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华, 毛传藻, 占小登, 等. 籼粳交DH群体和RL群体的构建及籼粳分化[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5(4): 257-260.
[2] 朱至清, 王敬驹, 孙敬三, 等. 通过氮源比较试验建立一种较好的水稻花药培养基[J]. 中国科学, 1975(5): 484-490.
[3] 陈英, 左秋仙, 王瑞丰, 等. 应用正交试验法筛选籼粳稻杂种花药培养基[C]//花药培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65-72.
[4] 梅传生, 张金渝, 吴光南. 籼稻花培绿苗率的提高[J]. 江苏农业学报, 1988, 4(2): 45-48.
[5] Murashige T, Skoog F.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 growth and bioassays with tobacco tissues cultures[J]. Physiol Plant, 1962, 15: 473-497.
[6] 郭书巧, 唐海娟, 王州飞, 等. 籼粳杂交F1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9(2): 1-5.
[7] 海燕, 康明辉, 郭景战, 等. 稀土和基因型对小麦花培绿苗分化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6, 21(2): 34-36.
[8] 黄慧君, 林青山, 黄道强, 等. 影响籼稻花药培养效果的综合因素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98(1): 2-5.
[9] 冯双华, 赵森, 郭家源, 等.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对超级杂交稻花药培养力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4): 523-525.
[10] 陈红, 秦瑞珍. 提高水稻同源四倍体花药培养愈伤诱导率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7, 33(1): 120-125.
[11] 杨跃生, 简玉瑜. 影响水稻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数量和质量的因素[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6, 4(2): 124-128.
[12] 张志雄, 向耀武, 张安中, 等. 水稻综合技术及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6): 76-78.
[13] 陆燕鹏, 万邦惠. 脯氨酸与丙氨酸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8(4): 12-15.
[14] 冯双华, 李达模, 贾凌辉, 等. 影响籼稻花药培养诱导率作用的几种因素[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5, 16(5): 317-210.
[15] 朱永生, 陈葆棠, 张端品. 提高水稻籼粳交后代花药培养力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0(4): 314-317.
[16] 何涛, 罗科, 韩思怀, 等. 籼爪杂交后代的花药培养效率[J]. 应用环境生物学报, 2004, 10(2): 146-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