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业春. 糯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93-97.
[2] 周远和,吴永升,覃兰秋,等.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广西农业科学,2007,38(4):356-358.
[3] 孔素萍,孙敬强,吴雄,等. 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特征及其与产量相关构成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6):1240-1248.
[4] 王萍,黄洁,李开绵,等. 旱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06,26(1):18-20,79.
[5] 马小娟,李贵全,马宏飞,等. 大豆亲本及其杂交后代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分析[J]. 大豆科学,2012,31(1):38-41.
[6] 李秀,徐坤,巩彪,等. 生姜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431-2437.
[7] 和凤美,朱芮,朱永平,等. 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14,29(S1):142-145.
[8] 陈鹏飞,陶洪斌,王存凯,等. 吉林省东部地区种植密度对玉米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3,28(S1):125-130.
[9] 库丽霞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质评价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8):127-131
[10] 高海燕,程庆军,高鹏,等. 几个国内外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性状比较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7):783-787.
[11] 张阳,赵威军,常玉卉,等. 新选甜高粱品系的抗倒伏鉴定评价及相关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9):132-138.
[12] 赵万庆,岳尧海,张志军,等. 吉林省晚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吉林农业科学,2009,34(5):1-3.
[13] 李国强,周吉,路小芳,等.雨养条件下玉米穗位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作物杂志,2013(3):25-28.
[14] 崔新菊,赵奇. 尤明山,等.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2010,6(018):51-54.
[15] 贾亚涛,杜伟建,邢国芳.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山西农业学,2015,43(9):1080-1083.
[16] 杨勇,周斌,杨超华,等. 夏播绿豆不同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作物杂志,2015(4):65-68.
[17] 宁海龙.田间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分析[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8] 王敏,徐萍. 刘新江,等.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5):1229-1236.
[19] 李清超,马浪浪,文琼,等.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7):59-62.
[20] 毛彩云,肖荷霞. 鲁珊红,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1):21-23.
[21] 杨振芳,孟瑶,顾万荣,等. 化控和密度措施对东北春玉米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5,30(4):117-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