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正初.麻类纤维提取工程微生物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363-367.
[2] 徐君飞, 张居作.木聚糖酶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 2007, 8:58-59.
[3] 李秀婷.微生物木聚糖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 2008, 39(2):175-:179.
[4] 王修启, 邢宝松, 张兆敏, 等.小麦基础日粮添加不同水平木聚糖酶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3, 18(3):114-116.
[5] 王俊丽, 于广丽, 刘凯, 等.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7, 22(3):178-182.
[6] 孙丰慧, 李安明.耐碱性木聚糖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3):436-439.
[7] Paula S P, Helena P, Maria C F, et al.A new look at xylanases-an overview of purification strategies[J].Molecular Biotechnolog, 2003, 24:257-281.
[8] 袁康培, 关利平, 冯明光.产木聚糖酶的沿海红树林真菌筛选及其培养与酶活测定条件优化[J].微生物学报, 2005, 45(1):91-96.
[9] 黄俊丽, 李常军, 王贵学.芽孢杆菌B10木聚糖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J].重庆大学学报, 2006, 29(6):94-101.
[10] 孙振涛, 刘建军, 赵祥颖, 等.一株产木聚糖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特性研究[J].生物技术, 2007, 17(4):74-77.
[11] 包怡红, 李雪龙, 杨传平.类芽孢杆菌木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6(9):70-73.
[12] 寇林元, 凌建春, 赵丽彦, 等.正交试验与均匀试验优化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 2009, 26(2):139-142.
[13] 王钦德, 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368-383.
[14] 徐君飞.欧文氏杆菌变异菌株CXJZ11-01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