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慎修.中国饲用植物(第一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 陈钢,高景慧,张庆勤.中间偃麦草和硬粒小麦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利用[J].麦类作物学报,1998,18(5):17-19.
[3] 李雪莲.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抗旱鉴定及其分子标记辅助筛选[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5.
[4] 张国芳,孟林,毛培春.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3):54-59.
[5] 王洪刚,刘树兵,亓增军,等.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l(3):333-336.
[6]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等.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J].中国草地,2005(1):57-63.
[7] 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等.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441-447.
[8] 毛培春.18种多年生禾草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9] 白玉娥.根茎类禾草耐盐性评价及生理基础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10] 张竞.偃麦草属植物耐盐性评价及耐盐补偿生理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
[11] 张耿,高洪文,王赞,等.偃麦革属植物苗期耐盐性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2007,16(4):55-61.
[12] 邹琦.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3]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8-263.
[14] 王建飞,陈宏友,杨庆利,等.盐胁迫浓度和胁迫时的温度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449-454.
[15] 王雪青,张俊文,魏建华,等.盐胁迫下野大麦耐盐生理机制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7,22(1):17-21.
[16] 刘友良,毛才良,王良驹.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4):1-7.
[17] 赵可夫,王韶唐.作物抗性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249-313.
[18] 林栖凤.耐盐植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9] 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35.
[20] Hare P D,Cress W A.Metabolic!implications of stess-in-duced proline accumulation in plants[J].Plant Growth Regulation,1997,21:79-102.
[21] 赵可夫.植物抗盐生理[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22] 王学文,蔺彩虹,李小峰,等.NaHCO3胁迫对大叶紫花苜蓿生理特征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24(2):26-29. |