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宏文.从世界栗属植物研究现状看中国栗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16(2):171-176.
[2] 艾呈祥,余贤美,张力思,等.山东板栗遗传多样性分析[J].果树学报,2006,23(5):681-684.
[3] 艾呈祥,张力思,魏海蓉,等.部分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8,35(5):747-752.
[4] 兰彦平,曹庆昌,周连第,等.燕山板栗大果型新品种-燕平的选育[J].果树学报,2008,25(3):444-445.
[5] 杜春花,邵则夏,陆斌,等.板栗新品种-云良的选育[J].果树学报,2009,26(6):924-925.
[6] 张继亮,李华,马玉敏,等.泰山板栗丰产优质型新品种-岱丰的选育[J].果树学报,2010,27(1):316-317.
[7] 马玉敏,陈学森,何天明,等.中国板栗3个野生居群部分表型性状的异常多样性[J].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8] 李斌,顾万春,卢宝明.白皮松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2,10(2):181-188.
[9] 张宇和,柳銮,梁维坚.中国果树志板栗榛子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52-59.
[10] 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板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 郎萍,黄宏文.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域差异[J].植物学报,1999,41(6):651-657.
[12] 田华,康明,李丽,等.中国板栗自然居群微卫星遗传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9,17(3):296-302.
[13] 黄武刚,程丽莉,周志军,等.板栗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果树学报,2010,27(2):227-232.
[14] 暴朝霞,黄宏文.板栗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J].园艺学报,2002,29(1):13-19.
[15] 王同坤,董超华,齐永顺,等.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果树学报,2006,23(4):547-552.
[16] 冯涛,张红,陈学森,等.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与矿质元素含量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状单株[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70-276.
[17] 张艳敏,王琦,苑兆和,等.矮生樱桃组3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J].果树学报,2007,24(3):369-382.
[18] 张小燕,陈学森,彭勇,等.新疆野苹果矿质元素与糖酸组分的遗传多样性[J].园艺学报,2008,35(2):277-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