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业芸,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杂种优势标记与QTL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699-2714.
[2] 史秀秀,毕晓静,马守才,等.黄淮麦区杂交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6):1111-1118.
[3] 赵昌平.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2):5-8.
[4] 周菊红,李 轲,何蓓如,等.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QTL定位[J].作物学报,2010,36(12):2045-2054.
[5] 付庆云,曹银萍,李友勇.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3):576-580.
[6] 张自阳,胡铁柱,冯素伟,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7):5-9.
[7] 李罗江,茹振刚,高庆荣,等.BNS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及其温光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3019-3027.
[8] 刘玉平,茹振刚,陈希勇,等.小麦不育系BNS在石家庄地区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46-49.
[9] 周美兰,茹振刚,骆叶青,等.两系小麦不育系BNS雄性育性的转换[J].核农学报,2010,24(5):887-894.
[10] 宁江权,茹振刚,郑炜君,等.BNS小麦雄性不育性表现及其恢复性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4):642-647.
[11] 郑建敏,李式昭,杨恩年,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的不育特性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2):476-479.
[12] 章元明,盖钧镒,张孟臣.利用P1 F1 P2和F2或F2:3世代联合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1):6-9.
[13] 章元明,盖钧镒.数量性状分离分析中分布参数估计的IECM算法[J].作物学报,2000,26(6):699-706.
[14] 盖钧镒.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J].遗传,2005,27(1):130-136.
[15] 张保雷,张卫东,高庆荣,等.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育性的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8):1533-1542.
[16] 宋喜悦,何蓓如,马翎健,等.小麦温敏不育系A3314温敏不育性的遗传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095-1099.
[17] 张立平,赵昌平,单福华,等.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2007,33(9):1553-1557.
[18] 曹锡文,刘 兵,章元明.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Windows软件包SEA的研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36(6):1-6.
[19] 侯北伟,窦秉德,章元明,等.小麦雌性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遗传,2006,28(12):1567-1572.
[20] 李蓦蓦,张卫东,高庆荣,等.BNS小麦恢复性及其恢复源的研究[C]//201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作物学会,2013.
[21] 马小飞,王 震,李雪垠,等.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恢复性测定及杂种优势[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7):9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