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永藩. 我国少耕与免耕技术推广情况与发展前景[J]. 耕作与栽培, 1991, 11(2): 1-7.
[2] 朱文珊, 高亏. 北方一年两熟地区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原理及应用效果研究[M]//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1-20.
[3] 周兴祥, 高焕文, 刘晓峰, 等.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1(6): 81-84.
[4] 刘文成. 玉米免耕法栽培技术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1999(5): 9-10.
[5] 孙文建, 邓旭先, 刘素爱, 等. 免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7): 37-39.
[6] 臧秀旺, 周阳, 王汉芳, 等. 河南省沿黄稻茬小麦高产潜力探讨Ⅰ不同耕播方式稻茬小麦的生态环境及生育生理特性[J]. 华北农学报, 1998, 13(3): 30-35.
[7] 李香菊, 王贵启, 李秉华, 等. 麦秸覆盖与除草剂相结合对免耕玉米田杂草的控制效果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3, 18(院庆专辑): 99-21.
[8] 王耀发, 王兴文. 北方旱地免耕直播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5, 13(4): 119-125.
[9] 赵子俊, 林忠敏, 牛荣山, 等. 旱地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1994, 22(3): 37一40.
[10] Anne Legere, Residual effect of crop rotation and weed management on a wheat test crop and weed[J]. Weed Science, 2002, 50, (2), 496-501.
[11] 胡春胜, 陈素英, 赵四申, 等. 玉米整秸覆盖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初步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l(3): 118-120.
[12] Paul W Unger. Straw Mulch Effects on Soil Temperatures and Sorghum Germination and Growth[J]. Aero J, 1978, 70: 858-864.
[13] Van Wijk W R. Soil Temperature and the Early Growth ofCorn from Mulched and Unmulched Soil[J]. Soil Sci See. AmPrec, 1959, 23: 428-434.
[14] 赵秉强, 李凤超.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学报, 1997(5): 587-596.
[15] 袁新民, 王周琼. 硝态氮的淋洗及其影响因素[J]. 干旱区研究, 2000, 17(4): 46-52.
[16] 蔺海明, 陈垣, 李有忠. 半干旱地区少免耕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 32-35.
[17] 周凌云, 周刘宗. 麦田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J]. 生态农业研究, 1996, 4(3): 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