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畜牧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畜牧相关论文,涉及牛、羊、猪、鸡等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理生化及畜禽病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谢立兰, 安康, 陈力, 孙紫德, 方六荣
    DEAD-box解旋酶21(DExD-box helicase 21,DDX21)是含DEAD-box的RNA解旋酶家族成员之一,不仅参与RNA的合成和加工过程,同时还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调控病毒的复制。为了研究猪DDX2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猪肾传代细胞(PK-15)总cDNA为模板,根据GenBank公布的预测序列(XM_005657387.2)设计引物扩增猪源DDX21基因,并采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成功克隆了猪DDX21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X396051),其开放读码框全长为2 355 bp,编码784个氨基酸;与牛、斑马鱼、人、小鼠、大鼠和非洲爪蟾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7%,57.5%,88.0%,82.3%,83.8%和48.9%;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结构域和人、牛、小鼠、大鼠一样,其C端都具有保守的GUCT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猪DDX21与牛DDX21的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DDX21,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其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DE3),对DDX21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经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菌可表达分子量约为90 kDa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相符;在IPTG诱导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重组菌的最佳诱导时间为5 h。猪DDX21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DDX21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汪勇, 孟庆峰

    为了探究施用有机肥对盐碱土壤脱盐效果的长期效应,以腐熟牛粪为改良材料,根据牛粪施用年限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施用牛粪8,12,18 a,以未施用牛粪的作为对照。通过对土壤可溶性盐分组成、交换性盐基、有机质、容重、EC和pH值等指标的测定,定量化探讨牛粪对各个指标影响及其关系,阐明长期施用牛粪对盐碱土脱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牛粪显著降低了土壤HCO3-的含量,消除了CO32-;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降低了Na+含量,增加了土壤交换性Ca2+、可溶性K+和Mg2+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ESP和pH值与交换性Na+、HCO3-和CO3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影响钠吸附比的主要因素是可溶性Mg2+,其次是可溶性Na+,即:施用牛粪后,SAR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可溶性Mg2+的增加和可溶性Na+的降低而引起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牛粪的累积施用量与土壤pH值、EC、ESP和SAR等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每年施用牛粪导致了土壤pH值、碱化度、电导率和钠吸附比显著降低,这是由于土壤胶体上的Na+被游离的Ca2+替换,并且促进了土壤可溶性盐从土壤表层淋溶,降低了可溶性盐的含量,也使得可溶性盐的离子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些可能是每年施用有机肥导致土壤钙镁离子含量以及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重降低的结果。

  • 林英庭, 王利华, 朱风华, 李久峰, 于静静
    Baidu(7)
    旨在研究瘤胃保护性赖氨酸和蛋氨酸添加水平及其配比对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及粗饲料成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选用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重(45±2.6) kg的小尾寒羊10只,按完全随机原则进行3阶段试验,每阶段预饲期12 d,正试期3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及配比的保护性赖氨酸和蛋氨酸。结果表明:保护性氨基酸添加水平及其配比对瘤胃液pH值、NH3-N浓度、VFA含量及其比例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不同程度提高菌体蛋白含量,其中I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添加适当水平的保护性氨基酸,可明显提高DM、ADF的瘤胃降解率(P<0.05),而对CF、NDF瘤胃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条件下,每只小尾寒羊日粮中保护性赖氨酸及蛋氨酸的添加量分别以8.4,2.4 g/d为宜。
  • 牛晓亮, 李彥清, 胡江, 罗玉柱, 郭淑珍, 闫伟, 杨树猛
    为检测 CAPN4 基因在牦牛群体中的多态性,分析 CAPN4 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对甘南牦牛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寻找与牦牛此类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830头甘南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 CAPN4 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并分析其多态性,运用SPSS 19.0软件中的GLM模型分析基因突变对甘南牦牛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牦牛 CAPN4 基因启动子区存在a.-1222G>A的单碱基突变,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1222G>A的突变对不同年龄甘南牦牛胴体和肉质性状有一定影响,其中4,6岁牦牛BB型个体熟肉率显著高于AA型或AB型(P<0.05);3,6岁牦牛AB型个体失水率显著高于BB型或AA型(P<0.05),而5岁牦牛BB型个体肌肉失水率显著高于AA型(P<0.05);3,5岁牦牛BB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A和AB型(P<0.05)。等位基因A对4,6岁牦牛熟肉率、各龄牦牛肌肉保水性和眼肌面积均存在不利影响;除5岁牦牛携带等位基因A个体的胴体重显著低于未携带者外,该突变对其他年龄段牦牛胴体重及全部牦牛个体的肌肉嫩度无显著影响。 CAPN4 基因启动子区a.-1222G>A突变影响不同年龄段甘南牦牛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可作为甘南牦牛此类性状的遗传标记。
  • 方剑玉, 朱文豪, 李海利, 郭小参, 白献晓, 王克领
    为研究猪Viperin蛋白在猪体内的抗病毒活性,用IFN-α刺激PK-15细胞24 h,收集细胞提取RNA后,采用RT-PCR方法扩增猪Viperin基因,并连接至pEASY-blunt simple平末端连接测序载体,PCR鉴定后送公司测序正确。采用DNAStar分析猪Viperin蛋白的免疫原性和疏水性,选取抗原性较好的一段基因,采用PCR扩增后,插入pET-28a+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在37℃条件下用IPTG诱导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SDS-PAGE分析证明,Viperin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包涵体蛋白经过纯化后得到目的蛋白,将纯化蛋白与弗式佐剂进行乳化后颈背部皮下注射9日龄的BALB/c小鼠,14 d后加强免疫一次,收集小鼠血清。采用Western Blot、IFA鉴定制备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该多克隆抗体可以和阳性sViperin真核表达载体pCI-sVIP等表达的猪源Viperin蛋白进行特异性反应。试验成功克隆了猪Viperin基因,并制备了良好Viperi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
  • 顾阳, 高晓云, 程琨, 潘鑫龙, 崔保安, 陈红英
    根据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E、gH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gE和gH基因的单项PCR扩增方法。通过对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鉴别PRV强毒和疫苗毒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即利用一次PCR反应,从强毒株基因组中可同时扩增出2条大小分别为429 bp(gE基因)、355 bp(gH基因)的特异性片段,从弱毒株DNA中仅扩增出1条大小为355 bp的片段,而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细小病毒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所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最低有效检测量为1×102TCID50/0.1 mL。该方法适合对PRV强毒和疫苗毒的快速鉴别诊断。
  • 孙瑞锋, 步长英, 李同树
    取1日龄AA肉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添加含0.0%菊糖(对照组)、0.3%菊糖、0.1%枯草芽孢杆菌0、.3%菊糖+0.1%枯草芽孢杆菌的玉米-豆粕型日粮42 d。垫料平养,自由采食和饮水。于21,42日龄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肉鸡盲肠菌群数量和纳氏试剂法测定排泄物氨气。结果表明:21日龄时,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可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以菊糖+枯草芽孢杆菌组影响更为显著,但对总需氧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42日龄时,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降低的作用更加明显,对总需氧菌影响仍然不大,但可增加乳酸杆菌数量,从而调节肉鸡肠道微生态环境;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减少肉鸡排泄物氨气散发量,以菊糖+枯草芽孢杆菌组作用更为显著,有利于改善肉鸡鸡舍环境。
  • 王璟, 白献晓, 张家庆, 高彬文, 陈俊峰, 高原, 任巧玲, 马强, 郭红霞, 梁永红, 邢宝松
    为了研究PPAR信号通路在猪去势诱导的脂肪沉积中的作用,采集去势和非去势淮南猪(共6头,每组各3头)的皮下脂肪组织,提取总RNA后构建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PPAR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表达差异基因的筛选阈值为P < 0.05且|log2差异倍数|> 1。基于mRNA的差异分析以及KEGG富集分析发现,PPAR信号通路中17个基因表达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14个基因表达量上调、3个基因表达量下调。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7)、甘油水孔蛋白基因(AQP7)、视黄素X受体γ基因(RXRγ)等基因上调,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基因(PCK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基因(PPARGC1α)、胆固醇7α-羟化酶1基因(CYP7A1)参与分解代谢的基因显著下调。
  • 陈哲, 雷明明, 施振旦
    旨在对猪 SIM1 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及表达模式进行初步探讨。采用PCR法扩增猪 SIM1 基因5'端上游的启动子区,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一区域内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采用5'端侧翼序列缺失获得8段长度不等的启动子片段,并分别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GL3-Enhancer)中,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活性检测分析 SIM1 基因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在293T、MGC803和Bel7402细胞中瞬时转染后的活性。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IM1蛋白在猪7个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各 SIM1 启动子片段在293T、MGC803和Bel7402细胞中均有活性,在293T细胞活性最低;-699~-489 bp存在关键顺式调控元件,这一区域发现Smad、CEBPα、PAX6等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Western Blot实验首次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发现 SIM1 的表达,SIM1蛋白在脑和下丘脑表达量最高,在睾丸的表达量次之,在肝脏、皮脂和甲状腺表达量较高,在肌肉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提示, SIM1 基因在神经细胞发育、脂肪代谢和性腺发育过程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邰大鹏, 乃门塔娜, 诺明途, 王潇, 梁浩, 刘东军
    阿尔巴斯绒山羊多潜能干细胞(giPSCs)在遗传育种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还没有完善的giPSCs诱导及培养体系。为了获得稳定的giPSCs诱导及培养体系,根据培养基中添加的血清和小分子化合物的不同,构建了5组不同的培养基体系,分别观察了giPSCs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增殖能力以及重编程效率,并检测了不同组giPSCs的多潜能性,最后分析了不同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对giPSCs重编程效率和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血清的添加更适合giPSCs的诱导培养,小分子化合物Vc、VPA和LiCL能有效促进giPSCs的生成和自我更新。这为完善而稳定的绒山羊iPSCs诱导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且为阿尔巴斯绒山羊胚胎干细胞的建系提供了试验平台。
  • 柳楠, 马晓丽, 程明, 刘开东, 贺建宁, 刘积凤
    为阐明 GnRHR 基因的多态性与崂山奶山羊产羔数的关系,设计7对引物,采用PCR-RFLP和PCR-SSCP技术检测 GnRHR 基因在不同产羔数崂山奶山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基因存在2个多态位点,A261G突变对于初产母羊GA型产羔数比AA型多0.06只,比GG型多0.04只,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经产母羊GA型产羔数比AA型多0.35只,差异显著(P<0.05),比GG型多0.45只,差异不显著(P>0.05)。G55A位点共检测到GG和GA这2种基因型,其中对于初产母羊GG型比GA型产羔数多0.13只,经产母羊GG型比GA型产羔数多0.19只,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 GnRHR 基因A261G突变位点可能是影响崂山奶山羊产羔性能一个潜在的有效分子标记。
  • 高泽成, 梁春年, 吴晓云, 李明娜, 张志飞, 阎萍
    旨在通过分子水平和组织学水平阐明牦牛不同被毛颜色的机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决定色素形成通路中的主效基因:鼠灰色基因(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gene(ASIP),Agouti)、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和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gene,TYR)表达量。结果表明:MC1R表达量在黑色毛色高于白色毛色;MITF表达量在黑色毛色与白色毛色中差异明显;ASIP表达量在白色毛色和黑色毛色中差异不显著;TYR表达量在天祝纯白被毛中表达量是大通纯黑被毛的2.87倍,这与有色被毛高表达的结果相反,TYR的表达量对牦牛黑色素的合成影响有待深入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牦牛毛囊是由毛鞘、毛乳头和毛球外面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的。在天祝白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发现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同时发现有少量的黑色素颗粒存在。大通牦牛的毛囊和表皮黑色素细胞中均发现有黑色素的存在。黑色被毛毛囊中与毛发相连毛乳头附近的黑色素含量比毛囊周围其他部位含量高。大通牦牛的毛囊群比天祝牦牛毛囊群密集,毛囊的直径比天祝长,毛发较粗。大通牦牛毛囊周围黑色素细胞比天祝白牦牛密集,细胞核大,而且更为明显。
  • 吴晓云, 阎萍, 梁春年, 郭宪, 包鹏甲, 裴杰, 褚敏, 丁学智, 刘文博, 焦斐, 刘建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牦牛VEGF-A基因编码区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二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牦牛VEGF—A基因包含一个57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VEGF—A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牦牛VEGF—A与黄牛、绵羊和成都麻羊等物种的VEGF—A氨基酸遗传距离较近,具有高度同源性。
  • 阚威, 王华, 马友记, 赵兴绪, 张勇
    为研制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工程疫苗,采集隐性奶牛乳房炎奶样,利用THB(Todd-Hewitt Broth)固体选择培养基和色素试验,并结合无乳链球菌种属特异性基因cfb,采用PCR技术从隐性乳房炎奶样中分离和鉴定无乳链球菌。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链球菌cfb基因序列,经ORF分析和B细胞表位预测,利用Primer 5.0软件设计cfb因子富含B细胞表位区域引物,添加酶切位点和真核表达元件,以分离株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cfb基因并连接T载体克隆测序,经测序确定无误后,连接pcDNATM 3.1 V5-His A(pcDNA-cfb)真核载体,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从89份隐性奶牛乳房炎奶样中分离得到8株无乳链球菌,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cfb)。THB和色素试验初步筛选,可以作为快速分离无乳链球菌的一种方法,利用Bcepred 和Lasergene-Protean软件对分离得到的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序列分析,在所克隆的cfb基因序列内有多个优势抗原表位,因此,有望作为无乳链球菌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的抗原靶标基因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基础条件。
  • 张建一, 梁春年, 裴杰, 郭宪, 沈友明, 阎萍
    研究牦牛MITF-M基因编码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以及其在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MITF-M基因与牦牛毛色形成相关性,以期为揭示牦牛毛色形成分子机理奠定基础。采用RT-PCR技术扩增,成功获得了牦牛MITF-M基因编码区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MITF-M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二级结构等;采用半定量PCR检测技术,检测出MITF-M基因mRNA在牦牛各组织器官中表达水平;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在牦牛不同颜色皮肤组织中MITF-M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MITF-M基因的编码区是一条长为1 460 bp的DNA序列。将牦牛的MITF-M基因序列命名为 YAK MITF-M,并且在NCBI数据库中注册该基因的登录号为KM985448。牦牛MITF-M序列基因含有一个长度为1 242 bp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41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β折叠和延伸链较少。MITF-M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牦牛MITF-M与黄牛、绵羊等物种的MITF-M氨基酸具有高度相似性。在牦牛各组织器官中,MITF-M基因mRNA仅在皮肤组织中特异性表达,且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中,MITF-M在黑色被毛皮肤组织中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被毛皮肤组织(P<0.01)。
  • 党鹏举, 李少斌, 王继卿, 刘秀, 洪魏, 胡江, 罗玉柱
    为探讨HIF-2α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与绵羊高原适应的相关性,以54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200只,湖羊340只)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HIF-2α基因第11外显子和内含子部分区段在甘肃高山细毛羊和湖羊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显示:HIF-2α基因扩增片段在2个绵羊品种中共检测到4种等位基因(A、B、C和D)和10种基因型(AA、BB、CC、DD、AB、AC、BC、AD、BD和CD),存在6个SNPs位点,其中外显子11检测到5个SNPs位点(G/A、G/C、C/T、T/C、G/A、),内含子11检测到1个SNPs位点(G/A),甘肃高山细毛羊未检测到DD基因型。2个绵羊品种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50%和16.47%。HIF-2α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且等位基因频率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推测在高海拔低氧适应过程中,HIF-2α基因的基因型可能受到了选择,随着长期的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选择,有利于低氧适应的基因型在高海拔绵羊品种中受到选择并富集,携带基因型AA、BB和AB的绵羊可能更加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而携带基因型CD、BD和DD的绵羊对高海拔低氧环境适应的能力可能较差。
  • 孙国权, 高树新, 吴慧光, 李俊雅, 丽春, 王景山, 王玉泉, 王国富
    为获得中国西门塔尔牛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UCPs) ucp1、ucp2、ucp3 基因的组织表达谱,揭示该基因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索调控肉牛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表达规律,筛选影响肉牛肥育性状的候选基因。以20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为试验材料,提取其15 种组织(肝脏、淋巴、肋间肉、肩肉、脾脏、肾脏、背最长肌、肺、心脏、肠脂、网脂、睾丸、小肠、胰脏、背膘)总RNA,设计合成 ucp1、ucp2、ucp3 基因的引物,以牛 β-actin 基因为内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 ucp1、ucp2、ucp3 基因的 mRNA 在以上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ucp1、ucp2、ucp3 基因在睾丸、小肠、心脏、胰腺等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ucp1 在背膘中高表达,胰脏、小肠、睾丸、网脂、肠脂、心脏中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ucp2 在睾丸中高表达,肺脏、肝脏、背膘中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ucp 3在背最长肌、肋间肉、肩肉中高表达,肺脏中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经相关分析表明:眼肉中 ucp3 基因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背膘厚关系不大,而与眼肌面积呈正相关(r=0.788)。结论:中国西门塔尔牛 ucp1、ucp2、ucp3 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ucp1、ucp2、ucp3 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可能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有关;ucp3 基因可作为与胴体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杜方磊, 王洪梅, 黄金明, 李建斌, 仲跻峰, 张廷荣, 刘剑飞, 李秋玲, 王长法
    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研究了541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3’-非翻译区的多态性,并研究了多态性对奶牛产奶性状和耐热性状的影响。设计引物扩增片段大小549 bp,通过PCR-SSCP技术发现参与试验的奶牛出现了3个复等位基因:A、B和C,6种基因型:AA、AB、AC、BB、BC和CC基因型。测序发现复等位基因是由3个新的突变引起的,第6 400、6 600和6 601位碱基分别发生了G/C、C/T和G/A突变。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该群体在这三个位点的突变没有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中国荷斯坦牛B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钾含量和产奶量下降率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表明BB型的中国荷斯坦牛耐热性能优于其他类型。BB基因型个体305 d产奶量高于其他5种基因型的个体,进一步说明BB基因型可能在选育高产抗热应激奶牛中得到应用。
  • 张金吨, 王标, 李云霞, 陈杨林, 刘黎明, 戴雁峰, 李喜和
    为研究过表达cdc20 基因对绒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构建了Myc-cdc20 载体,在体外转录成cRNA后显微注射到绒山羊卵母细胞中,观察其对绒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照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卵母细胞培养到8 h后发生GVBD,18 h后进入MⅠ期,直到24 h后,约75%的绒山羊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卵母细胞在GV期时显微注射gMyc-cdc20 cRNA,培养10 h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到了MYC-CDC20融合蛋白的表达.但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卵母细胞各阶段发育时间和成熟率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单独过表达cdc20 基因不影响绒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
  • 李文佼, 杜晨光, 菅瑞珍, 温世勇, 王伟平, 孙博, 徐晓静, 刘永志
    为了观察不同剂量食欲素A在不同时间对绵羊黄体化颗粒细胞OX1R表达的影响,在绵羊黄体化颗粒细胞中添加不同剂量(0.05,0.2,0.5,1μg/mL)食欲素A,分别于刺激后0,2,6,12 h提取细胞总RNA,运用RT-qPCR方法检测了OX1R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OX1R mRNA分布于绵羊黄体化颗粒细胞中;添加高剂量(1μg/mL)食欲素A在2 h显著性促进OX1R mRNA表达(P<0.01),随后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添加低剂量(0.05,0.2,0.5μg/mL)食欲素A后12 h时会显著促进OX1R mRNA表达(P<0.01),且0.2μg/mL剂量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食欲素A诱导并上调OX1R mRNA的表达,高剂量(1μg/mL)食欲素A可以迅速诱导其表达,而低剂量(0.05,0.2,0.5μg/mL)食欲素A诱导作用较为缓慢,且高剂量(1μg/mL)组食欲素A同低剂量(0.05,0.2,0.5μg/mL)组相比,上调作用更加迅速。
  • 李淼, 李春玲, 宋帅, 杨冬霞, 蔡汝健, 李艳, 蒋智勇, 勾红潮, 楚品品
    分泌型核酸酶基因ssnA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被认为是一种猪链球菌2型(SS2)潜在的毒力因子。为了分析ssnA基因对于SS2毒力的影响,通过体外构建具有同源臂的重组自杀性质粒,电转化进入SS2,经同源重组构建了SS2流行毒力株GD01的ssnA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并通过比较分析了野生菌株与缺失突变菌株的生长特性及溶血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GD01株与ΔssnA突变株的生长速度及溶血活性没有明显差异;ssnA基因缺失后SS2对Hep-2细胞的黏附及入侵能力则明显下降。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ssnA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于CD1小鼠LD50是6.17×;108 cfu,而SS2野生菌株的LD50是4.42×;107 cfu,缺失突变株的LD50约是野生株的14倍,表明ssnA的缺失对SS2毒力产生明显影响,提示ssnA基因在其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进一步分析。
  • 王华, 魏玉兵, 童建伟, 张明军, 王建福, 王欣荣, 成述儒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甘肃境内典型养殖模式下甘肃高山细毛羊、小尾寒羊、藏羊、蒙古羊和滩羊5个绵羊品种的PRKAG3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相关性,探讨以PRKAG3为候选基因,提高绵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可能性。采用PCR-SSCP技术对5个绵羊品种的PRKAG3基因外显子4,5和内含子4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就PRKAG3基因多态性与9月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PRKAG3基因2689 bp处发生了A>G的突变,位于第4内含子第23 bp处,表现出3种基因型,AA、AB和BB。纯合度(Ho)分别为0.67,0.69,0.76,0.69,0.59,杂合度(He)分别为0.3333,0.3061,0.2449,0.3077,0.4082,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别为1.62,1.66,1.69,1.48,1.79,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1,0.32,0.33,0.27,0.34。除藏羊外其他4个绵羊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PRKAG3基因此变异位点的3个基因型间失水率性状差异显著(P<0.05);BB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重显著高于AA型(P<0.05),滩羊为极显著(P<0.01),BB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大于AA型(P<0.05)(藏羊除外)。因此说明PRKAG3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绵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梁春年, 王宏博, 吴晓云, 褚敏, 郭宪, 阎萍
    为研究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IGF-IR)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方法分段扩增牦牛IGF-IR,拼接获得全长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牦牛IGF-IR基因ORF长约4 104 bp,编码1 36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约154.95 ku,等电点pI值约5.71。与黄牛IGF-IR比较,牦牛IGF-IR基因序列有20处碱基改变,其中G到T碱基颠换2次,G到A碱基转换2次,C到T碱基转换7次,A到G碱基转换3次,T到C碱基转换6次,以及3个位点氨基酸改变(G6R、T29I和S30I)。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牦牛与黄牛、猪、人、狗、小鼠、猩猩等物种IGF-IR氨基酸相似性均大于92%,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高度同源性。蛋白结构预测表明,牦牛IGF-IR包含半胱氨酸富集区(FU)、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FN3)、跨膜结构域(TM)及酪氨酸蛋白激酶区(TyrKc),具有该受体家族的特征结构域。同源建模表明,其成熟区段氨基酸序列与人的IGF-IR有98.68%的相似性。为后续牦牛IGF-IR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曹健, 罗玉柱, 胡江, 成述儒, 杨果, 刘秀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属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FABPs)成员,参与调节哺乳动物细胞内脂肪浓度,进而影响肌肉内脂肪含量(IMF),因此A—FABP可作为影响IMF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南牦牛、青海牦牛、天祝白牦牛(Bos grunniens)A-FABP基因部分第3内含子、第4外显子及部分3’-UTR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检测区域分子遗传特征。结果表明,3类群牦牛引物扩增区域发现5种等位基因A-E;同普通牛A—FABP基因序列比对发现6处SNPs,其中第4外显子区存在c.4222A〉G的同义突变;3’-UTR区c.*94T〉A只存在于牦牛群体,是其区别于普通牛的遗传特征之一。各等位基因在群体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天祝白牦牛只发现3种等位基因,而青海牦牛发现4种等位基因,这可能与牦牛类群的地域分布及选育程度有关。3类群牦牛A-FABP基因检测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PIC为0.29~0.36),有效等位基因数较高,可作为潜在的牦牛肉质性状分子标记位点。
  • 温立斌, 王凤芝, 何孔旺, 解建平, 贾化生
    旨在探讨类猪圆环病毒P1感染对PK15细胞自噬的影响。将同一批PK15细胞分成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在类猪圆环病毒P1感染PK15细胞后14,24,48 h分别收集细胞,对照组也在同样时间收获,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PK15细胞内出现典型自噬形态学变化。揭示类猪圆环病毒P1能诱导PK15细胞发生自噬,但细胞发生自噬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孙英峰, 王利丽, 路超, 李秀丽, 张莉, 杨春蕾, 冯婧, 任卫科, 田向学
    Baidu(1)
    为研究硫酸酯化酵母β-葡聚糖对流感病毒血凝抑制作用及对mRNA转录的影响,以猪流感病毒A/tianjin/1/TJ2(H1N1)感染MDCK细胞为模型,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及SYBR Green Real-time PCR方法,探索硫酸酯化酵母β- 葡聚糖对流感病毒血凝抑制作用及其对mRNA转录影响。结果显示,硫酸酯化酵母β-葡聚糖在浓度超过1.25 mg/mL时,能对猪流感病毒血凝产生抑制作用,且在5 mg/mL 时对猪流感病毒mRNA转录具有抑制作用。因此,硫酸酯化酵母β-葡聚糖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复制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流感病毒HA靶点及影响mRNA转录有关。
  • 岳永莉, 于海泉
    小鼠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的启动子/增强子元件是脂肪组织特异性启动元件,为了鉴定该元件在牛体细胞中的启动效果,首先以小鼠肝脏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得到5.9 kb的FABP4基因启动子片段,连入pMD19-T载体后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经EcoT 22I酶切去除非核心启动子区后精简为2.3 kb的片段,通过Sac Ⅱ酶切将5.9 kb片段和2.3 kb片段的启动子连入红色荧光蛋白载体pDs-Red 2-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为表达质粒pMF5.9-Red和pMF2.3-Red,利用脂质体法将上述载体分别转染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牛胎儿成纤维细胞,24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红色荧光蛋白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5.9 kb小鼠FABP4启动子片段酶切及测序结果正确,与红色荧光蛋白载体相连的载体pMF5.9-Red和pMF2.3-Red酶切结果与预期相符,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以上2种细胞在转染后24 h红色荧光蛋白均有表达,且pMF2.3-Red的转录水平是pMF5.9-Red的2倍以上。成功构建了小鼠FABP4启动子驱动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MF5.9-Red和pMF2.3-Red,5.9 kb片段和2.3 kb片段均可驱动外源基因在牛体细胞中转录,且2.3 kb片段启动效率高于5.9 kb片段。
  • 刘伟, 王恩丽, 柳纪省, 杨彬, 兰喜
    利用RT-PCR方法从猪沙波病毒CH430株中克隆出非结构蛋白p70基因并测序,结果显示,p70基因全长1 995 nt,编码665个氨基酸,经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CH430株为基因Ⅲ型沙波病毒毒株。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理论等电点(pI)为5.96,理论分子质量为72 876.6 u;其序列上共发现25个磷酸化位点,分别为Ser(6)、Thr(13)、Tyr(6),而蛋白的磷酸化与信号传导有关,预测该蛋白为一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无信号肽和跨膜区;该蛋白含有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和RdRp功能域;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功能域核心结构为1个由7个β折叠形成柱状结构和1个由1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扭曲平行形成1个不完全的桶状结构共同组成,RdRp功能域核心结构为1个具有3个子结构域空间结构,该结构与右手掌在形态上非常相似,而3个子结构域也被认为是手指、手掌和拇指。
  • 刘桂芬, 万发春, 刘桂萍, 刘晓牧, 逯茂洋, 谭秀文, 成海建, 宋恩亮
    为了提高鲁西黄牛生长发育水平及产肉性能。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111头利鲁杂交牛Pit-1基因多态性与体尺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群体的Pit-1-HinfⅠ基因座的451 bp的PCR产物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32,0.68,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Pit-1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尺生长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群体内AA基因型个体的尻高显著高于群体AB和BB型个体(P<0.01),可作为利鲁杂交牛尻高的候选基因之一;群体内AB基因型个体的髋宽显著高于群体AA和BB型个体(P<0.05);但在头长、额宽、胸围、胸深、胸宽、体斜长、尻长、腰角宽、坐骨结节宽、管围、体高、十字部高、臀端高等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 黄承俊, 郭林林, 孙守强, 林峰, 刘海军
    为了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以机械裸卵(DOs)、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和添加的离散卵丘细胞的不同组合,对卵丘细胞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并对不同卵丘细胞的作用途径和强度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离散卵丘细胞能够显著促进DOs的体外成熟(57.98±14.27 vs 35.53±14.00,P<0.05),对COCs具有促进趋势但差异不显著(76.66±5.77 vs 66.76±9.46,P>0.05);卵母细胞胞外卵丘细胞对与之共培养的DOs的体外成熟促进作用效果不明显(35.83±18.32 vs 35.53±14.00,P>0.05)。分析结果显示:卵母细胞胞外卵丘细胞主要通过间隙连接促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添加的离散卵丘细胞主要以旁分泌途径促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3层及其以上胞外卵丘细胞能够提高其包裹的卵母细胞平均体外成熟能力的85.34%,添加的离散卵丘细胞能够提高COC平均体外成熟能力的16.18%,能够提高DO平均体外成熟能力的60.61%。
  • 张良斌, 梁春年, 裴杰, 褚敏, 吴晓云, 张建一, 潘和平, 阎萍
    通过对天祝白牦牛高硫角蛋白基因启动子 B2A 克隆得到其序列,将序列提交到NCBI,登录号:KJ910005,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亚细胞定位,磷酸化分析,二级、三级结构和保守结构域预测结果比较,MEGA 5.10 软件进行NJ法进化树构建和MegAlign进行蛋白质相似分析来分析 B2A 基因与 KAP1.1 (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1.1) 基因的差异性。B2A 基因的CDS区全长为471 bp,共编码156个氨基酸,二级结构含有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卷曲3种。B2A蛋白和KAP1.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磷酸化分析,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同源性差异较大。但是从功能预测结果显示2个蛋白功能完全一致,并且使用Clustal X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B2A蛋白从第33位开始相对于KA1.1蛋白有10个氨基酸的缺失以外,其余序列之间的保守性相当高。因此,可以证明 B2A 基因是 KAP1.1 基因的基因亚型。
  • 刘东花, 卫阳飞
    为了探究HSPB6对牦牛肉嫩度的影响,分析了牦牛HSPB6基因的分子特征,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HSPB6 mRNA在牦牛和黄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牦牛HSPB6基因含有一个504 bp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167个氨基酸,属于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以及无规卷曲组成;牦牛HSPB6蛋白与水牛、普通牛相似度较高。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牦牛背最长肌中HSPB6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黄牛(P<0.01),说明HSPB6基因较高的表达量可能是造成牦牛肉剪切力较高的原因,为牦牛肉嫩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刘通, 王恒, 李运生, 张运海
    Baidu(1)
    为研究克隆黄淮白山羊耳部皮肤成纤维细胞(cGSF)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组织块接种培养法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均可以获得原代cGSF,但在接种培养24 h后,组织块法收获的细胞贴壁率和细胞量要明显高于胰酶消化法。就生长特征而言,cGSF的生长曲线也呈现典型“S”型,到达指数增长期、平台期的时间分别为第3,6天,早于普通黄淮白山羊的皮肤成纤维细胞(GSF),后者分别为第4,8天。cGSF原代(P0)、第2代(P2)、第8代(P8)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率均高于相同代数的GSF。在相同转染条件下,cGSF在转染pEGFP-N1后,再经G418筛选亦可形成克隆点,扩增获得阳性细胞系。总之,源自克隆山羊的体细胞体外生长、转基因后的生物学特征有别于普通动物分离得到的细胞系。因此,利用来自克隆动物的体细胞开展研究,选择分离培养、纯化、转基因方法时需要适当调整。
  • 王帅, 贾琦珍, 陈根元, 张玲, 马春晖
    探讨小花棘豆黄酮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小花棘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将12只和田羊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试验组分别按10,30,50 mg/kg的剂量饲喂小花棘豆黄酮,试验持续35 d。试验前及试验后每隔7 d取瘤胃液,检测瘤胃液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试验羊瘤胃液中总细菌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从第21天开始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瘤胃液总细菌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试验Ⅲ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试验羊瘤胃液中厌氧真菌数和瘤胃原虫数均无明显变化,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瘤胃液纤维素降解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试验Ⅲ组可降低白色瘤胃球和黄化瘤胃球菌数,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日粮中适量添加小花棘豆黄酮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无不良影响。
  • 张建一, 梁春年, 吴晓云, 张良斌, 郭宪, 裴杰, 阎萍
    以Agouti基因作为牦牛毛色调控的候选基因,探索Agouti基因编码区序列多态性,以期为阐明Agouti与毛色形成的相关性及毛色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已发表序列(NM_206843)设计1对引物,以天祝白牦牛和黑色被毛甘南牦牛皮肤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成功获得了牦牛Agouti基因编码区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Agouti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信号肽、疏水性、二级结构等;采用DNA混合池测序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牦牛Agouti基因编码区的序列变异。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Agouti基因的编码区是一条长为593 bp的DNA序列。黑色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皮肤的Agouti基因序列相同,并与黄牛基本一致。将牦牛的Agouti基因序列命名为YAK ASIP,并且在NCBI数据库中注册该基因的登录号为KJ630463。该基因含有一个长度为402 bp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133个氨基酸。Agouti基因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有一个明显的信号肽,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Agouti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牦牛Agouti与黄牛、绵羊等物种的Agouti氨基酸具有高度相似性,并且牦牛Agouti基因编码区中无多态性位点。
  • 赵丽, 韩昊莹, 张鸿鑫, 卢婷婷, 王文静, 陈红英
    为了分析河南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毒株SORF3基因变异情况,于2015年1-12月收集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的150份PED疑似病料利用RT-PCR方法进行SORF3基因检测,共扩增到15株PEDV的SORF3基因,回收纯化PCR产物克隆至T载体,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株S基因与CV777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3.6%~93.9%,氨基酸同源性为92.2%~93.1%,而且存在不同碱基插入和缺失;ORF3基因与CV777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7.7%~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3.7%~100%,与疫苗毒株相比,不存在氨基酸的缺失现象。进化树分析基于S基因扩增的15株独立成群,与其他参考毒株亲缘较远;基于ORF3基因扩增的15个毒株与国内分离株、美国株及韩国株均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经典毒株CV777株亲缘关系较远。对于SORF3基因在整个进化关系中,试验中的15个河南株均相对独立成群,与经典毒株CV777及国内所使用的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15株河南株的S和ORF3基因存在基因变异,为河南省PED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 徐奇友, 唐玲, 王常安, 许红, 孙大江
    试验研究了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抗氧化能力、非特异免疫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组:G1空白对照组,G2添加黄霉素10 mg/kg,G3、G4分别添加大蒜茎粉0.5%和2.5%,G5、G6组分别添加牛至草粉0.1%和0.5%,G7混合添加大蒜茎粉0.5%和牛至草粉0.5%。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初始体重为(201.45±16.25)g,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与G1空白组对比,G3、G4和G6显著提高了肝胰脏SOD活性(P<0.05),G3、G4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G5、G6显著降低了肝胰脏MDA含量(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5、G6和G7显著提高了脾脏溶菌酶活性(P<0.05),G3、G4和G5、G6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G3和G5显著提高了血清补体3、补体4活性(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3、G4、G5和G6显著提高了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G4和G7显著提高了肌肉持水能力(P<0.05);各试验组肌肉粗水分、pH值和嫩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饲料中添加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提高镜鲤非特异免疫性能,改善鱼体肌肉品质。
  • 温立斌, 何孔旺, 解建平, 杨浩, 周建新, 金全胜, 王玉然
    通过免疫亲和层析对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纯化进行了研究。采用环氧活化及NHS活化的琼脂糖凝胶,与兔抗P1表位肽抗体偶联,对P1进行了免疫亲和吸附,通过电镜技术证实获得了纯化病毒。结果表明,免疫亲和层析是有效的P1病毒纯化方法。
  • 李喜艳, 王加启, 魏宏阳, 卜登攀, 胡菡, 周凌云
    Baidu(8)
    细胞的分离培养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有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机械破碎法和乳汁分离法等方法。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 王继英, 郭建凤, 郝小静, 王诚, 张印, 蔺海潮, 呼红梅, 武英
    Baidu(12)
    利用PCR-RFLP等技术检测了山东省8个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烟台黑猪、新沂蒙黑猪、里岔黑猪、五莲黑猪、鲁烟白猪和昌潍白猪)0个样品的繁殖(FSHβ、ESR和PRLR)、肉质(Haln)和抗病(FUT I)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山东省猪种上述5个基因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特别是FSHβ、ESR和PRLR 3个影响繁殖性状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很高,是其高繁殖性能的基础.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通过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频率的对比,初步分析了山东省各猪种受国外猪种的影响的程度,为山东省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 陈静廷, 卜登攀, 马露, 杨晋辉, 李发第
    Baidu(10)
    旨在研究不同物种泌乳奶牛牛乳中活性物质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绝对含量的特性。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对牦牛乳、水牛乳和荷斯坦奶牛乳乳样中主要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乳铁蛋白(Lf)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做出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牦牛乳、水牛乳和荷斯坦奶牛乳乳样中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活性质量浓度与吸光值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各标准曲线方程的R均大于0.99。不同物种牛乳中IgA、IgG、IgM和Lf的绝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品种牛乳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Lf的绝对含量显示出不同的个体性差异。除荷斯坦奶牛乳乳样中IgA与IgM呈现较低程度的负相关外,牛乳中IgA、IgG、IgM和Lf在同一物种内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牛乳中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的绝对含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且其含量各具特点,根据同一品种牛乳中IgA、IgG、IgM和Lf含量的相关性可对其含量进行相互预测。
  • 裴沛, 熊慧, 崔鹏, 关伟军, 马月辉
    为建立鸡小肠上皮干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stem cells,IECs)体外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取18日龄鸡胚,分离小肠获得IECs,在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并观察其形态。通过传代及生长曲线的绘制分析其增殖情况,并经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免疫组织化学、RT-PCR等方法对所得到的纯化后的鸡小肠上皮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鸡IECs可在体外扩增培养,目前传代至P11,纯化所得的鸡小肠上皮细胞经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RT-PCR法鉴定为阳性,由此可得出结论:鸡小肠组织中可以分离出IECs,且能够在体外增殖培养。
  • 张恩宇, 罗玉柱, 李少斌, 王继卿, 刘秀, 闫伟, 管生栋, 徐洪福
    为给甘肃高山细毛羊生长标记候选基因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绵羊GH基因第3内含子突变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生长性状可能产生的影响。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肃高山细毛羊及其与特克赛尔、邦德和澳洲美利奴羊的杂交品种GH基因第3内含子多态性,分析GH基因第3内含子突变对羔羊初生重、3月龄重、断奶重及日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及其杂种羔羊GH基因第3内含子第98 bp处有一个C>T突变,共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甘肃高山细毛羊和对照组杂种羊的GH基因第3内含子PIC值均为0.25~0.50,为中度多态。其中BB型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存在与缺失对体重及日增重的关联分析表明,存在等位基因B的甘肃高山细毛羊的3月龄重、断奶重及日增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缺失等位基因B的个体(P<0.05或P<0.01),缺失等位基因A的特甘细绵羊在初生重、断奶重及日增重方面显著高于存在等位基因A的个体(P<0.05)。邦甘细绵羊中,存在等位基因B的个体3月龄重、断奶重、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等位基因B缺失个体。相关性分析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不同基因型与初生重间关联度不显著,BB型甘肃高山细毛羊3月龄重和断奶重均显著高于AA型(P<0.05),AA型甘肃高山细毛羊日增重与BB型也显著相关(P<0.05)。对照组中,特甘细羊BB型的初生重、断奶重及日增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A型特甘细(P<0.05或P<0.01)。邦甘细、澳甘细不同基因型与体重及日增重均无相关性(P>0.05)。结果显示GH基因第3内含子可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生长标记候选基因。
  • 索峰, 刘永斌, 特日格勒, 祁云霞, 何小龙, 韩有胜, 张莉, 李虎山, 荣威恒
    为了研究INHAINHBA这两个基因对巴美肉羊产羔数的影响,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抑制素α亚基(α-inhibin,INHA)和βA亚基(βA-inhibin,INHBA)基因在巴美肉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发现,引物1,4,6扩增片段有多态性,其余3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均不存在多态性。引物1,巴美肉羊有2种基因型AB型和AA型,平均产羔数AB型比AA型多0.17只(P<0.01)。引物4,巴美肉羊存在3种基因型(CC、DD和CD),巴美肉羊平均产羔数DD型比CC型多0.44只(P<0.01)。引物6,巴美肉羊有3种基因型(EE、FF和EF),EE型比EF型平均产羔数多0.21只(P<0.01),结果表明,抑制素α亚基(α-inhibin,INHA)和βA亚基(βA-inhibin,INHBA)基因是影响巴美肉羊产羔数的重要基因。
  • 田亚东, 张大为, 李敬, 孙桂荣, 韩瑞丽, 蒋瑞瑞, 康相涛
    选取1日龄AA肉仔鸡母雏36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以玉米、小麦、大米为单一淀粉源配制等能等氮饲粮,饲养28 d,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测定不同饲粮类型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限制性片段T-RF 160、T-RF 253和T-RF 292所代表的菌群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优势菌群,大米饲粮组T-RF 253和T-RF 292片段所代表菌群优势度较玉米饲粮组和小麦饲粮组稍低,盲肠中优势菌群结构和含量与小肠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饲粮组间肉仔鸡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香侬-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大米饲粮组较玉米饲粮组和小麦饲粮组表现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程度高,优势种群少的趋势;随着肠段向后推移,回肠和盲肠微生物物种较十二指肠和回肠丰富,且逐渐趋于稳定。本研究表明,不同肠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饲粮谷物类型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 耿荣庆, 陈玉林, 王兰萍, 杨朝霞, 姜维, 刘敏, 曹春娜
    对绒山羊和绵羊KAP1.4基因的编码区进行克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预测了KAP1.4蛋白的分子结构,为研究毛(绒) 用性状的分子基础提供资料。结果表明,克隆测序获得绒山羊、绵羊KAP1.4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579bp和549 bp,分别编码192个氨基酸和18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绒山羊和绵羊KAP1.4蛋白的基本理化特性方面无明显差异,属于非跨膜蛋白,信号肽的长度和裂解点相同,都具有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3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和6个N端酰基化位点;蛋白的二级结构由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预测显示,绒山羊与绵羊KAP1.4蛋白在空间三维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将会进一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并成为调控产毛(绒) 性状的影响因子。
  • 马文会, 孙立祎, 于利国, 王景涛, 陈江玉
    结果表明,桃红颈天牛在河北省石家庄3年(跨4个年度)发生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底至8月上旬,雌雄比为1∶1.31;卵孵化的始、盛、末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孵化后的幼虫为害到9月中、下旬开始在木栓或皮层的虫穴道内越冬,11月下旬结束,第2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到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束。木质部内幼虫为害到9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全部越冬,第3年4月初开始出蛰,为害到6月上、中旬进入静止,直到第4年5月上、中旬化蛹,静止期平均290.7 d。成虫在蛹室内羽化,平均经17.3 d出洞。
  • 禹乐乐, 滕蔓, 罗俊, 迟佳琦, 余祖华, 柴书军, 梁晓晓, 张改平, 王爱萍
    Baidu(18)
    为了解猪源乙型脑炎病毒(JEV)的全基因组结构及其分子进化规律,测定了3个JEV猪源分离株(BSF.ZZ-1、BSF.ZZ-3和CSF.XZ-2D)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它们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F.XZ-2D全长为10 976 nt,而BSF.ZZ-1和BSF.ZZ-3全长均为10 977 nt,在后2个毒株基因组的10 701 nt位点处均有1个插入碱基"G"。BSF.ZZ-1、BSF.ZZ-3、CSF.XZ-2D与SA14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同源性都为99.4%,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0%,与猪源分离株HW(HW1)、HWe(HW2)和SH0601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8.0%以上。用涵盖全部5个基因型的30个JEV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这3个猪源分离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均属于基因Ⅲ型。
  • 侯立江, 牛娜, 马守才, 王强, 宋亚珍, 张改生, 王军卫
    通过对双角山羊草紫色酸性磷酸酶 PAP1 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 AeBiPAP1 基因转入到小麦中,为获得耐低磷胁迫能力增强的小麦品种提供种质基因。以双角山羊草叶片为材料,根据小麦中的 PAP1 基因和二穗短柄草的 PAP1 基因设计兼并引物,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双角山羊草紫色酸性磷酸酶 PAP1 基因的cDNA序列,并将其命名为 AeBiPAP1,该双角山羊草紫色酸性磷酸酶 PAP1 基因长1.124 kb,共编码335个氨基酸,相应的氨基酸分子量为38.131 kDa,等电点为5.77。与小麦中的 PAP1 基因相比,双角山羊草 PAP1 的cDNA编码区发生碱基替代的地方共有35处,包含13处颠换与22处转换,有15处编码的氨基酸残基不同,其序列一致性达95.52%。对 AeBiPAP1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具有一个信号肽但却没有跨膜结构,对AeBiPAP1编码蛋白进行三级结构预测发现,该编码蛋白包含金属离子结合中心,预测它属于金属蛋白。因此,将其定位于质膜比分泌到胞外的概率要高,通过对同源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双角山羊草紫色酸性磷酸酶 PAP1 基因与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粳稻、短柄草、谷子亲缘关系较近,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水稻以及节节麦等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
  • 王伟平, 徐晓静, 杜晨光, 马春燕, 米焱, 刘永志
    为研究食欲素A对绵羊卵巢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在体外培养黄体化颗粒细胞,用浓度为0.05,0.10 μg/mL的食欲素A刺激细胞后,分别于0,2,6,12,24 h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对P-AMPK及P-ERK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食欲素A刺激细胞2 h,0.05,0.10 μg/mL剂量组的P-AMPK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提高(P<0.01),食欲素A 刺激细胞6 h,0.05,0.10 μg/mL剂量组P-AMPK的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值(P<0.01),且0.10 μg/mL剂量组表达量明显高于0.05 μg/mL剂量组;食欲素A 刺激细胞2 h,0.05,0.10 μg/mL剂量组的P-ERK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提高(P<0.01),食欲素A刺激细胞24 h,0.10 μg/mL剂量组的P-ERK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平台期(6~12 h)(P<0.01)并达到最高值。表明食欲素A通过P-AMPK和P-ERK途径参与黄体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的调节,从而进一步参与生殖机能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