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学鹏.李文全.几个不同紫花苜蓿质量检验分析报告[J].当代畜牧,2004(5):1.
[2] 刘众,杨华.紫花苜蓿的价值及其栽培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4):42-4-4.
[3] 王勇,刘学义.我国苜蓿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6-7.
[4] 王勇,刘学义.苜蓿产业发展前景[J].内蒙占农业科技,2004(1):45-46.
[5] 刘东海.紫花苜蓿栽培技术[J].内蒙占农业科技,1995(6):23.
[6] 范霞,那顺.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和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5):47.
[7] 赵淑芬,陈志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4,19(专辑):131-133.
[8] 春亮,杨桂霞,辛晓平,等.利用EPIC模型拟北京春播紫花苜蓿的当年生长[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63-166.
[9] 桂枝,高建明,袁庆华.6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耐盐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23(1):133-137.
[10] 春亮,李淑英,张怀文,等.紫花苜蓿生产中的产量、土壤水分和养分动态[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44-147.
[11] 张春荣,李红,夏立江,等.镉、锌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5,20(1):96-99.
[12] 赵志强,曹国清,张幽静,等.几种紫花苜蓿过氧化物同工酶遗传规律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3):93-96.
[13] 丁晓辉,任丽萍,张春荣,等.Ca2+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64-66.
[14] 马晖玲,卢欣石,曹致中,等.紫花苜蓿不同栽培品种植株再生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4,13(6):99-105.
[15] 耿华珠,吴永敷,曹致中.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05.
[16] 鲍士旦.农畜水产品品质化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0-84.
[17] 牛森.作物品质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67-93.
[18]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分析(2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46-267.
[19] 鲍士旦.农畜水产品品质化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59-226.
[20] 孙启忠,桂荣.影响苜蓿草产量和品质诸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2000(1):57-63.
[21] 罗天琼,刘正书,莫本田,等.12种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分析[J].中国草地,1998(2):29-32.
[22] 杨恒山,曹敏建,李春龙,等.苜蓿施用磷、钾肥效应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3,20(11):19-22.
[23] 贾恒义,彭祥林,雍绍萍,等.沙打旺、苜蓿对氮磷钾的效应[J].草业科学,1994,11(5):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