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坤, 王晓梅, 宋丽润, 等.甘薯的实用价值及在我国发展前景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 2007, 32(3):63-65.
[2] 薛启汉.甘薯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遗传学报, 1988, 15(4):247-253.
[3] 蔡建荣, 陈炳全, 杨立明, 等.岩薯5号不同处理及其变异株系(龙薯3号)同工酶变化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4(1):70-72.
[4] 巫水钦, 冯瑞集.甘薯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初报[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5, 10(3):35-39.
[5] 严海燕, 张开旺, 徐乃瑜.小麦辐射突变体及原始品种不同发育期酯酶,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 23(4):342-346.
[6] 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297.
[7] 陈道运.H_2O_2浸种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其淀粉酶同工酶的影响[J].琼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1994(1):204-206.
[8] 胡能书, 万国贤.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04-117.
[9] 胡雄贯, 洪亚辉, 张学文, 等.不同黄花菜品种同工酶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9(6):506-508.
[10] 刘东旭, 李予先, 郭学兴, 等.不同染色剂对水稻酯酶同工酶电泳显色相对强度差异的影响[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8(3):251-255.
[11] 杨贤松, 魏琦超, 李坤培, 等.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品系的同工酶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0(5):920-924.
[12] 马云峰, 薛瑰玲, 尚富德.大白菜幼苗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6(1):82-84.
[13] 李慧敏, 秦新民.沙田柚花粉萌发前后同工酶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2(3):85-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