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晶,张玉圣,陈引珍.沙棘生态功能的再认识[J].中国水土保持,1990,12:28-31.
[2] 火树华.沙棘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开发建设关系的探讨[J].沙棘,1988,(2):1-4.
[3] 李代琼,梁一民,黄瑾,等.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J].沙棘,2004,17(1):8-13.
[4] 吴林,李亚东,郝瑞,等.水分逆境对沙棘叶片脯氨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影响[J].沙棘,1996,9(3):15-18.
[5] 阮成江,李代琼.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的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1:16-21.
[6] 杨劼,李国强,曹云.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光合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4.
[7] 王俊儒,李生秀.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胁迫对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1):47-52.
[8] 赵会贤,汪沛洪.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苗保护酶体系的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1992,1(1):28-32.
[9] 陈立松,刘星辉.水分胁迫对龙眼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及内源保护体系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2):105-109.
[10] 王茅雁,邵世勤.水分胁迫对玉米保护酶系活力及膜系统结构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5,10(2):43-49.
[11] 张文辉,段宝利,周建云,等.不同种源栓皮栎幼苗叶片水分关系和保护酶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483-490.
[12] 韩蕊莲,李丽霞,梁宗锁.干旱胁迫下沙棘膜脂过氧化保护体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4):1-5.
[13] 阮成江,李代琼.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叶水势及其影响因子[J].陕西林业科技,200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