于降低引物开发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试验选取来源于小麦基因组的41对SSR引物,对其在早熟禾亚科不同属4种植物中的通用性进行了分析。所选取的41对引物在大麦、燕麦、小黑麦和三芒草4种供试植物中的扩增成功率分别为7.2%,82.9%,87.8%和85.4%,有些引物在特定植物中还会出现特异性条带,以上结果表明,从小麦基因组上开发的SSR引物,在早熟禾亚科不同种属植物间有较高的通用性。
  • 施利利, 张欣, 郭玉华, 王松文, 张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津稻291/IRBB60籼粳杂交F1、反交F1及其亲本的花药为外植体,对诱导和分化培养基、激素配比及有机附加物和高温预培养时间等影响花药培养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SK3基本培养基中添加2 mg/L 2,4-D,1 mg/L NAA和1 mg/L KT比只添加2 mg/L 2,4-D的愈伤诱导率高0.67~2.78个百分点;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水解酪蛋白能明显提高正交F1的愈伤诱导率;MS+1 mg/L NAA+2 mg/L 6-BA+0.5 mg/L KT分化培养基得到了较高的绿苗分化率;正交F1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培力显著高于反交F1;30℃高温预培养36 h,正交F1花培力达到最高值。
  • 张留臣, 胡琳, 余大杰, 赵新西, 董海滨, 王根松, 许为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是小麦谷蛋白亚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淮麦区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对品质的效应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黄淮麦区42个小麦品种的Glu-A3位点和Clu-B3位点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了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小麦面筋强度和烘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lu-A3位点,对面筋强度和面包烘焙品质正向效应为:d,b>a,e;在Glu-B3位点,对面筋强度正效应为:h,d>f>g,b,j,对面包烘焙品质正向效应为:h>f,d>g,b,j。Glu-A3d/Glu-B3h亚基组合具有较好的面筋强度和烘焙品质。就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单个变异位点对品质综合效应而言,Glu-B3位点对品质作用比较大,与Clu-B1位点相近,同时,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之间存在着互作效应,以Glu-B1/Glu-A3和Glu-D1/Glu-B3位点的互作效应比较显著。Glu-A3和Glu-B3位点及其所编码的不同亚基种类对品质的效应差异显著,并且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位点存在互作,对不同位点优质亚基的聚合将有助于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
  • 周雪媚, 霍惠玲, 佘锐萍, 李永清, 冯国民, 章振华, 王宏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首先用RT-PCR方法扩增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的HA基因,大小约1700 bp,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中,并将该真核表达载体上的CMV启动子控制的含LacZHA基因表达盒克隆人马立克氏病病毒US2基因中,成功的构建了马立克氏病病毒的转移载体。然后,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已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通过蓝斑筛选获得重组病毒。该重组病毒通过PCR方法鉴定证实其基因组中含有完整的HA基因。免疫酶反应和Western-blot证实重组病毒表达了禽流感HA蛋白,表达的HA蛋白具有血凝活性。
  • 周建华, 丛国正, 高闪电, 常惠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口蹄疫病毒株OA/58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目的cDNA,然后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提取的重组质粒用凝胶电泳、PCR和EcoR I酶切法鉴定。该毒株与A12,O1K,O1Campos和TW5/97毒株序列通过对比分析发现,L基因中有2个起始密码子,第二个是首选;并且确定氨基酸保守区主要位于第35~39,3~5,65~67,75~80,90~111,113~12,16~16,18~157,159~172和176~187位。L蛋白酶含有球状区域,碳端有一柔性杆状结构。合成的L蛋白酶可形成二聚体结构。第1位的Lys、18位的His和163位的Asp可能是L蛋白酶的活性位点。保守区氨基酸残基在维持蛋白的空间构像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拉马钱德兰图可证明本试验构建L蛋白酶的空间结构是合理的,它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具有指导性。
  • 周建华, 丛国正, 高闪电, 常惠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口蹄疫病毒株OA/58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目的cDNA,然后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提取的重组质粒用凝胶电泳、PCR和EcoR Ⅰ酶切法鉴定。运用同源模建得到OA/58 VP1蛋白3D结构,并结合理化性质、亲水性、可塑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预测OA/58 VP1的抗原表位。结果 OA/58 VP1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蛋白质抗原表位区域:2~11,15~35,38~50,77~88,90~107,121~125,131~135,10~19,15~163,169~175,178~189,197~213.应用同源模建得到的OA/58 VP1蛋白3D模型来预测其B细胞表位,为进一步研究OA/58 VP1功能,构建突变体和选择表达新型OA/58 VP1蛋白分子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 吴会贤, 宋萍, 王勤英, 苏旭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醋酸钠-抗生素筛选法从河北省土壤中筛选得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CY1.镜检可观察到伴孢晶体呈小菱形。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菌株CY1表达的晶体蛋白分子量为130 kDa。利用25对通用引物检测cry1cry11cry7cry2cry3cry4/cry10cry5cry6cry7cry8cry9cry11cry13/1cry16/17cry18cry19cry21cry22cry2/25cry26/28cry27/29cry30cry32cry3/35cry40基因,仅从CY1菌株中检测出cry7基因,该cry7基因N末端的1215 bp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的cry7Ab1(Acc No.:U0367)序列同源性达99%,仅有2个氨基酸的差异。用3对cry7Ab特异引物检测,进一步证实该菌株携带有cry7Ab基因。
  • 苏旭东, 马雯, 马晓燕, 王雪静, 李英军, 檀建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温度筛选从云南省刁苓山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伴孢晶体为长菱形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SH-1.利用PCR-RFLP鉴定体系和SDS-PAGE对菌株所含cry基因类型和晶体蛋白的构成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SH-1具有的cry基因组合为:cry1Aacry1Accry1 Dbcry2 Abcry1 Ia,表达的晶体蛋白有130,70和6 kDa 3种,该蛋白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杀虫活性,LC50为1.43 ng/mg。该菌株的基因组合类型对构建杀虫基因工程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李勇, 牛永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抗条锈基因Yr6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应用很少,寻找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促进该基因的合理利用。将Yr6与其他有效的抗条锈基因相结合可以拓宽品种的抗病谱,延长育成品种的使用年限。本研究中,共用653条RAPD引物和小麦7B染色体上的36对SSR引物对Yr6的近等基因系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对PCR产物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进一步检测了Yr6基因的2个载体品种。结果共有93条RAPD引物(占总数的1.2%)和5对SSR引物(占总数的13.9%)在抗病近等基因系Yr6/6×Avocet S和感病材料Avocet S间稳定扩增出了差异条带,其中SSR标记Xwmc76和Xwmc276在Yr6基因的载体品种Heines Kolben和Heines Peko中检测出了与Yr6/6×Avocet S中相同、而与感病亲本Avocet S中不同的多态性扩增条带,说明这2个SSR标记可能与Yr6基因连锁。
  • 刘雅辉, 闫红飞, 杨文香, 孟庆芳, 张汀,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Thatcher和23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的F2植株为材料,首次应用SRAP技术开展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SRAP分子标记研究,获得一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命名为M73,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2.6 cM,为分子辅助育种、构建密集的遗传图谱和最终实现Lr19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
  • 郭建英, 万方浩, 任承才, 韩召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0%~70.7%和7.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 田兆丰, 裘季燕, 丁翠珍, 刘伟成, 魏蕾, 刘德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北京延庆的番茄上分离到1株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分离物CMV-YQ,该分离物在番茄上造成严重的蕨叶、矮化,在烟草上表现花叶、矮化和畸形,表现出很强的致病性。根据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对其CP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并克隆,获得了含该基因全长657 bp的cDNA片段。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造成番茄蕨叶的CMV分离物CP基因片段核酸序列与GenBank上CMV亚组Ⅰ其他分离物同源性高达90%~99%,属于CMV亚组Ⅰ。该分离物与分离于我国芭蕉的另一亚组Ⅰ分离物GB同源性为9.37%,两分离物之间存在寄主适应性变异。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