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ecke T D,Cambardella C A,Liebman M. Synchrony of net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maize nitrogen uptake following applications of composted and fresh swine manure in the Midwest US[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12,93(1):65-74.
[2] 彭国明,范永国,丁丽丽,等. 调亏灌溉下春玉米水氮耦合效应试验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11-16.
[3] 张玉书,米娜,陈鹏狮,等. 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1-7.
[4] 李鑫,王岭,徐忠辉,等. 深松对干旱牧区天然牧场牧草生长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2011,30(3):129-131.
[5] 刘强,孟凡玺,刘树堂,等. 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2,20(1):112-114.
[6] 于亚军,李军,贾志宽,等. 旱作农田水肥耦合研究进展[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220-224.
[7] 孙仕军,闫瀛,张旭东,等. 不同耕作深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458-462.
[8] 解婷婷,苏培玺. 灌溉与施氮量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青贮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2):72-76.
[9] 童文杰,邓小鹏,徐照丽,等. 不同耕作深度对玉米物理性状及烤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11):1464-1472.
[10] 刘战东,刘祖贵,宁东峰,等. 深松耕作对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2015,34(5):6-12.
[11] 温立玉,宋希云,刘树堂. 水肥耦合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面指数和生物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9-94.
[12] 马晓东. 施肥调控对玉米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13] Mohsin A U,Ahmad J,Ahmad A,et al. Effec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throug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urea and farm yard man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pring maize (Zea mays L.)[J]. Journal of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2012,22(1):195-198.
[14] 李晓龙. 深耕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根冠特性的影响[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15] 王继芳,刘树堂,宋希云.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136-139.
[16] 魏永霞,马瑛瑛,冯鼎瑞,等. 调亏灌溉下滴灌玉米根冠生长与水分动态响应特征[J].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7):180-188.
[17] 李亭亭.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3.
[18] 蔡丽君. 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19] 刘树堂,东先旺,孙朝辉,等. 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20(2):98-100.
[20] 王西志,王斌,李迎春,等. 不同钾营养效率玉米品种的筛选[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1):64-68,88.
[21] 董志遥. 钾营养高效利用玉米转基因新种质创制及筛选体系建立[D]. 长春:吉林大学,2014.
[22] 李波. 施钾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23] 王俊忠,黄高宝,张超男,等. 施氮量对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9,29(4):2045-2052.
[24] 王晋,强继业,杨林楠,等. 玉米吸收磷素营养的代谢及分布[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159-160.
[25] 曹国军,刘宁,李刚,等. 超高产春玉米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J].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2):198-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