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第15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0-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雷宇华, 闫芝芬, 马春红,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稻瘟病菌90-2菌株产生的毒素,处理水稻同核异质野败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珍汕97A及其保 持系正常细胞质珍汕97B的根冠细胞,以异硫氰酸荧光素-鬼笔环肽为探针,观察了 毒素处理 前后细胞微丝骨架的形态及分布变化。结果显示,毒素处理前珍汕97A,珍汕97B的根冠细胞 中,微丝由内向外广泛散布,粗细不等,呈无序网络分布。毒素处理后,珍汕97A的根冠细 胞微丝的密集分布被破坏,纤丝状微丝不复存在,微丝集聚成粗束,有的呈碎片状;而珍汕 97B的根冠细胞微丝破坏程度轻,微丝分布类似于毒素处理前的分布。本文研究了在毒素作 用下,不同细胞质微丝状态及分布的变化,并探讨了毒素致病机理及微丝参与信号转导的可能性。
  • 王凤茹, 张红, 商振清, 李广敏, 刘丽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的焦锑酸钙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探讨了在干旱逆境条件下细胞核与Ca2+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下生长的小麦幼苗,其细胞核中含有少量Ca2+;细胞核圆球状,异染色质分散分布于常染色质之间。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细 胞核中的自由Ca2+逐渐增多,同时细胞核超微结构受到的伤害越发严重,核膜皱缩 ,异染色质凝聚加重,直至细胞核面临解体。
  • 王玮, 李德全, 李春香, 邹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玉米生育中后期 根系及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比较了根系与叶片渗透调节的差异,结 果表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灌浆期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 而增 强;不同的生育期比较,前3个生育期,随着生育进程渗透调节有增强的趋势,但灌浆期的 渗透调节能力下降;抗旱性强的品种渗透调节能力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根系的渗透调节能 力低于叶片。严重水分胁迫下根系的渗透调节能力从抽穗期开始下降,甚至低于中度水分胁 迫,2个品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4种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脯氨酸与K +的含量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逐渐增加,但灌浆期较复杂。这可能与灌浆期大量的可溶 性 物质,特别是可溶性糖,用于子粒灌浆,灌浆与渗透调节物质竞争有关。根系无论渗透调节 物质的含量,还是渗透调节的增加量均小于叶片,与渗透调节的变化趋势一致。4种渗透调 节物质对渗透调节的相对贡献,在前3个生育阶段,以可溶性糖较多,其次是K+,但灌浆 期严重水分胁迫下游离氨基酸与脯氨酸对渗透调节的贡献增大。
  • 郭秀林, 李孟军, 王静, 刘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浓度的硝酸镧溶液处理玉米幼苗可不同程度地增加根数,提高根系和 幼苗的干、鲜重,并能促进根系和幼苗的伸长生长。同时,还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
  • 陈景堂, 池书敏, 马占元, 刘志增, 魏俊杰, 孟义江, 宋占权, 祝丽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0个玉米自交系和13个杂交种清蛋 白进行了电 泳分析,并对电泳谱带进行了四位数编码。电泳图根据谱带迁移情况分为A、B、C 3个带区, 将A区和B区之间所有试验材料都有的迁移率为0.50的一条谱带编码为5012;各自交系和杂交 种的电泳图均有其鲜明特征,编码各不相同,彼此能够区别;亲本自交系A区和B区的不同谱带 在杂交种F1发生互补,杂交种的谱带编码等于双亲自交系共同谱带编码与各自独有谱带编 码的叠加;通过双亲自交系的清蛋白电泳谱带编码可以预测杂交种的电泳谱带类型。
  • 李冰, 刘宏涛, 周人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温及其他一些化学和生理胁迫能诱导机体产生热激蛋白。真核生物中 热激因子调节热激基因 的表达。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热激因子处于钝化的单体状态,而当热激时,热激因子形成三 聚体并与DNA结合,同时通过转录激活域的活化而激活热激基因的表达。本文叙述了热激因子的结构及 热激因子的活性调节方面的研究动态。
  • 张艳, 何中虎, 王磊, 周桂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对全国冬播麦区48个小麦主栽品种和优良品系在15个地区于1995~1996年度种植的多点试验数据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解释G×E互作明 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通过AMMI1模型双标图可以看出蛋白质含量在品种和地点间的变异程 度,找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在AMMI2模型双标图上对每一地点很容易找出蛋白质含量互作 最大的品种。通过计算地点的IPCA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可以找出与品质性状显著相关 的环境因子。
  • 李思敏, 李军辉, 樊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和中国春为母本,分别与甘肃黑麦和兰州黑麦杂交,F1观察减数分 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并用中国春回交,统计回交结实率。研究表明,无论以CSph1b还 是以CS做母本,用甘肃黑麦做父本的杂交组合(CSph1b×甘肃黑麦和CS×甘肃黑麦)[BFQ]F1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水平,均明显高于用兰州黑麦作父本的杂交组合(CSph1b×兰州黑麦和CS×兰州黑麦)。首次发现在中国的黑麦品种甘肃黑麦中含有促 进部分同源杂色体配对基因。F1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分析表明,甘肃黑麦中可能 含有ph1b-like基因,其作用与ph1b基因相似。回交结实情况表明,用甘肃黑麦为父本的杂 交组合[(CS×甘肃黑麦)F1×CS和(CSph1b×甘肃黑麦)F1×CS]的回交结实率(1 1.54和1.06)显著高于用兰州黑麦为父本的组合[(CS×兰州黑麦)F1×CS和(CSph1b×兰州黑麦)F1×CS]的回交结实率(0.16和0.42)。从染色体配对和回交结实情况看,利用ph1b基因的同时,用甘肃黑麦比用兰州黑麦更利于把黑麦外源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中。
  • 孟凡华, 崔淑兰, 刘秉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36个半矮秆小麦品种(系)的16个性状进行了主成份 分析。从品种的多花多 粒性、繁茂性、丰产性、抗倒性、抗病性和优质性几个方面对参试品种(系) 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表明咸阳89491和94中26具有突出的多花多粒性、优良的抗倒性,后者兼有较好的丰产性,BPM30、山东830076集矮秆、抗病(白粉病)性、繁茂性于一身;烟农15具有较好的繁茂性、抗倒性、丰产性和较好的品质指标。
  • 吴珍芳, 陈文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养猪业的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猪肉及其制品的消费需求,这既包括对其量的需要, 也包括对其质的需求。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和高瘦肉型猪种的饲养,猪的肉质已引 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文章主要阐述了评定猪胴体和肉质的主要性状、遗传力及其遗传相关。
  • 王占武, 李晓芝, 刘彦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冬小麦根际分离获得的微生物菌株进行了室内两种介质栽培试验和田 间试验。结 果表明,采用蛭石+田土+适量磷酸二铵、尿素栽培介质试验结果与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相一致 ,而采用纯蛭石的栽培结果则相差较大;根际微生物主要对冬小麦根长、根干重、根系活 力、冬前分孽、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千粒重、穗粒数影响不大;筛选 到一株优良的根际微生物链霉菌St56,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可使冬小麦的根长、根干重、根系活力、冬前分蘖、有效穗数及终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1.33%,15.37%,18.52%,19.37 %,12.28%和15.64%。
  • 范仲学, 王璞, 梁振兴, WClaupein, MBoening-Zilkens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于1999~2000年在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优化水氮系统全 生育期喷灌7次共318 mm,追肥2次共60 kg/hm2(纯氮);传统水氮系统全 生育期畦灌4次共329mm,基追肥各1次共3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水氮系统较传统水氮系统小麦根系大,开花期综合根系年龄(IRSA)小,根系在30~60 cm 土层中分布较多;氮肥利用效率提高了4倍,但二者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
  • 周晓芬, 张彦才, 李巧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猪厩肥、鸡粪和钾化肥以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作物产量、土壤 钾素含量及钾 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粪肥与钾化肥配合施用与单施钾化肥或单施有机肥相比具 有一定的优势,可促进作物对钾素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钾素利用率,同时对土壤速 效钾和土壤缓效钾的积累作用也较明显。
  • 赵同科, 曹云者, 马丽敏, 孙祖琰, 王运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49个全国主产区玉米基因型,在水培条件下进行缺锌胁迫适应性研究, 计算其缺锌 和正常供锌水平下生物产量的比值,即为玉米锌效率系数。提出该系数≤0.5为锌低效,即 对缺 锌敏感基因型;0.5~0.9之间为锌效率中等,即对缺锌中度敏感基因型;≥0.9为锌高效,即 对 缺锌不敏感基因型。这一概念可以较好地反映生产实际。研究发现,缺锌时玉米的根生长几 乎不受影响,表现为根/冠值高于锌供应正常时根/冠值。同时,锌敏感基因型缺锌时根/冠 值高于锌不敏感基因型。
  • 张丽娟, 刘树庆, 张金柱, 李彦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砂滤管田间模拟方法,对不同有机物料在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栗钙土中的转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物(肥)料在栗钙土中初期前3个月分解较大,矿化碳累积量快,此后逐渐变慢,至腐解2年时所有有机物(肥)料渐趋稳定状态。不同有机物(肥)料的分解速率表现为:猪粪>羊粪>牛粪>马粪>农家肥。秸秆类有机物料中小麦秸分解最慢,其他则无明显差异。至腐解2年时所有物(肥)料渐趋稳定状态;(2)栗钙土中有机物(肥)料的腐殖化系数变动在0.25~0.72之间,并表现为农家肥>马粪>牛粪>羊粪>猪粪;小麦秸>莜麦秸>披碱草;豆科秸秆十分相近;(3)有机物(肥)料碳素矿化动力学过程可以用1/Ct=1/C0+b/t,Ct=C0e-kt,Ct=A+Bt1/2和Ct=AtB定量描述,动力学参数C0,k,A值等可表征碳素矿化特征。
  • 孔令晓, 罗畔池, 闫兴明, 闫春萍, 赵有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疯顶病的发病植株多数雌、雄穗小叶状增生畸形,叶片变厚、有明显的条状突起。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疯顶病是由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侵染所致,是玉米霜霉病的一种。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杂草和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本病。
  • 石洁, 刘玉瑛, 邵艳军, 张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我国日趋严重,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生产上常用的27个杂交种和46个自交系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弯孢菌各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不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没有发现免疫的品种和自交系,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为感病类型。
  • 刘爱国, 张成和, 石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7~1999年对204份参加河北省和国家黄淮海区域试验的玉米杂交种,进行了1428份次玉米大、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黑粉病、眼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能兼抗4种以上玉米病害的杂交种有户单961、承玉5号、郑94-2、邯95-4、衡单10号、遵单1号、遵单3号、中原单32、邢抗2号、冀玉8号、石97-1等11份,占所鉴定材料的5.4%。
  • 邵艳军, 王景合, 邸垫平, 苗洪芹, 吴和平, 樊新荣, 邵泽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十余份特种玉米进行了苗期性状观察和部分抗性鉴定,发现特种玉米市售品种存在较多问题,有必要对市场及制种进行行为规范,从技术上提高特种玉米的抗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
  • 石洁, 李建成, 刘玉瑛, 张老章, 钱旭明, 魏利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保定市冷季型草坪草根腐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共计分出致病病原菌9种,分属6个不同的属;初步明确保定市草坪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腐霉菌及离孺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61.5%,19.2%,11.5%;德氏霉菌、立枯丝核菌、交链孢菌也可引起草坪草根腐病,分离频率分别占7.7%,3.8%,7.7%。
  • 秦素平, 董洪平, 周丽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隔离条件下,用化学药剂(成份:500 mg·kg-1对氯苯氧乙酸+100 mg·kg-1激动素+1.5%二甲基亚砜)处理矮败小麦子房。取材后做石蜡切片,观察子房的发育进程。结果表明,化学药剂处理的子房,不论横切还是纵切,开始时子房膨大,胚囊内细胞体积增大,随后,胚囊内的细胞逐渐解体,子房壁逐渐变薄,有的最后仅剩一薄层子房壁;有的靠近珠心内侧有胚乳细胞出现,但未出现胚。
  • 赵凤梧, 李慧敏, 李爱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基因型HS86-11去雄穗细胞胚胎学观察发现,该基因型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假配合特性,表现在:(1)有性生殖胚囊与无融合生殖胚囊同时存在,属于兼性无融合生殖类型。(2)在有性生殖胚囊中,可观察到完整的八核胚囊。(3)在无融合生殖胚囊中,卵细胞、助细胞行单性生殖,在未受精的情况下,自主发育成胚。可观察到细胞分裂及幼胚发育的不同时期。(4)在同一卵器中,助细胞与助细胞、助细胞与卵细胞之间,发育并不一致,有时发现助细胞发育超前于卵细胞。(5)极核细胞能自主融合成为一个次生大细胞,但未观察到融合后的细胞进一步分化。(6)在所有切片中,尚未发现胚乳细胞形成。(7)自主发育的卵细胞最大可发育到两核幼胚阶段,进而发现胚囊解体。估计与不能形成正常胚乳细胞,没有能量供应有关。
  • 徐显, 王校栓, 万艳霞, 赵俊莉, 史立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具有丰富遗传基础的海、陆、野姊妹系杂交后代596为母本,早熟丰产品系79-366为父本,通过杂交输入远缘种质,改变遗传背景结合南繁加代,连年自交于1990年选育出了具有早熟、高产、稳产、优质、多抗(抗病、抗旱、抗棉铃虫、烂铃轻)易管理诸优良性状在较高的水平上协调统一融为一体的优系492,该系1992~1993年参加了河北省区域试验和省区试生产试验。霜前皮棉每hm2产量分别较对照中棉12号增产1.76%和1.09%均居首位,为我国第一个通过海、陆、野种间杂交育成的新品种。
  • 赵松山, 王奉芝, 陆丽, 张焕英, 张宪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沧6001小麦品种是用临汾6154作母本,冀麦32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两圃平行交替选择法培育而成。该品种突出的特点是抗旱、耐盐、抗寒、优质、丰产稳产。这些优良特性的结合,丰富的遗传背景,逆境和非逆境选种环境以及杂种后代交替选择育种技术起了决定性作用。
  • 范妍芹, 刘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在田间英格拜尔甜椒中发现的甜椒雄性不育源,选育成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以AB91为母本,以优良自交系JR为父本,选育成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的甜椒一代杂种冀研5号。冀研5号的育成及应用充分体现了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 赵俊丽, 李梦久, 徐显, 万艳霞, 史立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省无538是用系谱法从早熟品系邯91与自育抗枯黄萎病桥梁品系207杂交后代中选育成的低酚棉花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耐旱涝、成熟早、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平均产量皮棉为1 179 kg×hm-2,霜前皮棉为1098 kg.hm-2,相当于冀棉20号(常规棉)产量水平。单铃重5.3 g,子指10.6 g,衣分40.2%。其棉酚含量大大低于国际卫生标准(0.02%~0.04%)允许量,属高抗枯萎耐黄萎类型,适宜黄河流域棉区种植。同时对此品种进行了系列开发,用其生产的棉芽菜,其营养价值和味道均优于其他芽菜,棉芽菜生产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 刘云, 范妍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冀椒3号是以经多代选择、创新的NL、811分别为母、父本培育成的适宜露地栽培的河北省第一个中晚熟杂交种,原名88-3,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商品性好的优点。
  • 孙希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派生系统法连续强化选择育成小麦新品种邯优3475,测定表明,该品种符合优质麦标准。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在一般条件下可达到7485 kg/hm2,高产时可达到8800 kg/hm2,从而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的良好结合。示范试验表明,该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崔美香, 薛进军, 张志平, 台社珍, 赵志军, 李绍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铁肥树干强力高压注射以二价铁主要沿中央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大部分向下运往根系,致使根中贮存大量的铁,向上运稍难,运输速度每小时达数百厘米,矫正缺铁失绿症的速度比根系输液慢,但由于根中贮存大量的铁,持效期较长。
  • 关军锋, 马智宏, 张华, 周振涛, 张立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苹果品种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座果期发育不良的苹果子房干物质积累较少,Ca浓度高于正常者,而单个子房Ca,Mg,K含量低于正常子房。与不授粉和自花授粉处理相比,异花授粉明显促进子房发育和Ca,Mg,K吸收。
  • 孟钊红, 张换样, 焦改丽, 李燕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美国红葡萄、黑葡萄为供试材料,对葡萄试管苗快繁过程中,从取材、材料消毒、诱导茎芽萌发、增殖、生根到移栽这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在葡萄旺盛生长的6,7,8月份取材,以侧芽做外植体比顶芽易存活;材料用75%酒精处理20s,再用0.1%升汞浸泡4 min,存活率可达70%~85%。6-BA浓度为0.5mg/L时诱导芽增殖萌发效果最佳,每4周可增殖3~4倍。在生根培养基中NAA浓度为0.2mg/L时,生根率达90%左右。分步移栽,可使移栽成活率达80%。
  • 杨振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连续16年的气象资料和国光苹果品质的调查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与其果实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果实硬度和糖酸比均与生长季节的不同生物时段的不同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多元相关系数分别为0.876 9,0.7671,0.8929和0.8590。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结果与其相关分析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指出直接影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硬度、以及糖酸比的主气象因子分别是7月下旬~9月中旬的日照时数,7~8月的降水量,6月下旬~7月上旬的日均温以及7月中下旬的日均温。
  • 吕卫光, 张春兰, 袁飞, 彭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云南黑子南瓜做砧木与丰产型黄瓜做接穗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嫁接植株能促进连作黄瓜的生长,减轻黄瓜根结线虫病害,促进连作黄瓜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使黄瓜根际土壤电导率降低,减轻了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所造成的盐害,提高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减轻黄瓜连作障碍,提高连作黄瓜的产量,具有一定的效果。
  • 王思政, 王方晓, 宣立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中国蜡蝉总科区系分类研究的一部分,对海南省的蜡蝉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并包括作者所建立的3个新物种。
  • 李永义, 鲁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物学效应和经济学效应出发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底径4cm,高14cm聚乙烯袋是培育油松“百日苗”最佳的容器大小。
  • 鲁敏, 李永义, 葛亭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长和生理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不同基质配方对油松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接种对培育针叶树容器苗非常有利。基质的容重、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是影响油松容器苗生长的主要因子。基质中碱解氮的含量是影响容器苗地上与地下部分比例关系的主要因子。培育油松容器苗以表土40%、黄土15%、松林表土20%、腐熟粪肥20%、炉灰渣5%的比例是理想的配方。
  • 张功, 峥嵘, 王瑞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秸秆、青干草为主料,依据微生物互生生态的基本原理,选用了6个菌种混合发酵。接种总量为发酵料的5%,控制发酵温度28~30 ℃,发酵时间5d。发酵后的2种饲料菌体蛋白较对照提高1倍,粗纤维降解15%~17%,且质地风味明显改变,适口性好。
  • 陈翠珍, 张晓君, 房海, 何振平, 王秀云, 巩元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自然发生的草鱼肠炎、白鲢鱼打印病、草鱼烂鳃、鲢鱼白皮病、鲤鱼体表出血感染及甲鱼败血症感染等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同时,取其病变材料做病原检验,表明均由气单胞菌属的细菌所引起。经对80株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29株(占36.25%)、温和气单胞菌13株(占16.25%)、豚鼠气单胞菌38株(占47.5%),或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发病。
  • 林峰, 渊锡藩, 张英汉, 李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技术,提高群体繁殖力,采用两种超数排卵方法对67只波尔山羊进行处理,结果表明:FSH法的获胚平均数、获胚率、可用胚平均数极显著高于FSH-HCG法(p<0.01)。因此,FSH法对波尔山羊的超排效果优于FSH-HCG法。两种方法共获A、B级胚胎352个,平均5.25±5.09个/只。共移植受体183只,移植双胚妊娠率为61.54%,移植单胚妊娠率为71.43%,产羔率达152.38%。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发展波尔山羊,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 赵婷婷, 毛仁钊, 赵连城, 武田和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外引进的小麦品种中,对在盐碱地上经系统选育表现良好的32个品种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吸水率及粗蛋白含量对面包体积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通径系数分别为0.837,-0.414,0.387,-0.373,-0.234和-0.089,各品质性状对面包体积的间接影响均以沉降值最大。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值与面包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分别与面包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689,0.378,0.360。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与面包体积相关性很小。
  • 吴云霞, 吕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烤烟5个生育时期茎、叶中氮磷钾的联合测定,结果表明:氮磷钾3种营养成份在烤烟茎、叶中的含量有高有低;氮的含量始终都是叶中高于茎中,钾的含量却始终都是茎中高于叶中,而磷的含量则是缓苗期叶中高于茎中,到了团棵期以后,却是茎中含量高于叶中;从缓苗期到成熟期,3种营养成份降低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其中钾的降幅最大,磷的降幅最缓。
  • 孙丽敏, 胡景辉, 杨金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方法,对《华北农学报》10年内刊载论文的载文及引文情况、作者合作度、引文类型、引文语种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普赖斯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讨论。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